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承认刘备是皇帝吗?有何史实依据?

三国时期,魏蜀吴都各自称帝。

然而,三国结束后,很长时间内,都只认曹魏政权为正统。

不过,事实上,正是从晋代开始,就已经有许多声音,认为应以蜀汉政权为正统了。

晋代的主流意见:以曹魏为正统

晋的天下,得自曹魏的禅让。

如此,晋的合法性,就是来自于继承曹魏的正统了。

自然,晋代的官方意见,一直是以曹魏为正统的了:汉传于魏,魏传于晋,一脉相承。

在《三国志》中,这一观念就得到了明确的体现:曹魏的皇帝,多以“纪”,如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等;而蜀、吴的皇帝,则归于“传”类,如“先主传”、“后主传”、“吴主传”等。

由此看来,这一时期的晋人不但不以蜀、吴为正统,甚至不承认他们是真正的“帝”。

然而,很快,情况发生了变化。

西晋末年:匈奴刘渊奉蜀汉为正统

西晋没有安稳多久,就爆发了内乱。

内迁的匈奴贵族刘渊,野心勃勃,试图趁乱立业。

与匈奴祖先不同,这一次,刘渊不只是想劫掠、勒索,而是企图入主中原,为天下之主。

常年在洛阳生活的刘渊深知中原人士对正统的坚持,因此,也想方设法让自己变成“正统”。

刘渊的“正统”理由是:我是大汉天子的外甥,我们匈奴与大汉约为兄弟之国!如今,哥哥失了天下,自然该弟弟来继承啦!

因此逻辑,曹魏自然就成了篡逆者,而晋,不过是篡逆者的继承人而已!

于是,刘渊追认并遵奉后主刘禅为皇帝,以蜀汉为正统。

刘渊称帝时,明确表示:我继承的是三祖(刘邦、刘秀、刘备)之业!我们立汉高祖以下的三祖五宗而祭之!

如此,西晋末年,蜀汉被匈奴贵族建立的汉国视为正统了。

顺便说一句,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刘禅后人常年居住在洛阳,生活得还可以。但正是刘渊、石勒军团攻入洛阳后,悉数屠杀!

东晋-南北朝时期:以蜀汉为正统的思想渐多

当然,只是匈奴贵族承认正统,影响不够。

然而,司马家南迁后,即使在东晋的知识分子中,也开始有人主张以蜀汉为正统了。

显然,此时的司马家,已经丢掉了中原,退守淮河以南了。

这时的东晋朝廷,与当年自称“正统”于益州的蜀汉政权,倒是有同命相怜之感了。与蜀汉政权一样,东晋也是要倡导“恢复中原”的。

于是,一些南迁的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叙事”了。

其中,习凿齿提出的“晋承汉统”论最有影响力。

这个观念认为:曹魏就是篡逆!晋虽然受魏禅,但却是承祚于汉!也就是晋越魏承汉!

习凿齿去世前,还系统总结其思想,作《晋承汉统论》,上书魏帝。由此,“晋承汉统”也成为主流史观之一。

东晋灭亡前后,承认蜀汉为正统的思想更为流行了。

一方面,一些统治者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也开始从大汉找“亲戚”。

后来迫东晋传位于自己的刘裕,原本出身寒微。然而,他也自称是西汉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一世孙。(《宋书.武帝纪》)

而南齐时。统治者也重新修建昭烈庙,开始祭祀起来。

总的来说,东晋-南朝时,主流意见依然不以蜀汉为正统,但一般都承认蜀汉皇帝是帝王了。

隋唐-北宋:“尴尬”

南北朝结束于隋。

作为北方统治者的继承人,隋及其继承者唐,都没有南朝那种“恢复中原”的情怀,他们官方继续者以曹魏为正统的叙事。

李世民下令房玄龄等人修《晋书》时,就明确表示:唯晋氏膺运,制有中原“,即以两晋传承曹魏为正统。

唐代官方史学家刘知几修《通史》时,甚至批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没有明文表示曹魏的正统地位!

