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灭殷商,为什么还要把殷王室微子启分封在宋国?

武王伐纣,周公东征。

两次战争,周人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不过,周公取胜后,未及班师,就让微子启统领殷商王族,并以宋地为他们的封国。

好不容易打垮了殷商,为何周公又要如此急切地给他们封地呢?

这,正是周公高瞻远瞩之处!

一道难题

商、周,及当时天下各族群,都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组织。

因此,各个族群之间的文化、习俗差异极大,周人不可能直接统治其他族群族人,只能依靠这些族群的族长实施治理。

殷商虽然败了,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但殷商贵族仍然对殷商遗民保持着统治,对当年臣服于商王朝的族群依然有极大的号召力。

相比之下,周虽然已成为天下共主,但他对殷商遗民,及跟随殷商的其他族群依然缺乏实际统治能力。

周武王为了安抚人心,让纣王的儿子武庚继续统治殷商故地,只是让自己的三个弟弟加以监督。

可是,周武王死后,武庚与“三监”一起作乱。

这说明:一旦周统治出现松动,强大的殷商残余力量将随时威胁周的统治。

周公东征,平定了叛乱。

不过,周公大军回师后,这些遗民、部族是否会甘心受周的统治,仍是未知数。

如何处置殷商遗民,对周人来说,仍是一道关乎生死存亡的问题。

分封殷商王族于宋,一箭双雕

周公急切地将殷商遗民于宋,正是一招破局的妙棋。

1、安抚人心。

尽管连遭打击,但是,殷商遗民依然人口众多,族群复杂。与叛乱有关系的部族也非常多。

地盘太大,人口太多,部族关系太复杂,周人一时间难以全面、系统地做出安排。

周公先将殷商王族分封于宋,正是给天下一颗定心丸:连殷商王族都能得到封地,继续祭祀祖先,何况其他部族呢?

2、规范殷商王族后裔权限。

武王伐纣后,对殷商的势力仍然得到了较完整的保留,殷商王族后裔对殷商遗民、当年的附属部族依然有合法的影响力。

周公分封殷商王族于宋,就是将殷商王族后裔的影响范围做了明确规定。

殷商王族后裔的合法统治范围从此被局限于宋,他对其余的殷商遗民、当年的富庶部族,不再具有合法的管理权限。

系统化建设,基本解决殷商遗民问题

周公回师后,周人经过周密部署,基本解决了殷商遗民问题。

1、分化殷商遗民。

最难搞的殷商顽民,被迁徙到了成周,由周人直接监视、管理。

其余殷商遗民,被封给了其他诸侯。

鲁获得了殷商遗民六族,卫获得殷商遗民七族,燕国也统领了较多的殷商遗民。

如此,殷商遗民的人口被“分而治之”,难以以整体反抗周人的统治。

2、监视殷商贵族。

周人对殷商贵族的处置非常细致。

留居在王畿的殷商贵族,散落在周贵族的采邑之间。

被分封为诸侯的殷商贵族,又被包围于周族同姓国之中。

比如:宋国西是应、蔡,东是曹、滕,北是卫,南是陈,完全被周人包围、监视。

3、融合。

从考古发掘来看:殷商贵族在各诸侯中依然享有很强的特权,许多殷商贵族受到了诸侯,甚至周王的重用。

如此,殷商贵族被吸收到西周的统治集团,帮助周治理遗民。

总的来说,周公分封微子于宋,是高瞻远瞩之举。

从此开始,周人以镇压与安抚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了殷商遗民的问题,为西周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周武王灭殷商,为什么还要把殷王室微子启分封在宋国?

