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即将灭亡之时,孟获等南方部落为什么不带兵来解围?
蜀汉将灭之时,孟获等南方部落不能带兵来救,说明了蜀汉对南中治理的成功!
孟获不做大哥好多年了孟获生卒年不详,我们无法知道蜀汉灭亡时孟获还在不在世,但是,即便他在世,他也已不做大哥好多年了。
诸葛亮南征,打服了孟获,孟获表示:南人不复反矣。
诸葛亮是个明白人,口头承诺这玩意,一般是靠不住的,等他大军撤离,天高皇帝远的,什么都说不准!
诸葛亮也很“感动”:既然你们这么有诚意,留在这里太屈才了!不如和我们一起去成都享福!
于是,建宁、朱提的南中大姓,纷纷一起调到了蜀中做官!
所以,孟获早已不做大哥好多年了!他早已经是一个标准的在京退休老干部了!
能战之兵早就被抽走了!诸葛亮知道:南中偏僻、其民善战好斗,即使孟获这些意见领袖走了,也是不稳定的!
要解决南中造反的问题,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有让南中子弟获得充分的“就业”机会,可以过上比造反更好的日子,才能解决问题!
诸葛亮采取了两个方法:
1、鼓励大姓富豪聘请少数民族“恶夷”做部曲。
这样,这些少数民族子弟跟着大户有吃有喝,自然就不会造反了;
2、征发南中劲卒。
诸葛亮把南中的青羌中能战之士调入蜀军,一起北伐。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无当飞军”。
为了方便管理,也为了解决勇士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干脆把青羌万余户迁移到了蜀地!
如此,南中勇士获得了立功致富的机会,自然造反的少了!蜀汉,也多了一支能战之军!
双赢!
不想好好过日子的,也已经造反了!诸葛亮尚无力大力发展南中经济,南中落后的状况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造反依然免不了的!
所以,南中地区,一直断断续续有一些造反。
被诸葛亮称为“精通军事”的向宠,就是在镇压南方少数民族造反时牺牲的。
此外,霍弋也曾多次镇压少数民族造反!
如此,亲近蜀汉的勇士,多已加入蜀军北伐序列,不亲近蜀汉的勇士,多已经造反了。能指望去救蜀汉的兄弟不多了!
被错过的续命机会即便如此,南中依然曾有两次机会给蜀汉续命!
第一次,魏攻蜀时,南中领建宁太守霍弋曾主动提出带兵北上,包围成都。
可是,后主表示:我们这里防御部署得很好,你们不必来了!
确实,谁能想到诸葛瞻大军败得那么快!
第二次,蜀国在最后一次讨论中,曾提出过:去南中!
不过,后主再次拒绝,果断出降!
当时,即使后主真的退到南中,也只能稍微延续一下蜀汉国祚而已。
汉中、西川都没守住,依靠南中之地,想要抗拒天兵,没什么机会。
总的来说,当时南中少数民族不能救援蜀汉,说明了蜀汉治理的成功。
假如这些少数民族的军力救蜀国,那他们就有实力在早些时候威胁蜀国!
因此,蜀汉要想获得稳定的后方,就必须充分削弱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军事力量!
蜀汉通过成功的治理,已经充分动员了南中的战争潜力、削弱了当地的军事力量!
到蜀汉将亡之时,再指望南中少数民族救命,痴人说梦而已!
蜀汉即将灭亡之时,孟获等南方部落为什么不带兵来解围?
