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袁绍选择固守河北,养精蓄锐以逸待劳,能最终战胜曹操吗?

曹操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胜负未可知。

对此,尽管网上有许多朋友提出了不同看法,但细看当时形势,曹公所言不虚。

曹操自己的回答

官渡之战后,曹操感叹:如果袁绍用田丰的计策,那么,胜负未可知!

田丰之策,正是不急于决战,养精蓄锐+分兵骚扰。

官渡之战前,田丰认为曹操善于用兵,不可轻视,不应把胜负压于一次决战,而应采取更为稳妥的方法:

1、不急于决战,内部发展经济、外部联结英雄。

2、不断骚扰曹操,干扰曹操发展,使他不能安生。

如此,不出2年,胜负可分!

后人的质疑

对此,历来有人质疑田丰之策。

质疑的大致理由是:

1、袁绍骚扰不了曹操。

从袁、曹直接对峙的角度看:曹操控制河内,使袁绍不能从并州方向南下;臧霸在徐州,压制了袁绍的青州兵团。

因此,袁绍要骚扰曹操,连合适的渡口都没有。

2、袁绍“联结英雄”的策略已被化解。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安抚了关中、凉州众将,西部无忧。

东面徐州已经平定,曹操已委托臧霸安定形势。

而刘表“坐上客”,自张绣降曹后,已不敢威胁曹操。

3、同时发展经济,袁绍不占优势。

姑且不论二人政治才能的差异。

曹操的地盘经过反复的战火破坏:兖州经过吕布与曹操连番大战、徐州经过曹操的屠杀、豫州不断遭受黄巾破坏。

因此,曹操的经济增长是从破坏中走出来的恢复性增长,袁绍是正常增长。

恢复性增长的增长速度通常远远快于正常增长。

加之曹操政治能力强,比经济增长,袁绍也吃亏。

因此,许多朋友认为:袁绍直接决战,是正确的选择。

那么,难道曹操称赞田丰的“持久之策”,只是出于客气吗?

当然不是!

曹操的担忧

曹操善于用兵,并不害怕与袁绍决战,他所忧虑的,正是自己的地缘劣势。

他最担忧的是:袁绍“联结英雄”,与关中、凉州众将结合,又勾结羌胡、串联南方,一起对曹操形成战略包围。

如此,曹操“将以兖、豫两州敌天下六分之五”。

因此,曹操采取了积极的策略,摆脱被动。

他以钟繇安抚关中,搞定了马腾、韩遂,打破了西面的包围圈。

随后,曹操又不惜冒险,迅速击破在徐州叛乱的刘备,以臧霸镇抚徐州,稳定东方。

所以,看起来,曹操已经极大改善了自己的局面。

那么,田丰所说的:联结诸侯,不断骚扰曹操,是不是一句空话呢?

不是!

不稳定的局面

田丰之所以仍然坚持暂不决战,是因为他看出了曹操的命门:不稳定。

东面,臧霸对徐州的控制是很不稳定的。

刘备说在徐州搞事就搞起来了。

同时,与臧霸同为“泰山众将”的昌霸等人,对朝廷(曹操)也不忠诚,多次反叛!

后来,诸葛亮说曹操“五攻昌霸不下”,正是徐州周边形势不稳的表现。

而直到曹丕时期,曹家才彻底控制徐州。

西面,关中众将的立场也不稳定。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关中已经接受安抚;袁绍与曹操开战前,钟繇又安抚了关中;袁尚后来要联合并州、关中众将反击时,张既又说服了马腾、韩遂。

反复地说服、安抚,正说明关中众将的立场很不稳定,袁绍并非不能争取。

南面,孙策表面上接受了曹操的安抚,但已经进攻过陈登的广陵,后来更是试图袭许都,也不是一个安分的家伙。

因此,曹操“摆平”的这些诸侯,立场都很不稳定,他们随时可能成为火药桶。

而由于袁绍已经直接威胁曹操,曹操即使讨伐在徐州立足不稳的刘备都需要冒险,又怎么能彻底消灭这些威胁呢?

