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在古代汉臣能拯救天下吗?有人说到清朝后期大量汉臣备受重用,为什么?
提起在满清时期当大官的汉人,我们立刻会想到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等人。然而在清朝276年、历经10帝的大部分统治时期里,汉人在朝庭里为官一直处于被打压的状态,按现在的话来说是弱势群体,汉臣在整个国家权力机构中毫无地位可言,也没有任何实权。清朝入关后,沿袭了明朝的上层体制,中央保持了六部等机构,但六部官员的设置为复职,即有一汉人,必有一满人。尚书、侍郎、司官都是一样。一般说来,司官掌印为满人,办事为汉人。 在六部的各级官员中,虽然满汉人数一样,但是掌握实权的是满人,汉人只是个跑跑腿、具体办事的人。就算是给皇帝上奏章,满臣和汉臣对自己的称谓都不一样,满臣自称奴才,汉臣自称臣。如果汉臣自称为“奴才”就算是冒称。以今人的眼光,无疑是“奴才”低于“臣”。而实际情况是“奴才”要比“臣”金贵得多。“奴才”是主奴之间的“自家称呼”,非“自家人”的汉人是没有资格这样称呼的。
这种情况直到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后,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862年,“辛酉政变”后,慈禧和恭亲王奕欣牢牢掌握了清廷大权。然而虽然有了权,屁股还是坐不稳,因为太平天国的冲击力太大了。 太平天国从1851年的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陷落,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最高峰时太平军拥兵过百万,曾占领了18个省,实际控制区域23个府州,总面积达150多万平方公里。
清朝晚期,满族人已经养尊处优了两百多年,曾经英勇善战的八旗劲旅,早已雄风不再,再加上当时的鸦片,对满族贵族子弟的毒害极大。不管是八旗主力,还是绿营汉军,只要与太平军对阵,几十万大军一触即溃。苦心经营多年的江南、江北大营和安庆重镇,在排山倒海的太平军面前也形同虚设,不堪一击,满族后代中已无人能担当大任,清政府被搞得焦头烂额。这时曾国藩露了一手,他带领湘军屡败屡战,拼命挽救大清朝。
恭亲王奕欣意识到,要挽救清王朝,就必须重用曾国藩这样的汉臣。慈禧也同意了这个看法。 旋即,清庭正式委任两江总督曾国藩节制江南四省(苏浙皖赣)军务,授以前敌指挥大权。同时还授予督察官吏、保荐人才之权。一人节制四省军务,可谓开了清廷重用汉臣的先河。与此同时,清廷又发布一批上谕,任命左宗棠为浙江巡抚,郑元善为河南巡抚,张曜为河南布政使,李续宜为安徽巡抚,严树森为湖北巡抚,沈葆桢为江西巡抚,李鸿章为江苏巡抚,刘长佑为广西巡抚、毛鸿宾为湖南巡抚,江忠义为贵州巡抚,骆秉璋为四川总督…… 15个省,几乎相当于清廷半壁河山的行政军事大权,一下子全部交到汉臣手里。
慈禧孤注一掷地把大权交给汉臣,其实她心里也没有底。好在曾国藩等人很快就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不久,经过曾国藩等人的合力围剿,再加上太平天国内斗,太平天国灭亡。重用曾国藩等汉臣取得成功,慈禧又找到了一群卖命的人。在洋务运动中,慈禧主动重用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等汉臣,这次给的官更大。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左宗棠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张之洞官至湖广总督、两江总督,赏加太子少保。李鸿章则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而更多的年轻汉臣开始藉此走向历史舞台,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不可或缺的人物。
你觉得在古代汉臣能拯救天下吗?有人说到清朝后期大量汉臣备受重用,为什么?
