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为何魏国却最终衰落?

魏惠王在很多方面都有可圈可点的表现。

不过,尽管他殚精竭虑,但煌煌大魏的霸业,仍然砸在他手里。

初登王位,运气爆发,渡过危机,却难免国力收损

魏惠王继位之初,弟弟魏缓不服,在韩、赵的支持下来抢王位。

韩赵在浊泽大败魏军后,都提出了“歹毒”的计划。

其中,韩国的想法最为“歹毒”:魏国各立一君,一分为二。如此,魏国将分为两个与宋、卫类似的诸侯,从此不再构成威胁。

不过,魏惠王运气不错:韩赵谈不拢,相继退兵了。

魏惠王把握机会,重整旗鼓,相继击败韩、赵,重新稳定了形势。

不过,秦、齐利用三晋大战之机,对魏发起了进攻。

西面的秦国在少梁大败魏军,攻取庞城,俘虏了公叔座。

东面的齐国攻取了观,并迫使原本顺从魏国的泗上小国朝于齐,已有争霸之像。

魏惠王把握时机,渡过危机,但是,魏的国力、霸业都被削弱了。

励精图治,重振霸业,却疲惫不堪

渡过危机后,魏惠王励精图治,使国力、霸业得以重振。

魏惠王迁都大梁,并兴修水利、开凿运河,并将逢泽“以赐民”,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

魏惠王以当年吴起的“武卒制”操练魏军,组建了一支20万人的精锐部队,使魏军力大增。

魏惠王还调整外交策略,与韩、赵会盟,恢复三晋同盟,并在此基础上,压制齐国。同时,在西面,令龙贾修筑长城,对秦暂取守势。

不久,鲁、宋、卫、韩等国朝魏,魏国的霸业得以重振。

不过,魏国的疲态很快就显露出来。

赵虽与魏修好,但仍然要攻打臣服于魏的卫。

为尽霸主的义务,魏赵大战!齐国趁魏军疲劳,“围魏救赵”,重创魏!

接着,秦孝公出兵攻取少梁,甚至一度攻占了魏国的旧都安邑。

维系霸业,魏国已有显露疲态!

霸业鼎盛:“处四战之地”的魏国并非没有机会摆脱不利!

虽疲劳,但魏实力仍然很强。魏惠王并没有放弃对赵的征伐,并同时与齐作战。

第二年,魏国在襄陵击败齐、宋、卫联军,齐国不得不找楚国出面求和。

在齐国求和后,赵国无力抗魏,也只能求和,魏国归还邯郸,威服赵国。

“梁君伐楚胜齐,制韩赵之兵,率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会孟津”,霸业再兴!

在暂时稳定齐、赵后,魏惠王反击秦国。

魏军围攻定阳,秦孝公不敢战,只好求和。

至此,魏国打服了齐、赵、秦,霸业鼎盛。

魏国“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

在与齐、楚博弈的同时,魏国仍然可以拔邯郸、围定阳。

这些说明:尽管魏国处四战之地,但他并非没有机会给赵、秦决定性打击,为自己在西面、北面赢得“几十年的和平”。

事实上,“处四战之地”,而能成就大事者,史不绝书。曹操、朱温,无不如此。

当然,前提是:方向明确、策略正确。

关键时刻,魏惠王误服了一剂“毒药”。

卫(商)鞅出使魏国,给魏惠王下了一剂“甜蜜的毒药”:“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

您魏惠王如此牛逼,应该称王!现在,我们秦国彻底服了您了,我们支持您称王,您称王,我跟您一起去干齐、楚!

魏惠王信了卫(商)鞅的鬼话,称王!

344年,魏惠王称王!他以霸主身份召集诸侯会盟(秦国也参加了),并带着诸侯去朝见周天子。

称王已成,霸业鼎盛!

可是,与此同时:“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这种凌驾于其他大国之上的行为,使魏国陷入空前孤立!

韩国不服,魏攻韩;齐国“围魏救韩”,马陵之战,魏军大败!

秦国再次抓紧时机,对河西发起猛攻,两次大败魏军!

