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克用有十三太保,还总是被朱温打败?

仔细回顾“十三太保”的几处细节,李克用打不过朱温的原因就非常清晰了。

十三太保的“稳定性”,暴露出李克用吸引、选拔人才的不足

十三太保,其中不乏李嗣源、李存勖、李嗣昭、李存审、李存孝这样的良将,不过,也有许多名不副实者(如李存信)。

可是,在晋汴争霸的过程中,十三太保们却没有出现合理的淘汰,他们不论表现好坏,均长期把持这晋军中的重要职位。除周德威等寥寥几人,几乎没有新的将领涌现。

反观朱温集团,将才来源就多得多。

王彦章、氏叔琮,拔于行伍;葛从周、王茂章、刘鄩,出于降将。(是不是有点曹操的意思)

做大做强的过程,也是不断吸引各类将才的过程。

全靠着这些儿子和义子,如何能做大做强呢?

李存孝的遭遇,暴露出李克用驭人有问题

“王不过霸,将不过李”,说的就是项羽和李存孝。

这个说法,有夸张之嫌。

不过,李存孝毫无疑问是一位超级猛将。他在对抗唐昭宗的讨伐时表现得非常出色。

可是,如此良将,却被李克用亲自五马分尸,令人唏嘘!

李克用既惜存孝之才,却寄希望于众将求情。结果,众将都不求情,可见十三太保的这些义兄弟的真实感情糟糕到了何种地步!

而李克用却毫无应变,眼睁睁看着李存孝被五马分尸,更是没有枭雄之姿!

最后,李克用居然因恼羞成怒,惩罚将领,把勇将薛阿檀吓的自杀!

这般驭人,怎么是朱温的对手呢?

从李存信的惨败,看发展战略上的差距

晋汴争霸,关键点在河北。河北的关键点,在魏博。

魏博罗宏信,原本与李克用结好,对朱温为敌。

896年,朱温进攻兖州,李克用令李存信率军救援,借道魏博。

可是,李存信路过魏博时军纪败坏,多有破坏。

结果,魏博在朱温的挑唆下“与河东绝,专志于汴”。

李存信的问题这里不谈,我们这里谈“借道”。

这不是李克用第一次“借道”了,他曾多此借道跨境出征。

如此,虽有胜利,不能增土地财赋,一旦失利,则有全军覆灭之危!

反观朱温。

处于四战之地的他,一直坚持着先吞并邻道,再逐步扩张的方针。

朝廷曾任命朱温兼淮南节度使。这个任命遭到杨行密的抵制,淮南自始至终未能纳入朱温势力范围。

可是,朱温却长时间未“因怒而兴兵”,坚持对周边藩镇发起战争。直到大局已定,才开始攻略淮南。

由此来看,在发展思路上,李克用与朱温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李存勖的“三支箭”,暴露出李克用并未清楚他所处的时代

李克用死前,给了儿子李存勖三支箭,要李存勖找三个人报仇:朱温、刘仁恭、阿保机。

他要报仇的理由是:刘仁恭背叛他的扶持,阿保机背叛与他的兄弟情谊。

李克用至死,仍在以感性、义气的角度看待着争雄战争。

其实,有些问题,原本可以不存在的。

李克用曾经攻取了幽州。他却不直接控制,而是立刘仁恭!

结果,刘仁恭得了幽州,很快就独立了,并投向朱温,打击李克用!

事实上,这也不是李克用第一次搞这种事情了。

在勤王的过程中,他曾连败韩建、李茂贞,完全有机会独步关中。

可是,李克用却因天子下诏和解而直接回军河东!

可以获得的土地,因为天子诏书而轻易不取;已经拿下的土地,却所托非人!

李克用大约还没对这个“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的时代有清晰的认识,在扩张势力上畏首畏尾,以至于在与朱温的竞争中逐渐败下阵来!

总的来说,仅仅从十三太保的经历来看:不管在识人、驭人,还是发展思路上,李克用确实远不如朱全忠。

要和朱温竞争,还得看他的儿子!

为什么李克用有十三太保,还总是被朱温打败?

