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执行的是诸葛亮的北伐国策,为什么诸葛瞻还要反对姜维?
姜维北伐是诸葛亮遗志,诸葛瞻反对姜维北伐,也是诸葛亮遗志。
诸葛亮遗志:可控的北伐诸葛亮的遗志是可控的北伐。
为了保持蜀汉稳定,诸葛亮对身后的权力结构,作了2点调整。
1、军权、政权分离。
诸葛亮本人是极为特殊的。
在刘备死后,他军政权一把抓,成了蜀汉实际上的领导人,他的丞相府成了蜀汉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机构。
这样的“权臣”格局,当然是不可能长久的。
当初刘禅年幼,诸葛亮以相父之名操办一切还说得通,现在后主成年了,怎么可能再让人操办一切呢?
因此,诸葛亮死后,掌军事、掌政治的职位分开。
所以,武侯遗志,没有人有资格单独继承,必须是由蒋琬、费祎、姜维等人共同继承。
2、“政指挥枪”。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论》
姜维等武人,都要服从蒋琬、费祎这种政治人物的统一调度。
蒋琬、费祎等人根据政治需要、经济条件,做出统一安排。北伐的阶段性目标、时间、规模,都需要服从这个统一安排。
这样的北伐,才是可控的,即便无法取胜,也不至于伤国本的。
失控的北伐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费祎,保持了对北伐的控制。
这段时间,北伐的规模、方向、时机,都是蒋琬、费祎统一安排的。
费祎时期,姜维用兵规模常不满万,战役目标也非常有限。
这段时间的3次北伐,有的小有盈余,有的虽然无功而返,但也损耗不大。
可是,费祎死后,蜀汉无人可以压制姜维,北伐渐渐失控。
姜维是一个纯粹的军事人才,他没有参与政治、经济工作,打起仗来多从单纯的军事角度考虑,不太顾及国内政治、经济情况。
北伐规模,越打越大,北伐频次,越打越高。
仅仅在255年、256年两年,姜维就进行了3次数万人的大规模北伐。
其中,段谷之战,蜀军星散流离,精锐损失惨重,成为夷陵之后后损失最大的一战。
与此同时,随着魏国在关中、陇右地区经济的恢复,双方实力差距进一步拉大,姜维即使取得大胜,也难以获得太大实际利益。
可以说,姜维北伐,不但已经无利可图,而且耗费国力巨大。
因此,姜维北伐已经不得人心。
诸葛亮北伐时,也就只有谯周这种本地派反对。姜维北伐,遭到了本地大族、文官集团,甚至连廖化、张翼等武将都集体反对!
这样的北伐,当然要想办法重新控制住!
这样的姜维,当然要控制住!
诸葛瞻的立场261年,34岁的诸葛瞻与董厥一起执掌尚书台事务,统领国事。
“政指挥强”的的重任,落到了诸葛瞻们身上。
制止姜维这种失控的北伐,成为诸葛瞻的首要工作。
此时,蜀汉朝廷主要有三股较强的势力。
宦官黄皓、武人姜维、文臣诸葛瞻。(东州派、益州派虽然经济实力雄厚,但在蜀汉朝政权力体系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诸葛瞻、董厥,与黄皓结盟,一起行动,准备撤掉姜维,换成阎宇。
结果,姜维到沓中避祸屯田去了。汉中空虚,蜀汉危险了!
制约姜维的任务,还是没有完成!
“中毒”的姜维,“毒死”了蜀国姜维中了攻势思想“毒素”。
姜维把汉中防御体系,也改装成了“攻势型”。
他认为阻敌于国门之外,即便能自守,也无法歼敌,遂“聚兵敛谷”,企图采取“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思路。
以当时魏蜀国力差距,这样“开放式”的对赌,无异于自杀。
蜀国灭亡之门开启了!
诸葛瞻临死前叹息:“我既不能除掉黄皓,又不能制约姜维,打仗也打不好,该死!”
诸葛瞻仗打得不好,但临终前的这声叹息,还是有见地的!
激进策略,还是保守策略,目的都要“强大自己,削弱对手”。
如果违背了这个目的,不管你的策略“继承了谁”,都是应该被制止的。
姜维的北伐,对对手的打击非常有限,对自己的消耗极大,已经是一场失控的游戏,已经为任何“国策”所不容。
因此,诸葛瞻们反对的,不是什么北伐国策,而是失控!
姜维执行的是诸葛亮的北伐国策,为什么诸葛瞻还要反对姜维?