武王克商,又封其后人于宋,可以这样看——

第一,西周实现了中国第一次“大一统”,周族贵族统治集团实行了一整套“治国方略”,上述举措是其中之一。

第二,武王不仅封了殷人之后,还有其他族群之后,这是当时局面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第三,尽管封殷人之后属于不得已,周天子仍然秉承的是“恩威并重”,武力镇压和移民才是最根本的保障手段。

关于武王克殷后封其后人,《史记.周本纪》《史记.乐书》《礼记.乐记》《吕氏春秋.慎大》等均有记载,不详赘述。

这一“招”,叫做“兴灭继絶”。孔子称之为“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论语.尧曰》)

“兴灭国”,即把被灭掉的国家“恢复”起来,比如周灭殷,就再立个宋,以安抚其遗民。

“继绝世”,是给已经断了香火的国家续上香火,使其后人能够不忘祖先。

“举逸民”,则是把被推翻前朝的“贤臣”“能人”请回来做官或者给以优渥待遇,听取其建议。前面说到的那些史籍记载,周武王克商之后,封神农之后于焦;封黄帝之后于蓟(一曰祝);封唐尧之后于黎;封虞舜之后于陈;封夏禹之后于杞。

还有,就是封成汤之后于宋。

其他举措还包括,封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式商荣之闾,等等。

武王,或曰西周贵族统治集团,采用上述“治国方略”,可以归纳为两方面原因。

首先,周灭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统领面积剧增,族群数量骤长,而前朝并未留下可借鉴的“治国模式”。

夏商周被称为“三代”,在此之前,应该还是部落或者部落联盟时期。

即便到了“夏”,大概依然如此,叫“协和万邦”,“万邦”就是一个个独立的族群或部落。

殷商是“方国”状态,大大小小无数“方国”,殷商是最强的一个,叫“大邑商”,居中而治。其他“方国”,严格来说,与殷商并无隶属关系,仅仅是因殷商强大而顺从之。这看看卜辞就知道,百多个“方国”,有的从来就“不服”,始终与“大邑商”作战;有的一阵子服从一阵子反叛,顺逆不定;还有不到半数的始终是“顺民”,包括“鬼方”在内。

西周立国,不可能从前朝学到现成的“治国方略”,只好自行另创。

其次,西周创立了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治国方略”,叫“封建亲戚”,“兴灭继絶”只不过是“封建亲戚”的补充。

西周的“封建亲戚”,就是通过分封周族姬姓子弟,另外再分封通婚的外姓,主要是姜姓,编织一整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大网”,实现周族贵族统治集团对全疆域的统治。

西周初,分封了五十五个姬姓子弟诸侯国,十六个外姓之“戚”的诸侯国,实现了与前朝完全不同的统治。

就西周整体来说,叫“敷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有土地,都归周天子所有。

七十一个诸侯国,还加上“兴灭继絶”的那些地方,都是周天子的“代理人”。他们有土地的管理权而无所有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经济上,各诸侯国所经营的“井田”,要按规定向天子缴纳所得。除此之外,周王室还制定了一整套详尽的“礼乐”制度,规范诸侯以致大夫、士卿的一言一行。

因此,宗法制度为西周制度之“里”,礼乐制度为西周制度之“表”,“表里如一”是西周大一统所建立的“治理模式”。

“兴灭继絶”,只不过是上述“治理模式”的补充。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西周初建,旧有部落和族群仍然是绕不过去的“坎儿”——国可灭,族尚在,这个现实不得不承认。

于是,西周贵族统治集团遂采用了“兴灭继絶”这样的办法。

这与西周在“外交”上,实行“柔远能迩”方略是一个道理。“柔远能迩”,就是怀柔远人,亲善紧邻。此方法影响深远,直到魏征奉敕撰写《九成宫醴泉铭》,还在不住口的歌颂唐太宗李世民“始以武功一天下,终以文德怀远人”,以致“迩安远肃”。

不过,和后世儒学颂扬西周“以德服人”所不同的是,武王一开始,就没对殷商后裔完全放心而失去警惕。

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武王克殷后,“兴灭继絶”,将殷纣之子武庚封在了殷商故地,但同时,又封亲弟弟管叔、蔡叔、康叔为“三监”,顾名思义,就是“监视”“监督”,防止殷民闹事。