魏国霸业,瞬间崩盘。

外交操作非常“风骚”,但魏却再遭重击。

危局之中,魏惠王再次在外交上做出了一波风骚的操作。

魏惠王吃了称王的亏,这次,他把毒药转送给了齐国。

魏惠王跟齐国认怂,尊齐为王。作为回报,“徐州相王”,齐魏互认为王。

如此,齐威王拉走了原本属于魏惠王的仇恨。

不久,魏惠王又采取了第二波操作:“阳与齐而阴结于楚”。表面上尊崇齐,暗地里拉拢楚。

不久,楚、鲁联军伐齐,并败齐。紧接着,赵、燕也乘机攻齐。

齐被迫向楚谢罪,与燕赵讲和。

如此,魏国既化解了齐国的威胁,又保住了“王”位。

可是,就在魏惠王把精力投在中原时,西面却遭遇了决定性的重击。

从秦孝公去世的短暂混乱中走出的秦国,再次发起了猛攻!

仅仅3年,秦国3次破魏。魏国丢掉了整个河西、上郡!

秦国获得了西河天线,控大河只险,已经完全压制住了魏国!

现在,魏惠王恐怕没有资格考虑争霸问题了,魏国连自保都成问题了!

此后,魏惠王又先后用公孙衍、张仪,在合纵与连横之间风骚跑位。

可是,这些都只不过在“朝秦暮楚”之间徘徊,魏国,已经不再是历史的主角了!

回顾了魏惠王霸业的历史,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他“虽然不错”,但是仍然带领魏国走向衰落的原因。

“有术无道”的外交:有纵横之术,但外交思想已过时

作为“处四战之地”的诸侯,魏国要保持强大,外交问题格外重要。

魏惠王在“术”上,作得不错。

早期,他威服三晋,东压齐,西制秦,已经“以图秦”。

在遭遇重挫后,他又算计齐国,稳定中原形势,是《战国策》中记载的经典外交战例。

可是,魏惠王仍然停留在春秋时期的”争霸思想“,他孜孜追求的,是已经过时的“霸业”。

霸业,意味着秩序。

任何时代,只有小国才依赖秩序,企图靠所谓秩序求生存。

春秋时,天下诸侯众多,各大国之间夹着一群小国。

所以,天下的游戏规则是:大国以争霸获得对一众小国的领导权,压制其他大国,限制其扩张行为;同时,霸主自己以“裁判员”的角色兼并小国扩大势力。

战国时,小国已大部被兼并,各大国疆土直接相连。

这种情况下,彼此之间都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哪有什么“霸业”可依靠呢?

因为赵国不给面子,攻魏国的附属国卫,魏国出兵攻赵;因韩国不给面子,不参加会盟,魏国出兵攻韩。

结果,“围魏救赵”、“围魏救韩”,魏国连遭齐国强击。

魏国会诸侯围定阳,有图秦之心,却因秦尊其为王而掉头“以图齐楚”。

结果,在三大国轮番打击下,霸业中落!

魏惠王,正是被霸业所累!

反观秦国。卫(商)鞅早就提出:非秦并魏,即魏并韩。秦国早已认识到大国之间你死我活的关系。

因此,秦国“战胜必攻取”,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攻取魏国近半土地!

人才:有求贤之心,却无“若渴”之情

魏惠王有一定的识人之能。

庞涓、龙贾,都是魏惠王选拔出来的将领;魏惠王对淳于髡认错的故事更是古代君王虚心拉人才的经典。

可是,魏惠王求贤不若渴。

在选拔了一批青年将领后,魏惠王似乎不再对人才饥渴。

孙膑、卫鞅,原本都是企图在他手下发光发热的。

这两位,可不是“只会干不会说”的人,他们是《孙膑兵法》、《商君书》的作者,理论水平也同样高!

如果魏惠王给予机会,与“面试”机会,以魏惠王识庞涓之能,二人卓越的才能,魏惠王未必不能识别出这样的天才。

可是,尽管有公叔座的推荐,魏惠王仍不与卫鞅一谈;孙膑更是被庞涓迫害,魏惠王仍然不闻不问!

结果···正是孙膑、卫鞅,给了魏国最沉重的打击!