提起晚唐枭雄李克用,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这位大哥后面所带着的那一票小弟们,阵容可谓是相当的华丽:

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三太保李存勖、四太保李存信、五太保李存进、六太保李嗣本、七太保李嗣恩、八太保李存璋、九太保符存审、十太保李存贤、十一太保史敬思,十二太保康君立、十三太保李存孝。

在李克用的十三太保之中,包含有两位武力值爆表的皇帝(李嗣源、李存勖),一名绝世猛将(李存孝)。

而其他诸位太保也都是个个本领非凡,在当时的乱世之际,这里面任何一个人出来,都足以堪当一面。

然而,偏偏就是拥有这么一个华丽的阵容,李克用后来却被朱温逼得几度围城,最终落得个郁郁而终的下场。

更加悲戚的是,就在李克用临死前,朱温还派大军堵了河东门户——潞州城将近一年,天天喊着打到晋阳城的口号。

那么,为何麾下有着十三太保这么华丽配置的李克用,最后会混的这么惨呢?

咱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看看,李克用的悲催命运的原因:

领导的第一印象

在唐朝时期,特别是唐昭宗刚开始登基之时,大唐表面上还没有崩盘,这个时期,大哥说的话还好使。

对于一个地方藩镇节度使来说,未来自己能混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朝廷方面,领导的印象很重要。

皇帝对自己的印象好了,资源、道义方面的扶持,就能让一个原本弱小的藩镇,最终培养成一个巨无霸。

而这一点,李克用这边有着先天的不足,他是怎么起家的?当年塞北杀官造反,害得唐僖宗不惜下血本,哪怕黄巢已经打过长江,依然不断加码要干掉这货。

对于整个唐昭宗来说,这位讹走大唐龙兴之地——河东道的李克用,有着那么多前科,怎么看,怎么不像是好人。

可以利用,但不可以放纵,这是唐昭宗时期,对李克用方面的一贯政策。

而对于朱温,唐僖宗赐名,唐昭宗不断加官进爵,一直到封王,原因很简单:

这位听话又好使。

能干,又忠心,时不时向朝廷打小报告,老大,那几个藩镇不听话,我帮你干掉他们,你赶紧派人来当节度使。

你说说,这种对比之下,李克用基本属于是,直接输在起跑线上的那种。

领导看不起也就算了,关键是,你自己还不争气,那就怨不了谁了。

团队建设

熟悉晚唐五代史的小伙伴们,应该知道,朱温和李克用的团队建设方法是不一样的。

朱温对下面的控制很严厉,甭管谁,只要在我面前阳奉阴违、不遵从军府的意志,那就是一个死。

朱珍,作为团队中的元老,骨干,战黄巢、战秦宗权,为宣武军府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和军将争斗,擅杀将领,最后直接被处死。

处死朱珍时,大帐内乌泱泱跪了一地人,但谁说都不管用,犯我军纪,必斩。

也就一个人是例外,那就是自己的亲儿子,嫡长子朱友裕,当年追击敌军不利,被人告了小黑状,说他没尽全力。

朱友裕听后的反应是,直接跑路了,那可是自己的亲爹呀,后来还是元贞皇后好说歹说,朱温才没把自己的亲儿子斩了。

朱温的军纪可窥一斑,能在河南这个四战之地崛起的枭雄,手下没个铁军,还真玩不转。

那么咱们在李克用这边呢?当年跟着自己起家的老伙计们,加入军队的酋长、部落首领们,哪一个都不是喜欢守纪律的人。

而且李克用的治下没有什么章法,晋阳城内军人劫掠事件,时有发生。

后来连儿子李存勖都看不下去了,老爹你管一下子吧。

李克用的回答是,我真管不住,还是等以后你来吧。

同时,李克用的用人眼光真不咋地,用了绝世猛将李存孝,却被康君立等人一顿操作,逼反了。

用了刘仁恭这个投奔而来的落魄将领,谁能想到,自己刚帮对方打下燕国,刘仁恭直接翻脸了。

团队内讧搞得损兵折将,投资燕国,最后还落了个打水漂。

李克用的管理方式,缺陷太多,这么一个瘸腿团队,遇到朱温的团队,输其实很正常,因为,朱温人家那边,也不弱。

朱温的麾下,也是猛将如云

比起李克用的华丽团队,朱温麾下的猛将也都是百战之将,从打遍山东的大将葛从周,到坚韧不拔、专克河东的牛存节,后起之秀、战力爆表的张存敬,再到后来后梁最后的柱石王彦章,以及后梁最后一座长城——杨师厚。

