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在后期连续大败?

胜率=实力*难度悉数*运气。

早年的曹操,灭袁术、除吕布、破袁绍、定刘表,威名远扬。

可是,自平定马超后,曹操的军事表现确实出现了严重下滑。

其中原因,主要在曹军实力出现下滑、作战难度悉数大幅提高、运气一般般。

曹军表现的滑坡

赤壁之战后,曹操的战绩就开始出现下滑。

对孙权:四越巢湖而不克。对刘备:先是汉中大败,后又在襄樊之战中被关羽打得差点迁都。

即使是打张鲁,曹军也十分吃力,险些无功而返。

为何曹军在这段时间表现出现下滑呢?

胜率=实力*难度悉数*运气。

我们从实力、难度悉数、运气三个层面作一个分析,答案就很清晰了。

实力:青黄不接

210年-220年,曹军战斗力进入青黄不接的阶段。

汉末时期,各军阀实行的主要是世兵制。(征兵制、募兵制、少数民族从军等制度并行,但主要以世兵制为主)。

曹军手下的精锐:诸夏侯曹的丹阳兵、于禁的泰山兵、张辽的并州兵、徐晃的白波兵、张郃的河北兵,都是世兵。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世兵制的好处是明显的。部曲将领的家属为人质,杜绝了土豪、将领拥兵自重;同时,职业兵的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

可是,世兵制的劣势也是比较明显的:当一代人老去,新一代尚未成熟时,会出现一个青黄不接的阶段。

即使到了253年,诸葛恪依然通过魏军世兵的平均年龄来推断魏军战斗力,可见,世兵的平均年龄,在很长时间内决定了军队的总体战斗力。

曹操的骨干力量,无论是190年招募的丹阳兵,还是200年“入伙”的张郃河北精锐,其成军时间都是在190年左右。

汉代正卒年龄23岁。以此推算,200年官渡之战时,他们平均年龄30来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当打之年。

随后,随着时间推移,年龄渐大。虽然曹军仍然会补充新兵,但这些新兵的战斗力是否如老兵一般,就不必多言了。

到208年时,这些人已经40多岁,到汉中之战时,这些人已50岁了。

关羽攻襄樊时,徐晃以所部多新兵,谨慎不敢战,要等凑齐足够优势才敢出战,正说明曹军正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

难度系数变化

1、战场环境复杂。

曹操后期,与吴蜀交兵,或在水网纵横之地,或在崇山峻岭之所。

对于以北方人为主的曹军来说,在这种环境中作战,自然十分吃力了。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汉代以前,造船技术、山地战战术都不成熟。

因此,在平定长江流域和西川地区的作战中,曹操面临的难度比秦王、刘邦、刘秀们要大得多。

可以说,曹操几乎是第一个面临“蜀道难+长江天险”这种历史性难题的人物。

2、对手变强。

就实力而言,吴蜀对曹操的威胁,远不及当年的袁绍。

可是,无论是诸葛亮、法正辅佐下的刘备集团,还是鲁肃、吕蒙扶持下的孙权集团,其政治、军事素质都比二袁高得多。

运气

不得不承认:没有运气,啥都是瞎忙。

曹操之前的争战,可谓“时来天地皆同力”。

袁绍、刘表“及时”死去,而他们的犬子又不争气,这无疑加速了曹操的胜利进程,放大了曹操的神武。

相比之下,曹操后期的运气就比较烂了。

汉中之战,本来打得不错。关键时刻,夏侯渊稀里糊涂阵亡。(曹仁、张辽,甚至曹操本人都亲冒矢石,出生入死没事。夏侯渊偏偏就扑街)

襄樊大战,于禁、庞德本来打得也还可以。关键时刻,山洪暴发,水淹七军···

可以说,后期的曹操,虽不能说是“运去英雄不自由”,但运气也确实不佳。

实力下降、难度增加、运气不再那么好,后期的曹操接连受挫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什么曹操在后期连续大败?

