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东吴已经协力相助,为何还是失败了?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东吴确实给诸葛亮创造了很好的外部条件。
可是,由于曹真、郝昭的将略和诸葛亮本人的失误,诸葛亮终究没有把握住这次机会。
良机228年初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
当年5月,东吴周鲂向曹休诈降。曹休率10万步骑向皖城进发。与此同时,魏明帝下令司马懿向江陵、贾逵向东关,与曹休一起三道伐吴。
为了加强荆州方向的进攻力量,魏明帝还以张郃督关中诸军,前往荆州战场,受司马懿节制。
石亭之战不是东吴为了配合诸葛亮而打的。但却给诸葛亮提供了很好的机遇。8月,曹休战败。司马懿、张郃沿汉水南下,因水浅,大船不能通航,还据方城(江陵东)。
由此,张郃所率关中大军远在方城,关中空虚。
与此同时,除了东吴方向,魏国的北疆也出了问题。当年9月,柯比能率军围攻田豫。
对诸葛亮来说,这样的机会非常难得!
除第二次北伐,诸葛亮历次北伐均是春季发起。可见,第二次北伐应是看准时机,仓促发起。诸葛亮的企图: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有限目标当然,在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已经领教过魏军,尤其张郃的进军速度。因此,诸葛亮深知这样的时间窗口不会太长。
因此,诸葛亮此次北伐,企图利用短暂的时间窗口,完成有限目标:攻取陈仓。
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实现这个有限目标,有一定把握。
陈仓虽险,但毕竟兵力不过千人,大军压境,破之不难。
张郃所督关中诸军远在方城,但回援速度不会太慢,诸葛亮的时间窗口不会很长。而由于关中魏军大量外调,曹真能派的费耀等人兵力不多,诸葛亮有把握攻城打援。
于是,当年十一月,诸葛亮再次北伐,直指陈仓。
遗憾的是,诸葛亮还是失败了。
其中原因,主要有两点。
情报有误《魏略》记载:诸葛亮原先就知道陈仓险恶,但他没有想到陈仓准备严整,更没想到守将是郝昭,“大惊愕”,这才知道陈仓不好打。
其实,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后,曹真已料到诸葛亮必取陈仓,已令郝昭在陈仓增筑城池,严加防范。
此时,距离诸葛亮再次北伐,少说也过去了数月。
诸葛亮既决心攻取陈仓,却连对方的守将、防御状况都不掌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失策。
因此,表面上看,是诸葛亮袭击魏国,实际上,由于曹真的料敌预先,诸葛亮反而自己“大惊愕”了。
郝昭的将略:诸葛亮输掉技术流对决诸葛亮派郝昭同乡劝降无果后,发起猛攻。
诸葛亮架云梯攻城,用冲车撞城门。
郝昭用火烧掉了云梯,用绳子系着石磨压折冲车。
诸葛亮以百尺井阑火力掩护,士卒填堑攀城。
郝昭在城内加筑重墙防御。
诸葛亮挖地道入城,郝昭于城中挖掘横沟截之。
如此,大战二十余日,诸葛亮始终不能破城。
未等张郃军抵达,诸葛亮军自己就已经粮尽而退了。
此战中,郝昭对付冲车、井阑的方法,在此前并不多见。郝昭在这场技术流对决中,最终取胜。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企图利用短暂的空档期,打一个时间差。
最终未能如愿,既有曹真料敌于先,郝昭长于守城的原因,也有诸葛亮本人的原因。
数万大军出征,岂是儿戏?战前对敌方情况不掌握,临到城下才发现不好攻打,怎能不陷于被动呢?
三国时期的攻坚战,多是旷日持久。陈仓虽不是邺、江陵这样的大城,却小而坚固,诸葛亮既早知陈仓险恶,却以二十日的时间窗口而攻之,不可谓不是心怀侥幸。
机遇虽好,时间虽紧,但仍需要更为缜密的筹划,更为精心的部署,才能把握住机遇。否则,再好的机会,恐怕也是把握不住的。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东吴已经协力相助,为何还是失败了?
