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仅统治越南二十年就主动放弃?
朱元璋安南列为“永不征伐之国”,并将这个决定列为“祖训”,视为大明国策的重要部分。
不过,朱棣时期,大明曾用兵安南,并将其纳入版图。
然而,20余年后,大明又主动放弃了安南。
既然是“不征之国”,朱棣为何又要征之呢?既然已经征之,为何又要放弃呢?
不征之国1395年,朱元璋将朝鲜、日本、大小琉球、安南、占城等15个国家列为“不征之国”,并将这个决定些入《皇明祖训》第一章节,并要求子孙后代“一字不可改易”!
列为“祖训”,并要求子孙后代绝不更改,看来,朱元璋“不征之国”的决定并非权宜之计。
朱元璋的解释如下。
1、这15国,“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至少以农业经济的标准看,统治这些地方,收益有限,但成本很高。
2、“限山隔海,僻在一隅”,所以这些国家来侵略大明也不方便,“不为中国患”,对大明也没有什么威胁。
3、古代对中原威胁最大的一直是西北地区的“胡戎”,“累世战争”,甚至曾入主中原,因此,“时谨备之”,将国防重心集中在这个方向。
由此可见,朱元璋做出“不征之国”的决策,所考虑不是一时一世的问题,而是长期问题。
至少在工业时代到来之前,朱元璋的这个见解都是准确,不过时的。
这也决定了:与安南保持宗藩关系,而不对其实施直接统治,才是最符合大明利益的。这是大明与安南关系的主流。
征伐原因:震怒的朱棣定下“不征之国”的国策后,大明与安南的关系一直不错。朱元璋时期,安南甚至数次出兵协助明军讨伐云南地区的元军残余力量。
到靖难之役,朱棣夺权后,事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原来,安南,也早已经发生了篡位之举。黎氏夺了陈氏的江山,掌控了安南实权。
朱元璋时期,黎氏就来求大明天子承认,朱元璋当然反对权臣篡逆之举,不承认,还派人谴责黎氏。
朱棣夺权后,黎氏兴奋起来了:陛下您也是篡逆夺权的,应该能理解咱们的心情吧!都是篡逆的,不容易呀,封我们作个王吧。
当时,朱棣刚刚夺得帝位,也需要多一些人来承认,扩大影响力,因此,麻溜答应了黎氏的要求,承认其为安南王。
可是,2年后,老挝送前安南王陈氏来朝,控诉黎氏杀戮陈氏宗族的罪过。
此时,朱棣基本上已经控制了全国的局势,地位安稳了,自然也要反对篡逆!
因此,朱棣表示:拥护你陈氏继续作安南的王!
黎氏一开始觉悟很高,表示:拥护天子的决定!
结果···当朱棣派人护送陈氏回到安南时,立刻遭到了黎氏的伏击,陈氏被杀,护送的明军也遭到杀害。
“此而不诛,兵则奚用!”这是真激怒了永乐大帝!
这也说明:朱棣对安南的政策,颇具随意性,无论是对王的承认,还是用兵的决定,都不是出于长期的战略考量,更多是出于颜面、情绪。
矛盾心理出兵讨伐安南前,朱棣罕见的“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
永乐四年,征安南军将领选择好,准备出发。
秋七月,朱棣下诏:此次征伐只问罪黎氏父子,“罪人既得,立陈氏子孙贤者”。
这,还是要陈氏子孙统治安南。
然而,八月,朱棣又对朱能说:安南原本是中国的郡县,只是五代十国时由于内乱不休,丢掉了。宋、元曾讨伐过他,但都没有成功。现在,黎氏父子不顺天命,祝你成功!
