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捉孙策,有一小将曰:“太史慈真猛将也!吾可助之!”众将皆笑,写这名小将有何用意?

稍微回顾一下古代侦察作战的特点,我们就知道:关于“曲阿小将”,是咱们想多了。

神秘的“曲阿小将”

《三国演义》有这么一个桥段。

孙策率程普、黄盖、宋谦等十三骑前往侦察,被刘繇军发现。

太史慈踊跃而出:“此时不捉孙策,更待何时?”披马出营:“有胆气者,都跟我来!”

诸将都不动,只有一小将说:“太史慈真猛将也!吾可助之!”拍马同行。众将皆笑。

随后,触发了“太史慈酣斗孙策”的剧情。

细心的读者在这段故事中,发现了一个“神人”:“曲阿小将”。

孙策与太史慈酣斗良久时,“曲阿小将”是不是一个人力斗黄盖、程普等一众东吴猛将?

果然如此,那曲阿小将就很可能是实力超出吕布、马超的三国第一猛将呀!

其实,后人想多了。

“曲阿小将”,向正史致敬

“曲阿小将”,并非演义编出来的一个人物。

《三国志.太史慈传》记载:当时,太史慈带骑卒一人,正遇孙策率领的十三骑兵,“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

所以,“曲阿小将”,并不是老罗自己编出来的一个人物,而是正史中确实存在的。

如果只是小说演绎,那可能是小说家不小心编出了一个漏洞。

现在,既然是正史记载的严肃事件,那么,就可能是我们后人自己“想多了”。

那么,这位“骑卒”,是不是真的一个人抵挡了黄盖、韩当等一众猛将呢?

想多了···

侦察遭遇战

《三国志.太史慈传》记载:当时,太史慈因为与刘繇同郡有交情,太史慈前去拜访故交时,正好赶上了孙策来攻。

有人劝刘繇以太史慈为大将,刘繇不肯,只让太史慈“侦视轻重”。

太史慈侦视时,正好遇到了孙策率领的十三骑,触发了“剧情”。

这是一场“侦察遭遇战”。

孙策只率13骑前来,是“抵近观察”。

古代,主将只率少许精骑前来抵近观察的事情非常常见。

最典型的,就是后来的李世民。

身为千军万马的主帅,李世民多次率少许精骑,抵近观察,甚至以身犯险。

此时,战斗发生于曲阿水网林密地带,孙策自然要亲自侦查,摸清楚道路才可以组织进攻。

因此,也就触发了孙策、太史慈的侦察遭遇战。

而随后的交战,则是按照标准的侦察遭遇战流程展开的。

侦视轻重

太史慈的任务是“侦视轻重”。

用今天的话说,是火力侦察。进攻方搞清楚对手的防御虚实,防守方搞清楚对手的主攻方向。

《吴子.论将》提到:令贱而勇者将轻锐以尝之。

孙策对刘繇之间的战役,规模在数千上万人,一个“二人组”是不可能完成“侦视轻重”任务的。太史慈所统领的侦察部队绝对不只是这2人组。

但是,火力侦察,不可能军队集于一起,必然是分为若干小组,疏散、隐蔽行动,但又保持相互支援的便利。

太史慈与一骑卒,只是其中一个侦察小组,可以想象的是,周边一定是有其他小组的。

“三先”,太史慈的战术素养和胆识

遭遇战,讲究“三先”:先敌发现,先敌展开,先敌进攻。

双方都是仓促投入作战状态,先动手的一方,往往能打乱对手部署,赢得主动。

太史慈选择是:“慈便前斗,独与策对”。

抢先动手,直扑对方的主将,试图上演“一骑讨”!

如果孙策武力稍微逊一点,太史慈就“擒贼擒王”了。

不过,孙策不是吃素的,二人斗了起来。

孙策刺太史慈的马,并夺得太史慈项上手戟,太史慈也夺得孙策的头盔。

从格斗动作看,双方都不是杀死对方,而是力求生擒。这是侦察遭遇时的基本动作。

太史慈与孙策争斗时,其他人在干什么呢?

