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迷局,曹操为什么冷落张松,放弃主动投靠的刘璋?

仔细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曹操、刘璋都是在理性地做着自己的选择。

刘璋与谁联合、曹操对刘璋的态度,都是他们着眼于当时形势做出的选择。

这背后绝不是一个的充满扛精味道的演义故事,而是一系列严肃、理性的外交思考。

刘璋结好曹操,是为对付张鲁和内部实力派。璋闻曹公征荆州,已定汉中,遣河内阴溥致敬于曹公。——《三国志.刘二牧传》

刘璋派遣使者致敬曹操,是因为得知曹操已开始攻略荆州,而汉中张鲁已经臣服朝廷。

注:这里的“已定汉中”,指张鲁已接受朝廷“镇民中郎将"、汉宁太守之职,向朝廷贡献。与后来曹操征汉中灭张鲁不是同件事。

刘璋此时的主要对手,就是张鲁。

刘璋与张鲁是死敌,他杀掉了张鲁的母亲和弟弟,多此派兵进攻张鲁。

此时,张鲁已经名义上归顺朝廷(曹操),刘璋如果在不结朝廷的前提下继续攻打张鲁,将在政治上陷于被动。

另一方面,如果刘璋不结好曹操,一旦曹操攻破荆州,曹操在东,张鲁在北,形势对他将十分不利。

同时,因为刘璋“明断少而外言入”,手下拥重兵的庞羲等人与刘璋渐生狭隙。

因此,刘璋派遣使者致敬曹操,对外可以在政治上摆脱与张鲁竞争的不利环境,对内可以获得政治资本弹压实力派和益州大族。

曹操积极回应了刘璋的“致敬”,双方有过短暂的蜜月期。

刘璋“致敬”曹操,曹操立刻做出了回应:封刘璋为振威将军,刘瑁为平寇将军。

后来,刘瑁“狂疾物故”后,刘璋又派遣张肃(张松的哥哥)带了叟兵三百人和一些物品给曹操。

曹操又拜张肃为广汉太守。

可见:作为群雄之一,刘璋、曹操都很清楚自己要什么,对方要什么。

对刘璋的好处,前文已说过了。

对于曹操来说:荆州平定前,与刘璋结好,可以在西面威胁荆州,利于曹操平定荆州。(如非刘表病死、刘琮投降,荆襄并不容易平定,而刘璋曾派赵韪东征刘表,对荆州有一定的威胁能力)。

因此,双方渡过了极为短暂的蜜月期。

可是,这个蜜月的前提是:双方的相互需求都很强。

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相互需求开始减弱。

张松来得不是时候

张松来见曹操,来的不是时候。

璋复遣别驾张松诣曹公,曹公时已定荆州,走先主,不复存录松,松以此怨。——《三国志.刘二牧传》。

一方面,荆州已定,曹操不需再特意拉拢刘璋了。

对于刘璋,曹操只需要维系关系就可以了,不必再刻意拉拢。

另一方面,凡事有轻重缓急。

对曹操而言,此时最重要的任务是:拉拢新降的荆州士族!

他任命荆州人士到各处为官,以示拉拢。张松的事情,确实可以往后等等。毕竟,他已经在很短的时间内两次给刘璋的人封赏了!

