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死后,刘备急于追究责任,但为何只杀刘封不杀马超?

马超归顺刘备后,被任命为平西将军,督临沮。

4年后,关羽、关平父子遇害的地点,正是临沮。

然而,刘备没有问罪马超,却只是对刘封、孟达深恨之。

这是怎么回事呢?

马超督临沮

马超投靠刘备后,刘备以其为平西将军,督临沮。

汉末时,州牧、太守这些地方官,是可以遥领的,比如刘备这个豫州牧,关羽这个襄阳太守,马超后来的凉州牧,都是挂一个名号而已,地盘都属于曹操,他们想管也管不着。

不过,都督区本就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单位,本就是出于特定目的设立的。所以,“都督”某个区域,自然是要实际负责当地事务的,没有什么遥领的。

因此,马超“督临沮”,可不能是遥领,是确实要去负责主持都督区工作的。

当时,刘备让马超去都督临沮,是确实有必要的。

临沮,在今宜昌远安县,既在益州、荆州之间,又在曹孙荆州领地之间。

《三国志》的记载中,乐进、徐晃都曾经攻破过临沮,可见,当时此地为双方反复拉锯之地。

刘备初得西川时,汉中尚在张鲁之手,西川北面的国防压力不大,而临沮却成是紧要之地。

刘备入川期间,乐进、文聘曾击败关羽、苏非,后又连续攻破临沮、旌阳等地,关羽只能集中力量确保江陵等核心区域,对这片地区力有不逮。

然而,临沮一带,为夷陵北面屏障,一旦失守,曹军可以直接威胁宜都、夷陵,而宜都一旦失守,刘备的益州与荆州的联系将被切断。

因此,让与曹操有血海深仇的马超前去督临沮,对于完善刘备集团防线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随着形势的变化,马超的工作自然也要变化!

马超的调动

不久,曹操夺取了汉中!形势大变。

一方面,刘备在西线的压力顿增!

原本,汉中在张鲁之手,西线的防御压力不大。

然而,曹操夺得汉中,西川北面面临巨大的压力,“蜀中一日数惊”,正是当时危急情况的实际反映。

另一方面,荆州地区的形势也变了。

曹操在与孙权在濡须再战一场后,留夏侯惇督曹仁等二十六军在淮南,防备孙权。

东有夏侯惇督曹仁等二十六军于淮南,西有夏侯渊督徐晃、张郃等四万军于汉中,曹军在荆州地区的军力削弱,刘备在荆州的压力顿减!

这种情况下,刘备当然要调整人事安排!

此后,马超的工作,已经与临沮没有任何关系了。

马超利用自己在羌、氐中的威望,策动当地羌、氐支持刘备。其中,雷定七部万余人响应刘备。

217年十月,马超与张飞、吴兰会合,屯兵下辨,扬言进取武都、阴平。

次年,曹洪、曹真击破吴兰,张飞、马超退归,但依然封锁进入汉中的沮道。

当年,曹操平定张鲁,正是由沮道进入汉中的。然而,由于张飞、马超封锁沮道,曹操只得修栈道,由褒斜道入汉中。

219年,刘备称汉中王,以马超为左将军,假节。

刘备称帝后,又以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

在封赏马超时,大致阐述了马超的功绩:暨于氐、羌率服,獯鬻慕义。

显然,这段时间,马超的主要工作,仍然是策动武都等地的氐、羌等少数民族。

汉中之战后,退守长安的曹操,表示自己最担心的事情是:刘备策动武都氐,进攻长安。因此,曹操下令迁徙武都氐,事实上是“半放弃”了武都、阴平。

可以说,马超在这段时间的工作,已经与督临沮没有任何关系了。

“督临沮”早已经是过去式,关羽败亡,刘备又怎么都会怪罪马超呢?

怪罪刘封

关羽北攻襄樊时,刘封、孟达正坐镇上庸。

上庸等地,原本是益州汉中郡下面的县。曹操平张鲁后,以朝廷名义将这些地方升级为郡,划入荆州。

因此,他们都要听从“董督荆州”的关羽调遣。

关羽“连呼”刘封、孟达,并不是求援,而是“令发兵自助”,是命令。

然而,刘封、孟达以“山城未附”为由,拒绝出兵。

关羽败亡后,“先主恨之”,但并没有实际惩罚。

随后,刘封与孟达翻脸。孟达投魏,并与夏侯尚、徐晃等人一起击败刘封,夺取上庸等东三郡。

刘封“破走还成都”,回到成都后,才被问罪。

刘备对刘封的责问是:1、侵陵孟达;2、又不助救羽。

显然,尽管刘备对刘封不助孟达十分不满,但刘封的第一过失,是没有处理好与孟达的关系,导致丢失地盘!

