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逃离京城后,董卓为什么要封他为渤海太守?真的是因为董卓蠢吗?
董卓专权后,欲擅行废立。
袁绍不敢在洛阳久待,便逃亡到了冀州。
董卓不仅没有通缉袁绍,反而以袁绍为渤海太守!
然而,做了渤海太守的袁绍,却组织起了反董卓联盟,并担任盟主!
董卓,为何不抓紧时间除掉袁绍,反而以其为一郡之守呢?董卓此举,真的很蠢吗?
作为汉末三国第一个“大魔王”,董卓当然不愚蠢!
说到董卓心里去的建议袁绍逃离洛阳后,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马上找到董卓,提出看法:废立天子这样的大事,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袁绍只是因为不识大体,心生恐惧而逃走,没有什么别的意思。如果通缉得急了,他必然生变!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要真跟你杠起来,山东恐怕都会响应他!不如赦免他,给他一个郡守!他不被通缉,喜于免罪,也就不会乱来了!
周毖、伍琼都是名士,得董卓信任。因此,董卓采纳了他们的意见,拜袁绍为渤海太守。
周毖、伍琼,“阴为绍”,自然要替袁绍说话。
不过,董卓能采纳他们的建言,当然是因为他们的话说到了董卓的心里去了!
董卓与袁绍的争执:尚未翻脸据说,袁绍出走前,曾与董卓放狠话。
当时,董卓要废立天子,与袁绍商议,袁绍坚决反对。
董卓怒了:竖子,天下事不都由我说了算吗?我就要这么干,谁敢不从?你看我手里的剑不锋利吗?
袁绍拍案而起:天下健者,难道就董公你一个人吗?
杠完,袁绍佩刀横揖而出。
此事,记载于《献帝春秋》。裴松之给《三国志》作注解时引用了这一段,后来,因为情节精彩,也为各类小说所引用。
然而,裴松之引用此段时,认为:“此语,妄之甚矣”,是鬼扯!
裴松之的理由是:董卓与袁绍,可没有这么幼稚!董卓不会因为一言不合就骂人家“竖子”,甚至要“推刀之心”;同样,袁绍也不会幼稚到为了逞口舌之快,自己找死!董卓更不可能在袁绍公然表示要反抗的情况下还幼稚地放走袁绍!
裴松之的分析是极为准确的!
董卓、袁绍,都是“体制内”沉浮的多年的老油条了,都不是那种“一集都活不过”的“小可爱”。
何况,如果袁绍自己都说了“天下健者,岂唯董公”,摆明了要对着干了,董卓又如何相信周毖等人所说,袁绍只是畏惧而走呢?
显然,《献帝春秋》的这则记载,是一则“爽文”罢了!
《三国志.袁绍传》的记载则更合情合理:董卓找袁绍商议废立之事,袁绍没有直接表态,只是“圆润”地回答:这个事情呀,我做不了主,去问问我的叔叔袁隗···随后,袁绍逃走!
所以,虽然袁绍出走了,但董卓与袁绍,当时并没有公开闹翻,看起来董卓还可以争取袁绍。
而争取袁绍,对董卓意义重大。
董卓当时的工作重点:争取官僚士大夫集团的支持董卓入京后,吞并了何进、何苗、丁原的部队,控制了洛阳内外的军队。
然而,董卓要操纵天下,仅靠手里的军队是不够的。
东汉时,大姓、冠族、门阀大族,已经通过把持地方政权和操纵朝廷选举,掌握了国家机器中的地方部分。
如果不能获取官僚士大夫集团的支持,董卓即便操纵天子,也无法掌控地方!
因此,董卓把持朝政后,想尽一切办法去拉拢官僚士大夫集团!
他为“党锢之祸”中,因宦官迫害而获罪的名士平反。名士陈蕃、大将军窦武及各被迫害的党人窦得以昭雪平反。
随后,他又邀请了一些声望极高的名士,如:蔡邕、荀爽(荀彧的叔叔)、陈纪、韩融等人,都被任为大官。
此后,他又让韩馥、张邈、刘岱、刘表、张咨等名士到地方担任州牧、州刺史、太守等职。
当时,名士们布列朝廷,出宰州郡。相比之下,董卓自己手下的将领,多为稗将军、中郎将,地位不高。
董卓想尽一切办法拉拢官僚士大夫集团,自然也当然要想方设法拉拢“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汝南袁氏!
