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洪秀全,在占领南京后,为何11年没有出王府一步?
洪秀全在天王府的11年中,并不只是在沉迷享乐,他一直在干着他认为对太平天国重要的事情。
洪天王的职责:主与军师与历史上任何世俗政权不同,太平天国是一个建立在“拜上帝教”基础上的一个组织。
因此,宗教教义的建设与实际军事政治活动是同等重要的事情。
在太平天国的语境中:天王是主,即高高在上的宗教领袖;军师是操持军政的实际领袖。两者都具有宗教地位!
因此,洪秀全承担了两方面工作:
(1)、主的工作。作为宗教领袖,他必须负责起宗教建设、传播的工作;
(2)、军师的工作。天京事变前,这个工作由杨秀清、肖朝贵、冯云山做了,天京事变后,洪秀全害怕再被夺权,“主是朕做,军师亦是朕做”。此后,他正式成为军政的总负责人。
让我们看看这11年中,洪秀全在这两方面做了些什么。
“主”的工作:宗教建设在今人看来,拜上帝会的教义荒诞不经。不过,这可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论基础。
因此,“主”的工作,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既然你撒谎把事情闹大了,你总是要小心翼翼把谎言圆下去的。
在整个太平天国运动中,除了意外地被杨秀清、肖朝贵天父天兄下凡“骚扰”外,洪秀全从未让人插手过宗教建设。
进入天京后,洪秀全在这个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
洪秀全的建设主要有3个方面:
1、改造传统文化。
拜上帝教与在孔孟之道是极不相容的。
因此,洪秀全设立了“删书衙”,准备按照拜上帝教的教义来修改儒家经典。
洪秀全试图在保留儒家三纲五常的伦理基础的情况下,修改掉其中一些与上帝信仰相矛盾的地方。
2、修改基督经典。
拜上帝教与基督经典也是极不相容的。
因此,洪秀全亲自对《圣经》等基督经典进行了精心的修改。
其中的修改包括三个部分:
(1)、把自己加入到基督故事中去。
老外的基督经典没提到我洪天王呀,有漏洞,补上!
(2)、修改一些与国人伦理观不符的内容。
《圣经》毕竟是外国的,其中一些行为,尤其是“性与酒”等观念上不为国内伦理及洪秀全本人所认同。
因此,洪秀全要么删掉敏感关节,要么通篇重新写个故事。
(3)、给自己补坑。
拜上帝会有严格的戒律。但是,许多戒律对实际生活、生产、战斗都不适应,因此,作为“主”,洪秀全必须亲自做出修改,减少戒律对实际斗争的影响。
天王,上帝要搞男女分居,夫妻不得团员,我们受不了呀!
天王,上帝说杨秀清、韦昌辉都是军师,都是天父之子,他们怎么互相杀了起来?
这些事情,洪秀全都要通过宗教和大伙解释清楚的,一不小心,谎言就会被戳穿。
这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圣经》这么长,又有许多地方需要修改。但是主要的故事情节已经说得更清楚了,保住了家族的荣耀。——《史景迁.太平天国》
世俗事务:委任+控制在世俗军政上,洪秀全以委任+控制的手段,履行着自己的思路。
1、委任。
洪秀全在宗教建设上很擅长,但在实际军政能力上却不足,对此,他本人似乎也有自知之明。
因此,从拜上帝会时期开始,太平天国就形成了独特的“军师负责制”,洪秀全在一段时间内,“理论上”无需操持军政事务。
但是,在冯云山、肖朝贵死后,杨秀清坐大,几乎危害洪秀全的地位!
天京事变后,洪秀全吸取教训,“主是朕做,军师亦是朕做”,但是,他还是有自知之明,对于实际军政事务并没有过多地干预,而是放手委托给了李秀成、陈玉成等人。
如此,他本人在军事、政治上的水平,没有成为太平天国的天花板。在李秀成、陈玉成等杰出人物的活跃下,太平天国一度迎来中兴。
2、控制。
正因为洪秀全的“委任”,使后人常常质疑他贪图享乐,不理朝政。
实际上,洪秀全可不是随随便便做甩手掌柜,他在深宫之中时,时刻保持着对权力的控制:事我可以不管,但话事权要在我这里!