所以:如果进入一段时间的对峙,曹操很难获得稳定的发展环境。

实力增长速度

如果以5年为期,曹操的经济增长,或许能好于袁绍。

可是,如果以2年为期,形势显然对袁绍有利。

曹操要恢复性增长,需要招抚流民,重新垦植。至少需要几次秋收,才可能见到效果。

而袁绍则不同。

袁绍面临的问题是:兵疲库虚。冀州、幽州的经济没有遭到严重破坏。

因此,袁绍只需要稍事休整,即可养精蓄锐,恢复实力。

更重要的是:袁绍将可以按照他原本的设想,完成对“沙漠之众”的整合。

当初,袁绍选定去河北发展,意图正是: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

同时,袁绍“素有恩于胡、汉”,在讨伐公孙瓒时期,与乌桓等族配合紧密。

所以,袁绍是有机会快速整合“沙漠之众”,进一步强大自己(尤其骑兵力量的)。

因此,如田丰所言,以2年为期,袁绍的实力增长将远远胜过曹操。

结局难改

因此,如果袁绍不急于决战,内部发展经济、外部联结英雄,是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取胜机会的。

所以,曹操说“胜负未可知”,是比较客观的。

不过,考虑到袁绍后来的表现,其实袁绍最后败亡的结局仍然是难以改变的。

因为:袁绍之败,不只是因为某一个具体的决策的失误,而是他一直都是败给了自己!

官渡之战,偷袭乌巢是曹操草杰出军事才能的表现,但是,要不是袁绍集团自己内部乱七八糟的关系,许攸又怎么会跑去出卖情报呢?

即便官渡决战后,袁绍仍然拥有一定的优势。谁又知道他自己搞出二子相争的惨剧来呢?

所以,即便袁绍采取了不急于决战的策略,谁又知道他内部会出什么幺蛾子事情呢?

曹操说“胜负未可知”,是客观的,大度的。因为那是对他威胁最大的方略。

可是,如诸葛亮所说:“然操遂能克绍,以弱胜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袁绍败于官渡,是偶然;但袁绍不敌曹操,是双方能力的综合体现。

如果袁绍选择固守河北,养精蓄锐以逸待劳,能最终战胜曹操吗?

谢谢邀请!如果袁绍选择固守河北,养兵蓄锐、以逸待劳,也不一定战胜曹操,如果是别的统帅,这个战术是能的。这正是沮授的谋略,沮授建议袁绍,进行持久战,拖垮曹操,待曹操粮草殆尽,就可以战胜曹操了。这也是好的计策,是忠告,可是袁绍不听,采取郭图审配的速决战。换句话说,就是听了也没用,原因是袁绍用不好这个谋略。

袁绍手下战将、谋士云集,力量又强,颜良、文丑、张郃……都是名将;许攸、田丰、沮授……都是良谋,本应战胜曹操的。本来是,将帅用谋士要会用,即将帅能识别出谋士出的主意是否可行,能管用就用,不管用再搁置。关键是袁绍刚愎自用,是非不明,分不出是否可行不可行。他不会用人,弄得军心混乱,使良才投奔曹操。多次战斗,不听良言,失掉良机,最后转胜为败。战争时间越长,人才流失越多,对战争更不利。还有,没有走好的一步关键棋,失掉许攸,失掉了粮草,导致失败。

所以说袁绍选择持久战法。也难取胜!这个战法,别人行,他不行。

如果袁绍选择固守河北,养精蓄锐以逸待劳,能最终战胜曹操吗?

在官渡之战中,袁绍败给了曹操。因为这场战役,袁绍备受非议。大家对袁绍的战略、战术横加指责,认为他的失败,是因为没有接受沮授和田丰的良言相劝造成的。似乎袁绍只要接受了沮授和田丰的建议,就能够打败曹操一样。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我们看历史上,袁绍和曹操其实是一对发小。他两个人气味相投,都是不务正业的人。在历史上记载有他们两个人看到人家结婚,新娘子长得漂亮,合伙去戏弄人家新娘子的故事。但是,这两个人也都是胸怀大志的人。他们曾经互相说过自己平定天下的策略。

袁绍说,自己南据黄河,北阻燕代,兼并匈奴少数民族的武装,南下以争天下。而曹操回答说,如果你这样来进攻的话,我任用天下的智能之士,运用正确的智谋策略来抵御你,肯定能够胜利。

