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原”是现在的哪几个省?有哪些历史依据?

中原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古人视为天下中心。中原又被称为中土、中州、华夏,古化的中原包括现在的河南省全部、山西省东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西北部等区域。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先后有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如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金朝等。他们认为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在中国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区占据四个,分别是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在与北方外族相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

古代的“中原”是现在的哪几个省?有哪些历史依据?

大家如果经常看古装电视剧,经常会听到中原这个词,那么到底哪里是中原?

中原是一个以河南为主体的相对区域概念,一是泛指的大概念,包括整个黄河的中下游地区;二是中概念,主要指黄河的中游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湖北甚至山东的一小部分;三是小概念,仅指河南省。这里所讲的中原文化,从地域上主要是一个中概念。

“中原”的区域地理意义

作为一个区域地理概念,把中原细分为“狭义的解释”与“广义的解释”。

1.广义的解释:“中原”指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位居天下之中,素有“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的说法。西周时期,周公辅成王,以洛邑居天下之中,营建东都洛邑,进一步强化了河洛地区乃天下之中的地位。同时由于中华文明起源于中原,最早的国家出现于中原,所以有时“中原”的意义约略与古代的“中国”、“中华”相近。但在通常意义上,广义的“中原”主要指以古豫州为主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尚书·禹贡》分中国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等九州,豫州因居于九州之中而称“中州”。其境东接兖、徐、扬,西以荆山与雍、梁接界,南以荆山和荆州分界,北至黄河与冀、兖分界,今河南全境、山东西部、湖北北部,皆古豫州之地,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

东汉时期,豫州成为一级行政区域,所辖区域较《禹贡》之豫州缩小了很多,约略相当于今河南淮河以北、黄河以南、伏牛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向东至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和山东西南部,向西至晋南部分地区。由此可见,中原的地理涵盖较广,与周边地区,尤其是与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山东西南部、湖北北部渊源甚深,政治、经济联系一直比较紧密。

由三块平原组成。一是河洛地区。即以黄河与洛河交汇处和以伊洛平原为中心的豫西一带,南为外方山、伏牛山,北临黄河,西接秦岭和关中平原,东达豫东大平原。这里是中华文明的肇始之地,也是夏商周等九朝的京畿之所。二是黄淮平原。

郑州北郊的桃花峪,是黄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处,这里是黄土高原的终点、黄淮冲积扇平原的顶点,由此向东,便是黄淮平原,这是中原的主干,为华北大平原的西南部分,由黄河、淮河冲积而成,故可细分为黄河平原和淮河平原两块,沃野千里,广袤无垠,黄土深厚,水源充足,多为宜耕的良田。

三是南阳盆地。位于河南的西南,为唐河、白河冲积而成,面积2.6万平方公里,土地肥沃,和黄淮平原一样,为重要的粮仓。“豫州”所以被称为“中原”,除了其地理位置居于天下之中,还由于这里拥有这三块平原沃土。

2、狭义的解释:专指河南省 河南又名“中原”“中州”“中土”“华夏”“神州”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史学界普遍认为中原河南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发展起到最主要决定性作用。 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上下5000年来,河南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

河南是华夏民族早期主要居住的地方,也是今天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祖居之地。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先后有夏、商、西周(成周洛邑)、东周、西汉(初期)、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五代、北宋和金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定都。

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一省就占了四个,分别为夏商故都郑州、商都安阳、十三朝古都洛阳和七朝古都开封。不过河南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和灾难最集中的一个地区,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部分的河南人为了逃避战乱而迁往异域他乡,这极大地促进了祖国很多地方的开发和中华文明的传播。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

以上就是我对“中原”的回答,如有不足之处,请评论留言指出。

我是@黑白史

古代的“中原”是现在的哪几个省?有哪些历史依据?

“中原”是一个我国历史上出现频率很高的词语,举例来说,光是成语典故,就有问鼎中原、逐鹿中原等,此外,它也常见于许多的史籍资料、文学作品,如爱国诗人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那么,古代所说的中原地区是指现在的哪里呢?