在与杨秀清的竞争中,暗中操作,以韦昌辉、秦日纲诛杀杨秀清;
与韦昌辉的竞争中,轻松甩锅,以石达开弄死韦昌辉;
与石达开的竞争中,安插亲信,暗中削权,挤走石达开;
李秀成、陈玉成坐大后,洪秀全又滥封诸王,削弱其权。
可以说,暗中屠杀、栽赃甩锅、安插职位、众建推恩,权力游戏的武器库中,十八般兵器洪秀全全部用来了!
通过权力游戏,洪秀全既让优秀人才在位置上充分发挥才干,也限制了杨秀清这样强势人物的再次出现。
天王府建设另外,还有一件事情,洪秀全似乎花费了巨大的力气去办:天王府制度建设。
在我们看来,后宫就是给洪天王一个人服务的,洪天王这不就是享乐嘛!老婆太多,管不过来呗!
其实不然。天王府不只是洪秀全享乐居住的地方,还是当时太平天国的最高机构,其中除了妃嫔,还有女官等。
历史上,因为后院管理不当,导致宦官、外戚专权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皇宫(王宫)内的建设,也是大意不得的。
洪天王也是如此,他老人家一口气写了500首诗,用于规范天王府的行为规范。
11年500首诗,虽然比起40000首诗的乾隆爷来差距很远,但洪天王显然在王宫秩序上,也算是费了心的。
结果由上可见,洪秀全在11年的宅男生活中,并不仅仅只是沉迷酒色、纵情享乐,他还是投入了较大精力来干事的。
从结果上看:洪秀全的努力有效果,却远远不够。
洪秀全本人的努力,在当时至少起到了两个积极效果:
1、太平军将领基本保持了对拜上帝会的宗教信仰。
太平天国失败后,洋人依然惊奇地发现,许多早已经投降大清的前太平军将领,依然认为:洪秀全曾经上过天堂,和上帝一起交流过,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2、基本上找到了正确的人才主持军政。
前期的杨秀清、石达开,后期的陈玉成、李秀成,太平天国基本上能在一个相对优秀的军政领导集体来指导工作。
而且,自天京事变后,洪秀全对陈玉成、李秀成的谨慎使用,使他们始终没有成长为杨秀清一样对权力结构产生致命影响的任务,避免了太平天国的再次内讧。
太平天国能坚持这么多年,与洪秀全的大胆任用是分不开的。
可是,这些努力的效果都没有意义。
1、努力的方向不对。
太平天国能否改朝换代,不在拜上帝会有多么缜密、美好,而在于:在政治上提出符合人民利益的主张,在军事上找到壮大自己、削弱敌人的方法。
残酷的战争年代,最高领导人宅在家里写故事、搞理论,历史上可有这样的“创业之主”?
2、塑造的权力平衡不符合时代要求。
战争年代,取胜是最关键,甚至是唯一的使命。
因此,必须有一个具备战争指导能力的领袖班底,统一整合所有资源,团结一切力量,用于后方建设、前线斗争。
因此,太平天国如果要真正打败敌人,就必须要一个像杨秀清一样强势、有力的领导人。
洪秀全既然无法接受杨秀清的强势,只想塑造一个平衡的权力体系。
最终,连陈玉成、李秀成也无法正常指挥手下的将领,整个太平天国变成了一盘散沙!
总的来说,洪秀全不是一些作品中描写的那么“奇葩”,他在天王府的11年中认真、努力地去做了他认为该做的事情。
不过,他的拜上帝会绝非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他本人,也并非刘邦、朱元璋一样的创业之主。
因此,洪秀全和他的太平天国,最终难免走向失败。
天王洪秀全,在占领南京后,为何11年没有出王府一步?
古代有作为的皇帝在打天下的时候,南征北战,打下江山更要到处巡视,因为江山是自己的了,到哪都是自己的家;世界这么大,都想去看看,皇上也不例外,要不然这辈子白活了。可是人家太平天国时候的洪秀全却与众不同,特立独行。
自从1853年人家定都天京称帝后,洪秀全就猫在王府里没有出来过,吃喝拉撒都在王府,11年里,3600多天硬是没有走出王府一步。看到这里你一定会问:外面的世界很美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充满诱惑,洪秀全1814年出生,定都天京的时候四十来岁,正是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时候,又怎么能抵挡住外面的诱惑呢?