果不其然,武王既丧,武庚挑动管叔、蔡叔,以反对周公因成王年幼摄政为名暴乱,史称“三监之乱”。

暴乱之初,武庚联络东(鄘)、奄、薄姑、徐戎、淮夷、熊(祝融)、盈(嬴)诸族反叛富国,声势浩大。

周公和召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三年东征,粉碎了叛乱。

《作雒》载,后来武庚北奔,管叔自杀,蔡叔被囚,征服熊盈之族十七国,俘维(淮夷之族)九邑。

《孟子.滕文公》则曰灭国五十。西境河汾之东的唐亦起事策应叛乱,被周公一击剪灭。

平叛之后羿年,周公大举“分迁”异族之民。

平乱中被俘的殷民被迁至洛邑九毕;分殷民六族给伯禽封于奄为鲁;分殷民七族给康叔封于沫邑为卫;分怀姓九宗给叔虞封于唐为晋;以殷遗民封殷微子于宋;另有殷遗民强迁至陕境荡社。原来的殷民,被分成了八个部分。

又迁奄、薄姑两族至江南;迁薄姑邻国丰至江北;原在潍水的淮夷迁至淮水流域;徐戎一部留鲁,一部迁至淮水流域;熊族迁丹水流域;盈族迁渭水西戎之地。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王室主导的族群大迁徙,与西周“封建亲戚”相配合,姬姓与通婚之族,均居于丰腴之地,而原来的殷商之族及与之关系密切之族,均被迁往落后偏僻之地。

徐中舒先生考证说,徐姓,在这次迁徙中,就到了淮水流域。

周公在平定“三监之乱”后,还进一步严格了宗法制度,确立君位必须传子,包括强化族内大宗小宗分野,等等。

其实在此之后,西周就再也不提“兴灭继絶”这件事了。

总之,千万别傻呵呵相信之后儒学美化西周“德治”那些话,看看古籍记载的周公平息“三监之乱”的战利品清单和杀敌数量,就知道一个朝代要想站住脚,不是靠嘴里说得漂亮能做到的。

周武王灭殷商,为什么还要把殷王室微子启分封在宋国?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了800诸侯,率领5万联军攻打商都朝歌,商纣王组织了70万奴隶军队对战周军,双方在牧野打一仗,结果商纣王的70万奴隶大军一碰到周军就崩溃了,反而掉头去打朝歌,因为这些军队都是商朝在战争中抓来的奴隶,而商朝军队的主力则在东方讨伐东夷。

之后,周军攻入朝歌,商纣王在鹿台上自焚而死,商朝就此灭亡。准确地说,周灭商之战,是一次斩首行动,当时实行是分封制,整个华夏有上千个大大小小的部落诸侯国,周武王灭商一下子就联合了800个诸侯,而商作为当时的宗主国,势力还是很强大。

周武王

并且商军的主力还在东方讨伐东夷人,还有仍然效忠于商的诸侯国存在,牧野之战只是杀死了商纣王,灭亡了商朝的中央朝廷,但是商朝的骨干还在,而且当时以周武王的实力,不可能一口气消灭所有商的附庸和军队。

周武王在灭亡商朝之后,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分封诸侯,二是兴建陪都,然后就返回了周的根据地,也就是周原,在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和岐山一带。

先说周武王的分封,周武王封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在商都朝歌,为了防止武庚叛乱,又在朝歌的周围分封了三个姬姓诸侯国,分别是邶国、鄘国、卫国,由周武王的三个弟弟分别来镇守,其中朝歌的东边是卫国,由三弟管叔镇守,朝歌的西边、南边是鄘国,由五弟蔡叔镇守,朝歌的北边是邶国是八弟霍叔镇守。

牧野之战

另外,周武王还封了商纣王的庶长兄微子启为诸侯,爵位是公爵,微子启建立了诸侯国叫“宋国”,宋国的地盘在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到江苏省徐州市一带,这个宋国一直活到了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宋国出了个宋襄公还一度称霸,宋国一直到公元前286年被齐国灭亡。

周武王一共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有53个是姬姓诸侯国,也就是周武王的族人,比如周武王封弟弟周公旦为侯爵,建立鲁国,周公旦没有去封地,由周公的长子伯禽即位,再比如周武王封自己的弟弟姬叔鲜为侯爵,建立管国,封自己的弟弟姬叔度为伯爵,建立曹国。

那么问题来了,周武王杀了商纣王,却封商纣王的儿子和兄弟,难道不怕这些商人反叛吗?

