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司马懿养的三千死士很厉害,为何冲不破曹爽的府兵阻拦?
在司马懿夺权的“高平陵”中,确实发生了这样一幕:司马懿被曹爽府兵所阻,司马懿本人还险些在此搭上了性命。
不过,不管是曹爽府兵在府门的阻拦,还是曹爽府兵的犹豫不决,都在司马懿预料之中。
司马懿对这件事的处理,尽显其奸雄之略。
事情经过:初,宣王勒兵从阙下赴武库,当爽门,人逼车住。爽妻怖,出至厅事,谓帐下守督曰:“公在外。今兵起,如何?”督曰:“夫人勿忧。”乃上门楼,引弩注箭欲发。将孙谦在后牵止曰:“天下事未可知!”如此者三,宣王遂得过去。——《三国志.曹爽传》司马懿在奔赴武库的途中,经过曹爽府门口,双方发生对峙。
曹爽的帐下督用箭瞄准司马懿,在孙谦的劝阻下犹豫再三,司马懿才“混”了过去。
看来,面对曹爽府兵的阻拦,司马懿并没有采取过激的武力攻击,而是保持克制,在对方犹豫的观察下走过去。
其实,司马懿在曹爽府的遭遇,并非事出意外,司马懿保持克制,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目标。
司马懿此行的目标武库,比曹爽府重要得多。前文中已提到,司马懿之所以经过曹爽门,是为了去武库。
武库,是比曹爽府更重要的目标。
事变前,由于司马懿已被架空,手头上的军事资源十分有限。
因此,司马懿必须集中所有资源于关键点,才可能以小搏大,完成翻盘。
武库,正是可以帮助司马懿实现力量逆转的关键点,也是司马懿起事的第一个目标。
1、控制武库是司马懿起事成功的前提条件。
汉、魏时期,私藏甲胄、武器是死罪。当年周亚夫的儿子私自打造甲胄,说是要给周亚夫做葬品,结果引发了周亚夫之死。
尽管司马懿影响力很大,但也不可能大规模私藏甲胄、兵器。司马家可以利用自己的家底和影响力准备三千死士,却不太可能私藏供三千死士的甲胄兵器。(曹爽也是一直监视着司马家的)
因此,如果不能控制武库,三千死士就只能徒手格斗了···
2、控制武库是控制洛阳局势的关键。
禁军已被曹爽兄弟掌握。
但是,禁军武器平时都在武库。禁军将士在有执勤任务时才到武库领兵甲。
因此,汉魏时期的京城政变,有许多是从争夺武库开始的。
既然司马懿此行目标是武库,就应当瞄准目标,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厮杀。
在曹爽府门口遭到阻挠,是司马懿的主动选择。洛阳武库,正在魏洛阳的东北角,而曹爽府,正在武库南。(《晋书》记载,后来杨骏居住于旧曹爽府,正在武库南)。
司马懿既然处心积虑许久进行政变,这一环节,是不可能漏算的。
洛阳城大,司马懿并非没有办法绕路前往武库。但是,司马懿直接从曹爽门口过,正是他高明之处。其实,洛阳城大,东西宽六里十步,南北九里七十步,司马懿去武库,倒不是不能绕过去。
可是,凡事不能一厢情愿。
如果司马懿绕路而行,目标却已暴露,让对方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对策,(毕竟,武库是如此紧要之处)那么,曹爽的人与城中控制的军队先进入武库(毕竟人家近水楼台),那司马懿就危险了。
如果要打,在曹爽府门口打,比让对方严守武库时再去进攻要有利得多!
当然,对司马懿来说,最优的选择,是趁敌犹豫,和平通过。
如果在此纠缠,不仅耗费资源,更浪费了宝贵的政变时间。
而如果不尽快控制武库,绕路而行,令对方有充分的反应时间,政变也将失败!
司马懿的部署,吃准了曹爽的软肋,争取避免不必要冲突。司马懿从府邸出发,兵分两路:司马师、司马孚等人前往控制另一关键目标司马门(通往宫城);司马懿亲自前往武库。
司马懿,虽已被架空,但毕竟是魏国的太尉,是先帝的顾命大臣,一般人要动他,还是要考虑考虑的。
如果曹爽,或者他的兄弟在府中,一场厮杀,恐怕在所难免。
但此时,曹爽兄弟全部外出,群龙无首,其他人要在未得指示的情况下动司马懿,恐怕有些强人所难。
曹爽外出前,桓范力阻,认为即使外出,也不该兄弟三人同时外出。看来,桓范对问题看得很清楚:京城,必须至少留下一个能做主的人!