刘封之死

然而,这两条过失,并没有使刘备下定决心将其杀掉。

最终导致刘封被杀的,是其对刘备政权的颠覆性威胁。

诸葛亮提醒:刘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刘备除之。

刘封虽然是养子,但却是入了刘备宗族的。以古代宗法制度,刘封是有继承权的。

刘封作了刘备义子7年后,刘禅才出生。

7年间,刘封事实上就是刘备唯一的合法继承人!

所以,某种程度上,刘封类似于刘备集团的“废太子”。

古往今来,被废的太子,有几个得以善终的?

何况,正如诸葛亮所言,刘封刚猛难制,连关羽的调令都不听(当时,关羽的资历、权力都大于诸葛亮,仅次于刘备),又怎么会受刘禅所制呢?

刘封,已成为刘备集团的不稳定因素。

因此,刘备借机赐死了刘封。

刘封死前,叹息:恨不用孟达之言!

当初,孟达写信指出:如果你在远处,尚可假息一时。如果失据而还,就必死无疑了!

刘封的叹息,正是这样的无奈、纠结。

刘备闻之,“为之流涕”。

可见,因关羽败亡导致的“先主恨之”,并不能抹杀十几年的父子之情。

刘备杀刘封,并非出于“恨之”,只是为了政权稳固,不得不为之!

马超确实曾“督临沮”,但只是临时性的,他早已“调整工作”了。

关羽之死,与他并没有什么关系。

刘封不听关羽调令,虽有过失,令“先主恨之”,但罪不至死,刘备更没有因此立刻责罚他。

刘封最终被杀,主要还是因其尴尬的身份与”易世之后终难制御“的威胁。

关羽死后,刘备急于追究责任,但为何只杀刘封不杀马超?

众所周知,关羽之死,跟刘封未能及时援救关羽有一定的关系。这是也是后来刘备冷落并杀掉刘封的原因之一。但是,最近又有人把关羽的死,跟马超扯上了关系。认为马超当时也有机会救关羽,然而他没去。这是为何呢?

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在《三国志》中,有这样的两段记载:

(孙)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三国志·关羽传》

公元219年12月,关羽和儿子关平从麦城突围后,在一个叫临沮的地方被吴军抓住,并且被斩于那里。而这个地方,距离益州仅有二十余里。如果临沮的军队能接应关羽,他和关平也不会被吴军抓住。所以关羽和关平的死,就与临沮的守将有一定的关系了。

那么当时是到底谁在守临沮呢?这就要牵扯到《三国志》中的第二段相关记载了。

(刘备)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为前都亭侯。——《三国志·马超传》

是的,马超居然就担任过督管临沮一职。于是乎,关羽的死,就莫名其妙的跟马超扯上了关系。

那么关羽与关平之死,到底跟马超有没有关系呢?下面就详细的讲讲这件事。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临沮这个地方到底在哪?

根据《夷陵州志》的明确记载,现在湖北省的远安县就是当年的临沮,县治距离夷陵东北约一百八十里处。根据东汉政权对天下十三州的划分,临沮在当时被划归了荆州南郡管辖。那么,南郡又是哪里?南郡就是现在湖北省的荆州市和宜昌市,郡治在荆州市。

那么,当时管辖南郡的人是谁呢?这个人不是别人,恰恰就是关羽自己。

这样一来,事情就很清楚了。关羽负责管辖南郡,临沮又是南郡的一个县,那么临沮自然也归关羽管辖了。

因此,关于关羽的被杀地点,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一个逻辑:他确实是死在距离益州不远的临沮,但是这个临沮县并不归益州管,他是死在了荆州的临沮,也就是死在了他自己管辖的地盘上。

其次,我们要搞清楚第二个问题:马超到底是不是临沮守将?他本人当时到底在不在临沮驻守?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显然,马超并不是临沮的守将,他本人当时并不在临沮,并且马超一辈子压根就没去过临沮!

为什么这么说呢?尽管《三国志》中明确记载了马超【督临沮】的记载。但很显然,马超的这个督临沮只是一个虚职而已。说它是马超虚职的理由有两点:

第一、汉末三国时期有很多虚职,比如关羽的虚职就是襄阳太守,但是显然关羽从未占领过襄阳(他就是因为打襄阳和樊城,才被东吴偷袭,大意失荆州)。再比如刘备称帝后,马超后被任命为凉州牧,但是蜀汉从来没有控制过西北的凉州。所以关羽的襄阳太守、马超的凉州牧,都应该是一种虚职。

第二、马超是什么身份?首先他是个反复无常之人,其次他出身于世代公侯之家。于公于私两方面来说,马超都不适合担任督临沮这个职务。毕竟临沮只是个县,刘备会允许有多次叛变经历,并且还是西凉士族出身的马超,去到一个距离成都五丈八远的小地方当都督?估计马超前脚去,后脚就跑了。

并且关羽被杀前,刘备自立为汉中王。马超跟着沾光,获封为左将军,而左将军这个职务在汉朝时期是正号将军,地位崇高。刘备如果让马超以左将军的身份,还去临沮县当都督,这不是侮辱人么?