后梁的将领阵容,一点儿也不输于河东,只是后来的演义小说对于十三太保的艺术刻画,才使得我们有了李克用这边很牛的一个错觉。

说实在的,李克用讹走了河东道,手控数万骑兵,开局确实很牛,但存在的种种弊端,随后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化,使得李克用最终不得不面临十分艰难的局面。

若不是自己有个争气的儿子,而朱温这边儿子们又太水,李克用最后的遗愿——灭掉后梁,实现的可能,确实非常渺茫。

为什么李克用有十三太保,还总是被朱温打败?

五代十国是唐之后的我国一大乱世,群雄割据、尔虞我诈、相互攻伐。而无论当时树起多少山头,李克用和朱温这两面大旗绝对是光鲜艳丽、迎风招展。

而作为当世最豪横的两位狠人,二者之间肯定少不了“茬架”。但为何军事世家出身并拿着王炸“十三太保”的李克用打不过一个半路出家的“反骨仔”朱温?下面我就先来简单介绍一下两位主角。

朱温,小混混出身,造反起家,后来接受大唐朝廷招安,却狼子野心终结了李唐二百八十九年的基业,自行称帝,国号为大梁,史称“后梁”。其人生性残暴,变化无常。

李克用,大院子弟、军二代。大唐的晋王,不过和皇家的“李”没有血缘关系,他是少数民族——沙陀族。简单来说也是个拥兵自重的地方割据势力。但其在朱温代唐后,仍然使用故唐“天佑”年号,假以复辟李唐神器之名,给朱温的大梁“上眼药”,攻伐不断。而其流传后世的就是其麾下有十三个儿(义)子,号“十三太保”。这十三人每一个都能征善战,勇猛非常,因而被后世“东施效颦”无数。

按照常理来说,李克用麾下拥有以“十三太保”为首的众多猛将,却一直偏安河东一隅,没有在乱世之中开疆扩土,一统天下。甚至在后来与朱温的后梁的军事较量中,屡屡受挫,在我看来,主要有三点原因。

河东格局先天有力,后天不足

李克用的大本营——河东地区作为历代的军事重镇,地理位置优越。但由于其在中原大战的时候,偏安一隅,没有趁机浑水摸鱼,冲出河东,突入河南。等朱温在中原地区站稳脚跟后,反而牢牢把李克用的势力牵制在了河东,让其无法动弹,无法向外扩张。并且此时河东的背面有虎视眈眈的契丹,东面有固若金汤的幽州,南面则是稳如泰山的后梁。就这样李克用的河东变成了一座“孤单”,强敌环伺,腹背受敌,东西受挫。失了天时地利,即使手下人再勇猛,也像打在棉花上一样。

老实“学院派”遇到狡猾“野路子”

李克用作为“军二代”,又身处乱世。从小就接受系统的军事训练和作战。但有的时候正规军出身的就是打不过一路摸爬滚打的“野路子”。李克用和朱温的较量,恰恰就是输在其军事实力不如朱温,无论是个人的指挥能力,还是整体的战略规划,都是略逊一筹。李克用在初露峥嵘的年代,四处征战却也四面树敌。他的十三个儿子跟着他一路“没头脑”的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完全没有整体规划和战略意图。最终把周边的强敌都惹毛了,招到四周势力的联合围剿。而朱温虽然是“野路子”出身,却没有狭隘的小富即安的思想,他步步为营,攻伐有序。利用各种“学院派”羞于使用的手段,一步步做大做强。最终两人博弈的时候,焦头烂额的李克用面对气势如虹的朱温,焉有不败之理?