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对于曹魏政权来说,即使处于两线作战的态势,但是仍然没被两大势力拖垮在战线上,这主要得益于曹魏政权势力的庞大和军事力量的强悍。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动机公元228年秋天,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再次从汉中出兵,解开了蜀汉第二次北伐的序幕。
诸葛亮这次之所以要兴兵北伐的原因在于:
曹魏在和东吴的交战中刚刚失利,损兵折将近十万有余,这对于诸葛亮来说可以是天赐良机,曹魏主帅曹休大败,那么势必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东吴之地,自己趁虚而入,也许真的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公元228年八月,东吴鄱阳郡太守周鲂诈降曹休,曹休信以为真,鄱阳郡位于荆州和吴郡中间,如果周鲂真的投降了自己,那么曹休就可以瞬间将东吴的势力一劈两半,切断东吴对于荆州和吴郡的控制。而且,曹真在此之前击退了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军队,在西线战场拥有很高的声望,朝堂之上也颇有脸面。而长期驻跸于合肥之地的曹休却默默无闻,几无所获。这凡此种种不得不让曹休有一种想要立功的机会。周鲂诈降的机会正好可以满足曹休的私心。孙权在听到这个诈降计划后,不免心生喜意。曹魏政权对于他来说就是一块放在嘴边的肥肉,但是这块肥肉并不好吃,甚至有点无法下口。长期和曹魏的争斗,东吴的孙权不仅仅没有抢夺一点底盘,还屡屡被曹军击退。周鲂的诈降计划正好可以让孙权打压一下曹魏在东吴的势力侵逼。
曹休的行军部署曹休不知道周鲂诈降的事情是个圈套,他在上告魏明帝曹叡之后,魏明帝欣然同意了他的进军计划。同时为了能够配合曹休大军顺利接受鄱阳郡,曹叡下令司马懿和贾逵一起出兵策应。- 司马懿从荆州进攻江陵
- 贾逵进攻濡须口
- 曹休去收取鄱阳郡之地
曹休这次交战失利之后,身处汉中之地的诸葛亮抓住战机从汉中出兵,沿着陈仓道发起了进攻。
蜀汉之地的军力和吴国、魏国相比,着实是弱小了许多。诸葛亮想要能够打一场胜仗,必然需要联合东吴来对魏国进行军事上的双线打击,虽然在史书中没有提及诸葛亮和东吴关于战役的配合,但是石亭之战和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时间竟然如此的吻合,不得不说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其实就是一场默契的配合战。
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从汉中前往长安的通道有五条: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祁山道。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因为从祁山道进军的事情,这里已经被曹魏屯集重兵把守,赵云在从褒斜道撤退的时候也烧毁了褒斜道的栈道。
子午道长期无人行走,傥骆道在东汉末年已经废弃。所以,此时诸葛亮能够走得就仅仅只有陈仓道。可是这么简单的事情,驻守在长安之地的曹真也能想到,在曹休在石亭大败之后,曹爽下令增强了陈仓道的防守,并且下令加强陈仓之地附近的防御工事,防止诸葛亮侵逼陈仓。诸葛亮带兵十万从汉中之地朝着陈仓奔袭而来,此时驻守在陈仓的守军仅仅只有1000多人。对于诸葛亮而言,这里的防守根本不足挂齿,但是为了免于兵戈相见,诸葛亮还是下令让人去试着招降陈仓守将郝昭。无奈郝昭压根没有搭理诸葛亮的意思,总之一句话,想要跨过陈仓,先攻破城池再说。为了能够顺利的攻下城池,诸葛亮下令迅速攻城,以免曹魏援军增援。一时间,云梯、冲车接连登场,诸葛亮甚至都下令挖掘地道来进行攻城,可是劳师动众就是无法攻不下这座城池,陈仓之地仍旧固若金汤,铁桶一般。
诸葛亮的撤军之战攻城战为期20多天,诸葛亮的军队不仅仅没有攻下陈仓关城,还引来了张郃的援军。张郃带领军队从方城奔袭而来,诸葛亮无奈之下下令撤军。张郃得知诸葛亮撤军,急忙下令让部将王双前去追击,诸葛亮设伏诱杀王双。同时命令陈式趁机攻取武都郡、阴平郡,陈式带领侵逼下辩的时候,曹魏部将郭淮带兵前来援救。诸葛亮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亲自带兵奔袭救援,在武威击溃了郭淮部队,成功的攻下了武都、阴平两郡之地。随后为了能够加强汉中之地的外围防御,诸葛亮下令在汉中外围新筑汉城、固乐两城,加强了汉中之地的防御。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虽然仍旧撤军而退,但是相比第一次北伐时,其战略意义空前巨大,夺取武都、阴平二军在曹魏政权的朝堂之上弄得朝臣大震。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博弈固然精彩,但是对于国土之下的黎民百姓来说却是一场场沉重的灾难。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东吴已经协力相助,为何还是失败了?