这,就是强调安南为古代中国郡县,只是因内乱而丢弃了,现在应该视机会拿回来!当然,朱棣通篇只是暗示,没有明确表态。
两则表态,表明了朱棣的矛盾心理:既想要将安南纳入版图,以成丰功伟绩,但又不是“志在必得”,颇有“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的意思。
麻利的征伐与蹩脚的治理讨伐安南,朱棣选定的是靖难功臣朱能、张辅,朱能去世后又由张辅指挥。
靖难功臣打仗是真没得说,出兵后,一波猛打猛冲猛追,顺利解决黎氏,取得全胜。
军能战,民心似乎也可用。
永乐五年,征安南取胜后,安南地区的耆老1120多人,一起上书,表示:陈氏已经被黎氏杀光了,安南本中国地,请内附,与中国各郡相同!
朱棣遂顺应民意,重新在安南设置交趾三司及府、州、县等行政机构,使安南成为明的省级行政辖区。
征伐的过程是很顺利的,然而,治理却很蹩脚。
设立了行政机构,自然需要大量官吏来进行治理。
可是,一般人也不愿意跑到交趾去做官呀!
因此,治理安南的官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少部分是从中原“谪安南”的,因犯事被发配过去的。
绝大部分是两广、云南等地的贡生。
如果在内地,这些贡生要再进行考试,中举后还要再考察,才可能任官。
而今,这些毫无政治经验的人被拉到交趾,做起了父母官。
这些人“不知抚字,理刑不明律意。”不具备处理复杂行政问题的能力。
交趾毕竟是新入版图之地,情况复杂,治理难度很大,这些缺乏政治经验、行政才干的官吏显然不具备治理好该地的能力。
朱棣的疑心尽管中下级官吏素质堪忧,但原本朱棣派去的高级官吏素质是非常高的。
张辅,是最杰出的将领;黄福,是顶级政治人才。
可是,造反起家的朱棣,也担心顶级人才造反,颇有疑心。
张辅曾四至交趾,“凡三擒伪王,威震西南”。
因此,一段时间内,安南虽时有反叛,但都在张辅的打击下被迅速消灭。
张辅一去,事情搞定,张辅一走,叛乱又起。因此,朱棣一度任命张辅为交趾总兵官,有让他长期驻安南的意思。
后世史家常叹息:如果以张辅世守安南,则安南不会弃。
可是,张辅让安南畏惧,也让朱棣疑虑。
1415年,宦官马骐上书:张辅私取壮勇为围子手营的士兵,有异心。
那还了得?朱棣将张辅召回了京师,另改派官员代守交趾。
优秀的武将被怀疑,优秀的文官也难逃监视。
黄福,原是工部尚书,因为被弹劾,被派来了安南。
黄福颇有政治才能,“一切镇之以静,上下帖然”,并制止宦官马骐的一些胡作非为之举。
结果,马骐又诬黄福“有异志”。
黄福还是被调走了。黄福离开时,交趾人号哭相送,依依不舍。
后来,交趾实在稳不住了,朝廷又派黄福回交趾,结果被敌人抓了起来。
敌人拜服哭泣:你是我们的父母,你不走,我们也到不了这里!
而安南军首领黎利也叹息:大明派遣官吏治理交趾,如果人人都如黄尚书,我怎能造反呢?
良吏为排挤,贪墨之辈却在此得意。
排挤张辅、黄服的宦官马骐,在交趾胡作非为,屡屡促起反叛。
原本,朱棣为了安抚交趾,下令除粮税外,一切停征!
可是,马骐却擅自强行征派大量当地土特产,引发了激烈的反抗!
