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是怎么升迁的?

谢邀,古代官员的升迁和任命在不同时期差别较大,整体属于一种逐步向合理化发展的过程。武官的任命升迁相对文官要简单很多,在春秋战国以前可以凭出身,后来有了科举武科,任命大体上就是世家、科举、文官转任三条路,升迁则基本上只有军功一条路。文官就比较复杂了,这里着重介绍文官的任命和升迁。总体上可以分成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汉代以前,汉代以前基本上做官的被士大夫阶层垄断,贵族能够继承,除极个别的特例外,平民是几乎没有机会和途径的。贵族不能继承的一般会选择游学,依附于权贵,给他们做门客、舍人,以图展现机会。

第二;隋唐以前,在隋唐时代科举制度逐步完善,此前平民想要得到机会,基本上靠类似【举孝廉】形式的察举制度升官。汉高祖刘邦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察举制】先河。惠帝、吕后诏举【孝弟力田】,察举开始有了科目。文帝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这应该是察举制度成型阶段。

察举制使一些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另外,察举制度也是需要考试的,担不是面对天下所有人,而是被举荐者。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行;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简单的可以理解为考察加推荐制度、

另外想袁安、诸葛亮那样以隐求仕,在科举以前也是很重要的一条途径,通过隐逸来博得名声引起朝廷的关注,然后出仕,即所谓的“终南捷径”。如唐代的卢藏用在考中进士后,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来果然以高士被聘,授官左拾遗,他曾对友人指着终南山说:“此中大有嘉处。”

袁安卧雪图

第三;隋唐以后,这个不必过多解释,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选拔人才差不多都走这条路,没什么可说的,升官的话要考核政绩或军功,官员的任免升迁是吏部分内的事。这些工作都由他们来做。古代官员要想得到升迁,治下富裕与否不是重要参考,因为农耕文明下,土地产出有限,经济波动比较小,所以主要看民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风淳朴,百姓安贫乐业,尊礼守法,盗贼不起】这些在评定官员政绩中很重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