战争之初由于诸葛先生率军出其不意,使得曹魏那边来不及防备,所以一度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连续攻陷占领了不少魏国的城池。但是诸葛先生千算万算都没有想到竟然败在了自己的手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第一次北伐失败就是因为街亭被曹军给攻陷而导致的。而镇守街亭的马谡就是诸葛先生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没想到这个马谡在领兵去了街亭之后,却根本不服从蜀国这边的指挥,最终败给了自己的大意和轻敌。诸葛亮那个恨啊,万万没想到自己前方打得好好得,却被这个曾经在自己面前装模作样的马谡小儿给耽误了大事,就这样第一次北伐战争宣布失败了,诸葛亮不得不退回到汉中之地,一边调整休养部队,一边等待时机。
这个机会被诸葛亮等到了,在当年年底的时候,仿佛上天看到了诸葛先生的决心和宏愿,又给了诸葛亮一次机会。而这次机会的创造者就是盟军东吴所创造的,当时正在东吴迅速崛起的陆逊再一次证明了自己,在石亭这个地方与曹魏的交战中,直接战胜了曹魏的大将曹休,导致曹魏大军惨败而逃。而陆逊这边的连连胜利大大增加了曹魏的压力,只能把军队往东边调遣,而西边的蜀国的压力自然就大大减轻了。
诸葛亮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再次进行北伐,本来事情的发展还比较顺利,但是还是落得一样的结局,甚至更加悲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一次诸葛亮率领的数万大军竟然被一千多人防守的小县城给拦住了。甚至在数万名大军二十多天的进攻下,也没有攻破这个小城,而之后魏国的军队已经支援了过来,诸葛亮只能不甘心地放弃了第二次北伐。
这样说来,想必大家都十分好奇这个小城和其中驻守军队的魔力,竟然只凭着一千多人抵挡住了蜀国的数万大军,这不可谓不是一场奇迹般的胜利啊。而且敌方的指挥还是诸葛先生这样的盖世之才,能让诸葛亮都吃瘪的人,足以感到自豪了。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事情的经过,当时防守小城的将领名叫郝昭,而他防守的地方就是陈仓了。其实在郝昭接到命令时就已经做好了迎接蜀国大军袭击的准备,因为陈仓这个位置十分重要,是蜀国军队从汉中出击,攻打凉州的必经之地。而当时凉州就在蜀国的家门口前面不远处,蜀国想北伐中原就必定要把凉州最为第一个目标,只有打下了凉州,蜀军才算是走出了西南踏入了中原。
在诸葛亮第一次发动闪电袭击之后,魏国就已经提高了警惕,虽然在东线和东吴正在开战,但也不能不防一手蜀国,所以在陈仓这个重要位置,就派了郝昭这名大将前来镇守,而郝昭以什么出名,没错就是防守。一边是魏国的早有防备,一边是郝昭这名将领的超高防御手段,竟然真的抵挡住了数万蜀军的围攻,让诸葛亮再次以失败告终。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东吴已经协力相助,为何还是失败了?
