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不派姜维赵云去街亭而派马谡去了?
街亭之战中,诸葛亮用马谡为将,一是不无私心,二是低估了作战难度。
街亭之战的选将面题中所询问的赵云、姜维,实际上当时不可能被委去守街亭。
赵云与邓芝一起,走箕谷道,发起佯攻,吸引曹真的注意力。
因此,想要调赵云来指挥街亭之战,诸葛亮还缺一架直升飞机。
姜维则是还没有过“试用期”。
姜维刚刚降蜀,而且,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降蜀的。
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是不可能放心把军队交给姜维,让他去守街亭的。
而且,后来,姜维是在经过诸葛亮一段时间的考察后,才逐渐委以带兵之权的。街亭之战时,诸葛亮对姜维的才能还缺乏足够了解。
当然,当时蜀军中,有许多宿将可选。
当时,军中都认为宿将魏延、吴懿应当被派去守街亭,只是诸葛亮不听,“违众拔谡”,非要派马谡去。(《三国志.马谡传》)
除此之外,在汉中之战、夷陵之战中得到过锻炼的吴班、陈式、高翔等人,虽然名望不如魏延、吴懿,但其实战经验是胜过马谡许多的。
相比之下,马谡则基本上没有实战经验。
此前,马谡担任的是成都县令、越嶲太守之类的职务,刘备时期的战争他基本上没有参加。诸葛亮征南中时,马谡只是在送诸葛亮时提出了“攻心为上”的策略,但实际上也没有参与南中之战!
如此多的经验丰富的将才可选,诸葛亮为何非要选择没有什么经验的马谡呢?
关键不是“不用谁”许多朋友聚焦于“为什么不用谁”,并列举了许多“为什么不用谁”的理由。
其实,并不存在“不用谁”的问题。
上述诸将,除了赵云很快去世外,其他将领后来都得到了重用。
北伐中,魏延每次都为前部。
抗击曹真发蜀作战时,魏延、吴懿率军防守反击,深入敌后,击败郭淮等人,立下大功。
第三次北伐时,陈式率军收复武都、阴平。
第四次北伐时,魏延、吴懿、高翔、陈式一起,在卤城大败司马懿。
除了不让魏延另率一军“异道会于关中”外,诸葛亮对包括魏延在内的这些将领都是大力使用的。
所以,“不用谁”不是问题,非要“用谁”才是问题。
私心诸葛亮用马谡,很难说没有私心。
早在荆州时期,诸葛亮与马良、马谡的关系就很好。
一起效力刘备后,在给诸葛亮的信中,马良称诸葛亮为“尊兄”。
刘备军不是水泊梁山,关系再好,如果没有经过仪式认可或实际亲戚关系,你不能随口叫人家(尤其领导)“兄弟”。
所以,如裴松之所言,诸葛亮与马良,或者是亲戚关系,或者是有正式仪式确立的兄弟关系。
马谡则与诸葛亮“情同父子”(一下子兄弟,一下子父子,关系有点乱。没办法,史书就这么记载的),每次见面,都要从早聊到晚。
或许正是认识到诸葛亮和马谡的关系,刘备临终前才会在交代一堆大事之余,特意提醒诸葛亮不可用马谡。(马谡当时只是成都县令、越嶲太守之类的职务,原本不值得皇帝在弥留之际特意交代)
诸葛亮虽然以“无私”著称,但毕竟也是人,想要特意栽培、关照自己的至友也是人之常情。
而且,马谡后来做了诸葛亮的参军,表现出在军事上的一些才能,也不是没有栽培的潜质。
所以,诸葛亮特意要用马谡,不谓无私。
当然,诸葛亮用马谡去守街亭,则主要是由于自己对战局的判断出现了失误。
诸葛亮对街亭之战难度的估计失误诸葛亮后来反思: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反为贼所破者···(《三国志.诸葛亮传》引《汉晋春秋》)
也就是说,诸葛亮在祁山方向的兵力是多于魏军的。
而马谡“统大众在前”,带去了相当部分的兵力,其兵力应当是至少不存在太大劣势的。
街亭,不论有没有旧城,山高不高,其本质都是山谷、狭路作战,这个地形是有利于蜀军的。
所以,诸葛亮认为:蜀军兵力不占劣势,地形有利,即便不能战而胜之,阻击张郃还是有相当把握的。
在诸葛亮的军事思想中,对“将”与“制”的关系有自己的看法。
诸葛亮曾表示: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败也。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胜也。
因此,即便马谡缺乏实战经验,能够依“制”而行,至少可以不败,完成阻击任务。
久在诸葛亮军中为参军,马谡对“制”还是相当熟悉的,而且,诸葛亮也做了“节度”(安排),确保马谡完成阻击任务。
当然,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马谡“违亮节度”,根据自己不多的军事经验调整了诸葛亮的部署,结果被老道的张郃抓住漏洞,切断水源,一败涂地。
值得注意的是:马谡败后,蜀军聚集在王平军中,在王平的节度下,顺利退军。
也就是说:蜀军确实是“有制之兵”,只要蜀军发挥正常的战斗力,是可以抗击魏军的。
所以,街亭之战,不是蜀兵不如魏兵,而是马谡不如张郃。
有制之兵在无能之将变成无制之军,一败涂地,又在有能之将王平的率领下,变成有制之兵,但是···胜负已分!
