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作为战国第一代变法崛起的国家,为何只维持了三代就迅速衰败?

回顾当时的历史,魏国的迅速衰败,几乎是无可避免的。

变法不彻底,难以可持续发展

魏国早期的强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李悝变法。

毫无疑问,作为先行者,李悝变法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或许正因是先行者,李悝变法有着一定程度的不彻底性。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对封地改革的不彻底。

李悝变法,将封地的私兵权、司法权、民治权等收归国家,保留了赋税征收权。

一方面,赋税征收权的保留,使旧贵族保留了经济特权;另一方面,由于李悝没有(或许还来不及)建立郡县制,因此,国家对地方治理缺乏系统的官僚体系,使旧贵族在封地的各项事务中依然起着巨大的作用。

因此,旧贵族依然在魏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果然,在魏文侯之后,从魏武侯时期开始,旧贵族势力就开始抬头。

在田文、公叔座等旧贵族的压制下:吴起被排挤,出走;卫鞅迟迟得不到发展机遇,出走。

如此,魏文侯时期“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的局面荡然无存,魏国由“人才大国”,变成了“人才输出大国”。

三晋必然分裂

魏国早期的强大,还得益于三晋的联合。

可是,三晋虽然出于同源,但毕竟已是三个独立诸侯,各自有各自的利益。

三晋合作时期,魏国以盟主之姿获取了巨大的利益。但赵、韩获利不多。

韩国灭郑,还是趁着魏楚交兵,“偷偷”得逞的!

赵国对卫的攻伐,则一直被魏国拦着,无法得志!

说实话,将三晋分裂的责任推于魏武侯、魏惠王有些过分苛责。和今天的兄弟合伙创业还不同,当时的“预期收益”是有限的,兄弟们最终走向翻脸只是时间问题。

魏赵韩,同为战国七雄的成员,竞争是永恒的,合作只是暂时的。

合作的破裂,本身并不算致命。可是,由于三晋合作的历史原因,魏国奇葩的领土结构,使赵、韩成了魏最大的威胁!

魏国的疆域被韩、赵分为了两部分,东、西之间只有上党一线连接!

因此,即使在魏惠王即位之初,魏国国力鼎盛之时,赵、韩都商议过分裂魏国!

最终,围魏救赵、围魏救韩,齐国正是抓住魏国与昔日兄弟撕逼的机遇,把魏国拉下了马!

地缘因素,使其一旦开始衰落,必然迅速衰落

一直以来,魏国四面树敌,被认为是其迅速衰落的关键因素。

这有些过分苛责了。

事实上,在当时,魏国四面受敌,是必然的,只要他维持在争霸序列,列强必然以他为第一竞争对手,他几乎没有伐交的空间。

当时,楚、齐、秦相继变法,国力强盛,开始寻求发展空间。

对他们来说,要想扩大影响力,就必须选定一个主要竞争对手。即:不论外交如何错综复杂,始终选定一个诸侯作为主要竞争对手。

齐秦,一东一西,八杆子打不着;楚齐,当时由于越国及淮泗诸侯尚在,彼此实际利益众多点不多;楚秦,尽管接壤,但接壤区域的富庶程度、重要程度比之中原大地相去甚远。

相比之下,魏国所在的区域,自春秋时期开始,不仅是地理上的四战之地,也是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因此,魏国一旦扛不住,就会陷入四面围攻!

西败于秦···东丧地于齐···南辱于楚···魏国一旦遭到挫折,就遭到列强轮番攻击,迅速衰落!

对个人因素的看法

由于魏国未能保持霸权地位,一直以来,魏王君臣成为了笑柄。

平心而论,随着列强逐个变法的展开,魏国必然将丧失变法的先发优势;三晋君主的亲密关系一代比一代疏远,分裂几乎是必然;大争之势刚刚到来,列强优先选择中原为进取方向,这些都是很难改变的大环境。

因此,彼时的魏国既没有维持优势的力量,又没有容纳错误的空间。

这种情况下,要避免魏国走向衰落,非常非常困难。

而在魏迅速衰落的过程中,任何个人失误,都可能被放大!