我们可以看到,在后来历史的发展,袁绍和曹操都按照自己的策略行动。袁绍果然兼并了黄河以北的四州之地,收服了匈奴的部落,然后准备南下攻打曹操。而曹操虽然军事实力要小于袁绍,但是他听取部下正确的建议,以智谋用兵,出奇制胜,最终打败了袁绍。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曹操早就发现袁绍的缺点。袁绍受世家大族的影响,身上有着世家大族的劣根性。他自己本身智谋欠缺,但是又没有容人之量。所以,虽然袁绍可以依赖自己家族四世三公的资源,成就一番事业。但是,如果遇上曹操,他就必败无疑。

曹操正是看出了这一点,才会坦然说出以智谋取胜的话。果然,在奉迎汉献帝的时候,袁绍就没有听从下属的劝谏,拒绝奉迎汉献帝。结果让曹操占了先机,奉天子以讨不臣,取得了大义的名义,事后袁绍追悔莫及也无济于事。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双方谋略的高下。

在官渡之战前,袁绍在讨论战略的时候,他的手下分为两派。一派是沮授和田丰,他们认为袁绍虽然完成了统一北方的战略任务,但是,在现在的时候,已经是军队疲惫,粮草不足。从军事上来说,需要进行战略性休整。在休整的时期,一面做好下个阶段的作战准备,一面派精锐骑兵对曹操进行骚扰,使得曹操不得休息。这样,三年之后再发动进攻,就可以战胜曹操。

另一派是审配、郭图,他们认为袁绍的军事实力远胜过曹操,应该趁现在的优势,进攻曹操。否则给曹操喘息之机,将来曹操的实力增强,就会增加战胜的困难。

最终,袁绍采纳了审配和郭图的意见,发动了官渡之战。最后遭受了惨败。那么,如果袁绍采纳沮授和田丰的意见,采取放缓攻势,休养生息,并且消耗曹操实力的办法,能够取得胜利吗?

我们首先要看看,官渡之战袁绍败在了哪里?袁绍在官渡之战中,采取的战略是速胜的,而采取的战术是持久的。这个战略战术的配合应该是比较正确的。袁绍没有听从沮授田丰的建议,采取了再接再厉的战略。但是,袁绍在经过初战的失败,明白了自己的军队和曹操军队素质上的差距。改变战术,采取持久战的战术,一下子抓住了曹操的弱点。

双方在官渡对峙期间,实际上压力更大的是曹操。当时曹操的手下有很多都叛逃到了袁绍那里,还有很多暗暗与袁绍串通。在官渡之战后,发现一箱子和曹操手下与袁绍串通的书信,曹操命令烧掉。曹操说,在当时的情况下,我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幸免,更何况他人。可见,曹操的胜利是如何的艰难。

因此,曹操的胜利不是因为双方的实力差距,而是来自于谋略的运用。用诸葛亮的话说,就是“非唯天时仰亦人谋也”。而这个人谋,是袁绍的内部出现了问题。

官渡之战有很多疑点。比如说许攸的举动十分可疑。而曹操能够料事如神,抓住袁绍致命的弱点,屡次准确的袭击袁绍的粮道更是可疑。这些在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能发觉这中间的疑问。

袁绍的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出兵前废黜了沮授,拘禁了田丰。在一场大战前,袁绍为何要自断股肱,这是一个迷。不过,我们可以从这一点判断,只要袁绍发动对曹操的进攻,这些矛盾就会爆发,这就更加可疑了。

因此,即便是袁绍采取了沮授田丰的建议,采取修生养息的战略,也是无济于事的。在袁绍修生养息增强实力的同时,曹操的实力也在增长。在三年后,袁绍的实力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而曹操的实力可能会成倍的增长。那么,在新的战役里,袁绍所占的优势反而没有官渡之战的优势大了。所以,一鼓作气攻打曹操不失为良策。

官渡之战袁绍几乎取得了胜利,但是由于废黜了沮授,造成全军不服,军心涣散。囚禁了田丰,使得袁绍得不到良谋,无法出奇制胜。这才造成了官渡之战的失败。我们可以想象,假如采取修生养息的策略,在这段时间里,沮授、田丰就能够保住自己的职位吗?从袁绍的表现来看,这是很不可能的。所以说,袁绍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结语:

在袁绍发动官渡之战前,他没有采用沮授、田丰提出的战略休整,暂缓攻打曹操,休养生息的策略。而是采取了审配、郭图策略,对曹操发动进攻。这个策略只是高下之分,并不影响战役的胜负。

在官渡之战中,袁绍把曹操打得山穷水尽,到了失败的边缘。但是,军事上的实力优势,却因为谋略上的错误而丧失了。最后,曹操火烧乌巢,打败了袁绍。

如果袁绍采用了沮授、田丰的建议,只是失败得晚一些而已。因为袁绍失败在谋略上,而不是军事实力上。如果袁绍休养生息,那么曹操也会得到发展的时间。到开战的那个时候,袁绍和曹操之间的实力优势反而会缩小。所以,是否采取休养生息的策略是不会改变战争的结局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如果袁绍选择固守河北,养精蓄锐以逸待劳,能最终战胜曹操吗?

袁绍与曹操既是儿时的玩伴,也是一生的宿敌,袁绍在董卓专政后,逃到了冀州,从渤海太守开始,袁绍一步一步成为河北四州最大的势力,在消灭了盘踞在幽州的公孙瓒后,袁绍成为当时整个天下实力最强的诸侯。

之所以说袁绍实力最强,根本原因是袁绍所控制的河北四州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就连后来曹操占领冀州后一查户口得知冀州有百万人口,曹操顿时心花怒放,得意忘形,还被崔琰直言纳谏了一番,这说明河北人口确实众多,人在当时就是生产力,打仗、种地、纳税都需要人,地盘面积再大,没有人也是没用的。

袁绍

相对来说,曹操从兖州的东郡太守开始,经过十余年的打拼,先后收复兖州、豫州、徐州、司隶州,与袁绍比起来,曹操同样占据了四个州,不同的是曹操所占的四州由于长年战乱,人口大减少,十室九空就不说了,而且中原四州的人口大量逃亡,所以曹操控制区的面积看起来与袁绍差不多,实际上因为袁绍控制区的人口比曹操控制区的人口多得多,所以袁绍的实力比曹操强。

当双方势力发展到一步阶段时,就必然会引发两方的战争,这就是官渡之战,从某种意义上看,官渡之战是曹操首先发动的,因为曹操在消灭吕布首先出手攻击了支持吕布的河内郡太守张扬,把势力首次扩充到黄河以北的河内郡,这让袁绍感到威胁,于是官渡之战爆发了。

在官渡之战发生前,袁绍手下的顶级谋士田丰曾向袁绍提出了一个“三年疲敌”的战略, 其主要内容就是:

田丰与许攸

不急于和曹操决战,因为曹操擅长用兵,急于决战的是曹操,现在我们实力比曹操大,只要依靠险要的地势,再加上强大的实力,对外联合其他诸侯,并组建特种精锐部队,分为小批次去骚扰曹操,尽量选用声东击西之计,不与曹操硬碰硬,而是选择与曹操捉迷藏或打济南,不用三年的时间,就能战胜曹操。

但是,袁绍没有采用田丰的计谋,从一个正常人的思维来说,实力强大的一方,肯定会采取攻击弱小一方的战略,而是在那里打游击战,再说了曹操处于四战之地,周边都是敌人,而袁绍的周边相对来说没那么多的敌人,只要一战击败了曹操,就能顺利统一天下,这可是巨大的诱惑,袁绍发动官渡之战,甚至都已经把击败曹操之后的战略都想好了,袁绍认为击败曹操只是举手之劳。

但是,最终的结局天下人都知道了,反而是实力强大的袁绍战败了,袁绍的11万大军在官渡之战中损失殆尽,袁绍只带了800骑兵逃回河北,其余大部分人被曹操俘虏后杀害了,那么问题就来了,袁绍为何不听从田丰的建议,如果听了,能打败曹操吗?