治政:有治理之能,却无深彻之意

魏惠王在发展经济、调理政治上有可圈可点的表现。魏国因此经济得到发展,军力得到增强。

可是,魏惠王却没有从深层次上改善国力。

魏惠王是李悝变法的受益者。李悝变法,尽地教之利,使魏实力冠绝诸侯。

可是,此时,列国已经开始第二轮变法。

秦、齐在第二轮变法中,打击豪强、公族,加强中央集权;严明赏罚,使国家适应战国的环境。

惠施曾建议魏惠王限制公族,加强集权,但魏惠王不采纳。

与此同时,李悝变法是设立的严明法纪,也被魏惠王所“慢”。

难怪卜皮很早就说:“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魏惠王虽有治政之能,但没有跟上时代,没有深度改革!

魏,“处四战之地”,在地缘上比较吃亏。

不过,历史上并非没有“处四战之地”却能脱颖而出者。

与后来的曹操、朱温相比,魏惠王接手的局面比两位创业者要好得多。

但取胜的关键是:正确的策略,高明的领导。

魏惠王有一定的才能。如果在太平盛世,他或许是一位很好的守成之君。

可是,生逢战国,魏惠王不能从根本上调整外交思路、行政方略,不能保持对变革、人才的饥渴态度,又如何能追上历史的浪潮呢?

最终,这位“不错”的君王,被历史的大浪无情地击倒在沙滩上。

战国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为何魏国却最终衰落?

魏惠王魏罃是个挺有本事的人,但是魏国地处四战之地,最终在秦齐赵韩的轮番打击下,从一流强国掉到二流国家。

对于魏惠王的早年,一般读者不是太熟悉,我就来详细说说。国家很多,线索很杂,大家耐心看。

1、魏国内战与赵韩的武装干涉

公元前370年,魏武侯病逝,魏国爆发权力内战。内战双方是公子罃(魏罃)与公子缓(魏缓)两兄弟。在两人打得不可开交时,韩国与赵国突然出兵干涉。公元前369年,韩、赵两军夹击魏罃,双方在浊泽(即涿泽)展开大战,魏军大败。魏罃的主力被韩、赵联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

眼看韩、赵联军就要大获全胜,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发生:韩国与赵国兵团在胜券在握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地撤军了。原因是在如何处置魏国一事上,韩懿侯与赵成侯两人意见不统一,最后不欢而散。

大难不死的魏罃开始转运了,他纠集其党羽,对国内反对派势力发动致命一击,杀死政敌公子缓,武力统一魏国,是为魏惠王。而后,他发动对韩、赵两国的报复战,先是在马陵击败了韩国军队,又在平阳之战中力挫韩、赵联军。

2、秦国的进攻与魏国迁都

三晋分裂为两大阵营,一为魏国,一为赵国与韩国,两方相互攻伐。此时,西方的秦国乘机扩张。公元前364年,秦国兵团在大将章峤的统领下,杀入魏国。在内战中实力大衰的魏国无力凭借一己之力抵挡秦军,魏惠王不得不分别向赵、韩两国求援。为了对付秦国,赵、韩两国出手相救,三晋联军与秦军战于石门。然而,秦国兵团大败三晋联军,斩首六万级。

公元前363年,秦军又一次大举出击,进攻河西。赵国出手相救,与魏国联手挫败秦军。然而,魏惠王不仅没有对赵国感恩戴德,反而发动对赵国的战争,夺取列人、肥邑两地,直逼近邯郸城。

魏惠王的忘恩负义惹怒了赵、韩两国。公元前362年,魏与赵、韩联军战于浍水以北,把韩、赵军队打得丢盔卸甲,大败而逃,赵国将领乐祚被俘。魏军长驱直入,攻取赵国的皮牢。

很显然,魏惠王魏罃并没有充当三晋领袖的资质。当年魏文侯魏斯对待赵、韩两位兄弟,推心置腹,以诚相待,“三晋一家”的信念毫不动摇,这是他取得赫赫武功的根本。如今魏罃把这个根本抛诸脑后,需要的时候利用韩、赵作为抵挡秦国的盾牌,不需要的时候就大打出手。吃了闷亏的韩、赵两国互相通气,既然魏国无情,也休怪我等不义。

在接下来的秦国攻略河西之战中,韩、赵两国拒绝出兵相助,魏军遭到重创,秦军收复繁庞城,在河西争夺战中,已经占据了上风。面对咄咄逼人的秦国,魏国已经没有优势可言了。随后魏罃做出两个重大的决定:第一,在西部边陲修筑长城,以抵御秦军的入侵;第二,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往大梁(今河南开封)。

