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投靠他人时,为什么能以主公的姿态独立着,而其他人就不能?

在刘备“打工时期”,他与“老板”们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

一方面,他依附于人,听从调遣。

另一方面,他始终拥有只听从自己的力量,“自成一派”,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

这是怎么回事呢?

微妙的关系

刘备早年颠沛流离,数次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曹操、刘表等人。(刘备与吕布之间更类似合作、竞争关系)

寄人篱下时期,他需要听从主公的调遣。

投靠公孙瓒时期,他奉命跟从青州刺史田楷与袁绍作战。

投靠陶谦后,他又奉命屯小沛,以拒曹操。

投靠曹操期间,“公遣刘备、朱灵要之(袁术)”,奉命拦截袁术。

投靠袁绍期间,他先是奉命与文丑一起进攻曹操(文丑被杀),后又两次奉命到汝南等地袭扰曹操后方。

投靠刘表期间,他先是奉命在新野“拒夏侯惇”,后又奉命屯樊城拒曹操。

但同时,刘备又始终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

他手下,一直有关张这样的武将相随,也拥有一支时大时小的本部兵马,并常常能别屯一地,拥有自己的一小片天地。

所以,即便在他寄人篱下期间,主公们也没有把他看成一般下属。

投靠曹操期间,曹操没有把他拿来与荀彧、郭嘉、张辽、徐晃相提并论,而是将他与袁绍等军阀放在一起比较。

投靠刘表期间,刘表以“上宾之礼待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常见

其实,自成一派,并不是刘备的专利。

汉末时,各军阀的军队,本就是各豪强、英雄部曲联合起来的。

人家自己募的兵,自然是人家自己的私人财产!

如果人家来投靠你,你把人家的私人财产拿走了,以后谁还敢来依附你?

所以,各军阀之下,将领们虽然听从主公调遣,但将领们手下的军队,主公是很难改编、重组的。

比如:张辽、高顺,都追随吕布。

张辽是“以兵属布”,自己募集的军队,吕布无法直接改编。

而高顺的“陷阵营”,则并非高顺自己所募,吕布可以将该部交由宋续统领,战时才让高顺指挥。

又比如:曾有三位吴将去世,其子年幼。孙权想要让吕蒙统御这些军队。吕蒙连续上书辞让,继续让三将的儿子统御部曲。

再比如:孙坚去世后,所部依附袁术。孙策回来后,可以名正言顺地提出继续统领父亲旧部。

所以,服从调遣、自成一派,在当时是很常见的。

只不过,绝大多数的将领没有能力、实力或意愿将这份独立性发展成独立势力而已。

汉末时期,能够在颠沛流离中始终保持强大独立性,并坚持发展成独立势力的,只有三人:刘备、孙策、吕布。

当然,刘备能够保持如此强的独立性,还得益于当时的一个“漏洞”。

尚未修复的“漏洞”

尽管难以对私人武装进行改编,但是,主公们也不傻,他们都会想办法削弱将领们的“独立性”,确保将领们永远跟着自己走。

因此,军阀们后来普遍采取了“任质法”。

部曲将吏的家属,要集中生活到一起。

对于部曲将士们来说,家中老小一直跟着部队走肯定不合适,在后方找到安宁的地方安顿下来总是好事。

而对主公们来说···这些家属都是人质呀!有了这些人质,及时你将领想要“跳槽”,兄弟们也不会跟你走呀!

即使是刘备,也扛不住这样的约束。

吕布袭取下邳后,“获备妻子军资及部曲将吏士家口”。

结果,刘备还军时,“兵溃”。

如果刘备军一直受到这样的限制,他也是难以施展开的。

然而,刘备的运气比较好。在刘备投靠北方军阀期间,“任质”制还没有成熟。

曹操是在官渡之战后,才开始推行该法。(李典等豪强的家属成为第一批被“安置”的)

而吕布更是讲究,直接把俘获的刘备家属归还了刘备。

如果刘备晚一些再“鱼入大海”,恐怕最多只能带上关张等寥寥数人,没有条件“依附”他人,而只能是纯粹地“投靠”了。

“打不散”的核心团队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能否保持强大的独立性,关键还是核心团队。

张绣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依附刘表期间,尽管他的军粮需要刘表供应,但是,张绣仍然保持强大的独立性,其去就完全由自己做主。

转投曹操后,张绣依然保持了自己的基本部队,并率“所部”多次作战,立有战功。

可是,张绣的核心团队被挖走了。

比如:顶级谋士贾诩,就被曹操挖走了。

即便仍保持自己的军队,但智囊等核心成员被挖走,张绣也就“独”不起来了,后来还要受曹丕的气,被迫自杀。

曹操也打过刘备集团成员的主意。

曹操曾表糜竺为嬴郡太守,其弟麋芳为彭城国相。

可是,二糜却辞去任命,一心追随刘备。

糜竺、糜方都挖不走,何况关羽、张飞呢?