尽管官方意见是明确的,但此时,以谁为正统的观念却混乱起来,混乱得有些”尴尬“了。

比如,《艺文类聚.帝王部》,将孙权的事迹也记载在内。

到了北宋时,宋太祖的诏书,明确表达了官方意见。

祭历代帝王时,只祭曹魏诸帝,而在祭祀前代功臣烈士时,刘备则以”蜀昭烈帝“的名义位列”功臣烈士“之中。

也就是说,这段时间,普遍不再不承认刘备是帝,但又坚决不承认其正统地位。

或许是为了”缓解尴尬“,司马光在修《资治通鉴》时,开始对刘备的地位进行“系统性削弱”。

司马光认为:刘备不但不是正统,而且,刘备这个所谓“中山靖王之后”也值得怀疑!

刘备的血统,当年的对手曹魏没有去质疑,后来的晋代人物没有去质疑,反倒是800年后的司马光去“科学考证”,实在令人莫名其妙···

南宋以后:渐以蜀汉为正统

到南宋时,情况又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是南宋的理学家朱熹,系统性地阐述了以蜀汉为正统才是唯一正解!

朱熹的意见是:名分名分,名的关键在于忠与孝,分的关键在于恪守君臣义!

你曹操保兖州为固,挟天子以为资,托名兴汉,实为窥汉!(“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后来《三国演义》的思想正来自于此)

况且,你曹魏如果平息四海之乱,一统天下倒也罢了,问题你没有做到呀!所以,你曹魏有什么”正统“?当时的正统,依然属于大汉王朝及坚定要复兴大汉王朝的蜀汉!

三国之中,曹操自是贼,孙权又是两间人。只有先主名分正!

为此,朱熹甚至想过要重修《三国志》,可惜未来得及。

于此同时,北方金人统治区,尊崇蜀汉的思想也同步发展了起来!

当时,北方的中原人士,年年都“南望王师又一年”。然而,在金人占领区,他们不便直接表达这种情感。于是,他们便通过祭拜诸葛亮,期待南宋能如诸葛亮一般,坚决北伐、恢复中原!

因此,南宋-金时期,南北双方,都渐渐以蜀汉为正统了。

尤其是:朱子的影响力太大了,他的理论后来是元明清三代的官方哲学。

因此,此后的元明清三代,朱熹的“蜀汉正统论”,逐渐成为主流观念!

元代的史学大神郝经,即在遭受被囚之苦期间,不卑不亢写成《续后汉书》,以朱熹的史学观重新阐述了三国历史,算是完成了朱熹生前未竞的事业。

此后,蜀汉正统观,逐渐替代了曹魏正统观,成为被统治者接受的官方思想!

后人总说《三国演义》尊刘贬曹。其实,老罗也不过是按照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创作罢了!

后世对蜀汉正统地位的看法变迁,证明了那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尽管如此,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以谁为正统,持何种观念,后人都只是阐述自己的观念、意见,没有对历史事实本身进行篡改!(演义、小说就不讨论了)

历史,始终是那个历史,没有被篡改,只不过,后世出于不同的“审美标准”,对其有不同的评价罢了!

由此来看,我国确实有尊重历史的传统,至少在我们国家,历史绝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晋朝承认刘备是皇帝吗?有何史实依据?

刘备去世之后庙号烈祖,谥昭烈皇帝,这一套程序下来,俨然就是皇帝一般的存在了。因为蜀汉政权一直以大汉正统自居,刘备的庙号没有像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一样使用太祖或高祖,而且选择了烈祖,似乎蜀汉政权就是汉王朝的延续,板上钉钉了!那么,后世王朝认可刘备皇帝的身份吗?

《历代帝王图》

唐代的宰相之一阎立本曾经画过一副长卷——《历代帝王图》,画中包含了自汉昭帝至隋炀帝等历朝历代十三位帝王的画像。说到这里,很多人肯定要说了:“唐朝的宰相都说刘备是帝王了,他还不是后世王朝认可的皇帝吗?”但是,很多人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细节,那就是画中的题注。

在魏文帝曹丕的画像旁边,阎立本标注的是魏文帝曹丕,这是对皇帝的标准称呼,没有任何疑问。但是,在刘备的画像旁边,阎立本标注的又是什么呢?不是季汉昭烈帝刘备而是蜀主刘备!当然,孙权也是这个待遇。这代表了什么呢?阎立本认可刘备的帝王身份,却没有认可蜀汉政权的正统地位,他只是割据政权的皇帝!那么,正统皇帝是谁呢?魏文帝曹丕。这也是后世王朝比较大众的一种态度——认可三国时期的三家都是皇帝,但曹魏是正统。