3、四战之地,打不完的战争

魏国在西线的收缩,令韩国陷入尴尬之境。

没有魏国当挡箭牌后,韩国根本挡不住秦国的进攻。韩昭侯打不赢秦国,便动了魏国的主意。他铤而走险,对魏国中部发动猛攻,夺取屯留、长子、涅等地,几乎把魏国拦腰截断了。

公元前357年,魏国大军反客为主,进攻并包围韩国宅阳(河南郑州北)。孤军奋战的韩国抵挡不住,被迫与魏惠王签订城下之盟,韩昭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只能臣服于魏罃。自此,韩国与魏国的战争告一段落。

三晋中的韩国已经屈服于魏国了,可是赵国仍旧嚣张。赵国发动侵卫战争,接连攻取卫国的漆地与富丘,卫国政府无力承受巨大的压力,向赵国投降。由于卫国是魏国的小喽啰,魏惠王视其为赵国向魏国的挑衅。

魏惠王当即点兵十万,以庞涓为统帅,同时纠集小喽啰宋国、卫国的军队,杀向赵国,长驱直入,包围邯郸城。根据《战国策》的纪载,魏惠王在发动邯郸之战时,魏国总计“带甲三十六万”,兵力可谓雄厚矣。

赵成侯不得不紧急向楚国、齐国求援。

魏、赵之间的战争,很快演变成为一场世界大战。

很快,齐国出兵,以“围魏救赵”之计,孙膑大破魏师于桂陵。不过,此役齐军并没有完胜,魏惠王以大哥的身份指示韩国出兵参战。公元前352年,韩国兵团卷入战争。齐国远征军尽管取得桂陵之役的胜利,但自身的损失也不小,而对新锐的韩国兵团,无法抵挡,在襄陵被韩国军队击退。此役的结果,在《竹书纪年》中有简单记录:“(魏惠)王以韩师败诸侯师于襄陵。”齐国的攻势被遏制住了。

齐魏交兵,秦国再次成为得利者。秦国商鞅率领大军对魏国的西线发起凶悍的进攻,目标是魏国的旧都安邑城。自从魏惠王迁都后,魏国在兵力的配置上是东重西轻,精锐部队全集中于东线,在西线面对秦国人一波接一波的进攻,已是难以抵挡。魏惠王无力派出强有力的部队解安邑之围,在秦人的围困下,这座魏国的旧都终于举白旗投降。

秦国人的黑手伸向河东,魏国在河西的地盘岌岌可危,越发势单力孤。为此,魏国加大了河西的防守力度,扩建长城防线,南起郑县(今陕西华县),越过渭水,沿着洛水东岸修筑长城。

此期(公元前354年到352年)的战事非常复杂,魏国三大战场同时奋战:北线战场以魏国的胜利而告终,攻破赵国首都邯郸城;东线战场齐国桂陵之役中重创魏军,但韩国的参战使魏国稳住了阵脚;西线战场则是魏国的一片溃败,秦国夺少梁、取安邑。

4、改写魏国霸业的两战

公元前344年,魏国与韩国反目成仇,魏惠王出兵攻打韩国,魏韩战争爆发。此时魏国的总兵力已经膨胀到了大约七十万之多。在魏军的步步进逼之下,韩昭侯被迫向齐国求援。

公元前342年,齐国远征军大举出动。这次援韩的战略与上次救赵的战略如出一辙,并不直接救援韩国,而是进攻魏国,兵锋直指大梁城。孙膑又一次光芒四射,在马陵之战中杀死魏军名将庞涓,接着又歼灭魏师主力十万,俘杀统帅太子魏申。这一战,魏国最精锐的部队毁于一旦。

魏国在马陵之战惨败,令秦国又有可乘之机。

商鞅亲率一支远征军,杀入魏国。在这场战争中,商鞅极尽阴谋手段。镇守魏国西疆的公子卬是商鞅的老友故交,商鞅写了一封书信,差人送到魏军兵营,诱骗公子卬前来。公子卬还真信了商鞅的话,动身前往秦国兵营,打算罢兵会盟。谁知到了秦营后,公子卬被生擒。统帅被俘虏,魏国军队群龙无首。商鞅果断地对魏军发动致命一击。这一战,魏国人惨败,伏尸数里,血流成河。

