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儿子曹彰,拥兵十万,为什么不反了曹丕?
曹彰确实牛逼,而且曾“疑似”企图政变。
不过,无论是曹彰的威望、实力都不足,他完全无力反抗曹丕。
被一句话镇压的“疑似”政变曹操刚去世时,曹彰“疑似”企图政变。
原来,曹操去世前,召曹彰前去。
不过,曹彰到达时候,曹操已经去世了。
曹彰抵达洛阳后,直接问贾逵:先王玺绥何在?
贾逵正色回答:太子在邺,国家有副储了,先王玺绥不是你该问的!
然后,曹彰就不再啰嗦了···
玺绥,是魏王王权的重要象征,曹彰询问玺绥何在,确实有问题!
同样让人感觉有问题的,还有另外一则记载。
《魏略》记载,这期间,曹彰曾经找到曹植,说到:先王召我来,是要立你!
曹植回答:不要这样。难道你忘记袁绍几个儿子的下场了吗?
从这两段看,曹彰确实有企图趁机干点什么的嫌疑。
可是,既然如此,曹彰的“政变”为何被贾逵的一句话就给怼了下去呢?
实力不济罢了!
曹彰的实力:哪来的十万大军?曹彰的能力是不错的。他臀力过人,能徒手肉搏野兽,绝对是猛将之才。
在对乌桓的作战中,曹彰也展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
在曹操生命的最后几年,“黄须儿”已经成为值得信赖的一员大将。
可是,要说挑战曹丕,曹彰的那点实力就有点不经看了。
当时的曹彰,“行越骑将军,留长安”。
虽然是魏王之子,但曹彰在军中的职级并不高。他不但与夏侯惇、曹仁等诸夏侯曹没法比,就是和已经悉数假节的五子良将也不能比。
许多朋友因为“留长安”三个字,认为曹彰已经掌管西线魏军,这是误会。
“留长安”,不是“镇长安”。
当时,曹操集团各将互不统属。必要时,曹操会任命护军、督军前去统一指挥。
以此来说,当时西线的魏军应该由征蜀护军曹真统一协调,曹彰虽贵为王子,但不过就是其中一员战将而已。
如此曹彰,哪有什么十万大军呢?
曹丕的实力:已完成与宗族及世家大族的利益绑定曹丕的地位是非常稳固的。
217年,就在曹彰独自领军的前一年,曹丕已经成为了世子,成为魏王的合法继承人。
在曹操在外治军、征战期间,曹丕已经常年坐镇邺,代理国政。
一方面,诸夏侯曹是既得利益集团。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曹家分裂,影响既得利益。在曹丕被立为世子后,当然不希望还有人另立中央。
另一方面,司马懿、陈群等世家大族一直鼎力支持曹丕。从曹丕即位后即立刻推出九品中正制来看,曹丕与世家大族已经达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可以说,曹丕已将曹室宗族、士族利益和自己紧紧绑在了一起。
这种情况下,既没有地盘,也没有多少军队的曹彰,拿什么来和曹丕竞争呢?
险乱曹家曹彰没有势力挑战曹丕,但如果真胡来,还是会给曹家带来巨大的麻烦。
曹操死后,人心仍然是很复杂的。
青州军、臧霸,认为天下将乱,已经擅击鼓而去。
如果曹植、曹彰另立中央,这样的混乱只会进一步加剧。
外面的刘备、孙权,里面的汉献帝及其支持者,期望曹家内乱的人实在太多了!
这些人中,不乏长于阴谋者,一旦利用混乱,加剧曹家的分裂,后果将非常严重。
换而言之,以曹彰、曹植的力量,翻不了曹丕的天。
但是,一旦被人利用,就可能给曹家江山带来巨大的损害!
曹植以“袁氏之祸”为戒,是非常明智的。
就这点来说,不管曹彰出于什么目的,和曹植说那样的话都是不应该的。而曹植的脑子确实比曹彰清醒!
曹彰:被耽误的良将曹彰不可能成为魏王的继承人。
曹彰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他比曹丕小两岁,比曹植大三岁,比曹冲大七岁。
可是,对于世子之位,曹操先后考虑过曹冲、曹植、曹丕,就是没有考虑过曹彰。
因为:曹彰根本不适合接魏王的班。
当时的曹操集团已经统一了北方,渡过了自己的创业期。
曹操集团的继承者,首先要有文治之能,可以把北方经营好,稳定好形势,把国力发展起来;其次是武功,平定,至少能抵御吴蜀之类的外部威胁。
曹彰的能力结构,也就注定了他无法进入候选人名单。
曹彰自小不爱读圣贤经典,就喜欢练武。
曹操询问其志向时,他表示:我要作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将军!
