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蜀国、吴国和魏国看起来都差不多大,为什么说魏国“三分天下有其二”?

三国时期,魏国几乎在所有方面的实力,都胜过吴蜀两国之和,且越到后面优势越大。

版图之比

魏国的疆域,一直比吴蜀之和要大。

262年,也就是蜀汉灭亡的前一年,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国土面积分别为291万、106万、145万。(《中国历代疆域面积考》)

吴蜀两国加起来只有251万,不及魏国的291万。

当然,仅就面积论,魏国确实没有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二”。

262年,也是三国国土面积相对比较悬殊的时候了。

整个三国时期(自曹丕称帝算起),各方的疆域都比较稳定,比较大的变化只有两个:诸葛亮夺取武都、阴平二郡;司马懿平定辽东。

司马懿平定辽东所得的国土,大于丢失的武都、阴平二郡。

因此,在大多数时间里,魏国的国土优势不如262年统计的数据。

所以,在国土面积上,尽管魏国胜过吴、蜀之和,但也确实没有作到“三分天下有其二”。

不过,国土面积,却从来不是国力最重要的指标(虽然也很重要)。

行政区域之比

与单纯的面积相比,行政区域更有说服力。因为,设置行政区域,就是按照经济条件、人口等要素设置的,原则上,人口越密集,一州的面积越小,反之,越是地广人稀,一州的面积就越大。

所以,控制的行政区域的多寡,更能反映综合实力。

东汉13州,魏独据8州,吴3州,蜀1州。魏国算是“三分天下有其二”。

其实,这只是粗略统计。

事实上,吴所据的荆州,襄阳等精华地区为魏所占据;吴所据的扬州,寿春、合肥等地为魏所占据。考虑到这些,魏还不只是“三分天下有其二”。

不仅如此,魏国统治的区域,包含了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无论是政治影响力还是经济潜力都更大。

人口之比

当然,农业时代,最能反映实力的,是人口。

221年,魏国的人口,为103万户,682.4万人,约占三国总人口的60%;吴国为47.8万户,315.5万人,约占三国总人口28%;蜀国为20万户,132万人,约占三国总人口的12%。(《中国人口史》)

也就是说,三国鼎立之初,魏国的人口已接近2/3。

三国后期,人口之比又发生了变化。

灭蜀前,魏国的人口为144.5万户。

而蜀国灭亡时,人口仅28万户,男女人口94万人;吴国灭亡时,52.3万户,男女230万人口。(蜀国户数、人数均不及立国之初,吴国的户数增长有限,人数却下降了)

也就是说,到三国后期,魏国的人口接近天下人口总数的63%。

总体上,整个三国时期,魏国的人口一直保持在60%-63%之间,接近2/3,优势比较明显。

兵力之比

人口之比的变化一直不算大,但兵力之比的变化却很大。

尽管魏国的人口优势一直比较明显,但是,在三足鼎立之初,兵力上的优势,尤其是野战军的兵力却并不明显。

汉末战乱时,北方军阀混战,董卓毁了洛阳,李傕等人毁了关中,曹操在徐州等地组织屠杀,北方受到破坏十分严重,人民流离失所。

因此,北方州郡残破,田地荒芜。

所以,三足鼎立之初,制约曹军兵力的不是人口,而是粮食。

由于普遍缺粮,即便在基本统一北方后,曹操一直推行精兵政策,军队规模的优势并不明显。

所以,汉中之战前后,曹操东西奔波,兵力一度捉膝见肘。

汉中之战时,曹操大军进入关中,荆州地区曹仁之率数千军在襄阳、樊城一带。于禁被歼后,曹操甚至与司马懿等人商议过迁都之事,算是有些狼狈。

然而,随着北方经济的恢复性增长,曹魏州郡不再残破,可养之军迅速增加,军队规模已占据明显优势。

淮南三叛的寿春之战时,曹魏陷入内战,吴国出兵支援叛军,姜维也发起牵制性北伐。

当时,魏国内战双方投入兵力就超过41万(司马昭26万,诸葛诞10余万,扬州新附胜兵4、5万)!

而蜀国当时全国的兵力为10.2万,吴国的兵力也不过20余万(灭亡时在册兵力为23万)。

可以说,仅投入寿春之战的魏军(含叛军)兵力,就超过了吴、蜀两军的总和!

要知道,魏在关中、荆州及北方各地的兵力都还没有加入此战!

因此,到三国后期时,魏国兵力优势明显,可以从容应对吴蜀联合+意外叛乱的情况,发起统一战争的时机已经成熟!

总的来说,整个三国时期,魏国的优势一直极为明显,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明显。

实力强,潜力更强。

面对这样的对手,只要对手不犯灾难性错误,吴蜀无论是急切北伐还是限江自保,都是机会不大的。

三国时蜀国、吴国和魏国看起来都差不多大,为什么说魏国“三分天下有其二”?