为何篡位的曹魏却成了正统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丕篡汉自立,无论认与不认,曹氏父子都是赤裸裸的篡位逆臣!但是,为什么篡位的逆臣反倒成了正统呢?这还要从曹丕篡汉时走的程序说起。

曹丕虽然是篡位,可他获得皇位的途径却不是抢夺而是“禅让”。无论事实如何,形式上、程序上是汉献帝刘协三“请”、曹丕三“辞”之后,“天命所归”的曹丕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接受了汉献帝的“请求”,“勉为其难”地当了这个皇帝。这就相当于是现代物权法上赠与的概念,是汉献帝将皇位和正统赠与了曹丕,曹丕自然是“合法”的皇帝,“合法”地拥有正统地位。事后,志得意满的曹丕还特地命人在传国玉玺的肩部刻上了“大魏受汉传国玺”以彰显这种“合法性”。

刘备是汉宗室,为何蜀汉不是正统

刘备是汉宗室和蜀汉政权也一直以大汉正统自居,为什么曹丕玩一出“禅让”游戏就成了正统,姓刘的蜀汉政权却不是呢?

这和中国历代王朝本身是有着重要关系的,历朝历代的王朝没有哪一家是真正的天命所归,哪里有什么天命所归!说白了,都是抢的别人家的。为了强调自身的“合法性”“正统性”,历代王朝通常都会搞一些“禅让”的把戏,就算不搞“禅让”也会搞一些“神话游戏”、强调自己是“天命所归”。因此,要想让自己“合法”,他们就必须认可曹丕的行为“合法”!如果认可了蜀汉政权的正统地位,哪天前朝宗室给自己来一出有样学样,岂不是自找麻烦?

再就是刘备的血统实在太不纯正了!我们不去纠结刘备到底是不是真的汉宗室,就认可他所说的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备与东汉大宗的分界在哪里?汉武帝刘彻!中山靖王刘胜和汉武帝是亲兄弟,都是汉景帝的儿子。从法理上讲,光武帝刘秀把自己过继给了汉元帝刘奭,汉元帝的祖先汉武帝自然也是光武帝的祖先。从血缘上讲,光武帝的祖先是汉景帝的另一个儿子长沙定王刘发。换言之,自汉武帝起,刘备家就与后来东汉的大宗分家了!现在人们常说“出了五服不算亲”,刘备与汉献帝之间别说是出了五服、十服恐怕都不止了……

就算曹魏政权不“合法”,汉献帝还有亲生儿子、东汉的大宗还有近支,怎么轮也轮不上他出了几十服的刘备!不要觉得这没什么,对于历朝历代的皇帝而言,这是有重大意义的。如果这样一支小宗旁支都能成为“合法”的皇位继承人,那么理论上王朝的所有小宗都可以成为皇帝,不是吗?只要把现任皇帝给杀了就是了……这对于一个王朝意味着什么?内乱之源!因此,就算抛开所谓正统传承的问题,就冲这个现实原因,历朝历代也不可能认可刘备蜀汉政权的正统地位。

晋如何定位蜀汉政权

晋王朝的“合法性”来自哪里?晋武帝司马炎偷师曹丕的“禅让”游戏。司马炎有样学样,让魏元帝曹奂把他祖上在汉献帝身上玩得那一套对自己原封不动走了一遍,这就是晋王朝“合法性”“正统性”的来源。换言之,如果晋不承认曹魏是正统,自身自然也不是正统。因此,就算历朝历代都不认可曹魏的正统地位,晋也必须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一点在晋王朝编纂的官方正史《三国志》中体现的尤为突出。《三国志》虽然分为了《魏书》《蜀书》《吴书》,看似将三家并列了。但是,其内容一目了然,以曹魏为正统!为什么这样说呢?在《三国志》中,曹魏帝王的记录被称为了纪,也就是太史公当初创立的本纪之意,如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那么,《三国志》给刘备和孙权的待遇是什么呢?传!如先主传、后主传、吴主传。传自古以来都是给臣的待遇,仅此一字,晋王朝对刘备的态度立现!

除此之外,《三国志》对刘备的称呼也应证了这一点,书中只称刘备为先主而不是昭烈帝,何意?他是蜀汉政权的主人,但不是皇帝!换言之,晋王朝比唐王朝走得更远,唐王朝至少还承认刘备是帝王,晋王朝却只承认他是主!主是个什么概念呢?北宋初年,南唐皇帝李煜自降身价、对宋称臣时,上表宋廷用的自称就是“江南国主”。主其实就是对割据政权最高首领的称呼,不知道诸位明白陈寿的意思没有呢?