只是,曹操想不到自己会兵败赤壁,更想不到张松因此怨恨,怂恿刘璋。

刘璋转向与刘备合作,也是战略考量

刘璋最终转向与刘备合作,也是出于战略考量。

赤壁之战后,刘璋与曹操合作的意义大大降低了。

曹操丢失江陵后,他既已不可能对刘璋构成威胁,也不太可能实质上支持张鲁及益州反对派。

此时,与刘备合作看起来是不错的选择。

一方面,孙权对西川有极大的野心。周瑜、孙瑜都曾数次企图图取西川。

刘备数次阻止了孙权的企图,甚至以披发入山相胁。

诚然,刘备阻止孙权入川是别有用心,但至少在当时,对刘璋是有利的。

连结刘备,可以阻止曹操、孙权对西川的野心。

另一方面,当时的刘备,是最没有实力威胁西川的一个势力了。

刘备在公安时,地盘狭小,既要北拒曹操,又要防止孙权的渗透,兵力已非常紧张。看起来实在没有太强的余力图取西川。

因此,刘璋集团倒向刘备,在当时看起来是不错的选择。

刘璋虽暗弱,但不是傻子,不可能毫无理由地听从张松的怂恿,与刘备结好。

只不过,刘璋到头来还是低估了刘备的手段。

总的来说,刘璋与曹操关系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当时的形势。

无论是曹操,还是刘璋,都是理性地做出自己的选择。

只不过,形势的发展未必总遂人愿。曹操想不到自己在赤壁败得那么惨,刘璋也想不到地盘、兵力都不足的刘备居然能最终鸠占鹊巢!

这场棋局中,每个棋手都带着自己的思路落子,却又都难以预知棋局复杂、有趣的变化。

正因如此,历史,才比小说更为精彩!

三国迷局,曹操为什么冷落张松,放弃主动投靠的刘璋?

狗眼看人低,赤裸裸的以貌取人,张松乃川蜀人氏,其貌不扬确文韬武略读书万册,见杨修显丞相兵书,赤之以鼻。这种兵书我川中小儿倒背如流,揭了曹丞相的短,这也是士族大姓和封建社会不公平的用人制度,曹操的无理缺仁偏激,使他失去了拥有蜀地统一天下的宏图伟志。成就了大耳贼刘备,诸葛亮看见了先机,岀迊三十里,大鱼大肉,荣宠以极,令张松感恩待德,献出了川蜀地图,假仁假义,天衣无缝。

三国迷局,曹操为什么冷落张松,放弃主动投靠的刘璋?

因为张松出使的时机不好。



公元205年,刘璋第一次派人出使许昌。

(建安)十年,璋闻曹公将征荆州,遣中郎将河内阴溥致敬。公表加璋振威将军,兄瑁平寇将军。——《华阳国志卷五》

当时曹操因为正在河北对付袁谭、袁尚、高干和乌桓,无暇分心。见刘璋这么懂事,他也就卖了个面子,重赏使者阴溥。并且曹操还让阴溥带话给刘璋带话,让刘璋在益州好好干,给他封了个振威将军的职务。

注意,这是朝廷正式任命的职务,相当于朝廷承认了刘璋在益州的统治权。所以刘璋对此任命是非常的重视。

公元207年,刘璋第二次派人出使许昌。

当时曹操已经准备南下荆州了,对刘璋的谄媚其实已经无所谓了。但可能因为对拿下荆州还没有把握,再加上刘璋和刘表一向不对付,所以曹操见到刘璋送钱送人过来后,为了拉拢刘璋,也还是重赏了使者,安抚了刘璋之心。

(建安)十二年,璋复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公辟肃为掾,拜广汉太守。——《华阳国志卷五》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次出使的人叫张肃,他是张松的哥哥。



公元208年,刘璋第三次遣使示好于曹操。

由于有了前两次的成功,所以刘璋听说曹操拿下荆州后,就让张松再次出使,打算跟曹操搭上关系,为自己留条后路。然而张松见到曹操后,却发现今夕不同于往日,曹操对他的态度非常傲慢,远不如昔日阴溥和张肃出使时享受的礼遇。

(建安)十三年,(刘璋)仍遣肃弟松为别驾诣公(曹操)。公时已定荆州,追刘主,不存礼松;加表望不足,但拜越巂苏示令,松以是怨公。——《华阳国志卷五》

至于曹操为什么会对张松态度傲慢,原因不言而喻:曹操不费吹灰之力拿下荆州,心态狂傲到了极点,他既然能拿下荆州,便自然认为拿下益州也不在话下。张松的出使在他看来,完全没有拉拢的必要了。