后来,关羽一度跟从曹操,得到厚待,但关羽依然选择继续跟随刘备。

有一个“打不垮,拖不烂”的核心团队,刘备即便遭遇挫折,也始终能自成一派,随时复活。

各取所需

主公们也不会作赔本的买卖,他们愿意接纳刘备,并允许刘备保持强大的独立性,当然也是有所需要的。

尽管刘备集团保持着独立性,但他们替主公效力是靠谱的。

效力公孙瓒时期,刘备数战有功。

效力袁绍期间,刘备两度入豫,袭扰曹操后方,加重了官渡前线曹军粮草的困难。

而对陶谦、刘表等人来说,刘备则是求之不得的“强援”。

挖刘备之前,陶谦被曹操打得几乎崩盘了。

当时的陶谦,拥有精锐的丹阳兵,但手下只有曹豹这样的将领。他急需将才。

因此,他不惜增4000丹阳并给刘备,并表其为青州刺史,不惜血本挖刘备。

张绣投靠曹操后,刘表在北方失去了屏障。

刘表虽坐拥荆襄之地,却缺乏与北方军队作战的将领。

刘关张,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屏障!

总体上,除了背叛曹操外,刘备依附主公期间,办事靠谱,表现优异。

这种情况下,为何不各取所需,相互合作呢?

“流浪者”们

汉末的将领,大多拥有一定的独立性。

可是,只有刘备、孙坚(及孙策)、吕布三人,不甘为人下,又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和凝聚力,坚持发展成独立势力。

他们的特点是:实力胜过一般将领,但是,比之军阀,他们的实力基础又是薄弱的。

因此,他们都曾一度漂泊。

以他们的实力基础,要在北方逐鹿中站稳脚跟、脱颖而出是极为困难的。

孙策最先认识到这个问题,转而向江东发展,很快就开拓基业,摆脱了流浪生涯。

刘备、吕布,在很长时间内依然在北方辗转。

吕布拥有强大的并州军,军事基础胜过刘备。

可是,吕布在“寄人篱下”期间,积攒的口碑很糟糕。

他的主公,丁原、董卓,悉数被自己杀害。

此后,辗转袁术、袁绍之下时,又劫掠无度。

同时,吕布在内部治理上,好手下将领的妻子,渐失手下的拥护。

失去了人心基础,吕布虽强,但一败而死,退出了历史舞台。

刘备的基础不及吕布,但辗转期间,虽处心积虑发展自己的势力,却办事靠谱,所行仁德,拥有很好的口碑和人望,同时,他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跟随者的信赖和支持,磨砺出一支“打不垮,拖不烂”的核心团队。

因此,刘备尽管数次失败,内部的核心团队始终不离不弃,外部对他的支持始终源源不绝,刘备得以败而不亡,屡败屡起。

最终,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点出了合适的发展方向,刘备得以摆脱“流浪”,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鼎足而立。

要在“流浪”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打造团结的团队,获取良好的口碑是坚持下去的基础,而要摆脱“流浪”,创下真正的基业,就需要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

这,大约就是汉末三位“流浪者”给我们的启发吧。

刘备在投靠他人时,为什么能以主公的姿态独立着,而其他人就不能?

