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琪瑞等50名清军将领通电清廷让位、实行共和,为什么没有冯国璋?

冯国璋虽忠于袁世凯,但他也忠于大清。

武昌起义后,冯国璋极力反对议和,效忠清帝,甚至提出过绕开袁世凯,自己挽救大清的方案。

在被迫接受无力回天的事实后,冯国璋身为禁卫军统领,又承担着为满清皇室、禁卫军争取权益的任务,不便,也不必在逼迫清帝退位的问题上作强硬表态。

忠于袁世凯

作为北洋干将,冯国璋对袁世凯可谓感恩戴德。

小站练兵时,冯国璋就开始跟着袁世凯,在袁世凯的提携下出人头地。

袁世凯被撸时,冯国璋请辞,未获批准。

但是,在袁世凯赋闲期间,冯国璋依然与袁世凯暗通信息,表达忠诚。

武昌起义后,冯国璋奉命率军南下镇压。他专程到洹上找袁世凯请教机宜,并忠实执行了袁世凯“慢慢走,等等看”的指示,向朝廷施压,帮助袁世凯东山再起。

可是,冯国璋所作所为,其目的只是为了让袁世凯东山再起,重新在朝廷掌握权力,并不代表他不忠于清廷,更不代表他支持清帝逊位。

与满清权贵的特殊关系

冯国璋与满清权贵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冯国璋当初加入新军,就是荫昌和聂士成一起推荐的。

加入新军后,在袁铁之争(袁世凯与铁良争夺军权)时,铁良就认为冯国璋忠于清室,多方拉拢。

由于被满清权贵视为自己人,冯国璋后来担任正黄旗蒙古副都统,兼陆军贵胄学堂总办。

其间,冯国璋与满清权贵建立了很好的私人关系。

后来,冯国璋能担任禁卫军总统官,更说明了满清贵胄对他的信任。

冯袁分歧

袁世凯“以一事权”,重返权力中心后,冯国璋全力进攻汉口。

很快,冯国璋攻取了汉口、汉阳,被朝廷分封为二等男爵。

冯国璋一面报捷,一面积极准备乘胜进攻,再取武昌。

但是,袁世凯只是想以武力促和谈,下令停止进攻。

冯国璋对此非常不满。

他曾经带北方和谈副代表冯耿光参观龟山,表示:“敌方军心不固,斗志不强,我军渡江,必能一鼓聚歼···惟屡次请示进兵,都不获准,不知宫保是何用意?”

冯国璋并不知袁世凯用意,认为明明靠武力可以轻松解决的问题,有什么好和谈的呢?

袁世凯和谈,也确实刻意绕开冯国璋。

当时,袁克定曾派秘使到武昌会谈。结果,秘使被冯国璋当间谍抓了起来。

袁克定亲笔致函,请求放人。

后来,冯国璋得知内幕后,感慨:我被竖子骗了!大势去矣!

企图绕过袁世凯,挽救大清

由于不满袁世凯的和谈态度,冯国璋曾亲自进京,托人向隆裕太后启奏,要求朝廷拨饷400万两,“愿把平定叛乱的任务独自承担起来,无须依靠袁的力量。(《清末民初云烟录》)