“小将”在做什么

《武经总要.卷五》提到:侦察部队卷起旗帜来,见敌军时,展开旗帜。以旗的颜色、旗语,汇报敌情。

作战触发地点在刘繇军营地附近,见旗语后,不但附近其他侦察小组可能迅速投入战斗,就连附近驻军也可以迅速抵达。

太史慈扑上去后,“小将”当然要展旗汇报的,不然叫什么侦察呢?

而对于韩当、宋谦等人来说,情况要复杂一些。

孙策与太史慈干上了。

以他们对孙策战斗力的了解,是不必担心孙策单打独斗的。

值得他们担忧的是迅速赶来的其他敌军小组及正在赶来的附近敌军驻军。

而孙策与韩当等人是深入敌境侦察,身后援军抵达速度显然会慢得多。

战场在敌境,刘繇军对周边地形的熟悉胜过孙策军,如果行动慢了,孙策十几骑很可能陷入包围。

因此,比起立刻扑上去救主,韩当等人还有更重要的工作。

他们需要观察形势,抗击敌军赶来的其他战斗小组,甚至通知、召唤后方部队支援(如果有的话)。

意外

战斗的发展令人意外。

曾经单骑突出重围,以勇武自负的太史慈想不到:活捉孙策的难度如此之大。

而孙策、韩当等人也想不到:小霸王孙策,也迟迟无法击败突然冒出来的这位敌将。

随着两家兵骑逐渐抵达,遭遇战越打越大,“于是解散”。

“于是解散”,其实是孙策军退却。

毕竟,孙策等人在敌境耗下去一点好处都没有,随着敌军后续部队抵达,情况将十分危险。

因此,韩当等人解出孙策,退却。

太史慈马匹被刺,也无力发起追击。

战斗结束。

后来,孙策擒住太史慈后,问太史慈:神亭之战时如果你捉住了我会怎么处置?

这一战,孙策确实很险!

演义逻辑

那么,演义中,“曲阿小将”和韩当等人又在干什么呢?

在一边看。

按照演义的逻辑,一旦开始斗将,别说旁边站着十几个人了,就是站着千军万马,也只能老老实实在一边观看。

果然,演义中,孙策与太史慈“两马相交,战五十合,不分胜负”,而一旁的“程普等暗暗称奇”。

直到刘繇接应军千余人来,程普等12骑才“亦至”,与刘繇军千余骑混战。

最后,周瑜军抵达,刘繇自引大军又杀下来激战。

直到风雨暴至,两军才退却。

总的来说,演义描写的故事中,刘繇在战术上是绝对的胜利者。

先是千余人围攻程普12骑,后周瑜军又遭刘繇军“杀下岭来”(地形优势)。

可以说,在演义中,由于太史慈诱孙策激战,“曲阿小将”即使通报,使刘繇军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险些取胜。

只不过,主角光环救了孙策等人。

尤其是:韩当等12骑与千余敌军混战许久,居然无一伤亡,可谓各个都是兰博!

曲阿小将,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正史中,这位骑卒与太史慈组成二人小组。太史慈主动出击,掩护骑卒以旗帜等信号联络友军,粉碎了孙策此次侦察行动。

演义中,曲阿小将依然成功汇报了敌情,完成了任务,使刘繇军赢得了以多打少,险些捉拿孙策的机会。

而演义赋予小将一句“太史慈真猛将也,吾可助之”的台词,一来是反衬刘繇军众将“有胆气”者少,二来也是为此战发展在逻辑上交代清楚。

至于说“曲阿小将”一个人抵抗、吸引12猛人大半天,那是咱们后人“想多了”。

太史慈捉孙策,有一小将曰:“太史慈真猛将也!吾可助之!”众将皆笑,写这名小将有何用意?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他就是曲阿小将。这位人物在书中只露出了一面,就再也不见了踪影。我们知道,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十分严谨,不会贸然写一个没有用的人物。那么,他写这位曲阿小将的用意何在,而这位人物究竟是谁,可能的下落去了哪里呢?