此役对魏国的打击力度,堪比孙膑所指挥的马陵之战。这两大战役,使魏国在东、西两线全部遭到惨败,魏国的霸业就此泡汤。魏国的强盛始于魏文侯,经魏武侯而终结于魏惠王。后世学者雷学淇曾这样评论说:“惠王之败于齐、秦,此盛衰一转关也。”,此后,“齐威奋起于东夏,秦孝起于西陲”,天下重心,由魏国分移到齐国与秦国。

战国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为何魏国却最终衰落?

战国第一霸魏国衰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魏惠王志大才疏,僭越称王。魏惠王本来是一个王族纨绔子弟,在与兄弟争夺君位的过程中快被打败了,结果得到韩赵两国的支持,取得魏国君位。魏惠王认为他是天命所归,于是很快僭越称王,把魏国的国格由侯爵提升为王爵!王国是天子之国,只有周王室的天子才是王,魏国僭越称王,吸引了齐国的注意力,齐国要打败魏国称霸。

其二、魏惠王敬贤不识才,流失了许多乾坤大才。魏惠王喜欢跟孟子聊天,十分的敬重读书人,但是他错失了孙膑、卫鞅、张仪。孙膑被庞涓迫害,他知而不阻止;卫鞅在他眼中只是一个中庶子,不足以委以国政;张仪在他眼中只是能言善辩的辩士,但没有孟子那么讨人喜欢。三个乾坤大才都被魏惠王当烂鞋子扔了,结果三人打掉了魏国的霸权。

其三、魏惠王放弃秦国,围攻韩赵而败于齐国。秦魏因为河西之地而成百年世仇,魏国强大之时完全有实力灭秦,但是魏惠王认为秦国穷弱,占领了还得倒贴治理,他想统一三晋再灭齐,进而统一华夏。魏国进攻赵国,齐国救援赵国,在桂陵之战中打败魏国,生擒庞涓;魏国又进攻韩国,齐国救援韩国,在马陵之战中消灭魏国主力,庞涓战死!魏国霸权开始跌落,秦国大良造卫鞅趁魏国主力被齐军消灭,发动河西之战,彻底歼灭魏国河西军和最后一支魏武卒,逼迫魏国割地求和,又迁都大梁,魏国开始衰败!

战国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为何魏国却最终衰落?

用一句话来讲,魏国的成败皆在于用人。

我们先来一起看看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三代君主的用人策略,以及由此产生的实际效果。

亲士急贤——魏文侯时期的强盛

魏文侯大批起用当时出身卑微而具有真才实学的新兴名士,此所谓“亲士急贤”。文侯之世,魏国群星璀璨,文武济济,仅见诸史书的才士便有:

  • 政治大才:李悝、乐羊、吴起、西门豹、赵仓唐。

  • 儒家名士: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

  • 故旧能臣:翟璜、魏成子等。

至少,魏国初期一举拥有了李悝、乐羊、吴起、西门豹这四个大政治家,实在是天下奇迹。以至于秦国想攻伐魏国而被人劝阻,理由是:“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

疑忌人才——魏武侯时期渐渐变形

魏文侯开创的生机勃勃的政治传统,到第二代魏武侯时期渐渐变形了。特别是在人才理念上慢慢也出现了问题。见诸史料的主要有两点:

  • 魏武侯暴露出浓厚的贵族骄人心态。据《史记.魏世家》记载,一日,魏击(就是后来的魏武侯)在殷商旧都遇见了魏文侯的老师田子方,魏击退车让路,下车拜见,田子方却没有还礼。于是魏击很不高兴,当即讥讽道:“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字里行间透露的意思就是,瞧你这屌丝样,还敢这么傲慢。暂且不说田子方的清高,值得留意的是,魏击两句讽刺的话流露出的贵族心态——田子方虽贵为魏文侯的老师,依然被魏击看作贫贱者。贫贱者,没有对人骄傲的资格!如此贵族心态,何能做到真正的礼贤下士?