综上所述,马超肯定没有到过临沮,关羽之死也与马超扯不上半毛钱的关系。马孟起表示不背这个锅!

第三,我们还要搞清楚第三个问题:马超在刘备集团中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待遇?

先直接抛结论:刘备给马超摆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但就是不给他实权!

马超在关中与曹操大战失利后,先是回到陇右老家招兵买马,准备与曹操再战。岂不料陇右士族对他极其失望,不仅赶他走,并且还杀了他的妻女。随后马超投奔张鲁,想借张鲁之兵再战曹操。结果马超率军从汉中出岐山,又被夏侯渊打的大败。这一次他在跑路的时候,把部将和士兵全部丢弃了(庞德就是因此投降了曹操)。

刘备在听说马超人心尽失,以沦落为光杆司令后,才让人去招募他。马超也很识趣,陇右老家、曹操、张鲁那里都去不了。此时若不投刘备,他还能去哪?于是,马超便带着弟弟马岱降了刘备。

在归降刘备后,马超担任了如下军职:

公元214年5月。身为左将军、益州牧的刘备授予马超平西将军、督临沮的职务。

公元219年7月,晋升为汉中王后的刘备授予马超左将军一职。次于关羽、张飞。

公元221年4月,当上皇帝后的刘备授予马超骠骑将军、兼凉州牧。比张飞还高。

从以上的军职就可以明显看出,马超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很高,但是没权。

比如说,刘备刚获得益州之时,他就给了马超平西将军一职。这个平西将军,排在荡寇将军关羽,征虏将军张飞之下。但是要高于讨虏将军黄忠,翊军将军赵云。然而关张马赵四人都是有领兵权的,尤其是关羽和张飞两人,都是坐镇一方的大将:关羽负责管一州,张飞负责管一郡(巴西郡)。至于马超嘛,非常可怜的只是一个区区的临沮县都督而已,而且就这一个督县,都还是虚职。

不给实权的结果是什么?就是马超在蜀汉内部的地位非常尴尬。感受一下,从马超投入刘备帐下到关羽兵败被杀,这个过程持续了大概五年。而在这五年中,关羽一直都坐镇荆州,张飞大败张郃,镇守巴西郡;黄忠也在定军山斩了夏侯渊,被破格提升为四大将军之列。赵云也始终如一的管着刘备的警卫部队,大家都在受重用。

而原本地位最高,出身也最高,并且当年还是一方诸侯的马超,则在这五中,除了随刘备征汉中外(没有胜绩),完全没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对刘备也没有尺寸之功。而马超对此也不敢有半点的不满。

由此来看,刘备算是捏住了马超的命门,他用高官厚禄让马超这个桀骜不驯的小军阀对他不敢有异心,彻底的拜倒在了他这个老兵油子的帐下。至于说刘备杀马超,这除非马超是活的不耐烦了,主动造反。否则刘备不会动马超一根汗毛。毕竟,马超是刘备集团当中,少有的真正出身于世代公侯的士族。

最后再说刘封这个人。关于刘封为什么不去救关羽,其实只要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就一目了然了。

这里先捋一下当时的时间线,都是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事件:

五月,曹操从汉中退兵,刘备遂取汉中。但是曹操并没有走远,他在长安坐镇,提防刘备来打关中。

六月,刘备遣孟达攻房陵,刘封攻上庸。上庸太守申耽投降,刘备封其为征北将军,领上庸太守,仍使其镇守上庸。

刘封和孟达确实占领了上庸,这里离襄阳樊城最近。但是上庸地处鄂西山区,道路非常的难走。并且刘封新占此地,当地的豪强士族都不服他们。刘备也不同意将当地的豪强消灭,而是原地留任,这无疑是刘封统治上庸的一个心头大患。(真正铲除上庸当地的申氏豪强,那还得等司马懿来干)

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刘备称王后,让魏延镇守汉中,他自己回成都去了。同月,关羽出兵北伐。

八月,关羽围襄樊。将曹操派来的于禁和庞德所部三万人,打的全军覆灭。许昌以南各郡纷纷反叛。

十月,江东大将吕蒙乘偷袭荆州。次月,关羽在收复荆州不成的情况下,向西北方向的麦城突围,打算逃回到益州。

十二月,关羽率数十骑从麦城突围,逃至距益州不过二十里的临沮县被吴军俘获,与长子关平一起,在临沮被杀害。

从以上列举的时间线可看出,关羽兵败,蜀汉方面没有去援救,主要还是因为他崩溃的实在太快了。十月还在围攻襄阳,十一月就已经全军覆灭。换谁也是莫名其妙,根本来不及做反应。

