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和他手下的将领们算弱主强臣吗?
孙权不擅用兵,故军事上长期依赖“顶梁柱”级的强臣。
不过,孙权牢牢把握了权力的本质,对这些“顶梁柱”的驾驭、使用颇得要领,既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具,又从未大权旁落。
不善用兵的孙权,需“顶梁柱”支撑。比起“用兵仿佛当年孙吴”的曹操和“枭雄”刘备来,孙权的军事能力有些惨不忍睹。
他几次亲自领兵作战,不但没有没有鼓捣出什么名堂,反而打出了个“孙十万”的光荣称号。
生逢乱世,打仗是任何势力长期生存下去的基本条件。
孙权既不能“决机于两阵之间”,就必须要“举贤任能,各尽其能”了。
可是,要做到这个,需要高明的统御之术,才能牢牢抓住核心资源。否则,就是仰人鼻息了。
东吴的核心资源,被孙权牢牢把握于手。东吴的核心资源,主要分布如下:
1、兵权。
汉末三国,普遍实施的是世兵制。世兵制下,兵为将有。
甘宁、吕蒙、周泰等将,所率的士兵可以说都是他们的私有财产。
而周瑜、吕蒙,他们真正能把控的,其实也就是自己的部曲。任何可能吞并属下部众的行为,都会显得十分敏感。
比如:成当、宋定、徐顾去世后,后辈年纪还小。孙权想要吕蒙统御他们的部众。吕蒙都要拒绝。
因此,不管周瑜、陆逊功绩多大,除非众将都不支持孙权,否则,他们都没有办法实质危险孙权的地位。
而孙权尽管指挥能力有限,但他却牢牢把握了这个核心资源。
(1)、孙家世兵,本就是江东最强的一支。
孙策起兵,众将先后“入伙”。孙家当然是最大的“股东”。这支部队,既有孙策从袁术那里借来的,从孙坚时期就追随的老部队,也有后来从舅舅吴景等人处募来的兵马,战斗力、规模,都在江东首屈一指。
(2)、对众将,都能拉拢得很到位。他与吕蒙(为将时)、蒋钦、周泰、朱然等人都能推心置腹。
观孙权之养士也,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泣周泰之夷,殉陈武之妾,请吕蒙之命,育凌统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孙盛。
2、财权。
东吴的庄园经济下,财权主要掌握在江东大族手中。
周郎、鲁肃等淮泗集团士族魅力十足,但毕竟常在军旅,与江东大族们关系不甚紧密。
当时,孙权集团与江东大族的纽带,是张昭。
孙权利用张昭(后亲自)获取江东大族的支持,牢牢把握财权。
因此,东吴的核心资源始终牢牢把握在孙权手中,从未旁落。
指挥权的控制就军队的指挥权而言,孙权也有效利用平衡术,时刻保持对军队的控制。
1、大都督不常设。
虽然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被称为“四大都督”,但实际上,除陆逊外,其余皆只是战时临时所设的都督。
这些“大都督",在具体战役中统一指挥孙权指定的部队,战后,各部与之就没有严格隶属关系了。
直到孙权称帝的前一年,才正是以陆逊为常设大都督。
2、即使战时,也常设掣肘。
东吴军中,能掣肘各都督者主要为两类。
一类:老将。
程普、黄盖等老将,常年追随孙家,在军中威望很高。
吕蒙曾说:江陵之战时,周瑜与程普为左右都督,互相牵制,几乎败坏大事。
可见:即使在赤壁之战后,周瑜威望如日中天时,他在军中任然受到广泛掣肘。
而夷陵之战时,各老将甚至都不买陆逊的账,陆逊需以孙权宝剑弹压。
二类:孙家宗室弟子。
孙瑜、孙皎等宗族子弟,也常常掣肘着都督们。
在周瑜“入西川,联结马超”的计划中,周瑜就很识趣,既将来夺取益州,吞并张鲁后,以孙瑜联结马超,自己回来和孙权一起自荆州攻曹操。(亲疏之别立见)
而孙权在以吕蒙指挥袭击南郡时,也试图以孙皎与他为左右都督,只因吕蒙强力反对而作罢。
看来,就指挥权,孙权从未长期授柄于人,并没有出现“主弱臣强”的局面。
孙权是“二代”。他本身并不具备父兄一般的军事能力。
但是,他在大胆任用周瑜、吕蒙等强将时,不忘牢牢把握核心资源,又不忘适当掣肘强将,故从未出现“主弱臣强”的局面。
既能防守任用贤明,使他们各尽其职,又能牢牢把握局面。孙权,不失为英雄!
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和他手下的将领们算弱主强臣吗?