以明朝的监视制度,马骐胡作非为,朱棣不可能不清楚。
然而,朱棣不能容忍捕风捉影的“有异志”,却对实实在在的胡作非为不过问,其想要治理好安南显然是不可能了。
高昂的战争成本然治理失败,自然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反抗。
20余年间,反抗此起彼伏,越搞越大。
朱棣数次派数万,甚至数十万大军前去征讨。
征讨的成本是极其高昂的。
早在永乐九年(当时叛乱规模还不大),就从广东运粮万石到交趾。
而随着张辅被调回京师,明军的指挥能力也急剧下降,到永乐后期,征战屡屡大败,加之反明者越来越多,黎利的势力发展得很快。
凭大明的国力,要消灭眼前的叛军或许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要想彻底安定安南,则看不到希望。
转向的大明朱棣时期,五征漠北,南平安南,迁都北京等大攻城耗费了巨大国力,引发了一些农民起义。
因此,朱棣去世后,帝国的继承人开始了“战略收缩”。
对漠北的大举进攻,“下西洋”等耗资较大的项目都停了下来。
显然,对交趾无休止的用兵也到了要结束的时候了。
因“颜面”而起的战争,以“颜面”而结束此时,黎利传来一条消息:陈氏后人找到了,希望您能再立陈氏后人为安南王。
这则消息,给明宣宗结束战争留了一个台阶。
大明对安南用兵的借口,不就是要立陈氏后人吗?大明将安南纳入版图的借口,不正是陈氏后人已经被杀绝吗?
现在陈氏后人找到了,大明“得偿所愿”了,可以“胜利班师”了。
明宣宗与杨士奇、杨荣商议后,决心结束战争。
宣德二年,朝廷下诏:内外镇守、三司、卫所、府、州、县文武吏士,携家来归。
明正式撤出了安南。
此后,安南继续朝贡,与明保持了宗藩关系。
总的来说,直接统治安南,并不符合明帝国的利益。
朱棣对安南用兵,更多是出于国威、颜面的原因,而非出于实际利益或者威胁。
因此,仅仅20余年后,明宣宗重新拿起《皇明祖训》,中止对安南的直接统治,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明朝为何仅统治越南二十年就主动放弃?
在元朝时期,元朝并没有对越南形成长期有效的统治。明朝代元以后,明朝趁着越南内乱,借机收复了越南。
由于明朝官员、将领,多是江淮人、北方人,因此明朝派驻越南的官吏丶将士有些歧视越南人,俨然一副征服者的姿态。明朝官吏对待越南民众十分苛刻丶残暴,导致当地民不聊生,引发民愤,最终激起民变。
明朝当时在越南驻有三十万大军,但是依然无法扑灭当地的民变。由于明朝当时财政紧张,同时还要对抗北方的草原势力。加上驻越南明军以江淮人、北方人为主,这些人也不想长期在越南征战。因此明朝迫于压力,不得不逐步放弃越南。
从明朝丢失越南,这个案例,我们应该吸取教训:
1,官员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要搞地方歧视丶不要搞本位主义。
2,官员要体恤人民,政府选拔官员也一定要保留一定的本土人士,免得引发地方冲突。
3,政府要多关心边疆地区丶边远地区,应该多给优惠政策、多对边民施仁政。
4,一定要坚持民族平等,不能搞民族歧视、民族压迫。
明朝为何仅统治越南二十年就主动放弃?
其实明朝放弃安南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那个地方实在吞不下,消耗了明朝太多的国力而不得已撤军。自永乐五年五月,明成祖以“吊民伐罪,兴灭继绝”的名义派大军迅速荡平胡氏,占领安南后,便颁下诏书,决定在安南设立交趾郡,成为明朝的一个行政区划。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安南面对明朝的吞并可谓是各种不服,自明军进驻安南以来,抗明复国斗争此起彼伏,大大小小起义高达60余次,驻越明军不是在平叛中,就是在平叛的路上,可谓是焦头烂额,史称“东西征剿,日不暇给”,而军事行动连绵不绝,自然就带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导致明朝持续性失血,要知道古代的封建王朝属于古典农业国家,经济结构比较脆弱,很难支持在异地进行长期大规模的战争,统治基础一旦动摇,亡国之祸立至。