曹操与袁绍

准确来说,田丰的计谋是没有问题的,田丰的战略上就是凭借实力强大以消耗战而拖死曹操,因为田丰准确地认识到袁绍与曹操的差距,曹操擅长用兵,袁绍多谋寡断,如果要凭一点定胜负,那肯定是袁绍会失败,既然袁绍的实力强过曹操,就用自己实力强的长处来对付曹操实力弱的短处,只要袁绍与曹操打起了消耗战,同时利用曹操周边的敌人牵制曹操,那么处于四战之地的曹操是很难打败袁绍的。

如果袁绍不发动官渡之战,不与曹操一战定胜负,而是采取游击战消耗的话,因为袁绍控制区的人口多,袁绍发展也就快,曹操控制区的人口少,曹操发展慢,袁绍周边的敌人少,曹操周边的敌人多,曹操就得用更多的实力去对付其他敌人,如果让袁绍寻找到一个有利时机,大举进攻曹操防守薄弱的地区,那么曹操就会吃亏,这是绝对的,因为在绝对的实力面对,任何的计谋战略都是没用的。

官渡之战天下局势

如果曹操集中兵力攻打袁绍的话,首先就得渡过黄河,然后袁绍可以以逸待劳对抗曹操,再加上袁绍实力强大,人口众多,兵力有优势,只要不犯错误,曹操是无法击败袁绍的,这也是官渡之战中,袁绍尽管被曹操杀了颜良、文丑两员大将,但对于整个官渡之战来说,曹操仍然没有任何优势来击败袁绍,要不是许攸的叛逃,曹操在官渡之战还真不一定能击败袁绍。

官渡之战后半段曹操打得非常辛苦,甚至有放弃的想法,曹操还写信给身在许都的荀彧,询问他能否退兵,荀彧坚决拒绝了,认为战争到了最关键的时候,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赢家,这个时候靠什么坚持呢?靠粮食和意志,只要粮食充足,意志坚决,谁就是最后的赢家,所以官渡之战曹操胜利了。

袁绍

如果双方没有发生大规模如官渡之战一样的战役,曹操是很难消灭袁绍,田丰说的是派出精锐的小股部队骚扰曹操的军队,这是很难解决的,就算全歼了这些小股部队,于整个战争也是没有影响的,田丰的骚扰战并非就是单纯的骚扰,而是伺机而动,当发现有利战机时,袁绍的军队很开始就会大举出动攻打曹操了,这个有利时机可以是曹操与其他势力发生战争而不能两线作战,比如官渡对峙期间,曹操抽空东征徐州刘备,田丰就认为这是个袭击许都的好机会,建议袁绍攻打许都,可惜袁绍又没听。

也就是说,田丰的战略是藏着后手的,当发现曹操处于不利地位时,袁绍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大举攻打曹操,这样的话,击败曹操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而不是像官渡之战一样双方对峙一直拼实力与消耗,这样的机会对于袁绍来说,成功率更高,而且不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以袁绍的性格,其实更应该采纳田丰的建议,但是他没有,所以袁绍会在官渡之战大败。

袁绍官渡大败

另外,东汉末年发生的三大战役,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谁发动谁失败,比如官渡之战是袁绍发动的,所以袁绍失败,比如赤壁之战是曹操发动的,所以曹操失败,比如夷陵之战是刘备发动的,所以刘备失败,也就是说天下大势是不希望发动战争,而希望一个和平的环境,所以田丰的建议更符合天下大势,如果袁绍采用了田丰的建议,曹操很可能失败,历史上将不会有三国。

如果袁绍选择固守河北,养精蓄锐以逸待劳,能最终战胜曹操吗?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一直以来我们讨论官渡之战的时候,我们都会将袁绍的失败归结于袁绍粗心大意,贪图冒进。那么我们回到东汉末年,假设袁绍固守河北,徐徐图之以逸待劳,那么他能够战胜曹操吗?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袁绍为什么要固守?

既然要实行固守的策略,那么一定要有固守的原因,这样袁绍才能愿意固守。那么为何袁绍要固守呢?袁绍手下谋士沮授、田丰是这样说的:

“师出历年,百姓疲敝,仓庾无积,赋役方殷,此国之深忧也。”

二人的意见很明确,自从袁绍接收冀州以来,一直都是征战不断,先后与公孙瓒、黑山贼等作战,可以说是消耗了州内积累多年的物资。在袁绍入主冀州之前,冀州的情况是“带甲百万,谷支十年”,也就说在韩馥的经营之下,冀州少说有十万大军,并且有可以使用十年的粮草。自从袁绍入住冀州,不断外出征战,曾经殷实的冀州家底便被袁绍败光了。到了后来,袁绍统治下的冀州的情况变成了“袁绍在河北,军人仰食桑葚”。也就是说冀州的粮食都被袁绍消耗光了,袁绍手下的军人甚至需要依靠吃桑葚为生。