就个人素质而言,魏武侯、魏惠王虽非王霸之才,但却不是汉灵帝、晋惠帝这样的庸碌之主。他们没有扭转魏国衰落的大势,但把魏国衰落的主要原因归结于他们个人,也是不公平的。

就好像:秦孝公之后的历代秦王,也绝非各个都是雄才大略之人,只不过大势向好,就成了“六世余威“的一部分了。

百年一遇的英主和亡国之君都不多见,大部分是普通人。因此,个人因素在历史中的作用,不宜被过分放大。

总的来说,随着列国变法的展开,魏国变法的先发优势丧失,变法不彻底的劣势逐渐暴露,国力出现波动是必然。随着赵韩各自发展需求的增强,三晋的凝聚力削弱,魏国恶劣的领土结构更成了他的致命伤!

不管是继续变法,还是改善领土结构,都需要时间!

但魏国恶劣的地缘环境,又使他很难获得调整的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魏国连续出现数百年一遇的王霸之主,否则,衰落的趋势不可逆转!

可是,上天既然已经给了魏国一个魏文侯,再给几个王霸之主,就过于偏心了!

上天没有偏心,魏国迅速衰落!

魏国作为战国第一代变法崛起的国家,为何只维持了三代就迅速衰败?

弭兵会盟以后,中原的消息趋于沉寂,但是内政的变迁却甚过以往。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制度也在急剧变化和发展,学术上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魏国地处中原繁华的地区,人口众多。魏文侯在位期间,非常重视人才,无论是军事人才如吴起,还是政治人才李悝,学术人才卜子夏都得到足够的尊重和利用。他在位期间的“西河学派”更是名噪一时,孕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也成为天下文人墨客争相前往得地方。魏国藉此人才汇聚。

魏文侯除了拥有大批人才,还善于利用人才,他用李悝进行变法,任用吴起攻守河西,任用西门豹治邺等等。李悝变法无疑是魏国强盛的根本。在春秋战国之交,李悝率先实行变法,这就直接把别的国家甩在起跑线。此外他们团结三晋,向往扩张。可以说无论内政外交,魏文侯都做的无可指摘。魏武侯虽然不及父亲用人之能,但是到底也不算差,继续父亲的事业,扩大战果。到了魏惠王时期,他任用庞涓为将向外扩张,领土大大扩张,魏惠王也弃侯称王,国家实力也达到了顶峰。

然而,魏惠王虎头蛇尾了。后来魏国先后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败给了齐国,国家的实力大大受损,西方的秦国在商鞅变法侯迅速崛起,开始向河西之地发起进攻,魏国腹背受敌,渐无招架之力,魏国便衰败了。

随着魏惠王的失败,国家长期隐而不发的缺陷逐渐暴露。首先,三晋联合走向分裂。魏文侯主导三晋联合,内部和谐了,对外就更有力了。而后来魏国强大起来,魏文侯渐渐忘记了原有的国策,开始贪得无厌,唯利是图,打压韩赵,再到后来,三家就闹翻了。另外三晋联合和后来的“合纵”很相似,他们本来就是各怀鬼胎的联合体,随着矛盾的加剧和国家实力的更替,分裂具有乐观必然性。其次,魏国的战略中心是称霸中原。吴起本来可以灭掉秦国,但却只把他们困在洛河以西。就去东方大展拳脚,中原是一个火药桶,一时之间齐、楚、赵等国都聚集于此,大展拳脚,就导致了魏惠王的腹背受敌。第三,其他国家也先后变法,实现崛起。魏国最早崛起,很大原因是他们最早变法。当魏国无法维持战国,而秦、齐等国却也先后变法,实现崛起,这其实就是此消彼长。最后,魏国的地缘政治。魏国的所在地区是一把双刃剑,当国家实力强大的时候,便于对外扩张,但是一旦周围国家强大起来,魏国面临多线作战。这和春秋时期的郑国很相似,他们也是地处中原,率先强大,但是终究抵不过地缘因素的缺陷。

影响一国发展的因素很多,而且这些因素都是变化发展的。领导、人才、制度、战略、外交以及地理环境和地缘政治等等,这些都必不可少,而且要与时俱进!