其实是周武王在当时现实情况下所采取的最有政治智慧的一种处理方式,由于周灭商是斩首行动,只杀了商朝的首脑,商的根基并没有动摇,而当时周的实力又不足于灭亡所有商朝残余势力,于是采取了一种折中的办法,并分封商纣王的儿子兄弟,再以缓慢的手段来解决商的残余势力。

周初分封

之所以一定要分封商纣王的儿子和兄弟,是为了拉拢商朝的遗民,也就是说周武王灭亡商纣王是想给商民一个感觉,他只想灭不人道的商纣王,并不想牵扯太多商朝的遗民,因为商纣王在任时,打击了以比干、箕子、微子启为首的一大批商人贵族。

比干和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庶兄长,其中比干被商纣王所杀,微子启投靠了周武王,后来被封在宋地建立了宋国,箕子则不愿意投靠周武王,又受到商纣王排斥,于是远走他乡,来到今天的朝鲜建立了箕子朝鲜,就连朝鲜这个名字也是箕子取得,他带走了一大批不愿意投靠周武王同时又不能容忍商纣王的商人和贵族。

而周武王之所以能够讨伐商纣王成功很大原因也是利用了商朝内部的矛盾,同时商军主力不在朝歌,所以商纣王即使被消灭,周武王的天下也并不太平,周武王想利用分封达到两个目的:

商末三重臣:微子、箕子、比干

1、拉拢一部分商朝遗民的民心。

这是通过三个方式达到的,一是消灭了残暴的商纣王,商朝内部有不少人对商纣王不满,周武王可以拉拢这批人二是分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这是拉拢忠于商纣王的商朝遗民,因为武庚是商纣王的儿子和继承人,同时武庚继续在商朝都城朝歌。三是分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微子启代表了一部分投靠周武王的人,周武王通过分封的方式也想继续拉拢这批人。

所以周武王用三个不同的方式想拉拢三批不同政治观念的商朝遗民,只要能拉拢这批人,就能通过兵不血刃的方式夺取商朝的天下。

2、扩大周族的势力。

周武王灭亡商纣王后一口气分封了71个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不是周武王的族人,就是周武王的功臣,当然是忠于周武王的,周武王把这71个诸侯国分封到他认为重要的地方,从分封的地图看,周武王分封的诸侯国基本上包围他认为是威胁的敌对诸侯国,这就是在战略上为后面的平叛行为进行策划。

商纣王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周武王三个弟弟所建立邶国、鄘国、卫国合称三监,包围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只要武庚叛乱,就很容易被自己人所消灭,虽然后来出了意外,武庚叛乱后,尽然拉拢了周武王的三个弟弟邶国、鄘国、卫国一起叛乱,这确实出了周武王的意料之外,也是让人想不能的地方,但在周武王分封时,这样的安排确实是合理的,换了谁也会这么分封。

周武王通过分封把周族的势力扩展到整个华夏,基本上奠定了周朝的势力,没过两年,周武王去世了,武庚联合周武王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一起叛乱,然后被周公平定,周公平定了叛乱之后,周朝的势力进一步扩展。

此外,周武王在世时还通过兴建洛邑陪都的方式将周王室的势力扩展到了中原腹地,洛邑就是今天的洛阳,这在当时是华夏的中心,西周当时的政治中心是丰京和镐京,合称丰镐,这里远离中原,为了加强控制才会在洛邑兴建成周,而丰镐则被称为宗周。

周武王分封

周武王灭亡商朝后,虽然整个天下以周为最强势力,但是当时通讯是极其落后的,而是城邦制,所以的诸侯国其实就是从一个城池开始的,城池外只能说势力范围,并不被严格控制,所以周武王必须得靠分封来控制整个华夏,而周武王分封商纣王庶兄长微子启的行为,就是周武王控制整个华夏环节中的一个小环节。

周武王在分封之后,并不是不怕叛乱,而是他早就意料到会发生叛乱,并且依靠分封而提前布局,比如武庚的叛乱,他只是没有料到自己的三个弟弟也会跟着发生叛乱,而周武王根本不担心微子启会叛乱,因为微子启已经背叛了商,他得不到商人的支持,只能依附于周人

周武王灭殷商,为什么还要把殷王室微子启分封在宋国?