  • 军政大才吴起被排挤。魏武侯即位之后,吴起没有得到应有的重用。反倒是吴起被人陷害,魏武侯怀疑吴起并且疏远了他,吴起眼看在魏国无法施展才华,便离开了魏国,去了楚国。这是魏国的一个巨大损失。

敬贤不用——魏惠王中后期开始衰落

魏惠王时期,魏国的人才大量流失,从魏国流失的乾坤大才就有四个,商鞅(卫人,魏国小吏)、孙膑(齐人,先入魏任职)、乐毅(魏人,乐羊之后),张仪(魏人)。若再加上此前的吴起,此后的范雎、尉缭子,以及不计其数的后来在秦国与各国任官的各种士子,可以说,魏国是当时天下政治家、学问家以及各种专家的滋生基地。

在所有的流失人才当中,最为令人感慨者,便是商鞅。所以令人感慨主要有三:

  • 商鞅后来的惊世变法改写了战国格局。

  • 商鞅是魏惠王亲自放走的。

  • 魏惠王后来后悔没有杀商鞅。商鞅的志向本来是在魏国施展抱负。魏国的历史遗憾就在于,当商鞅被丞相公叔痤三番几次举荐给魏惠王时,魏惠王非但丝毫没有上心,甚至连杀这个人的兴趣都没有。

麻木若此,岂非天亡其国哉!

从上述的事实来看,魏国从文侯时期的强盛、到武侯时期的变形、再到魏惠王时期的衰落整个发展脉络,与对待人才的态度和对人才的重用力度是有着强烈的正相关关系的。

我们再来说一下魏惠王其人,魏惠王在位51年,前期大约20来年,其时白圭、公叔痤先后为相,庞涓为上将军,率军多次攻伐诸侯,威势极盛,国力军力在战国首屈一指。之后就开始逐步衰弱,魏惠王是需要负起相当大的责任的。

总的来说,魏惠王是一个极具典型的“能才庸君”,极具才华,而又极其昏庸的君主。这种矛盾体往往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破坏性:

  • 聪明机敏,多大言之谈,有显示高贵的特异怪癖。此所谓“志大才疏,多欲寡谋”,与真正智能低下的白痴君主相比,此等庸君具有令人目眩的迷惑性,完全可能被许多人误认为“英主”。

  • 胸襟狭小,任人唯亲与“敬贤不用”并存,外宽内忌。这一特征的内在缺陷,几乎完全被敬贤的外表形式所遮掩,当时当事,寻常人很难觉察。

  • 在位执政期长得令人窒息,一旦将国家带入沼泽,只有眼看着国家渐渐下陷,无人能有回天之力。

在君主终身制时代,这种“长生果”庸主积小错而致大毁的进程,就像慢性疾病一样慢慢吞噬身体,而又不采取任何医疗措施,几乎是人力无法改变的。庸主若短命,事或可为;庸主若长生不坠,则上天注定这个邦国必然灭亡。

魏国则陷入了这样的困境,魏惠王当政,任何堕落沉沦,都会被披上高贵正当的外衣;任何龌龊之术,都会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任何真知灼见,都会被善于揣摩上意的亲信驳斥的体无完肤。总归是,一切事后看去都是极为滑稽的行为,在当时一定都极为雄辩地无可阻挡地发生着,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如此邦国,焉能不衰,焉能不亡!

战国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为何魏国却最终衰落?

战国时期,群雄纷起。他们彼此征伐,互相厮杀了200年。在漫长的割据混战中,各国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在政治上具有战略眼光,在军事上能够运筹帷幄,在外交上纵横捭阖的优秀人才。大争之世,争于实力,而实力却来自人才对国家的改造。所以,对于这种滚滚的人才洪流,诸侯国君们都争相聘请。于是,便出现了韩非子所说的“臣卖智谋,王卖官爵”的情况。但是对人才的利用是个自古以来的难题,若用的好,则可以富国强兵,称雄天下;若用的不好,便会招致身死国衰的下场。这方面魏国是个突出的例子,可以说,魏国因人才而强盛,亦因人才流失而灭亡。