魏国作为战国第一代变法崛起的国家,为何只维持了三代就迅速衰败?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认为得需要先了解战国七雄魏国是怎样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

一、魏国的崛起之路

公元前403年,长期称霸于春秋时期的晋国被主政国内的三位卿大夫魏、赵、韩所瓜分,分成了三个诸侯国,即魏国、赵国、韩国。

魏国建国以后,虽然占据的是当时农业生产发达、人口众多的富庶地的中原地区,但魏国地势深处处于中原腹地,不利于发展,四周强邻环绕,大国如齐、楚对魏虎视眈眈,小国如宋、中山、燕也蠢蠢欲动,魏文侯对此深感忧虑。

所以,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整顿魏国内政。采取了以法治国、劝课农桑、建设军队和大力发展经济的国策,确定了“以战养战”的基本策略,对外和赵、韩两国紧密联系,建立同盟关系。

魏文侯还善于任用人才,在其在位期间,魏国名将辈出,如吴起、乐羊、公输痤等人。

吴起率领魏军渡过黄河,在河西击破秦军四十万主力,夺取了河西,秦国元气大伤。赵魏韩的联军击破强大的齐国,掠夺到东部地区,让齐人心惊胆战。为了打击野心勃勃的楚国,魏文侯又痛击楚军,逼迫楚人南迁。

至此,魏国成为了战国初期最为强大的国家。到了魏惠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334年,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魏国也成了王侯之国。

二、是什么导致魏国走向灭亡的呢?

导致魏国走向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君主昏庸,人才的极速流失;

我认为导致魏国灭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魏国国君心胸狭窄,不能留住人才。对于战国时期来讲,人才的匮乏有时候直接影响着一个诸侯国的盛衰。虽然魏国建国初期魏文侯和魏武侯对人才都十分的重视,但是他们之后的魏国国君,一代不如一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人物上:

1、逼走吴起,为楚国送去了变法。

魏国建国之初,魏文侯任用吴起进行军事改革,创立了“五卒制”,打造出了一支精锐步兵,史称“魏武卒”。 《荀子·议兵篇》说:"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

公园前408年,魏文侯命吴起伐秦,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 创造了步卒五万人,车百乘,骑三千,而破秦五十万众的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阴晋之战”,为魏国初期的强大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但吴起的才干引起了相国公叔的嫉妒,公叔用计逼走吴起,吴起遂亡魏至楚。

吴起到楚国后楚悼王对他的才干非常赏识,立即任命吴起为宛守。在公元前382年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

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凡是封君传到第三代就收回其爵禄,废除公族中疏远者的特殊待遇,把一些旧贵族迁移到荒凉的地区;裁汰冗员,节省开支以抚慰士兵;整顿吏治,要求官吏“私不害公”“行义”而不计毁誉,一心为地主政权服务。

吴起变法基本上承袭了李悝在魏国实行的变法法。变法沉重打击了楚国的旧贵族,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使楚国迅速强盛。公元前381年,赵国遭到魏国的进攻,求救于楚,楚国派兵攻魏救赵,与魏军“战于州西,出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大败魏军,扭转了长期以来魏攻楚守的局面。

2、孙膑入齐,为齐国称霸增添动力。

魏国损失的另一位重量级人物是孙膑。孙膑与庞涓青年时曾共学兵法于鬼谷子门下。庞涓早于孙膑出师,后至魏国任将军。因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将其诱至魏国加以迫害,借故处以膑刑。后孙膑逃至齐,成为齐统治集团的智囊人物。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命庞涓率军八万进攻赵国的邯郸,攻势甚猛。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齐相邹忌主张不救,段干明则主张救,说:“不救则不义,且不利”,可以先派兵去攻魏国的襄陵、以疲惫魏军,待魏军攻下邯郸,再乘魏军筋疲力尽时攻魏救赵。齐威王采纳了段干明的主张。魏军围攻邯郸近一年,于公元前353年克邯郸。齐见疲魏的目的已达到,遂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孙膑针对齐魏两军的形势,提出“批亢捣虚”之计,即大军不北上直接救赵,而直捣魏国,“居其街路,冲其方虚”迫使侵赵魏军“释赵而自救” 。而此时田忌、孙膑则率齐军主力在桂陵设伏截击,庞涓率兵赶到,齐军突起一战而克,歼灭魏军,活捉庞涓。这就是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围魏救赵”。

桂陵之战是魏国由胜转衰的转折点,尽管在桂陵之战后魏惠王凭借文侯奠定的雄厚基业,一度在襄陵打败了齐、宋、卫联军,稍稍挽回了一些颓势,但已无济于事了,衰败之路不可避免了。而齐国在桂陵大战之后声威大振,开始取代魏国,成为中原诸侯中最强大的国家。