谢谢邀请。
阿呆认为,这只要搞清楚几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清楚了。
1、蜀国当时的现状。
2、诸葛亮的北伐国策是否符合蜀国的基本利益。
3、姜维北伐的目的是什么。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出陈仓道到五丈原。与魏军僵持达百余日。诸葛亮逝世,蜀军退回汉中,至此诸葛北伐结束。
诸葛亮北伐时期的蜀国,是个怎么样的呢:
偏居西南一隅的蜀国版图最小,丢失荆州后,主要地区仅巴蜀汉中等地。直到刘禅投降时,偌大个地盘盘上只有户28万,人口94万,军队约10万,可见国力之弱。经济和军事的发展都是需要人力资源的。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时候,已经是全面参战了,男可战,女可运。诸葛亮也承认,他是在“益州疲弊”的情况下率师北伐的。
再看看当时魏国,有人口440万,军队约60万,力量对比差距明显。
蜀国地方,东有长江天堑,北有秦岭屏障,四塞险固,易守难攻。如果联合吴国,共同地对付强魏,那么蜀国偏安西南是没问题的。而且益州和汉中地区优越肥沃的土地,良好的水利灌溉,加上蜀国稳固防守。资源能够真正被开发,蜀国的经济实力必将大增,逐鹿中原一统天下的机会自然大了不少。
诸葛亮的北伐,恰恰是:放弃蜀国的优势,用蜀国的弱势去攻打魏国的强势,显然是有悖常理的。放着险固的优势地形不防守,不发展经济。而是将一点可怜的家底,拿出去,翻越秦岭,劳师远征。
所以,北伐是违背蜀国基本利益的。诸葛亮由于手握军政两项大权,没人能敢直接反对的。诸葛亮死后呢?情况就不一样了。
无论是费祎还是蒋琬,都是主张“保境安民”,以防守为主,发展国内经济的。而且,这是符合当时蜀国情况的,也是符合蜀国上上下下的所有人的利益的。这种思想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所以,诸葛亮死后,刘禅就果断地叫停了北伐。
再看看姜维,姜维是诸葛亮重点培养的接班人。对老师的遗愿,他是牢记在心。再就是,姜维是天水人,姜维的心愿当然是占领关中,打回自己老家去。
而且,姜维是不管政治的,他只有一个目的:北伐。这个天水人的愿望,是与蜀国人的利益相冲突,相违背的。所以,姜维的北伐,总是受到来自成都的限制。
诸葛瞻临死时候曾经仰天长叹:“吾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罪过啊!”
足可见,姜维的北伐,在蜀国内部看来,已经是个大祸害了。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姜维的评价:“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什么意思呢?文武都一般,一心想立功成名,穷兵黩武,判断不周详,做事欠考虑,最终导致丧命。
阿呆这样看,只是个人愚见,欢迎商榷。
姜维执行的是诸葛亮的北伐国策,为什么诸葛瞻还要反对姜维?
三国时期,蜀国势力由巴蜀本地势力丶刘表父子带来的东州势力、刘备带来的荆州势力共同构成。三股势力互相争斗,而蜀国又相对实力较弱,因此诸葛武侯就只好打着匡扶汉室的名义,靠北伐战争去压制蜀国内部的派系纷争。其次是以攻为守,掌握攻防的主动权,防止魏国大举进犯。还有就是诸葛武侯也抱有一丝侥幸,假如魏军统帅出现重大的战略性错误,如果诸葛武侯也足够幸运,也许也存在一举成功的拿下中原的可能性。
纵观历史,诸葛武侯的战略目的实现了一半,那就是有效的压制了蜀国内部的派系争斗,成功的掌握了蜀魏战争的节奏,有效的阻止了魏国的大举进犯,保障了蜀汉政权的生存安全。
诸葛武侯归天后,姜维将军坚持老上司的既定国策,继续北伐,而诸葛瞻则反对姜维将军北伐,个人认为诸葛瞻的反对有一定的合理性:
1,姜维将军没有诸葛武侯的权势和威望,压不住蜀国内部纷争。北伐的这一层意义失去了。
2,蜀国立国已有几十年,派系纷争已经很和缓了。
3,蜀国国力已难以支撑经年累月的北伐战争了。
4,天下大局已定,人心已不再向汉,蜀汉将要灭亡已是明摆着的事,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看破不说破而已。所谓忠君爱国,只是碍于情面和传统道德,本着忠义的做人原则而已。
姜维执行的是诸葛亮的北伐国策,为什么诸葛瞻还要反对姜维?
