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是如何当上山西土皇帝的?
阎锡山曾在山西做了38年土皇帝,是一个典型的军阀。
而阎锡山由失败的商人发展成山西土皇帝的过程,堪称典型的“军阀养成记”。
从金融投机到政治投机阎锡山出生于一个经商小地主家庭。
接受《三字经》等基本的私塾教育后,阎锡山在14岁时就随父经商,参与放债收息及金融投机。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17岁时,年轻的阎锡山搞砸了一次投机,不但把老爹的生意毁了还欠了一屁股债,从五台逃去了太原,作了一个小店员。
虽然由一个“商二代”变成一个小店员,但逃到太原,却使阎锡山拥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遇到了更多的机遇。
生意是没得作了,打工是不甘心的。不过,新机遇来了。
1902年,被八国联军打得满地找牙的大清痛定思痛,加速操练新式陆军,开办新式陆军学校。
小店员阎锡山把握机会,以一篇《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论》赢得山西新军43混成协协统姚鸿法的赏识,被山西武备学堂录取。
1904年,朝廷选派青年赴日留学,阎锡山应试录取,1907年,被被公费保送到日本留学,后又入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成为六期生。
当时的日本,既是朝廷培养新式军事人才的希望所在,也是孙中山革命党活跃之地。
由此,阎锡山以金融投资时常见的手法,“两面下注”,开始了在政治上的投机。
1905年10月,阎锡山在日本加入了同盟会。
值得注意的是:同盟会,是在当年8月20日才成立的,10月加入的阎锡山显然是资历极老的会员。
因此,阎锡山得以会见孙忠山,并参与制定“南响北应”战略,又加入了孙中山在军人中成立的“铁血丈夫团”。
留日经历,给阎锡山赋予了双重身份。
于朝廷而言,他是朝廷赋予希望的,接受过新式军事教育的新式人才,这是当时朝中各派都竞相争夺的人才。
于革命党而言,他的同盟会会员资历以及“铁血丈夫团”身份,使他具备了相当的影响力。
“两面下注”的本钱,有了。
“三面下注”,掌控山西军权“两面下注”算什么,阎锡山要“三面下注”。
1909年3月,阎锡山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
接受新式教育的阎锡山毕竟是商人出身,对于官场老一套驾轻就熟。
当时,山西新军的实力人物是43协协统姚鸿法。虽然他以前赏识过阎锡山,但这么多年过去了,能不能成为阎锡山的后台还不一定。
不愧是生意人,阎锡山耳聪目明,情报掌握极佳。
一回国,阎锡山就直奔陆军部左丞姚锡光处,称自己是留日归国学生代表,百般阿谀。
姚锡光,正是姚鸿法的父亲。
姚锡光写信给儿子,称赞阎锡山。
因此,阎锡山回到山西,只作了3个月陆军小学教官就升为监督。
其后,他又活跃于道台、抚台、学台等处,又拜访咨议局议长梁善济,并与梁的门生邢殿元订“金兰之交”。
与邢订立“金兰之交”,意味者阎与“立宪派”也搞到一起了。
不久,他又打听到:标统夏学律是巡抚丁宝全的亲信,又设法接近夏,并在夏的推荐下做了丁的门生。
通过讨好朝廷顽固派、立宪派,阎锡山获取了一定的兵权。
同时,他又安插大量同盟会会员及革命同情者在军中各级担任职务,并利用“铁血丈夫团”的身份,成为山西同盟会的核心人物之一。
“三面下注”,接下来就是趁时而动了!
利用革命,登上权力宝座武昌起义后,太原革命人士积极准备响应。
作为朝廷信任的实力派人物,阎锡山自然参与了防范、镇压起义的军政会议,决定把巡防队调到太原,将倾向革命的心军85标调离太原,以防意外。
前脚散了朝廷的会,后脚阎锡山组织同盟会会员开会:85标不离开太原,领到武器就起义!
起义爆发后,阎锡山一面下令86标协助清军保护抚署,一面秘令余部攻击巡防队,攻打抚署。
阎锡山自己躲藏于大教场东北的树林,打听情况:胜则居功,败则诿过。
直到巡抚被击毙,起义胜利已成定居,阎锡山才公开起义。
接下来,是推举领导。
阎锡山再次展现其精明之处。
他主张推举“恩公”姚鸿法为大都督,一则姚原本就是43混成协协统,就如武昌黎元洪一样,名正言顺,二则姚父是陆军部高管,万一起义不利,还可缓和。
不过,姚鸿法不是黎元洪,拒绝此任,作为回报,答应内定阎锡山为首领。
选举时,立宪派首领梁善济眼看姚获得较多支持,但张树帜持枪上台,大声招呼:选阎锡山为大都督,赞成的举手!