曹操问:什么将军?
曹彰回答:身先士卒,赏功罚过!
曹操听完,哈哈大笑。
在曹操的笑声中,曹彰已经被剔除出了候选人名单。
不喜学文,自然难以和知识分子搞到一块,实行文治。
武功呢?魏王已是王者,王者的武功,最重要的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夏侯渊死后,曹操曾感叹:督军不应自己去砍杀!
督军都不应该自己去砍杀,魏王又怎么可以身先士卒、以身犯险呢?
曹彰当然不适合继承魏王!
如果曹彰只是曹家的普通宗亲,或许,他可以像曹真、曹休一样,成为魏国的良将。
可惜···作为曹操的亲儿子,他只能被耽误了!
曹操的儿子曹彰,拥兵十万,为什么不反了曹丕?
事实上,曹操去世后,曹彰确实是有反意的,他并不想曹丕继承大统!而他之所以最终并未付诸行动,和曹丕兵戈相见,则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确有反意的曹彰
在不少的心目中,曹彰这个人就是个武夫,没什么弯弯绕绕,且曹丕和曹彰之间似乎关系还比较好,当年曹彰打了胜仗回来,曹丕还专门为他出谋划策,让他别在曹操面前太骄傲,最终帮助曹彰成功获得曹操的赏识,可见两兄弟之间,关系还是不错的!另外,曹彰本人似乎并不在乎皇权,他似乎更加向往战场中的厮杀!
大家都知道,曹植是曹丕的最大竞争对手,当年两人为了争夺世子之位可谓绞尽脑汁,但事实上,曹彰比曹植其实更有竞争机会!因为曹丕、曹彰、曹植三兄弟中,曹丕是老大,曹彰是老二,曹植只是老三,只要曹彰愿意,他完全可以和曹丕竞争。只不过曹彰的梦想并不在此,他更加向往成为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名将,南征北战。以至于当曹操想要考虑曹彰的前途时,曹彰竟然如此回答!
《三国志》: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
曹操问各个儿子的志向,其实就是想考校一下,看看谁有可能成为自己的继承人,结果曹彰直接回答他想当将军,令曹操大为惊异,最终在曹操的大笑声中,曹彰失去了竞争储君的资格,因为一个只会打仗而不读书的人不可能成为储君,真正的储君需要参与治国理政!
从志向上来看,曹彰根本不想参与众兄弟的竞争,他只想当将军,他和曹丕并没有利益冲突。再加上两兄弟的关系似乎还不错,按道理来说,曹彰应该是不会反对曹丕继位的,他是不应该怀有反意的。然而我们从史书中的记载来看,当曹操去世后,曹彰确确实实地表现出了反意,令众人大为惊讶!
在曹操的印象中,曹彰是个典型的武人,没有过多的心机,且他军事能力不错,所以曹操对他非常喜欢。当年汉中之战,刘备的养子刘封表现亮眼,于是曹操心里不爽,直接大骂:“卖履舍儿,长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黄须来,令击之。”从曹操的这番话便可以看出他对黄须儿曹彰的喜欢。遗憾的是,曹彰还未到达战场,曹操就已经撤退了。之后曹操便命令曹彰驻守在长安,防备蜀军进攻。
曹操去世前夕,非常想念黄须儿曹彰,于是他下诏让曹彰前来,想要临死前再看看这个儿子,结果曹彰还未到,曹操就已经去世了。按照常理来说,曹操去世后,大位应该让曹丕这个太子来继承,曹彰这个当弟弟的,应该在这种多事之秋做好分内之事,帮助曹丕稳定局面,敲打那些敢于跳出来的宵小,但是曹彰非但没有这么做,反而干了两件令曹丕大为震怒之事!
曹彰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寻曹操的印绶!印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几乎就是曹操权力的象征,拥有了这玩意儿,那基本就可以号令曹魏了。这种东西,除了曹操,那就只有曹丕可以得到。曹彰虽然是曹操的儿子,但他并不是曹魏的继承人,他无权得到这种物品,甚至于说他都不该对这种物品有任何想法,但是他却当着曹操亲信贾逵的面,问出了这句话!