所以曹操在见完张松后,便只是封了他一个越巂郡苏示县县令(蛮夷之地)。相当于是打发了叫花子。

PS:在《三国演义》中,张松出使邺城是在赤壁之战后,但历史上是在赤壁大战前。

张松本来是怀揣着加官进爵的期望去拜见亲爱的曹大佬的,然而让他没想到是,曹操却不待见他。要说曹操不待见所有益州来的使者,张松估计也就忍了。但是他哥哥张肃出使时,封的是郡守,而且还是广汉郡守;他出使时,封的却只是个县令,而且还只是西昌那旮沓的小县令,待遇差距太大,让他一点面子也没有。

所以张松回去后,为了报复曹操,就在刘璋面前大骂曹操,让刘璋别拍曹操马屁了,然后张松开始吹捧刘备,说咱们可以利用刘备帮忙打汉中。当时恰好刘璋也听说曹操派钟繇等人打汉中的传言,想到汉中被曹操拿下的后果,刘璋也开始心虚了。于是他便紧急采纳了张松的建议,结交刘备,请他入川。

后面事情很多人都知道,建安十六年,刘璋派遣法正和孟达带领四千兵与大批物资到荆州请刘备入蜀,同时,法正向刘备等人交代了自己和张松归降的意图,以及益州的地理环境。诸葛亮和刘备相视一笑,呵呵,机会终于来了。

三国迷局,曹操为什么冷落张松,放弃主动投靠的刘璋?

曹操的这次失误,确实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

可以说,主动冷落张松,就等于客观上导致放弃刘璋的主动投靠,

再加上赤壁之战的失败,造成了天下三分的结局。

使曹操止步于魏王,与称帝无缘。

那么,以曹操的一贯精明,这个低级失误是怎么形成的呢?

1、益州的大形势之刘焉是怎么去的益州,以及刘璋为什么会向曹操投靠。
  • 刘焉的“大志向”!

魏晋南北朝之前,整个中国南方的经济并不像后世这么发达。

即使是号称富庶的益州,比起北方来,应该说也属于蛮荒之地。

刘璋他老爹刘焉就是这么相中这个地方的。

当然,一开始刘焉的志向更“远大”,人家老刘是想到交趾去当刺史!

换句话说,离已经乱七八糟的东汉王庭越远越好!

想到地方去避祸的刘焉,刚写完了一封应该变刺史为州牧以加强地方统治的奏章,

益州刺史出缺了!老刘乐呵呵的就求来了益州牧的职位。

好歹也离家近点不是?

老刘还是挺狠的,不仅引来了几万人的东州势力,

还对地方豪强大加压制,杀了好几个。

等稳定下益州的形势,老刘忽然发现,这地方,真不错!

自给自足,够吃够喝,还易守难攻!

特别适合关起门来当皇帝!

人靠衣裳马靠鞍,

老刘把皇帝的衣服和车马都配齐了。

还联合马腾一起进攻长安!

当然,失败了,被李傕杀了他两个儿子。

很诡异的,他偷摸做好的皇帝行头,全被“天火”烧了!

刘焉就这样郁闷死了。

  • 刘璋的“懦弱少断”!

刘焉造反之前,刘璋很幸运的从长安跑回了益州。

刘焉一死,刘璋就成了益州牧。

刘焉给刘璋留下了一个益州牧的位子,

同时,也留下了一大堆的问题。

东州势力,益州本土势力,张鲁势力。

张鲁本来是刘焉派去汉中阻断东汉王庭入川之路的。

说句不好听的,就是派张鲁给自己看守北大门的。

结果这个看门的造反自立了。

而东州势力呢,来了好几万人,

刘璋也不知道是故意的,还是性子宽柔管不住东州兵。

东州兵和益州本土打的一塌糊涂。

益州本土势力呢,一开始觉得刘璋好欺负,

所以刘璋上台,他们也没拦着。

后来看到他这当头儿的啥事都不管,

其中的征东中郎将赵韪就领着头造了反。

东州势力眼看着刘璋也不管事,

怕自己受牵连,只好替刘璋灭掉了赵韪。

整个益州,就是这么一副看似富庶,

却群雄割据,乱成一锅粥的局面。

对曹操来说,就四个字:唾手可得!