更何况永乐年间,明成祖倾向于开拓进取,如《永乐大典》的编修、迁都北京、五征蒙古、郑和下西洋等大项目一个接一个,这些功业看起来比较辉煌,但是同时也和平定安南一起成为消耗国力的因素。迨至永乐末年,中原地区竟然有民不聊生之感。
《国榷·卷十七》:今山东、河南、山陕诸处,饥荒水旱相仍。至剥树皮,掘草根,簸稗子为食。官无储蓄,不能赈济;老幼流移,颠踣道路;卖妻鬻子,以求苟活。所以,明成祖的后继者明仁宗、明宣宗都意识到明朝的国力已经不足以支撑大规模扩张进取行动,必须使用收缩战略来恢复国力,使国祚转危为安,在仁宣之际使用收缩战略的大背景下,让明朝头疼20余年的安南被放弃也是意料之中。
而安南在明朝的统治下,起义接连不断,给了明朝巨大的消耗,使明朝无法建立稳固的统治,不得已退兵,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根本原因,安南在明朝时期已经形成独立的国家意识,吞并时机早已经错过。
安南从秦代以来确实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但是自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确切的说是后晋天福三年)脱离中原王朝统治以来,迨至明朝已经有400余年,早已发展出自己独立的文化习俗。尤其是陈朝之后,安南的独立意识急剧暴涨,早已形成了国家认同。如陈朝艺宗陈暊在继位后就非常强调安南之制度有别于中原王朝,南北各异。
《大越史记全书·卷七》:先朝立国,自有法度,不遵宋制。盖以南北各帝其国,不相袭也。而早在陈朝的圣宗时期(与元世祖忽必烈同时),陈朝翰林学士兼国史院监修黎文休编成《大越史记》,这是越南第一部系统的官修正史,这就说明安南在当时已经有了独立的文化根基,形成了自己的国家认同,国家认同一旦深入人心,自然就变得难以征服,以越南史书来看,他们也有很多抗节不屈的史实,国家独立意识可见一斑。
《大越史记全书·卷五》:十二日,贼(元军)犯嘉林、武宁、东岸,获我军,皆墨刺“杀鞑”二字于臂。大怒,杀之甚众。《大越史记全书·卷八》:安抚使黎桷为贼(占城)所获,逼令桷拜。桷曰:“我大国臣,何拜汝为。”贼大怒,杀之,桷骂不绝口。所以,当时明朝强制性吞并安南,自然会引起高度的反弹,因为在安南当地人从心理上就已经不认同明朝的占领了,在一定程度上视做侵略,所以反抗层出不穷。在《明史》中就有类似观点,所谓“蛮人自以非类,数相惊恐”。非类啥意思,就是不认同你呗!
第二、对安南需索过重,导致安南人极大的不满。
虽然明成祖在占领安南后,屡屡提起要对安南轻徭薄赋,“宜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善绥新附之民”,但实际上对安南的索取仍然太重,明朝在安南大量开采金银,搜捕奇珍异兽,采伐珍贵树木,给当地居民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大越史记全书·卷九》:秋八月,明取勘金银场,起夫淘採,及捕白象,采珍珠。重科厚敛,民不聊生。除此之外,还有中官马骐在安南违法乱纪,大肆搜刮财物,中饱私囊,他的这些行为也无疑加剧了安南的叛乱,“骐贪黩诛求,郡县激变,盗贼所在蜂起”。