手握枪杆子的姚鸿法及同盟会都支持阎锡山,立宪派唧唧歪歪的有什么用?
阎锡山,由此被推举了大都督。
与袁世凯的巧妙周旋1:回到山西权力中心山西毕竟不是南方,他就在朝廷腹心之处,自然是朝廷优先打击对象。
不过,原本被派去镇压的北洋第六镇统制吴禄贞也是革命党。
于是,吴禄贞与阎锡山等联合,组织“燕晋革命联军”,准备会师北京,扫除清室。
袁世凯手腕厉害,除掉了吴禄贞,并派曹锟率第三镇进攻山西。
山西新军打不过北洋,娘子关、井陉等要害迅速丢失!
阎锡山被迫离开太原。
不过,放弃太原,确实又损荣誉,阎锡山遂通电全国,声称目的在于进军北路,攻取大同、包头。
尽管阎锡山说得好听,但丢失太原的事实,还是使他陷入了被动。
清帝退位后,袁世开成为临时大总统。
阎锡山下令回山西。
袁世凯可不会把山西交给同盟会的人,何况,你太原都丢了,已经是失败者了,凭什么回来执政?
袁世凯严令阎锡山不许擅自行动,不承认山西为起义省份,另外安排官员管理。
阎锡山再次展现其投机本色。
一方面,他以同盟会会员的名义,派人面见孙中山,希望孙中山为山西起义力争;
另一方面,他又表达支持袁世凯定都北京,以此表达对袁世凯的拥戴。
同时,他打听到定襄县董崇仁自幼出入宫廷,与袁世开拜过把子,便请他帮忙疏通,传达拥戴袁世凯之意。
对同盟会来说,阎锡山是同志,当然支持他重新在山西任职。
对袁世凯来说,阎锡山与一般的同盟会员不一样,他在各个方面都支持自己,自己又要立足于在定都等问题上与南争论,阎锡山自然成为可拉拢的对象。
如此,1912年3月15日,阎锡山重新被任命为山西都督,重返太原。
与袁世凯的周旋2:装傻、顺从,借刀杀人此后,同盟会(国民党)与袁世凯矛盾激化,阎锡山已经不再有“两面下注”的空间。
阎锡山看出袁世凯的实力,宣布脱离国民党,彻底倒向袁世凯。
觐见袁世凯时,他顺从、畏惧,唯唯诺诺,已使袁世凯对其气色缓和。
不仅如此,他还送父亲到北京居住,实际上是让老父亲为人质,以显示对袁世凯的忠诚。
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宽曾说:阎锡山脑后没有反骨,所以令他执掌山西军政。
此后,在袁世凯修改宪法、称帝等问题上,阎锡山表现得比冯国璋等北洋人还顺从,完全支持袁世凯!
对于袁世凯派去分其全得山西巡安使金永山,袁世凯则采取顺从、避让策略。
一方面,他把军事委托于黄国梁等同盟会员,让他去和金搞,自己避开;另一方面,他散布谣言,说自己无能,以此让金放松警惕。
他装聋卖傻,正为借袁世凯的刀子,剔掉军中的同盟会势力,为阎锡山以后独统山西扫除障碍。
袁世凯去世后,阎锡山杀了个回马枪。
他讨好掌握实权的段祺瑞,并利用黄国梁与黎元洪的关系,电情剥夺了黄的职务,重新夺回军队。
与此同时,对于原先为示好袁世凯而安排的一些人物,阎锡山也卸磨杀驴,全部赶走。
此时,军中老同盟会、顽固派人物多已被铲除,山西军政,悉数为阎锡山私恩提拔的人物,阎锡山完全掌握了山西军政。
不久,通过不断示好段祺瑞,阎锡山兼任山西省长。
值得注意的是,后来,北洋系倒台后,在解释这段岁月所作所为时,阎锡山又声称:自己是奉孙中山之命,保存北方革命火种。
不论真假,反正,山西都督兼任山西省长,军事、政治权力全部为阎锡山握于手中。
无论是实权还是名义,阎锡山都已成为山西的土皇帝!