《三国志》:时鄢陵侯彰行越骑将军,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遂奉梓宫还邺。
曹彰向贾逵索要曹操的印绶,这本身就是逾矩之事,甚至说此次还反应出了曹彰的反意,正常臣子,怎么可能去染指印绶?曹彰究竟想干嘛?
如果说有人认为,曹彰此举是想保护印绶,等到曹丕前来再还给曹丕,那么接下来曹彰干的第二件事,就彰显出了他赤裸裸的反意!
《魏略》:彰至,谓临淄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
按照《魏略》的记载,在贾逵那里碰了一鼻子灰的曹彰,又找到了曹植,而这一次,他直接劝曹植反了,想要拥立曹植为王,同曹丕竞争!然而曹植考虑到袁绍死后的袁家兄弟相残,导致袁氏彻底衰落,不愿意重蹈覆辙,选择了拒绝曹彰……
从曹操死后曹彰的种种不寻常反应来看,其实他确实是对曹丕存有反意的!他并不想让曹丕登基继承大统!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曹彰反意显露,且手中还有十万兵马,他为何不冒险试一下呢?他为何不选择和曹丕彻底撕破脸皮呢?
事实上,曹彰之所以不这么干,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一、曹彰缺乏众人的支持
曹操死后,曹彰前去向贾逵索要印绶,其实最主要的目的便是试探贾逵,想要看看贾逵是否倾心于他,毕竟贾逵之前算是曹植的亲信,当年鼎立支持曹植去和曹丕竞争的人中,便有贾逵!贾逵当年就支持曹植,反对曹丕,现在只要他稍微露一下口风,让曹彰捕捉到贾逵确实不爽曹丕,那么曹彰就能够和贾逵合作,反了曹丕!
遗憾的是,贾逵直接告诉了曹彰,印绶这玩意儿,并不是曹彰这种王侯应该染指的,这就相当于直接告诉了曹彰,贾逵他并不支持曹彰!与此同时,和贾逵在一起的人还有夏侯尚,这可是曹魏的宗亲,他背后代表的是曹魏宗亲势力,如果他看好曹彰,此时必定会对曹彰有所回应,遗憾的是,夏侯尚自始至终都并未说话,可见曹魏宗亲都并不支持他!于是曹彰放弃了自己抢夺大权的机会,转而去寻求曹植的帮助!
在曹彰看来,贾逵是曹植之前的亲信,如果曹植愿意起来反对曹丕,那么贾逵肯定会支持曹植!以曹植在曹魏的势力,加上曹彰的兵马,他们完全可以和曹丕一较高下。哪知道此时的曹植早已心灰意冷,他并不想让曹家陷入当年袁家的悲剧,直接拒绝了曹彰!
事实上,自从曹植竞争失败,曹丕被选为太子后,曹植似乎就已经认命了,他并不想再继续和曹丕竞争了。当年襄樊之战,曹仁被关羽打得狼狈不已,急需救援,此时正是曹植掌兵的好机会,恰好曹操也给了曹植这个机会,想让他统兵前去救援曹仁。多么好的机会啊,结果曹植直接把自己喝得大醉,不接这道命令,可见曹植心中是何想法,他是彻底地认命了,不愿意再继续和曹丕争斗了!
说白了,贾逵这种曹操身边的亲信,夏侯尚这种曹魏宗亲,曹植这种最有号召力的王侯都不支持曹彰,单靠曹彰根本不可能成事,于是最终曹彰只能按兵不动,压制自己的反意!
二、曹魏的大多数猛将都还活着
曹彰虽然能打,但是放到整个曹魏集团,曹彰的能力还不够看!不说曹魏宗亲内部那些名将,夏侯惇、曹仁、曹真、曹休等人,就说曹魏的外姓将领,徐晃、张辽、张郃,哪一个是善茬?曹彰对上他们任何一个人,都不一定能够稳赢,更何况这些人都还活着!曹彰本身没有得到曹操的传位诏书,也没有拿到曹操的印绶,号令不了曹魏众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贸然起兵,反抗曹丕,岂不就是在与天下为敌?曹彰打得赢那么多猛将吗?