3、商君归秦,为秦国送去了强秦之策。

商鞅原本是魏相国公公孙座府上的执事人员。公孙座病危时对魏惠王说:“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又说:“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魏惠王却对公孙座的话不以为然。

公元前361年商鞅入秦,以“强国之术”说服了秦孝公,开始主持秦国变法。

主要内容有:、废除了奴隶制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推行郡县制;建立什伍连坐制;统一度量衡。商鞅之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

秦国的崛起很快对魏国造成威胁。变法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后,商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魏国河西之地发起进攻。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相会,结束了秦长期“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的局面,提高了秦国在诸侯国之间的地位。同时由于商变鞅法奖励力耕力战,经济发展,兵力增强,对外作战连连取得胜利。公元前340年,商鞅劝秦孝公攻魏,夺回河西之地,然后“据山河之固,东向以制诸侯”,成就帝王大业。秦孝公采纳了他的策略,即遣商鞅举兵攻魏。魏使公子卬率军抵御。商鞅用计俘虏了公子卬。秦军乘势攻魏。魏军无备,遭受重大损失。魏惠王闻讯,十分惊恐,被迫割让大片河西之地与秦求和。这便为秦国东出中原创造了有利条件。

4、张仪相秦,再次为秦国送去强秦之策。

张仪原是魏公族庶支出身,在魏国未得重用,曾游说楚王没有得志,路经东周而入秦,曾得东周昭文君的礼遇和资助。公元前329年来到秦国,正好楚威王攻魏,张仪游说秦惠王出兵帮助魏国,因而魏楚大战,魏打败楚于陉山,秦因而得以顺利地接收河西地区。公元前328年张仪被秦惠王任为相,首创连横战略,为秦国后来兼并各国立下大功。张仪对秦国的最大贡献,主要是在他根据秦国的地理特点和各国的实力,为秦国制定了破纵连横的战略,就是在其他各国已有联合抗秦之势时,采取破坏其联合,伺机各个击破的方针。张仪连横政策的使用先后打败楚国、齐国,并使韩赵魏三国逐渐衰微,使秦国逐渐强大。

魏国中后期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已开始走下坡路,张仪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对魏襄王陈说过地缘政治的利害关系,虽然目的是劝其投靠秦国。

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过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从郑至梁,不过百里;从陈至梁,二百余里,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魏之地势,故战场也。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拔卷、衍、燕、酸枣,劫卫取晋阳,则赵不南。赵不南,而魏不北,魏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 秦挟韩而攻魏,韩怯于秦,不敢不听。秦韩为一国,魏之亡可立而须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忱可卧,国必无忧矣。”

魏王终为张仪说服,魏国随之也就成了破坏合纵的第一国。

5、范雎至秦,三连击为秦送去强秦之策。

范雎,字叔,魏国人。初为魏大夫须贾的家臣,曾随须贾出使齐国,因触怒须贾和魏相魏齐,被魏齐令舍人打断肋骨,丢置厕中,后装死得脱,匿于郑安平家中,化名张禄,经郑安平向秦王稽的推荐,载雎入秦,得到昭王的重用,他的战略策略也就得以在秦国实行。

首先他提出远交近攻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思想。

范雎认为,秦的战略失误在于“越近攻远”,故常劳而无功。过去“穰侯越韩、魏而攻齐纲寿,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于秦。臣意王之计。欲少出师而悉韩、魏之兵也,则不义矣。今见与国之不亲也,越人之国而可乎?其于计疏矣。”因此“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欲其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楚赵皆附则齐必惧矣,齐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则韩魏可虚也。”

远交近攻战略地提出和实施,可以说是秦国在战国时期战略的大转折,从此,它成为贯穿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斗争各方面的基本国策,大大加快了秦兼并战争的过程。

其次,他还提出“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的战略思想,主张在攻占对方土地的同时,还要吸纳对方的人才。如此,秦就既可以得到对方的土地,又可以使对方用人失误,还可以涣散对方的人心,秦就可以消灭六国而完成统一。除此之外,范雎在加强秦的中央集权和推行赏罚分明、重贤用能的用人制度方面的策略也是促使秦强大的重要方面。