“保境安民”的生存之道与曹锟等人的交手表明,阎锡山的军力是不足以扫平天下的。
因此,阎锡山采取了“保境安民”的策略。
他尽量不介入军阀之间的战争。
在各派混战中,他总是靠近实力较强的一方,又尽量不得罪实力较弱的一方。当然,谁要觊觎他的山西,他就坚决反击。
军阀混战中,各派主要精力都要用于打击主要竞争对手,因此,一般不会过早为难中立的阎锡山,阎锡山得以基本上保持了山西的和平。
他始终在几个“鸡蛋上跳舞”,使自己处于微妙的平衡体系中,尽可能躲过打击。
连年战乱中,人们渴望和平生活,阎锡山的“保境安民”抓住了这一心理。
因此,他在山西以“用民政治”思想,突出“六政三事”:水利、种树、蚕桑、禁烟、天足、剪发和种面、造林、牧畜,使山西的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同时,阎锡山又效仿日本做法,实行“村本政治”,建立“行政网”,将每个人的财产、事业和举动,都:看得住、拿得起,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阎锡山对山西的治理,一定程度上使山西避免了过多的兵灾。
但是,对阎锡山绝不能过多赞美。
他本质上就是一个军阀。
为了维持平衡,在抗战时期,即便在民族大义面前也搞“唯中主义”,“三个鸡蛋上跳舞,踩破哪个都不行”,一面站在抗日一方,一面又与日本勾结,打击抗日武装。
他维持秩序,严厉管理人民,屠杀了大量的群众,血债累累。
他的一切行为,目的就是为了维持自己在山西的统治,其政策虽曾取得一定效果,但改变不了其站在历史对立面的实质,必然为历史所淘汰!
1949年3月29日,阎锡山逃离太原;4月24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太原。
阎锡山在山西38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总的来说,阎锡山得以成为山西的土皇帝,既是其个人能力、性格的发挥,也是时代的产物。
推翻清帝,是在各派妥协的情况下取得的成就。
因此,善于投机的阎锡山,能够在各派力量中找到空子,利用各派之间微妙的平衡,在山西控制军政大权,成为土皇帝。
这样的土皇帝,他实施的一些政策固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秩序的运转和社会生产的恢复发展,但绝非富国强兵之道。尤其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阎屠杀群众、勾结外寇,展现其投机嘴脸,最终站在了历史的对立面,最终为历史所淘汰。
阎锡山是如何当上山西土皇帝的?
1883年10月8日,阎锡山出生在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一个经商小地主家庭。那年月,做买卖的不是文化人,也不指望着寒窗功名,他们的学问都在市井里,因此早年的阎锡山只接受了几年简单的启蒙教育,14岁一到,他就一头扎进了自家钱铺,跟老爹阎书堂学抠算盘珠子去了。
17岁那年,耍钱的阎家父子栽了,一次投机买卖干下来,不仅血本无归,更欠下了两千吊的外债。
面对讨债鬼,父子两人只能远走他乡。
严格意义上讲,阎锡山的崛起之路是从逃债开始的。
在太原躲债的日子里,残酷的社会给正成年的阎锡山上了人生很重要的一课,其他年轻人从军前顶多是热血青年,阎锡山不同,他是个标准的社会人。
1902年,在太原当小伙计的阎锡山为自己选了一条人生之路——从军。
没想到,这一脚踏下去,未来之路竟如此的顺当。1902年,阎锡山先是考上了山西武备学堂,1904年又被直接保送去了日本。在日本,阎锡山先入东京振武学堂,毕业后又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乱世之下,有些人的命运就是如此,前一步你在哪里不重要,只要眼下一步刚好踩到点上就足够了!当然,这有个前提,你得有足够的后劲。
阎锡山正是这种好运和后劲兼备的人。
因为眼下这一步踩到了点上,两年前还是逃债落魄小青年的阎锡山转脸就成了时代的弄潮儿,1905年,他不仅加入了同盟会,而且加入了同盟会的军事核心组织“铁血丈夫团”。
然而对阎锡山而言,加入同盟会无关信仰,用现在的话说,他更像在混圈子,多混一个圈子,多个资历,多条路,多个可能。
1909年3月,26岁的阎锡山从日本毕业回国。
刚一踏上天朝的土地,阎锡山拿出的不是热血青年的理想,而是社会老油条的套路。回山西前,他特意把山西新军的情况摸了个门清,为的什么呢?走后门。
当得知山西新军第43混成协协统姚鸿法的老爹,正是陆军部左丞姚锡光的时候,阎锡山不假思索地就来了个绕道撒谎、拍马屁。
到北京见到姚锡光,阎锡山谎称自己是留日归国学生代表,之后就是使尽浑身解数地阿谀奉承。
姚大爷经这突然而至的马屁一拍,很是受用,于是就给儿子写了封信,一来告诉儿子阎锡山是个好小伙,二来告诉儿子阎锡山要多给关照。
瞧见没,这就是社会人会盘算的优势,人还到呢,开后门的条子已经先到领导手里了。
靠着这很社会的先人一步,阎锡山一回太原便担任了山西陆军小学的教官,三个月后直升监督。
其后,整个太原几乎就成了阎锡山精打细算的社交场,他是频频晋见太原五大衙门的各级领导,领导待见不待见不说,先混个脸熟再算计其他才好。
那他之后又是怎么算计的呢?