所以,他要争取袁绍、袁术;即便袁绍、袁术不与他合作,他也尽量不加害。一来,袁隗等当时汝南袁氏的当家人仍在京城与董卓合作;二来,草率杀袁氏,也确实会使他拉拢名士的努力大打折扣!
拜袁绍为渤海太守,加强监视周毖、伍琼的建言说得很明确,以袁绍“门生故吏遍天下”的资本,袁绍要真的搞起来,“山东非公之有也”!
袁绍,是一个有全国影响力的顶级人物,他要想搞事,根本不需要什么渤海太守!
他跑到他信任的门生故吏那里,联合“反对派”,董卓根本拿他没有办法!
而拜袁绍为渤海太守,一是表明一个态度,“免罪”,不追究你的责任了,你别闹事哈!二,则是加强控制了!
事实证明,袁绍就任渤海太守后,确实受到了监视、限制。
当时,冀州牧韩馥,害怕袁绍起兵,便让几个部郡从事监督袁绍,限制袁绍的举动。
只不过,后来事情越来越大了。
东郡太守桥瑁给各州郡发文,号召大家举义兵讨伐董卓。
韩馥见形势紧张,找部下商议对策:到底帮袁绍还是帮董卓?
治中从事刘子惠慷慨激昂:起兵是为了国家,谈什么帮董卓还是袁绍?
韩馥压不住场子,惭愧,这才不再阻拦,表示支持袁绍!
也就是说,袁绍任渤海太守后,确实反而受到了限制。后来能起兵并成为盟主,只是天下大势所趋罢了!
董卓拜袁绍为渤海太守,并没有给袁绍增加什么资本,反而事实上一定程度限制了袁绍,这当然不是愚蠢的举动!
董卓的设想董卓,并不是东汉第一个“不受欢迎”的权臣。
在他之前,梁冀等外戚及各类宦官,都曾把持朝政!
在外戚、宦官专权的时代,掌权者也有相当多的“反对派”,矛盾也很尖锐。
然而,他们往往能对天下官僚士大夫“合作一部分,限制一部分”,基本维持运转。
袁绍,也曾是宦官专权的“反对派”之一。
当时,宦官专权,袁绍与曹操、张邈等人组成一个反对宦官的政治联盟,搭救、藏匿被宦官迫害的士人。
当时的宦官首领,只是“提醒”袁隗,稍微责问一下,并没有处分袁绍。
后来,宦官集团倒台,也并不是因为士大夫的反对,只是天子更替,外戚专权,才使宦官渐渐出局罢了。
显然,董卓完全有理由继续东汉中期以来的这一权力割据:争取袁隗、蔡邕等人合作,限制袁绍等人,在吵吵闹闹中继续维持平衡,维持董卓专权!
然而,时代不同了,董卓的设想,过时了。
时代变了自黄巾起义后,地方势力已经膨胀,“合久必分”的态势已经形成。
豪强大族掌握了地方的经济特权、政权、军队,已经获得了与朝廷分庭抗礼的资本。
地方势力实行地方武装割据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所谓东风,就是找到不承认中央集权的借口!
袁绍等人找到的借口是:董卓擅行废立。
其实,袁绍、袁术、曹操们,真的是反对所谓擅行废立吗?
当然不是!
袁绍后来自己要另立新帝;袁术后来干脆自己称帝···他们可不是真的那么在意皇帝废立的家伙!
群雄起兵,真的只是反对董卓吗?
当然不是!
反董卓联盟建立后,只有当时还不算“诸侯”的曹操、孙坚倒是真心打了打董卓,而真正有枪有地盘的“诸侯”,不过借讨董卓之名实行割据罢了!
即便不以袁绍为渤海太守,袁绍也会起事;即使袁绍不以张邈、刘岱等名士为地方官,地方势力也必然要起事!
因为:董卓所作所为(尤其是擅行废立),将使中央集权的威信进一步下降,地方势力必然失控!群雄并起的时代将不可避免地到来!
每一次权臣的跋扈,都是对皇权的一次削弱。
东汉的皇权,在一次次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中被不断削弱。轮到董卓时,中央集权已被削弱到“镇不住场子”了。
董卓并不愚蠢,他的设想,只是继续东汉历代权宦的一贯做法罢了。
只不过,时代变了,董卓的设想已经过时了。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无论董卓是否以袁绍为渤海太守,天下分崩都是难以避免的。
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也好,任命名士为地方大员也罢,董卓所作的,只是试图缝缝补补,继续维持局面罢了。
他的想法并不愚蠢,只是···已过时了。
袁绍逃离京城后,董卓为什么要封他为渤海太守?真的是因为董卓蠢吗?