刘备先后投奔过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人,除在公孙瓒手下外,刘备的确保持了很大的独立性,这是因为:

第一,执行特殊任务使地位变超脱

刘备在公孙瓒手下先后任别部司马、平原令、平原国相,这时他是公孙瓒的属下。不久刘备去了徐州,此行并不是擅自行动,而是受公孙瓒指派去的,目的是救援公孙瓒的战略盟友陶谦。

郯城之战中刘备帮了陶谦大忙,陶谦躲过一劫,为感谢刘备同时能让刘备继续帮自己,陶谦表奏刘备为豫州刺史,这样刘备就得留下来,这件事是否征求过公孙瓒的同意不得而知,笔者倾向于认为是征求过公孙瓒意见的,而公孙瓒也应该是同意的,因为刘备走后平原相可任命他人,而刘备到豫州又使公孙瓒在对手袁绍、曹操的身后多了一个支持力量。

刘备就任豫州刺史是人生的一次转折,他由默默无闻而成为地方要员,而且他的地位相对超脱:公孙瓒事实上再也管不了他,而他又不同于陶谦的那些直接下属。

第二,被朝廷任命了高级职务

陶谦不久病死,临终以徐州相托,徐州官民派代表前往豫州的小沛迎请刘备前往徐州主持事务,这是刘备人生的第二次重要转折。

陶谦死后刘备获得了更大自由,他就任的徐州刺史一职比豫州刺史更有含金量,因为徐州的可控地盘相对更大更实在,而他的徐州刺史也不再用别人表奏,是徐州官民共同拥戴的,与曹操此时担任的兖州牧一样。

后来曹操控制了朝廷,为拉拢刘备,以朝廷的名义任命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等于承认了刘备的合法性,之后曹操又以朝廷的名义任命刘备为左将军,使刘备的地位更上一个台阶。

对照一下此时的孙策,虽然也竭力示好曹操,但仅被曹操任命为讨逆将军,比刘备差了3级都不止。

第三,尽量只与他人保持盟友关系

刘备来到徐州帮助陶谦,是盟友的身份,就任豫州刺史,也是盟友。

刘备后来无奈之下再投吕布,又去豫州上任,虽然双方没有明确是什么关系,但《三国志》说刘备“求和于吕布”,“求和”显然不是投降,双方之后仍应为盟友关系。

刘备拥有朝廷任命的左将军头衔后,身份地位无疑大增,所以后来无论投袁绍还是投刘表,他们二人都不好把刘备直接当成下属看了。孙权后来与刘备结盟,从自身力量来看其实刘备已经很弱了,但仅左将军这个身份孙权也不能把刘备当成下属看,因为单从职务去论,时任讨虏将军的孙权还得接受左将军刘备的领导。

第四,手中始终握有自己的力量

刘备在平原国时,手下的人马已经有一定规模了,孔融在北海国被黄巾余部围困,求救于刘备,刘备一次就能发兵3000去救援,可见实力不小。

但刘备奉公孙瓒之命去徐州救援时仅“有兵千余人”,显然公孙瓒做人很小气,把人马留下了,刘备不去争这个,能自由就行,他一路收集“幽州乌丸杂胡骑”,同时“又略得饥民数千人”,让自己手中有本钱。

官渡之战前刘备在徐州起兵反曹,被曹操打败,这一仗刘备输得较惨,人马损失怠尽,投袁绍后虽然受到敬重,但刘备明白手里没有刀把子说话就不硬气,所以赵云复归后刘备马上交给他一个任务,让他秘密召募人马,“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正因为有自己的人马,所以后来才能说走就走。

第五,心中早存大志不甘屈居人下

刘备小时候还在骑着竹杆乱跑时,就指着家中屋外一棵巨大的桑树说:“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这话的意思是自己将来要当皇帝,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他天生不简单。

据记载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后代,尽管离这位先祖已十分久远了,但刘备想必从祖父刘雄、父亲刘弘那里经常听到他们是大汉皇族后裔这样的话,想到自己身上流着皇族血液,刘备可能就会生出自豪感,不甘于人下的品性从小就养成了。

对于那些从小就立下远大志向的人来说,只有自己给自己当老板他们才会觉得适应,刘备就是这样的人。迫于形势,他也曾给别人去打过工,但他心里明白那都是暂时的,只要有机会就一定会去发展自己的事业。

刘备在投靠他人时,为什么能以主公的姿态独立着,而其他人就不能?