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自陈留起兵,经早期汴水之战的大败,以及中期赤壁之战的大败,曹操在其一生征战的经历中,很少有过连续失败。

曹操面对青州百万黄巾军,没有失败,曹操面对陈宫背叛仅剩三座城池的兖州,没有失败,曹操面对数倍于己的袁绍11万大军,没有失败,曹操面对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乌桓,没有失败,曹操面对关中马超、韩遂等十路诸侯,没有失败,曹操面对汉中张鲁,没有失败。

曹操

然而,在曹操的晚年,先后在汉中之战、上庸之战以及襄樊之战的初期,都经历了连续的失败,以至于让人怀疑晚年的曹操为何如此不堪一击,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曹操经历了一连串的失败,当初那个霸气、自信满满的乱世奸雄为何会失败?

汉中之战从公元217年开始,到公元219年5月以曹操失败退出汉中而结束,紧接着刘备派出刘封、孟达迫降了归属曹操的上庸三郡,2个月后,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打出了一个小高潮,围襄阳、困樊城、擒于禁、斩庞德,尽收七军,威震华夏,曹操都吓得几次想要迁都,以避开关羽的锋芒。

也就是说,从公元217年开始,曹操的对外战争经历了一连串的失败,即使是襄樊之战,也是曹操听从司马懿和蒋济的建议,暗中勾结孙权偷袭关羽的后方--荆州,才最终导致了关羽的溃败,要不然鹿死谁手还真不一定。

刘备

一、汉中之战

发生于公元217年的汉中之战,由刘备首先挑起,刘备在听从了法正的建议,开始对汉中这个战略要地用兵,汉中对于蜀汉来说,那是北方的命门所在,历史上,蜀地政权有一大半的灭亡威胁都是来自北方的关中平原,所以汉中对于刘备势在必得。

当刘备使用计谋在定军山斩杀了夏侯渊时,曹操正在离汉中不远的长安坐镇,可以说,曹操眼睁睁地看着夏侯渊被斩,汉中被刘备占据,之后曹操率领大军进入汉中,与刘备周旋两个月之久,因为粮食运输以及其他一些原因,曹操放弃了汉中,这是曹操第一次在大型战争中输给刘备。

二、上庸之战

汉中之战刘备取胜后,马不停蹄地命令刘封与孟达攻占了归属于曹操的上庸三郡,抢占了汉水中游区域,上庸三郡位于汉中与襄樊中间的汉水流域,是一个相对冷门但战略地位比较重要的区域,这里离曹魏中部荆州战区的治所宛城非常近,同时又是扼守汉水,上庸太守申耽投降,房陵太守蒯祺被杀,上庸三郡尽归蜀汉,曹魏的势力在这里进一步被压缩,打击和退出。

汉中之战时期三国地图

三、襄樊之战

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是蜀汉荆州三郡的力量,攻打曹魏荆州战区,关羽以弱势兵力和水军,包围了襄阳城和樊城,围困了吕常、曹仁、满宠等名将,同时又擒拿了曹魏左将军同时假节钺的于禁,俘虏了曹魏七军3万中央军主力,斩杀了立义将军庞德,一时之间,似乎关羽攻下襄樊只是指日可待。

只要关羽攻下了襄樊,曹魏在荆州战区的防御力量将被歼灭或击溃,中原核心地区许都和洛阳将会受到关羽的直接威胁,整个中原地区将会因为关羽的军事行动而震动,人心惶惶,这就是威震华夏的由来,而不可一世的曹操既然一生头一次萌生出迁都的念头,因为曹操害怕了。

关羽失荆州

为何曹操会面临一连串的军事失败?