我记得《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段,说是廖化从麦城突围,去到上庸找刘封求救。然而孟达劝刘封别管这事,于是关羽被杀。给人一种刘封明明有能力去救,但就是故意不救的感觉。

然而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从刘封的角度去想一想,他去救关羽的难度有多大?首先他只是一支一支偏师而已,撑死了三万兵;其次他的压力也很大!东面就是曹军,南面是吴军。在东有曹军侧击,南有吴军堵截,两面受压的情况下,刘封应该怎么去救?

并且上庸当地的豪强不服,刘封也知道。或许他率部去救了,关羽能生还,但是上庸当地的豪强一定会造反,地盘肯定也会丢,这个可能性极大。

其实在八月份,关羽围攻樊城时,他就要求孟达和刘封从上庸发兵增援。但是两人以上庸本地土著刚刚投降,不可靠为理由,拒绝了关羽的命令。气的关羽扬言要回去教训他们。

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三国志·刘封传》

实事求是的说,刘、孟两人的担心是非常有必要的。说不定他们两人前脚刚走,后脚申耽申仪就叛变了,把刘封、孟达五花大绑送给曹操当礼物都有可能。毕竟申仪、申耽兄弟两人的尿性,众人皆知。这也是后来司马懿攻陷上庸后,要铲除他们的原因。

后来关羽兵败被杀,孟达因为种种原因主动降魏,刘封在魏军、当地豪强的打击下,丢掉了上庸,仓皇逃回成都。注意了,刘封逃回成都时,他身上背负的罪名不仅仅是不救关羽,他是既不救关羽,还放走了孟达,还丢了上庸重地。可谓是三罪集于一身,杀掉他没有任何问题,他属于罪有应得。

不过刘备当时没有打算杀他,是诸葛亮认为留着刘封是个祸害,所以才劝刘备杀他。并且刘封被处死后,刘备还为之流涕。

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先主为之流涕。——《三国志·刘封传》

因此,刘备杀刘封,直接原因并不是他没有去救关羽。他被杀,主要还是他的身份:不是刘备的亲儿子,但却挂着一个干儿子的名分。刘备活着还好说,能镇得住他。但是刘备一旦不在了,谁还镇的住?这已经涉及到政治斗争问题了。而政治斗争,是最不讲亲情和人性的斗争。

关羽死后,刘备急于追究责任,但为何只杀刘封不杀马超?

关羽大意失荆州的事件,是东汉末年过渡到三国时期最重要的政治事件,因为关羽的疏忽大意,没有对东吴严加防范,把防备东吴的兵力全部调到了北方的襄樊战场,给了孙权偷袭荆州的机会和可能,于是孙权下令吕蒙、陆逊等人白衣渡江,吕蒙拿下了公安、江陵二城,陆逊则直接打到了与蜀汉交界的三峡地区,堵住了关羽的退路。

一、关羽失荆州的第一个责任人

关羽大意失荆州的第一个责任人显然是关羽本人,他犯了3个错误:

1、擅自扩大襄樊之战的规模。

关羽北伐襄樊无疑是刘备的命令,虽然作为镇守一方的大将,关羽只有守的权力,而没有攻的权力,在古代任何不经皇帝(或主公)命令的军事行为等同于谋反,关羽再怎么狂傲也是懂道理的人,刘备让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目的是策应刘备的汉中之战。

关羽北伐

襄樊之战的前哨战很早就开始了,应该在218年关羽就开始沿着汉水向北推进了,到219年关羽打到襄樊时,汉中之战其实已经结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关羽有权决定战争结束或者是继续进行,关羽的选择是扩大战争,因为刘备在汉中之战打赢了,这极大地鼓舞了关羽,同时也激发了关羽立功的心态。

所以关羽扩大了襄樊之战的规模,由原来的策应战扩大为北伐战,原来只是想缓解刘备汉中之战的压力,现在变成了想夺取襄樊这个战略要地的目的,这就是关羽的错了,因为益州这边已经连续进行了2年多的汉中之战了,益州的战争资源已经耗尽,关羽在这个时候出战,益州已经没有能力支援他了,这是关羽犯的第一个错误。

关羽襄樊之战及败走麦城

2、对东吴疏于防范

东吴为了偷袭荆州,让吕蒙装病,让陆逊示弱,都是为了麻痹关羽,让关羽放松警惕与防守,在吕蒙、陆逊的忽悠下,再加上关羽在襄樊前线确实缺少兵力,所以关羽把用来防备东吴的军队调到了襄樊战场。