刘备的起点很低,之所以后来能够以主公的姿态周旋于诸侯之间,一是靠运气,二是靠实力。这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刘备不可能在乱世之中崛起。那么为什么说刘备靠运气,刘备又在什么时候开始有实力了呢?听我细细分析。

刘备原来是混黑道的,而非大家所熟悉的,刘备是个良民。史载刘备不喜诗书礼仪,酷爱走马、美女、音乐等声色之物。刘备虽然穷,但是却不寒酸,他的身后有小的财阀来支持他霸占一方。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於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

从以上可以看出,相对于走官场这条路来说,刘备混的是社会这条黑道。刘备聚集众徒,在乱世之中想做一番抱负。刘备也善于交际,虽然他不喜欢读书,但是他仍然拜原九江太守卢植为师,刘备的同学也很厉害,其中有一人名叫公孙瓒,比刘备厉害的多。

卢植当时很有名,东汉末年朝廷派了两人来镇压黄巾军,一个是皇甫嵩,一个是卢植。皇甫嵩率领孙坚、董卓等人将黄巾军几乎全歼,但是卢植的战绩却不太好,被黄巾军屡次打败,朝廷没有办法,将剿灭黄巾军的任务全交给了皇甫嵩。

刘备早期起步很低,他率领聚集的手下跟随校尉邹靖讨伐黄巾军,立过一些小功,终于得到一个小官安喜尉。这时的刘备很狼狈,别说以主公的姿态独立了,能保住自己的官位就不错了。为什么呢?因为刘备由社会闲杂人员变成朝廷官员不容易呀,他怎么会不珍惜呢?

刘备刚当上安喜尉就遇到了危机,原因是朝廷规定:凡是因为军功而当官的,要进行甄别淘汰。(原因是汉朝实行孝廉察举制,只有孝子才有可能被推荐当官)。刘备怕自己被淘汰,于是想求见前来办理此事的督邮,有贿赂督邮的想法。但是这个督邮却称病不见,刘备大怒,冲进府门,将督邮绑在床上鞭打了三百下,然后弃官而去。这是刘备第一次丢官。

后来,刘备又跟随大将军何进的都尉毌丘毅一起平叛黄巾军,立有战功,官封高唐尉,刘备又一次弃官而去。这是刘备第二次丢官。

那么刘备为什么屡次弃官而去呢?刘备看出,朝廷昏庸腐败,已经是即将倒塌的一座大厦,即使有力挽狂澜的人,也无力去挽救了。于是刘备选择了自己募兵,然后单干。这时也有一个人和刘备有同样的想法,此人叫曹操。

英雄记云: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

从刘备决定单干起,刘备的实力和运气才慢慢变好,最后成为大家眼中的以主公的姿态周旋于诸侯之中,那么刘备是怎么发展的呢?

刘备在决定单干后去找了自己的老同学公孙瓒,此时的公孙瓒已经是朝廷的中郎将,比刘备强太多。公孙瓒封刘备为别部司马,刘备开始有一定自主权。当时公孙瓒的手下田楷任青州刺史,立徐州比较近,与徐州牧陶谦有一定的交情。

公元194年,曹操之父曹嵩在徐州地界被人所杀,曹操将怒火发泄到陶谦头上,决定和陶谦鱼死网破。陶谦抵挡不住,于是向田楷求救。田楷协同刘备一起来救陶谦,刘备仅带千余人便出发了,陶谦见到刘备如此仗义,于是资助刘备几千人,刘备开始拥有一定规模自己的队伍。同时,刘备的人生也进入开挂模式,简直是好的不得了。

刘备脱离公孙瓒援助陶谦,在徐州,刘备第一次以独立的身份亮相。刘备广施恩义,收买人心,在徐州赚足了名声。而此时曹操因为后方被吕布偷袭,不得不率兵返回。于是徐州在刘备来到后奇迹般的暂时保住了平安。这是刘备运气好的第一次表现,没有和实力强劲的曹操交锋。

很快刘备的运气又来了,因为陶谦死了。陶谦死之前表刘备为豫州刺史,虽然刘备名义上有职位,但是其实豫州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等到陶谦死去,徐州众人推举刘备为徐州牧,刘备终于有了自己的人生舞台,而刘备领徐州牧后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军阀,朝夕之间,天下闻名。

后来,曹操为了拉拢刘备对付吕布,上表朝廷封刘备为镇东将军。仅仅五年时间,刘备完成了从别部司马到镇东将军的转变,风头渐长,再加上关羽、张飞两位万人敌将军的帮助,刘备成为东汉末年众军阀当中崛起最快的一支。