啥时候去都行,去了就能一锅端!

更何况,刘璋一听说曹操要打荆州,

急于寻找靠山的他,于建安十一年和建安十二年,

先后派了阴溥和张肃去向曹操示好。

曹操一看,呵,这刘璋,这么没出息,

我还离着他老远呢,这就派人来示弱了!

行!给你个官做!替我好好看着益州吧!

连派去的张肃,也被曹操征辟为掾(音:愿;意为官府属官),还虚封了个广汉太守。

所以,益州本身就积弱,益州牧刘璋又主动示好,

在曹操看来,益州,比鸡肋好一些,勉强算是鸡脖子吧,好吃,有肉,但不多。

2、其实,事就坏在益州势力的代表张松身上。

要不说刘璋守不住益州呢,没有识人之明啊。

选张松这个益州势力的代表人物去代表自己去投靠曹操,

真心不知道刘璋是咋想的。

张松,张肃的弟弟,

益州别驾,别驾,咱们可以理解为,州牧出行的车队里面坐在别的车上的人。

总之,张松就是益州的三把手。

那为啥曹操会封张松为比别驾低着好几级的县令呢?

这不是明摆着羞辱张松吗?

有人理解为,这是曹操疏忽了,以貌取人,

一见张松就大喝一声:呔!哪里来的妖怪!(松为人短小,放荡不治节操)

大家想想,曹操啊,枭雄啊,可能会犯这种错误吗?

即使是益州唾手可得,张松形貌不佳,曹操也不至于干出这种不靠谱的事吧!

在@泰林说趣史 看来,唯一合理的解释,

就是,张松见到曹操,没谈刘璋什么事,光拉着曹操说益州本土势力如何如何的事了。

换言之跑曹操那里谈出卖刘璋的价钱去了。

你说,曹操能瞧得起他吗?

能不冷落张松吗?

曹操在征伐荆州之前,

增设了丞相一职。

这其实就是开始了称帝的节奏。

再加上轻取了荆州,赶跑了刘备。

此时的曹操可谓志得意满,一统天下似乎就在朝夕之间。

看到叛主求荣的张松,又如何会放在心上呢?

说实话,按曹操的脾气,不当场杀了张松,已经是够客气的了。

当然,曹操此举,确实小瞧了张松在益州能够起的作用,

有些人,成事不易,坏起事来可是把把握握的。

张松转眼就变成了刘备得手益州的贵人。

曹操悔之晚矣。

所以说啊,作为一个领导者,真的不能小看每一个接触到的人,

更不能骄傲自满,感情用事。

三国迷局,曹操为什么冷落张松,放弃主动投靠的刘璋?

《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云:

璋闻曹公征荆州,已定汉中,遣河内阴溥致敬於曹公。加璋振威将军,兄瑁平寇将军。瑁狂疾物故。臣松之案:魏台访「物故」之义,高堂隆答曰:「闻之先师:物,无也;故,事也;言无复所能於事也。」璋复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肃为广汉太守。璋复遣别驾张松诣曹公,曹公时已定荆州,走先主,不复存录松,松以此怨。会曹公军不利於赤壁,兼以疫死。松还,疵毁曹公,劝璋自绝曹操大军南下,刘璋急于向曹操示好

建安十三年7月,曹操亲率大军南下,攻取荆州,汉中张鲁受朝廷招安多年,且一直与刘璋有嫌隙,刘表是长江之南实力最强的诸侯

《三国志刘表传》这样记载刘表“带甲十万,地数千里”