很明显,有两大原因:

一是曹魏内部原因。

内部原因包括内部政治压力与军事叛乱,曹魏的晚年已经称魏王了,篡位已经是顺理成章的事,各种背后的政治力量,包括拥护汉献帝,全部开始了垂死一击,比如邺城的魏讽谋反案、许都的太医令吉本谋反案,当曹操在外征战时,这是他们唯一的叛乱机会,虽然难以撼动曹魏的统治根基,但是已经能够让曹操产生担忧了,尤其是在外征战时,时间不能停留太久,否则曹操的内部就要开始忧虑反叛势力了。

除了这些,还有军事叛乱,主要是一些无法忍受曹魏沉重的赋税而引发的叛乱,有宛城侯音与卫开的叛乱,被曹仁平叛,有陆浑的农民孙狼的叛乱,后来投靠了关羽,这些都是曹魏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如果曹操在外面打仗,他的内部三天两头的出现这些叛乱,曹操能在前方安心打仗吗?

三国鼎立图

所以曹操没在汉中停留太久,也有政治方面的原因,所以曹操想要迁都避开关羽,因为内部有反叛势力会勾结关羽,也就造成了曹操晚年一系列的军事失败。

二是曹魏外部压力

曹操家大业大,除了内部压力之外,还有不少外部压力,比如西北地区的鲜卑人和乌桓人,当曹操坐镇长安时,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关注西北地区的鲜卑人和乌桓人造反事件,曹操派出了自己的儿子曹彰率军平叛,如果曹彰能够平定叛乱,那么西北就稳定了,万一曹彰平叛失败,曹操如果在长安也有时间赶赴西北继续平叛。

所以汉中之战曹操虽然面对的是刘备,但是他也得考虑其他方向的敌人,除了刘备,还有孙权,虽然孙权向曹操称臣,可是曹操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在接纳孙权称臣的情况下,非常明白孙权不过是权宜之计,防人之心不可无,事实上,孙权虽然臣服,可是在曹魏边境上防范孙权的军队一点也没有少。

魏王曹操

曹操的敌人还包括北方的公孙家族,以及西北的匈奴人,都需要防范,虽然外部压力没有内部压力那么迫切,但仍然是曹操不能掉以轻心的一大威胁来源。

另外,曹操谋权篡位的政治进程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曹操已经称王,除了没有名义上的皇帝称号,曹操和皇帝没啥两样,这就注定了晚年的曹操要的是内外和平环境,以方便他在政治上进行最后的篡位,但偏偏在曹操的晚年,由蜀汉发起的一系列军事进攻,所以曹操在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在战争中显得畏手畏脚,才会做出放弃汉中的决定,这也是曹操晚年在一系列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所在。

为什么曹操在后期连续大败?

除了骄兵必败之外,主要是对手变强了!把曹操的套路摸清了,研究透了,例如周瑜和诸葛亮,都是这样的智谋之士…

再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让当时的吴、蜀的士族势力极为反感和排斥,因此也就拥主而死拼。因此,曹操不能敌也。

还有,曹操内部的保皇势力、家族势力、士族势力和其他势力,各有所图,远不如初始时期团结一致,行不成合力。

最重要的是,战略的无能为力。因为,天下三分为相对稳定之势,一方进攻,另外两方合力抗击,则必不能速胜。

为什么曹操在后期连续大败?

赤壁之战后曹操的战绩:

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后,曹操和其他军事集团的征战有胜有负,胜多负少。之所以给人一个总打败仗的印象,是受到《三国演义》“尊刘抑曹”的影响。这是不对的,举例如下:

1.建安十六年(211)西征马超与韩遂。曹军渡蒲阪,据河西,结营渭南,然后巧施离间之计,造成韩、马联军互相猜忌,然后左右夹击,大破之,获取关中。

2.建安二十年(215)孙权进攻合肥。曹操让乐进拒守,张辽李典出战。这一安排被张辽心领神会,果然确定了逍遥津大捷,击溃了孙权十万人对合肥的围攻。

3.同年,曹操亲征汉中张鲁,张鲁逃奔巴中。

4.这以后曹军就不行了,得陇没有望蜀,反而归了刘备,又被刘备斩了夏侯渊,汉中不复再有,坐看刘备势力壮大。以后曹军转移战场,视荆州的关羽为主要敌人,又被“水淹七军”,差一点要被迫迁都。