这样一来,东吴就抓住了机会,偷袭了荆州,夺取了蜀汉仅有的荆州三郡,而在前线的关羽,也因为曹操把孙权准备偷袭荆州的计划和盘托出告诉了关羽,导致关羽及其手下将士毫无斗志,被徐晃击败,然后在回军荆州的路上,荆州军士卒不断逃亡投靠了吕蒙,最终关羽败走麦城,被俘虏后斩杀。

关羽是第一责任人,他的责任至少要占到40%,即是主责,但关羽已经被杀,死者为大,刘备也不可能追究关羽的责任了

关羽在临沮被杀

二、关羽失荆州的第二个责任人

关羽失荆州的第二个责任人是:傅士仁和糜芳。他俩算一个责任人。这两人在吕蒙偷袭荆州时,直接投降了吕蒙,傅士仁和糜芳投降东吴主要有三个原因:

1、关羽欺压。

傅士仁和糜芳既镇守后方,又负责为前线作战的关羽将士提供军需物资,关羽为人高傲,对待士卒非常好,但对待士大夫非常不好,傅士仁和糜芳因为没有完成关羽分配的任务,关羽威胁回来要收复两人,所以两人怨恨关羽,干脆就投降了。

关羽的作法没有问题,完不成任务当然要处理,只是处理方式欠妥,没有必要当面警告,可以留着回来再作处理,关羽的当面警告之下,直接让傅士仁和糜芳产生了背叛之心。

糜芳

2、荆州无兵可用

当时绝大多数荆州兵都被关羽调到襄樊前线打仗去了,后方空虚,而且江陵城还关押着于禁和三万降军,荆州真正能抵抗吕蒙的士兵已经严重不足了,荆州已经无兵可用了,糜芳和傅士仁不敢死,只能投降了。

3、傅士仁和糜芳贪生怕死

傅士仁投降还能理解,毕竟地位不高,但糜芳可是刘备的小舅子,他哥哥糜竺可是刘备背后最大的财主,有这样一种特殊的关系,糜芳都投降了,是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别说关羽想不到,就连刘备也不会想到他的小舅子会投靠别人吧。

傅士仁和糜芳的投降归根结底还是贪生怕死,他俩甚至连守城的积极性也没有,吕蒙兵临城下,没花什么工夫就投降了。他俩一投降,直接导致关羽的败亡,如果两人能够坚守城池,誓死不降,吕蒙没这么容易拿下城池,尤其是江陵城,是一座坚城,只要糜芳坚守,等到关羽到达,荆州还没这容易丢失。

糜芳与傅士仁投降

就算等不到关羽到达,关羽手下的士卒也不会轻易抛弃关羽而投靠吕蒙,都会被最终的结局产生影响,说不准关羽就不会死,荆州也没有这么容易失去。所以糜芳和傅士仁要担当次责,他俩的责任至少占到30%,但由于糜芳和傅士仁已经投降了东吴了 ,刘备就算想清算责任,也没法抓到这俩人,除非刘备在夷陵之战取胜,才有可能处理这两人

三、关羽失荆州的第三个责任人

第三个责任人就是刘封和孟达,他俩算一个责任人。关羽在攻打襄樊的时候,曾经要求刘封提供援兵,但是刘封以上庸三郡刚刚平定,不适宜发兵为由拒绝了关羽的要求,后来在关羽败走麦城、亡命临沮的时候,刘封什么也没有做,要知道当时的刘封可是离关羽最近的蜀汉军事力量。

从刘封所在的上庸(湖北省竹山县)到关羽被俘虏的地方临沮(湖北省远安县)有240公里,从上庸到麦城(湖北省当阳市)有280公里。但是从益州边界的永安(重庆奉节)到麦城有280公里,从永安到临沮有300公里,当陆逊率军封锁蜀汉边界时,能救援关羽的只有刘封和孟达。

刘封被杀

但是刘封和孟达没有救援关羽,关羽被杀后,孟达就直接投降了曹魏,而刘封不愿意投降,后来刘封被孟达、徐晃、夏侯尚打败,逃回了成都,结果诸葛亮劝说刘备赐死了刘封。

关羽之死,刘封、孟达确实有责任,但只是次要责任,他俩的责任加在一起,也只有20%的责任,由于孟达投降了,刘备无法处理孟达,刘封没有投降,所以刘备在诸葛亮的劝说下赐死了刘封,但是,刘封被赐死,并非是因为关羽的事,还有其他原因,主要是刘封为人骄横,诸葛亮担心刘备去世后,刘封会无法无天,影响蜀汉政权的稳定,所以建议刘备赐死了刘封。