袁世凯何等人物,自然了解冯国璋的态度。

袁世凯曾派心腹劝说冯国璋,说不通。

袁世凯无奈,只得把冯国璋调回北京统领禁卫军,第一军由段祺瑞接管。

回到北京后,冯国璋依然反对议和,坚决主张镇压。

冯国璋初回北京时,就向袁世凯力陈可战。但袁世凯显然没有此意。

没办法,冯国璋只好直接去找满清宗室。

1912年1月19日的御前会议上,载泽表示:冯国璋昨天找过他,表示革命党不足为惧,只要3个月军饷就能平定。

可是,隆裕表示:真没钱了!就算去打,就靠冯国璋一个人也没什么机会。

由于袁世凯的压力,在1月30日的御前会议上,隆裕已表达同意接受逊位,以此换取对皇室的善待的意思。

满清皇室自己不玩了,冯国璋也无可奈何。

态度转变

2月6日,段祺瑞与大多数北洋将领通电要求施行共和时,冯国璋已非常清楚:大清没救了。

只是对付革命党,冯国璋有把握,但是,当北洋系都公开赞成共和后,老冯就不敢螳臂当车了。

此后,冯国璋务实地调整目标:替满清皇室争取尽可能的善待,避免内战。

段祺瑞等人通电后,大清的御前会议上,溥伟再次反对共和。

冯国璋、姜桂题(初时也反对议和)反对溥伟,表示反对同胞自相残杀,“拯救百姓”。

此后,当孙中山派人劝说时,冯国璋表示:别听报纸瞎说,政体你们定,我服从大局。

此后,冯国璋将目标调整为:为满清皇室争取尽可能多的权益,避免内战。

最后的争取

虽然被迫赞成共和,但冯国璋毕竟是禁卫军总统官,有维系北京局势的责任。

当时,禁卫军坚决反对共和,意图反抗。

因此,冯国璋的基本工作是:尽力为清廷争取权益,不惜以武力恫吓。

冯国璋领衔北洋六十将表态:“帝号相承不变”,不得用“逊位一语”。

在得到南方的让步后,冯国璋亲自向禁卫军宣布相关条件。

冯国璋以身家性命担保,尊号仍不废,让权不让位;两宫保全,及禁卫军待遇,皆担保到底,无论个人调任何职,必定仍以禁军相随。

如此,原本有动乱之意的禁卫军才稳定下来。

可以说,冯国璋为清室,算是尽到了最后一份力!

北洋军虽忠于袁世凯,但像冯国璋一样对大清怀有忠诚的北洋将领并不少。

除了冯国璋,王士珍、徐世昌等北洋大佬也对满清怀有相当的忠诚。

只是:满清灭亡,乃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段琪瑞等50名清军将领通电清廷让位、实行共和,为什么没有冯国璋?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出山派遣北洋军南下平叛,为逼清帝退位袁世凯指使他的心腹段祺瑞等50名将领,从前线纷纷发来电报,要求清帝退位。他们的电文洋洋千余言,下面是一长串统兵大员的罢免。段祺瑞赫然领衔,北洋手握兵权的将标大多名列其中。阵容庞大,声势浩荡。对当时清廷的决策起了很大影响。

至于为什么没有冯国璋?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我们知道冯国璋和段祺瑞都是袁世凯的忠实部下,冯国璋是武备旧人,又是老北洋,但他为人精明圆滑,又在军咨府和贵胄学堂任职,和载涛、荫昌等满族将领私交不错,劝清帝退位实在抹不开脸,碍于情面这是一个原因。

冯国璋是个守旧的人,内心是忠于朝廷的,朝廷对他有提携之恩。多年来一直想补报朝廷对他知遇之恩,因此遇到此事左右为难,才没发表通电逼宫。

当时,在南下武汉三镇镇压革命党时,冯国璋己率北洋军夺取汉口、汉阳两地,建功心切的他几次请求袁世凯乘胜攻取武昌城,袁世凯均未批准,还把冯国璋调走,改派段祺瑞接任前线指挥官。冯国璋大为不快,对袁世凯颇为不满,这又是一个原因。

而且发电兵谏时,冯国璋己调回北京,袁世凯任命他为禁卫军总统官,把禁卫军的领导权从皇族手中夺过来,如果冯国璋要发电一起逼宫,可能引起禁卫军内乱,为稳定军心,袁世凯没让冯国璋这么做。

冯国璋没通电逼宫可以说是当时形势所迫,他内心也不大赞成。

段琪瑞等50名清军将领通电清廷让位、实行共和,为什么没有冯国璋?

冯国璋不联名通电,一是他对清室还有一定的臣子之心,二来他当时的身份也不适合做这事。

武昌起义爆发以后,清政府命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南下镇压起义。然而北洋军是袁世凯一手创立,此时他虽然因为摄政王载沣的猜忌,被解除职务隐居彰德,但是在军中还有大量部旧,可以发挥很大的影响。而荫昌能力有限,在袁世凯去职以后一直为能掌握住北洋军,因此镇压行动一直无法展开。

庆亲王奕劻、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等人认为局势危急,必须请袁世凯出山,才能尽快击败起义军。载沣无奈,只能让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收拾残局。