曹操南下是必然的趋势,刘璋担心曹操在荆州受阻后,会改从汉中南下攻取益州,因此,刘璋急忙派使者向曹操示好,曹操为了安抚刘璋,以朝廷之名封刘璋为振威将军。随后,刘璋又派张肃给曹操送去三百叟兵,象征性的对曹操攻打荆州提供帮助,表示自己是听从朝廷号令,是和曹操一心的。

其实300兵卒根本入不了曹操的眼,但为了安抚刘璋,曹操依然善待使者,封张肃为广汉太守。

刘璋接连两次向曹操示好,都收到曹操的回应,这让刘璋自我感觉和曹操达到蜜月期,于是,又派出了使者张松。

刘璋几次派使者向曹操示好,无非是为了自保而已,因为他知道自己实力不济,虽有天险可守,但如果东面和北面一直有敌人虎视眈眈,终归睡不踏实。

第三次派使者张松向曹操示好时,时局已经大变。

建安十三年8月,刘表病亡,其子刘宗接人荆州牧,荆州人士见曹操势大,劝说刘宗投降。曹操没有想到,原本应该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却没费一兵一卒就收入囊中,此时曹操不但拥有雄霸天下的虎豹骑,更是接管了荆州水军,可谓强及一时。

此时的曹操,正是自信心爆棚的时候。被他视为“天下英雄为使君与操尔”的刘备,被他打的抱头鼠窜,汉中张鲁心无大志,刘璋软弱无能,孙权势弱,天下局势都在自己掌控之中。

此时,张松再次带着刘璋的善意来到曹操面前,曹操的态度自然而然会有所转变。前两次使者来的时候,曹操认为马上要在荆州有一场大战,因此需要安抚刘璋,拉拢刘璋,即便刘璋不能帮自己的忙,也不能把刘璋推向刘表。

而现在,荆州已经是自己的了,不但没有损失兵力,反而平添了荆州十万兵士,在曹操看来,现在的益州,就是一块肥肉,是顺势统一天下的好机会。再与刘璋虚情假意,就显得多余了。

张松在曹操面前,不但没有受到向前两次使者一样的封赏,反而受到冷落,就是曹操的一种态度。

只是曹操也没想到,自己会在赤壁大败,败得体无完肤。

张松很有可能私自向曹操提出了某些条件

在《三国志蜀书法正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松于荆州见曹公还,劝璋绝曹公而自结先主。璋曰:"谁可使者?"松乃举正,正辞让,不得已而往。正既还,为松称说先主有雄略,密谋协规,愿共戴奉,而未有缘。

张松从曹操处回来后,因为曹操的冷落,劝刘璋断绝与曹操的交往,去结交刘备。刘璋又听从了张松的建议,但不知道派谁去,张松推荐法正前去,法正回来后,便与张松密谋如何暗中协助归降刘备。

这一点描述很有意思。当时应该是赤壁之战后,刘备占领荆州的时候。此时刘璋依然稳坐益州之主的位置,益州一直没有受到中原战祸的干扰,军安民乐。作为张松和法正,也一直受到刘璋的重用,本应该忠心耿耿,却在此时密谋要归顺刘备,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二人并不是忠义之辈。

那张松在去见曹操的过程中,会不会私自向曹操提出什么条件呢?

当时曹操刚刚拿下荆州,实力最强,势头正劲,连自己的主子刘璋都向曹操低头示好,作为张松,极有可能借着面见曹操的机会,暗示或者明示曹操,自己可以为曹操入川效犬马之劳(就像献蜀川图给刘备一样),换取某些利益或者好处。只不过当时曹操把一切都想得太过美好,并没有预料到自己会在赤壁大败,因此,他没有接受张松的条件,并十分看不起张松卖主求荣的行为,所以才对张松格外冷落。这就是为什么曹操能包容在自己面前挖苦自己,出言不逊的祢衡,却没有容下张松的原因。同时,这也是张松为什么从曹操处回来,就急忙让刘璋切断与曹操的联系,因为一旦刘璋知道自己在面见曹操的时候做出对不起刘璋的事,自己就身败名裂了。

三国迷局,曹操为什么冷落张松,放弃主动投靠的刘璋?