诸葛亮的反思战后,诸葛亮给后主上表,总结教训。
他认为,此次失利,直接原因是: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
也就是说,诸葛亮坚持认为:马谡失败的原因是“违命”,不遵其节度。
而诸葛亮归结的深层原因是:用人不当!一意孤行!
其后,诸葛亮反思:兵多于贼不能取胜,其病不在兵少,在于一人耳!
此后,诸葛亮“布所失于天下”,公开反省自己的错误。考微劳,甄壮烈,厉兵讲武,选择将领,操练军队,以强其军。
其后,蜀军的战斗力逐渐得到了较大提高。
三次北伐收复武都、阴平是;四次北伐在卤城大败司马懿,射杀张郃···
此后的交战中,“为贼所破”的情况很少出现,反而是能在正面交锋中战而胜之。
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安慰吧!
只是···其代价是错过了最好,也可能是唯一一次“断关陇之臂”的战机。
即便诸葛亮此后战力提高,但像第一次北伐时这种机会一去不返了。
诸葛亮“违众拔谡”,其过失是毫无疑问的,连他自己都“布所失于天下”,后人更不必为之辩论了。
其失误的原因,一则是出于私心,对缺乏经验的马谡给予了不适当的期望,二则是出于自己对战局的错误判断,低估了张郃的将略和魏军的实力。
尽管他后来进行了总结、反省,提高了蜀军的战斗力,但其错过了唯一的机遇,从此注定“壮志难酬”,得不偿失。
诸葛亮为什么不派姜维赵云去街亭而派马谡去了?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诸葛亮认为只有马谡更合适。
其实,题主真实的意图,也是许多人的疑问,无非是几个意思:
第一,姜维、赵云比马谡本事大,如果诸葛亮派遣他们去可能就不会丢失街亭。
第二,刘备临终明确交代,“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为何诸葛亮还委以重任呢?
第三,究竟诸葛亮为啥就信任马谡,而不听刘备之言呢?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 ,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根本而言,诸葛亮相信马谡,也就是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不相信刘备的忠告。
这也有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诸葛亮自己能力很强,也很能干。但在识人、用人方面,比刘备差了一截。
第二,诸葛亮并不认为自己在识人、用人方面比刘备差。
第三,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对他很佩服,很信任,自然就很器重。
诸葛亮认为刘备看事未必就正确,因为都认为夷陵之战不该发动,但刘备却一意孤行,最终导致失败,这就说明刘备并不完全正确,特别是在事关国运的决策时,却毫无理性,犯下致命的错误。这不能令诸葛亮信服,也就不可能把刘备的话当真。
通过与马谡的深入交流,诸葛亮认为刘备对马谡的看法是误会或者是错误的。诸葛亮南征,马谡建议诸葛亮以攻心为上,诸葛亮认为是高瞻远瞩。马谡此计也的确是很高明,足见马谡并非纸上谈兵。
马谡失街亭,责任并不完全在马谡,就当时的情形,换了谁都守不住,姜维、赵云是一样。这是诸葛亮部署的错误,不是马谡无能,也不是刘备看人就很准。
既然街亭是北伐必守之地,为何以后北伐,诸葛亮咋就不派人去坚守了呢?