一、曲阿小将的由来。

在《三国演义》中,孙策用父亲的传国玉玺向袁术质当借人马,去收复父亲昔日的基业。袁术早就想得到传国玉玺,好自立为帝。所以得到玉玺后,当然喜出望外,他借给了孙策三千人,五百匹马,让他去收复江东。

孙策在得到人马后,就开始了他收取江东的战役。他在父亲的故旧帮助下,一路收罗人才,实力迅速壮大。在收复江东之战中,孙策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扬州刺史刘繇。就是在与刘繇的战斗中,出现了曲阿小将这位人物。

孙策在和刘繇的初战中获胜后,在神亭岭拜谒汉光武庙。孙策只带了十三骑人马,在庙中焚香参拜。刘繇亲自率领的人马驻扎在神亭岭南,孙策不顾大家的劝谏,执意去侦察刘繇的营寨。他的行动被刘繇的伏路小军发现,报告到了大营。

可是刘繇说什么这是孙策的诱兵之计,不肯出兵。太史慈当时正在军中,他不顾刘繇的判断,不候刘繇的将令,就披挂上马,去捉孙策。他临去的时候,对营中大叫,有胆气的都跟我来。可是,所有人都不动,唯有一位小将说,“太史慈真猛将也,吾可助之。”于是这位小将和太史慈一起去神亭岭战孙策,刘繇营中的所有将领都笑。

在神亭岭一战中,太史慈和孙策单挑。双方单挑了五十合,不分胜负。太史慈为了活捉孙策,故意引孙策远离众人。在无人处,双方再次单挑了五十合,从马上打到马下,还是不分胜负。直到刘繇的接应人马到来,孙策的十二骑随从赶到,周瑜又率领军队接应,混战了一场。最终因为风雨暴至,双方才算罢战。

二、曲阿小将的可能下场。

我们看这一段的叙述,就会感觉曲阿小将的不凡。因为这位小将敢于和太史慈一起,不候刘繇的将令,去捉孙策。孙策本身就武艺高强,人称小霸王。而他率领的这十二人也都是他手下的将领。这些将领中有我们熟悉的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等人。这些人的武艺即便达不到一流战将的水平,可是他们的战力合在一起,也会让一位强一流的将领难以对付。而这位曲阿小将却毫不在乎,和太史慈一起出马。

在双方交手的时候,主要是太史慈和孙策交手,其他人都是旁观者。但是当太史慈想要使诈,引诱孙策的时候,形势就发生了变化。因为太史慈引诱孙策离开战场,牵制吸引孙策手下这十二名将领的任务就落到了这位小将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小将出色的完成了任务。由于他的牵制,使得太史慈得到了与孙策单挑的机会。

那么,这位小将的下场会是怎么样的呢?第一个可能就是战死了。如果曲阿小将依靠自己的武力与十二将抗衡,他的武力高到了何等的程度。纵观《三国演义》整本书,能够达到这种程度的武将也是寥寥无几。而这样一位武将在刘繇的军中只是一员小将,这就太不符合逻辑了。因此,这位小将与孙策手下的这十二位将领抗衡,最终被杀的可能性比较大。

这也是这位小将在日后没有再露面的原因。不过,这又会引出新的疑问,那就是让太史慈去和这十二位将领同时交手,估计也难支撑五十多合的时间。如果这位小将能够做到这一点,孙策招募的对象首先就是这位曲阿小将,而不是太史慈了。而这位小将后来谁也没再次提起过,可见大家对他的武力都不认可。

第二个可能是退隐了。如果曲阿小将牵制孙策十二将的办法不是依靠武力,那么就只能依靠智谋了。这个办法就是以自己为诱饵,将这十二将引入歧途。这个办法比较简单,也容易办到。我们可以想见,在太史慈将孙策引走后,这位小将也开始了自己的行动。

他会先阻挡十二将的行动,由于太史慈与孙策的行动出乎大家的意料,而且两人的马匹已经启动,速度很快。当大家回过神的时候,两人已经跑出很远了。就在这时,这位曲阿小将立刻挡住众人的去路,采取了拖延战术。

