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为什么曹操不怕袁绍偷袭他的大本营?
奇袭乌巢时,曹操把最复杂、艰巨的任务自己担起来了。
至于留守官渡的部队,曹操是一点也不需要担心的。
大本营不可能被打下官渡,是曹操预先选定的战场。
由于黄河前线战线过长,曹操早就选定了官渡作为阻击袁绍的阵地。
早在199年,曹操就开始在这里筑磊。此时,早已经构造了完善的野战防御阵地。
袁绍集中大军,用尽各种办法,花了几个月都打不下来。
此时,袁绍要急切击破大营,谈何容易?
大本营的防御力量并未明显削弱曹操奇袭乌巢,关键是要快!
既然要快,曹操当然只能全部选用骑兵!
因此,曹操只带了5000精骑奇袭乌巢,其余部队全部留守官渡大营。
就留守指挥官来说,曹洪固然不算一级良将,但他身边尚有荀攸这样的良才辅助,凭险而守,还是比较有把握的。
显然,曹操的官渡大本营并没有明显削弱!
袁绍的反应合乎逻辑作为久经战阵的老油条,袁绍的反应也不是没有逻辑。
因为:乌巢有淳于琼万余人把守。曹操想要攻破,并不容易。
袁绍的逻辑是:
1、曹操如果带的人太少,根本威胁不了乌巢;
2、曹操如果带的人多,官渡必然空虚。
因此,袁绍选择了不被曹操调动,以重兵进攻官渡大营,只派少许轻骑救援乌巢。
不过,袁绍还是低估了曹操。
曹操没有带太多人,却依然迅速攻破了乌巢。
而从战事来看:曹操是在袁绍援军抵达前攻破乌巢的。
所以:袁绍即使派重兵前往救援乌巢,也救不了乌巢。
唯一的区别是:曹操攻破乌巢后,无法歼灭援军,只能逃跑。都是四条腿的,曹操又不是跑不掉!
不过,在烧掉袁绍的粮草后,曹操是歼灭援军还是逃跑,已经无关大局了。
领导,应该在最紧要处。总的来说,在曹操奇袭乌巢的过程中,留守官渡的曹洪的担子较轻,真正的重担,曹操亲自挑起来了。
这正是曹公取胜的原因。
在决定性的地点投入决定性的力量,这是取胜的法则。
这一点,人所共知。
但是,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在决定性的地点,我们未必能集中最多的力量。但是,必须要集中最强的指挥力量。
作为领导,曹操亲自担任最危险、复杂的任务,唯其如此,他才可以实现惊天逆转!
伟人评价街亭之战:亮宜自临阵。
领导,应该学会授权。但更应该:亲自抓起最复杂、紧张的任务!
否则,就是甩手掌柜,就可能耽误事。
与君共勉。
官渡之战为什么曹操不怕袁绍偷袭他的大本营?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也是我心目中认为最诡异的战役。因为从任何一方面来说,袁绍都不应该失败的。可是,袁绍却莫名其妙的失败了,成就了曹操的声名。
在官渡之战中,袁绍阵营中发生了许多不可解释的事情。其中,分兵袭击曹操后方这一点,是后人诟病袁绍的一个方面。但是,袁绍真的不袭击曹操的大本营吗?而曹操也真的不怕袁绍偷袭他的大本营吗?答案是否定的。
一、官渡之战前曹操的冒险。在袁绍和曹操的战争中,曹操只冒过一次险,那就是刘备袭占徐州起兵反曹的时候。在面对袁绍的威胁,曹操力排众议,立刻出兵徐州,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打败刘备,平定徐州,然后回兵,正好赶上官渡之战的开始。
这一次冒险,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当时田丰就建议袁绍趁机袭击许都。可是袁绍以孩子有病而拒绝了。气得田丰以杖击地,破口大骂。
不过,如果我们客观的分析一下,刘备占徐州的时候,曹操平叛的时间是建安五年一月,而袁绍发动官渡之战的时间是建安五年二月。在这个时候,袁绍正是大战开始之前,调兵遣将的紧张时刻。袁绍不听从田丰的建议,派兵袭击许都无外乎四个原因。
一是措手不及。在曹操进击刘备的时候,正是袁绍紧锣密鼓的准备开始官渡之战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进行调拨筹备。如果要去袭击许都,那么一切工作都要推倒重来。这是袁绍不取的。