魏国是战国初期的强国,当时其国内国内人才济济。赵魏韩三家分晋后,公元前403年,魏文侯继位。魏文侯是位贤明的君王。对内,他任用李悝,西门豹等人,修明内政;对外,他任用名将乐羊、吴起,尤其是在战略战术造诣极深的吴起。终吴起在魏时期,吴起率魏军与诸侯大战七十六次,全胜竟高达六十四次。于是,吴国向西攻占了秦国河西国土,使魏国拓地千里,其国土增加了近一倍。向东,吴起打败了齐赵联军。可惜,等到魏文侯死后,吴起便受到了政敌的排挤和后任君主魏武侯的猜忌,最终被迫逃往楚国。伴随着吴起的离开,魏武侯不但摒弃了魏文侯在位时的对外政策,还相继与赵、韩、齐、秦结怨。到了此时,魏武侯不过是依靠魏文侯时代打下的牢固基础而逞威一时罢了。

吴起被逼走后,当时魏国还有位年轻的奇才公孙鞅。此时魏国君主为魏惠王,其宰相便是逼走吴起的公叔痤。当时公叔痤病重不治,他知道公孙鞅才能突出而竭力向魏王推荐,并建议魏惠王若不任用,那么就将其杀掉。然而魏惠王却以为公叔痤年老昏聩而不听,后来便听任公孙鞅逃往秦国。不久后,公孙鞅主持秦政进行变法,并替秦国训练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因为魏国此时先后与列国交恶而发动了马陵、桂陵之战,却惨遭败绩。公孙鞅瞄准时机,趁虚偷袭魏国驻守在河西的军队,迫使魏国与秦国议和并顺利夺取了魏国黄河西岸的国土。此后,由于秦国的逼迫,魏国不得已从山西安邑迁往河南大梁,魏国从此一蹶不振。到此,自魏文侯时代开创的霸业,遂告终结。

魏惠王时代,庞涓作为鬼谷子的门生得到了魏王的赏识而主持魏国军政。为了兑现当初下山的诺言,庞涓找来了同窗好友齐国人孙膑。但是屡次论兵之后,庞涓却自感不如孙膑,为防止孙膑危及自己的地位权势,庞涓便设计陷害孙膑。孙膑被迫逃脱后,后来作为齐国的军师参与了齐魏争霸战,并击败庞涓于桂陵,随后又在马陵战役中大败魏军,杀死庞涓。作为魏国霸权衰落的分水岭,魏国国势从此衰退。

张禄本是魏国人,只是因为杰出的外交才能而引起了他的上级猜忌。于是,其上司便诬告张禄卖国而将其收押。一番严加拷打后,装死的张禄靠贿赂看守者而逃出生天。当张禄逃往秦国后,他改名为蔡睢,并担任秦国宰相。针对秦国当时的战略错误,他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主张集中兵力攻打周围国家,避免千里奔袭劳师无功的错误战略。之后,秦国在此战略的指导下,把战争矛盾首先对准韩魏进行蚕食,魏国进一步受到秦国的压迫而江河日下。

这时已经到了战国末期,秦国统一已是大势所趋。因为秦国频繁地施展远交近攻,首先遭受打击的韩魏两国不仅内政混乱,而且军力疲弱,民心动荡。秦国瞅准实际,又一次发兵攻魏。在这种情况下,无奈的魏王只好启用名将信陵君。信陵君颇通兵法,且在诸侯中很有威望,曾在邯郸之战中大败秦军,并率联军攻到了秦国的函谷关。因为信陵君在各国中享有威名,所以当他执掌军政之后,各国纷纷出兵相救,并又一次挫败了秦国东出。但是,随着信陵君的威望日隆,魏国便深感其功高震主。于是,引起魏王猜忌的信陵君很快便被剥夺了军权。忧愁郁闷之下,信陵君开始放纵自己,并在不久后去世了。从此,魏国对秦国再无还手之力,直至亡国。

魏文侯以得人才而兴盛,魏武侯与魏惠王以失去吴起、商鞅而衰败。在这短短的几代人手里,魏国有极其优异的人才,而不能任用,却屡蹈覆辙,并先后抛弃了这五位威震四方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终于导致了国家的败亡。当然,魏国败亡不仅在人才这一方面,其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与毫无目的的扩张方向亦是魏国败亡的主因之一

战国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为何魏国却最终衰落?