四、关羽失荆州的第四个责任人

关羽失荆州的第四个责任是刘备和诸葛亮,他俩合起来要占到10%的责任。为什么是刘备和诸葛亮?因为整个襄樊之战期间,刘备没有对关羽进行任何支援,虽然关羽起初传来的都是捷报,但刘备作为领导应该要审时度势,提醒关羽要防备孙权,并且给予关羽适当的支援,但是刘备并没有。

刘备与诸葛亮

诸葛亮之所以有责任是因为他是蜀汉战略的总设计师,诸葛亮的战略是联合孙权共同抵御曹魏的,但现在孙权居然偷袭盟友,这说明诸葛亮的战略是有漏洞的,诸葛亮应该提醒刘备要注意孙权有偷袭荆州的可能,史书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所以诸葛亮和刘备共同承担最后的10%的责任。

五、关羽失荆州的第五个责任人

《三国志 马超传》:先主遣人迎超,超将兵径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因为前都亭侯。先主为汉中王,拜超为左将军,假节。章武元年,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

马超传中有这么一句话,说马超投降刘备的时候,刘备派人迎接马超,于是成都城中感觉到震动,刘璋于是投降,刘备封马超为平西将军,都督临沮,注意了,马超都督临沮,这里的临沮与关羽被俘虏的地方是一样的名字,所以有人说马超当时在临沮没有救援关羽,他也有责任。

马超

其实这么说是不对的。主要有三个原因:

1、关羽在临沮被俘虏杀害的时候,马超不在临沮

刘备任命马超为平西将军,都督临沮的时候是公元215年,刘备219年自称汉中王时,封马超为左将军,刘备221年称帝时,封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马超都督临沮的时候是在215年,关羽在临沮被俘虏杀害的时候是220年初,这中间差了4~5年的时间

况且马超又不是一直在临沮,217年~219年初马超还参与了刘备的汉中之战,当时是在汉中的,刘备称帝后,马超应该是在成都,他并不在临沮,所以无需为关羽之死负任何责任。

2、马超没有实权,刘备没有重用马超

马超的身份特殊,曾经是一方之主,尽管他在蜀汉的地位很高,但是是没有实权的,刘备也不会让马超镇守一方的,最多也就是借用马超的名声,因为马超在羌人和氐人之中很有威望,刘备不会给马超独自在外率军的机会,也不会给马超独立的兵权。

关羽之死马超没有责任

3、马超的官职不允许他镇守临沮。

马超投靠刘备的时候,被封为平西将军,平西将军一般是镇守西边的,或者是向西边用兵的,临沮在荆州,在益州的东边,古人的将军名号是很有讲究,平西将军就是一定是镇守西边,而不是东边,否则刘备就要封他为平东将军。

另外在219年~220年期间,马超的官职是左将军了,关羽当时是前将军,负责整个荆州军政大权,刘备在荆州的地盘总共也就是三个郡,刘备不可能让关羽和马超同时镇守的,而且还离得这么近,这不等于让马超和关羽闹矛盾了吗?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个人推测马超应该不都督临沮,而是都督沮县,这里很有可能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弄错了,马超一个平西将军,不可能会镇守到东边,并且还属于荆州的临沮(今湖北省远安县)去的,应该是镇守武都郡之下的沮县(今陕西勉县茶店镇)才更合理

关羽死后,刘备急于追究责任,但为何只杀刘封不杀马超?

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最后被吴将潘璋斩杀于临沮。关羽之死令人惋惜,也让人感到愤恨。蜀国那么多人,竟然没有一个人来救援关羽。那么关羽之死,谁负有责任呢?当时有三个人跟关羽之死有关,他们是驻扎在上庸、房陵的刘封和孟达,还有督管临沮的马超。那么刘备为什么最后只杀了刘封而放过了马超呢?我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说马超,马超之所以跟关羽之死能够沾上一丁点关系,完全是因为他的官职。马超离开张鲁投奔刘备时,刘备正围困成都不下。等到马超来到,不到十天的时间成都便不战自降。于是刘备封马超为平西将军,督管临沮。

临沮属南郡,是荆州的一部分,而当时镇守荆州的是关羽,因此关羽对马超插足自己的地界非常不爽。关羽给诸葛亮写信,询问诸葛亮如何看待马超,颇有轻视马超之意。诸葛亮顺水推舟说道:马超哪里能跟你美髯公比,他只是樊哙、彭越之流,怎比你绝伦逸群!关羽听了很高兴。

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后来,刘备击败曹操,取得汉中,于是自封汉中王。当时加封了四大将军,分别是前将军关羽、左将军马超、右将军张飞、后将军黄忠。关羽对马超官封左将军和黄忠官封后将军很不满,于是准备拒绝册封。刘备知道后,让马超假节,同时取消他督管临沮的职务。换句话说,刘备将马超架空了,只让他享受尊荣,不掌权利。从此以后,马超再也没有染指过军权和指挥过军队。

因此,当关羽失荆州,败走麦城时,马超是没有责任的。当时的临沮已经不归他管辖,所以他也没有义务去救关羽。那么既然马超没责任,刘封和孟达有责任吗?有。为什么呢?