一般来说,亡国的皇族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之所以没有什么好下场,是因为新政权的君王,把亡国的皇族看成是一种威胁。如果亡国的皇族心生不满,想要造反,是很容易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曾经的皇族,在民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很多人对于他们是相当留恋的,对于皇族覆灭是相当伤感的。同时,改朝换代肯定也损伤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这些旧势力肯定心中不满。他们的利益受到了损伤,他们肯定想要恢复他们的荣光。所以,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一定会支持亡国的皇族,和新的政权对抗。再加上他们同时又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因此当这种对抗发生的时候,很有可能战争就成了燎原之势,给新政权的稳定带来极大的威胁。

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武王把殷商的后人分封在宋国,确实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那么,既然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为什么周武王还敢这么分封呢?

而且,周武王分封后,宋国此后也基本上没有闹过事,对周天子还是极为维护的。由此可见,周武王的分封是做得不错的。那么周武王为什么就断定殷商后人微子启不会反叛,并且有这么好的结果呢?

一、微子启所获得的好处更大,他不愿造反。

对于微子启来说,把他封在宋国,比他在商纣王的手下获得的好处还要大。当他在商纣王手下的时候,是没有什么封爵的,也没有什么土地。因为商朝所采用的制度和周朝是不一样的,微子启只能在京城中当富贵闲王。

同时,微子启在京城中当富贵闲王,日子过得也很不好。因为商纣王独断专行,根本不听微子、箕子和比干等人的话,所以微子启在商纣王的手下一直非常郁闷。

现在,周武王把他封到宋国,而且宋国所在的地域,还是一个比较好的地域,对于微子启来说,自然是天大的好事,他获得了很大的利益,比在商纣王时期获得的利益还大。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不大可能造反。

二、周武王的分封制让诸侯获利不小,他们不会造反。

周武王建国后,分封了战争中的盟友、功臣以及周王室的家族成员。这种分封,让功臣以及皇族都获得了好处,因为那些分封的土地,也就是他们的。只要把这个土地守好,他们的家族就一辈子吃穿不愁。

如果支持因殷商造反,就算成功了,最多也只能被分封,最多也只能获得这样的好处。而且根据殷商王室的传统,他们很可能不会采用分封的办法。如果那样的话,有什么必要支持殷商王室呢?那不是白忙活一场吗?战争毕竟是非常危险和残酷的,只要打仗,就会面临胜利和失败的两个结局。胜利了不会获得更多的好处,失败了一定会受到惩罚,所以所有的那些诸侯们,都不会干这样的蠢事。

还有一点,由于周武王进行了分封,因此相当于把治理国家的权力和责任,都交给了那些诸侯们。这些诸侯们对于自己国土上的事情,都会尽心尽力去管辖。因为他们知道,失去了就不会再有了。这样,周天子所受到的压力就很小了,他根本就不用动手,诸侯们就已经帮他管理好了。

三、周武王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他不怕人造反。

周武王本来是一方诸侯,最终能够取代商纣王获得天下,是因为他一开始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因为他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天下宣扬“纣王无道”,因此受到天下人以及诸侯们的拥戴,所以他才能够打胜这一仗

微子启也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才获得了分封的。因为他反对纣王的行为,他认为纣王是一个昏君,是纣王的昏庸无道,带丢了江山。

对于微子启来说,他不但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而且他还因此保住了殷商的一部分土地。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补救商纣王所犯下的过错。就算今后去世后去见列祖列宗,他也有话可说。所以,微子启没有道德的负罪感,他不需要造反推翻周王朝。

总之,由于周武王实行了分封制,这种制度,极好地适应了奴隶制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往前进步。加上周武王又用周礼来约束诸侯们,因此,他的江山显得极为稳固,微子启也不会反叛他。

(参考资料:《史记》等)

周武王灭殷商,为什么还要把殷王室微子启分封在宋国?