综上所述,刘备虽然在成都称帝而且蜀汉政权一直以大汉正统自居,但是自晋王朝开始,大概除了刘宋等少数王朝,没有几家认同蜀汉政权是正统王朝的!刘宋实际上也没有完全认可蜀汉政权的正统地位,毕竟曹氏陈留王在刘宋依然是存在的。客气一点的王朝,勉强还把刘备算作了皇帝,只是不认同蜀汉政权的正统地位,将其纳入了割据政范畴。不客气的如晋王朝,索性连刘备的皇帝身份也一概不予认可!

晋朝承认刘备是皇帝吗?有何史实依据?

太可笑了,应该是晋朝需要刘备的认证,因为晋朝被刘备“后人”灭掉了。

公元263年,刘备亲生的,赵子龙于万军之中救出来的,扶不起的阿斗投降曹魏,蜀汉灭亡,阿斗装疯卖傻,居然善终,真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可怜了赵子龙、诸葛亮和姜伯约的忠心。

刘关张三兄弟

但曹魏也没高兴几天,公元265年,司马炎灭曹自立,建立晋朝,曹家被灭门。

晋朝也没高兴几天,公元304年,匈奴人刘渊起兵反晋。刘渊,南匈奴单于于夫罗之孙,左贤王刘豹之子,货真价实的匈奴王子,不管出于什么意图,这家伙居然要重建“汉朝”。

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刘渊称帝,都平阳,重建“汉朝”,史称“汉赵”,年号元熙,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对,就是刘备那个不成器的儿子阿斗,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匈奴刘渊为何对汉朝有执念?匈奴人说:汉匈和亲百年,是甥舅之亲,匈奴习俗从母姓,故姓刘,灭晋建国,是为汉报仇。

还需要晋朝承认刘备的皇帝地位吗?人家刘备的“干孙子”直接灭掉了西晋!

汉匈和亲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洛阳失守,晋怀帝被俘,接着“汉朝”大将石勒闪击荀唏,青兖沦陷。

建兴元年(公元313年),晋怀帝在平阳被杀,晋愍帝在长安继位,下令司马睿、刘琨等的共七十万大军分三路合击平阳。结果身为此战主力的司马睿在士族的鼓动下竟抗命不遵。

建兴四年(公元316年)长安被“汉朝”攻陷,西晋灭亡。而匈奴控制了几乎整个中原。

故事并没有完。

西晋刚灭亡,司马睿就在江南建立了东晋。这期间,东晋的大将祖逖、庾亮、殷浩、桓温、谢安先后北伐,结果地盘越伐越小,最后出了一个名将刘裕,本事很大,先是督师镇压卢循、剿灭割据长江中上游的刘毅、谯纵势力,然后灭南燕,破北魏,亡后秦,降仇池,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大片领土,光复洛阳、长安两都。

看起来,司马家要重整江山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等人就要狂笑九泉了,结果公元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建立“宋朝”,司马家又一次被灭门。

人家刘裕自称:祖籍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 ,为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而刘备是刘邦的玄孙,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刘裕与刘备是宗亲。

南朝文物

刘渊灭西晋,刘裕灭东晋!

刘家的仇不好结,刘家的天不好变。西晋有什么资格评价刘备?

汉朝灭亡有人报仇,晋朝灭亡有谁复仇?

无人为晋朝报仇,因为晋朝对中华有罪!

菜根谭》有曰:“眼看西晋之荆榛,犹矜白刃,身属北邙之狐兔,尚惜黄金。语云:"猛兽易伏,人心难降;溪壑易填,人心难满。"信矣! ”

可见,西晋的破败是出了名的。

晋朝承认刘备是皇帝吗?有何史实依据?