我们之所以提出以上问题,那是因为对洪天王的“王府”缺乏了解,了解之后就会对洪秀全不出王府一事表示理解:外面的世界固然精彩,王府里面的世界更精彩。外面的世界充满诱惑,里面的世界诱惑更大。
洪秀全曾经对金田的老乡说过,等老乡们吃肉了,俺秀全才敢喝汤;老乡们都住上高楼了,俺秀全才敢住进茅屋;等家乡的光棍都娶媳妇了,俺洪某才会成家。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是俺拜上帝会的宗旨。
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洪秀全在定都天京后,自己就没有了人身自由。什么东王、西王的“裹挟”了洪秀全。非给他盖宫殿,非给他大兴土木,非给他选美女。他们的理由也不容反驳,洪秀全天王这些年日夜为革命操劳,如今革命成功了,也该在找个蜗居,在白天操劳之后,晚上也有个操劳的地方吧。因此,1853年3月29日洪秀全一进南京城就失去了自由。王府建成后就更是身不由己了。
洪秀全没有离开天王府,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诱惑太大。洪秀全没有起义的时候是个屌丝,一点艳福也没。整天身上酸气熏天,女人见了他都躲得远远的。别说跟美女擦出感情火花,就是多看一眼也会被骂“臭流氓”。
但当了天王后,天下美女尽入怀中,朝三暮四、朝秦暮楚。美女们反过来要看天王的脸色,天王的雨露成了神水。在王府里真可谓天天西门庆、夜夜唐伯虎,其乐融融,不能自拔,人间多少景,最美温柔乡。任何一个人都舍不得出来,也出不来。
安全问题。洪秀全的太平天国革命席卷大半个中国,动摇了满清的统治,让满清统治集团惊恐万状,对“匪首”洪秀全恨之入骨,他们恨不得把洪秀全抽筋剥皮。因此清廷不仅悬赏千万要取洪秀全项上肉头,更直接派出刺客潜入天京城妄图暗杀洪天王。如果洪秀全出了王府,安全就没有绝对保障,所以还是呆在王府里头为妙。
故意制造神秘感古今所有君王都要把自己弄得很神秘,轻易不在大庭广众下出现,一是要觉得他们是真空天子,跟凡人不同。二是要掩饰自己的缺点。
他们行踪诡秘就会让大家觉得皇帝就是与众不同,他们不拉屎,不感冒。不行房,不食人间烟火。如果常往外面走,让大家知道皇上 也会打喷嚏,也有口臭,也流鼻涕,也会出臭汗,也要理发,那就糟了。大家会说天王有什么了不起的,人人都会做,那还了得。
再说洪秀全性格内向,还有几分口吃,不善于表达和沟通,什么事都是东王杨秀清他们代办的。如果洪秀全出来了,跟大家发表个讲话都结结巴巴,那就有损天王的光辉形象,这可使不得。
有人替他处理军国大事洪秀全沉溺女人国,朝政怎么办?天无绝人之路,有人愿意独揽权力,这个人就是杨秀清。杨秀清文武双全、才华横溢,以杨秀清的能力处理朝政绰绰有余,他巴不得大权独揽、培植党羽跟洪秀全分庭抗礼。所以他对洪秀全说,你只管放心在女儿国里冲锋陷阵,我负责男人军中运筹帷幄。我们各司其职,为理想奋斗。
有了这样的好哥们,洪秀全还舍得出去王府吗?
当然,几年以后这个好哥们野心膨胀,也想做天王,引来了两人之间的一通火拼,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天王洪秀全,在占领南京后,为何11年没有出王府一步?