阎锡山有一套巧妙的人际迂回术。
为了获得咨局议长梁善济的青睐,他去跟梁的门生结金兰之交。
为了获得山西巡抚丁宝铨的重视,他去跟丁的亲信使劲套近乎。
不仅如此,他还牢牢抓住了自我镀金的机会。这年10月,清政府陆军部举行留日归国学生会试,阎锡山考得陆军兵科举人,加之前面有用尽心思的人际铺垫,举人的文凭一到手,阎锡山随即就被任命为陆军第86标教练官,相当于副标统。
这就叫试要考,人要搞。
当时,清廷在山西驻军为1个混成协,下辖两个步兵标,即第85标和第86标。
1910年,由于山西巡抚丁宝铨和标统夏学津被参倒而离晋,阎锡山随即又上层楼,成了标统。
占据这一对自己日后很关键的位置后,阎锡山开始展现他在鸡蛋上跳舞的高超艺术。一方面,他和太原官场各种人物维系着良好关系,另一方面,他又以同盟会会员以及铁血丈夫团成员身份,暗地成立了一个控制新军领导权的核心组织。
总之,面子、里子都在自己手心里握着。
武昌起义爆发后,在太原的同盟会会员密谋响应,但因新军有枪无弹,一时未能发难。
但很快,机会出现了。
10月28日,第85标奉命南下平叛,如此一来,清廷不得到发放实弹。
29日晨,拿到实弹的起义军攻入城内,杀死山西巡抚陆钟琦,攻占巡抚衙门,起义大获全胜。
在这关键一仗中,阎锡山的表现如何呢?
把墙骑的很阎锡山。
当晚,阎锡山率领亲信躲在树丛中观望,他的算盘是这么打的,如果起义成功,那就跟进抢功;如果起义失败,那就把罪责推给出头鸟。
可以这么说,关键时刻站队,阎锡山绝对是只求赢不求对的江湖老手,站左站右不重要,重要的是站在赢的中间。对此,1937年阎锡山在自己的日记中曾高度浓缩过他的这种为人处世之道——
“反对左可以,自己不当站在右边。反对右可以,自己不当站在左边。站在左边反对右,站在右边反对左,不是消敌是树敌 。”乱世下,阎锡山之所以能执掌山西38年,始终屹立不倒,这种很狡猾的“中”的智慧是最重要的因素。
太原起义成功后,阎锡山以退为进,先提议原第43协协统姚鸿志为大都督,在姚鸿志坚辞不允的情况下,阎锡山没有再客气。
选举前,立宪派首领梁善济的呼声较高。但在现场,阎锡山却授意手下来了个逼大家就范。
怎么个逼法呢?
选举一开始,阎锡山手下就持枪跳到主席台上,将梁善济挤到一边后,即高声号召:“选阎锡山为大都督,赞成的举手!”
喊话的同时,手里的枪则在暗示,谁不举手,接下来有你好看。
就这样,28岁的阎锡山成了山西大都督,土皇帝的历史就此开始。
然而历史上,一朝的土皇帝太多了,能坐上38年的土皇帝却绝无仅有。
阎锡山任山西大都督之后,立即组织起山西执政府,委派各部负责人,发布安民告示。他将部队整编成四个标,设东、南、北三路总司令,另建一个前敌委员会。
在排兵布阵的同时,阎锡山仍然没忘左右逢源,一方面他派人前往北京和清廷谈,另一方面他又派人到武昌联络义军,争取拿到军事援助。
但因为山西的位置太敏感,太重要,最好的防守是进攻!最终阎锡山决定和第6镇统制吴禄贞玩把大的,两人组成“燕晋革命联军”,并想以此攻进北京,推翻满清朝廷。
中原逐鹿,格局未定时,土皇帝还是很有野心的。
不幸地是,乱世枭雄袁世凯无法容忍有人坏自己的大棋局,结果吴禄贞就让人给干掉了。
干掉了吴禄贞,袁世凯紧接着就要收拾阎锡山。
危局之下,阎锡山随即又拿出了他善钻营的本事。他先是找到袁世凯昔日拜过把子的兄弟,接着又让这兄弟领他入京拜见袁世凯,表忠心。
这么干的同时,他还派人到上海向孙中山求援,让孙中山证明他属于革命党阵营。
经这两方面的努力,袁世凯这才放手让他回到了山西都督的大位上。
阎锡山这人似乎有这么一个特质,一旦他发现对方是自己赢不了的强敌,他几乎就不会再想挑战的事,这一点在他对袁世凯上能看出来,对蒋介石上也能看出来。
对袁世凯,阎锡山是真效忠。
为了向袁世凯表忠心,他甚至将老爹阎书堂送到北京常住,做袁世凯的人质。
1913年,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几乎把原同盟会会员任都督的全撸了,独留了山西的阎锡山和云南的唐继尧未动。
即便是后来袁世凯称帝,阎锡山也是不遗余力地拥戴。
只是当袁世凯称帝不成,暴毙而亡后,他很快又耍出了不认账的手段,他竟然能说,他的所作所为乃是根据孙中山的指示,为的是保存北方革命力量。