汉灵帝年幼,外戚和宦官把持朝政,多少年的矛盾激化,外戚与宦官斗争愈演愈烈,形同水火。大将军何进请求何太后,彻底铲除宦官乱政势力,太后不许,想借强悍西凉兵,铲除宦官的消息传入宦官的耳朵。
这群不长胡子,张口娘娘腔的家伙们,如热锅上的蚂蚁,急的团团转。见多识广,经历无数次宫庭血雨腥风的老太监说,大将军飞扬跋扈,目中无人,根本不把咱放在眼里。只须假传圣旨就能要他的小命。轻敌自傲的何进,刚进宫就稀里糊涂的掉了脑袋。
董卓接到命令,挑选忠心耿耿,作战勇猛三千人马,披星戴月,风雨兼程直奔京都洛阳而来。平日对朝庭赤胆忠心,百依百顺的董卓,在朝堂上大权独揽,威胁少帝,有大臣反对,立刻推出去斩首。狼子野心,暴露无遗。周围他重兵把守,群臣敢怒不敢言。
为牢牢控制大汉最高政权,他主张废年长的少帝,立年幼的刘协为汉献帝。年青的袁绍实在看不惯他一手遮天,飞扬跋扈的样子,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少帝刚立不久,没有大过,凭什么废帝,君国大事,哪有你一个人说了算?春风得意的董卓,冷不防碰了一硬钉子。小子乳嗅未干,想找死,拔出剑来,老贼,就你有剑,袁绍蹭的抽出来,寒光闪闪,一时间,朝堂上空气跌到冰点。都为袁绍捏一把汗。怒目相视,一个是身手敏捷,一个是凶悍残忍,一个是英年才俊,一个是阴险狡诈。两人对峙良久。司徒王允与对峙双方都有私交,同为一朝臣子,有事好商量,何必动武,伤和气……。
袁绍借机转身就走,董卓狠狠瞪他一眼,要不是看在司徒面子,我非扒他的皮,抽他的筋。退朝后,董卓越想越气,心腹谋士李儒进来,朝堂上主公险误大事,敢冒犯天威的那小子,大有来头。董卓心里大惊,此人袁绍,四世三公家庭,其父袁逢司徒,叔父袁槐当朝司空,门生旧吏都在朝中掌握大权,御林军里有他们不少人。他要是在京城集结五万兵力,易如翻掌,主公才三千兵马。我们死无葬身之地。
如何是好,杀不能杀,放不甘心,便宜了这小子。李儒继续说,午后,袁绍只身一人,经东门,飞马而去,可能去翼州,那就虎落平阳了。半路取他性命,今天刚发生的事,多少人关注他,影响太大,直接关系到咱在洛阳生死存亡。不如给他一个渤海太守,以后慢慢削掉他的兵权。董卓思量许久,如今老夫骑虎难下,也只有这个办法了,就是暂切便宜这小子了。
第二天,天子下诏,册封袁绍为渤海太守。袁绍在翼州招兵买马,抓紧生产,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原创)
袁绍逃离京城后,董卓为什么要封他为渤海太守?真的是因为董卓蠢吗?
谢谢,
董卓为了笼络人心,使用的是权易之计,而袁绍有没有大的胸怀和长远目光,得到董卓的恩赐和宽恕,更加丧失了斗志。
蠢的是袁绍,聪明的是董卓,幕后黑手是李儒。
袁绍逃离京城后,董卓为什么要封他为渤海太守?真的是因为董卓蠢吗?