斩马谡是因为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节度,具体而言,就是没有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去守,这是个大问题。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但前提是要打胜仗。既不遵从节度,又打了败仗,不斩首就没法交代了。
马谡败了,并不说明换了别人就守得住街亭;并不说明诸葛亮派遣马谡是错误的;并不说明刘备的预言就是正确的。
因为诸葛亮安排守街亭本身就是个死结,是不可能也没有人能够完成的任务。
只不过谁去谁倒霉,结果是马谡倒霉,而且演义描写的是马谡抢着去而且认为是小小的街亭,守住它简单的很。
这不过是小说为了艺术效果有意为之。
但史料没有具体记载,马谡是如何接受这一任务的。恐怕是都以为守不住,没人愿意去。马谡是诸葛亮的高徒,别人不去,诸葛亮就对马谡说:“就委屈你马谡去吧,我再派王平、高翔、魏延去协助,这总可以吧。”
结果,马谡还是败了。诸葛亮没办法,就挥泪把他杀了,说:“你替我背着这个锅吧,我会照顾好你的老婆孩子的,放心去吧。”
根本而言,诸葛亮是人不是神。即便是神,也有打盹的时候。诸葛亮咋就不能犯错误呢?
只要改正了错误,还是好同志,以后北伐不也很有成绩吗?诸葛亮不也成为了“千古一相”?
因此,当时的情况,很可能是诸葛亮也不清楚谁能守得住,他当时就认为只要马谡最合适。
这就是诸葛亮不派遣姜维、赵云去守街亭的根本原因。马谡已经替诸葛亮背着这个锅很久了,现在有必要让他放下,稍微歇一歇了。
由于与本题无关,这里就不讨论姜维是在这次北伐时,不得已才投降的诸葛亮。此时,诸葛亮还不清楚姜维就是难得的奇才,更不清楚姜维是否真心归顺。街亭这么重要的事,自然不会派遣姜维去做了。
诸葛亮为什么不派姜维赵云去街亭而派马谡去了?
无论是赵云还是姜维,或者魏延、王平、马岱,甚至让张翼做为主将去守街亭,都能够守住。
因为街亭其实并不难守,并不需要有超高的军事才能,守街亭真正最重要的是执行力!
赵云肯定是不可能被用来去守街亭的,赵云有更重要的任务――率偏师冒充蜀军主力,把曹真死死钉住,他是负责牵制的。
魏延也有重要的任务,必须留着对付尚未降服的陇右二郡,特别是郭淮还在上邽。魏延是负责消化的。
那么姜维呢?咱们来分析一下诸葛亮的真实思想。
诸葛亮一出祁山,北伐中原,当时在蜀军指挥层有两种意见:
一、“子午谷奇计”
这是由魏延提出来的。这个计划是兵分两路,一路由魏延率五千轻骑,五千后勤,兵行子午谷,快速行军十日,突袭长安,然后在长安坚守二十天,截断魏援。
另一路由诸葛亮率蜀军主力出祁山,平推而进,两军在长安会师。
如果这个计划能够实现,战果就太巨大了。陇、雍、凉与魏国内境的联结被割断,将曹真、张郃、郭淮所率的魏军全都一锅烩了。
这个计划的特点是“高风险、高收益”。虽然战果辉煌,但风险也是十分巨大的,行动要求太精密了。
魏延这一路人马不能有任何失误,需要在敌人眼皮底下穿行十日不被发现,还不能遇到阻截,还需要长安魏军不战而逃,诸葛亮的主力部队也必须如期到达。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是一场惨败。
另外还需要蜀军消化能力超强,能够迅速消化掉这个囫囵咽下去的大果子。
这其实就是赌国运了。
二、“平取陇右”
这是诸葛亮提出的。这个计划是以赵云和邓芝率一支偏师,冒充成蜀军的主力部队,大张旗鼓出萁谷,假做攻取郿县,吸引住曹真所部的魏军主力。
另一路由诸葛亮率领真正的主力部队平取陇右,割断陇西诸郡与魏国内境的联系,逐步蚕食。
这个计划的特点是稳赚不赔,本钱很小,利润可观。