首先,这道题目的因果关系搞反了。不是东吴协助诸葛亮的北伐,而是诸葛亮以北伐来协助东吴。在当时,曹魏发动了对东吴的讨伐。魏军兵分三路,一路以司马懿攻江陵,一路以曹休攻皖,一路以贾逵攻濡须口的东关。不久之后,曹休被陆逊大败于石亭,曹军诸军进展都不顺利。再加之鲜卑骑兵也在北方袭扰曹魏边境,所以曹魏陆续将关中的兵力东调。
诸葛亮决定利用当时的有利形势,对关中发动北伐。他决心袭击兵力空虚的关中,来协助吴军趁胜发动攻势。于是,诸葛亮率军出散关,攻打陈仓。但是,在陈仓诸葛亮遇到了曹魏的将领郝昭。诸葛亮在劝降不成的情况下,对陈仓发动了强攻。最终,经过二十多天的攻防战,诸葛亮没能攻下陈仓。由于粮草用尽,张郃的援军也将要到达,诸葛亮被迫撤退。
在这次战役中,诸葛亮失败的最大原因,还是陈仓攻防战的失利。诸葛亮在这场攻防战中,从刚开始就处于下风,这也决定了诸葛亮的失败的命运。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曹魏的关中统帅曹真,就判断出诸葛亮的下一次北伐方向,就是必然要出陈仓。所以他派了郝昭这员有很强能力的将领来守卫陈仓。郝昭在驻守陈仓期间,重新修筑了城池,完善了防御设施。这样一来,在诸葛亮出兵的时候,郝昭已经做好了一切防御准备。
诸葛亮在一开始就丧失了先机。在他率领军队到达陈仓城下时,对修缮一新的陈仓城十分惊讶。他在了解到陈仓的守将郝昭只有一千多人马,又产生了轻视之心。他认为双方众寡悬殊,郝昭的一千人马怎么也不可能是自己数万人马的对手。所以他先派郝昭的故人靳祥前去劝降,在遭到拒绝后就发动了对陈仓的强攻。
但是,出乎诸葛亮意料之外的是,陈仓虽小,可是有郝昭这员将领的守卫下,却怎么也攻不下来。诸葛亮用云梯攻城,郝昭用火箭烧掉云梯。诸葛亮用冲车撞城,郝昭以飞石击毁冲车。诸葛亮挖掘地道,郝昭以壕沟破坏。就这样,诸葛亮一直就不能拿下陈仓。而陈仓之战,被曹魏和合肥之战、樊城之战并列为三大防御战。
在经过二十多天的战斗后,诸葛亮的粮草已尽,加上曹魏的援兵即将到来,只得撤回蜀中。在这次北伐中,诸葛亮的失败原因主要是不能出奇制胜,出兵的意图、路线早在半年前就被对手判断出来,预做了准备。这就使得诸葛亮在一开始就失去了先机。
在战役中,对陈仓过于轻敌,以数万大军困于千人防守的陈仓小城之下,还攻不下城。而战前准备不足,大军只带了少量的粮草,即使是加上后期运输,粮草也才只能支持二十多天。
所以说,在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还是在继续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时候。有很多问题也是无可厚非的。在日后,随着实战经验的丰富,诸葛亮在这些方面犯的错误也就越来越少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东吴已经协力相助,为何还是失败了?