《明史·安南传》:交人故好乱。兄官马骐以采办至,大索境内珍宝,人情骚动,桀昌黠者鼓煽之,大军甫还,即并起为乱。第三、后续官员选任不力,治理安南官员素质不高,激化矛盾。
以《天下郡国利病书》观之。永乐五年设立交趾三司的时候,一开始大部分上任者,都是从征安南文官,在从征过程中,对当地的情况比较了解,能迅速投入日常事务的管理中,为安南一开始的平定起了重大作用。
但是之后在官员的选派上就出了大问题,巡按御史黄宗载在他的奏疏中把明朝派到安南的官员成分说的明明白白。
《殊域周咨录·安南》:今府州县多两广、云南岁贡生及下第举人,未入国学,乞仕远方,遂授以职,既乏大学教养之素,又非诸司历试之才,以故牧民者不知抚字,理刑者不谙法律,若侯九年是黜陟,废弛益多。安南离明朝本土较远,风土人情、气候条件都与明朝本地有较大区别,历来被视为蛮荒烟瘴之地,很少有人愿意去那边做官,所以派去的都是两广、云南的岁贡生员和下第举人,因为未入国学,才选择了去交趾为官,在管理能力和学识教养方面显然不尽如人意,整体看来,流官素质实在不好。还有当地的土官大多是唯利是图之辈。是故明朝在安南选取官员不当,导致了对安南控制力不够强。
安南的叛乱从整体上来说愈演愈烈,越到后期越按不住。继承明仁宗之位的明宣宗意识到必须尽快解决安南问题,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从安南撤兵,摆脱这个“越战泥潭”。
早在洪熙元年十一月,就召集内阁成员杨士奇和杨荣开了一次吹风会议,委婉的表达了寻找陈氏后代立为国王后,放弃安南的意图。附图。
其后又在宣德元年四月和宣德二年正月,又召集内阁成员开了两次会议,表达了决定从安南撤兵的意图。附图。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确保让撤兵安南的决策顺利推进,在开第三次会议的时候,明宣宗支开了第二次会议时反对撤兵的内阁成员蹇义和夏原吉,并批评“蹇义、夏原吉拘常见”,显然是决心已定了。
以史书记载,明宣宗此时还对安南进行了两次增兵,在宣德元年十二月派安远侯柳升和黔国公沐盛率领军队7万人入安南参战。由于宣德二年三月33000人讨伐安南叛军。
从以上史料来看,明宣宗的意图应该是派大军平定安南叛乱后,寻访陈氏子孙,交还统治权,然后撤兵,让明朝有一个体面的收场。没想到战局发展实在是不容乐观,明军此时在越南战场上可谓是一泻千里,尤其是宣德二年九月,柳升大军兵败,全军覆没。而另外由成山侯王通率领的明军迫于黎利的军势,干脆在交州敛兵不出,甚至私自向黎利求和,立坛盟誓,意图退兵。
而此时安南叛军指挥黎利在与王通的交流中知道了明朝立陈氏后,即退兵的底线,于是率先采取主动,通过王通进表,表示陈氏后代已经找到,希望朝廷退兵,表示“还其爵土,匪读陈氏一宗,实蛮邦亿万生民之幸”。当然以《大越史记全书》和《明史》记载,黎利一方选择了一个冒牌货,所谓的陈氏后代陈暠是黎利伪造出来让明朝撤兵的幌子。而明宣宗也知道这是一个冒牌货,但是也知道这是一个撤兵的好借口。附图。
于是,在收到黎利的进表之后,明宣宗再次商讨撤军之事,还出示了黎利遣使送来的陈暠之表,强行吧反对意见压了下去,决定撤兵。
《殊域周咨录·安南》:明日出暠表,谕群臣曰:“论者不达止戈之意,必谓从之不武,但得民安,人言何体哉!”宣德二年十二月,成山侯王通不待命而还,交趾军兵、文武官员及家属86000余人返回国内,结束了长达对安南长达20余年的占领。
以上就是明朝放弃安南的原因以及过程,总体来说明朝之所以放弃安南一方面是由于此时安南已有国家意识,反抗激烈难于吞并。另一方面,则由于明朝政策失当,在仁、宣实行战略收缩的大背景下,终于放弃。
引用文献:《国榷》、《明史》、《殊域周咨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大越史记全书》
明朝为何仅统治越南二十年就主动放弃?
