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如何在节中拒礼?
中央的八项规定刹住了适年过节公款送礼之风,真是大快人心。其实,在古时也有法律规定,官员逢年过节的人情往来是不允许的。 魏书·刑法志》记载:“枉法十匹,义赃二百匹,大辟。” “义赃”,与直接贪污受贿所得的“正赃”相对应。《唐律》规定:官员受贿“五十匹流二千里”,行贿“罪止杖一百”。这里自然包括了过节收送礼物。金世宗时有法规定生日接受馈献,应当免官。
康熙时期,明禁送礼之风,要求大小官员的各家府第前都要张贴一张公约:“同朝僚友,夙夜在公,焉有余闲,应酬往返?自今康熙五十八年己亥岁元旦为始,不贺岁,不祝寿,不拜客,有蒙赐顾者,概不接帖,不登门簿,亦不答拜。至于四方亲友,或谒进,或游学,或觅馆来京枉顾者,亦概不接帖,不登门簿,不敢答拜,统希原谅。”
古代朝庭虽然有对送礼的相关处罚规定,但实际常常因人而异,官阶高的没事,低的就受惩。所以腐败问题是古代历朝历代一个顽疾。
古代,有很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敢于得罪权贵而着 称于世的清官,民间黎民百姓亲切的称呼他们为“父母官”,他们的故事被世人代代相传。北宋包拯以为官清廉,敢于得罪权贵而着称于世,民间百姓亲切地称呼他“黑脸包公”。在他七十大寿之际,吩咐家人拒收贺礼。令其为难的是,第一位来送礼的竟然是当今圣上。太监在送来的礼品盒上题了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包拯看过挥笔回敬道:“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言辞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令皇上不禁赞叹不已。
历史表明,节庆风俗清廉的时候,政治就清明;相反,政治越腐败,节庆赇谒之路就大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