三国时期,东吴也是英杰辈出的。不说早死的“小霸王”孙策,如周瑜,鲁肃,吕蒙,黄盖,程普,甘宁,凌统,陆逊等人,也都是盖世的英雄,东吴的“虎臣”。
众所周知,领导这些东吴英才的是孙权。但是,孙权绝不是什么弱主。
濡须口孙权亲自乘船去窥探曹操大营,曹操命以箭射之。孙权命船左右受箭,而后大摇大摆的回去了。这便是历史上真实的“草船借箭”的来由,曹操眼望这孙权船队整齐的离去,不由得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一生,除了欣赏刘备不是一般人物外,那就是赞叹孙权的能力了。只不过曹操没想到他这句话,成了千古名句。
孙权少年时继承江东基业,先后在不同时期,任用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为大都督,保护了江东的基业,并收去了荆州。应该说是位成功的守业者。
孙权除了用好,安抚好手下以外。他一直游离于曹操与刘备之间,游刃有余。曹操势大,他一直顺从曹操,并接受曹操的封赏。又不得罪刘备,与其合作抗曹,让刘备占据荆州,替自己抵挡曹操。
取了荆州杀了关羽,孙权急忙派人与刘备求和。夷陵之战后也是派人与蜀国修好。而在赤壁之战后,孙权依然上表曹操说愿意顺从。包括到了曹丕登基,仍然上奏愿意顺从魏国。
用现在的话说,孙权一直很低调,等到时机成熟了才称帝。应该说,孙权在曹操与刘备三人当中,是真正的奸雄。
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和他手下的将领们算弱主强臣吗?
肯定不能算,三国吴国说实话江南多才俊,文臣武将优秀者众多,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实力很强,但吴主孙权也丝毫不弱,他接受父兄事业,励精图治,奠定了基础,正如曹操称赞的那样“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和他手下的将领们算弱主强臣吗?
东吴不是弱主强臣!孙权虽年幼,但胸怀壮志,很有政治头脑和才干,他的文武百官也是人才济济,而且忠心耿耿。因此,孙权也创成了一番帝业!曹操曾有评价:生子当如孙仲谋!
先说“部曲世袭制”,这个制度是由孙氏过江后的现实情况决定的。江东内部,山越遍布,易动难安,不得不各设部曲,防卫山越。同时,孙策过江后,依靠朱治、吴景、孙贲等人的支持,又依靠当地豪强,给予其部曲,但必须要注意的是,前者本身就是孙氏故吏,或者亲族,而豪强虽屡有叛乱但仍不难被孙氏平定。
”部曲世袭制“并不是绝对的原则,这期间孙权是有很大的操控能力。
孙权不擅用兵,故军事上长期依赖“顶梁柱”级的强臣。
不过,孙权牢牢把握了权力的本质,对这些“顶梁柱”的驾驭、使用颇得要领,既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具,又从未大权旁落。
不善用兵的孙权,需“顶梁柱”支撑。
比起“用兵仿佛当年孙武”的曹操和“枭雄”刘备来,孙权的军事能力有些惨不忍睹。
他几次亲自领兵作战,不但没有没有鼓捣出什么名堂,反而打出了个“孙十万”的光荣称号。
生逢乱世,打仗是任何势力长期生存下去的基本条件。
孙权既不能“决机于两阵之间”,就必须要“举贤任能,各尽其能”了。
可是,要做到这个,需要高明的统御之术,才能牢牢抓住核心资源。否则,就是仰人鼻息了。
东吴的核心资源,被孙权牢牢把握于手。
东吴的核心资源,主要分布如下:
1、兵权。
汉末三国,普遍实施的是世兵制。世兵制下,兵为将有。
甘宁、吕蒙、周泰等将,所率的士兵可以说都是他们的私有财产。
而周瑜、吕蒙,他们真正能把控的,其实也就是自己的部曲。任何可能吞并属下部众的行为,都会显得十分敏感。
因此,不管周瑜、陆逊功绩多大,除非众将都不支持孙权,否则,他们都没有办法实质危险孙权的地位。
而孙权尽管指挥能力有限,但他却牢牢把握了这个核心资源。
(1)、孙家世兵,本就是江东最强的一支。
孙策起兵,众将先后“入伙”。孙家当然是最大的“股东”。这支部队,既有孙策从袁术那里借来的,从孙坚时期就追随的老部队,也有后来从舅舅吴景等人处募来的兵马,战斗力、规模,都在江东首屈一指。
(2)、对众将,都能拉拢得很到位。他与吕蒙(为将时)、蒋钦、周泰、朱然等人都能推心置腹。
2、财权。
东吴的庄园经济下,财权主要掌握在江东大族手中。
周郎、鲁肃等淮泗集团士族魅力十足,但毕竟常在军旅,与江东大族们关系不甚紧密。