这个问题可以说问反了,并非是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东吴协力相助,而是东吴遭到了魏国的攻击,需要诸葛亮帮忙吸引魏国注意力,他才第二次北伐。所以这次诸葛亮根本就没有全力出击,吸引魏军从荆州到关中以后就主动撤退。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可以说疑点重重在建兴六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不久,同年冬天他就发动了第二次北伐。这次诸葛亮是走陈仓道,出散关,攻击陈仓。曹真派遣费耀等增援陈仓,和诸葛亮对峙。曹叡也从荆州调张郃率三万大军增援关中。诸葛亮围攻陈仓不能攻克,得知张郃率军来援以后主动撤走。魏将王双追击,被诸葛亮击败斩杀。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蜀军应该说损失不小,但是时隔不久就发动了第二次北伐。而且两次北伐时间间隔不长,此时双方实力对比并没有太大变化。然而他却选择了更靠近长安的陈仓道。
长安是魏国在关中最重要的据点,也是魏军最多的地方。诸葛亮此后第三、第四次北伐都是避开了长安,直到蜀军在野战中压倒魏军,才在第五次北伐时前出五丈原进逼长安。此时蜀军显然不具备攻击长安的实力,那么蜀军即使攻克陈仓,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所以说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无论是时间还是线路,都充满疑点。
实质上,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主要是为了吸引魏军的注意力,减轻东吴压力其实我们看一下诸葛亮北伐前发生的事情,就可以发现这次北伐,仅仅是一次配合盟友的行动而已。
就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以后,八月吴国鄱阳郡太守周鲂以诈降计诱骗曹休南下,吴军大破曹军,取得了石亭之战的胜利。然而魏国不甘心失败,曹叡决定起兵报复,于是命司马懿在荆州修造船只,准备顺江而下攻击江东。
此外,为了加强司马懿的兵力,曹叡还命令张郃率关中诸军增援司马懿。但是时值冬季,江中水浅,不适于行船,所以张郃率军驻方城,等待水涨再出兵。
然而此时诸葛亮却二次北伐,曹叡命张郃紧急回师关中,伐吴之事只能不了了之。
很明显,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主要还是为了调动魏军,减轻吴国的压力。所以张郃一旦回援,诸葛亮立刻毫不犹豫的撤兵。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东吴已经协力相助,为何还是失败了?
曾国藩认为诸葛亮这次失败的原因是“初气太锐”。
意思是这一仗打得太着急了,没留有余地,打来打去没了后劲儿。
二次北伐,首战就是陈仓之战,但是,这一战从一开始就失去了进攻的突然性。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从岐山出去的。
所谓兵无常阵,水无常形。
诸葛亮再次出征,肯定不能再从岐山出去了。
他选择的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那个陈仓道。
很遗憾,他的选择,已经提前被曹真料定了。
在第一次北伐撤军的时候,
曹真就认为诸葛亮再来的话,一定会攻击陈仓(今宝鸡)。
他出人意料地选了一位老牌的“杂号将军”郝昭,来驻防陈仓。
其实曹真选的这个人非常对路。
郝昭已经镇守河西之地十几年了。
对当地的情况非常了解。
而且,他还是位非常“守纪律”的将军。
当年武威郡生乱,太守毌丘兴向驻扎在金城的郝昭求救。
郝昭一开始却以奉命不得西渡为由,坚持不发兵。
后来在金城太守苏则的分析之下,才决定发兵平叛。
您可能要问了,这么一位听起来做事比较刻板的将军。
合适让他独自担当这么重要的责任吗?
还真合适。
上次诸葛亮北伐,
曹魏大约摸清了诸葛亮的底细。
那就是诸葛亮的大军,大约只能带一个月的粮草。
一旦打不下来,诸葛亮就得退兵。
否则,连回去的路上都有可能饿肚子。
所以,诸葛亮的大军更希望进行城外的野战。
以利于速战速决,并且是越快越好!
从这一点来说,
曾国藩评价诸葛亮这一战是没后劲,
真的是诸葛亮不得不如此,是无奈之举。
所以,守陈仓的将军,
最重要的是要守纪律,要很明白守陈仓的战略目的,
就是坚守不出,或是把诸葛亮熬走,
或是等来援军,
就是胜利。
所以,从春天诸葛亮退兵之后,
郝昭这位“杂号将军”就一丝不苟地执行了曹真的命令,
老老实实地把陈仓城修的固若金汤。
这也是他为了自身安危考虑,
毕竟,曹真才给了他一千多人马,
野战?还是守城更有活命的机会吧!?