首先,我们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所谓“中原”,指的自然就是处在天下之中的原野了。《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收录的则是西周初年起的所有优秀作品,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同时,它也是“中原”一词的最早出处,在《小雅》中就有“瞻彼中原,其祁孔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诗句。

不过,这时的中原大多代指的还是原野之中的意思,并非是一个广大的范围。在先秦典籍《尚书·禹贡》中记载道,大禹治水时,将天下分为了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其中,豫州地处天下的中心,所以又被称作“中州”,后来,豫州有时也被称作中原。

此后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同时具备三种用法,第一种是采用倒装的句式,中原也即“原中”,指的是原野之中,如中国最早的国别体著作《国语》中,便记载了越王勾践的一席话:“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

同样是在《国语》中,还有着“耻大国之士於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的句子,这里用到的便是它的第二种意思,即除去秦、楚这样地处偏远的国家后,位置比较居中的诸侯国们的统称。第三种含义就是著名典故“问鼎中原”中所指的,周天子首都洛邑一带了。

春秋战国之后,中原代指原野的用法逐渐变少,更多的时候,它代表的是后两种用法,诸葛亮在其名篇《出师表》中就曾经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此处的中原指的便是由魏国占领的东汉旧都洛阳一带地区。

后来,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写下“中原昔丧乱,丧乱岂解已”的诗句,而唐代学者李善在《文选注》中为诗句里的“中原”注解道:“中原,谓洛阳也。”此后直至隋唐时期,中原多是用来指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放在今天则大致是河南省的区域。

到了宋朝,疆域面积比起汉唐有所削减,而中原的概念则更大了。金国攻灭北宋后,南宋人民所说的“中原”就变成了原本北宋所占有的黄河流域大片地区,陆游笔下王师所北定的中原,指的便是包括古都洛阳、东京汴梁等多地的故土。

民国时期,中华书局出版了《辞海》,其中对中原解释道:“古称河南及其附近之地为中原,至东晋南宋亦有统指黄河下游为中原者。”由此可见,古代所说的中原大体有广义和狭义,不过两种含义都大体指的是河南及其周边地区。

古代的“中原”是现在的哪几个省?有哪些历史依据?

是中原文化。孔圣人不到的地方为夷族,圣人教化的地方为中庸之道话中原。中原以汉文化汉字为中心,那汉都呢?古代以朝为大,国小称番国.中国为国号,是简称,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足二百年。远古上古古代人活动规迹是不断演变的,黄帝涿鹿之战河北,颛顼首都蒲阳。夏禹王制九州之属,九鼎,鼎立中原。后来朝天下至大清。具体确定中原变化再变化,没有地界标准,从农耕文化来看,应是气侯适益的平原适合耕种的地方。

古代的“中原”是现在的哪几个省?有哪些历史依据?

谢邀。

题主这里的古代范围比较广,且不说历史时期,答主在这里说一下新石器时代的中原地区。

大家都知道,在史前社会时期不像现在,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旧石器时代且不必说,选址主要是在洞穴,那时候还没有出现中原这个词,到新石器时代,人们从山地走向平原,在选址上首先得有充足的水源,因此临水而建则是非常重要的原则,黄河流域则成为新石器时代人们生活的首选区域。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并且可分为三个自然环境区,在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布大体上也与自然环境区有着明显的关系,地貌和气候不同,影响到居住形式、生活方式、经济形态等方面,也会影响到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的形制,这些现象综合起来就形成了各地区不同的文化面貌;根据文化面貌的不同,我们将新石器时代分区为中原区、海岱地区、甘青地区、巴蜀区、两湖区、燕辽区、江浙区等,如下图。—
这些不同的文化分区中,都有着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作为依托:从下面的图表中,我们能看到中原区的文化主要有磁山-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这里,磁山文化分布在河北省中南部的太行山东麓,南至漳河,北到保定以北的拒马河、大清河流域,主要集中在冀南地区的洺河流域。裴李岗文化的分布范围,—北到黄河以北的安阳地区,南到与湖北相邻的信仰地区,西到洛阳、淅川上游,东到惠济河和颍河流域的杞县,项城地区。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河南三个省。中原龙山文化更是在仰韶文化的基础上,范围有所扩大。




因此,答主认为在新石器时代中原应该囊括现在的山西、陕西、河南以及河北的部分地区。

严肃对待学术,认真回答问题,希望得到大家的点赞、关注和转发。

古代的“中原”是现在的哪几个省?有哪些历史依据?

古代狭义的中原指从洛阳到商丘地区这一带的黄河冲积平原,这一地区是古代战乱最为频繁的地区。后来逐渐扩大到河南的中东部,安徽东北部,山东西南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等地,现在说中原一般是指河南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