对阎锡山而言,袁世凯之死就像去掉了脑袋上的紧箍咒。袁世凯在的时候,他在山西还不敢一手遮天,袁世凯一死,他立刻就展开了大清洗,可以这么说,山西成为铁桶一个,正是从这时候开始了。
这意味着阎锡山把土皇帝的位子坐稳了。
接下来就是如何坐好,坐久的问题了。
篇幅所限,咱们长话短说。打个通俗的比喻,阎锡山是赔本的买卖只做一次,一次赔本后他会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保本战略。
1917年9月,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战争爆发,阎锡山站队段祺瑞,派商震旅赴湖南参战,结果落了个全军覆没。
一次覆没,阎锡山就彻底醒了,于是他提出了”保境安民”的口号。
在当时,提保境安民不稀奇,值得称道的是阎锡山在这口号下标榜的“三不两要主义”——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利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下,阎锡山治下的山西才有了“六政三事”——六政者,水利、种树、蚕桑、禁烟、天足、剪发;三事者,种棉、造林、畜牧。
必须承认,阎锡山的保境安民让山西在乱世中成了一方安居乐业之所,这是他38年不倒的根本。
1930年时代周刊对他的评价,也许最能说明阎锡山为何会成为山西的土皇帝——“作为山西省的‘模范督军’,阎实际上耸立在一个独立王国之中——处于各军阀的包围之中。尽管目前晋西南地区还存在粮食短缺,但阎为1100万人带来了繁荣,在中国,他们最富裕,因而使他显得出类拔萃。阎的嗜好不是女人、酒、鸦片,甚至不是金钱,而是优质的道路、纺织、防御部队、维持秩序的警察,发展良好的牛、马、耕具、家禽、肥料——所有能为他的乡亲直接带来好处的事物。”现如今,有几个封疆大吏能得到这样的评价?又有几个在当土皇帝的同时,不是那撞钟的和尚?
阎锡山是如何当上山西土皇帝的?
阎锡山主政山西38年,称之为山西皇帝也没多大问题,这在人事变动频繁的民国时期,堪称不倒翁。他成功的秘诀,在本人看来就俩字:倒戈。在最恰当的时候,用最恰当的方式,倒戈。
最早是倒戈满清加入同盟会。阎锡山字百川,山西五台人,出生于一个家道殷实的商人家庭,17岁时家道中落,在太原一家五金店做学徒。不甘心命运安排的阎锡山考入山西武备学堂,并幸运的被官费保送至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回国后在北洋新军第四十三协一路升至标统。辛亥革命爆发山西新军起义,阎锡山畏缩不前躲在大树后遥控指挥 待发现起义胜利在望时跳出来刷脸,被推为山西都督,成功窃取了山西革命党的胜利果实。
南北议和时,一直对袁大头暗送秋波的阎锡山关键时候支持袁世凯迁都北京,彻底获得袁世凯的信任,从而在袁世凯掌权时继续统治山西。
阎锡山就是这样,护法战争他就支持老段,直奉战争老段被打垮,他又投入直系怀抱,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战败,他投靠张作霖,北伐战争关键时候,他又瞅准时机投靠国民政府,从而能一直在山西高枕无忧。
但是过度的顺利也滋长了他的野心,1930年(民国十九年)9月9日9时,阎锡山在反蒋同盟支持下,被北京宣布就任“国民政府”主席,走上了人生巅峰。但随后就在中原大战中惨败,灰头土脸到大连吃海风去了。幸运的是随着对日关系的持续紧张,老蒋被迫再次起用阎锡山,抗日战争时老阎一度与日本眉来眼去,还好守住了底线没当汉奸,这样让他在抗战后地位继续固若金汤。
到解放战争时太原被攻破前,阎锡山做飞机逃跑投靠老蒋,做上了有名无实的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败退到台湾后辞去职务隐居,于1960年去世,结束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阎锡山是如何当上山西土皇帝的?
