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在马陵大败给齐国,失去超级大国地位,最大受益者为何是秦国?

魏国霸业中衰,齐得其名,秦得其利。

非惟天时(地缘),抑亦人谋也!

想开疆拓土的齐,却仅得其名

齐威王给自己的儿子,后来的齐宣王起的名字叫田辟疆。他想要给齐开疆拓土的急切心情,可见一斑。

马陵之战,魏国认怂,魏惠王“抱质执璧”,亲自跑到齐国谢罪。

前334年,魏王又与齐“徐州相王”,尊崇齐国。

新老霸主结盟。看来,齐王似乎迎来了开疆拓土的良机!

其实:这一切,都是魏王给他设的局!

原来,马陵之战后,魏惠王不服,惠施献计:“现在以我们魏国的实力,自保就不错了,硬杠杠不过齐!我们应该表面结好齐国,暗地里···”

魏国开始了“阳与齐而阴结于楚”的外交策略,表面与齐结盟,相约伐楚,暗地里又联络楚国,要楚伐齐。

前333年,楚威王果然来攻,赵、燕响应,一起攻齐。

齐国在迎战中发现:盟友魏在一旁安静的微笑···

齐王无奈,只得与楚卑词请罪,又与燕、赵求和。这才度过这次难关。

此次受挫后,齐国被迫放弃了乘势发展的念头,转入外交关系调整期,等待下一波发展。

闷声发大财的秦

马陵之战,秦国君臣笑得牙都疼了!魏齐连续交战,卫鞅也是费了好大心思的。现在,这些努力都没白费呀!

从此,秦国开始了一波闷声发大财的历程。

马陵之战同年与次年,商鞅就密集地两次伐魏,获胜。

孝公死后,商鞅被杀,秦国休息了一阵,8年后,又开始了一波大发展!

前330年,公孙衍攻魏,歼敌4.5万,得河西!

前329年,再次攻魏,又得汾阴心、皮氏、曲沃等地。

随后,魏楚矛盾加剧,秦国开始火中取栗。

首先,秦忽悠魏,派万余兵支持魏,与楚交战。击败楚军,魏军也疲惫之时,秦军迅速攻魏,攻取蒲阳。

随后,秦又扬言要与楚一起伐魏,魏王被吓坏了,一口气割了上郡15个县给秦!

马陵之战后,短短10来年(包括秦因孝公去世调整的8年),秦国就完成了数百年的夙愿!

秦就此夺取了他们梦寐以求的河西、上郡,控制西河天险,拥有崤函之利,大河之险,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了!地利与人谋

秦得其利,齐只得其名,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差异,套用诸葛亮的话“非唯天时(地利),抑亦人谋也”。

1、地利因素。

自镐京沦陷,平王东迁后,中原因其突出的政治影响、富庶的经济,都更为敏感。因此,中原各国,对齐的向东扩张,天生更为敏感。

因此,面对秦、齐夹击的局面,魏国采取的是先齐后秦的方针。

也因此,楚在齐魏争端中,助魏击齐,却在秦魏争端中,态度消极。

后来公孙衍主持“五国伐秦”,楚依然只是名义参与,不出兵参与。

这种地缘因素,在此后的历史演变中,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秦攻蜀、楚灭越,诸侯都静观其变,唯齐灭燕、灭宋,招致各国联合干涉。

2、人谋因素。

纵观历史,成大业者,既有据四边者(如河北刘秀、关中秦汉唐),也有处四战之地者(如曹操、朱温),地缘因素从来都不单纯构成决定性因素。关键还看人谋!

秦的方向是高度一致的。无论是外交、军事,其实际目标都是:控制河西、上郡,在东进的路上掌握主动!其实际对手都只有一个:魏国!

而相比之下,尽管齐国同样展现出了一连串杰出的谋略。但却缺乏一个明确的方向!先联韩、赵与魏争霸;后是联魏与楚、赵作战;然后又是在联楚制秦和联秦之楚之间摇摆不定!

这一点,在齐处理“五国相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晋与燕、中山会盟,相互承认王位。齐耻于与中山共王,居然要割地给魏赵,相与攻中山。结果,在中山的一系列外交说服下,又被迫承认了中山称王!

齐国的外交走一步算一步,不但没有长期目标,就是中期目标也是如此多变!

因此,齐外交,看似灵活,实则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再则,齐国的扩张思路也是十分不当的。

秦虽然灭巴蜀一鼓作气,但对高度敏感的三晋,采取的是蚕食策略。频繁进攻,但每次的战略目标不大,都是一小部分地盘。小步快跑,步步做强。

而齐呢?在他所处的环境,他的扩张本来就容易引起列国恐慌,但他却是“要么不打,要么灭国”!灭燕、灭宋,都是一口吃掉!

想一口吃个大胖子,不噎死才怪!

难怪,齐国虽然久怀扩张之心,却在一系列“努力”后,遭受联合打击,一蹶不振了!

因此,魏国衰落,秦得其利,齐仅得其名。这背后有地缘因素,更反应了两国统治者在“人谋”层面的巨大差距。

在以后的历史中,这两种差距不断拉大,塑造了两国截然不同的命运!

魏国在马陵大败给齐国,失去超级大国地位,最大受益者为何是秦国?

当然是秦国了,整件事儿都是秦国在背后搞鬼!