有点像钓鱼,投下饵钩,只要曹真一咬钩,被赵云牵着溜一段时间,蜀军就牢牢把握住主动权了,只管收利。
而事实上,蜀军就是按照诸葛亮的这个计划进行的。
前期干得相当不错,赵云和邓芝成功地将曹真所部的魏军主力钉死在了萁谷。
诸葛亮率部突袭,挺进祁山,魏军完全没有防备,天水、南安两城太守不战而逃,天水的姜维、梁绪、尹赏等被围而降。郭淮退守上邽,固守待援。陇右五郡失了三郡。剩下广魏和陇西也是朝不保夕。
形势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蜀军其实已经稳操胜券了,只要卡住咽喉要道,使魏军“急切间不得偷过”,张郃的援兵一时半回冲不过来,诸葛亮就可以从容地攻取剩下的几城,到那时,张郃再冲过来,几乎就相当于自投罗网。
再不济,诸葛亮也能把到手的百姓、财产、牲畜和粮草全部迁走。将来就算魏军收复了,还必须重新迁来人口和生产工具。蜀军再乘着魏国迁民,地方也没有完全恢复,再来争抢,就将魏国的国力一点点消耗在这片土地上了。
所以说,诸葛亮这个计划的后面隐藏的是满满的阴毒。
街亭这个地方并不难守。
街亭的地形属于狭道,只要当道而立,筑寨挖壕,深沟建垒,张郃的部队很难通过。
为了抓紧时间,强调速度,张郃率领的是骑兵部队,轻装远袭,就必然无法携带完备的的攻坚战具,怕的就是攻坚战。
再者,想发挥骑兵的优势,地形上就需要有足够的宽正面,迂回侧翼,以冲开防御漏洞。正面硬磕可不是骑兵的长处,骑兵部队最怕的就是在狭路上碰到了劲弩。
所以说,街亭这个地形很容易限制住骑兵的机动性,正面死守,节节抗击,雍塞道路,破坏通道,没有了速度,骑兵就会变成步兵。
冷兵器战争中,防御一方比进攻方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
所以说,街亭这个地方并不难守,其实并不需要什么重将。
赵云在萁谷牵制着曹真的主力,魏延要留下来对付郭淮,因为魏延很善长收拾郭淮。如果顺利拿下剩下的两城,诸葛亮还可能派魏延率领一支骑兵部队迂回过去,去抠张郃的屁股。
街亭不难守,但很重要,如果守住了,这是大功,那么让谁去白捡这个大功呢?
诸葛亮他不仅仅是个军事家,他首先是个政治家,所以他在军事上机关算尽的同时,他还要算无遗策地考虑到政治问题。
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彝陵,蜀汉的根基――荆州势力,在这两次惨败中几乎被一网打尽。老一代逐渐凋零,年轻一代尚未成长,荆州派已经到了青黄不接、难以为继的地步。
马谡是荆州派的后起之秀,他的几个兄长都为蜀汉立下过汗马功劳,马谡的家族也很有名望。马谡还是诸葛亮忠实的粉丝,两人之间在工作中是上下级的关系,在事业上犹如师徒,在感情上情同父子。
所以,诸葛亮非常想培养马谡,这份功劳给了马谡,就能提高他在军队中的威望和地位,对一些人形成制衡。
为了马谡得到这份功劳,诸葛亮是费尽了心机。
他首先强调守住街亭的重要性,就是为了让大家认识到,这可是一份大功,将来他升格提拔马谡,别人也没有什么意见。
诸葛亮又让马谡立下了军令状,这就使众将没有什么可指摘的。
诸葛亮还将防御的注意要点倾囊相授,使马谡能够很轻易地掌握。
诸葛亮又给马谡派了个副将――精通地形的王平。王平的战斗经验很丰富,务实而厚道,他是魏国降将,对魏军的作战风格也很熟悉。
诸葛亮还把要求降了一个档次,只要使魏军“急切间不得偷过”就行了。什么意思呢?就是打了败仗都不怕,张郃就算打开了防御圈,他都不敢冲过去,只要马谡这支部队建制保持完整,就能随时切断张郃的后路。
诸葛亮把这份功劳算是掰开了,揉碎了,填进马谡的嘴里,还不放心,又往食道里捅了下去。都到了这份上,马谡仍然丢了街亭,还能埋怨诸葛亮吗?