洪秀全的“宅”的确是空前绝后的。
其他帝王都是宫殿建好了才住进去,洪秀全是“天王府”还是一片建筑工地的时候就住了进去,而且住进去之后就坚决不再挪窝。
1853年3月29日是洪秀全进入南京城的日子。
一进城,洪秀全就住进了清廷两江总督署旧址,然后开始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大兴土木,建造他的九重宫殿和后林苑“御花园”。
洪秀全造宫殿很另类,由于他在进城前发布了“内外隔绝令”,男人不允许进入他的后宫,所以他的诸多宫殿和御花园都是由女官、后宫娘娘们亲自动手修建的。
女人干这种活,进度自然很难保证,所以进入南京城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洪秀全实质上住的是建筑工地,而且还要充当监工。
这还不算。
花半年时间,天王府主要宫殿基本建出来后,不料一场大火又把能烧的全烧了,有的地方甚至被直接夷为了平地。但就是这样,洪秀全依然没想过先找个地方过渡下,而是在火灾现场住起了”临建“,继而张罗一帮女官、娘娘们从头再来接着修,直到工程竣工。
天王府建好后,洪秀全就更宅了。
据记载,从1853年3月29日进入南京城,到1864年6月2日凌晨去世,洪秀全在天王府一共”宅“了十一年两个月零三天。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他仅仅在自己生日那天遛过三个弯,每次直线距离不超过五百米。
遛这个弯是太平天国的一个仪式。
洪秀全的生日是阴历十二月初十,太平天国将这一天直接套成了天历十二月初十。在这一天,天朝要举行一个”谢天“典礼,届时洪秀全要走出宫殿外墙”太阳城“的南门”真神荣光门“,走过门外架设在”御沟“小河上的”五龙桥“,来到桥南高两丈五尺、方广四五丈的”天父台“。
此时,洪秀全和”皇上帝“在人间的另外几个亲儿子——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将登上这座”天父台“敬拜天父。
除了这四位有权通天的王,有资格在这一天同时登上天父台的还有洪秀全的儿子,幼天王洪天贵福以及洪天贵福的坐骑——地位仅次于东西南北翼王的顶天侯秦日纲。(洪天贵福年龄太小爬不上去,只能由秦日纲背上去。)
仪式很隆重,不仅所有在京高官都要参加,在台下跪着,而且登台诸人所穿的礼服,仪式结束后都要立即烧掉重做。
但因为1856年发生了导致杨秀清死亡的天京事变,这个距离不超五百米的遛弯随后也被终止掉了,满打满算也就只有1853、1854、1855年这么区区三次。
洪秀全为什么这么宅呢?
首先跟他的妄人所想有关。短短几年就进了南京城,这让洪秀全产生了浓重的”天命“迷醉感,他甚至假托天父天兄做过这样的指示,”天下太平慢慢来“,扬言”睡稳都坐得江山“。
既然躺着就能把天下平了,那又何必像俗家帝王那样到处视察、到处巡视呢。
太累!
其次是安危所虑。其实早在金田起义之前,洪秀全就开始在广西各地”避吉“(避凶的借代词),每处一避少则十几天,多则几个月,期间能见到他真身的,只有杨秀清等几个天弟以及为数不多的本族、妻族亲戚。
这么搞是为了提防清军、地方团练的暗杀。这并非杞人忧天,清廷钦差大臣赛尚阿就曾主持过对太平天国高层的刺杀,南王冯云山就差点被干掉。
这一点跟后来的袁世凯很像,袁世凯当上大总统,住进”大内“后,基本上就再没出过门,不为其他,就是因为此前被扔过炸弹,差点被炸死。
再次就是为了营造神秘感,制造崇拜。洪秀全一直迷信神秘效应,认为身为”太平天子“和”上帝次子、耶稣亲弟“,就必须保持足够的神秘感,惟如此才不至于被臣下了解太多个人琐屑而轻看,避免”近之则不逊“。
所以说,”宅“是洪秀全不在人间的一种手段,越宅越神秘,越神秘越被崇拜。
此外还有一个很客观的因素。洪秀全是客家人,基本不会说官话,这一点决定了他没法在需要开口的场合公开亮相。
容易露拙、丢丑。
也极损害他的天王形象。
当然,除了这些,贪图享乐,眷恋富贵巢的心理也是洪秀全一宅到底的重要因素,尤其年事渐高,惰心日起时更是如此。
所以李秀成一提”让城别走“,洪秀全就气急败坏,打死不干。
宁愿在自己的巅峰富贵地遭挫骨扬灰,也不愿在不明不白中销声匿迹——这大概是洪秀全宅死天王府的最后心理。
天王洪秀全,在占领南京后,为何11年没有出王府一步?
这个问题要是换成:
XX皇帝XX年从没有出过皇宫,为什么?
这就不需要回答了,皇宫是皇帝的一切,他的私人生活,例如吃喝拉撒,政治生活,例如接见大臣,批文办事都在皇宫,他出去皇宫外面做什么呢?
对于洪秀全来说,天王府就是他的皇宫,他的私人生活和公事,都在这里办,他离开这里,去哪里呢?