文|小河对岸

许多人看各版本的三国时期疆域图会产生疑问,蜀汉与东吴的疆域也不小。却为何有天下三分,曹魏占其二之说呢?也即是说蜀汉与东吴的疆域之和,也只相当於曹魏的一半。

其实,这是从历史上的疆域划分来看的。我国最早的疆域划分,据说始於大禹时期,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后世亦以九州代指天下。此九州为:冀州、青州、兖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荆州,梁州。

而曹魏的地盘据有冀州、青州、兖州、徐州、豫州、雍州等六州之地。东吴占据了扬州及荆州的大半,蜀汉占有梁州之地。蜀汉与东吴的疆域之和,也只占了三州之地,也只相当於曹魏的一半。

战国时期、七雄并列。可以说齐、燕、韩、赵、魏、秦及楚的一部分疆域,都在曹魏的境内。东吴只占据了楚国的大半疆域,而蜀汉的疆域在战国时期还属偏远之地。秦朝统一之后,行郡县制。汉初行郡国并行制,至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之后,诸侯封国已经虚留其名。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将天下分为13个监察区,名为州,州设刺史。然而,此时的州却并非行政单位。

而至东汉末年,州正式成为行政单位,行政区划也由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汉末十三州分为:司州(畿辅,也称司隶)、凉州、冀州、幽州、青州、兖州、徐州、豫州、并州(曹魏)。扬州、荆州、交州(东吴)。益州(蜀汉)。而雍州曾被取消,后该设凉州,其后又析出雍州,此时天下共有十四州,而曹魏的疆域占据了十三分之九。

蜀汉与东吴所占之州,虽疆域辽阔,却都地广人稀。蜀汉的核心区域,只有成都平原及汉中盆地,而南中地区为南蛮之地,虽被诸葛亮征服,却并不能真正为蜀汉所用。邓艾偷袭阴平之后,刘禅想逃往到南中地区,谯周便进言道: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偪之,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今以穷迫,欲往依恃,恐必复反。而刘禅听了谯周之言,也就放弃了逃往南中的打算了。

东吴也是如此,其核心区域也只集中在今天的苏南、浙北(春秋时期的吴越之地)及江汉平原地区(楚国的核心区域),而江南的其他区域都尚未得到开发。今天的福建地区,在安史之乱之后,才有大量的中原百姓涌入而得以开发。今天的两广地区,在北宋时期,还是官员们的流放之地。

而曹魏统治的北方地区,却开发较早,人口稠密。虽经汉末的长期战乱,而人口凋零,但北方地区开发程度较高,农业基础较好。随着社会秩序的稳定,人口恢复也较为迅速。蜀汉灭亡之时,人口只有九十四万。东吴灭亡之时,人口有二百三十万。而曹魏有四百三十万左右。当然,这只是官方统计的人口数量。汉末三国时期,世家门阀荫庇庄客也为常态,实际的人口数量远不止这些。但是从官方统计的人口基数来看,曹魏的人口也是要高於蜀汉与东吴的人口之和。

参考史籍:《三国志》、《后汉书》等等;

三国时蜀国、吴国和魏国看起来都差不多大,为什么说魏国“三分天下有其二”?

东汉末年分三国,魏蜀吴各占一方,沙场厮杀多年,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绝伦的历史时期。那么这三个国家的真实实力怎么样呢?

其实三国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不要被《三国演义》中的以刘备为正统的思想给骗了。读过《三国演义》后很多人以为蜀国兵多将广,君臣上下一心,文有诸葛孔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武有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阵前杀敌,英雄盖世!

其实,蜀汉是三国之中实力最弱的。最后事实上也成为了最先被灭亡的政权。言归正传,为什么说三分天下魏有其二呢?,毕竟通过地图看起来,曹魏和孙吴看起来面积差不多,应该是旗鼓相当才对,而蜀国看起来也不算太小。

其实通过地图上我们看得到,看似相同的面积上面,卫国范围内有着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城市在当时可是中国大地上最富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他们基本上都是自己所在州郡的首府所在地。

东汉末年天下分为13个州。分别是:司州,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

而曹操坐拥了其中的九个州,分别是司州,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

而且东汉时期,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北方,山东多士子文人,河北多名门望族,河南多兵勇将帅,更有陕西山西西凉等兵马将勇文人雅士,可谓是人才济济,而且曹魏继承了汉家天下的正统,多少汉臣转眼成了曹魏的开国之臣。

而且,古代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其实主要决定战争胜负的便是兵马的数量和后勤保障的优良与否!

而曹魏无疑是三国中的佼佼者。人口数据为证:

魏:景元四年537万 魏国灭亡时1386万(包括益州)

吴:赤乌五年240万 吴国灭亡时230万

蜀:章武元年90万 蜀国灭亡时94万

人口上的差距可见不是一般的大呀!而在古代人口就是战斗力。正如有位领袖说的那样:十万青年十万兵!

而北方的曹魏更是霸占了东汉的主要经济赋税来源地区,文化政治最发达的地区,更值得一题的是:同时煤炭和钢铁等金矿煤矿也多在北方曹魏的管辖范围!而钢铁和煤炭直接决定了曹魏可以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性能优异的军事武器!这也就是为何三分天下,魏有其二的说法依据!