可惜曹爽不听。兄弟三人全部和天子一起出去了。
曹爽府将以“天下事,未可知”而犹豫不决,正是这一恶果的直接反映。
由于对整个局势没有清楚的认识,只要司马懿不攻击曹爽府,曹爽府中无人能下决心攻击司马懿。
司马懿正是吃准这一点,不惜以身犯险,以“温和”方式过门,力图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总的来说,司马懿为了集中资源于最紧要处,尽可能避免在此冲突,是高明的选择。
这场政变中,无论是对节奏的把握,还是对对方心理的控制,司马懿都炉火纯青。
曹爽府兵未能进行更多阻挠,怪不得这些府兵。毕竟,他们的职责是保卫府邸,在这种级别的政变面前出现犹豫,也在情理之中。
只是曹爽不听桓范之言,导致京城要地群龙无首,给司马懿实现惊天奇谋的机会,实在不智!
缜密策划,专心于目标,避免不必要的缠斗,正是司马懿高明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都说司马懿养的三千死士很厉害,为何冲不破曹爽的府兵阻拦?
因司马懿主要依靠三千死士在“高平陵政变”中击败曹爽,这才夺取了曹魏的政权,从而奠定了西晋的立国基础。
因此,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都认为这三千死士是非常厉害的,司马懿的夺权举动也是非常顺利的。其实不然,反而是这三千死士差点遭到曹爽的府兵团灭。可想而知,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政变,当时取胜的有多侥幸。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不防“穿越”到“高平陵政变”的现场,以探究竟。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三兄弟陪同曹魏第三任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前往高平陵扫坟的机会,突然发动了“高平陵政变”。
《晋书·景帝纪》记载:“初,帝(司马师)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当时,司马师召集散养在民间的三千死士,迅速进入洛阳城中,与司马懿汇合后,悄悄前往城中的武库。
但是,前往武库途中,则必须路经曹爽府门前的唯一要道。谁知,当司马懿率领的三千死士接近曹爽府门时,曹爽府兵迅速弯弓搭箭,对准了司马懿及三千死士。突如其来的变故,一下惊得司马懿和他的三千死士不敢向前一步。
无奈之下,司马懿只好出面对着曹爽的府兵亮明身份,说自己并无恶意,只是从此经过。于是,府中家将孙谦对曹爽的老婆刘怖说:“夫人,大将军并没有信息传来,我们若是私自阻拦司马懿,恐怕不妥。”
刘怖听了家将的话,也认为有理,便大袖一挥,让孙谦自行决定就好。因此,司马懿和他的三千死士才得以顺利通过。
然而,就是家将孙谦的一念之差,成就了司马懿的人生辉煌,反而造成了曹爽三族的夷灭。
那么,面对曹爽的府兵,三千死士为何不敢强冲呢?因为,当时的三千死士全是赤手空拳,而他们前往武库的目的,就是为了装备这三千死士。
可以说,当时的状况绝对出乎了司马懿的意料之外,就算没有惊出他一身冷汗,也绝对惊吓得不轻。因为,三千赤手空拳的死士根本不敢冲,一旦人员有所折损,又不能按计划的时间赶到武库,迎接司马懿的将不是辉煌的人生,而是全族的覆灭。或许,当时的司马懿只能暗道一声侥幸了。
对此,《三国志》注引《魏晋世语》记载:“初,宣王勒兵从阙下趋武库,当爽门,人逼车住。”
接着,司马懿在亲己武库守将的配合下,拿出最好的装备,将三千死士迅速武装起来。
随后,司马懿率领这三千精兵,果断实施了五步夺权计划:
第一步:顺势占据武库,防止城中有人利用武库装备作乱。
第二步:控制皇宫,入永宁宫向素来与曹爽不睦的郭太后上奏曹爽三兄弟的罪状,以取得政变的大义名分。
第三步:手持郭太后令,迅速控制洛阳城的四门,防止消息泄露。
第四步:令司徒高柔和太仆王观,分别接管曹羲控制的中垒、中坚两营禁军,以及曹训的武卫营禁军。虽说不一定能完全控制,却能有效阻止这三营兵马救援曹爽等人。
第五步:自己坐镇洛阳,命亲信将领据守洛水浮桥,以阻断曹爽带着皇帝曹芳返回洛阳之路。
自此,司马懿取得了“高平陵政变”的一切主动权,蠢如“猪狗”的曹爽兄弟最终成了司马懿“砧板上的肉”。
这些,应该就是司马懿的三千死士冲不破曹爽府兵的阻拦的根本原因吧。
图片来源网络
都说司马懿养的三千死士很厉害,为何冲不破曹爽的府兵阻拦?
