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为何会被逼自缢?
如果你问一个男人:在你的心目中,是舅舅重要,还是老婆重要呢?我想绝大多数的男人对这个问题都会不屑一顾,从他们眼神中,你就会得到答案:这还用问吗?是的,女人是男人的另一半,男人如果没有女人的陪伴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男人,而舅舅呢,多一个少一个又有什么关系,即使这个舅舅曾经对自己恩重如山。唐高宗李治逼死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就是这档子事。按现代的人眼光,李治就是李唐江山“一个扶不起的是阿斗”“一滩扶不上墙的是烂泥”。是他导致了李氏江山换成了“武”姓。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长孙无忌的妹妹)生的第三个儿子,性格软弱,按理说,当皇帝这件事和他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他的两个亲哥哥为了皇位斗了起来,太子李承乾有足疾,害怕深受太宗喜爱的魏王李泰夺了自己的太子之位,就私下里活动,想谋老子的反,结果被废除了太子之位。李泰才华横溢,足智多谋,气量大,有当皇上的气概,最像年轻时候的李世民,李世民非常喜欢这个儿子。当初废掉太子李承乾后,李世民面临着一个难题:李泰与李治应该选哪个为太子呢?但当时因与太子争斗李泰也被“幽闭”起来,李世民有些举棋不定。这时,伟大的舅舅出来说话了。
长孙无忌对李世民说,李泰心狠,很恶毒,倘若让他当了皇上,那么李世民其他的儿子必死无疑。李泰虽然表面上很合李世民的心意,但是他的野心太大,心机也太重,一直图谋不轨。而李治就不一样了,他心地善良,也没有想过要当皇上,如果立李治为太子,他当上皇上是不会杀掉自己兄弟的,他很有情义。这样在素有李世民心腹之人的长孙无忌的劝说下,李治捡了个漏,当上太子,后来当上皇帝。如果说长孙无忌选李治是为了李唐的千秋伟业,其实他是选了一个看起来更听话的外甥,想让自己的权利大一点,帮助软弱的皇上共同治理大唐江山。李治刚当上皇帝之际确实是由长孙无忌掌控政权,李治虽然不满,但也别无他法。但是在软弱表面下面李治也有一个不屈服的心,而且他身边还有一个更加厉害的女人武媚娘,在这个女人出谋划策下李治一次又一次地与长孙无忌作对。从把武媚娘第二次接进皇宫,到立武媚娘为皇后,长孙无忌和唐高宗剑拔弩张。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集团,不愿意同为关陇出身的王皇后被废,所以极力使绊子,后来有人说长孙无忌反对武则天为后是因为看穿了她的野心,其实这是瞎说的,其本质还是权力斗争。当时,一个武皇后是奈何不了长孙无忌的,但他低估了武媚娘在李治心里的地位,以及枕边风的力度。长孙无忌可以忽略武则天的存在,但是绝不能忽视皇权的存在,他再功高劳苦,也仅仅只是李唐王朝的一名臣子而已。更没想到的是,武媚娘居然设计说自己谋反,到了死于李治与武媚娘之手。
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为何会被逼自缢?