二是曹操带兵去平定徐州,他的大本营并不是按照田丰说的毫无戒备。刘备的军队是一群乌合之众,曹操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主力都带去,必定要派一部分主力留守。田丰说的派一部分兵力偷袭许都,结果很可能会因为孤军深入被曹军歼灭。这样,官渡之战还没有打就挫了军队的锐气,这也是袁绍所不取的。
三是派不出兵来。当时离袁绍正式出兵只有一个月了。袁绍的军队正忙得手忙脚乱。袁绍就根本派不出一支可以立刻出动的人马。这是因为袁绍听信谗言,罢免了原来指挥军队的沮授的职务。在新旧交替之时,根本就无法调动一支有力的军队去执行田丰的建议。
第四个原因是袁绍无法说出口的。袁绍已经罢免了沮授的职务,如果要执行田丰的建议,在仓促之下,只有派沮授指挥军队才行。这也许是田丰建议的另一层含义。但是,袁绍此人的性格,是不会再起用沮授的。因此,这也是袁绍不听从田丰建议的原因之一。
二、官渡之战相持阶段,袁绍的持重。到了官渡之战后,袁绍和曹操进行了拉锯战,最后战争进入相持状态。在这个时候,袁绍手下的几位谋士和将领又向袁绍提出了袭击许都的建议。袁绍也并非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但是,他没有重视这个建议,结果执行不利。
袁绍曾经先后派出了两支人马去袭击曹操的后方。一支由刘备率领。这支军队在刘备的指挥下,从延津迂回到汝南,在叶县击斩了蔡阳,一时间声势很大,引起了曹操的担忧。另一支军队由越骑司马韩荀指挥,率领千余骑兵绕道嵩山以东,袭击刘备的补给线。
但是,这两支人马的实力有限,先后被曹仁击败,韩荀也战死了。此后,袁绍就没有再派兵去袭击曹操的后方。袁绍在这段时间里,不去袭击曹操的后方,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兵力不足。有人说,袁绍十万人马,曹操三万人马,袁绍怎么会兵力不足?我们可以看到,袁绍人数虽多,但是在质量上要比曹操差得很多。在官渡能够和曹操对峙,还经常遭受曹操的袭击。如果再抽调出精干的部队去袭击许都,那是很困难的。
二是曹操后方防备森严。曹操在官渡和袁绍对峙,但是他也没有放松后方的戒备。他只把三分之二的军队放在官渡,自己的后方还有至少三分之一的军队。正是这些军队,才威慑刘表、张绣、孙权不敢轻举妄动。使得刘备、韩荀的军队铩羽而归。
三是袁绍认为毫无必要。袁绍的军队精锐程度不如曹军,机动作战屡次失败。颜良和文丑的败死给了袁绍以深刻的教训。
曹操采取持久战的战略和袁绍相持,正是兵多粮多的袁绍求之不得的。因此,袁绍认为,只要继续相持下去,最后的胜利就是自己的,根本就没有必要去袭击曹操的后方。
四是袁绍对战役的控制力衰退。袁绍扫平河北,沮授、田丰功不可没。尤其是沮授,作为袁绍的谋主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官渡之战前,袁绍听信谗言,剥夺了沮授的兵权。
这引起了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最大的危害是重军不服,军心动摇。这使得袁绍军中上下离心,战役进行得十分不利。袁绍指挥这样的军队,如履薄冰。他惟恐失败,会造成不必要的失败。因此,他最终也没有采取看起来有一定风险的袭击曹军后方的建议。
结语:正是因为袁绍内部的斗争,严重削弱了袁绍军队的战斗力,使得袁绍的官渡之战进行得十分困难。正是他的集团争斗,使得袁绍不敢冒险。为了万无一失,袁绍采取了和曹操对峙,打持久战的战术。
同时,曹操也十分重视后方的防卫。他留下得力的将领和军队,严加防范袁绍的偷袭。当袁绍派出的试探兵马刘备和韩荀,曹操就派曹仁迎头痛击,把他们大部歼灭。这也使得袁绍打消了偷袭曹操后方的念头。但是,战争是必须要冒险的。最后,不愿意冒险的袁绍,被铤而走险的曹操打得一败涂地。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官渡之战为什么曹操不怕袁绍偷袭他的大本营?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官渡之战时,曹操是光脚的,袁绍是穿鞋的。
官渡之战为什么曹操不怕袁绍偷袭他的大本营?