蜀汉即将灭亡之时,应当是指263年的司马昭伐蜀,那一年,孟获早就去世了,何谈救蜀汉。
孟获是南中一支少数民族,彝族的首领,在公元223年刘备去世的那一年,跟随益州豪族雍闿在南中起兵反叛蜀汉,两年后,诸葛亮才发兵平定南中地区的叛乱,并俘虏了孟获,诸葛亮为了争取南中地区的民心,没有杀孟获,而是赦免了他,之后,孟获终生不再反叛蜀汉。
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的38年后,也就是公元263年,司马昭下令三路大军伐蜀,由钟会为主帅,魏军攻入汉中,蜀汉大将军姜维从沓中虚晃一枪,退守剑阁,将魏军全部挡在剑阁,进退不得,由于补给困难,而又无法攻克,钟会已有退兵打算,但邓艾出奇兵,从阴平偷渡到成都,经过700余里的无人区,出现在成都腹地。
主战派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绵竹战死,魏军兵临成都城下,这个时代蜀汉已到了即将灭亡之际。
这人时候来看一下当时蜀汉国内的军力分布情况:
汉中地区的诸葛亮时代兴建的汉城与乐城,仍在坚守,没有被攻破及投降,只是被钟会军包围。
北边的姜维起先在剑阁,后来退守到东边的郪县,仍有万精兵,可救援成都。
东边的右将军阎宇镇守永安,而罗宪镇守江州,共有精失近万人,也可救援成都。
西边的郫县还有汶山郡,都在蜀汉手中,也有兵可用。
南边虽有很多少数民族,但基本上只是臣服于蜀汉,并不算做是蜀汉的直系,蜀汉在强盛时,命令这些少数民族武装救援也许有可能,一旦到了要即将灭亡之时,这些人 肯定是不会来救援的,他们对蜀汉并没有多少忠心。说到孟获,这个时候早就去世了,离诸葛亮征南中已经过了38年,已经换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了。
南边只有蜀汉的翊军将军霍弋统率南中诸郡,计有精兵数万人,而且霍弋也向后主刘禅请示出兵救援成都。
那么这个时候的成都是什么样子呢?
首先是成都被邓艾率军包围,邓艾军到成都城下时,仅有2万余人,而成都蜀汉朝堂之上关于是降是战还是逃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人主张逃往南中,有人主张投靠东吴,有人主张坚持抵抗,但更多的人主张立即投降,后主刘禅在投降派大儒谯周的忽悠下,决定弃城投降,并且拒绝了蜀汉各方援军的救援。
不是不救啊,是刘禅下令不要救成都,是因为后主决定要投降了,于是蜀汉灭亡 ,灭亡于刘禅之手。
蜀汉即将灭亡之时,孟获等南方部落为什么不带兵来解围?
蜀汉即将灭亡时,南方部落不来援,原因有三,一是无兵支援,二是无力支援,三是无心支援。
先看第一条,无兵。南中地区的精壮大部分已经被诸葛亮给搬迁到了成都,剩余的战斗力并非很足。
诸葛亮在225年平定南中叛乱之后,对南中地区的豪杰进行了一番整顿。除了委派他们担任蜀汉官职外,特意搬迁了比较彪悍的一万多户到成都平原,并选拔他们作为精锐部队,号称无当飞军。231年蜀军北伐时,王平就是率领这些人马挡住了张郃的围攻,使得诸葛亮得以在正面大破司马懿主力。
蜀汉全国人口不过20多万户,南中地区面积虽大,人口密度较少。搬走1万多户精锐,还是很伤筋动骨的。这当然是诸葛亮一方面充实朝廷兵力,一方面削弱南方势力的计策。所以南方部落能够北援的兵马,在蜀汉灭亡前40年就已经北上了。孟获也已经担任了蜀汉的御史中丞。
再看第二条,无力。南方部族的兵马并不具备千里迢迢北上勤王的能力。
223年到225年南中地区叛乱时,反抗蜀汉的军队人数确实不少,但这些都是本乡本土征集的民兵,无组织无纪律。他们在高定、孟获等当地领袖率领下打打本土防御战、游击战还可以,但稍微遭遇正规的敌人就要吃亏。所以李恢在劣势下一个突袭就能反败为胜,诸葛亮几个月时间中就能玩七擒孟获。经过蜀汉镇压和抽调精锐北上后,剩余的南中本土武装更是无力化,根本不可能千里北上,从云南到成都救援。就算来了,这支疲惫之师遭遇邓艾的精兵,表现也不会比诸葛瞻的成都部队更好。