自古朝庭官场上的政治角逐,从来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的打打杀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笑里藏刀、口蜜腹剑…哪个词不是源自政治博奕而出。
自古闯出名堂、青史留名的老大,不论英堆、奸雄,哪个不是没揣过两把刷子的人物。不要看历史课本上的董卓、王莽、袁世凯、等等挂号反派,如何如何凶残、专横,脑掺水,他们或可在权欲贪心上过度、在时务太局上昏头,但并不代表,他们的政治、御人水平就凹,相反这些人能做到叱咤风云一时,肯定有其在人脉上也有不逊于正面英杰的一面。
自古成王败寇。败了,第一有其自身多行不义的原因,第二自也会有 胜者为贬损抹黑败者一无是处的批论。
《三国演义》里描写董卓独断专横,残暴不仁,确实存在,但这并不代表董卓情商就低,政治手腕就短。
《三国志》、《后汉书》均有单传介绍董卓。说他年青时游历西北,好交朋友,尤其在羌人部落中极有人缘。董卓还体力过人,会佩带两个弓匣,马上左右发射。从军后参与平叛,多次建功。一次立了大功,他把上级赏给他的九千匹绢,全部分给了兵士,可见其会拉人脉圈子很有一套。
东汉末年,宫里太监与朝中大臣对立不和,其实这也是皇上汉灵帝有意为之,以便权衡,也算政治中的御人之术。没想到的是,汉灵帝驾崩,还在过儿童节的十三岁刘辩即位,太监与大臣水火之势已愈演愈烈。太监们把大将军何进诓进宫里直接砍了人头。大臣们火大了,调动军士便冲进宫里,凡是没长胡须的一个不留。宫闺大乱,皇帝吓得出宫而逃。
就是这时,身为河东太守的董卓赶来,趁乱夺了大权。先是命他带来的三千军马夜里偷偷出城,早上敲锣打鼓进城,往复几天,给人错觉,董卓这是带了多少万兵来哦。接着又耍手腕把大将军何进的余部收归到自己部下。你说董卓不政治不精明吗?枪杆子里出政权,他可能不知此语,却深得其境。
董卓得以控权于朝庭,其间该拉拢的京城世族,他也是藏起大棒,送上红枣。你说他没两把刷子,能快速的由外蕃迅速掌控中央吗?
为了更好立威,也或许就是看不上当前这个皇上,董卓想换皇帝,换成刘辩同父异母的弟弟刘协(三国中的汉献帝),这事样子上总得和群臣商量商量,董卓就找来了袁绍谈话。
为什么找袁绍呢,袁家在京城的根脉说第二,无它家说第一。袁绍的祖父、爷爷、父亲,都是正国级干部出身。
董卓说:这皇帝不贤明,我想换成他弟弟刘协。
袁绍说:当今皇上年轻,也没啥大错处,你说废就废,不大妥吧。
董卓本来觉得问询下袁家,是给袁家面子,没想到袁绍不应,就有点烦,手按佩剑生了火:天下的事我说了算,我就想这么做了!
袁绍也是好面子的人,也烦了:天下强横的,难道只有你董公一个人吗!
说完,解下佩刀抓在手里,出门而去。
袁绍出门后,也怕董卓施阴招对付他,便直接离开京城,跑到河北去了。袁家门生故吏遍布各州府,到哪也是象京官高层下巡,必有人奉迎。
董卓权势已大,心自骄,觉得失了面子,便要通辑袁绍。这时有人给他献策,帮董卓也好,帮表绍也罢,确也是实言。献策人说:袁家四代受皇上信宠,门生和提拔的亲信,在各州府都任着高职。一旦他网罗人心,聚集兵众,与您对抗,形势对您可就不利了。不如消消气,封他个郡守,稳住他,让他感您的德,少生乱子。
董卓听从了建议,授予袁绍勃海太守的职位,并封为郧乡侯。由此可见,董卓能听良劝,政治头脑绝不低。只是败在私欲心太重、狂傲心太浓。
袁绍也是不甘于失势的人,流亡在外,利用袁家影响,没搭理董卓的‘仁心’,组织了讨董的关东联军。当时很多州郡响应袁绍的部队,都打出了袁氏的旗号,可见袁家在汉末势力根基之大。
十几路联军讨伐董卓,逼得董卓焚毁洛阳,迁都长安,然后联军之间不思进取,各自攻讦,抢地盘,导致天下更加大乱,最终曹刘孙三雄鼎立进入三国时期,这个众读君从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也知道了此情。
董卓残暴专横,欲霸天下,史有公论。袁绍起兵后,董卓也是气得把当初献策人砍了头。但不能只从演义评话中去认定,董卓只有暴戾的一面,而无政治头脑,这样去审视他,就有些偏颇了。
董卓被司徒王允用计除掉后,其部将李傕、郭汜等还反杀长安,为董卓立了墓,由此可见,董卓在对自己手下亲信上,绝是有一套当老大潜质的。
推演到近代史,人人愤之的窃国大盗袁世凯,实则也是枭雄级别,玩政治耍手腕,培植忠心手下,从来也没缺过这方面头脑。只是史书多以此类人为反面教材,贬斥多多,注重点多放在警醒后人少贪欲、少骄枉、少不仁不义方面之上了。
我是爱看古书爱侃古事的散发弄舟,欢迎同好关注交流赐教。
袁绍逃离京城后,董卓为什么要封他为渤海太守?真的是因为董卓蠢吗?