曙光初现,却“出师未捷身先死”

李克用的军事素质不如朱温,但其政治敏锐性却远远高于他。在朱温冒天下之大不韪,篡位称帝后,打出一面恢复李唐天下的“政治大旗”,赚得了极大的口碑和支持。而朱温此时已沦为乱臣贼子,人人喊打。政治上正确性极大的鼓舞了军事上的进取性。李克用在和朱温的较量上稍微占了上风,但正是在形势一片大好,气势如虹的时候,他却病倒了,留下满腔的雄心壮志,溘然长逝!

李克用和朱温都是在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之中纵横捭阖的狠人,都有自身安身立命的过人之处。尤其是李克用足以算得上乱世枭雄,但有的时候就会让人产生“非战之罪”的喟叹,纵然坐拥河东军事重镇,自己也是勇猛善战,麾下“十三太保”更是勇猛无敌,但却一生困于一隅,败于不该败之人,也是时也命也。

为什么李克用有十三太保,还总是被朱温打败?

说到底,李克用始终摆脱不了少数民族来去匆匆的本色。十三太保,只能说是干国利器,并不是治国良器。

李克用的人生轨迹给我们的启示,他更像一个江湖帮派或团体组织的首领,而不是一个称职甚至是说合格的领导者及组织决策者。

朱温是小农家的流氓二混子出身,他懂得蓄势蓄财,能判定什么是利益最大化并坚决予以执行。抢权抢地盘虽然是军阀头子都要做,可是没有谁比朱温做的更彻底更深刻。李克用在这方面,就不如朱温,虽然能打能抢,却守不住。对于打完就跑的黄巢,李克用追他是狗撵鸭子,可是对于老谋深算的朱温,李克用是变戏法的折跟斗——白来一趟。

李克用的十三太保,军事力量够强。可是在下马治民这方面整个晋王集团能及格的几乎没有甚至很多人都得交白卷。

拜很多演义小说所赐,天真的我们以为地盘打下来了,老子还不是皇帝?这种思想在所有的农民起义军首领头脑里都有,最有典型代表的,就是被李克用打趴下的黄巢以及后来的李自成。一个政权的建立,草创固然是必须必要的,因为这是根基。但是怎样打怎么打打完后打仗的人怎么办打下的地盘怎么办却是一本很慢念的经。很显然,朱温会念,顺利毕业,拿到从业资格证后开开心心的做皇帝去了。李克用不会念,上补习班恶补还是不会念,所以他至死也没有毕业。

再说十三太保,李克用虽然用父子兄弟情义把手下将领推行捆绑销售,可是却不能真正协调太保间的关系。李存孝的死,是对李克用集团武力职最大的削弱。然而李存孝的死,恰恰是李克用多疑糊涂而且并不了解人心孙酿成的悲剧。不能知人善用,不能洞察人心,不能正确解决军政大事,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只单一针对朱温的国仇家恨而一味的进行武力争斗。他能成功,怎么都觉得是天方夜谭。李存孝的正能量他无止境的透支,负能量又不能翻篇揭过,最后在他的猜忌和别人的构陷下他自断双臂,只能说他不明不智。存孝死后又不能真正为其平反为其报仇只是毒死康君立,这就得说他昏愦且无能了。

朱温不同,除了投黄叛黄投唐叛唐的反复以及后来的乱伦无耻,在其中这一大段其间,都是满格满电全能表现的。一个高明的阴谋者政治家,对阵阴谋白痴政治楞头青,谁胜谁负,高下立判。

干国在器,治国在人。李克用有器,却不能善用,所以只能屡屡败北。

为什么李克用有十三太保,还总是被朱温打败?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真正的精锐高手不在人多,不在称号。像水浒传中的108将,其实真正厉害的是36天罡星,至于那72地煞星,比如云里金刚~宋万, 八臂那吒-项 充,飞天大圣-李 衮,摩云金翅-欧 鹏,混世魔王-樊 瑞 等虽然称号很响亮,但战力都不行,都是中看不中用,用来凑数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