最后看第三条,无心。南中地区对蜀汉始终是抱有反抗之心的。
虽然孟获被诸葛亮第七次生擒后,说过“南人不复反”,资治通鉴也说“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反。”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就在诸葛亮班师之后不久,南中又发生了夷人叛乱,杀害当地守将,被李恢迅速的剿灭。公元233年,南中夷人首领刘胄起兵造反,被马忠带领张嶷、张翼等平定。南中地区形势复杂,彻底根除叛乱是不可能的。诸葛亮的军事政治手段主要是让南中地区相对安定,以后发生的叛乱都是小打小闹,不会发生之前数郡叛乱动摇国家根基的事情。诸葛亮死后,南中地区更加动荡,以至于蜀汉必须驻扎一支兵力监视。
所以在蜀汉末年,南中地区对蜀汉并不是很忠诚的。邓艾兵临城下时,刘禅考虑逃到南中去负隅顽抗,谯周就有一番劝告:
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偪之,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今以穷迫,欲往依恃,恐必复反叛……若至南方,外当拒敌,内供服御,费用张广,他无所取,耗损诸夷必甚,甚必速叛……按谯周的说法,刘禅自己跑到南中去,都可能引起南方大举反叛,更别说要南中起兵勤王了。
当然,诸葛亮当初在南中的建设还是有一定成效。传说诸葛瞻的第三子诸葛质在蜀亡后不愿降魏,就前往南中,投奔孟获之后孟虬去了。
(欢迎关注巴山夜雨涮锅,更多三国趣话共享)
蜀汉即将灭亡之时,孟获等南方部落为什么不带兵来解围?
时蜀汉危亡之际,大将军姜维领军退守剑阁阻挡钟会大军,魏国大将邓艾见双方相持不下,于是兵行险招,由景谷道偷渡阴平,进兵至绵竹,于绵竹击杀诸葛瞻父子后,兵临成都城下,蜀后主刘禅见状无奈开城投降,至此蜀国宣告灭亡。
然而有个疑问,时南中地区早在刘备时期就归附了蜀国,一直以来作为蜀国的大后方,为蜀汉提供军资器械,时蜀国所管辖距离成都最近的南中四郡也有不少兵力,为何在邓艾兵临成都时,竟无一人前来救援呢?南方部族对蜀汉政权到底是怎样一种情感呢?
南方人心,从未收服!时刘备在时,南中地区还是相对稳定的,然自从刘备夷陵兵败后,南方人心就开始浮动了,毕竟经此一役,蜀汉实力大减。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后,蜀汉第一次南中叛乱便由此拉开了序幕。据《三国志》记载:
“先主薨,高定恣睢于越巂,雍闿跋扈于建宁,朱褒反叛于牂柯。”
时益州豪强世族雍闿在孙吴的支持下率先领军叛乱,后高定,朱褒等人也拥兵反叛,随后更是带动了南方各地的少数民族纷纷起兵,其中最具代表的少数民族首领便是我们熟知的孟获了。
而这次叛乱直到公元225年诸葛亮亲自南征,才得以平息,持续了近三年之久,对蜀汉政权的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按演义的说法是:“七擒七纵,南人归心”,然俘获一方人心真的这么容易吗?自然不是。
从以下方面我们便可看出:
其一:设立庲降都督,这是蜀汉政府在南中地区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这是刘备入蜀后在诸葛亮的建议下所设立的,为的就是稳定南中的局势。
其二:时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后,为了防止南中再生叛乱,迁移了南中地区比较彪悍的一万多户人家到成都平原,并选拔他们作为精锐部队,这便是后来北伐时有名的“无当飞军”。若南人真的诚心归服,诸葛亮又何需如此呢?