阎锡山在民国是个有趣的军阀,曾经被人亦损亦誉地称为“在三颗鸡蛋上跳舞”。
从1911年成为山西都督,直到1949年解放,阎锡山稳稳当当地掌控了山西38年。蒋介石年逾38方得登高位,李宗仁年34始称桂系人杰,冯玉祥年过39方入西北,张学良以27岁掌控东北,只因他爹是张作霖。但是,阎锡山28岁割地称阀,实实在在是个人物,没有背景没有后台却能在回国后短短两年时间成为山西“煤老板”,确实让人佩服。
1883年出生于山西五台县的阎锡山,1900年仍在躲债的阎锡山,我们且看他如何在1911年坐上山西土皇帝的宝座。一
1900年阎锡山跟着父亲躲债逃到了太原,在大城市里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出路,在1902年考入了太原武备学堂,1904年得公费留学日本,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后,阎锡山即参加了同盟会。
但是对于像阎锡山这种学习军事的同盟会成员,孙中山有别的要求,孙不允许他们参加公开的活动,让他们的同盟会成员身份不被清政府获知,从而使他们回国后可以顺利投入清政府的军队体系里掌控军权。所以孙中山在同盟会内部又组建了纯军事组织“铁血丈夫团”,只有28人,包括阎锡山在内有4个是山西人。
1909年阎锡山学成回国后先是被任命为山西陆军学校教官,随后又升为监督。从教练官到标统,阎锡山只用了1年时间,因为他刻意交好山西巡抚丁宝铨、新军协统姚鸿法以及咨议局局长梁善济,所以他的路走的很顺。阎锡山任标统后即开始扩招新军,到了第二年新军人数便远远超过了旧军。姚鸿法在升任山西督练公所总办后,甚至出面帮助阎锡山打点关系,只要阎拿出5000两便可以“买到”协统的官职,但是阎为了能够直接掌控新军所以没同意。从这件事里也可以看出,阎锡山在经营关系方面确实很有手段。
后来,阎锡山为了加强对新军的掌控以及更好地组织革命力量,成立了“山西军人俱乐部”,借此开始打造自己的班底。
二
阎锡山在日本时便已经与孙中山制定了“南响北应”的战略,山西负责的是在南方革命军到达河南的时候,晋军到石家庄接应革命军。但是,为什么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事发后的10月29日山西便发动了太原起义呢?
当时山西巡抚陆钟琦知道阎锡山会响应武昌起义,所以特意让他的儿子陆亮臣去试探阎锡山。陆亮臣见到阎锡山后即开门见山地说,伯川兄,你准备怎么应对武昌事件?如果你有需要的话,我可以让我爸离开山西,配合你。
阎锡山当时没有意识到陆亮臣的真实目的,所以想了想说,武昌那边的事我现在也不清楚具体情况,你现在问我怎么应对是不是早了点?
陆亮臣听了阎锡山的话马上表示,那我们再好好观察几天,要是需要我爸离开的话你和我说。
当时陆亮臣准备走的时候,又撂了句,我们过两天是不是可以和姚鸿法谈谈?
阎锡山想了想,对于武昌事件,看看姚鸿法是什么态度还是有必要的,虽然姚不是革命党人,但是与他私交甚好,所以便答应了。但是很快阎锡山便发现了不对劲,因为山西当时有5000支德造新枪,清政府要将3000支借调给河南,并且已经开始运输了。同时,还要将85标和86标新军分别调往临汾和代州,然后由巡防部队接替太原的军事防务。这两件事让阎锡山终于意识到了陆亮臣来找自己的真正目的,陆氏父子正是想麻痹和拖延阎锡山以顺利将部队和武器运出太原,如此便可以架空阎锡山等人,然后观望局势。
但是,新军和武器是阎锡山响应革命的根本所在,所以他紧急召开了秘密会议,经商议决定在军队与武器被调走前抢先发动起义。
1911年10月29日,新军冲入巡抚衙门,因为当时革命军情绪过于紧张,所以在陆钟琦的随从开了枪后,革命军也随即开枪,陆钟琦与陆亮臣死于乱枪下。
三
造反成功了,自然要推选领头人。
于是召开了“选举大会”,但是当时阎锡山年轻,资历实在太浅了,所以很多人选了咨议局局长梁善济,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最后领头人肯定是梁善济。这咨议局是清政府为进行所谓的预备立宪设立的,属于立宪派,难道要让立宪派上位?好在阎锡山也不是按常理出牌的人,眼见倒向梁善济的人越来越多,阎锡山的得力助手张树帜推开梁善济,然后掏出手枪,盯着会议上的所有人,终于不再掩饰地说,我推选阎锡山当都督,同意的举手!看着张树帜手里的枪,又想到山西军权全在这场从日本回来的人手里,会上所有人惊恐之下,只好捏着鼻子将票投给了阎锡山。
阎锡山说了番客套话,然后开开心心地当上了山西军政府的都督,这年是1911年,这年阎锡山只有28岁,却已经成为执掌山西的土皇帝。
从1911年到1949年,在这38年的时间里,阎锡山又是如何稳坐山西土皇帝的宝座的呢?一
骑墙是门艺术。
在民国或者说在任何时代,骑墙对于许多人而言都是家常便饭。冯玉祥骑墙,最后墙塌了,人也栽了,和女儿不明不白地死在了黑海上。石友三也学冯玉祥骑墙,最后墙也塌了,人也栽了,被昔日好友高树勋给活埋了。这说明冯派骑墙的套路是错误的,那么阎派骑墙比冯派骑墙如何呢?