刘备在徐州没有得意多久就被吕布偷袭,刘备丢了徐州,投靠了曹操。曹操为了拉拢刘备,表刘备为豫州牧。后来刘备帮助曹操在下邳擒杀吕布,曹操表刘备为左将军。这是朝廷封给刘备最大的官,这个称号刘备一直保留到他自称汉中王为止。

刘备在投靠曹操时是独立的,两人是联合关系。换句话说,刘备是以主公的姿态和曹操搞联合,而不是作为曹操的部属。为什么呢?一是因为刘备自身的实力,刘备有雄心壮志,不甘于屈居别人帐下。虽然刘备可能暂时无兵,但是刘备手下不缺能征善战的将领,而招兵对刘备来说轻车熟路。

二是因为刘备的名声,刘备是豫州刺史,徐州牧,豫州牧,左将军,怎么可能以这样的身份侍奉曹操呢?因此曹操只有和刘备搞联合,想要招降刘备,根本不可能。

后来,刘备因为衣带诏的事件离开曹操,南下逃亡,来到荆州。荆州的刘表对于刘备也是无法妥善安置,为什么呢?刘备是朝廷的左将军,手下又有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猛将,留在身边始终是个祸患,于是刘备被刘表安排到新野,而新野离曹军比较近,算是为刘表看家护院。

后来刘表病死,荆州的人都心向刘备。以至于鲁肃前去吊丧时就说: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同心协力,那么我们就应该和他们结盟。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们离心离德,那么我们就应当另做打算。由此可见,刘备的实力和他在荆州的威望。

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因此,即使后来刘备流亡到江陵附近,鲁肃也是和刘备搞联合,而不是劝刘备投靠孙权,因为在鲁肃眼中,刘备是枭雄,是一方实力,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将军。

从以上可以看出,刘备从一开始的安喜尉到后来的豫州太守、徐州牧,再到朝廷的左将军,刘备的实力一直在增强,强到什么地步呢?刘备在长坂坡逃亡的狼狈之际,东吴来人搞联合,联合的不是刘表的儿子,而是刘备。此时的刘备是实力和名望俱存,无论到哪里都是主公,任何人都不可能小瞧。以至于后来刘备入益州,益州的官员都劝刘璋提防刘备鸠占鹊巢,但是最后还是被占了。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刘备之所以能够以主公的身份周旋于诸侯之间,主要还是因为刘备的实力和名望。而对刘备帮助最大的是陶谦和曹操。陶谦帮助刘备在名望上第一次实现质的飞跃,由一个小小的别部司马一举成为徐州牧。而曹操则把刘备推上声望的巅峰,左将军。因此,刘备应该感谢曹操,是曹操亲手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强敌。刘备的实力也不容小觑,虽然经常失败,但是刘备的抗击打能力简直可以媲美他的祖先汉高祖刘邦,在经历了大半辈子失败后,刘备终于在汉中称王。

再多说两句,和刘备一样以主公的身份流亡的人还有吕布,吕布也有实力,也有威望。因此,吕布在投靠袁绍时,袁绍碍于吕布的身份想杀了他。吕布投靠刘备时,刘备也是以礼相待。以主公的身份独立并不难,只要有实力和名望就行。但是这样的人往往被人所嫉,呆不长久,这也是刘备为什么经常流亡的原因。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刘备在投靠他人时,为什么能以主公的姿态独立着,而其他人就不能?

一般来说,投靠到别人的帐下,很快就会被同化,成为别人的下属。这时候,从属关系已定,听候别人的命令和调遣也就是必须的了。

但是有一个人却是例外,那就是三国时期的刘备。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刘备的身份特殊,名望很高。

刘备早期也当过几次县令之类的小官,在任上,他爱民如子,获得广大百姓的好评,积累了一定的声望。

但是,刘备素有大志,以匡扶汉室,一统中原,救天下黎民于水火为己任,数次辞官,带着关羽、张飞四处寻找机会。

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刘备亲自上阵,导演了一场“三英战吕布”的好戏,从此名气就更大了。

对外,刘备自称是汉室后裔,中山靖王之后,这可是一块不得了的虎皮。

要知道,古代人最讲究正统和名份大义,占住了这一点,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关羽和张飞也是看中了刘备的身世才投靠在他麾下的,还留下了“桃园结义“的千古美谈。