姜维北伐是诸葛亮的遗愿?这从史料中找不到相关记载,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姜维是诸葛亮的接班人,这种认识有严重偏差。诸葛亮指定的后续执政团队是以蒋琬为主,费祎、董允为辅,姜维不在其中。蒋琬等人特点基本相同,即:持重谨慎。诸葛亮既然选择了这样的团队执政,其实就是选择了放弃北伐魏国。
姜维一直想北伐,但受到了执政团队的压制,无法实现愿意。费祎意外身亡后,姜维事实上成为蜀国第一重臣,才得以实施北伐。但姜维北伐很明显与诸葛亮北伐情况发生了巨大改变。
首先,姜维没有诸葛亮一样政治军事上的决对权威。姜维北伐文官系统全部反对,甚至将领中也多有反对者,其中包括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其次,蜀国承平二十余年,人心厌战,姜维不顾反对,执意北伐,造成蜀国内部割裂,这也是让诸葛瞻等人忧虑的。
再则蜀国与魏国实力差距越来越大,姜维的北伐以弱伐强,胜算微小,加上姜维频繁北伐,造成蜀国上下不堪的重负。诸葛亮当年北伐,注重了减负问题。诸葛瞻反对姜维北伐可以想见。
姜维执行的是诸葛亮的北伐国策,为什么诸葛瞻还要反对姜维?
姜维,诸葛亮的嫡传弟子;诸葛瞻,诸葛亮的儿子。
极为尴尬的是,两人同为蜀汉效力却并没有因为诸葛亮而关系亲密,反而却因为蜀汉的兵权之争而闹的沸沸扬扬。
姜维姜维,曹魏降将,后跟随诸葛亮为蜀汉效力,为诸葛亮所赏识并且在诸葛亮的培养下逐步成为蜀汉军事才能和谋略仅次于诸葛亮的新起之秀。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军队由姜维统领,在军事上,姜维延续了诸葛亮的北伐策略,虽说效果一般但毕竟也使曹魏所忌惮。
诸葛瞻诸葛瞻,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因其父亲的光环而受到蜀主的重用,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总理中央事务。虽为诸葛亮之子,但诸葛瞻并没有遗传诸葛亮的谋略和才能,做事也没有当机立断的魄力,更没有宽以待人的胸襟。
诸葛瞻和姜维矛盾的焦点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政治站位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呈一边倒的都站到了蜀主刘禅一边,主持中央事务的诸葛瞻因姜维降将的背景而上奏刘禅希望剥夺姜维的兵权,刘禅并没有立即采纳。而姜维在得知诸葛瞻要削掉自己的兵权时,就一改诸葛亮生前袭扰曹魏的北伐策略,变成了主动出击曹魏的北伐政策,在姜维的意识形态里,只要带兵在外对曹魏作战,就能借北伐之名保住兵权。但他频繁的北伐劳民伤财,过度的消耗了贫弱的蜀汉国力,蜀汉上下怨声载道,诸葛瞻更是借机弹劾姜维的北伐战争。
兵权,才是诸葛瞻和姜维矛盾的根源。
姜维执行的是诸葛亮的北伐国策,为什么诸葛瞻还要反对姜维?
谢邀。
诸葛亮46岁得子,名瞻,字思远。幼即聪敏好学。但诸葛亮却在致其兄诸葛瑾的信中说:“嫌其早成,恐不成重器耳”。事实上,完全不出诸葛亮的预料。诸葛亮亡后,诸葛瞻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武乡侯,尚公主,与董厥共同辅佐刘禅,大权在握。但他对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却束手无策。他认为姜维连年动兵北伐,使蜀国日益贫弱,希望罢免姜维的兵权,也没有成功。
诸葛瞻提议罢姜维兵权,虽然有为蜀国打算的意思,但也有完全控制蜀国军政大权的想法。不过他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对他的看法和对身后大事的安排。所以姜维一直在与魏国交战应该是刘禅和姜维共同在遵守诸葛亮的遗法,不是他的反对可以阻止的。姜维虽然北伐无功,却对蜀国内部和外部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自古以来,两代君王对一个臣下坚信不疑的,恐怕也只有诸葛亮做到了。
诸葛瞻后来在邓艾伐蜀的时候,没有采纳部下的正确建议而终于导致了蜀国的彻底灭亡。唯一可以告慰诸葛亮的就是他的子孙以及关、张、赵等忠臣的后人,大都以身殉国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