辛亥革命成功后,袁世凯当上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阎锡山知道袁手里掌控着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队,所以立刻向袁表示了拥护。
阎锡山对袁世凯的拥护虽说不是死忠,但是也算是出于真心了。为了向袁世凯表忠心,阎锡山退出了国民党,在袁世凯即将称帝时又向筹安会捐了2万的所谓活动经费。即使在袁世凯这道墙即将倒塌的时候,阎锡山仍然在援护袁世凯,甚至痛斥蔡锷、唐继尧等人“不忠不义不仁不智”。这事换成冯派的话,估计早在背后架枪扫射袁世凯了。
在段祺瑞上台后,阎锡山倒向了段祺瑞,毕竟段祺瑞继承了袁世凯大部分的权力,实力很强大。所以即使在南方革命军发起了护法运动的时候,阎锡山仍然坚定地站在段祺瑞这边,甚至出兵相助,结果派出的军队全军覆没,阎锡山实力大受折损。所以,阎锡山只好龟缩在山西老巢,埋头发展自己的实力。
经过几年的埋头苦干,山西的实力上涨了,阎锡山又恢复了信心和雄心,所以出来抢肉吃了。但是,很快便遇到了蒋介石组织的北伐。阎锡山先是加入了国民革命军,然而在蒋介石试图借助编遣会议剥夺他的军权的时候,他又竖起了反蒋旗帜,最后打了场中原大战。在中原战败后,阎锡山跑到了大连,不过很快他给蒋介石抛了个媚眼,顺利回归,此后几乎没有再公开反对过蒋介石。
冯玉祥傍谁则倒谁,骑谁家的墙,最后便推倒谁家的墙。但是,阎锡山则不同,在墙快要塌的时候,他不仅没在背后捅刀子,甚至还想着自己出把力稳住这堵墙,这是很有意思的。所以到最后,冯玉祥也被自己的手下给倒了,阎锡山的手下却在等待他的回归。
二
经营也是门艺术。
在中原战败之后,为什么冯玉祥从此一蹶不振,但是阎锡山仍然当着自己的山西土皇帝?这是“经营”这两个字里所蕴含着的能量。
阎锡山在山西算是很得民心的,否则的话在中原战败之后山西就已经脱离他的手掌心了。他会玩军事,会玩政治,也会玩经济,所以才成为了民国为数不多的成功军阀。在经济方面,他用短短几年的时间花费了无数的努力将山西这个“贫困户”发展成为了让人瞩目的“模范省”,这本事几人能有?在教育方面,阎锡山更是不遗余力,在那个到处都是文盲的年代里,又有几个军阀舍得将钱投在教育上?恐怕都是想着怎么从老百姓身上捞钱,然后招兵买马,买枪买炮!所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对阎锡山给予了极大的赞誉,称“山西是中国义务教育的策源地”。正是因为阎锡山舍得花钱花功夫去经营山西,所以才让他在山西的威望无人可以取代。
反观冯玉祥,手里的实力曾经强过阎锡山,可就是因为不舍得花钱花功夫经营地盘,或者说他从来没有过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总想着通过不停的倒戈去吸收别人的势力,最终遭到了反噬。
三
1949年山西解放,阎锡山的土皇帝生涯到此宣告结束。
阎锡山到台湾后,知道自己肯定不见容于蒋介石,所以干脆辞职隐退,只领着蒋介石碍于情面送给他的两个虚衔。
1960年5月23日,阎锡山在台北病逝,民国“不倒翁”成为历史云烟。
阎锡山是如何当上山西土皇帝的?