原因是很多的。
越南北部历史上曾有所谓“北属时期",即交州时期。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西汉设立交州,成为汉代十三部州之一,交州共九郡,其中在今天越南境内的有九真、交趾、日南三郡五十六县,直到南汉大有十二年(公元939年)交州刺史吴权宣布独立,越南进入独立时代。
由于民族、风俗等方面和中原差异太大,且天高皇帝远,中央难以驾驭,交州即便在天下一统时也从不安分,天下稍乱就乱作一团,如汉光武帝时的二征之乱,陈隋之交的李贲之乱就是典型的例子。五代十国时名义上控制交州的是十国中较弱势的南汉,后者将主要精力用于抵挡岭北的楚国,无暇南顾,交州就从此脱缰而去一发不可收拾。
此后安南国(交州独立后的名字)先后经历几个朝代,除了仍沿用汉字和部分中原体制(如后宫、官职、科举),其余越来越自行其是(其实虽沿用汉字但语言一直是另一回事),而中原多故,两宋和安南间的战争往往不利,也不愿在北有辽金和西夏的情况下全力南顾,元代倒是一度设立交趾等处行中书省,但越南北部地形、气候不适合蒙古骑兵,酷爱南侵和渡海略地的忽必烈一死也就不了了之。
明代经略越南北部是明成祖时借越南”陈胡之争“,被越南人认为是正统的陈朝子弟向明成祖求救才导致用兵。明军在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宣称”陈氏血脉断绝“、”应越南人苦求“将越南北部收为领土,设立交趾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及提刑按察和都指挥使司,在越南按中原制度设立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多个县。
这次吞并本身就有很多隐患:越南立国已400多年(前面说过立国前其实中原政权存在感就很弱),不论当地还是中原朝廷都已觉得天经地义,就连明成祖也只能打着”陈朝绝嗣“、”民众恳求“的旗号吞并,一旦陈朝不绝嗣,民众不恳求,就丧失了正当性基础。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此后不断有真正或假冒的陈朝后裔起来造反,而黎氏后来也正是打着拥立陈氏和代表民意的旗号占到上风的。不仅如此,明成祖认为此前历代统治交州都是因俗而治,绝大多数州郡县都不设流官,沿用土人土法,在当地派出各级中原行政官员并派驻大量军队,大刀阔斧移植中原体制和文化,结果触动当地上层利益,民心始终不附,而越南北部当时很贫瘠,大量官吏、军队涌入加上设立许多税、贡,也激化了矛盾。
后来明朝意识到这样有问题,派张辅治理交趾,张改用怀柔、与民休息等策略,取得许多成效。但后来北方边防吃紧,张辅被调离任赴北,继任的明朝官员恢复旧制甚至变本加厉,遂导致黎氏打着陈氏旗号登高一呼,整个局面糜烂不可收拾。而明朝在收到黎氏”请还政陈氏“请愿书后措置不当(当初是明朝自己承认安南应该属于陈氏,明朝只是代管,上策应是宣布对方挟持的陈氏是假,另寻一名陈氏子弟树为傀儡以安定人心,而明朝直接拒绝),导致朝廷在越南人心丧尽、信用全无。
宣德元年,朝廷派大军7万由柳升率领征安南,结果指挥失误,几乎全军覆没,柳升只身逃回。原本成祖死后明朝中枢反对对外扩张的势力就越来越强,此刻更占上风,加上兵败后河内守军已成孤军,恢复或重新治理代价太大,明朝遂和黎氏议和,两年后撤销了交趾的三司。
总的来看到了明代,重新统治越南北部的条件已不具备,明朝作为陈氏援兵入越却取而代之,当时就被许多两国士子讥讽为”蹊田夺牛“,越南人心不服,兵少不足以弹压,兵多财政又吃不消。如果明朝中央能够应对正确(比如入越之初就虚立陈氏子弟,又比如不轻易调走在当地已取得成就的张辅),或可有稍好的演变,结果明朝中央连出昏招,就更无药可救了。
明朝为何仅统治越南二十年就主动放弃?