其三:这也是最直接的一个证明,公元233年,南夷豪帅刘胄发动叛乱,此时诸葛亮尚在人世,南中地区依然有叛乱发生,可见当时蜀汉对南方地区的掌控是不够的,南人对蜀汉政权也并不是诚服的。
实力才是硬道理如何才能让别人臣服?那只有两个字,便是实力。一个失了势的国家,还有谁肯去为之效力呢?三国之中,蜀汉一直以来便处于弱势,时南中归蜀汉所辖,乃地域所造。蜀汉尚未衰亡时,南中尚且动荡不安,屡次叛乱;何以在蜀汉灭亡之际,还奢望南方异族来援助呢?没有趁火打劫已经是很好的了。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蜀汉即将灭亡之时,孟获等南方部落为什么不带兵来解围?
如果我们看《三国志》或者《三国演义》我们都会发现蜀汉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就是阴平这个关键点,邓艾偷渡阴平成功之后,一招险棋,一刀封喉。 这一刀封喉就极容易让人想起诸葛亮一出祁山之时,蜀将魏延提出了那条极为冒险的一招险棋——兵出子午谷,历史没有假如,但后人总会设想,若当年诸葛丞相真的下了这么一招险棋会怎么样呢?
邓艾这一着险棋直接绕过蜀汉的重兵防线,邓艾取道最不可能的阴平道,获得了进攻蜀地的绝佳机会。若是当年诸葛丞相真的派魏延兵出子午谷,会不会也能直接绕过曹魏的重兵防线,取道子午谷之后,获得进攻长安还于旧都的绝佳机会呢,答案谁都不知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就算魏延突然出现在长安脚下,曹魏也不可能骤然灭亡,甚至包括长安都不会那么轻易的丢失,势必会经历过一番激烈的交战。
但是当魏军出现在成都之下的时候,我们的后主直接就选择听从朝廷中的主和派的建议,选择了开城投降,使得正在前线奋勇杀敌的姜维发出了我们正准备死战,陛下何故先投降的感慨,将士们也纷纷拔刀砍石头,这太憋屈了。
蜀汉之亡似乎没有前兆,但这并不准确,实际上,蜀汉灭亡之前其实就已经有一些前兆了,在诸葛亮死后,益州本土豪族与外来的刘备带来的班底一直在相互较劲,漫长的内耗使得姜维负气领兵在外屯粮,而内部刘禅非但不想办法进行补救,反而去宠幸宦官黄浩,这还没完,刘禅与益州本土势力之间的斗争完全是被动的,当时蜀汉内部流行的一直是投降悲观主义,挡在成都之前本该有一座重镇,那就是绵竹,在绵竹的的蜀汉军队的首领恰好是诸葛瞻,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但他似乎并没有诸葛亮的军事政治才能和好运气。
实际上,当时绵竹作为后方,并没有太大的边防压力,而且诸葛瞻他是一个文官,所以面对突然出现的邓艾的魏军,诸葛瞻举止颇为失措,站在后世分析在当时其实最好的办法应该据守不出,火速派人前往成都请求支援。 但是诸葛瞻没有这样选择,诸葛瞻选择了出城野战。
极有可能是因为当时邓艾呈现给诸葛瞻的形象是疲惫之军,想想也是,刚刚走过了阴平道,一路急行的魏军,怎么可能不疲惫呢?诸葛瞻一直想要证明自己,如此绝佳的机会不能错过,于是,悲剧发生了,虽然魏军已然是疲惫之军,但比之这种三四线留守预备军队占有绝对优势,错误的估计了形式的诸葛瞻战死沙场。