后来,汉献帝想借助刘备的力量为外援,大力栽培刘备,正式认他为皇叔,并且诏告天下。

从此以后,刘备的名望达到了新的顶峰,为他招揽到更多的人才,其中,就包括诸葛亮。

你说,一个顶着“汉室宗亲,大汉皇叔”身份的人,你敢把他招为手下呼来喝去吗?这可是大不敬啊,要被天下人口诛笔伐的。

所以,刘备在创业初期虽然混得不太好,还投靠过老同学公孙瓒。但是都能保留独立的编制,没有被吞并。

至于那些没什么名份的小军阀,当然就没那么好运了。

2,刘备有一定的实力。

创业初期,刘备虽然兵少、马缺、地盘小,但是手下的大将厉害啊。

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那年代,只要你有钱有粮,根本不愁招不到兵。但是大将就不一样了,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稀缺货。

幸运的是,刘备的两个结拜兄弟关羽、张飞,都是千金难求的万人敌。

咱就说关羽,从温酒斩华雄,到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所向披靡无人可挡。

再说张飞,一人于吕布大战一百回合不分胜负,喝断长板坡,吓死曹军大将,也是当世少有的好汉。

你说刘备有这两个死忠分子辅佐,谁敢轻易打他的主意。

3,刘备的机遇好。

俗话说,来得早,不如来的巧,刘备的运气就是那么好。

正在刘备四处碰壁的时候,陶谦病危了,临终前还把徐州让给了素有贤名的刘备。

从天而降的大馅饼砸到了刘备的头上,一下就把他砸蒙了。

不久,袁术派大将纪灵来攻徐州,刘备只好向吕布求助。

吕布倒是来了,可是吕布和袁术也是亲家啊,他双方都不想得罪,就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命人把自己的方天画戟插在150步外的辕门外。

然后对双方说:“我射一箭,要是射中了戟,你们双方就要给我面子,就此罢兵;要是射不中,你们继续掐,我就不管了”。

结果一箭正中戟上小月牙,纪灵一看,吕布太厉害了,自己肯定是打不过啊,何况还有刘备呢。于是,只好撤兵走了,这就是辕门射戟的故事。

后来,曹操为了拉拢刘备,以朝廷的名义任命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之后又被任命为左将军,一下就把刘备的军阀身份给洗白了。

从此以后,刘备的人生就象是开了挂一样,一路顺风,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经过君臣上下的共同努力,终于建立了蜀汉政权。

4,刘备待人真诚,脸皮也够厚。

刘备一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从不灰心丧气。虽然,他投奔过的人不少,也做了不少傻事,却从不以此为耻。

刘备还是个有原则的人,从来不打自己投奔对象的主意,而是凭借超凡的个人魅力,使一个又一个的英雄豪杰折服在他的脚下。

关羽、张飞自不必说,赵云投靠刘备后也是尽心尽力,单骑救主杀得七进七出。

诸葛亮就更不用说了,自从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折服后,终生为蜀汉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胸怀天下,不论投奔何人,都刻意保持着盟友而非部属的身份。

我是来投奔你的没错,但我是汉室宗亲,大汉皇叔啊,我是来联络盟友的,不是来当马仔的。

我来找你是看你还不错,可以作为共同匡扶汉室的盟友,而不是到你这儿来打酱油混工分的,更不是来你这蹭吃蹭喝的,有什么事,尽管交给我来办。

办事总得要钱要人吧,我人手不够啊,你说咋办?我这大将倒是有两员,就不跟你借了,要不就先在借点粮草和毛毛兵吧。

一来二去,一不小心借了偌大一个荆州,一辈子也没还。

从刘备的发迹史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不但要有名望,还要有实力,更要拉得下脸皮。这样,在机遇到来的时候才能抓住机遇,实现人生的飞跃。

该出手时就出手啊,风风火火闯九州啊。

刘备生于乱世,起于微末,却胸怀大志,从不自弃。踏踏实实做事,积累声望,四处寻找一展抱负的机会。

他深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于是紧紧地把关羽、张飞团结在身边,利用“汉室宗亲,大汉皇叔”的名头,大搞品牌效应,终于打动了一批又一批的人。

而于谦、刘表、诸葛亮等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刘备即使寄人篱下,也能自强不息,能够以“主公”的姿态独立,从不依附于人,这是多少人望尘莫及的。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刘备在投靠他人时,为什么能以主公的姿态独立着,而其他人就不能?