这么说吧,很多曹操迷在官渡之战这个问题上,把曹操神话成如何如何用兵如神、知人善任的军事家。
但是就今天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我想说:曹操根本不是不怕袁绍偷袭他的大本营,而是被迫孤注一掷地进行了一场战略决战。
众所周知,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 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 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基本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一、战术层面,曹操根本无暇顾及大本营总的来说,前期曹操与袁绍在黄河沿线对峙,发生了一些局部战斗,双方互有胜败。
武帝纪将中期曹军一方面临的凶险局面一笔带过,但实际上战役中期袁绍中军到达后,双方进行了全面会战,曹军战败退守官渡,在这一线与袁绍形成新的不对称对峙局面。在这一长期对峙过程中,曹操粮草渐渐不支,而且领地内很多小势力都暗地勾结袁绍,局势可以说非常被动。
那么到了官渡之战后期,情况是怎么样呢?史书记载:
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
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
太祖与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
曹操前期是取得了一些小胜,还阵斩了颜良文丑这两个大将,但到官渡后期实际已经被逼入绝境,最关键的是粮食快吃完了。曹操为何会粮尽呢?真是曹操的领地里没粮食吗?这就不得不借用一句名言了,“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其实呢,是史书刻意掩盖了袁绍在官渡之战中的优异表现。
官渡之战,太祖使峻典军器粮运。贼数寇钞绝粮道,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阵以营卫之,贼不敢近。
袁绍在官渡之战期间,一直不断派出特遣部队,在曹操后方袭扰曹军的粮道,效果显著——”贼数寇钞绝粮道“,曹操根本得不到粮食补给,几成断粮状态。到后来是任峻拼了老命才终于运送成功一次,可是之前数次对粮道的切断使曹操陷入了绝境。
袁绍的这个”神来之笔“只记载在不起眼的《任峻传》中,结果往往被人忽略。官渡之战,其实是袁绍最早对曹操采取了断粮之计,而且还是难度很高的敌后断粮,袁绍在官渡之战中的战术表现堪称绝赞。
二、战役层面,巨大的优势让袁绍有些轻敌但从战役层面来讲,袁绍还是有一些决策性问题。
作为官渡之战的发起者,袁绍稳坐河北,兵精粮足,对曹操拥有四倍以上的军事优势。从兵种配置上来看,河北连接草原,有强大的骑兵。曹操中原河南地区作战主要是步兵,步兵对骑兵劣势巨大。
更要命的是,除了黄河作为分隔线,曹操的河南一带,根本无险可守,一旦人家突破了黄河,你曹操就是门户大开,就是一马平川。
所以袁绍身边如果真的有一个他能信任的、能为他真正出谋划策的谋士的话,这时候就应该建议他拉长战线,对曹操发动全面进攻,直捣许昌,这样会让曹操东西不能相顾。因为兵力对比实在太悬殊了。
可是偏偏袁绍优势太大了,他就想一战定胜负,一口把曹操吃掉。《孙子兵法》说骄兵必败,我有绝对的优势,就是一次把你打死,根本不需要拉长战线慢慢打。
- 这也就是为什么袁绍没有去偷袭曹操的大本营,巨大的优势让他认为根本没必要这样做。
- 这也就是曹操为什么留下荀彧守许都,因为他对袁绍太了解了,从诸侯讨董后,曹操决定离开袁绍单飞的那天起,他就认定袁绍其人,不会作出偷袭许昌这样的战略决断,也就放心留下荀彧这个文官镇守许昌,调集全部精锐与袁绍安心在前线作战。
- 这也就是为什么曹操利用了他这个心理,选择在官渡到许昌一线布防,这一线我们可以通过今天的卫星地图看看,其实是对袁绍最不利的战场——黄河滩涂地,沙地,成漏斗型,有利于曹操进行纵深布防,不利于袁绍的骑兵部队突防。
我们常讲天时地利人和,从这个角度来看:
天时,当时曹操立足未稳,许昌内部皇帝蠢蠢欲动、伺机待发;西凉有马腾韩遂环伺蛰伏,虎视眈眈;东面徐州新平,陈登陈珪带领士族摇摆不定;南面荆州刘表暗流涌动,趁火打劫;更不用提汉中张鲁、江东孙权都眼红着想要来分一杯羹,可以说,曹操官渡只要首战不利,甚至持平,袁绍就在官渡和他对峙半年,后方一旦一个地方开始乱,墙倒众人推,曹军自然不攻自破。所以,袁绍选择在这个时机发动战争,没什么问题。
地利,刚才第二部分我们分析了,其实是曹操在一定程度上占有地利优势。但我想说,在绝对悬殊的力量对比面前,地利优势并不是关键,人海战术,怎么也拖垮你了。
人和,这是我认为袁绍失败的最重要因素。前文分析了,袁绍在官渡之战并不存在军事策略层面的严重错误。可是为什么还是输了呢?