董卓是一个西凉地方军阀,东汉发生内讧,董卓才有机会进入中央,但他才带三千多兵力,力量薄弱,而袁绍家族实力强大,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董卓无法憾动,只能看袁绍逃走,为了安抚他,封渤海太守。
东汉中平六年(189年),大将军何进同司隶校尉袁绍谋除宦官,何太后不同意。宦官先发制人,诱杀何进。司隶校尉袁绍带兵杀进皇宫,屠尽宦官。
董卓受朝庭邀请入洛阳,在北邙山阪下遇到少帝刘辩,陈留王刘协,取得一张王牌。董卓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想废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董卓把袁绍等人召到显庆苑商议废立之事,袁绍不同意,让叔叔太尉衰隗来商议。
董卓非常生气:"竖子!天下事当不觉我?我为之,谁敢不从,谓董卓刀为不利乎”?袁绍针锋相对的说:"天下健者,岂董公乎?”说完便横刀拱手而出,董卓看袁绍威望太高,竞任凭袁绍离开。
袁绍敢和董卓硬对是有底气和实力的,袁绍出自汝南袁氏,他的家族势力强大,自他的曾祖父起,四代五人三公。即三国演义中说的袁家“四世三公”。袁绍父袁逢是司徒,叔父袁隗是司空。袁家门生故吏遍及天下,不是一般的人能比的。
袁绍也不是白给的,年纪轻轻的就做了官,后隐居,广交天下英雄人物,一代袅雄。董卓刚进京,只有三千兵,实力不够雄厚,没有力量与整个官僚集团对立。
董卓开始的时候也想通缉袁绍,立刻有人提醒:"废立之事,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袁绍不识大体,才逃跑,并没有别的意思。如果抓捕急了,将会发生激变,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袁绍振臂一呼,群雄响应,关东地区就不属于您啦!不如封他官职,拉拢他。
于是,董卓以天子的名义封袁绍为渤海太守。其实谏义者也是替袁绍说话的,可见其家族影响之巨大。
董卓不但拉拢袁绍家族,而且还广交天下名士和党禁的官员。名士蔡邕被召至府下,刘岱,孔伷,孔融,张貌,韩馥等名士和袁绍一样都封太守。
但是,董卓只是一个军阀而已,同朝庭官僚集团不是一陈营的战友。袁绍据冀州后,向天下发出号召,任十八路诸候总盟主。董卓在洛阳无法立足,把皇帝挟持到长安。
董卓任相国,封爵郿候,有"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最终还是被司徒王允设计除掉,丘八斗不过文人,千古一理。
袁绍逃离京城后,董卓为什么要封他为渤海太守?真的是因为董卓蠢吗?
谢邀。
董卓封袁绍为渤海太守,并不是因为董卓愚蠢,只是那个时候董卓比较忌惮袁家的势力。
背景董卓打算废立皇帝,但年轻的袁绍表示反对。董卓一怒之下威胁袁绍:“你是认为我的刀不锋利吗?”袁绍也拔出佩刀,针尖对麦芒说道:“你的刀锋利,我的刀未尝不锋利!”随后袁绍提着刀就走了,离开了洛阳。
袁绍离开了洛阳以后,董卓没有对他进行追捕,反而封他为渤海太守。
封袁绍为渤海太守的好处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袁绍让董卓下不来台,董卓肯定怨恨袁绍。
但是袁家毕竟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废立皇帝这事还没谱呢,不宜在这个时间点树立敌人。对董卓来说,废立皇帝才是头等大事,他要借这件事情立威,在中枢朝廷站稳脚跟。
所以,董卓没有继续追究这件事,反而封袁绍为渤海太守,渤海是一个有100多万人口的大郡,这也是董卓在向袁家示好,卖个人情,这样朝中的太傅袁隗等人就不至于继续反对他。
但袁绍明显不是省油的灯,不是区区一郡太守能满足的。在董卓废立皇帝以后,袁绍号召关东群雄联合反对董卓,并担任盟主,甚至想立大司马刘虞为皇帝,和董卓分庭抗礼。所以,从结果上看,董卓是失策了,但也不能说董卓就是愚蠢的,那种敏感时期,董卓的选择应该没毛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