当时,孙权集团与江东大族的纽带,是张昭。
孙权利用张昭(后亲自)获取江东大族的支持,牢牢把握财权。
因此,东吴的核心资源始终牢牢把握在孙权手中,从未旁落。
指挥权的控制
就军队的指挥权而言,孙权也有效利用平衡术,时刻保持对军队的控制。
1、大都督不常设。
虽然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被称为“四大都督”,但实际上,除陆逊外,其余皆只是战时临时所设的都督。
这些“大都督",在具体战役中统一指挥孙权指定的部队,战后,各部与之就没有严格隶属关系了。
直到孙权称帝的前一年,才正是以陆逊为常设大都督。
2、即使战时,也常设掣肘。
东吴军中,能掣肘各都督者主要为两类。
一类:老将。
程普、黄盖等老将,常年追随孙家,在军中威望很高。
吕蒙曾说:江陵之战时,周瑜与程普为左右都督,互相牵制,几乎败坏大事。
可见:即使在赤壁之战后,周瑜威望如日中天时,他在军中任然受到广泛掣肘。
而夷陵之战时,各老将甚至都不买陆逊的账,陆逊需以孙权宝剑弹压。
二类:孙家宗室弟子。
孙瑜、孙皎等宗族子弟,也常常掣肘着都督们。
看来,就指挥权,孙权从未长期授柄于人,并没有出现“主弱臣强”的局面。
孙权是“二代”。他本身并不具备父兄一般的军事能力。
但是,他在大胆任用周瑜、吕蒙等强将时,不忘牢牢把握核心资源,又不忘适当掣肘强将,故从未出现“主弱臣强”的局面。
既能防守任用贤明,使他们各尽其职,又能牢牢把握局面。孙权,不失为英雄!
综上,孙权算是个雄主,他继承父兄基业,年纪轻轻就射虎亲为,这代表其勇气出众,孙权占据江东,当曹操来功,他能在赤壁与曹操对决,说明他有野心,有抱负。内部用人方面能用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人说明他有慧眼识人之能。与诸葛亮联盟后领军出战合肥证明其人信守承诺,对友军义气。总之孙权对内能安邦定国,任用贤臣,有凝聚下臣之能,对外能外交,有度量,个人能审时度势,能做到这些也算是英明之主(除去晚年猜忌他人的性格),不能说他是弱主。
在看其手下周瑜、鲁肃等人皆是当时有名的谋臣,武将有像黄盖、程普等老将,凌统、甘宁等猛将,皆愿受孙权领导,可见他们并不认为孙权为弱,这应该是少年英主率强臣!
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和他手下的将领们算弱主强臣吗?
开始有一点,但不久没有了!特别赤壁之后更没有了!
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和他手下的将领们算弱主强臣吗?
大家好,我是幻海尘封,非常高兴与大家一起讨论分享这个问题,下面是我的答案:孙权不是一位弱主,孙权既拥有用人之量,又深得用人之法,每遇到关乎国运的生死之战,孙权总是会选中最合适的人,这与他的善于识人有着密切关系。
赤壁之战用周瑜火烧曹营周瑜是当初跟随孙策起兵的人,是东吴的开创者之一,作为东吴的大都督,通关东吴所有兵马,孙权十八岁即位,周瑜像一个大哥哥一样教导孙权教他熟悉军务与政务,而孙权在赤壁决战时更是将东吴全部兵马统统交由周瑜统帅,可见对其之信任。
荆州之战用吕蒙擒杀关羽“吴下阿蒙”的轶事更是一桩美谈,孙权作为一代君主,能发现手下大将的短处并主动去要求其补足,可见其对部下了解之深。而吕蒙也不负孙权,后来在荆州之战擒杀关羽遏制住了刘备势力的上涨,一举让东吴控制了荆州和襄阳两个地区,此战之后三国鼎立之象显现。
夷陵之战用陆逊击败刘备陆逊是陆康的从孙,当年袁术派孙策攻打陆康,陆康宗族百余人战死近半,陆逊是因为被爷爷送回老家避祸才幸免,而孙权确敢大胆启用陆逊为大都督。夷陵之战陆逊38岁,刘备63岁,最后刘备大败,蜀国元气大伤,最后刘备也病死在白帝城,留下一句“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
结语这几场战役都事关东吴的生死存亡,孙权成就霸业,能与强大的魏晋抗衡长达数十年之久,靠的不是一两个杰出人物,而是靠着一个又一个传承有序的人才团队,这与孙权的识人之明是无法分割的,也是同期的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蜀汉所无法比拟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