袁世凯上任以后,并不打算真的镇压革命,而是希望借此机会利用革命军逼迫清室退位。因此袁世凯一直秘密和革命党和谈。而1912年1月26日,时任第一军统领兼湖广总督,率领北洋军在武昌和起义军对战的袁世凯心腹段祺瑞更是联名北洋系46员大将致电内阁、军咨府和陆军部,要求清室立即实行共和。

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清廷如不速断,则江海尽失,势成坐亡

这事其实很明显,就是袁世凯授意段祺瑞所为。

不过有趣的是,在这份通电上,没有袁世凯另一个心腹冯国璋的名字。而冯国璋之所以没有列名通电,首先是他并不赞成袁世凯推翻清室的想法。

冯国璋是一个比较守旧的人,受忠君思想影响比较严重。在袁世凯手下众将中,清室对冯国璋也较为信任。所以袁世凯被载沣免职以后,冯国璋反而得到了提升。实际上武昌起义刚爆发时,也是冯国璋担任第一军统领,率领北洋军和革命军作战。

和袁世凯想借革命军逼迫清室退位,因此并不打算和革命军硬碰硬的想法不同,冯国璋虽然支持袁世凯重新出山,但是也忠于清室,从一开始就打算彻底击败革命军,因此指挥部队发起了猛攻。

为此袁世凯不得不多次去电,要求冯国璋暂缓攻势,还秘密派使者去前线,陈述利害。冯国璋对此很是不满,因此并未严格执行,还是和革命军冲突不断。

后来袁世凯担心冯国璋破坏自己和革命党联手逼清室退位的打算,才命段祺瑞接替了冯国璋第一军统领的位子,改由段祺瑞指挥一线部队,冯国璋被调回了北京。

所以很明显,按照冯国璋的想法,他不大会去列名通电,逼清室退位。

另一方面来说,袁世凯也不想让冯国璋列名通电。

清政府实行新政,组建北洋新军的同时,为了加强其基本军事力量八旗的战斗力,还以皇室贵胄和八旗子弟为核心组建了禁卫军,拱卫京师。

袁世凯想逼清室退位,自然要把北京城里这个最有可能支持清室的武装力量控制在自己手里,以防万一清室不愿意退位以武力抗拒,或者清室退位以后禁卫军哗变,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而袁世凯选中去接管禁卫军的,就是冯国璋。禁卫军的军官多是八旗贵族出身,而冯国璋曾经担任陆军贵胄学堂总办,这些禁卫军军官多半毕业于此,大家有师生之谊。让他去接管禁卫军,是袁世凯手下最合适的人选。

所以袁世凯假装要派禁卫军去前线,禁卫军总统载涛是个贪生怕死之人,不敢上前线,主动请辞。袁世凯趁机就让冯国璋担任禁卫军总统一职,接管了禁卫军。

不过袁世凯知道这样也就是避免禁卫军发生变乱,不可能指望他们一下子支持自己。而冯国璋自然不能对清室表现的太敌视,否则势必会引起禁卫军内部一些强硬分子的反感,从而影响他对禁卫军的控制。

所以袁世凯也并不希望冯国璋表现得太积极,自然也不会去逼着他列名通电了。

段琪瑞等50名清军将领通电清廷让位、实行共和,为什么没有冯国璋?

段祺瑞联名46将领通电赞成共和(1912.1.26),冯国璋联名15位北洋将领赞成君主立宪(1912.1.1)!一切尽在袁世凯的掌控之中!

袁世凯、北洋主要将领以及政要合影

袁世凯导演的逼宫退位大戏之中,段祺瑞联合的是地方46名将领(包括他自己),而不是50名!

根据清宫档案记载,在袁世凯的授意之下,段祺瑞联合46名手握重兵的地方将领联名通电,要求“共和”。

通电要求清廷共和的段祺瑞总共搞了三次通电:

第一次:

1911年12月间,与革命党起义军谈判期间,致电清廷内阁、军咨府、陆军部,要求:

共和思想已深入将士之心,将领颇有不可遏之势。压制则立即暴动,敷衍亦必全溃。(通电内容之一部分)

言称:我段祺瑞手下的将士们都希望共和,已经快压制不住了。

第二次:

1912年1月26日,段祺瑞在袁世凯的授意之下。联名46位手握重兵的清军将领,联名致电清廷内阁、军咨府、陆军部

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清廷如不速断,则江海尽失,势成坐亡。(通电内容之一部分)