三、袁家兄弟的教训
官渡之战,曹操虽然击败了袁绍,但袁绍集团家大业大,实力仍然非常强悍,甚至直到袁绍去世,曹操仍然不敢对袁氏集团展开强攻,可见袁氏的强大!面对强大的袁氏,曹操选择了分化打击的方式,成功使得袁家兄弟反目,最终彻底击败袁氏集团。往事历历在目,曹彰这些亲历者的感触尤其深刻!
曹彰手握十万兵马,即便没有曹植等人的支持,他仍然有一战之力,但战争过后呢?曹家会受到多大的伤害?当时曹魏的处境,可并不是非常好啊!曹魏之外,孙权、刘备蠢蠢欲动,想要趁着曹操去世有所作为,曹魏之内,汉献帝的那帮老臣可还没死啊,他们也想趁着曹操去世,抢夺大权。如果此时曹彰和曹丕翻脸,曹魏必将陷入一场浩劫之中,最终受到损害的一定是曹家!所以说,正是考虑到袁家的前车之鉴,曹彰最终被曹植说服,放弃了反抗曹丕的计划!
结语
总的来说,曹操死后,曹彰确实对曹丕心存反意,但他最终之所以没有选择和曹丕彻底翻脸,则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一、曹彰缺乏众人的支持;二、曹魏的许多猛将都还活着,曹彰不是他们的对手;三、曹彰不想重蹈袁家兄弟的覆辙!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魏略》)
曹操的儿子曹彰,拥兵十万,为什么不反了曹丕?
在古代,权贵阶级的继承权争斗,是很残酷的,尤其是皇室,为了太子位和皇位,兄弟相残的事情屡有发生。东汉末年,曹操发迹后,朝野上下心里都明白,汉献帝只是个傀儡,这座天下迟早是曹操一家子的囊中之物。那么曹操的儿子,就有了充足的理由和动机,去抢夺那个权势滔天的位子。
不过,曹操有个儿子,叫曹彰,却非同一般,他是曹操的嫡子,但是对皇位不感冒,志向是‘好为将’,只愿意当个带兵打仗的将军。
曹彰的胡须偏黄色,因此被曹操称为‘黄须儿’,众所周知,古代面向迥异的家伙,必然有其他特长,曹彰就是这样,他的臂力过人,爱好是‘手格猛兽’,徒手跟猛兽过招;还能左右开弓,百步外射断胡须头发。
有一次,乐浪郡献来了一只老虎,曹彰兴奋异常,抓住老虎的尾巴,缠在自己的胳膊上(这个画面怎么有点少儿不宜?),史载:虎弭耳无声;
南越国献来一只白象(不知道是不是曹冲称象的那只?),曹彰觉得这个大东西,鼻子忒长,捏住大象鼻子,想要跟大象较劲,史载:象伏不动。
既然志向是当个大将军,对于良驹应该没有免疫力,不管付出多大代价,都要带回家,就跟现在的男人喜欢跑车是一个道理。
据传,曹彰偶然见到一匹骏马,移不开步伐了,非要马主人卖给他,但是马主人面露难色,曹彰马上指着自己的一众美妾,要马主人随便挑,然后以‘马’换马。
儿子不好美色,曹操最是喜欢,哪像曹丕,竟然跟自己抢甄宓!
所以曹操赎回蔡文姬的时候,就命曹彰带兵前去塞外,若是曹丕,恐怕就是带回来一个儿媳妇了!