1883年阎锡山出生于山西五台山一个亦农亦商的小康家庭,阎锡山是独立,小时候接受传统的旧学教育,后来退学跟着父亲来到太原,1901年考中了山西武备学堂,学习军事,读了三年,成绩较优秀,1904年选为赴日本公费留学生,入读日本东京振武学校,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1909年阎锡山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回到山西在新军任职。
年轻时的阎锡山。
阎锡山在清政府举办的武举会试上夺得名次,赏为步兵武举人,第二年阎锡山晋升到新军第86标标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阎锡山率领队伍在太原起义,并被推举为山西都督,于是阎锡山立即组织成立山西军政府,开始了他执掌山西近40年大权的历史。
登上1930年5月19日《时代》封面人物的阎锡山。
在袁世凯时期,阎锡山韬光养晦,不公开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使得阎锡山在袁世凯执政时期唯一没有被换掉都督的地区,1917年袁世凯败亡后,阎锡山以督军身份自兼任省长,于是集山西军政大权一身,成为名副其实的“山西王”,阎锡山治理下的山西发展农业畜牧业,兴修水利,鼓励发展实业,同时积极扩充军队,在上个世纪20年代山西省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会。
图为1949年阎锡山与蒋介石在奉化溪口合影。
1927年,拥有10多万晋军的阎锡山参加了第二次直奉战争,一路高歌猛进,占领西北军势力范围归娞,接收绥远地区,改山西督军为晋绥军总司令,自己部队称晋绥军。同年阎锡山接受蒋介石委任参与北伐讨奉失败,1928年蒋介石继续北伐,这次大获成功,阎锡山一路攻占石家庄、北平,势力范围由晋绥扩大到平、津、冀、察等地。
图为晚年的阎锡山身着长衫,坐在挂着老式蚊帐的床上。
势力膨胀的阎锡山有了和蒋介石分庭抗礼的实力,1930年阎锡山参与了联合反蒋的中原大战,1931年战败被迫下野回到五台山老家;而918事实爆发后,阎锡山立马被启用,任太原、绥靖公署,掌管两省的军政务,在抗战时期阎锡山发出“守土抗战”的口号抗战;抗战胜利后阎锡山坚持 反 共 立场,但在各个战役都留下失败的记录,损兵折将的阎锡山于1949年3月29日秘密离开太原,1949年跟着败退到台湾的阎锡山卸任职位,归隐山林,1960年因病逝世,终年77岁。
阎锡山是如何当上山西土皇帝的?
阎锡山当上土皇帝不难,如何当稳土皇帝才难。在38年里,多次面临危机,都化险为夷。尤其是袁世凯时期、军阀混战时期、中原大战之后三个时间段中如何化险为夷,保住土皇帝位置是很值得研究的。
(阎锡山)
1、袁世凯时期辛亥革命成功后,28岁的阎锡山就被公推为山西督军,很年轻就当上了山西土皇帝(革命元勋)。
(辛亥革命)
不久后,北洋第三镇曹锟部在娘子关击败阎锡山部,阎被迫分兵,一路南下,一路北上,北上的一度攻破包头。在南北议和成功后,阎锡山继续回去做他的督军。
不过在袁世凯时期,他这个老同盟会会员能坐稳也是不容易。1913年,国民党发起二次革命,阎锡山保持中立,并进行一系列运作,才化险为夷。
(二次革命)
在袁世凯削藩的过程中,阎锡山同样面临这问题,其被加封为同武将军,山西的行政与治安由巡按使负责,巡按使扩充了属于自己的警备部队。
在袁世凯称帝中,阎锡山表示支持,但也经常和段祺瑞往来;在袁世凯死后,逼走巡按使,并通过段祺瑞的关系获得山西省长一职,成为真正的山西土皇帝。
2、保境安民与模范省在直皖开始冲突后,阎锡山坚持保境安民,对内求发展,对外不出兵。其主打的山西基层六政建设,使得山西的乡村与农业得到较有序的发展,且财政比较充裕,由此获得模范省称号。
(山西六政)
在樊钟秀攻晋问题上,坚决回击。如此在军阀混战,四境强邻中保持了一片净土,自己也稳坐钓鱼台。
3、扩张带来的危险在北方糜烂,阎锡山坐拥一块乐土的情况下,其相对实力越来越强。从二次直奉战争开始逐步参与军阀混战。
1926年南口大战,阎锡山所部与国民军在雁北作战,获得绥远地盘。
1928年与奉军作战,获得察哈尔、河北、天津、北京广大区域。
(二次北伐)
在之后一年多里,坐视唐生智、石友三、李宗仁、冯玉祥的反蒋失败,成为反蒋派的领袖,一度尝试稳定。
(中原大战)
失败后在大连痛定思痛,重新出山恰逢九一八事变,张学良自顾不暇,国民党内部开始统一,阎锡山重新获得山西地盘,之后拥护中央、积极山西建设,不参加军阀混战,长期控制山西。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