这问题我来答。

曹操从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前,用9年的时间,消灭了袁氏三兄弟、并州高干以及打垮了乌桓,成为北方独一无二的霸主。

接下来,曹操趁刘表病死,准备南下夺取荆州,当曹军走到新野的时候,刘表不肖的儿子刘琮竟然举手投降了,曹操就这样兵不血刃的拿下了荆州。与此同时,有三方势力比较紧张,那就是寄居樊城的刘备、江东的孙权和益州的刘璋。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结果刘备与孙权结成联盟,共同抵御曹操。益州刘璋那边也派来了张松来见曹操,甘愿做曹操的小弟。对于这种送上门,不用战争就能把益州纳入自己势力范围的好事,曹操居然一反常态,冷落了张松,拒绝认刘璋这个小弟。曹操为什么拒绝到嘴的肥肉呢?

曹操志在奠定一统大势,益州暂不考虑

曹操拿下荆州后热血沸腾,决定立即东下击败刘备、孙权。曹操为什么决定先打刘备?因为刘备是当年曹操“煮酒论英雄”认定的大英雄,最具称雄的实力与威胁,是曹操统一天下的最大绊脚石,所以曹操的当务之急是消灭孙刘联盟,奠定天下一统大趋势。反观偏安一隅的刘璋却没什名气,曹操压根没把他放在眼里,益州只不过是打败孙刘联盟后的囊中之物而已。谋士贾诩劝曹操先安定荆州局势后,再图谋天下。但曹操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对孙刘联盟志在必得,完全听不进去劝告,自然也是对益州的张松爱搭不理的。

益州方面诚意不足,似投机分子

刘璋一开始结交曹操甘愿当小弟的想法,是在公元205年,确切的说,张松是益州方面的派出的第三批使者。

汉中的张鲁一直对益州虎视眈眈,刘璋有深深的危机感,于是想拜曹操这座山头,以寻求保护,其目的就是让曹操出兵灭了张鲁,刘璋第一次派出使者联系曹操。当时曹操正忙着对付袁谭,哪有时间收拾张鲁。对于主动投怀的刘璋,曹操既然暂时帮不上忙,但也不想失去一个盟友,于是就尽量安抚,封刘璋的兄长瑁为平寇将军。

2年后,曹操正讨伐乌桓,北方马上就要彻底平定。刘璋虽然没多少能力,但总有深深的危机感,又第二次派张肃(张松的哥哥)结交曹操。送给曹操300老弱病残士兵,就这诚意明显不足啊,把曹操当成了养老院!曹操还得陪笑脸,又给张肃封官了,反正天子在手,封谁都是一句话的事。刘璋略显诚意不足,益州方面似乎就是来要官的。

208年曹操拿下荆州,不光刘备、孙权慌了,刘璋也慌了,于是第三次派别驾张松来结交曹操。这一次曹操对益州方面很反感,对张松爱理不理,直接封他为一个县令的芝麻官,你要知道张松是益州的大官,别驾相当于州里二把手。这样的结果就是张松很生气,劝刘璋放弃曹操的大腿,改换刘备。

张松矮矬丑,正逢曹操对士人的反感期

张松是三国史中记载的一个丑八怪,史载张松身材矮小行为放荡,还居然能言善辩!曹操当时刚杀死孔融,弥衡也曾经讨曹操的反感。对于这种能言善辩,耍嘴功夫厉害的士人,曹操唯恐避之不及,所以曹操对张松也很讨厌。看来以貌取人的例子古已有之。

总之曹操最后冷落了张松,就代表冷落了刘璋,把刘璋推给了刘备,为后来夺取益州提供了便利,造成三分天下的局面。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曹操也没想到赤壁之战会以失败收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