什么?这个题目没看懂。
三千死士是司马师偷偷布局的,高平陵当天拿出来都吓了司马懿一跳。司马懿就是用这三千死士控制了洛阳,期间加上所有朝臣的支持和守卫部队的投诚。一句话,曹爽当时已经搞得天怒人怨,司马懿是以四世老臣先帝托孤的擎天柱的姿态出面的,迅速的获得了所有人的支持。
都说司马懿养的三千死士很厉害,为何冲不破曹爽的府兵阻拦?
司马懿养三千死士很厉害,为啥还不能突破曹爽府兵的阻拦?
(流誉原创 抄袭必究)
这是因为 : 第一,曹爽对司马懿怀有警惕,一直高度防范。曹爽府邸就如一座堡垒,居高临下,修筑有高大的箭楼,设施完善。第二,这里是必经之路,当时,司马懿带领的人马,是前往控制武器库的,要是不拿下武器库,所谓死士,赤手空拳,就是再多,也没多大用处,真的就只能是“死士”。第三,箭楼上设置有当时的先进武器 : 强弓硬弩,发射就可以万箭齐发,无法躲避。曹爽之所以把武器库安置在这里,可谓用心良苦,谁想干大事,这地方是咽喉要道,过不去就啥事情也干不成。
正始十年(249)的新年,天气特别冷,西北风呜呜呼啸,一直不停。据记载 : “西北大风,发屋折树木,昏尘蔽天”。按照惯例,新年过后,新登基的曹芳,要去高平陵祭拜先祖,曹爽一定会陪同前往,司马懿早就有所准备。对于三千死士,应当这么理解 : 三千只是一个概数,不是精确统计、或编制,表示人比较多,比较可靠,自愿参与政变。但“死士”不仅是上场厮杀,出死力,还包括头脑灵活,有心机,已经打入曹爽内部,还掌握一定机密、或有实力的人物。司马昭时灭蜀的钟会,就是这样的死士之一。钟会玩弄手腕,深受曹爽信任,已经了解清楚 : 曹爽兄弟,将在正月初三,陪皇帝去谒陵,其路线、陪同人员、时间、有那些活动等。所以,曹爽的动向,司马懿了如指掌。
正月初二晚上,司马懿叫醒已入睡的小儿子司马昭,告诉他明天要动手,拨给司马昭500人马,监视南宫与北宫,但不用攻打,只阻止里面的人出来就行。又请来太尉蒋济、司徒高柔、九卿之一的王观,以及三弟司马孚,与大儿子司马师,几个人商量确定了第二天动手的细节。在司马懿确定的攻打目标中,并没有曹爽府邸,不是这里不重要,是因为人手有限,只能先部署最重要的位置。
第二天,一切都按预想进行,但司马懿带队,到达曹爽府大门附近时,在箭楼上瞭望的士兵发现有点异常,急忙报告曹爽老婆刘氏,这女人还真不简单,她当机立断,来到前厅,叫来负责防卫的守督,吩咐他马上带人,阻止司马懿的行动。守督上楼一看,司马懿刚刚到大门一侧,守督抄起大弩,瞄准司马懿,就要搂扳机。这弩是一种半自动兵器,注满箭可一次连射十多发,非常厉害。这里位置居高临下,视野开阔,从这里经过的,看的很清楚,真射出去,司马懿不死,也得重伤。这段历史、司马懿以至司马师、司马昭的命运,可能都得重新书写。
然而,就在这守督将一击制敌,司马懿生死一瞬间的关键时刻,身后一个叫孙谦的部下,拉了守督一把,小声提醒 : “天下事未可知也”!是啊,能笑到最后的是谁?这时还真不好说,事情作过头,到时就没退路了。因为当时曹爽一伙,太不像话,惹犯众怒,部下们多少有点耳闻,谁能不想想后面的路?守督最终没有射出,孙谦连说三次,终于把守督说的回心转意,放下弩机,眼看着司马懿一行,顺利通过,抵达并控制了武库。
都说司马懿养的三千死士很厉害,为何冲不破曹爽的府兵阻拦?
大家好,我是故事领域创作者,文字玩家文武公,很高兴回答这个关于司马懿的问题。
曹操受封魏王后,司马懿被封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王子曹丕。曹丕临终时,任命司马懿与曹真等为其指定的储君的辅政大臣,魏明帝曹叡走上历史舞台。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要职,官路顺当。明帝驾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即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
根据野史传说记载,在高平陵事件中,司马懿私家豢养的三千死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真相真的如此吗?
1.死士的构成——多是无业游民,地痞流氓。
2.死士的战力——在兵荒马乱,兵民比率极高的年代,没当过兵的流民,战斗力基本为0。
3.三千人为什么没有被发现——不是隐藏的好,实在是看起来太不像个重要势力了……
综上所述,司马懿政变成功是运筹帷幄的结果,三千死士参与到了其中,但是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个人不敢苟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