关羽北上攻取襄、樊,围困曹仁,前期是有帮手的,谁呢?孙权。当时孙权给关羽写信,说准备派兵支援关羽作战。但是孙权的表现很奇怪,他一方面许诺前去支援关羽,一方面又叱令使者缓慢行动。因此,关羽很生气,骂道:竖子孙权,敢如此拖延行事。等我拔掉樊城,回来就灭了你东吴。

羽围樊,权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进,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羽忿其淹迟,又自已得于禁等,乃骂曰:「鲗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

于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孙权由朋友变成敌人。本来孙权就生气,原来孙权派使者为自己的儿子求娶关羽之女,结果关羽辱骂使者,拒婚,还说虎女焉能嫁犬子。这一次,关羽竟然又如此轻视自己,于是孙权勃然大怒,随之策划了偷袭荆州的行动。那么在孙权不来,关羽又围樊城不下的时候,刘封、孟达又是如何表现了呢?

关羽围襄樊不下,又惧怕东吴偷袭,于是向刘封和孟达求援,但是刘封和孟达以初平新地,百姓还未彻底归附为由拒绝了。这就造成了关羽无奈只有从江陵调兵的尴尬局面,而正是因为江陵主力被调走,才造成了后期吕蒙轻易的偷袭了江陵。

后来,徐晃领兵击败关羽,樊城之围遂解。关羽同时又得知江陵失守,于是领兵撤退,去看个究竟。等关羽退到麦城,遭遇到吴兵围困。这时关羽才知道,吴军已经不是盟友,彻底变成了敌人。而此时逃跑的方向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离他最近的西北方房陵,这里有刘封和孟达驻军。只可惜,关羽只走到临沮就被事先埋伏的吴兵所擒,然后被当场斩杀。如果在关羽败退时,刘封出兵及时救援,能救走关羽吗?能。

房陵离襄阳的距离跟房陵离临沮的距离差不多,一千里左右,快速行军只需要10天左右。而刘封仗着是刘备的义子,欺负孟达,造成两人不合。关羽又心高气傲,当时向两人求援是命令的姿态,而不是低调求取援助。在刘封心中,能指挥自己的只有刘备,自己根本不归关羽统领。因此,帮你是义气,不帮也是应该。最后关羽被杀,跟两人都赌气称大有很大关系。

刘封很悲催,拒绝关羽后,因为和孟达不和,造成孟达叛归曹魏,然后领着徐晃反攻房陵、上庸,刘封抵挡不住,败退回成都。刘备很生气,不但丢失了土地,还损失了一员大将孟达。联想到关羽之死,刘备更加生气于刘封的冷漠拒援,诸葛亮此时又煽风点火,说刘封刚勇,恐刘禅以后难以驾驭。于是刘备下令,赐死了刘封。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刘封之死跟关羽失荆州有一些关系,因为当初关羽曾经向刘封求援,但是刘封拒绝援助。最后造成关羽围樊城失败,被斩杀于临沮。而刘备赐死刘封最重要的原因是他逼反了孟达,丢失了房陵和上庸。因此,刘封之死不冤。马超当时身在成都,当了个虚职左将军,根本就不再督管临沮,也没在临沮,所以关羽之死跟马超没有一点关系。你觉得呢?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关羽死后,刘备急于追究责任,但为何只杀刘封不杀马超?

“桃园三结义”已把刘关张的兄弟情,说得很清楚。关羽之死,刘备注定要发飚,于极愤中追究责任,且又有军师诸葛亮参言进来,可以说刘封是非死不可!杀刘封而不杀马超,其间定有原因。

先说刘封被杀的事。刘封被杀,也不仅仅是追究其不增援关羽的一件事。

刘封是丢失了房陵和上庸,又因在孟达关系处理方面不当,让孟达投靠了魏曹(如果不逼走孟达,或将要叛逆的孟达削了,刘封也少此罪〉,之后逃奔来成都的。这样,刘封起码有三大罪状,不援救关羽;不尽协调之责,逼走孟达;丢失自己防守的领地。

有此三罪足让刘封毙命。即便如此,刘备虽心中猜忌刘封可能的潜在危险,但仍处于犹豫之间。

但这时候军师诸葛亮出场了:

——《三国志·刘封传》如此写道: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先主为之流涕。

解读下来就是,诸葛亮对刘备说:现在看来,你收下的这个义子一身武艺,行事暴烈,早晚不知道还要干出什么天大的出格事!现在你还健在尚能掌控,若百年归天后,你的后继之人,谁能管得住你这个义子呢?莫如借此机会杀了,以永绝后患。

刘备何等聪慧!军师之言说到他心中最纠结的命门上了。虽事后流几滴眼泪,刘备还是做出决断:让刘封自杀了结。

如此,才有刘封死前发出的哀叹:悔不听孟子度之言!