5.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在被动中做出了联合孙权抗击关羽的战略决策。他派出大将徐晃有效地抵挡住关羽的进攻,才能“假吴手而破关羽”。其实曹操也没想到吕蒙能轻易得手,而关羽撤军时,曹操严令不允追击,表面上是孙权大获全胜,斩杀了关羽。其实是曹操挑起了孙刘矛盾,导致双方的夷陵之战。从此曹魏在三国格局中彻底占了上风。

综上所述,赤壁之战后,曹操作战有得有失,并没有老朽昏聩,配得上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的称号。

为什么曹操在后期连续大败?

作为一个人,是伟人,也是凡人,曹操既有伟人的特质,也有凡人的特点。他后期之所以连遭大败,我认为有如下原因:

1、之前太成功了,志得意满之计际,骄傲情绪滋长,自以为是,不容易听进别人意见,更不容易采纳别人建议。

2、年纪大了,反应变慢,脑子没有年轻时机敏,看问题也往往不那么精准透彻。

3、斗志消退,不如年轻时激进。

为什么曹操在后期连续大败?

曹操的失败其实可以说从汴水追击董卓就开始了,前半段各种浪就消掉了自己很多绝对助力。当然主要爆发的还是在赤壁、渭南以及汉中。曹操的失败,究其根本是战略规划不到位,大局观不足造成的。赤壁之前本就靠着开挂的运气拿下了乌桓二袁,并活着回到了邺城,这本身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要知道在公元三世纪的人,野外谋生能力都还是很有限的,那么在天寒地冻的地方“掘地数十丈乃得水”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都知道一个常识,人会在缺水三天之后就渴死,曹操当时其实就是这个状态,差点就渴死在回军路上了。那么在这种状态下,其实军民是有很强烈的厌战情绪的,而曹操又想毕其功于一役,一次性统一全国,这本身就是很不理智且对所做工作缺乏概念的表现。天下大乱乃数世之祸,故天下一统不当为一世之功;老曹没有及时休养生息,把守要害,反而是继续进军南方,统一天下,所以欲速则不达,越到后面损失越大。赤壁之战中,曹操在并不紧急且北方已连续混战近二十五年的情况下去打一个战略价值并不迫切,且士兵绝对会水土不服的荆州,这本身就是很不理智的。磨过刀的人都知道,刀不能太锋利,太锋利容易断。打仗也是,长期高密度的作战会导致士兵的厌战情绪,对民众的负担也会大很多,何况荆州这个地方完全可以后续再解决,刘备客居于此,刘琦又占据江夏,刘琮有主体区域但性情暗弱,缺乏手段。这个地方只要有外来势力插手,就注定无法拧成一股绳,曹操完全可以在不动兵马的情况下最大化这一区域的争斗及矛盾。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操之过急地进攻荆州,结果士兵水土不服,人心不安,再加上疫病横行,最终导致了十数万的折损以及荆州的不安定。而历史上曹操下荆州,荆州不战而降。不借军事实力占优,人心向往安定的势势如破竹完成统一还干什么。战场上没几个是百分之百准备好了再开战,对手也不会任由你准备而什么都不做。曹操最根本的短板就在战略眼光和大局观了,如果他大局观好,就不会去搞什么赤壁,而是休养生息,而后平雍凉取益州。益州在手才是对长江最根本的控制。后面更是,212年不去荡平马韩,反而在年底去打什么劳什子濡须坞,错失了进军汉中的最佳时机,最终才导致无法进取蜀地,其实重要的在于,曹操是代表中央让孙权归降的。

孙权周瑜鲁肃都是成长在江东割据时代的天然独,自然不拿中央,不拿汉献帝的权威当回事,张昭这个年龄的人可是成长在大汉天子统治天下的,况且那是一个重新具有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