《乐毅报燕王书》中说: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大凡功成名就的功臣勋将,懂得进退,不贪恋禄位,激流勇退,不失为全身保家的明智之举。故范蠡佐越王勾践复国后,毅然辞官去职,隐市经商,成了巨富陶朱公;张良助刘邦建汉,退隐山野,成仙得道,悠游快乐。
唐初的长孙无忌,长孙皇后的兄长,唐高宗李治的舅父,与唐太宗李世民有过命的交情,追随李世民开国建唐,又主谋玄午门之变助李世民上位,帮助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主持修定奠基唐朝二百多年的《唐律疏议》,还一力辅助唐高宗顺利继位,对大唐可谓忠心耿耿,尽智尽力,功高无比。因此唐太宗将开国二十四功臣画像挂入凌烟阁,长孙无忌位列第一。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开国大功臣,最后竟落得流徙黔地、被逼自缢的下场,让人唏嘘。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一功高震主。长孙无忌历仕三朝,连助两朝皇帝登基,对大唐有创世开国之功,做宰相、太尉三十多年,从赵国公到齐国公,官职已极,无以封赏。皇帝特别是唐高宗每次看到如此功高的舅舅在朝,当有如芒在背的感觉。其二专权朝纲。唐太宗病逝,遗命长孙无忌为顾命大臣,与褚遂良辅政,帮助唐高宗登基。又是舅舅又是宰相的长孙无忌自然大权在握,朝政诸事也自然都由长孙无忌裁决,高宗只有同意的份。天长日久,作为皇帝的李治,自然心怀怨恨,不愿做傀儡,欲夺回皇权之心与日俱增。其三怀私报复树仇人。高宗永徽四年,高宗命长孙无忌审理房遗爱谋反案。吴王李恪名望素高,拜司空,因为储位之争与长孙无忌有旧怨。长孙无忌欲借机诛杀李恪以绝众望,就诬称李恪也参与谋反。最终房遗爱等人被处斩,李恪被赐死。死前李恪大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陷害良善,祖宗有灵,必让其宗族覆灭。”江夏王李道宗、驸马都尉执失思力也与长孙无忌不和,也被流放岭南。其四不支持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永徽五年,高宗欲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担心大臣不从,就与武则天亲去长孙无忌家饮宴,多赐宝物,封赏其三个儿子,并将王皇后无子暗示于他。长孙无忌却假装不明白高宗的意思,顾左右而言他。后来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多次到长孙无忌家请求,礼部尚书许敬宗也加以劝说,都被长孙无忌正色拒绝。第二年,高宗决定废后,召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入内殿商议。李勣称病未去,于志宁不敢言,褚遂良激烈反对。长孙无忌虽未明言反对,但在一些细节上支持褚遂良。其实高宗要用废后一事来抗争长孙无忌等人的专权,因此不久高宗就贬王皇后为庶人,改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也因此记恨长孙无忌。其五遭人诬陷。高宗显庆四年(659年),许敬宗指使人向高宗呈密章,称监察御使李巢勾结长孙无忌图谋造反,高宗便命许敬宗与侍中辛茂将一同审查,锻炼成狱,奏催高宗下决心。高宗也不与长孙无忌对质,便下诏削去他的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几个儿子也都罢官,流放岭南。随后,高宗再命李勣和许敬宗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许敬宗命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审讯长孙无忌谋反罪状,袁公瑜一到黔州就逼令长孙无忌自缢。长孙无忌死后,家产被抄没,近支亲属都被流放岭南没为奴婢。674年高宗追复长孙无忌官爵,并将他陪葬昭陵,又命其孙长孙元翼承袭赵国公爵位。竭忠尽智为大唐的长孙无忌也总算可闭目了吧?
如果长孙无忌作为顾命大臣,辅助高宗登基后,理顺朝政,激流勇退,不再参于朝廷的是是非非,那该多好。既还政高宗,让高宗总理朝政,顺君心,更永感舅亲大恩,又功成身退,安身荫子,留美名于万世。可惜啊,不放心高宗治政,勾恋于权势禄位,致违君意,为奸邪利用,惨遭流徙,被逼自缢。含恨身死,能无怨吗?
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为何会被逼自缢?
谢邀。
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助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帝位,以皇亲及元勋地位,历任司空、司徒等职,封赵国公。贞观23年(649)受命铺立高宗。后任太尉、同中书下三品。
一、贪功恋栈、结党营私、排除异己。
(1)李治即位之初,事无巨细全由长孙无忌等几个托孤大臣决定,长孙无忌更是大权独揽,排除异己,打压政敌。时间不长就阴谋炮制出房遗爱谋反案,房玄龄次子房遗爱、李世民爱女高阳公主、薛万彻等人被杀,顺便又牵连了吴王李恪,李恪死前破口大骂’祖宗有灵,必让其宗族覆灭’。江夏王、虎将李道宗因与长孙无忌不和被流放岭南。此时反对他的王公大臣等,大多被诬陷致死,长孙无忌权倾朝野,忘乎所以,一次在宴会上公然问王公大臣,自己是否比得上隋朝时的越国公杨素,其人不知天高地厚,行事不知低调,嚣张跋扈,狂妄以极。
(2)极力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
李治为立武则天为皇后,其夫妇亲自登门拜访长孙无忌,还大肆封赏长孙无忌的家人,其赏单全收,而说到立后之事,就顾左右而言他,总之就是坚决不同意。而后多次朝会,此议也都被众臣驳回。
二、李、武绝地反击
李治、武则天费尽心机,思考怎样破局,一时想起了素与长孙无忌不睦的英国公李勣,其是司空兼兵部尚书,代表了军方的态度。在征求其意见时,李勣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不需要问外人。于是他们有了底气,废掉了王皇后,改立武则天。而后对于支持的和中立的大臣全部封赏,反对的长孙无忌等人靠边站或被罢官,极力反对的褚遂良等人被贬出长安。
二、宫廷斗争的牺牲品
长孙无忌功高震主,还没有自知之明,权利大的让皇帝都感到惶恐,最关键的是他极力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这就彻底得罪了掌握最高权利的两人,宫廷斗争他岂是武则天的对手,长孙的所作所为明显是作死的节奏!