刘备这个人身上有很多种特殊的能力,是其它人所不具备的,这些能力让刘备始终保持着独立,从而成就一番事业。

能力一:他投靠谁,谁就会败亡。

刘备最初走投无路时,去投靠他的同窗兼贵族好友公孙瓒,没过多久,公孙瓒被袁绍击败,自焚而死;刘备见公孙瓒不行了,就又去投靠了徐州牧陶谦,没过多久,陶谦又病死了,还把徐州让给了刘备;刘备领徐州时与袁术作战,被吕布抄了老巢,于是又投靠了吕布,不久吕布被曹操击败并杀害;然后刘备又投靠了袁绍,不久,袁绍被曹操击败,病亡;刘备于是又投靠了荆州牧刘表,又过了7年,刘表又病死;刘备见刘表不行了,又准备去投靠苍梧太守,幸亏被诸葛亮劝住。

刘备这个能力是相当历害,而且每次都能保证自已在投靠对象失败前逃过一劫,这不能不说是刘备的眼光独到,不是每个人都有刘备这种眼光,所以刘备尽管投靠了不少人,但是,他活着。当里刘备投靠的人这里面有一个例外,就是曹操,而正是这个例外,成就统一北方的霸业。

能力二: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号称打不死的小强。

刘备最早任高唐县令时,被黄巾盗贼击败,刘备逃了。刘备在徐州被吕布击败,投降了。刘备背叛曹操时,被曹操击败,连老婆孩子都不要,逃了。官渡战期,刘备被曹仁击败,又逃了,赤壁之战前,曹操南下,在当阳大败刘备,刘备又扔了老婆孩子逃了,刘备前半生逃来逃去,颠肺流离,寄人篱下,无论怎么逃,怎么失败,刘备从来没有放弃,也没有因而丢命,反而坚强的活着,48岁时还在感慨人生一事无成,试问天下又有谁能像刘备一样百折不饶、败而不弃呢?

能力三:战力超强。

北海相孔融被黄巾军围城时,向刘备求援,说明刘备能打。陶谦病死让刘备领导徐州,说明刘备战力强;刘表让刘备镇守荆州北大门新野,说明刘备有武力;刘璋请刘备入益州抵御张鲁和曹操,说明刘备是抗曹英雄,不仅能打,还不怕天下最历害的枭雄曹操。三国历史上唯 二的两个万人敌,都是刘备的兄弟,刘备前半生,兵少将寡,但一直在打,虽输但一直活着,在那个乱世,能活着就是最大的本事。

能力四:团队超级忠心。

刘备不管有钱没钱,有地盘没地盘,走到哪,都有一帮忠心耿耿的部下跟着,关羽、张飞就不用说了,从年轻跟到去世,不离不弃,简雍从刘备年青时就认识,一直跟到益往州。刘备主政徐州时,糜竺、孙乾跟着,丢了徐州,照样不离不弃,就连在荆州逃跑时,还有数十万百姓跟着逃,不能不说,刘备非常有魅力,吸引了一大批忠心的死党,一直跟着,你可以击败刘备的团队,但始终无法吞并刘备的团队。

能力五:仁慈的刘皇叔。

刘备不仅仁慈,还是个皇叔。不仅能感动刺客,而且还能感动他任何所到之处的百姓,又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别管这旗号是否真假,但刘备有着巨大的声誉和政治号召力,他刘皇叔就是正义的化身,这岂是一般人能吞并的了。

一个有着特殊能力和魅力,战力超强,有着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死党,及巨大的声誉和政治号召力的刘皇叔,就算是投靠任何人,那也一定是独立的。

刘备在投靠他人时,为什么能以主公的姿态独立着,而其他人就不能?