现在说到战国时期谁的实力最强,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便是秦国,因为最后正是在秦国锐士的刀剑之下,中国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统一。但是战国的跨度毕竟长达二百多年,秦国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这么强大的。事实上在战国初期,列国当中实力最强大的恰恰是后面被秦国暴揍的魏国。

广纳人才,成就了魏国的战国首霸

三家分晋之后,魏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个诸侯国。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魏文侯为侯,魏国正式成为了一个被列国所承认的诸侯国。而魏文侯也开启了他振兴魏国的事业,在魏文侯时期,魏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实力一下超过了周边的其他诸侯国。

魏文侯取得如此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对人才的选拔与任用。在魏文侯当政的时期,正值新兴的地主阶级觉醒,社会生产关系急需一场变革。魏文侯深知社会变革的重要性,于是将求贤任能作为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

在翟磺的帮助之下,魏文侯招揽到了法家始祖李悝、军事家改革家吴起、无神论者西门豹、名将乐羊等四人,又花了重礼从东方迎来儒家大师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同时重用狐卷、箕季、任座、师经、公式成父等直言极谏之士。一时间,魏国群英荟萃,形成战国时期最早的一个人才中心。

为了顺应社会变革,魏文侯提拔法家始祖李悝为相国,得到重用的李悝也倾尽全力推行新法。李悝先是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实行“食有劳,禄有功,赏有能”,“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在官员选拔上,改成了按能力和功劳选拔的方式,建立起崭新的官僚体制;社会生产上,作“尽地力”之教,鼓励耕作,增加生产,实行“平籴法”,稳定米价,安定民心。此外李悝还作《法经》六篇,以此维护社会秩序。

作为军事家跟改革家的吴起,也在河西进行社会改革。使“四境之内,成训教,变习俗。使君臣有义,父子有序”。在军队中实行“武卒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西门豹在邺县废除为河伯娶妇的陋习。实行藏粮于民、寓兵于农、示民以信的改革措施。“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田,富魏河内”,使邺县成为魏文侯改革中的一面光辉旗帜。

经过了李悝、吴起、西门豹等改革派的变革之后,魏国呈现出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拥有了强大的国力之后,魏国便开始在军事上寻求对外出击。公元前409年,吴起率兵攻秦,拔秦五城;前406年,乐羊攻灭中山国,使之并入魏土;两年之后,魏又联合韩、赵两国败齐于灵丘,攻入齐长城。前400年,三晋联军败楚师于榆关,前391年再败楚师于榆关、大梁。到了魏武侯初期,魏国已经攻占黄河以南的大梁、襄陵、鲁阳等大片土地,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原霸主。

轻视人才,霸主易位沦为弱者

不同于魏文侯,继位的魏武侯并不是一个重视人才的君王。在魏文侯时期受到重用的吴起,到了魏武侯时期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相国之位,还多次受到魏武侯的猜忌。最终在相国公叔痤的陷害之下,吴起逃离了魏国来到了楚国,并且与楚悼王成就了一番变法革新的事业。

比魏武侯更不如的是他的儿子魏惠王,在魏国一百七十九年的历史当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当属这位魏惠王了。在他长达51年的掌权阶段,相继错失了变法名臣商鞅、杰出军事家孙膑、纵横名士张仪。

特别是商鞅,老相国公叔痤病危之际曾对魏惠王说:“有御庶子公孙鞍,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不能听,勿使出境”。结果魏惠王因为商鞅出身没落贵族、无名师指点而将其弃之不用。对于公叔痤“为不能听,勿使出境”的建议也不予理会,结果便是秦国在得到商鞅的变革之下,成为了压垮魏国霸主地位的最后一根“稻草”。

纵横名士张仪本就是魏国人,因出身低微得不到重用,几经波折之后,来到了秦国,受到了秦惠文王的重用。官拜秦国相国的张仪以一张利嘴戏耍山东六国,为秦国顺利地拿到了魏国的河西之地,让魏惠王颜面尽失,同时也让魏国彻底失去了外交上的自主权,成为了朝秦暮楚的墙头草。

魏惠王去世之后,相继继位的几代魏国国君都继承了他轻视人才的基因,又相继错失了范睢、尉缭子等优秀的人才。最终因为轻视人才而错失人才的魏国只得走向了衰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