在战斗中,这位曲阿小将不可能和这些勇将死死缠斗,他只会且战且走。而这十二位将领丢失了孙策的下落,只能寄希望活捉这位小将,从他身上得到情报。因此,这位小将且战且走,一步步将这些将领带入了其他的路径。

当这位小将达到目的后,他会利用自己熟悉路径的优势,抛下这些将领而去。这些将领只得四处寻找,最终根据孙策与太史慈的打斗声,才找到了太史慈。我们从书中看到,程普还收住了孙策跑失的坐骑,可想而知,这些将领寻找了多大的范围,花费了多长的时间。等到这个时候,曲阿小将的策略已经奏效多时了。

在这里,我们会发现一个细节,那就是当孙策的十二将赶到的时候,刘繇的接应军马也赶到了。我们从前面的叙述可以看到,刘繇本身是不愿意出战的,他说孙策的举动是诱兵之计,不让出兵追击。而太史慈在刘繇的手下并没有得到重用,刘繇认为他年轻,连先锋都不让他担任。

在太史慈出马的时候,只有一位曲阿小将陪同他。当时刘繇军中的诸将,看着他们出马都笑话他们。从这一点来看,太史慈和曲阿小将在刘繇的军中地位很低,让人都看不起。我们可以想见,太史慈和曲阿小将的死活对于刘繇来说,根本无关紧要。那么,为何刘繇又会改变主意,发兵接应太史慈呢?

这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刘繇得到了准确的信息,此次孙策率领十二骑人马探看刘繇的营寨,并不是诱兵之计。如果刘繇趁此机会出兵,就很可能捉住孙策。这样擒贼先擒王,刘繇就会取得战争的胜利。

正是在这样的情报下,刘繇才派出了接应人马,而并不是因为爱惜太史慈和曲阿小将的性命。那么,能够回到刘繇大营报告,带来援军的就只有曲阿小将了。曲阿小将在将孙策的十二将引入歧途后,就利用自己地理熟悉的优势,赶回刘繇大营,报告刘繇,带来了援军。

那么,既然曲阿小将在战斗中没有死,他为何在此后的战斗中再也没有踪影了呢?这种可能性那就是归隐江湖了。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小将有勇有谋,不是一般的人才。但是,就是这样的人才,却被埋没在刘繇的军中。直到最后,他也是刘繇军中若有若无的人物。

他在太史慈的感召下,焕发出了自己本来的斗志,与太史慈一起出战孙策。在面对旁人的嘲笑时,就下定了退隐的决心。因此,在神亭岭战斗后,这位小将就从刘繇的军中离去,退隐江湖了。这也是这位曲阿小将失去踪迹的原因。

三、罗贯中描写曲阿小将的目的。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惜墨如金,从来不写无用之人。他写这位曲阿小将,自然也有着他的目的。从我个人来看,至少有以下几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是为了刻画太史慈和孙策的形象需要。太史慈酣战小霸王是《三国演义》中精彩的片段。在这个片段中,借着太史慈与孙策的战斗,充分表现出了太史慈和孙策的武勇,胆气,让大家对孙策这个人物得到了充分的认识。

作为东吴的承上启下的人物,孙策不但拥有过人的武艺,也拥有超常的军事才能。在他的带领下,迅速席卷江东,奠定了东吴的基业。孙策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十分自信,在去世前曾经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这确实是当时的历史事实。

《三国演义》的作者,在设计孙策与太史慈单挑的情节时,自然不会让太史慈单独去面对孙策众人。如果那样的话,后面的情节就过于不合常理。有了曲阿小将的配合,后面情节的发生才顺理成章。这样,太史慈和孙策的这一场龙争虎斗,让我们对孙策和太史慈的武勇和性格都有了深刻的认识,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目的是为了诠释孙策席卷江东的原因。孙策虽然有众人的帮助,率领军队来收取江东。可是他的军队数量不多,和敌人相比居于劣势。但是,孙策却能够以少胜多,迅速的打败强大的敌人,占据了江东。这中间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的对手的腐朽没落。