这一46名领兵重要将领的通电就是给了清朝最后一记重锤,不是段祺瑞指挥的部队如此,全国大部分的部队都是如此,致使清朝皇室有如同泰山压顶之感。

第三次:

1912年1月29日,段祺瑞率第一军全部将士再次,致电清廷内阁、军咨府、陆军部,要求清帝立即退位。

段祺瑞这是直接催促清廷赶紧退位,不然他将率领第一军将士造反了。

所说的46名将领联名通电是指第二次。这是袁世凯和段祺瑞等将领上下其手,导演的逼宫退位的大戏。

祭天时的袁世凯

冯国璋联名通电反对共和,又是一场夺权大戏。

首先,清朝地方上的将领不能直接向皇帝进言,必须通过清廷内阁、军咨府、陆军部等部门转呈皇帝。三岁的小皇帝溥仪和隆裕太后还没有主导清朝全国的军权,况且很多人是忠于袁世凯本人的,并不一定忠于清朝皇室。

段祺瑞等46名将领绝大部分是汉人,大都在各地掌握实际的军权,听命于袁世凯。而当时的冯国璋却在清廷中央掌握军权,没必要参与联名通电的,他可以直接觐见宣统皇帝和隆裕太后。

袁世凯怂恿段祺瑞主张共和,他又导演了冯国璋等15位北洋将领坚决维护君主立宪,反对共和体制(1912年1月1日通电)。冯国璋牵头反对共和,拥护君主立宪,最终取得清廷决策层的信赖。

冯国璋代理总统像,反对共和

1911年12月15日,冯国璋在汉口前线被调回北京,立即被任命为禁卫军总统,也就相当于禁卫军的总司令,负责北京卫戍部队,并且清皇室的主要保卫工作也是这支部队。

冯国璋能担任这样重要的岗位,必然得到清朝皇室的高度认可(导演反对共和获得信任),同时也得到了袁世凯的认可,不然他做不到这一位置,这一位置太重要了。

清朝北京的禁卫军是在1908年主要由满族、蒙古族贵族组建而成,配以现代化的装备,并且精心训练而成的。总兵力为一个(镇)师,下面由两个协(旅)组成,总兵力12500余人,绝大部分由满族人和蒙古人组成,仅有2000余人为汉人,也就一个标(团)的建制。

这支部队是清廷最信赖的部队,所以担任了禁军的要职。冯国璋在自身成长过程之中,游走在清皇室贵族和袁世凯之间,深得两方的认可,况且禁军内的主要将领他又教导过,所以担任了禁卫军总统一职,兼任察哈尔都统。清廷最后的坚强握在了冯国璋手中,常备新军一个镇(师),又掌控有察哈尔都统直辖下的地方部队。

冯国璋随时可以觐见皇帝和隆裕太后,没必要通电,况且冯国璋有自己的小心思的!

冯国璋也希望做老大,袁世凯最能忽悠。

冯国璋也想做老大,只要时机成熟,他也想走君主立宪或者共和的道路。他游走于清廷核心高层和袁世凯之间寻找最佳的时机,然后自己做老大。

冯国璋获得禁卫军以及察哈尔都统职位之后,首都军权在握,不免想入非非。袁世凯走共和之路已经明了,而冯国璋统帅的首都卫戍部队的将士们却大都不赞同,反对共和。

再者,冯国璋在汉口前线打得顺风顺水,眼看就要消灭武昌的革命军,成功在即。袁世凯却让未打过一仗的段祺瑞接手军权,心里别提多窝火了。

袁世凯作为冯国璋的老上级,对冯国璋、段祺瑞等北洋将领们了解得非常清楚,早就开始忽悠冯国璋。

袁世凯让心腹段祺瑞主张共和,联合46位将领要求清帝退位,而又安排冯国璋反对共和,是非常明显的两面派手法,让反对者全部跑到了明面上来了,这样一些事情就好办多了。于是冯国璋等人就成了袁世凯做工作的专门对象了。

袁世凯在称帝之前同冯国璋有过一次谈话,就如同如何逼迫清帝退位时一模一样,忽悠:

冯国璋问:“外闻有总统要改帝制的传说,不知确否?

