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王国维说的“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我认识王国维,是从他的“三种境界”论开始的。他的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现在想想大师的阐释对于所有世俗中的事物都是一种不谋而合。足以见证了大师绝非等闲之辈。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早起盥洗完毕,即至饭厅早餐,餐后至书房小坐。王国维到达办公室,准备给毕业研究生评定成绩,但是发觉试卷、文章未带来,命研究院的听差从家中取来。卷稿取来后,王国维很认真地进行了评定。随后,王国维和研究院办公处的侯厚培共谈下学期招生事,相谈甚久,言下,欲借洋二元,侯给了五元钞票,王国维即出办公室。王国维雇了一辆人力车,前往颐和园。王国维吸完一根烟,跃身头朝下扎入水中,于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事后人们在其内衣口袋内发现遗书,遗书中写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短短数言,却给了后人无数的猜测。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有人将王国维的学术成就比作一颗耀目的钻石,每一个晶莹剔透的切面都闪烁着令人心旌摇曳的光彩。这并非溢美之词。在哲学、史学、美学、文学、伦理学、文字学、考古学、心理学、词学、曲学、红学、金石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王国维均有深诣和创新。他平生学无专师,没有硕士、博士的头衔,却能自辟户牖,勤奋钻研,筑起了一座又一座学术里程碑。
王国维的为人追求个性,不为人拘。在受西学浸染极深的清华校园,王国维头戴白棉布瓜皮小帽,穿大袍,勒条粗布腰带,而目,他顶着一条辫子(那是在辛亥革命后重新续起来的)。王国维的辫子留得不合时宜,却也并非是为忠君而留——溥仪的辫子己经剪掉了。看来,是为了保存一点对传统文化的纪念,作为与现实生活抗衡的文化品格象征,才是这条辫子存在的意义。这种欲以一己之坚贞持守与社会相对抗的想法,如果仅就个人品格而言,自然有其可敬的一方面,但从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而言,则又显得极为愚执可怜。这种带有极浓重的悲剧色彩的选择,也注定了王国维在悲剧中度过他的后半生。
以一遗民绝望于清室的覆亡,以一学者绝望于一种文化的式微,一介书生又生无所据——当王国维徘徊于颐和园长廊,回想起“自沉者能于一刹那间重温其一生之阅历”的箴言,遂“奋身一跃于鱼藻轩前”。也许,这就是王国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的“谜底”了。
如何看待王国维说的“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首先说一点,据考证,王国维投湖自尽的地点在颐和园昆明湖,而非北大未名湖。
关于“如何看待王国维先生的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这个问题,历来都有争议。借此机会,我也说说我的看法。
【王国维与著作《人间词话》】
一,生平王国维出生在学人辈出的浙江海宁,家学渊源,其父更是博学多才,学样深厚。这些,都对从小就聪慧好学的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来他接触新学,接触西方文化,赴日留学,逐渐找准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他先是致力于文学,后来专注新史学,考古学等,在美学、教育、哲学、戏曲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学者和国际著名学者,成为“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所有之学人”(梁启超语)。
无疑,王国维先生的成就令后人景仰,他留给后世的文化财富是无价之宝,他的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更可以使我们受用终身。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有成的“大家”,这样一位博才的“鸿儒”,却在1927年6月2日,毅然决然地一跃,于颐和园的昆明湖中自沉而死。
为什么呢?是生活窘迫,难以为继吗?是有人逼迫,生不如死吗?是心有死结,不死难脱吗?是气节所致,死以明志吗?后人对他死因的说法,可以说是“千姿百态”,莫衷一是。
【一代鸿儒王国维先生】