在神亭岭一战中,孙策面对的敌人是汉室宗亲的刘繇。刘繇在得知孙策率领十二骑人马探看自己的营寨时,居然怕中了孙策的诱敌之计。刘繇不但不敢出战,还下令不让手下去追击。我们可以想象,有这样的主帅,他的军队士气会是怎样。

在刘繇的军中,大部分人都是尸位素餐之徒。这些人不但占据着高位无所作为,还对军队中的太史慈这样的勇将另眼看待。当太史慈出马的时候,偌大的军营,只有一位小将陪同。这些人不但不帮助太史慈,反而对太史慈两人肆意嘲笑。试问这样的军队如何能打胜仗?

因此,作者借太史慈和曲阿小将的作为,肆意讽刺了那些以出身为资本,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我们可以看得到,刘繇和他的部下都是一群没落无能的人。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孙策才会率领一群有志气、有能力的人们,短时间就横扫了江东,建立了孙吴的基业。

第三个目的,为曲阿小将正名。我们可以从书中看到,这位曲阿小将在刘繇军中时间也不短了。他对太史慈十分熟悉,而太史慈却不熟悉他。这位曲阿小将和太史慈一起出马的时候,遭到大家的嘲笑。这是因为,这位曲阿小将在刘繇的军中,早就如同太史慈一样行事,给大家留下了嘲笑的话柄。

这位曲阿小将出马时说的那句话就说明了这一点。曲阿小将说太史慈真猛将也。这个真字,说明了这位小将对刘繇军中将领的看法。那就是刘繇军中将领虽多,没有一个算是真正的猛将。而后一句说,吾当助之,是指小将自认为帮助太史慈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对其他人则不屑一顾。并且,曲阿小将对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帮助太史慈生擒孙策。仅仅从这两句话,我们就可以感觉到曲阿小将的能力和豪情。

因此,这样的人在神亭岭战斗后消声灭迹,只能是他退隐了。这是因为他已经看透了世态炎凉,对于争斗已经没有了兴趣。要不然,以他的能力,不会在刘繇军中只当一员小将而甘心。我们从他熟悉神亭岭一带的地形来看,他的家乡应该就在这一带。在完成了帮助太史慈的使命后,他回到自己的家乡,隐姓埋名安度一生,就是他选择的归宿。

结语:

《三国演义》中的曲阿小将是一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他在神亭岭一战中,单枪匹马牵制住孙策的手下十二员大家,帮助太史慈与孙策单挑。在这场战斗后,这位神秘的小将就失去了踪影。

这位小将能够牵制住孙策的十二将,依靠的是他对当地地形的熟悉,当然也有他随机应变的能力。他在太史慈将孙策引走后,也将孙策的部下引走。他将孙策的部下引入歧途,就利用自己熟悉地形的优势,赶回大营,为太史慈请来了援军。

在神亭岭之战后,这位小将不再露面,应该是他选择了退隐之路。他在刘繇手下当一员小将,并遭受他人的嘲笑,我们可想而知他在军中的地位。正是在这种环境中,使得他这位有勇有谋的将领消沉下去。当太史慈的行动唤醒他后,看破红尘的他选择退隐江湖是正常的举动。从他熟悉神亭岭地形的情况看,他应该就退隐到了那一带。本来可以成为一代名将的他,如此的遭遇让人感叹。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太史慈捉孙策,有一小将曰:“太史慈真猛将也!吾可助之!”众将皆笑,写这名小将有何用意?