晋朝不承认刘备是皇帝。

史实证据就是《三国志》中,记载刘备事迹的史书体裁是“列传”,而不是“本纪”。

所谓“本纪”和“列传”,通俗的说,前者记述皇帝的事迹,后者记述诸侯或名人事迹。刘备死后没享受到“本纪”待遇,这就可以说明晋朝不承认他是皇帝。

至于晋朝官方为什么不承认刘备是皇帝,原因有二。

第一,成王败寇,蜀汉偏居益州一州之地四十余年,终究未能统一天下,实现光复汉室的理想。并且孙权称帝后,蜀汉承认孙权称帝,与东吴在官方层面搞“二帝并尊”,这也消解了蜀汉最后自称的合法性。

也就是说,蜀汉从一开始就法统不足,仅有的法统还是自称的。而从诸葛亮承认孙权帝位合法的那一刻起,蜀汉连最后的一块遮羞布都没有了。

第二,刘备法理性不如曹丕。蜀汉虽然自称汉朝延续,尊奉两汉诸帝,但一个政权是否尊奉前朝皇帝,自称是前朝子孙,从来就不是判断该政权是否为前个王朝延续的关键。

比如说匈奴人刘渊称帝,建立汉国后,他也尊奉汉朝所有诸帝,但没有人承认他是汉朝的延续。

又比如沙坨族的李存勖称帝,建立后唐,他尊封唐朝所有皇帝,但没有人承认他是唐朝的延续。

以此类推,魏文帝曹丕的法统来自汉献帝的禅让,这是当时最大的法统。刘备宣称自己是孝景帝玄孙,这没用,他必须要找一个东汉皇帝认祖宗才行。而当时他的法统不管来自哪位皇帝,注定都不如曹丕的汉献帝。

PS:当年刘秀称帝后,没有追尊自己的父亲、祖父为皇帝,而是尊奉汉宣帝为祖、汉元帝为父。为的就是给自己添加法统。刘备称帝后肯定也有这个认祖环节,只是由于史料缺乏,刘备到底认哪位皇帝为祖,现在已经不可知了。

综合两点因素来看,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被曹魏灭了,刘备的法统又不如法统禅让自汉献帝的曹丕,晋朝官方怎么可能承认他是皇帝呢?

当然,前面说的都是官方态度,晋朝时期的学者并不都这么认为。比如东晋时期的史学家习凿齿在创作《汉晋春秋》时,就把蜀汉列为了正统,宣传曹魏是篡逆。在习凿齿看来,晋朝法统承继自汉朝。(所以他的作品才叫《汉晋春秋》,直接无视了魏吴)

说到这里,有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习凿齿尊刘贬曹理论的漏洞——蜀汉灭于263年,曹魏灭于265年,中间隔了两年多时间,汉朝的法统是怎么传到晋朝手上的呢?

为了添补这个漏洞,习凿齿编了个故事。

他说司马昭灭蜀时,派邓艾从蜀汉朝廷继承了东汉朝廷的正统,所以晋武帝司马炎登基为帝时,继承的是汉献帝刘协的正统性,而不是篡位的魏文帝曹丕的王朝。

PS:历史上司马炎登基时,还真的专门封了汉献帝和刘备的后人为“驸马都尉”,以添加自己的合法性。

然而尽管习凿齿编了故事,但他的说法还是有漏洞。这个漏洞就是他还是没解决蜀汉被魏国灭亡,晋朝是如何承继法统的。因为司马昭派邓艾灭蜀的时候,当时的曹魏还没有灭亡,司马昭、司马炎在名义上仍然是魏帝的臣子。就算蜀汉有正统,可蜀汉灭亡后,其正统性不应该先由魏元帝曹奂继承后,再转给司马炎吗?怎么能直接转让给身为魏臣的司马昭呢?

总的来说。晋朝的主流态度不承认刘备的皇帝身份,因为如果承认刘备是皇帝,那就等于承认蜀汉是汉朝的正统继承者,而承认蜀汉的合法性就等于否认了曹魏的正统性。刘备和曹魏的正统性,没有可比性,晋朝没必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做这种风险极大,回报却极低的事情。

至于东晋时期部分学者尊刘抑曹,这主要是因为东晋偏安江南,所处的背景与当年蜀汉一模一样,非常尴尬,习凿齿提出的观点也是在给江南朝廷找合法性。南宋时期,朱熹等大儒宣扬尊刘抑曹,为蜀汉摇旗呐喊,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基本上偏安朝廷,都习惯以蜀汉为正统)

最后补充一点,正统在古代非常重要,没人敢对这事懈怠。比如大家应该都知道北魏前身叫做代国,这个国号叫了几十年。可到了公元384年时,北魏太武帝拓跋珪就突然把国号改成了“魏”。拓拔珪“数祖望典”,急急忙忙改国号,其实就是为了争夺正统性。