二,寻因王国维出生于1877年,即清光绪三年,这是一个腐朽的,行将没落的王朝。晚清的空气中,虽然充斥着恐怖,愚昧,争斗,屈辱,饥荒,但毕竟也是一个王朝的存在。20多年来,王国维一直浸润其中。虽然在此间,他也接触西学,对史学的研究兴趣也已经显示。然而,毕竟他的出身,社会氛围,都对他思想的形成,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那就是:自己是大清子民,效忠国家,理所当然,只是暂时无门而已。这一点,我认为,没有争议。
1923年,清逊帝溥仪征召留日归来不久的王国维到“南书房行走”,他欣然接受。此时的他,还是一介布衣,从来也没有担任过大清朝的任何官职。这一下子,他便官居五品,而且可以在紫禁城内活动,在“皇上”身边办差。朋友,咱们设身处地去想想,如果换做是你,你作何感想呢?是不是会感恩“皇上”的知遇之恩呢?是不是会竭尽全力,为朝廷效忠,甚至于效命呢(尽管是个不中用的朝廷)?我想大部分人都会——士为知己者死,毕竟这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很可惜,兔子尾巴长不了。刚刚在“南书房”行走了1年左右,“倒戈将军”冯玉祥就发动了“北京政变”(1924年),把溥仪轰出了北京城。此时的王国维先生,将此事引为奇耻大辱,甚至和部分忠心的清朝遗老相约去投金水河。事情虽然没有成行,但我相信,这个种子已经埋下,已经深埋在他的内心深处,并且在慢慢地发芽,生长,直至爆发。
【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
尽管我国已进入民国时期十几年了,但军阀混战,政局混乱,人心惶惶,民不聊生。王国维身在其中,当然无可奈何,不免心灰意冷。尽管他已“躲进小楼”,也颇有成就,但他心中向往的,不仅于此,不仅是此,他也许不能自拔,他的心中的“种子”始终没有停止生长。
还有两点明证:一是他始终不剪去自己的大辫子,一直以清室遗老自居;二是临终遗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虽然此时的溥仪尚在,但大清实际已亡,悲辱交加,只能一死了之,以明其志。
【王国维先生及其遗书】
结语我也许是妄自揣测,我认为,王国维先生就是死于对清室的眷恋,他的这种行为,和他的学术无关,只和他的思想有关。不能不说,这是禁锢他的枷锁,是他致命的弱点。
如果王国维先生能把过去的都看做浮云,能把眼前的一切都看得很有意义,能再多活几十年(毕竟去世时才50岁),那他的作为会更大,他的人生会更加辉煌!
【受人敬仰的王国维先生】
不管怎样,让我们记住王国维先生,让我们从他身上汲取深刻的教训,更愿我们都能从王国维先生的著作中学习知识,感受到不一样的王国维,感受到不一样的精神力量!
大家好,我是“登攀”,感谢您关注,点赞,评论,转发!
如何看待王国维说的“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1927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三早晨,离王国维最尊崇的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忌日——农历五月初五只差两天,静安先生平静地走出清华园,在门口雇了一辆洋车,往颐和园驰去。在门口,他付给了门卫身上仅有的一块大洋,信步走到排云殿西、石舫附近的昆明湖边(不是题主说的北大未名湖),坐在湖边吸了一支烟后,纵身跳进湖里。待人们把他救出,始发现湖水很浅,王国维竟是被烂草和污泥阻塞呼吸溺毙。
王国维在其遗书中说: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敛,即行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
五月初二日父字
王国维为什么要自杀,众说纷纭,有说是“殉清”、有说是“怕死”、有说是“怕穷”及各样各样的说法。笔者资浅不敢枉下结论,但从陈寅恪、梁启超、李国文等大师和学者纪念王国维的文章看,包括从王国维的遗书内容中,大体可以理出王国维自杀的脉络:
一、“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国内环境让王国维等文人心理上产生了绝望1927年是多事之秋,从全国范围来看:3月份,张学良强渡黄河,血战郑州;4月份,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月14日,国民政府建都南京;4月28日,中共领导人李大钊在北京西交民巷看守所被张作霖杀害;5月份,冯玉祥出师潼关……诸如此类的“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动乱,已是家常便饭、小菜一碟之事。再看看当时的文化巨擘,哪一个不是在寻求自保?梁启超连清华国学院院长一职,也懒得干了,索性回家当老太爷了。4月8日,鲁迅离开北平,到厦门,转广州,为黄埔军人演讲《革命时代的文学》。4月12日,胡适由西雅图乘轮船经日本研究《左传》,颇有所获。林语堂也离开北平,到武汉任国民政府外交秘书。
这些事件让包括王国维在内的文人十分敏感,意识到危机的到来,特别是王国维知道主子逊帝溥仪在天津张园盗卖文物,吸食鸦片之后,曾表示“绝望之情时时萦怀。”