别的不谈,就说这名小将应该也有名字吧?用笔严谨的罗贯中为什么没提此小将姓名呢?是不知道还是有意为之。

罗贯中看见这场打斗了吗?必定没有,那么这部《三国演义》故事书却是他编著的,把书编好是他的主要目的。那么把人物塑造得有声有色是他把书编好的重要手段。

太史慈,勇人也!当时在刘繇的军中威信、地位并不高,如何突出这一现象呢?罗贯中的手法来了:太史慈驱马要捉孙策时,喊到:“有胆量的跟我来”若大的一个军中却只有一位小将跟随。

小将的出现把太史慈在刘繇军中的地位展现的淋漓尽致。为啥是小将呢:小将也是将,也骑马,能够跟的上太史慈,兵就不行。

小将的出现也把当代人带入了坑中,让人想入非非:此小将能够挡住孙策的12武臣,定是超过吕布的高人。我说:12武将随从都是马上大将,就是两个吕布来必定也是挡不住这12个人的。

也有的说是张角之后,后来在书中消失的原因是隐居了。还能说啥?只能是隐居了事,不然你如何还能再编下去。还有更多的猜侧、乱疑,这里就不再多加赘述了。

小将其实是书中虚构的人物。是罗贯中用笔的高妙之处,是把当时场景描述到极致的一种用笔方法:人在寒冷中裹单衣更能突出寒冷。看是有单衣加身御寒,却更能让人产生同情、怜悯之心,更显寒冷。

没有小将跟随不是也能说明太史慈的军中处境吗?这就是罗贯中写书的高妙所在,大军和一人的对比,反衬法,有对照才能把问题突出的更明显,没有这一人的跟随达不到这种效果。有上有下才能展现出中间的距离。

小将在后书中消失的原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章回小说,看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书,其实每个章节都有它独立的故事情节,就像它每个章节的题目一样。

小将的出现,只是对这一章节的述事负责,所以他连名字也没有,有名字了他就会破坏其它章节的故事走向。这不他没名字,还让这么多人去寻根呢?

小将只是根据文旨情境,用一种特别的语句来表现故事的一种方式,也叫做修辞吧。换个衣服就不认识了,就别曲阿了。

太史慈捉孙策,有一小将曰:“太史慈真猛将也!吾可助之!”众将皆笑,写这名小将有何用意?

在三国演义中,太史慈捉拿孙策时,他的身边有一个不出名的小将,战力超高,甚至一度有人认为此人的战力堪比吕布!那么为何这么厉害的人在书中竟然不出名,这个人又到底是何来历呢?罗贯中先生为何要安排一个这么一个隐身高手出场?

曲阿小将

说起曲阿小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说的是谁,但也有很多人一下子就明白了,此人是绝顶高手,战力甚至比太史慈、孙策还高!我们先来看看此人的表现。

自北海救了孔融后,太史慈便投靠了扬州刺史刘繇。当时刘繇正在和孙策交战,听说孙策带兵前来侦查敌情,刘繇认为这是孙策的诱敌之计,不愿出击,但是太史慈却忍不了,主动请战前去擒拿孙策。孙策的战力很强,大家都不愿意跟随太史慈去冒险,只有一员小将表示愿意跟随。

演义原文:刘繇阻挡不住,太史慈披挂上马,纵枪出营,大叫曰:“有胆气者跟我来!”诸将不动,惟有一小将曰:“太史慈真猛将也,吾可助之!”拍马赶去。

从这里可以看到,这名曲阿小将非常有勇气,其他人都不敢前去,只有他敢主动请战。当然了,除了勇气,这名小将还有强悍的实力!

太史慈和曲阿小将冲出寨门,遇到了孙策等人,当时太史慈这边只有两人,而孙策那边有十三个手下,所以太史慈准备诱敌深入,引诱孙策去往另外一边,远离他的十三名手下。

演义原文:策把戟来刺慈,慈把兜鍪遮架。忽然喊声后起,乃刘繇接应军到来,约有千余。慈战策不放,两边军马合将上来。策正慌,程普领十二骑到,冲杀两边军。

太史慈成功地把孙策引到了一边,两人交战数十回合未分胜负,战力相差不多。这个时候,刘繇带兵杀了过来,而程普率领十二骑也冲杀了过来,护住孙策的安全。看到这里,很多人会奇怪了,那个曲阿小将去哪里了?怎么看不见了?