在太平天国时期,这里叫天王宫,或者叫天朝宫殿,为什么叫天王府呢?这是清军对其蔑称。
因为帝王之所叫宫,臣子之所叫府,而清军称之为伪天王府。
一 看看天王府鸟瞰图。(1)大照壁。
这个大照壁位于天王府最外面,主要就是洪秀全写好了文章,旨意,诏书,上谕等就命人贴在此处,文武百官只要经过这里,就可以看到天王的旨意,无需进天王府。
(2)天父台。
大照壁往里走,就是天父台,主要职能是祭拜上帝。
洪秀全每逢其生日,都会在此祭拜天父皇上帝,此天父台两边有40面大锣,每次祭拜的时候,大锣一敲,全城都能听到。
严格的说,这已经是天王府的外围了。
燕王秦日纲,会背着洪秀全的儿子上天台,这份荣光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3)天朝门。
天朝门两边有东西朝房,主要是侍卫们的休息场所。
侍卫们在此轮班值宿。
(4)圣天门。
圣天门两边有吹鼓亭,每日奏乐不停息。
(5)忠义门。
从圣天门进去,才算是天王府的中心,往里走是忠义门。
门两边有东西朝房,凡是文武百官和外国使者都可以再次休息等候。
(6)荣光大殿。
即金龙殿,洪秀全在此接见文武百官,外国使者,太平天国内外事务都在此决议。
当然,能进到这个殿的都是太平天国的高层领导人物,一般人是没资格进来的。
(6)内宫。
内宫为洪秀全和他的王娘居住之所,有数千间,最后九进建筑高三层。
洪秀全有88个王娘,由于没有太监,宫里使用的都是女子,所以洪秀全没有几千个老婆。
洪秀全是个荒淫的人吗?他中后期一个孩子也没有,几个孩子基本都是太平天国前期生的,按照这个推断,他对女色也许并不是那么荒诞。
太平天国中后期,洪秀全写了大量诏书,似乎他对研究上帝比女人兴趣大多了。
(7)花园及其他。
天王府还有大花园及其他的建筑,非常宏伟。
所以,天王府的面积是很大的,仿制皇宫,什么都有,洪秀全不需要出天王府,他出去做什么?又不要他领兵打仗。作为天王,只能臣子来见他,他也不用去其他人那里。
二 太平天国诸王府位置。这些王府离天王府都是很远的,洪秀全想出门去一次,也不容易。
①前期重要的王府(1853-1856)。
②后期重要的王府(1856-1864).
三 天王府其后的历史。太平天国失败后,湘军一把火烧了天王府。
1870年,清政府在这里重建两江总督衙门,著名的刺马案就在此审理。
1912年,中国民国南京临时大总统府设在此地。
北洋军阀时期,江苏都督府、江苏督军署、江苏将军府、江苏督办公署、副总统府、宣抚使署、五省联军总司令部各种府都设在此处,无数政客军阀在这里做着权力梦。
抗战时期,汪精卫伪总统府也设在此地。
1946年,南京总统府设在此地。
从天王府到总统府,经历了几个时代的变迁,如今已是旅游场所。
(图片:天王府平面图)
(图片:天王府立体模型)
天王洪秀全,在占领南京后,为何11年没有出王府一步?
洪秀全这个开国皇帝,和很多开国皇帝都不一样。别的开国皇帝,在革命尚未成功之前,一定会带兵四处作战,而且大都会亲上战场,冲杀在最前面。就算是革命成功了,他依然不会得到安宁。他还要处理功臣问题,处理立储问题,处理守边问题,总之是忙得不可开交。
(洪秀全像)
但是,洪秀全不一样,自从定都天京后,他别说率军到战场上厮杀,就是离开“王府”出来和大臣们见面,也很少有过。史料记载他“11年没出过王府”。那么,洪秀全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一,洪秀全不愿出“王府”。洪秀全为什么不愿出“王府”?因为他贪图享乐。这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这个观点也不是空穴来风,只要看看洪秀全那精美的王宫,那数千个后宫,就明白他确实非常迷恋享乐的生活。
洪秀全早年生活很艰苦,多年苦读又考不上功名,因此,一旦接触了锦衣玉食的生活,自然会非常迷恋。贾岛有个诗句表现他考取功名后的心情:“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有学者认为,这里的“长安花”,指的是长安的美女。用贾岛这句诗来解读洪秀全,再恰当不过了。
(创立太平天国)
第二,洪秀全不能出“王府”。洪秀全为什么不能出“王府”?因为他是“神”。洪秀全的“拜上帝教”之所以能够创建起来,靠的就是他扮演“神”的角色。他说他是上帝的儿子,耶稣的弟弟,出生于“神”的家族,是从天国来到人间的。因为这样,才网罗了大量的信徒。他的革命事业,也才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
洪秀全要让他的革命事业继续往前推进,他就必须继续神化自己,继续扮演“神”的角色。如果他经常出来,在公众场合挖个鼻孔擤个鼻涕啥的,那不是有损他“神”的形象吗?所以作为“神”,他确实应该很少出面。
有人可能会说,不对呀,杨秀清不也是“神”(天父)吗?为什么他却能够出来抛头露面呢?我觉得主要原因,一是杨秀清只是个“半神”,是“天父”降临到他身上他才是神,不降临,就不是。二是杨秀清可不想只依靠神化,他还要依靠势力。
(杨秀清剧照)
第三,洪秀全不用出“王府”。为什么说洪秀全不用出“王府”呢?