战国后期, 秦国一直奉行秦昭王时范雌的远交近攻策略,山东六国也多次谋划合纵抗秦, 但成效不大,无法扭转由秦统一的总趋势。秦灭六国的局面逐渐形成,这同战国中期秦的军事与外交由合纵连横到远交近攻这一战略变化是分不开的。

6、猜忌信陵君,一把好牌终于废了。

信陵君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弟弟。由于信陵君尊重人才,因此“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正是因为信陵君贤能门客又多,所以各国一连数十年都不敢进攻魏国。

公元前257年,秦赵大战于长平,赵军为秦军所败。秦国乘胜追击进攻赵都邯郸。赵平原君的夫人多次向魏王和信陵君求救。魏安釐王派大将军晋鄙率军十万救赵,但又慑于秦的恐吓,命晋鄙按兵不动。信陵君多次劝安釐王出兵,但“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无计可施的信陵君听从了门客侯生的计谋,决定“窃符救赵”。他利用安釐王的宠妾如姬盗得兵符,杀死大将军晋鄙,发兵救赵,赵国因此而得救。但安釐王对于这件事很恼怒,信陵君也很明白这一点,所以没有回魏国而是在赵国留了十年。秦国听说信陵君留在赵国,就发兵去进攻魏国。危急关头,安釐王想到了信陵君,便派人去请他归国。在门客毛公、薛公的劝说下信陵君回到了阔别十年之久的魏国。到魏后,魏王立即拜信陵君为上将军。公元前247年,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信陵君把自己拜将之事告诉了诸侯,诸侯们知道他当上了将军,便纷纷发兵救魏,于是“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秦王慑于公子之威,不敢贸然出兵,而是多次实行反间计。魏王中计,便派人替换了信陵君。信陵君壮志难酬,饮恨而亡。秦王得到公子已死的消息,“使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东郡。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掳魏王,屠大梁”

魏国在关键时候弃能威慑强秦的信陵君不用,这又是其在人才运用上的一次重大失误。这一举动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终饮恨而亡,同时也加速了自身的灭亡。这表明腐朽的魏国已走到了历史尽头。

(二)破坏三晋联盟,让齐国有了可乘之机

魏国建国初,魏文侯特别重视与韩国、赵国的关系,三家结盟,魏为盟主,共同扩展。但到了魏武侯、魏惠王时代,同盟关系被打破,主要表现在:

1、公元前354年,魏惠王命庞涓率军攻打赵国的邯郸,赵国不敌。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孙膑针对齐魏两军的形势,提出“批亢捣虚”之计,即大军不北上直接救赵,而直捣魏国,“居其街路,冲其方虚”迫使侵赵魏军“释赵而自救” 。而此时田忌、孙膑则率齐军主力在桂陵设伏截击,庞涓率兵赶到,齐军突起一战而克,歼灭魏军,活捉庞涓。这就是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围魏救赵”。

2、公元前341年,魏国又发兵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采用孙膑“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的主张,与韩结好却不急于发兵。待韩魏两败俱伤时,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救韩。齐军直趋魏都大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最终齐军在马陵设伏击败魏军,魏军主帅庞涓眼见败局已定,遂愤愧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又连续大破魏军,前后歼敌10万余人,并俘虏了魏国太子申。

至此,魏国实力急剧下降,将曾经的盟友生生的送给了齐国。

(三)盲目扩张,毫无战略方向。

三家分晋,魏国虽占据了当时物产丰富的中原之地,但无险可据,地理大势十分不利。但魏文侯及以后的魏国当政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是盲目扩张,四处树敌。

魏初期,在经历变法后,魏国军事实力和经济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魏国自持强大,攻赵、伐韩、防秦、迫齐、逼楚,把当时几乎所有的相邻诸侯国都打了个遍。

虽然称雄一时,但无地利之险可为屏障,且四面受敌,一直未能摆脱内线作战的不利态势,魏国为维护霸主地位,两个拳头欲击天下之人,魏是四战之地、四战之国,岂能长久。

我们现在结合后来的历史来看,赵楚两国并不会对魏国构成太大的威胁,最大的威胁就是东齐西秦,当时齐秦两国经历变法相继崛起后,已经对魏国造成了东西夹击的态势,魏国主要战略问题应该是攻齐还是攻秦,可当时魏国并没有确定自己的战略方向,而是以一国之力而与二强争衡,魏军穷于奔命,故此失彼,并力于西则东虚,并力于东则西虚,为自己埋下了不可避免的后果。

综上所述,魏国在历经三代以后,国无明君,治无贤臣,战无良将,外无盟国,国力削弱。而周边的国家都进了变法改革,逐渐强大,尤其是西边的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积极对外扩张,而魏国就成了秦国东进路上的第一块绊脚石。在秦国的不断进攻中不断丧师失地,献地求和,领土日益缩小,只剩国都大梁及附近的一小块地方。于公元前225年,魏国终于被秦国攻灭。

魏国作为战国第一代变法崛起的国家,为何只维持了三代就迅速衰败?