书中并没有交代曲阿小将在中途干嘛了,但是我们可以推测一番。在孙策和太史慈大战时,曲阿小将不会和孙策的十三个手下干看着吧?孙策的手下急于去寻找孙策,保护孙策的安全,必定会和曲阿小将展开交战!而孙策和太史慈打了这么久,他的手下都没有赶来,说明他们都被这个曲阿小将给拦住了,这就不得不感叹曲阿小将的战力了,这得有多强啊,以一人之力,拦住了十三骑。而且这十三人可不是泛泛之辈啊,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这些人都是当世猛将,能拦住他们,曲阿小将太厉害了。

这样一分析,我们就能发现,曲阿小将的战力太过于逆天,能挡住十三骑这么久,说他战力堪比吕布也说得过去,当年吕布面对曹营六将,一会可就抵挡不住了。

可是这也很奇怪,罗贯中先生为何会安排,这么一个武力超强的曲阿小将出场呢?他是何用意呢?以曲阿小将的战力表现来看,他完全是可以当刘繇军中的大将的!

事实上,这个故事情节还真不完全是罗贯中虚构的,在正史中,这件事情也是有原型的。

《三国志》 :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於是解散。

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当时太史慈视察敌情,确实是碰到了孙策和他的十三个手下,而太史慈这边也确实只有一个小卒。最终的战果也是太史慈单挑孙策,未分胜负,两边军马各到,于是双方罢手。三国志中也没有交代太史慈身边的这个小卒最终结局如何。而罗贯中根据这份历史记载,就引申出曲阿小将的身份,并为他安排了一个非常有胆气的出场:“太史慈真猛将也,吾可助之”!

所以说,曲阿小将并非完全虚构,而是有真实的历史人物原型。罗贯中先生之所以这么写,也是尊重历史的表现。至于这曲阿小将的超强战力,应该是罗贯中先生写小说时,无意中产生的误会!三国志中,这个曲阿小将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侦察兵,没啥逆天本事,没有交代他的生死。而罗贯中也是大部分照搬了历史,没有交代,设置了悬念,让大家对曲阿小将的身份和战力产生了怀疑,更是不断推测,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曲阿小将战力超强,不输于吕布!

结语

三国志中,曲阿小将就是个无名之辈,而在演义中则可以有两种解读,一种看法认为这个小将也是无名之辈,另一种看法则认为他是绝顶高手,之后隐于江湖了,两种说法其实也都说得通。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评论哦!

来都来了,点个赞再走呗!本文由超级七品小芝麻官原创,欢迎交流!

太史慈捉孙策,有一小将曰:“太史慈真猛将也!吾可助之!”众将皆笑,写这名小将有何用意?

江湖传言,【三国演义】中战斗力最猛的武将并非温侯吕布,而是一位连姓名都未能留下来的神秘人物,他被人称为“曲阿小将”。他在全书中仅有一次出场,即第十五章“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白虎”中。当时孙策才脱离袁术不久,召集了一干谋臣武将,摩拳擦掌 准备大干一场,打下一块地盘作为自己的根据地。磨刀霍霍的孙策将眼光瞄准了大汉宗亲,扬州刺史刘繇。

刘繇虽然名义上是扬州刺史,但治所早已被袁术夺取,而自己则逃亡曲阿。孙策看他好欺负,于是投入 自己的全部家当去赌扬州。很快,孙策的大军便兵临曲阿城下。刘刺史乃是各胸无大志的读书人,一听小霸王来犯,顿时手忙脚乱,毫无御敌之策。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刘刺史的怂包属性成功地影响了自己的手下,与孙策的第一战便以惨败收场。这一败之后刘刺史是更加不知所措。

不过,幸亏他的手下有一员不世出的名将——太史慈。在孙策进军之处,太史慈便主张对孙策采取强硬措施,并对刘刺史说:有俺在,孙策小儿不足为虑。但刘刺史根本听不进去,他 警告了太史慈,老子才是扬州的老发大,该怎么大仗还轮不到你教我,于是乎便雪藏了太史慈。正当太史慈苦闷时,一个机会从天而降——孙策不知道哪根神经抽了,要去祭拜汉光武帝刘秀的庙。按照孙策的说法是,光武帝托梦给他了,他一定要去祭拜。但问题在于,要去光武庙则必须经过刘刺史的地盘,这玩意儿风险太大。小霸王毕竟是小霸王,那是相当自信,面对自己部下的担心,孙策拍着胸脯说

“神人佑我,吾何惧焉!”