在军事布署上,诸葛亮算无遗策,但他漏算了人心。
马谡久在军中,但都是做为诸葛亮的参谋人员赞画军机,他以前并没有独立领兵作战的经验,也没有什么战功。马谡在军中的威望其实都来源于蜀军众将对诸葛亮的崇拜和尊敬,马谡在诸葛亮光环的蔽佑下太久了。
马谡非常渴望能够有机会证明自己,他希望立功,以自己真实能力而获得的功劳,这份功劳完全属于他马谡自己,而不是打着诸葛亮的烙印。
所以,马谡不仅想守住街亭,他还想超出诸葛亮的预期,以攻代守,重创张郃,不但要完成任务,还要有所斩获。
于是马谡把主力布署在了半坡上,居高临下,势如破竹,要打张郃一个击溃战。
问题就出在这里了。诸葛亮给马谡配置的兵力,要守住街亭是绰绰有余的,但要想击溃张郃,可就远远不够了。 马谡没有能够打张郃一个击溃战,反而让张郃打了个歼灭战,率兵直插蜀军后方。
牵一发而动全身,街亭的迅速丢失,使诸葛亮的战略计划全盘落空,蜀军还面临着后路被抄的巨大危险,形势陡然急转直下,连到手的居民和财富都来不及迁走。
诸葛亮大惊之下,只能通知各处的蜀军昼夜兼程紧急后撤,返回川蜀,前期所有的战果都付诸东流。
重新复盘这场战役,令人感慨万分。诸葛亮的计划十分周密,也并没有漏洞,采取的措施也堪称妥当,严丝合缝。
他唯一漏算掉的是人心。
有句话,“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你也许并没有什么惊才绝艳的才华,也没有天马行空的思维,也没有洞察先机的眼力,但只要你能把任务扎扎实实地贯彻到底,你也能够成为一代名将,这就叫“执行力”。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再想想廖化这个人,他无论武艺还是战术技巧都很普通,但他有个很大的优点:执行力强。能把任务贯彻落实到最细微的地步,终究也能有所成就,这就是他很了不起的地方。
诸葛亮为什么不派姜维赵云去街亭而派马谡去了?
谢谢邀请!
马谡是诸葛亮的高参,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经常与马谡谈军事整夜长谈到天明,在军事上很多战略诸葛都采用了马稷的建议,马谡并非人们着为茶余饭饱之后的笑料,只会纸上谈兵,马谡此人是很有才的,否则诸葛亮怎会与其关系这么好,难道诸葛亮吃饱了撑的,与一弱智在一齐共事,而把守街亭的重任交给马谡,交给王平也好,王平并非弱者,武艺跟魏延差不多,为什么让王平做副将呢?
赵云,不用说,他不如魏延能守能攻,而且魏延根本不看好诸葛的军事才能,(政治除外,诸葛亮联吴抗曹的设想到落实,这是不可否认的)姜维资历尚浅,所以魏延一直不受器重。
概括语言,诸葛亮用人远远的逊色于刘备,他的军事才能如陈寿所说,连年征战劳而无功,但是他己尽力了,换任何人去守街亭,都是失败,因徐晃仅是先锋,曹魏大军压境,失败是肯定的,充其量延长几天,诸葛的援军遥遥无期,无军队可用,鞭长莫及,所谓挥泪斩马谡,那是戏剧性的。主要责任是诸葛亮的,战争不是儿戏,应该亲自坐镇,都关系两军决战的阶段,主帅干什吃的。
诸葛亮为什么不派姜维赵云去街亭而派马谡去了?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为马谡失守街亭而被迫撤退。虽然当时有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投降了诸葛亮,形势一片大好,可是由于街亭失守,诸葛亮前无所据,只得丢弃了。
后来,大家一致认为,任用马谡是失守街亭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马谡按照诸葛亮的指示,下据守城,那么肯定不会大败。可是马谡刚愎自用,而且不听王平的劝谏,上山据守,结果被张郃断了汲道。蜀军不战自乱,被打得大败。那么,如果不派马谡的话,换别人如何呢?在《三国志马谡传》中记载是,
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在诸葛亮的身边,可以随时调用的有魏延和吴懿这样的宿将,但是诸葛亮却弃置不用,违背大家的意见,任用了马谡。那么,诸葛亮不用马谡,他能不能用姜维和赵云呢?