因此我们看袁绍治下的四州的情况:冀州连年征战,战争潜力几乎消耗殆尽;幽州为公孙瓒与袁绍的交战之地,战火四起,经济残破;并州半数沦落在胡族之手,不堪大用;青州被黄巾军所荼毒,此后又有百万人口迁移到了曹操治下,青州已经是有名无实了。

因此就形势来看,袁绍虽然占领了四州之地,但是这四州基本上都属于残破之地,因此对于袁绍来说马上发动对于曹操的战争并不可取。

二、一种积极主动的防守战术

其实说实话,防御也分为两种,一种防御为积极防御,说白了就是呈现守势,但是积极主动地运动出击寻找敌人破绽;一种防御为消极防御,说白了就是类似于缩头乌龟,将自己缩在龟壳之中,不论敌人怎么进攻都不出来。

在此时,袁绍手下谋士主张袁绍采用一种积极防御的姿态,看上去是在防守,实际上是在不断积极主动地寻找时机给敌人致命一击。沮授、田丰曾经说:

“然后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益作舟船,缮制器械,分遣精骑,钞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

由此见沮授、田丰建议袁绍在河北一带积极发展经济,然后建造各种各样进攻曹操需要的船只、器械等。在休养生息的期间,可以派出小股骑兵不断去骚扰曹操,例如说今天烧个房子,明天俘虏几个人口等,让曹操无法安稳,之后不用打曹操,曹操便会丧失斗志,束手就擒。

可以说沮授、田丰的意见看上去十分完美,也给了我们一种感觉那就是如果袁绍不那么冒进的话,说不定就真的能赢。但是实际情况真的是如此吗?

三、积极进攻的曹操军团

关于当时袁绍军的军势,我想最直接感受的人就是与袁绍针锋相对的曹操了。在《武帝纪》中记载:

“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众十余万,将进军攻许。诸将认为不可敌。”

曹操也深知,如果将与袁绍的战斗变成拉锯战的话,那么失败一方就必然是曹操了。作为军事大家,曹操也深知这一点,因此曹操便开始想办法主动去激怒袁绍,逼迫着袁绍发动大军与自己决战。

作为袁绍曾经的童年好友与合作伙伴,曹操恐怕是最为了解袁绍的人之一了。曹操分析了袁绍的性格,总结为:

“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

分析一下就是,袁绍这个人没有什么大智慧,而且容易生气,比较自负不听劝。结合袁绍的特点,曹操便开始主动进攻袁绍来引起袁绍注意。

在建安四年,曹操进攻眭固(此时眭固已经投降了袁绍),并且斩杀眭固。此后又围攻射犬,进军河内。此后又派遣臧霸主动从青州出击,打得袁绍的儿子抬不起头,一路北上。此后又袭杀了袁绍的弟弟袁术……

可以说曹操的这一系列主动挑衅的行为都让袁绍逐渐失去理智,袁绍也越发坚定了自己想要一次性击垮曹操的决心。

因此我们可以说,曹操的军队虽然势力单薄,但是曹操此人非常聪明,他深谙自己的老朋友的心理,因此不断逼迫着袁绍主动出击,袁绍也上套与曹操主动进攻。

四、曹袁双方的小规模骚扰作战

沮授、田丰提出的小规模骚扰作战虽然听起来很美,但是实施起来却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说实话,袁绍确实按照二人的建议去派小部队骚扰曹操后方,但是这一骚扰,就暴露出了袁绍军队的致命弱点,那就是缺少大将。

袁绍先派自己手下大将颜良率军去进攻白马,作为先锋试探,结果大败而归,颜良被杀;袁绍又派自己的大将文丑进攻延津,结果大败而归,文丑被杀;袁绍又派自己手下大将韩猛去后方劫曹操粮道,曹操手下大将任峻是如此解决的:

“贼数寇钞粮道,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乃复陈以营卫之,贼不敢近。”