光武皇帝都在保佑我,我有啥好怕的?不得不说孙策的确是个狼灭。明明要去灭掉刘秀的子孙,反而对部下说刘秀会保佑他。孙策说完,便带着十三骑闯刘刺史的军寨,前往光武帝庙。太史慈看准机会,劝刘刺史出兵,结果胆小怕事的刘刺史害怕这是孙策的计策,迟迟不做决策。眼见到手的机会就要溜了,太史慈无视刘刺史不准出战的命令,单人匹马前往追击。刘刺史帐下数万人无疑跟随,此时,真正的“三国第一”登场”。这位“曲阿小将”见状,感叹道:

“太史慈真猛将也!吾可助之!”

说罢便跟了上去。之后,奇迹的一幕发生了。根据“曲阿小将”的信徒“考据”,太史慈面对孙策的十三骑,讯速地对敌我形势进行了分析,认为自己肯定不够这十三人打的。于是他设计将孙策和部下分开:

慈心中自忖:“这厮有十二从人,我只一个,便活捉了他,也吃众人夺去。再引一程,教这厮没寻处,方好下手。”于是且战且走。策那里肯舍,一直赶到平川之地。

成功地将十三对一的劣势局瞬间转换为一对一的有利局。既然孙策和太史慈形成了局部的一对一,则压力完全来到了“曲阿小将 ”这便,因为这意味着他要独自面对程普等十二位东吴有名有姓的猛将的冲击。后来孙策与太史慈酣战不分胜负,刘刺史终究不是傻子,在看到战局后也派了数千军队来支援太史慈。眼见孙策即将被活捉,程普等十二人突然赶到,保着孙策死战得方脱。至于小将的结局,【三国演义】并未交代。 根据一些说法,程普等人在后来并没有向孙策提及小将的事情,这相当反常,因为斩杀敌将是大功,程普等不可能不报功。所以,根据猜测,程普等十二人围殴“曲阿小将”并未获胜,他们嫌丢人所以没敢说出。抗住了东吴“十二太保”的攻击,曲阿小将果然是“三国第一人”!

但这种说法的缺陷甚多。

曲阿小将此一战后再也没能出场。如果他的确是实现了“我要打十个”并且虐得东吴诸将怀疑人生,他自己肯定会向刘刺史汇报;即便他自己不汇报,太史慈也会代为上报。当时刘刺史和孙策的战争远未结束,有此猛将,他怎会不用?再者,程普等人不向孙策汇报,除了可能是“不好意思”外,更有可能是觉得“没必要”。“曲阿小将”仅仅是个无名之辈,十二个人打一个打赢了这难道不是正常操作吗?如果这都需要汇报,那才是真正的没排面。综上,这位“曲阿小将”非但不是传说中“远胜吕布”的三国第一名将,甚至连一般将来都算不上,他仅仅是一个酱油角色而已。他的结局,大概率是被十二将送上了西天。

但曲阿小将依旧值得尊重。在太史慈单枪匹马追杀孙策时,刘刺史帐下的一帮酒囊饭袋占据着绝对的人数优势而不敢上前跟随。曲阿小将,明知对方阵营中高手如云,但仅仅因为欣赏和敬佩太史慈的勇气,便“舍命陪君子”,不顾自己的生死跟随太史慈赶赴战场。他虽死犹荣。罗贯中之所以安排这样一个小角色,意在说明“大义”并非大人物的专利,即便是乱世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可能心怀大义,这样的人同样值得敬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太史慈捉孙策,有一小将曰:“太史慈真猛将也!吾可助之!”众将皆笑,写这名小将有何用意?

此小将乃陈寿之父是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