二、“汉奸亲家”罗振玉的经济绝情使王国维感受到了屈辱王、罗二人关系,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界最奇特的关系。王国维后来之所以成为一代学者,创不世之功,与罗振玉的发现、赏识与资助有直接的关系。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是,没有罗振玉多方资助,就没有后来学养深厚的王国维。
对于二人关系,当时人及后人有许多说法。末代皇帝溥仪曾这样解释:“王国维对他如此服服帖帖,最大的原因是这位老实人总觉得欠罗振玉的情,而罗振玉也自恃这一点,对王国维颇能指挥如意……”王国维求学时代十分清苦,受过罗振玉的帮助,王国维后来在日本的几年学习生活,是靠着和罗振玉生活在一起度过的。王国维为了报答他这份恩情,最初的几部著作,都以罗振玉的名字付梓问世。罗振玉后来在日本出版轰动一时的《股墟书契》,奠定罗在国内研究甲骨文的地位,其实也是窃据了王国维的甲骨文的研究成果。后来罗、王二家做了亲家后,罗振玉对王国维的资助还在继续。
据李国文的文章《王国维的气场》介绍,王国维在跳湖前曾与罗振玉激烈地争吵过,他认为争吵的原因是罗振玉以停止资助并索要资助,彻底让王国维感受到了屈辱。事实上,在王国维的遗书中,就已经反映了他对罗振玉的不满。“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最后一句话“亦必不至饿死也”,相当情绪化,是一种极为负气的口吻,不是王国维一贯的行文风格。现在,已说不好罗振玉给予王国维的金钱支持究竟为多少,更难算得清楚王国维回报罗振玉的知识产权为多少,这就是王国维之死的谜底所在。不过,梁启超在《王静安先生墓前悼词》中,也已经说得明白,分得清楚:“王先生在学问上的贡献,那是不为中国所有而是全世界的。其最显著的实在是发明甲骨文。和他同时因甲骨文而著名的虽有人,但其实有许多重要著作都是他一人作的。”这大概就是历史的公论了。
在中国历史上,为了报恩、为了还债、为了平安、为了免灾、为了生计、为了糊口、为了苟活、为了脑袋,忍心将毕生研究的结晶,苦心孤诣的成果,皓首穷经的智慧,耗尽心血的作品,都隐名埋姓地奉献出去者,王国维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三、“死于自己的学术信仰”是王国维投湖最让人信服的理由王国维投湖后,他的知已好友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是死于自己的学术信仰。陈寅恪指出,人生之苦聚,“无欲”以求“解脱”,如此死法,似乎更合乎他在《人间词话》中的“壮美”一说。为了解释文人为学术信仰的献身理想,陈寅恪进一步指出:
世之人大抵能称道其学,独于其平生之志颇多不能解,因而有是非之论。寅恪以为古今中外仁人志士往往憔悴忧伤继之以死,其所伤之事,所死之故,不止局于一时间一地域而已,盖别有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存焉。而此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必非其同时间地域之众人所能共喻。
王国维曾对别人说过,最能理解他的人就只有陈寅恪了。“死于自己的学术信仰”,对于我们理解王国维,以及理解他的《人间词话》内容,似乎更符合人性的安排。
自杀,方式虽然残酷,但对“倔强”而又有“信仰”的文人来说,古今有之,举不胜举。自杀,是能活而偏不活、不该死而偏死的极端行为,既是对生存规律的挑战,也是对人生的彻底否决。将生命握在自己手中,愿意怎么死就怎么死,愿意何时死就何时死,于是,这个人也就拥有了一生中最后的恐怕也是最大的自由。写至此,我们必须对王国维以“自杀”结束人生的行为,而肃然起敬!
如何看待王国维说的“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谢邀。
作为鼎鼎大名的观堂先生王国维,他震铄古今的作品都是清清楚楚的,
但他自沉昆明湖的死因却是迷雾重重。
直到70多年后的今天,仍是无法定论的悬案。
以他如此睿智的人,留下遗书中开头几句像偈语的话,“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更让他真正的死因扑朔迷离、疑窦重生。
让人产生了诸多猜测,又都难以自圆其说。
只能束之高阁,为历史再添一段谜案了。
王国维
没有定论,其实也不失为一种最好的结案。
正如道圣老子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终于何处?
都是谜一样的神秘。
不也正契合了老子“不可名,不可道”的大智慧思想,成为他最妙的归宿吗?
他就应该是不知何处来,不知何处去,不知何处终。
不为来而来,不为去而去。
这才是真正的老子,也是最妙的结局。
再如李白,一生钟情月亮,给孩子起名都是“明月奴”。
他的人生终结同样是充满仙气一样的神秘,捞月失足也只是后人一厢情愿的想象。
但这不也是诗仙最好的人生归宿吗?
为了一生的挚爱,活的是诗意,死的是精彩。
不也正是李白“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清高仙气,最精彩的人生谢幕吗?
如果他平平淡淡死在家里的床上,死于妻子儿女的哭喊声中。
反倒失去了仙气,不像李白了!