魏国作为战国初期的第一个霸主,在战国两百余年的历史中,保持了近百年的霸权,在魏文侯、魏武侯时期,以及魏惠王早期,西取秦之河西,东攻齐至齐长城,南夺楚中原之地,北越赵灭中山国。然而,仅经过与齐的马陵之战和与秦的河西之战,就迅速衰落,沦为二流诸侯。仔细研究魏国的兴亡史,你就会发现魏国的衰败与其崛起的原因竟然一致,无非是地缘、人才、变法、三晋联盟。

  • 魏国地处中原腹地,拥有最肥沃的土地,却也是四战之地,兴则为霸业之本,败则为诸侯板上鱼肉。魏国自三家分晋而来,在大片晋国土地中,魏国分到的是今山西西南部和河南中北部的大片土地,所谓“表里山河”是生产发达,农业兴旺的富庶之地,能够支撑起豢养“职业军人”魏武卒的经济基础。但同样此处魏是典型的四战之地,西邻秦国,东连齐、宋相,西南接韩国、正南接楚国,北面还有赵国,地缘政治极差,一旦国力不济,魏国肥沃的土地瞬间就会成为别人口中的肥肉。战国初期人才汇聚于魏,之后人才则大量流失。魏文侯亲贤爱士,拜卜子夏为师,与田子方、段干木交友,赢得了天下士子之心,为魏国延揽了一大批经天纬地的大才,诸如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然而,魏文侯死后,魏国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开始下滑,从吴起离魏开始,许多大才如商鞅、孙膑、张仪等先后离开魏国,为他国效力,反而回过头来谋取魏国。
  • 魏国开变法之先,他国纷纷效仿,魏国变法的优势不再存在。在魏国的诸多人才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法家最早的代表人物李悝,在他和后来的吴起的主持下,魏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废井田,废世袭,选用贤才,鼓励开垦,建立新的税收政策等等,更重要的是在魏国建立了武卒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变法的善政并没有被坚持下来,而周边的诸侯却先后开始了变法,如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齐国的齐威王新政,韩国的申不害变法等等,魏国率先变法的优势,不复存在。
  • 稳固的三晋联盟,极大地提高了魏国的国际影响力,而三晋联盟破裂,魏国便开始孤立。战国初年,三晋同出一体,再加上魏国强大,因此魏、赵、韩总是在军事与外交上保持一致,这使得魏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在魏国对外作战中,有两个忠实的盟友,极大地提升了与敌国力量对比。然而,从魏武侯干涉赵国内政开始,三晋内部便开始出现龃龉,到魏惠王时期,更是发生了灭国之战,三晋联盟全面破裂,魏国开始孤立。
总之,魏国因地缘、人才、变法和三晋联盟成为威压列国的霸主,称霸战国近百年,然时移世易,魏文侯的继任者没有利用好魏国的优势,魏国又因地缘、人才、变法和三晋联盟全面衰败。

魏国作为战国第一代变法崛起的国家,为何只维持了三代就迅速衰败?

大家好,我是微塵,我来回答。

春秋末期,正是奴隶制开始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的时期,晋国王室权力逐渐衰落,实权由多家大夫势力把持,其中以智家、赵家、韩家、魏家的势力最大,智家尤甚。前453年,赵、韩、魏三家联合灭了智家,形成三家分晋的局面。

如上图,魏国的位置,处于关中平原的中部,虽然平原地带适宜农业生产,可是无论敌人从哪个方向进攻,都将是一马平川,很难防御。魏国北边是赵国,西部为秦国,南边是楚国,西南方有宋国,东部是齐国,韩国疆域则深入魏国内部,如果诸国联合进攻,魏国绝无生存之理。任何一个君王没有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是不可想象的。正是基于这样的担忧,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就是在当时国际形势的压力下,率先任用李悝在诸侯国间实行变法,魏国也是第一个强大起来的国家。魏文侯重视人才,先后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为将,李悝的改革使魏国很快富强起来,雄据一方。魏文侯说服赵、韩搁置争议,共同发展,因此赵魏韩出现了难得的和平局面,三国暂时放弃了内斗,走上了各自发展的道路。