看到这么多人回答了,我也来插两句。

首先刘备也是靠着黄巾之乱,和关羽,张飞拉起一支小队伍镇压黄巾军起家的。黄巾贼势力被消灭后,论功行赏也被封了个县尉的小官。之后可能是有功之臣太多,弄得公务员的队伍比较庞大。朝廷决定实行KPI考察,精减公务员队伍。正好刘备就在精减名单里面,没办法刘备只好去向上司督邮求情。但是在被拒绝,这时不知道是他的授意还是张飞自己生气,就去打了督邮一顿,然后弃官而逃。在这时可见刘备还是没有丝毫争霸之心,只想安安心心的过自己的好日子,实在没办法了才愤愤而逃。这时就正式开始了刘备的投靠之旅。

第一家投靠的是郡太守刘恢,可能是同为皇家姓,算了一下族谱是亲戚的关系,刘恢收留了刘备,并且帮刘备解决了鞭打上司的事情,还将刘备推荐给了刘虞。(这里可见当时拥有这么一个皇家姓是多么好的事)刘虞派刘备征讨盗贼,屡有战功,于是又在另外一个地方当起了小官。但是之后城被盗贼攻破,刘备这时又只能逃亡。于是又找到了下一家公孙瓒。

刘备与公孙瓒可能是旧相识的关系,公孙瓒也并没有把刘备当自己手下看待。所以刘备在这里待的还挺好,还顺便把再公孙瓒这里不受赏识的赵云给挖走了。后来公孙瓒和袁绍打的不可开交之时被董卓调停,刘备也就在调停中从公孙瓒那里脱离出来(可能觉得关系太近了,但是又屈人之下不自在),领了个平原相去当了。在当平原相之前,可以说刘备虽然是带着小团体入伙的,但是他还真是小弟级别。让去剿匪就去剿匪,让跟袁绍掐架就跟袁绍掐架。

当上平原相之后,终于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好运气也跟着来了。先是结识北海相孔融,又顺着孔融认识了并有恩于徐州牧陶谦。陶谦为了感恩刘备,划了一块小沛的地盘给了刘备,让刘备在那里驻军。刘备在徐州关系打得火热,乃至于城中权贵糜家把女儿嫁给他,乃至于陶谦死之前把自己的位子给了他。于是刘备便由贩夫走卒变成了一方大员。可是好日子没多久,吕布来犯,刘备打不过,就这打不过就加入的原则,刘备扭头就投靠了吕布,让出了徐州城,又回到了小沛。但是吕布觉得这种臣服形式的投靠不靠谱,看到刘备壮大一点就来打压一下。刘备只得转而投靠曹操。

曹操反手就给了刘备兵马和钱还让刘备挂了个豫州牧的头衔,但是没用,刘备还是干不过吕布。最后联合曹操出兵才把吕布打败,并态度坚决的让曹操把吕布处死了。之后刘备跟着曹操也算是大出风头了,竟然直接和汉朝皇室汉献帝攀上了关系。有了皇叔的称号。后面刘备觉得曹操难以容得下自己,只得领衣带诏而逃。投靠了曹操对立面袁绍。可是怎知袁绍也抵挡不住曹操的进攻,于是刘备只能南下投靠自己的远方宗族兄弟刘表。直到投靠了刘表,刘备才走到了他四处奔波的最后一站。刘表死后刘备就一直以独立的军阀势力存在了,直至占荆州,霸益州最后称帝于蜀中。

就刘备的投靠经历来看,刘备始终就没有以主公的姿态独立过。刘备的投靠形式一般都是小团体投靠的,并且刘备投靠的主公并没有将刘备的势力进行打乱。所以就造成了刘备的手下只认刘备的情况。从而造成了一种刘备就是属于他们那个小团体的主公一样。然而刘备的主公让刘备干点啥刘备就只能有两条路,一是顺着主公意思干,二是干不了偷偷带队跑路。

另外由于刘备尊贵的皇家姓,自然而然的造成了一种他身份高贵的形象,这个形象尤其是刘备搭上汉献帝镀金刘皇叔后更甚。这样也给人一种错觉,觉得刘备投靠主公就是加盟来的,我跟你是平起平坐的一样。另外刘备的公关能力实在是太强了,到哪里都可以打成一片,只要关系好,你就是我的座上宾,尊卑也就看起来没那么重要了。

还有就是刘备的称帝经历了,皇帝能是会给你们这些诸侯当打工仔的嘛?能给皇帝当打工仔的也就只有皇帝了吧?自古皇帝谁给诸侯打过工的?三国里面曹丕他爹曹操原来是给汉献帝打工的,孙权是一开始继承了他老爹兄长的势力的,谁打过工?所以刘备也必须不能当过打工仔,所以合伙人制度就应运而生。我投奔你但是我不是你的打工仔哦,你是大股东,我当我的小股民,但是我们是平级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