于是李治、武则天授意许敬宗等编造谣言陷害长孙无忌,虽然证据不足,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李治、武则天却给长孙无忌坐实了罪名,根本就没有给其申辩的一丝机会。他的帮派体系被连根拔,杀头的杀头,抄家的抄家,流放的流放。并下诏削去长孙无忌的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 ,全家老小及亲属流放岭南做奴婢,长孙无忌被逼自缢身死。
然若干年后,李治又追复长孙无忌官爵,孙子长孙元翼承袭赵国公爵位,并将他陪葬昭陵,当然这是后话。
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为何会被逼自缢?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最信任的谋臣、玄武门事件是他与皇帝共谋而成、后来武则天成帝、她本来就是想让李氐一族、灭亡、她那能还让长孙无忌、在她的世野里、无忌是朝中重臣、权大、也得罪不少下官、李氏一族大势以去、他何能的了、今古是一样子的、一朝天子、一朝臣。
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为何会被逼自缢?
表面上看,长孙无忌反对高宗李治废后,阻碍了武则天的皇后之路,被武则天蛊惑唐高宗李治将其除掉。实际上,长孙无忌日益膨胀的相权威胁到了李治的皇权,使李治武则天形成利益共同体,将其除掉。
长孙无忌,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的哥哥,玄武门之变首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不仅军师才能卓著,从政经验也相当丰富。在李世民在位后期已经是绝对的仅次于皇帝的政坛二号人物。更重要的是,在李世民晚年的立储斗争中,长孙无忌起到了关键作用。
李世民共十四子,其中与长孙皇后共生有三子,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这三个都是嫡子,也长孙无忌的外甥,所以新君自然在他们之间产生。李承乾以嫡长子身份成为太子。但是随着当太子日久,李承乾渐渐放纵自己,向往突厥文化,多与随从放纵玩乐,甚至扬言继位后投奔突厥降将做个突厥将军。声称继位后有人不服就杀几百人。此类荒唐举动不断。而魏王李泰则深受李世民欢心,给予其超规格待遇,逐渐笼络了一群功臣子弟聚在身边。最后因为李承乾宠信男宠称心让李世民彻底失望,李泰步步紧逼,李承乾背水一战,勾结李元昌、侯君集等意图谋反,事情败露,李承乾被废。在李泰觉得太子之位非自己莫属时,长孙无忌与李世民最信任的后起之秀褚遂良挺身而出,坚决反对立李泰为太子,而提出李治仁孝,更能继承大统。同时指出不能让储君之位可以经营而得。李世民知道,要保持自己的政令能够继续执行,必须依靠长孙无忌、褚遂良这样的人,而不是魏王身边的靠着父兄福荫的功臣子弟。另外,李泰对李治的威胁,也让李世民意识到,如果立李泰,则李承乾和李治都活不成。最后,在万般痛苦中,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并且对他说“汝舅立汝”。可见长孙无忌在拥立李治过程中居功首位。之后,李世民又曾想改立第三子吴王李恪,又被长孙无忌劝阻。他凭借拥立之功,以顾命大臣身份成为高宗继位后的首席宰相。