陈仓大战,如果隐去人名的话,你一定以为守城的人才是诸葛亮。我们说,既然诸葛亮明知自己必须速战速决才是最有利的方针。
那对郝昭这位守城的主将,就应该想尽千方百计,
甚至是像之后第六次北伐时,给司马懿送女人衣裳一样,激怒郝昭,
引他出城野战,才是上策。
孙子兵法有云,“怒而挠之”是也。
可是诸葛亮带着大军看到原来破破烂烂的陈仓城竟然已经焕然一新之后,
先是“怪其整顿”,后是听说郝昭就在城内又是“大惊愕”。
接下来采取的方略,竟然是派了郝昭的一位同乡靳详去劝降。
这真的有点小瞧天下英雄的感觉了。
而那位郝昭的同乡靳详呢。
更是没给郝昭留下什么好印象。
《资治通鉴》和《魏略》都记载,靳详是“遥说之”。
就是离城墙远远的,想劝降郝昭。
多远呢?至少应该脱离弓箭的有效射程吧?
一箭之地,有效杀伤距离,三国时候,大约一百多米。
也就是说,靳详站在一百米开外冲着郝昭喊话。
这效果,好不到哪里去。
反观郝昭,面对诸葛亮十几万大军,毫无惧色,在城墙上侃侃而谈:
我大魏的律法,靳卿你不是不熟悉;
郝某如何,靳卿你更是清楚。
某深受国恩,门第贵重。
靳公不必多言,
某必以死以报国恩!
还请靳卿谢上诸葛丞相,之后,但请来战!
很客气,但也很坚决!
诸葛亮当然知道兵法有云,攻城为下。
这一打起攻城战来,那可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谁也说不准得打多长时间。
所以,他不死心,又让靳详去劝说了一次。
靳详这次的说辞是兵力悬殊,劝郝昭不要白白送死。
而郝昭还是一如既往地坚决:
该说的我都说了,
我认识你靳卿,
弓箭可是不长眼睛的!
这可就真的说不下去了。
那就打吧!
诸葛亮觉得这一仗应该是很有把握的。
能在曹魏东来的救兵到达之前就结束战斗。
没想到,事情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攻城当然少不了云梯,
结果还没等蜀军的云梯靠上城墙,
就被魏兵射出的“火箭”点燃,
附着在云梯上的蜀军躲无可躲,立时死伤无数。
冲车好不容易靠近城门,
却听“嗡”的一声响,
一个庞然大物狠狠地砸到冲车的顶端,
哗啦一声就破了一层。
还没完。
那庞然大物竟然又升上城头,“嗡”的一声又砸了下来。
仔细一看,却是魏兵在磨盘上拴了一根长绳子!
这样来回几次,蜀军的冲车也彻底报废了。
诸葛亮眼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用木头扎了些百尺高的“临车”,
临车示意图
利用临车的高度优势,向城中放箭。
临车的作用可不止放箭一项功能。
只要把护城的壕沟填平,贴近城墙,以临车的高度,攻上城墙就非常的简单了。
郝昭真是不简单。
在城墙之内又筑起了一道墙。
这下子临车的作用也丧失了。
蜀军将士接连受挫,都有点急眼了。
却看丞相诸葛亮,仍旧风轻云淡,也不着急,似乎在等着什么。
忽听城内一阵喧哗,接着就是兵刃相交的脆响,接着就是兵士的惨呼。
过了一阵,又归于寂静。
诸葛丞相这时才有些变色。
原来,地上打得这么热闹,就是为了掩护蜀兵挖地道的声音!