同样具有通才大智的王国维,不管出于何种原因,
他自己都是非常清醒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的。
他学通彻了文学、历史、考古、金石、甲骨等等那么多深奥艰涩的问题,
还有什么道理想不通?自己的人生之路往哪里走呢?
王国维死后,除了他是自杀没有争议,其导致自杀的原因众说不一。
而且从不同角度解析得都有一定道理。
1、殉清说。
梁启超、吴宓、罗振玉、鲁迅等大学者都坚持此说。
因为王国维此前的确有过多次自杀未果情节。这一点王国维家人也曾在回忆中提到过。
反对者认为,王国维虽然有“忠清”心结,但他潜心学术研究,思想前迈通达,
不会愚蠢到自杀的地步。
2、逼债说。
溥仪、郭沫若赞同此说。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说:“”内务府大臣绍英委托王国维代售宫内字画,事被罗振玉知悉,罗以代卖为名将画取走。并以售画所得抵王国维欠他的债务。致使王无法向绍英交代,遂愧而觅死。”
不论是代卖宫中文物,还是暗中私吞,都是不光彩的事,和王、罗二人的显赫身份不相匹配。
王国维心有苦处又难明申,昔日的亲家兼学术挚友,反目成仇。
他深受打击,这里的逼债,不单是王国维因生活拮据借罗振玉的钱债,
还有经济账以外的复杂原因。
3、文化殉节说。
陈寅恪在《王观堂先生挽词》中提出这个观点,认为“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笔杆苦痛,……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
陈寅恪和王国维同为顶级大学者,又在清华园一起共事,同是“清华四大导师”。
在同样的高峰绝顶,用思想文化层次的视角解析了王国维的痛苦孤绝,
才是最终走向决绝的原因。
清华四大导师
4、综合因素说。
王国维后人认为与罗振宇有关。因为王国维长子潜明最受王国维宝爱,他的病逝给父亲很深的打击。但罗振宇不声不响把潜明遗孀(罗振玉女儿)带回娘家,还拒收抚恤金。
王国维和罗振玉不仅是儿女亲家,更是学术研究上的挚友。
他的这些决裂行为导致王国维痛苦绝望。
在长子潜明病逝不到一年,各种因素叠摞积压,就导致王国维投湖自尽了。
这些王国维生前的亲人、故交都是深知王国维秉性的人,又都是影响巨大的学术泰斗。
他们从不同角度解读了王国维自杀的原因,都有道理。
却又不能让所有人都信服,成为唯一的定论。
如果说一定找一个理由,我觉得综合这些缘由叠加在一起,
才更接近让王国维走向决绝的缘由。
我还觉得没有答案的终结,就是王国维最好的终结。
正如他最著名的人生“三种境界”,
当他自己走到了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然后呢?
再回到“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迷茫混沌中吗?
突破了第三种境界后,除了高处不胜寒的孤独,还有什么呢?
只能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了。
如何看待王国维说的“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感谢邀请,逗比一下,我用人间词话三重境界来参合下:是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消失在灯火阑珊处,或者是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亦或是衣带渐宽终后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感觉人间不值得,与湖为伴!
如何看待王国维说的“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对于王国维的死因,众说纷纭:一说为晚清王室殉节,一说为文化求亡,一说担心被军阀迫害,一说欠罗振玉的钱还不上...
王国维先生是当世第一国学大师,提到民国,先生就是越不过的一道坎。
初读先生,就被他的惨惊吓到了,活脱脱一个“天煞孤星”啊:先生四岁丧母,继而丧祖父,丧父,成家之后,八个女儿夭折六个。一生坎坷,保守艰辛和磨难。
1:那一年,溥仪以帝师尊之,亲自为他布菜,允许先生紫禁城骑马。任“南书房行走”。古代文人致仕出世的高格礼遇,难怪民国成立了,全北京就两根辫子留着,其中就有王先生一根。为晚清殉节,合乎情理。
2:先生致力于国学,在这混乱不堪的民国。军阀混战,文人变节倾轧,礼崩乐坏,困苦不堪,求而不得,以死明志,也有可能。
3:国民革命军北伐,枪毙了学者,吓得王先生说:我总不想再受一点辱,我受不的一点辱。文人气节,铮铮作响。
4:王先生一生受罗照顾颇多,内心的愧疚无以面对,也是其因。
以死铭志:我辈文人当以国为家,以文为食,勇往无前,切不可蝇营狗苟,丧节求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