高宗继位后,长孙无忌官拜正一品太尉,位居群臣之首,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唐朝宰相头衔),是名副其实的首席宰相,主理朝政。永徽四年,房玄龄次子房遗爱之妻,李世民爱女高阳公主为了替夫君争夺爵位,告房玄龄长子房遗直非礼,原本一个无聊的案子,长孙无忌却亲自审理,借此大做文章,定成谋反案,将原本依附魏王李泰的一众官员尽数处置,还有朝中与他不睦的包括吴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名将薛万彻等尽皆诬陷,一一诛杀、流放,李治的求情也无济于事。从此长孙无忌权力达到鼎盛,宰相班子中,褚遂良、韩瑷、柳奭、来济、于志宁等纷纷依附长孙无忌,唯独保持中立的李勣也避其锋芒,自请赋闲。李治不是傻子,自然感到自己的皇权已经被舅舅架空。长孙无忌却不知收敛,在宴席上公然宣称自己与隋朝权臣杨素的唯一区别就是杨素得势时已年老而自己还年轻。
李治自然不能永远被舅舅压制,但也无可奈何,因为朝野上下全都以长孙无忌马首是瞻。终于,废后一事让他找到了突破口。因为王皇后长期没有子嗣,又涉嫌谋杀武则天之女安定公主(一般史料认为是武则天所杀,存疑),武则天又生下皇子。于是,对王皇后越发不满的李治决定废后却遭到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宰相班子的反对。对长孙无忌忍无可忍的李治和武则天达成利益共同体,启用了几个不得志的官员如李义府、许敬宗等,又将德高望重功臣李勣提拔为司空,遏制长孙无忌的权力。在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的过程中,褚遂良、来济、韩瑷等先后被贬出京,柳奭因为是王皇后的舅舅为自保只能避位。最终,宰相班子大换血,长孙无忌被逐步架空。武则天成功登上后位。
斩草除根,许敬宗随后又仿效长孙无忌主审房遗爱案的故事,依葫芦画瓢,借一个小案件将长孙无忌定成谋反,流放岭南,最后被逼自尽。高宗虽称要仔细调查,目的确实坐实此案,口称不忍舅舅受刑,却一直连长孙无忌的面都不见,没有给他任何申辩的机会。其心意已相当明显。
长孙无忌之死,不是因为得罪了武则天,而是他误以为以顾命大臣身份获得的权力都是自己理所当然应得的,他忘乎所以,相权侵害了李治的皇权,最终不为皇帝所容。废后事件不过是个导火索罢了。
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为何会被逼自缢?
李治想要立武则天为后,为了自己的想法可以得到实现,李治也做出了不少的铺垫。他自己深知自己当年可以从李世民手里接过大统,作为舅舅的长孙无忌出了不少的力气,也一直是自己的坚定支持者,只要获得长孙无忌的同意,这件事情就成了一大半了。为此,李治常常携带武照前往长孙无忌府上,每次去都是大肆封赏。在这种暗示中,李治认为封武照为后的时机到了。于是在朝堂之上提出了封赏武照为后,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元老重臣纷纷表示反对,这让李治深深的体会到了什么叫收了钱不办事,愤怒的武照也在自己的小本本上记下了长孙无忌的一笔,为长孙无忌以后的死埋下了祸根。
恋爱中的男女眼里往往只有对方的好,在李治眼里的武照就是最完美的女人。虽然遭受到了列位重臣的强烈反对,他不遗余力的促成这件事。很快这件事出现了转机,每个时代都有舔狗,为了上位的李义府、许敬宗等人就是舔狗大队中的一员。在琢磨到了李治的心思后,他们疯狂的向李治递交奏章表明后宫之事乃是皇帝的家事,不应该受到大臣们的议论。得到支持的李治终于在永徽六年废了王皇后,将武照立为皇后。
在武照成为皇后之后,随之而来的报复就在舔狗的策划中一一施行。先是长孙无忌等人被贬斥。之后在许敬宗的策划下举报长孙无忌造反,在舔狗的递刀中,在武照的支持下,唐高宗李治对着支持自己上位的舅舅挥出了刀。在李治的哭诉声中,长孙无忌为了保全自己的家族,选择了自缢,但这并不能满足武后的报复心理,在长孙无忌死后,长孙家族很快就消散了。其他的元老重臣也在武照的暗中支持下,被李治流放各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