曹魏大军此刻出现在了刘禅所在的城下,刘禅几乎六神无主,急忙召开会议,商议对策,朝堂上的衮衮诸公投降派的声音占据了主导,原因无他,正如当年曹操南下,吞并刘表基业后,兵锋直指江东之时,那时候的孙权六神无主,急忙召开会议,倡议对策,不也是投降声音一大片吗?原因真的非常简单,后来鲁肃总结给孙权听的,像我鲁肃这样的人在你孙权这边是一个太守,投降了曹魏,还少不了我一个太守,但是您呢,你在东吴是主公,在曹魏,您会是什么呢?一席话说完,孙权恍然大悟,坚定的主战了,遂有赤壁之战,以弱胜强。
但是刘禅首先朝廷内部盛行悲观投降主义,其次他本人一直不坚定,立场定位不准确,始终不在状态,朝廷上不是没有人想过坚守待援,甚至还有人建议联系南方孟获打游击,但刘禅都没有接受,他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加上坚定的投降派谯周的鼓吹正统在曹魏理论,成都开门投降,刘禅成为后主,三国之中蜀汉最先灭亡。
由于刘禅决策过快,别说当时远在南方的孟获,就连相对来讲近在咫尺的姜维等知道曹魏大军突入蜀地的时候,蜀汉已经投降了,根本来不及补救。 所以不是不带兵救,是蜀汉投降太快,即使有可能救,也没机会救。
蜀汉即将灭亡之时,孟获等南方部落为什么不带兵来解围?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平定南中,以“七擒七纵”之计令南蛮王孟获心服口服,诚心归顺朝廷。
但是,在蜀汉危机存亡的生死关口,为何孟获不派兵救援呢?
其一:公元225年,诸葛亮降服了孟获,而蜀汉灭亡的时间是在264年,二者时差达三十九年。虽然历史未有孟获生卒之期的记载,但其能在南中之地闯下如此威信,可见其并非青头小伙子,应该已近中年之龄,如果加年三十九岁,当蜀汉灭亡时其至少已有70多。而中古代,能达到如果高寿之人也是非常之少。
所以,在蜀汉灭亡之时,孟获多半已然作古。就算是其后代掌权南中,是否也会诚心归降蜀汉,也未可知也。
其二:蜀汉对于南中之地来说,一直以来都是君主之国,而南中之地只是蜀汉的附庸势力。所以,当蜀国面临危亡之际,那的脸面对向一个小弟去求救,也因此当邓艾兵临绵竹之是,众大臣都极力反对投靠南中的南蛮势力。
其三:蜀汉一直未曾向南蛮王所属势力发出过增援信息。在古代,未曾宣召私自调兵,乃为谋反行为。所以,南蛮之地不曾派出一兵一卒增援蜀汉。
其四:诸葛亮七擒孟获之时,孟获只是说:“我打心眼里敬服丞相诸葛亮,从此南中一心一意归顺朝廷,决不再造反了。”也就是说,南蛮之地最敬服的是诸葛亮,当诸葛亮役于王事后,其南蛮之地不再复反已是大幸,那还敢奢望其主动派兵增援呢。
其五: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地后,抽调数万南中青壮组成无当飞军,已然动摇南蛮之地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其心中能不产生恨意吗?
其六:诸葛亮在平定南中之地时,致使南蛮之地族人死伤无数,其后代对于蜀汉国能有好感吗,可能早就盼着蜀汉灭国呢?
其七:蜀汉都可以将南蛮之人轻松制服,那么比蜀汉更强的魏国,如果要收拾南蛮自然不在话下。所以,当面这样的局面,南蛮之地怎么可能出兵增援呢。
其八:南蛮之地,本是南蛮之人自治之地,虽然名誉上降服蜀流,实际上南蛮之地并非蜀汉统辖的真正势力范围,而蜀流也并未真正关心过南蛮之地的发展,互之间只是曾经对战后的威服,却未必世代敬服。到了蜀汉后期,南蛮之地对于蜀汉能有多少忠心,本就很难预料,自然不会傻到劳民伤财派兵增援蜀汉了。
图片来源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