袁世凯答:“华甫(冯国璋的字),你我都是自家人,我的心事不妨向你说明,历史上开创之主,年皆不过50,我已是将近60岁的人了,鬓发尽白,精力也不如昔。大凡想做皇帝的人,必须有个好儿子,克绳基业,我长子克定脚有毛病,是个无用的跛子,次子克文只想做个名士,三四子都是纨绔,更没出息。我如果做了皇帝,哪一个是我的继承人呢?将来只能招祸,不会有好处的。”

袁世凯的忽悠冯国璋,自己坚决不当皇帝,然后列举一些事实,而背后却积极地筹备帝制,根本就没有把冯国璋放在眼中,也没有把他作为心腹之人。

逼清帝退位最大的障碍就是冯国璋率领的禁卫军1.2万余人,而且大部分是满人、蒙古人组成,冯国璋被忽悠了。为帮助袁世凯,他积极地协调,让禁卫军将士们同意清帝退位。

老年段祺瑞

冯国璋被忽悠过一次,袁世凯在称帝又忽悠,自然他就坚决地反对袁世凯称帝了!

段琪瑞等50名清军将领通电清廷让位、实行共和,为什么没有冯国璋?

粗略看了一下这个问题下面的答案,大部分答主都是说冯国璋和段祺瑞等人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都是得了袁世凯的授意。

其实我倒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冯国璋可能真的比段祺瑞这些人更忠于清朝。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主要是来自冯国璋秘书恽宝惠对于此事的看法。

在此先简单回顾一下冯国璋在此之前做过什么:辛亥起义在武昌爆发后,满清朝廷最开始是派荫昌前去平乱,具体指挥部队的却是冯国璋。荫昌在前往武昌之前曾经去见过赋闲在家的袁世凯一面,袁世凯授命铁杆部下冯国璋行军路上尽可能的慢一点,无非是为了给荫昌添堵,让朝廷方面知道只有自己才能真正的指挥北洋军。

袁世凯的目的达到了,清政府之后任命袁世凯为总理大臣前往武昌平叛,果然袁世凯一来,冯国璋表现就立马不一样了,马上就打下了汉阳。在北洋三杰中,冯国璋的弯弯肠子比较少,不太明白袁世凯有借革命军自重的想法,还想一鼓作气打下武昌。袁世凯为了不让冯国璋破坏自己的计划,把冯国璋从前线调了回来,改派段祺瑞接管部队。

冯国璋回到北京之后,因为收复汉阳的功劳被朝廷封了个二等男爵,这在当时绝对是莫大的殊荣,冯国璋自然就对满清政府感恩戴德,他是真的不希望清政府就此垮台。回到北京之后,冯国璋接管了禁卫军,他甚至还和蒙古郡王贡桑诺尔布等人成立了一个君主立宪会,向袁世凯提议请求实施君主立宪。

看冯国璋对满清热情高涨,袁世凯也不好意思告诉他自己想逼清室退位的话,所以在吩咐段祺瑞联络各路将领逼迫清廷让位的时候,就没让通知冯国璋。一来,多一个少一个冯国璋无关大雅,二来,冯国璋刚刚受封为清政府的二等男爵,就让他自己参与逼迫清廷退位,也实在有点强人所难。

据说,当时冯国璋收到段祺瑞等人逼迫清廷退位的电报之后,还很不满意,认为这个电报是别人伪造的,有机会要好好问一下这事儿是不是段祺瑞干的。

另外,在清廷退位大半年之后,冯国璋才把辫子给剪掉,至于他的红顶花翎官帽,也被冯国璋一直小心收藏着。从这种种事迹来看,冯国璋对满清还是很有感情的,毕竟满清刚封了他个二等男爵。

段琪瑞等50名清军将领通电清廷让位、实行共和,为什么没有冯国璋?

因为当时冯国璋还对清政府抱有希望。他和其它北洋将领不同,武昌起义后,冯国璋率军进攻起义军,非常卖力。先占领汉口,一后又指挥北洋军攻占了汉阳。此一役,冯国璋被清廷封为二等男爵他一直是清廷拉笼对象,被赐高官厚禄,冯也感恩戴德,感激涕零,希望能报所谓知遇之恩,所以別人联名通电让清廷让位,他没有附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