如果赵云在诸葛亮身边,我想他任用赵云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因为守街亭并不是一项很困难的事情。诸葛亮并没有要求马谡打败张郃,他只要求马谡能够守住街亭。
诸葛亮在出祁山后,因为是他第一次打这样的大仗,十分谨慎小心。他除了派出一部分小部队去突袭各地,而主力还是收拢在他的手里的。他得到的南安、天水和安定这三个郡都是被恐吓投降的。而陇西郡则仓促动员,靠着一批乌合之众,就把前来攻打的蜀军吓退了。可见,当时的蜀军主力都掌握在诸葛亮的手中。
诸葛亮把大本营设在西城,主力也在这一带,他准备在这一带和曹军决战。他认为,自己拥有主场的优势,张郃远来疲惫,有可乘之机。因此,他让马谡前往街亭防守,嘱咐他占领街亭的城寨,就是希望能够先堵住张郃,然后把曹军拖入持久战。
张郃的部队是曹魏的中央机动兵团,拥有五万骑步兵。而诸葛亮的兵力总共就只有六万,而且多是新兵。马谡率领的是前部兵马,这样一来,在数量上就不是张郃的对手。所以说,马谡说的登高破敌纯粹是为自己畏敌避战找的借口。
如果赵云在此,他肯定比马谡表现强得多。他经历过汉水之战,偃旗息鼓大败曹军。面对张郃的优势兵力也不会畏惧。他肯定能够按照诸葛亮的意图行事,守住街亭。
但是,可惜的是,赵云此时不在诸葛亮的身边。在这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把兵力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主力,自己亲自率领北出祁山。而另一部分是疑兵,由赵云、邓芝率领出居斜谷,声称要攻打眉县,以吸引曹魏的注意力。在这个时候,赵云和诸葛亮相隔几百里山路,即便调他回来也鞭长莫及了。
这就体现了诸葛亮用人不明的缺点了。刘备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他偏偏用马谡打这关键性的战斗。而魏延有独立统兵作战的能力,他却不放手,留在自己的身边。而关键性的街亭之战,他又怕魏延自作主张,破坏自己的计划,不让他统帅前军。
而赵云一直是在他人的直接指挥下作战,主要的责任是内卫和文职,没有独自统帅军队的经验,他却偏偏要让他担任需要机断行事的疑兵的任务。诸葛亮这样错误用人,当然会造成军事上的失误,产生失败的后果。
赵云既然不能用,那么任用姜维怎么样呢?姜维文武全才,后来成为蜀汉的大将军,统帅蜀军多次讨伐曹魏。如果让他去守街亭也比马谡要强得多。
但是,有一个细节我们要注意到。姜维原本是曹魏的将领,他投奔蜀汉就是在这一次诸葛亮北伐的过程中。诸葛亮北伐开始后二十多天,张郃率领军队来到街亭。这样一算,张郃打街亭之战的时候,姜维投奔诸葛亮最多也不过才十几天的样子。
试问,一个才投降十几天的将领,诸葛亮可能会让他去统领大军,对抗曹魏吗?连魏延、吴懿这样的宿将诸葛亮还不放心,更何况姜维这样不知根知底的降将了。所以说,派姜维去守街亭也是不可能的。
由于诸葛亮用人不当,造成了在街亭之战的时候,他手头缺乏合适的将领去守街亭。最后,他不得已才派马谡前去。可是,由于马谡言过其实,造成了街亭的惨败。使得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诸葛亮为什么不派姜维赵云去街亭而派马谡去了?