建安二十三年,乌桓造反了。曹彰被曹操任命为中郎将,随军出征。当曹彰进军涿郡(今河北涿州),乌桓叛军几千骑兵杀了过来,而曹彰身边,只有步兵一千,马匹几百。
照理说,野外骑兵遇上步兵,都是砍瓜切菜,但曹彰率军坚守阵地,乌桓叛军强攻无果后退去。
曹彰乘胜追击,只是匆忙赶来的援军,带着旨意说不能深入敌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曹彰不放过这难得的机会,带兵再追一天一夜,大获全胜。当时鲜卑还有几万兵马观望,见曹彰这么勇猛,只好臣服曹操,‘北方悉平’,曹彰功不可没,回去论功行赏时,曹彰‘归功诸将’,曹操喜甚。
曹彰在北方建功,曹操看在眼里,就让曹彰留守长安,拥兵十万,抵御外敌。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在洛阳得了重病,深知命不久矣,便急召曹彰前来,只可惜,曹彰还在半路,曹操就已病逝。
曹操临死前,曹丕在邺城,而曹植在身边。曹彰和弟弟曹植交好,觉得父亲唤自己前来,就是想着传位给曹植,要自己给予曹植以武力支持。
曹植想着袁绍袁术两兄弟之所以成不了气候,是因为兄弟不睦,如若曹丕曹彰干架,父亲曹操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很有可能毁于一旦。
曹植的软弱,加上司马懿的劝说,曹彰也想到了其中的利害关系,果断把兵权交了出去。他是曹丕的亲弟弟,又不想当皇帝,想必曹丕不会动他,而南边的刘备孙权未平,领兵打仗这件事,总会落到他头上的。
曹丕废了汉献帝自立为王,册封曹彰为任城王,食邑万户。
不过仅仅一年时间,曹彰入京觐见曹丕,突然暴毙,给他的死因,加了一层神秘色彩。
曹彰的死因有两种说法。
一是被毒杀。曹丕和曹彰切磋棋艺时,曹丕命人端来乌枣,做了记号的乌枣是有毒的,曹丕专挑无毒的吃,曹彰蒙在鼓里,遭到毒害;
二是自然死亡。毕竟曹彰死时36岁,曹丕活了39岁,曹植活了40岁,他们亲兄弟三人,差不太多,可能有家族病史。
具体如何,因时间久远,已不得而知,成了一个谜团!
曹操的儿子曹彰,拥兵十万,为什么不反了曹丕?
曹操死时,曹彰回来,当时曹丕的确有些害怕,因为曹彰的战斗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为什么不反曹丕呢?有这么几点原因。
一、曹彰的志向曹丕,曹植,还有曹彰都是同母兄弟,曹操曾经对他们三个很看好,也很器重,所以就培养他们读书,曹丕和曹植都很热爱读书,曹彰喜欢什么呢?他看到书就烦,当他说了这么一句话,曹操就不再逼他读书了。
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魏书·任城陈萧王传》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我就想当一个大将军,其他的什么都不想干。
这就是曹彰的志向。所以争立世子只在曹丕和曹植两兄弟之时展开,曹彰没兴趣,曹操也没有想将他培养成接班人的意向。
正因为这样,曹彰自然没有夺权的想法了,更谈不上反。
二、如果曹彰反,能成功吗?假设当时曹彰想造反,能成功吗?首先曹丕的世子之位是得到天下人认可的,这是曹操亲封的。
曹操一死,曹丕继位面临一个大问题 ,那就是能不能震得住这些老臣,虽然忠于汉室的很多人死的死,杀的杀,隐的隐,但是那股力量始终存在。
同时魏国外面还有吴国和蜀汉虎视眈眈,一有机会,他们肯定会联手伐魏。
如果曹彰反了,在当时的确可能会拿下曹丕,但是这样他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中名不正言不顺,因为是夺位的。
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怎么对付这帮势力,包括忠于汉室,忠于曹丕,忠于魏国等等之人。
他人在军中,影响力在军中,所以仓促来做,很可能就像董卓一样。不知道该用谁,结果被世家大族联手玩了,当董卓任命了一个又一个人,这些人一出去就联手反对董卓。
曹彰也会面临这样的困境。
如果曹彰真的反了,那么曹操打下的基业很可能就此瓦解。
内外交困,以曹彰的性格还真的摆不平。
结语:不管是从曹彰的志向还是从现实的情况看,曹彰都不可能反。不管是从根基,还是从支持度还是影响力以及得民心等方面都不如曹丕,所以知进退的曹彰自然不会做出这样的蠢事。
曹操的儿子曹彰,拥兵十万,为什么不反了曹丕?
曹彰就是拥兵20万,他也不敢反曹丕,曹彰没有造反的野心和时机。
之所以有人认为曹彰有造反的嫌疑,是因为曹操临死前,曾经召身在长安的曹彰前往洛阳见面,结果曹彰还没有到洛阳,曹操就去世了,于是曹彰就问贾逵:曹操的玺绶在哪里?被贾逵一句话顶回去了,贾逵说:太子在邺城,国有储君,这不是你应该问的。
其实这件事很有意昧,曹操临死前为什么召曹彰?曹彰为什么问玺绶?