两个关键词:许攸叛逃,张郃、高览倒戈。
会攸家犯法,审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操。
太祖果破琼等,绍军溃。图惭,又更谮郃曰:“郃快军败,出言不逊。”郃惧,乃归太祖。
这里不得不说,袁绍集团是一个内部非常不团结的集团,不团结到可以把巨大的军事优势给败掉。可以看到,袁绍活着的时候袁绍集团就内斗,导致打输了官渡之战,袁绍死了以后,袁绍集团又内斗,导致袁家兄弟分裂。
那么袁绍集团为什么这么爱内斗呢?
当时,东汉的豪强已经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袁绍作为东汉大臣出身的诸侯,深知豪强一旦做大,皇帝的命就会被他们捏在手里,想什么时候让你死,你就得什么时候死。
对于这种现象,其他诸侯也自然深知。
于是怎么办呢?曹操刘备的做法是打击豪强,孙权的做法是和豪强合流。
袁绍则采取了另一个短期来看十分有效、长期来看蠢得不行的办法:
即放任部下内斗,期望以此削弱麾下豪强势力的力量,于是就有了这个如此不团结的袁绍集团。结果袁绍本人的权威是保住了,但这个做法也导致袁绍集团不得不一直在内斗的烈焰中艰难前进,最终还没等到统一天下,就先引火上身,被烧为灰烬,成为历史的尘埃。
关注@巨丰禾资讯 ,带你畅游历史的星河,汲取文化的滋养~随手转发是美德,
请在下方留下你宝贵的评论!
官渡之战为什么曹操不怕袁绍偷袭他的大本营?
一、官渡之战时,曹操是背水一战,做出的态势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所以曹操没有退路,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二、官渡之战时,其他势力皆没有能力偷袭曹操的许都,曹操对局势有了十足的精算和把握。
官渡之战,曹操没有退路的背水一战建安三年,吕布被灭,袁术病亡,张绣投降曹操,建安四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领和河北全境。此时,长江以北只有袁绍和曹操两家诸侯,而袁绍则占据着绝对优势。
占领河北的袁绍,打算南下以争天下,而曹操则是袁绍南下的第一道屏障,因此,两方势力不可避免的要发生碰撞。但此时,袁绍实力远远强于曹操,且千里黄河可渡河的地方何其多,曹操如果分兵处处把守,不仅不能阻挡袁绍渡河的事态,更是将自己兵力处于劣势的弱点无限放大,自己必败。于是,曹操根据地形,做出了分兵三路,扼守要隘,重点设防的部署,遣臧霸率精兵自琅玡入青州,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令于禁率步骑二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协助扼守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自己则率领主力在官渡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
而之所以将主力屯与官渡,是因为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都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都的要津和必争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许都,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
也就是说,曹操在做了详尽的安排之后,将自己能调动的所有兵力都屯于官渡,打算与袁绍一决雌雄。所以曹操不是不怕,而是在实力悬殊太大的情况下,已经做出了能做的一切安排。
此时其他势力是否有偷袭曹操后方的可能一、刘备。
刘备在官渡之战伊始就开始联合袁绍,反叛曹操了。只不过曹操为保持许都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并迅速瓦解了刘备势力。而当曹、刘作战正酣之时,袁绍谋士田丰建议袁绍“举军而袭其后”,但袁绍以幼子有病为辞拒绝采纳,致使曹操从容击败刘备回军官渡。袁绍也因此错失了打败曹操的最好时机。
二、孙策。
袁术被灭后,孙策平定江东。此时,孙策的目标并不是北上中原,而是想着溯江而上,与刘表争夺荆州,给他父亲孙坚报仇。而且在讨伐袁术的时候,孙策就与曹操结盟,曹操也以朝廷的名义,拜孙策为破虏将军。官渡之战时,曹操以朝廷名义征召此时被孙策囚禁的王朗,以及已经投降了孙策的华歆,孙策也都送给了曹操。所以,孙策不论出于政治原因还是军事目的,都没有偷袭曹操的想法。
三、刘表。
刘表是当时长江南实力最强的诸侯,也是在地盘上于曹操地盘有直接接触的,而在官渡之战时,和袁绍结盟了。但此时刘表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当时刘表占据着襄樊,最前线的新野已经在南阳盆地之中,离宛城不远。在官渡之战时,曹操就一直很担心刘表会突袭许都。但荀彧等人认为,刘表没什么进取心,不会这么做,让曹操放心大胆的与袁绍进行决战。
刘表此时之所以不好过,是因为他左右两边的势力都与他有仇。首先说益州的刘璋,当初甘宁在益州叛乱的时候,刘表是公开支持的,甘宁被刘璋击败后,便逃入荆州,投到了刘表的庇护下。因此,刘璋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而孙策一直在打江夏的黄祖,刘表也要随时出兵支援黄祖。此时盘踞长沙的张羡公开支持曹操,以长沙郡和桂阳郡、零陵郡、武陵郡反抗刘表。因此犹犹豫豫的刘表鉴于当下的局势,并没有派兵偷袭曹操。
由此可见,曹操之所以敢将主力全部置于官渡,是因为背水一战的局势,也是对各路诸侯情势的透彻精算与分析。
官渡之战为什么曹操不怕袁绍偷袭他的大本营?