两个词能诠释这个问题:
一、因地制宜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打天下难坐天下更是难上加难!那些在马背上弓马娴熟的民族碰到了笔杆上的笔走龙蛇真的有点眼晕——清朝如想坐稳天下,还是得拿本土的“套路”来管理本土民众,不然的话绝对矛盾重重,到了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再想搞“怀柔政策”已经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
这就是他们用本土官僚的初衷,让其自己人管自己人是最适合的,也解决了他们在经济、文化等管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空缺和不专…… 说白了他们是实在“没法弄”,不然以满清的政策是肯定不会大量用本土官员的。
二、临时工经理人
当家族企业做到了一定的规模后,企业会出现诸多问题:
“少东家”家底也厚了,人也金贵了,也知道爱惜身体了,没事在青山绿水中“提提笼挂挂鸟”——不是很好吗?“赚多少是够啊……”
“总监”也打拼半辈子了,公司运转了很正常哪!“干嘛事必躬亲?就让经理主管是锻炼吧……”
“经理”想:我们是逃不掉干活的命运哪,该累吗?底下几个员工哪个不是“关系户”——烫手的很……
日积月累,同样有“小九九”的“懂事员工”给出了好主意——让“临时工”去干吧!保证不但干的好还激情饱满……
这时满个屋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那些“既得利益”的员工日子过得好了不愿再吃苦受累也能想的通……
接下来这些“临时工”也确实有些本事,作出了不凡的“业绩”,慢慢也让领导们刮目相看,越来越多的重用了他们,其中不乏多个分公司的“临时工经理人”(如一旦有人可用,肯定不会用他们,在中高层心中他们始终称“临时工”、“二等公民”,不管地位多高……)——
有“管军”、有“安民”的……
然大厦将倾,朝代更替,历史宿命,非人力所为……
你觉得在古代汉臣能拯救天下吗?有人说到清朝后期大量汉臣备受重用,为什么?
对于满清统治者来说,这些也是不得已的。
满清一朝,从它入关开始,其一直就是秉承着“用汉人”“防汉人”的国策,它大量使用投降满清的汉人,驱赶他们作为前驱去和明军战斗,采取以汉制汉的政策,但满人始终是骑在汉人头上的主子,汉人在朝廷中的地位,是低于满臣的,因此也就有了“汉尚书”“满尚书”之分,满清统治者极度恐惧汉人,为了防汉推行了文字狱和闭关锁国这两大恶政,彻底的终止了中国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化的进程,它们扼杀了科技的应用、发展和先进文化和科技的引进。造成资本主义难以诞生和发展,而且这些人明知道未来西方的威胁会影响整个中国,却依然采取防汉政策,比如某圣祖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眹临御多年,每以汉人为难治,以其不能一心之故,国家承平日久,务须安不忘危”。他已经意识到西方强大的对手就要来临,为了防汉却消极封闭,这也是整个满清一朝统治者的首要任务。
但到了后期,他是不得不重用汉人了,对他们来说,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重用汉臣可能以后会亡国,但不重用汉臣,会立刻亡国。
满清一朝虽然防汉,但汉人作为国家的主体是无论如何都更改不了的,为了获取汉人的支持,他们还必须用他们,天下的官吏也大部分是汉人,这就是所谓的士绅阶级,时代越是前进,汉人越是拥有人数和文化上的优势,所以满清走到了末期,汉族官僚和士绅占了其统治基础的绝大部分,防汉的政策已经是走不下去了,
他们依仗为长城的八旗子弟被其相当优越的政策养成了提鸟笼抽鸦片的败家子,不要说骑射无双了,就连能上阵杀敌都成了问题,昔日的养尊处优成了害死满清的重要因素,满清别无他法,为了要维护统治,就必须争取这个阶层,重用,封爵,一切都顾不上了,就是那么一句话“活在当下最好”
最终,这个反动和压迫的王朝还是被推翻,我们迎来了平等的时代。
你觉得在古代汉臣能拯救天下吗?有人说到清朝后期大量汉臣备受重用,为什么?
太平天国运动倒逼满清政府放权汉族大臣!
你觉得在古代汉臣能拯救天下吗?有人说到清朝后期大量汉臣备受重用,为什么?
乱世出能人,实际上能人一直有,只是乱世能人才有用武之地,也才能脱颖而出,乱世庸才没有办法去办事,希望天下没有能人。清未,八旗军无法用,人性使然,开朝200多年,这个阶层固化把有用的人几乎排斥在外,内部只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不要带有色眼晴看问题,换了谁结果永不可改变,人性使然。太平天国起义,政府只能让地方官员发展武装,这时圣人出现了,曾国藩发展了地方武装,政府只能依靠地方武装,朝堂上武装发展起来的官员得势了。假设,没有外国列强入侵和近代科技,清朝还可以延续100多年,前后400多年应没有问题。清朝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朝代,吸取其经验,后续朝代可以突破500年。
你觉得在古代汉臣能拯救天下吗?有人说到清朝后期大量汉臣备受重用,为什么?
八旗子弟经过二百多年的衰退,而且中国地广人多,90%是汉人。不用汉人还能用什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