先说第一件事,曹操召曹彰应该是想见儿子一面,交待一些事情。至于交待什么事?肯定是家事,跟继承人无关,去看看曹操临死前写的遗书,全是交待一些家中的琐事,没有一句话提了权力交接问题,全是家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况且曹操的继承人问题早就定了,曹操早就确定了曹丕是继承人,曹丕当时的官职是五官中郎将,同时是副丞相,留守邺城,曹操的儿子当中唯独曹丕没有封侯,为什么?因为曹丕是要继承曹操的爵位的,所以不封侯,其它儿子不用继承,所以封侯。
当时汉献帝在许都,曹操在洛阳,曹丕在邺城,邺城才是曹操的大本营,同时也是曹操魏王封国的都城,皇帝出征,太子留守,这是常规,曹操出征,让曹丕留守,也符合这个原则,曹丕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都是继承人的铁定人选,不存在争议。
曹操是公元220年正月到达洛阳的,当月就病死了,曹操召曹彰也应该是220年正月的事,在这之前,曹操刚刚解决关羽的襄樊之战,回师洛阳。按道理来说,如果不是曹操生病,他应该继续回到邺城,曹操到达洛阳的当月就病逝了,说明曹操得的是急病,他自已也没有想到。
换句话说,曹操在召曹彰到洛阳时,很可能是没有生病的,结果一得了病之后,连曹彰的面都没有见到,曹操继承人都定了,召见儿子无非就是交待一些事情,叙叙旧而已,千万别想得太复杂了,虽然曹操有时候很复杂,但对自已家人,曹操一直很简单。
再说曹彰为什么要问先王玺绶?玺绶就是玉玺和印绶,是权力的象征,按道理来说,曹操去世后,玺绶应该保存好交给继承人,以便继承权力,这个不应该是曹彰问的,要解释曹彰为什么问,就得了解一下曹彰是什么人?
曹彰就是一介武夫,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都是武夫,没错,曹彰作战勇猛,力能搏虎,立志当一个将军,从来不是一个政治家。
就连曹丕也从来没有认为曹彰是自已争夺继承人的竞争对手,在曹丕和曹植争位的时候,基本上没曹彰什么事,因为曹彰的理想是当一个有作为的将军,就连曹操本人都知道,没有人认为曹彰有野心。
曹彰本人也确实是一个没有野心的将军式人物,我认为曹彰问玺绶恰恰是曹彰正直,无野心的表现,曹彰作为最先到达洛阳的曹操儿子,他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曹家的政权,他问玺绶只不过是为了保护玺绶,如果曹彰真有野心,贾逵能挡住得曹彰吗?
贾逵一句话就把曹彰顶回去了,曹彰也什么过激的表现,只是在那个敏感特殊的时机,难免外人有其它想法,曹彰的本意无非就是保护玺绶,没有野心,如果曹彰真要造反,不应该先抢了玺绶,再伪造诏书造反吗?可是他没有,否则就是十个贾逵也挡不住曹彰。
曹彰就是个耿直BOY,曹操问他将来的志向是什么?曹彰就老老实实回答:当个纵横疆场的将军。曹彰平定西北鲜卑乌桓叛乱时,经过曹丕处,曹丕教他跟曹操汇报工作时,说功劳是别人,曹彰就老老实实按曹丕的话说,曹操就大喜,曹彰就是这样一个毫无心机的人。
这样的曹彰,就算拥兵二十万,也不用担心他会造反呀!况且曹彰身边并没有聚集一批文武谋士怂恿他造反呀!
曹操的儿子曹彰,拥兵十万,为什么不反了曹丕?
曹彰和曹丕、曹植同母所生,曹丕老大,他老二。从长幼秩序看,曹彰其实和曹植一样,基本上与皇位无缘。而且曹操对曹彰考察的时候,曹彰的回答也明确不想做继承人,想做一个统帅大军出征的大将。从曹彰的综合表现看,他带兵打仗有一套,也没有任何记载说他对皇位有想法。所以曹彰不反曹丕,我认为三个方面原因:
一、曹彰认可了曹丕做曹魏的主人,他愿意服从曹丕,没有异志。如果他有异志,他就不会向曹丕交割军队。
二、曹彰虽然是个武夫,但是他大局观念还是有的,他知道曹操刚刚去世,如果他再起兵反曹丕,最终会方便了吴蜀两国,而且他反了曹丕,也未必可以坐稳皇位,因为大家不认可他。
三、曹彰的忠孝观念还是很深的。他知道,他如果起兵,既对不起死去的父亲,而无脸见曹丕,手足相残的事情,他做不出来。
而且,曹操之所以在临终前还让他带兵,不是让他反曹丕的,而是让他守护曹魏江山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