官渡之战,发生在势力雄厚的曹操和袁绍之间,是三国时期,三大以少胜多战役的第一战。曹操以弱势的两万兵力与袁绍十一万大军,相持于官渡。最终,曹操亲率五千步骑,奇袭乌巢,焚毁了袁绍的全部粮草,加上张郃、高览降曹,导致袁绍军心大乱。曹操趁机大举进攻,几乎全歼了袁绍的主力,大获全胜。
曹操在官渡之战时的大本营,共有两个,一个是官渡战场的大营,另外一个就是安置汉献帝的许都。曹操就不怕袁绍派兵偷袭么?当然怕,不过,曹操对此早有准备。
先说曹操大本营许都。
曹操是非常担心有人趁他领大军在外之时,偷袭许都的。
官渡之战前,江东孙策就曾集结军队,准备趁曹操与袁绍对峙之时,攻打许都。结果,正如曹操手下第一谋士郭嘉所料,孙策“轻而无备”,喜欢独行,“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孙策竟然真的离奇死于刺客之手。许都的后顾之忧得以解除。
难道许都就此完全无忧了?并非如此。
袁绍手下谋士许攸,在袁曹两军对峙官渡之时,又建议袁绍派轻骑袭击许都。可是,袁绍自认为兵力强盛,定可在官渡大败曹操,不屑于偷袭。之后,许攸投了曹操,献上偷袭乌巢粮草之计,助曹操取胜。许攸带来了袁绍阵营的消息,解了曹操担心袁军偷袭许都的顾虑。
最主要的是,守卫许都的是曹操阵营的另一大谋士荀彧。在曹操征陶谦,陈宫迎吕布夺兖州之时,荀彧就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当时,荀彧联合程昱、夏侯惇,帮曹操守住了兖州鄄城、范县、东阿三座城池,一直等到曹操回师,然后击败了吕布。许都有荀彧在,即使有军队袭击,也至少可以坚持到曹操派兵回援。
再来看曹操在官渡的大营。
曹操同样担心袁绍在他偷袭乌巢之时派军攻打他的大营。
袁绍有十一万大军,曹操仅有两万军队。因此,曹操在奇袭乌巢之时,才仅仅带了五千步骑。曹操完全是靠虚张声势,先扰乱了守卫乌巢的袁军,力战才俘虏了淳于琼,之后再败袁绍派来的援军,这才险中取胜。曹操之所以没有带更多的军队前往乌巢,就是担心袁绍乘机袭击他在官渡的大营。
事实上,袁绍得知乌巢被袭之后,拒绝了张郃、高览的谏言,没有派重兵救援乌巢,反而让张郃、高览率军强攻曹操在官渡的大本营。
当然,曹操提前做好了安排。
首先,曹操将大营修得非常坚固,易守难攻。
其次,曹操留嫡系大将曹洪,以及新投降的许攸守护大本营。
再有,曹操在大营中,留下了一万五千兵马守卫大本营。
张郃、高览率军猛攻曹操大营,可是在曹洪的坚守之下,毫无进展。乌巢被袭之后,郭图又在袁绍面前陷害张郃、高览二人,迫使二人率部降曹。自此,袁军也彻底崩溃。
结语
三国时期,守卫战打过很多次,有胜利的,也有失败的,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派得力的将领、谋士来守。诸如守鄄城、许都的荀彧,守卫合肥的张辽、满宠,以及守卫陈仓的郝昭等人,都是一等一的良臣勇将。而守卫街亭的马谡、守卫江油的马邈却让人无语。
曹操在官渡之战时,当然会担心大本营被偷袭,但是曹操提前做好了准备,自然也就后顾无忧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