前396年,文侯薨,魏武侯继位。魏武侯即位后一年, 李悝去世。魏武侯按照父亲、按照李悝制定的国策、国法执掌魏国朝政。前391年,魏武侯号召韩国、 赵国结成三晋同盟,当然三国同盟的关系在各国利益面前也是反反复复的。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此后三晋联军取得多次辉煌胜利。然而在内政上,可能魏武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更可能是本性使然,一改以前任人唯贤的的原则,改为任人唯亲、任人唯贵,而且这种用人制度成了魏国的国策。人才留不住,于是吴起投楚国、商鞅辅秦孝公、 范雎佐秦昭王……,甚至魏惠王期间,重用庞涓,而庞涓陷害比他更厉害的同学孙膑,导致孙膑逃脱后入齐,为魏国的衰败埋下了隐患。

而且魏武侯没有魏文侯那样的战略眼光,犯下了不少战略性错误,不仅使自己一手促成的三晋同盟解散,而且和周边国家都成了敌人,包括秦、楚、齐、赵大国。到了魏惠王时代,为了震慑诸侯,争霸中原,魏国迁都大梁(所以也叫梁国和梁惠王),但却忽略了西面秦国的崛起和东面齐国的强大。魏惠王后期,历经两次决定魏国国运的败仗:桂陵之战,齐国救赵,在桂陵大败魏军;马陵之战,再次被齐国打败。两次败给齐国后,魏国实力剧减,一下子就失去了霸主地位,沦为二流国家。魏惠王向孟子感慨说:魏“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此后魏国在各个大国的 夹击中,国力枯竭,彻底走向了衰落,从此 一蹶不振。

谢谢大家,欢迎指正!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魏国作为战国第一代变法崛起的国家,为何只维持了三代就迅速衰败?

战国七雄,魏国首强。然三代之后,迅速衰落。究其原因,有如下三点:一是魏惠王的错误政策;二是地理位置不利;三是后来者居上的原理。

一、魏文侯变法图强。

公元前403年,魏国开始居于诸侯之列。魏国国君魏斯始称魏文侯。魏文侯重用李悝,开始变法。其变法内容有:

政治上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建立官僚体制。实行法治,编订《法经》。

经济上废井田,尽地力。承认土地私有,推广精耕细作;实行平籴法,稳定物价。

军事上建立武卒制,对士兵考核,奖励其中的优秀者。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在战国初期这支军队几乎战无不胜。

通过变法,魏国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西败秦国,占领西河之地;北逐戎狄,大片扩张;东击齐赵;南胜楚国。一时之间魏国成为中原霸主。

二、魏国衰落。

魏文侯和魏武侯时,魏国是傲视群雄的。到第三代国君魏惠王时,魏国几乎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落。主要表现为与齐国的两场战争: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详情我已经在7月10日的问题“残废孙膑是如何手刃仇敌”中做了详细说明。

魏国衰落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很显然不仅仅是庞涓和孙膑的不同,背后有更深层的因素。总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魏惠王的错误政策。其错误包括:1、过早称王,树敌于天下;2、破坏与韩、赵的同盟,使魏国处于孤立地位。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都是因为魏国进攻赵国引起;3、不能任用贤能。魏国是战国时代初期的人才加工厂,但是到魏惠王时期,很多真正的人才被忽视,流入到其他国家:商鞅西入秦国,孙膑东归齐国。这二位后来都对魏国造成巨大伤害。

二是魏国地缘政治恶劣。魏国处于战国七雄中最中间的位置,北赵南楚,西秦东齐。几乎没有战略纵深可言,再加上魏恵文王破坏了与赵韩之间的同盟,魏国同时与周边各国为敌,顾此失彼,焉能不败?

三是后起的国家借鉴和发展了魏国的改革措施,改革更加深入,效果更加显著。从而完成了对魏国的反超。战国中期以后,齐,楚,秦,赵,实力都大大超过魏国。魏国的霸主时代一去不返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