因为之前的“代”,是晋朝册封的。如果拓拔珪继续称代王,他的法统就不够。而他选择改国号为魏,那就等于把晋朝的的根基给抄了,以否定曹魏法统的形式否定了晋朝的法统。

拓跋圭这一招叫做釜底抽薪,应当代汉的魏不是曹魏,而是他的拓跋魏,北魏。去掉晋封的代王,与晋一刀两断;改名魏,他的正统性就还在晋之上了。这嘴仗打得精彩,同时也表明了争法统这个游戏在古代真的不是儿戏。

所以说,晋朝不可能承认刘备是皇帝。这事就这样,没得商量。

晋朝承认刘备是皇帝吗?有何史实依据?

平阳狐狸,谢邀答题

本题可拆解为三个问题,晋朝的政治传承是怎样的,刘备是否有资格继承汉室,后世到底有无承认蜀汉的正统地位。我们分别来看。

晋朝的政治传承决定了其政治态度晋朝从何而来?

公元265年,司马炎逼迫曹奂让位,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司马炎即为晋朝的开国皇帝。

司马炎是司马昭之子,司马懿之孙。司马家通过三代努力,完全掌握了曹魏政权,代魏自立。

晋朝是曹魏政权的继承者,为了保证自己的正统地位,就必须将曹魏代汉合法化,否则自己的正统地位将难以为继。

既然晋朝将曹魏代汉合法化,那么汉朝就已经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时结束了,刘备于公元221年建立的蜀汉政权就必然被晋朝妖魔化和边缘化,不承认其正同性。

假如,司马家族出自蜀汉政权,代蜀汉而一统天下,那结果就是贬低曹魏,承认蜀汉。所以,对晋朝来说,这是个政治问题,不是历史问题。刘备的蜀汉是否有资格继承汉室?

刘备的继承资格有很多缺陷,比如和汉室关系疏远,偏安一隅,汉献帝并未传位与他等。那么,这些缺陷是否致命呢?我们看前后两个例子。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

刘秀的身份和刘备差不多,是刘邦的九世孙,汉景帝之子刘发的后人。刘发和中山靖王刘胜是兄弟,而到了刘秀这一代,差不多也是老百姓一个,和刘备如出一辙。可见,亲疏关系并不致命,加上西汉末年王莽篡汉,也没人传位给老百姓刘秀。

晋元帝司马睿

我们来看晋朝自己的例子。西晋灭亡后,司马睿重新建立晋朝,是为东晋,偏安一隅,最终也没有统一全国,被刘裕所灭,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代。

司马睿和西晋的四个皇帝都没有直接血缘,必须追溯到司马昭这里才行。

由此可见,刘备的合法性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那是一个既讲礼制又讲拳头成王败寇的时代罢了。

后世有认可蜀汉正统性的王朝吗?

答案是有的。而这个尊蜀汉的偏偏就是西晋的终结者,汉赵开国皇帝刘渊。

刘渊是匈奴人,因冒顿单于与汉朝和亲,故后部分匈奴人以刘为姓。

刘渊趁西晋「八王之乱」起兵进入中原。为了招揽人才,收买人心,尊汉为正统,以汉的继承者自居。

蜀汉自然被推为正统,刘禅死后并无皇帝谥号。七十年后正是刘渊为其上皇帝谥号为「孝怀皇帝」。

晋朝为了自己的正统性贬低蜀汉,刘渊为了自己的正统性推崇蜀汉。陈寿和「三国志」

陈寿的「三国志」中,蜀汉以「列传」而非「本纪」出现,后人将其作为评判蜀汉正统性的证据,有失公允。

「三国志」毕竟成书与晋朝时期,在那个大背景下,非要将刘备孙权等归入「本纪」,也难为陈寿了。

并非每一个史学家都如司马迁一般,「项羽本纪」后无来者了。

平阳狐狸,欢迎交流关注。

晋朝承认刘备是皇帝吗?有何史实依据?

晋承魏,当然不承认蜀、吴国号和皇帝了,《三国志》就是见证。这里就出现一个大疑问,即然陈寿做了晋国的官,撰史的立场就站在了魏、晋方面了,那他的观点能客观公正么?能实事求是么?我看在对待蜀、吴的态度上一定会大打折扣。从对蜀书的记述中的简略即可看出端倪。因此,《三国志》也不是金科玉律,常拿它当真理标榜也有会有失公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