言归题意,说说关羽死后,为什么刘备不杀马超?

根本问题是,关羽被杀没马超什么事!

因为,关羽败走麦城也好,关羽与其子关平被俘被杀也罢,这些事件发生时,马超都一直在成都,也就是在刘备的身边在刘备的眼皮子下的。

马超被封为左将军,但却是一个没有率领兵马,没有防守领地的虚职将军。

把关羽之死,与马超扯上关系,是因关羽关平父子死于临沮。而刘备集团对马超有个“兼职临沮”的任命书。让人认为,马超既然驻防此地,见死不伸援手,既然刘封该杀,马超也应予以追究!

殊不知,马超虽有兼职临沮的任命,却事实上他并不是临沮的守将,根本不在这个地面上,甚至马超一辈子都没去过临沮!

这样看来,关羽死后追责杀刘封,而不杀马超,不是完全合情合理吗!

你怎么看呢?

关羽死后,刘备急于追究责任,但为何只杀刘封不杀马超?

借机杀刘封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呢?

杀刘封是刘备心事,诸葛亮煽风点火,为刘禅接位扫除障碍,诸葛亮怕刘封就是第二个关羽,临阵斩将是军中大忌,打了大败仗斩大将就不是大忌么?

关羽发动的襄樊战争实质上就是心血来潮,无准备之仗,把蜀汉推向风口浪尖上,若不是汉江发水只要他出了荆州于禁,徐晃,加上曹仁夹击关羽哪儿还有命在,这又不是扯蛋在关羽的辞典里已经被曹操打得全军覆灭,当过俘虏仅没杀头而已。

刘备封马超,黄忠,地位在他之下他还不高兴,大大的不满,说实在的以关羽的性格什么事都要听他的,刘备只得将就,削了马超兵权,马超真是瞎了眼来投奔刘备,身为一方诸侯自己的本部人馬无权带领,难怪气得吐血,四十多岁忧郁而亡。

那么在发动战争之前关羽又为什么不把军事部署完备呢?应该说这场战争之前刘备集团谁都不知道,若有部署应该与刘备联系,调刘封在何处待命,调马超到何处领兵接应,大凡任何战役都有几套方案,包括失败也要算在其内,因战争瞬间万变,意想不到的天灾,人祸,这关羽是打的什么仗,不得不让人怀疑关羽仅匹夫之勇根本不会用兵,若刘封接到刘备的命令敢不出兵,若无接到命令出兵也可以说私自出兵有谋反之意,刘封里外是个死。

关羽怎样死在自己嘴上呢?三番五次的在辱骂盟友东吴鼠辈,若赢了襄樊战争反过来灭了东吴,好大的口气呀!东吴孙坚,孙策,孙权,周愉,鲁肃,吕蒙,陆逊,甘宁等是鼠辈吗?曹操动用那么多部队当时都没灭了东吴,你关羽才三万多人就想灭了东吴,就是这鼠辈端了他的老窝,算准了这关二爷逃跑的路线,人家这才叫算无遗策,等到关羽明过来的时候晚了,仅瞬间的明白,没机会反醒,脑袋没了。

就这个自持有几份武艺的关羽打破了蜀汉刘备,诸葛亮的全盘计划,诸葛亮隆中对己很清楚,得荆,益二洲为基础,关键在《静观奇变》上,整个国家形势发生变化时再谋求开疆拓土,关羽私自托大,反失去了荆州,诸葛整体规划流产,国力削弱一半,奇怪的是关羽这战争失败无一人帮助,反水的不少,这又说明了什么呢?这是刘封造成的吗?又有什么必要非要杀刘封不可,从这里可以看出蜀汉集团的管理存在很大的问题,若关羽胜了有可能独自经营整过荆州,于刘备分庭抗礼,否则怎么会关羽打得不可开交,那儿整个蜀汉跟没事人一样,历朝历代沒见过这种先例,让一员青年猛将刘封做了冤死鬼!马超无兵权在手有何理由去追究马超呢?而马已经够惨的了,弄个虚职坐吃等死,英雄无用武之地比死还难受,壮志未酬,报仇无望含恨而亡,可悲之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