因为杨秀清、石达开等人,已经把所有的工作都完成了,根本不用他操心。杨秀清是一个治国理政的能人,国家的规章制定,人员安排,粮草调拨等等,他都做得井井有条。同时,他又是一个军事天才。他既有大的战略规划(比如依托天京根据地,并派出西征和北伐两支军队呼应),又有临场指挥的能力(比如带领太平天国军队连破清军江南、江北大营)。可以说,所有的事,杨秀清都帮洪秀全干完了,洪秀全根本不用出面。
第四,洪秀全不敢出“王府”。杨秀清在管理太平天国的同时,也对洪秀全形成了咄咄逼人的态势。这种咄咄逼人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杨秀清在治国理政以及指挥作战上形成的巨大威望,在皇权上逼宫洪秀全;二是杨秀全作为“天父”而洪秀全只是“天子”,杨秀清在神权上控制洪秀全。所以,一旦洪秀全从“王府”中走出来,走上朝堂,必然会和杨秀清形成针锋相对的态势。
平心而论,洪秀全在天国初创阶段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其治理国家及带兵打仗能力,其实非常有限(从杨秀清被杀后,他走出来主政所做的那些事就可看出来)。因此,就算在朝堂上和杨秀清针锋相对,他很有可能敌不过杨秀清。与其这样,不如不出来,同时暗中组织人马搞掉杨秀清。由此也就发生了“天京事变”。
“天京事变”是一个大悲剧,这与洪秀全11年不出“王府”,有莫大的关系。
(参考资料:《太平天国史》)
天王洪秀全,在占领南京后,为何11年没有出王府一步?
太平军冲破清军的层层堵截,一路攻城拔寨,占领南京城并在此定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进入了发展的巅峰期。可是,自从洪秀全来到南京后,便再也不愿去过东打西杀的日子了,而是躲在天王府内过起了逍遥快活的日子。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经讲到,太平天国之所以会失败,除了阶级的局限性和统治阶层矛盾的激化,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便是,洪秀全赖在南京不走,致使被清军消磨殆尽。
那么,天王府内究竟有什么?为什么会令洪秀全如此贪恋呢?由于太平天国始终处于清军的严密封锁下,使得外界对其内部情况知之甚少。不过,据学者的相关研究来看,天王府内奢华无比,里面住着几十位后妃,更是有近两千名年轻美貌的女官和女侍,犹如一个偌大的伊甸园。
洪秀全是个很会享受的人。在起义后不久,洪秀全便开始为自己和兄弟们“谋福利”,硬是修正了之前的教义,称天父允许他娶多名女子,并也给诸王放宽了限制。据后来被俘的洪天贵福供述,洪秀全在天王府内便有八十余名后妃。
天王府内除了后妃,还有将近两千余名年轻美貌的女子,她们是太平天国内的女官和女侍。太平天国允许女子为官,甚至在开设科举时,还允许女性参考。如此一来,在天王府、东王府里,还有一大批女性官吏。
另外,因技术不过关,曾经尝试阉割太监,但可惜不具备相关经验和技术,未能成功。此后,索性便采用了女侍。在天王府和东王府内,存在着大量的女侍,却没有其他男人,真可谓是如同伊甸园一般。
值得注意的是,洪秀全还将稍稍懂事的洪天贵福弄到外面去住,目的就是保证自己在天王府内的绝对权威。试想,这样的环境,如此的待遇,他还能愿意离开么?
如果说最初洪秀全只是陶醉于既得胜利,那么到了太平天国后期,这位上帝的次子,则已经彻底沦陷在了自己构建出来的“天国”里了。在清军步步紧逼的情况下,忠王李秀成曾建议迁都别走,却遭到了洪秀全的严厉斥责。
可以说,洪秀全不离开南京,躲藏在天王府内,为的就是个逍遥快活。试想,有这样的日子,相信很少有人愿意再去过四处漂泊的日子吧?更何况,洪秀全压根就没有什么远见!
参考资料:史景迁著《太平天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