明成祖永乐帝朱棣时收回安南(今越南),由于越南自五代末就独立,至明时已数百年,明平安南后,派去安南的官员教化不足,加之独立观念已深入安南民众之心,屡次发生叛乱,皆被明军所平,至永乐末年,安南人黎利再生叛乱,明军战事不利,黎利处于上风,一时陷入胶着状态。
永乐二十二年,成祖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次年驾崩,史称十月天子,太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考虑到数年以来,一方不靖,屡勤王师,耗资甚巨,便退兵放弃安南,黎利自行建国,史称后黎朝,安南重新独立,明英宗正统年间承认其独立建国事实,册封其为安南国王。
明宣宗即位后,接手了一幅烂摊子,百废待兴的天下,由于其祖父永乐帝,迁都顺天府(今北京),五征蒙古,郑和下西洋,南平安南,大手笔太多太多,耗尽国力,几有亡国之象,宣宗只能守成恢复国力,在当时背景下,宣宗只能放弃安南这片不遵王化,劳民伤财耗资巨大的无用之地,因为封建帝王的局限性,对于贫瘠的安南之地并没有太大渴望,不能增加国库收入还如无底洞般投钱,自然就放弃了。
史学界有一种说法,朱棣是中国最后一位世界性大帝,个人认为很对,朱棣时万国来朝,虽明有海禁,但是郑和下西洋加强与世界交流,最远到达过非洲,军事上朱棣北五征蒙古,南平安南,开疆扩土,明在朱棣时代达到巅峰,疆域面积达到1200万左右,自朱棣后,明朝皇帝也好清朝皇帝也罢,在固步自封中越陷越深。
惜之安南成越南,本亦同宗,却成世仇,干戈不止,难以收场,他日藩篱,今日大患。
明朝为何仅统治越南二十年就主动放弃?
其实就是一个原因军事惨败。转折点就是1427年10月8日到11月3日的昌江大战(越南叫法)。
在翠洞,祝洞惨败以后,驻扎在越南的明军已经全面收缩防守。越军取得了战略主动权,明军决心再次出动援军击败越军,第一路统帅为太子太保安远侯柳升,从广西出发,第二路统帅为太傅黔国公沐晟。
第一路军队来自北京,南京各卫所,中都留守司,武昌护卫,还有湖广,福建,浙江和南直隶各个卫所,以及广西土兵,一共7万军队。沐晟的部队来自成都各个卫所,还有四川,云南的各个都司,为5万人。
此时,明军4万人已经在东关被6万越军包围近1年,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时刻。当时,越军和明军武器相似,明军那个所谓世界最先进,世界第一支成建制火器部队神机营使用的神机枪,就是越南人制造的。
越军自己更是有大量神机枪,在火力上明军没有优势。最后,越军决心围城打援,一方面包围在4座城市当中的10万明军,另外集中主力打明军援军,而且一定要打实力最强,人数最多的柳升7万大军。
越军认为,柳升一旦被全歼,明军将会完全动摇和崩溃,明军第2路援军和困守孤城的明军都将丧失战斗意志,发生崩溃现象。而战场就选在了山高林密的谅山,黎察,黎冷,黎弄,丁列以1万人设伏。黎理和黎文安以3万人策应,并且设置第2个埋伏点。
另外还有1支1万人的预备队,越军集结了5万人要在谅山全歼10万明军。柳升明军进入谅山山区以后,大军被迫在狭长山区小道,形成了数十里长的队列,首尾无法相顾,也难以列阵。
10月10日双方爆发主力交战,越军5头大象突入明军队列,伏兵四起,神机枪,石弹,毒箭,飞镖,投枪猛烈射击。,明军安远侯柳升也被越军飞镖杀死在山腰。柳升身亡以后,明军完全崩溃,更加混乱,越军从各个方向冲出来将明军分割包围。明军在损失1万人以后,收缩防御。
10月15日,再次出动的明军遇到了越军在芹站的第2道伏击圈,再次损失2万人,刚刚取代柳升的司令官副总兵保定伯梁铭也被飞镖杀死。沐晟也在冷水沟遭到伏击损失1万人。
1427年11月3日,在昌都的明军将领300多人,士兵3万多人,向越军投降。其他四城明军8.6万人已经陷入绝境,接受讲和,撤出越南。明军在越南已经彻底失败,只能主动放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