但是,显然诸葛亮是小看了郝昭的经验。
刚才的声音,一定是从地道涌出的蜀兵被早有准备的郝昭发现了。
史书记载,诸葛亮猜的一点都没错。
郝昭在城内挖了一道和城墙平行的壕沟,结果蜀兵挖着挖着,就“掉到沟里”了。
这场仗,双方各出奇谋,你来我往。
小小的陈仓城在蜀兵几万人马的攻击之下,
就仿佛惊涛骇浪中的一条小船。
每每面临灭顶之灾,
却每次都能化险为夷。
不得不说是一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
魏将张郃料定诸葛亮必退,却没料定魏将王双的结局。郝昭守城,诸葛亮攻城,双方相持了二十多天,曹魏那边早就得到了消息。
曹真派遣费耀等将军前去救援。
而魏明帝曹叡还是不放心,召回了在方城驻扎的张郃,
配给他三万兵马,并虎贲武卫二营护卫,去救陈仓。
魏明帝亲自把酒送行。
临行之际,曹叡问张郃:
咱们会不会去得太晚,诸葛亮已经攻下了陈仓啊?
张郃就是上次在街亭打败马谡的将军。
深知诸葛亮最大的问题,就是蜀道难,能携带的粮食不多。
所以,他掐指一算时间,就慨然对魏明帝说:
估计臣还没到陈仓,诸葛亮就已经撤军了。
因为他的粮食最多还能撑个十来天。
魏明帝放心了。
果然,虽然张郃昼夜兼程,拼命向陈仓进发。
但是还没等他大军到达,诸葛亮已经因为粮草不济,退兵了。
本来这应该算魏兵的大胜。
可惜魏将王双,大概是觉得诸葛亮没有什么好怕的,是败军之将。
所以,就勇猛地追了过去。
可惜,被诸葛连弩射中,阵亡了。
诸葛亮得以安全撤回蜀中。
当然《三国演义》把这份功劳给了魏延。
应该说,以魏延的一贯勇猛过人,也不算过份。
《后出师表》可以看得出,诸葛亮是在很耐心甚至是小心翼翼地给刘禅解释这次出兵的原因。以蜀汉的实力,春季街亭新败,冬季又出陈仓道,显然是有些勉为其难。
所以,在这次出征之前,诸葛亮又给刘禅写了一封信,史称《后出师表》。
诸葛亮耐心地向刘禅解释:
这时候,因为曹魏在东吴那里大败,导致关中空虚。
正是“趁他病要他命”的时候。
这可不是你刘禅“从长计议”,慢慢发展的时候。
其实,从时间上来看,东吴大败曹休在前,诸葛亮二次北伐在后。
不能说是东吴协力相助诸葛亮的二次北伐。
反而可以说是诸葛亮在帮助东吴减轻曹魏的压力。
而且,虽然陈仓攻城失败,也应该无损诸葛亮的智慧之名。
毕竟在撤退中发生的野战,诸葛亮率领的蜀汉军队,没太吃亏,反而阵斩了曹魏的大将王双。
客观来说,没有人能够天生就百战百胜。
诸葛亮的战争智慧,也应该是通过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才能逐渐积累和完善起来。
纵观诸葛亮加入蜀汉的过程。
一开始是以三分天下的隆中对这样的战略智慧吸引了刘备。
再后来,则是只身前往东吴,面见孙权,使孙权坚定了联刘抗曹的决心,
火烧赤壁,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大局。
刘备入蜀,诸葛亮一开始也没跟着,而是留在后方帮助关羽。
攻打蜀地不顺,诸葛亮才跟着一路兵马入蜀。
直到刘备驾崩,刘禅登基。
诸葛亮才开始在平定蜀汉南四郡内乱的过程中,初步展示他的指挥才能。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还犯了用人上的错误,用错了马谡,丢了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
但诸葛亮始终忠于刘备对他的嘱托。
虽然明知蜀汉疲弱,仍然坚定选择北伐。
到第五次北伐的时候,
连司马懿这样的对手,都在看完诸葛亮所扎的营盘之后,认为诸葛亮确实是个强硬的对手。
这种忠诚和坚守,我们应该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毕竟,以蜀汉的实力,也许,主动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正像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所言: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