有一点不可否认,单就能力而言,姜维、魏延、赵云三人,都是有能力守住街亭的。镇守街亭的主将,不需要具备多么高的军事才能,他只需要按照诸葛亮“当道下寨”的将令行事就能够守住街亭。换言之街亭主将需要具备的素质仅仅是执行力。
以赵云的能力而言,他肯定是能守住街亭的,但他却肩负着一项更重要的任务:率领偏师冒充蜀军主力,前去汉中牵制住曹真麾下的曹军主力。同时魏延也肩负着一项重要的任务:前往陇右,震慑郭淮。一旦马谡守住了街亭,在两路蜀军(诸葛亮麾下大军和赵云的偏师)合围曹真麾下大军时,如果郭淮选择投降,那么魏延便率军接收陇右二郡。如果蜀军失利,那么魏延将防备郭淮趁机发难。那姜维呢?诸葛亮为何不派他去守街亭呢?因为时间对不上。
在诸葛亮准备第一次出兵祁山,北伐曹魏时。蜀国内部出现了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魏延建议蜀军兵分两路,一路由魏延自己,亲自率领五千骑兵,兵出子午谷,在十日内奔袭长安。随后占领长安的魏延,再坚守二十天等待诸葛亮率领蜀军主力出祁山前来支援自己。如果这一计划能够取得成功,那么瞬间蜀国的实力就将远远超过魏国。因为那时陇、雍、凉三州之间的联系会被彻底截断,曹真、张郃、郭淮麾下的曹军,会陷入两面被围的境地。
收益大,风险自然会高。如果魏延的计划失败,那么蜀国两路大军顷刻间就会陷入曹军的反包围。魏延的计划想要取得成功必须要做到两点:一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奔袭长安,并能坚持到蜀国援军到来的一刻。二蜀军有能力快速消灭魏国各地驰援的大军。看似此计成功后蜀军可以将曹真、张郃、郭淮三路大军分割包围,其实局势依然是对蜀军不利的。因为深入魏国腹地的蜀军,不但要需要剿灭这三路大军,还要应付各地赶来的魏国援军。可以说魏延的计划是想和魏国拼一把国运。
当时的诸葛亮出言反对了魏延的计划,诸葛亮认为此计太过冒险。随后诸葛亮又提出了自己的计划。诸葛亮的计划是让赵云、邓芝二人率领一支偏师,冒充蜀军主力,大张旗鼓的出萁谷威逼汉中,以此来吸引曹真麾下的魏军主力。与此同时诸葛亮会亲率蜀军主力前去攻占陇右。占领陇右后的蜀军,便可以割断陇西诸郡与魏国内境的联系,随后蜀军便可以逐步占领魏国的领土。事实上第一次北伐中原之战,正是按照诸葛亮的这一计划去实行的。
赵云牵制住曹军主力的同时,诸葛亮突然率军兵出祁山。毫无防备之下,天水、南安两城的太守不战而逃。随即天水的将领姜维、梁绪等人投降蜀军,与此同时郭淮固守上邽等待援军。陇右五郡中的三郡被蜀军占领,剩下的广魏和陇西两郡,被蜀军占领也只不过是时间上的问题。这段话看明白了吗?诸葛亮派马谡镇守街亭时,姜维还未投降蜀国。形势发展到这种程度,蜀军只要守住咽喉要道(街亭),就已经是胜券在握了。一旦张郃麾下的援兵被阻街亭驰援不及时,诸葛亮麾下的大军就能顺利占领陇右五郡。更为可怕的是成功占领五郡后,诸葛亮便可以调转大军和赵云的偏师合围曹真,歼灭其麾下的曹军主力。
街亭地势狭窄,只要当道立寨就能挡住张郃的援军。所以说马谡只要贯彻执行诸葛亮的将令,就能彻底完成第一次北伐之战的战略部署。可以说作为心腹,诸葛亮是把头等军功送给了马谡。但马谡却没有当道立寨,而是上山而守,最终张郃切断了蜀军的水源,马谡大败。幸好当时王平奋力抵抗,才没让镇守街亭的蜀军全军覆没,与此同时赵云领偏师拼死抵挡曹真麾下的曹军主力,给蜀军留下了撤回蜀中的栈道。
街亭失守意味着什么?街亭失守意味着张郃的援军可以将曹真麾下大军和陇右郭淮麾下的大军给串联起来。诸葛亮的战略目的是希望各个击破曹军,占领魏国的粮食产地陇右,随后再逐步吞并魏国的土地。不曾想街头丢失,魏军就此抱成了团,再也占不到任何便宜的诸葛亮,只好率领蜀军返回蜀中。马谡为什么将街亭给丢失了?因为他太过自大,太想表现自己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