不服输的袁绍又派出了刘备去汝南一带以袁绍的名义煽动当地叛乱。刘备也联合了当地的汝南贼刘辟、龚都等人,结果被曹操手下大将曹仁给打得大败而归。

因此综上来看,袁绍手下缺乏那种智勇双全的武将,即便是让他们率领小股部队去骚扰曹操后方,那么对曹操也造成不了什么损害,相反,袁绍的手下会损兵折将,影响士气,简直是得不偿失。

而另一方面,曹操也在积极派遣小股部队去骚扰袁绍军队,给袁绍军队以士气上的打击。例如说臧霸的突袭战就给了袁谭狠狠一下子,此后曹操又派出了大将徐晃和史涣去焚烧了袁绍的数千辆粮车。此后曹操更是身先士卒率领着精锐骑兵去烧毁了袁绍的乌巢大营。

因此可以说,在小股部队偷袭方面,袁绍军队是远远赶不上曹军的。如果袁绍采用了一种固守的态势与曹操消耗的话,袁绍军队的偷袭根本无法给曹操军队以伤害,相反还会损耗自己的实力;而曹操的军队则能够在不断地运动战之中让袁绍军队损兵折将。

对于袁绍来说,既然这样小股部队的交锋不占优势,那么摆在袁绍面前的只有一条路了,那就是利用自己强悍的军队一次性击垮相对弱小的曹操军队,这是对于袁绍来说最好的一条路了。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如果袁绍选择固守河北,养精蓄锐以逸待劳,能最终战胜曹操吗?

这里有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袁绍在官渡之战之后就一败凃地。事实并非如此。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两起罕见的以小胜多的经典案例,曹操都经历了。一次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一次是以失败者的面目出现。

这两起战役的共同特点就是弱的一方可以扛得住强的一方的进攻,强的依旧是强的。

官渡之战证明了曹操可以扛得住袁绍的进入,赤壁之战证明孙刘联军可以扛得住曹操的进攻。

战役结束之后,袁绍对曹操,曹操对刘备孙权,依旧保持强势。

曹操是一个走运之人,兖州刺史被杀,鲍信等人拥立曹操为兖州牧,算是白捡的。后来又莫名其妙得到30万青州兵。再后来官渡之战时,许攸又给他送来了大礼。

官渡之战赢了,曹操并没有趁机攻入河北,反而去征讨汝南的刘备。如果曹操当时有实力早就一举攻入河北拿下了,因为当时冀州诸郡多举城邑降者,形势一片大好。

这只能说明袁绍的实力还很强大。

曹操的大运又一次来了,袁绍病死了,接着他的几个儿子和外甥开始内斗,在这样的基础上,曹操看到了机会才大举进攻河北,个个击灭,最终统一了北方。

如果袁绍在兵败之后没有病死,曹操未必就一定能赢。

因为袁绍的实力还在,当时北方出现騒动。

冀州城邑多叛,绍复击定之。自军败后发病,七年,忧死。——《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

打了败仗的袁绍可以迅速将人心浮动的局面迅速稳定下来,可见他的实力还是很强的。

袁绍在北方是深得人心的,正因为如此,曹操在杀掉袁绍的儿子们后,还去祭奠袁绍,说要优待袁氏,显然是做秀给降将和百姓看。不断给老百姓利好,如“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

官渡之战是公元200年,曹操完全平定北方是公元207年。从这个时间长度也可以看出袁绍的实力。

如果袁绍没有死,曹操想统一北方的概率并不大,如果说袁绍一定能战胜曹操,这个也很难说。

因为提问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田丰提出来的策略。

田丰的理由如下:

1、曹操是一个难缠的对手。

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

2、以逸待劳

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脩农战。

然后不断侵扰曹操之领土,因为曹操所处的地盘是四战之地,袁绍骚扰曹操容易,曹操攻打袁绍难。

最后田丰的结论:

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

田丰是难得的智慧之士,他在当时的判断应该来说是比较准确的,如果采用这一条策略,袁绍能赢的机率很大,当然不是百分百。

袁绍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和项羽一样。

那就是要面子,优柔,而且死不认错,这估计是所有贵族的通病吧。

没有这个毛病,袁绍能赢的机率将是很大的。

袁绍为什么不采用田丰之策?因为他想趁势大,挟灭公孙瓒之势灭曹操,正如曹操挟灭荆州之势灭江东,最后都惨败收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