  

  一个朝代将另一个朝代推翻,绝不是简单的攻破其都城,诛杀其天子,还要占领其土地,收服其人心。这中间,需要有强大武力的支持,又需要有一定怀柔政策。

  历史上的商纣王并非一个单纯的残暴之君。

  那时候的商朝与秦汉之后的王朝并不相同。夏朝与商朝更多的类似于部落联盟。商朝是部落联盟首领,其他大小诸侯各有自己的领地,领地内的官员百姓都不受商天子任命。

  商朝末年,东夷一族强大,商纣王派出大量兵马征讨东夷。西岐部落强大,商纣王又找寻名目囚禁西伯侯姬昌。《封神演义》中商纣王诛杀妻子,还是岳父,囚禁姬昌,仿佛一个残暴之君。其实,映射的是历史上商纣王与东夷,与西方周部落之间的残酷斗争。

  政治斗争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果然,在放走姬昌之后,姬昌就开始图谋灭商。在姜子牙辅佐之下,西岐崛起,周武王孟津会盟,率领诸侯反商。商纣王也派出大军反击,不过因为种种原因,被周国率领的联军击败。商纣王本人身亡。

  只是,商纣王虽死,商国依然是天下诸侯国中仅次于周的强大势力。如何处理商朝的残余势力呢?

  简单来说,就是化整为零,蚕食鲸吞。

  周武王宣布商纣王种种大罪,许多追随商纣王的大臣自然也沦为罪臣,其家产土地统统被没收,被周武王以战利品的方式发放给自己的子侄以及功臣。在原来商国的领土上建立新的诸侯国。像周公建立的鲁国,就拥有“殷民六族”;武王的弟弟卫康叔建立卫国,拥有“殷民七族”;唐叔在晋地开国,带走“怀姓九宗”。

  另外,还有一部分商国贵族主动投靠了周武王,这部分人的利益自然要照顾。像 微子启就被封为宋国开国之主。

  还有一部分人虽然没有事先投靠,但是在商国内部多行善举,名望极高,周武王为了顾及舆论也不能轻易将其杀戮。

  因此,周武王先是册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在朝歌开国,延续商的社稷,同时派出弟弟监督管理。后来武庚叛乱,周公出兵平叛,将武庚击灭。商的社稷便转移到了宋国。

  应该说,周武王、周公对于商朝的残余势力处置的还是颇为到位,既有武力打压,也有怀柔安抚,因此那些势力最终也融入周朝。不像秦朝,依仗武力一统六国,最终却因为对待六国贵族过于苛刻,导致六国再度叛乱。

秦末起义看似是陈胜吴广引导的农民起义,骨子里还是六国贵族领导的复国运动。只不过后来刘邦的出现扭转了历史的轨迹。

周武王灭殷商,为什么还要把殷王室微子启分封在宋国?

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商纣王自燔而死。为了不绝殷祀,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为殷侯,以统治原来的殷民。在封殷侯的同时,周武王还派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监督殷国。历史记载:(于是封功臣谋士)叔鲜于管;叔度于蔡;叔虔于霍。但是周武王去世以后,尚在襁褓中的周成王姬诵即位,周公旦代行王权摄政当国。此举遭到了召公奭、管叔、蔡叔、霍叔的怀疑,他们纷纷担心周公旦欲对周成王不利,将来自己会取而代之。召公奭在周公旦的沟通下,理解了周公。但是管叔、蔡叔、霍叔却四处散播谣言,并且早有复辟之心的武庚,以及奄、淮夷4、徐夷发动叛乱。周公果断采取措施,发动东征,平定了三监叛乱。周武王册封的商纣王的儿子殷侯武庚被诛杀。

当初的时候,商纣王暴虐,杀了王叔比干,囚禁了箕子。而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数次谏言商纣王,也不被采用,为了躲避被杀就抱着他家的祭器投奔到周部落去了,也就是说,从商纣王被杀到武庚叛乱被诛这段时间内,微子启一直在周。三监之乱被平定,殷侯武庚被杀。同样为了不绝殷祀,周公在考虑谁来继承殷祀的问题上,将知书达理、贤能通达的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作为首选,将其于宋,以绍殷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