这也是为何诸葛亮一生都没有实现北伐曹魏复兴汉室的平生夙愿!

三国时蜀国、吴国和魏国看起来都差不多大,为什么说魏国“三分天下有其二”?

从地图上看,魏蜀吴三国的面积确实差不多,曹魏政权约为175万平方公里,蜀汉政权约为89万平方公里,孙吴政权约为140万平方公里。

单从面积的比例来看,曹魏占了43%,东吴占了35%,蜀汉占了22%。

曹魏并没有占据三分之二,连一半都不到。

▲三国形势图

但是,按照东汉时期的行政划分,就没有问题了。

东汉时将天下分成了十三州,曹魏占了幽、冀、青、并、豫、徐、兖、司、凉九州,直接超过了三分之二,这也是魏国“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说法来源之一。

而孙吴占了扬、交二州和荆州大部分;蜀汉只占了一个益州。

▲东汉十三州

如今,南方的经济比北方要发达,全国排名靠前的城市多集中在南方。但在三国时期,正好相反。

曹魏盘踞的北方,经济发达,西安、洛阳等城市均已经成为全国龙头。黄河流域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聚集百姓最多的地方。

也正是因为如此,曹魏才被看作是三国中的最正统,不仅仅是因为后期他们灭了蜀汉和东吴。

但南方还有大面积的荒地,孙吴治下,众多土著部落处于自治状态,孙吴朝廷对他们的控制力度很小。

今天的福建一带,是在唐朝的安史之乱后,才有中原百姓为了躲避乱祸,涌入这里而得以开发。

今天的两广地区,在宋朝的时候,还基本处于未开放地带,是官员们的流放之地。

▲唐朝时各道人口密度,北方远高于南方

蜀汉就更不用说了,可用耕地面积就一块平原,蜀道难的地形,到唐朝李白到处旅游的时候都没能改善,内部还有错综复杂的势力集团。

所以诸葛亮才会发出“益州疲弊”的感慨。

▲魏灭蜀之战

三国时的人口远比土地面积重要,所以刘备连南逃都带了十几万百姓,因为这是立国之本,儿子老婆可以不要,但百姓得要。

有了人就有了地,有了地就有了粮,有了粮就有了钱,有了钱就有了兵。

▲曹魏内部关系图

据史料记载,曹魏的人口超过400万人,兵力约为50万;东吴的人口超过200万,兵力超过20万;蜀汉的人口将近100万,兵力约为10万。

这么算下来,曹魏的人口与兵力差不多就是三分之二。

以上。

三国时蜀国、吴国和魏国看起来都差不多大,为什么说魏国“三分天下有其二”?

三国时的魏国是汉朝留下来,首先占有天时、地利、人和。虽然三国鼎立,但孙、刘两家在气势上略输一分。虽刘备打的是汉刘邦子孙的旗号,总归不是正统,所以,魏国可称有三分之二的天下。

三国时蜀国、吴国和魏国看起来都差不多大,为什么说魏国“三分天下有其二”?

谢谢邀请。魏国“三分天下有其二”,因为其占领区域的发达程度和人口基础较多。

今天我们看三国地图,魏蜀吴三国的领土都差不多大,那么,为何说魏国“三分天下有其二”呢?因为比较的不是地盘的面积大小,而是经济和人口。

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世界范围也好,一个地区范围也好,衡量一个政权的势力大小,“面积”只是一个次要的因素。同样大小的一块面积,其人口和经济基础、战略地位可能完全不同。以俄罗斯为例,俄罗斯的整个欧洲部分面积400余万平方公里,西伯利亚面积1000多万平方公里,是欧洲部分的三倍左右,但是论人口、经济,前者数倍于后者。所以,假设俄罗斯内战,A方占领了欧洲部分,B方占领西伯利亚,那么,虽然B方面积是A方的三倍,但A方却可以说“四分天下有其三”。

三国时期同样如此。虽然三国面积相差不大,但是当时中国南北方发展很不均衡。北方经济、文化要发达得多,人口也更密集。南方虽然面积大,但相对落后,人口也较少。

那么,以什么来衡量三国真实实力呢?以“州”的个数是比较合理的。东汉时期天下一共分为14个州,多数州的人口数大致相当(三五百万)。所以,三国占有的州的个数比较,基本能说明三国的实力。

魏国:占据幽州、并州、青州、冀州、兖州、豫州、司州、雍州、徐州、凉州10个州的全部,和扬州、荆州的小部,总共10.5个州。

吴国:占据交州的全部,荆州、扬州的大部,总共2.5个州。

蜀国:占据益州的全部。

由此可知,14个州里面曹魏占了10.5个州,实际上在州的数量上已经达到了四分之三。说“三分天下有其二”都算谦虚了。

当然,以上这个州的数量,是基于东汉巅峰时期的。实际上到东汉末年和三国初期,伴随着战乱,南北方所受的兵火摧残是不一样的。北方战争更密集,损失更大。所以到三国鼎立的时候,魏国从当前人口的优势,实际上并没有州的数量那么大。三国初年,大致可能是魏国占据一半的人口,吴国三分之一,蜀国六分之一这样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