话说战国七雄,魏国乃是首霸!当年分家后,魏国虽然顶着三晋老大的位置,实际上处境很尴尬。论粮食人口,地缘环境,它不如赵国。好好的一个国家被韩国给切分得无法形成一个整体;论富庶程度,它不如韩国。再加上周边秦国、楚国这么一些强敌,说实话很危险。当时第一代国君魏文侯有感魏国环境恶劣,励精图治,任用李悝变法,此外乐羊、翟璜,一将一相,个个都是贤能之臣。内外兼修,魏国很快便强大起来,一跃成为三晋中真正意义上的扛把子。

至于秦国,这个曾经的春秋四大国,典型的外强中干。当时国家一片混乱,内有宗室争权,贵族剥削,百姓苦不堪言;外有强敌环伺,西戎强国义渠,一度占领了秦国大片领土。

而强大起来的魏国也不遑多让,乱拳打死老师傅,占领了秦国河西之地,把秦国关在了关中。当然秦国不服,心道要是被晋国欺负也就算了,你晋室一家臣也来打我。以前好歹是以晋国的名义带着六卿群殴,现在倒好直接单挑了。

初生牛犊不怕虎?那行,这次就让你们尝尝什么叫姜还是老的辣。于是在阴晋之战秦惠公带着五十万大军来找魏国报仇来了。然后被吴起,带着五万新兵蛋子给胖揍。而这五万新兵蛋子,就是后来名震天下的魏武卒。

虽然当时算是刚刚组建,但好歹是经过训练的正规军,再加上有吴起这样的名将指挥。打秦国这五十万大部分由农民组成的春秋时代的军队,基本上是完虐。自此,秦国一蹶不振,愈发的衰落。这才有了后来的秦孝公立志强国,昭告天下求取贤人,然后引来了商鞅,变法强国。当然这是后话。

还是回到魏国这边来,话说吴起打造出魏武卒之后,带着魏武卒基本上打遍天下无敌手,拓地千里、未尝一败。

《吴子·图国》: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即使后来吴起去了楚国,由于架构已经搭起来了,魏武卒依旧强大。到了魏惠王时代,魏国已经是当时天下当之无愧的霸主。就连齐国,也得稍逊三分,毕竟齐国这个也是改朝换代了,田氏代齐嘛,当年还是在魏文侯的帮助下才列为诸侯的。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齐国都算是魏国的附庸。

虽然后来魏惠王时代,齐国早已经强大起来,并与魏国已经开启了争霸,但正面上齐国还是要稍微的处于劣势。就拿围魏救赵来说,齐国在桂陵之战大胜魏军。但是魏国后面还是将赵国都城邯郸攻破,笑到了最后。

魏国真正意义的衰败是在马陵之战,齐军故技重施,围魏救韩,在孙膑的指挥下,于马陵大败魏军。魏将庞涓兵败身死,十万魏武卒全军覆没。此后秦楚等国痛打落水狗,魏国在连败中逐渐沦为二流。

那么这和秦国有什么关系呢?

前面不是说过嘛,秦国在阴晋之战后,基本上对魏国是没有了反抗能力,其富庶的河西之地也基本上归属了魏国。当时秦国的处境十分艰难,特别是魏国这个威胁一直都很头疼。虽然在秦献公时代,秦国经历过一些变革,击败过魏军。但整体的形势没有改变。

不夸张的讲,只要魏国想,秦国就只有被欺负的份儿,要想强大起来更是困难。毕竟其面对的不仅仅是魏国,而是三晋联盟。

所以,秦国一直都在想办法破除这个死局!

这里就得提到一个人了,商鞅!

对于商鞅,咱们最熟悉的就是商鞅变法。但事实,商鞅不仅仅是一个改革家。还是一个政治家,他很清楚当时的形势,直到必须得搞定魏国。

而当时天下的一个情况就是,魏国虽然一家独大,但同时也是在腹背受敌。不仅要面对齐国得挑战,同时还得提防身边的韩国与赵国。因为当时魏国太强势了,在三晋中不是太受欢迎。

基于这一点,商鞅主动跑到魏国去,找到魏惠王示好。他一个劲儿的捧魏惠王,说他多么的英明伟大,现在的魏国有多强,早就应该问鼎中原,会盟诸侯,称霸天下了。所以你魏国的目标应该是东边儿啊,把什么赵国齐国给收拾了。同时他还代表秦国,表示会尊魏国为霸主,让魏惠王免去后顾之忧。

魏惠王本来就有这个心思,再加上商鞅这么一表示,基本上就定下来了。他将战略目标定在了东边儿,甚至把都城从安邑迁到了更靠东边儿的大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东边儿控制,以抵消齐国对于中原诸侯们的影响力。

这么一搞,基本上就是在放养秦国了。所以秦国才得以安稳的变法改革,逐渐强大。

当然,还有以外收获,首先魏国马陵之战失败后,秦国一改往日的温顺,乘火打劫。一举收复了河西之地。史称“西丧秦地七百余里”。

而当时齐国虽然赢了,但日子也不好过,首先楚国第一个不服。因为马陵之战后,魏惠王在徐州正式尊齐威王为王。楚国在收拾了魏国之后,就去找齐国争霸去了。此外曾经受过齐国恩惠的韩国与赵国,其实还是三晋穿一条裤子,看到自家兄弟被打,不免觉得唇亡齿寒,也跟着楚国怼齐国。这样一来秦国舒舒服服没人管,安心发育。等到东方各国回过神来,已经压不住了。

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在整个战国中期,即齐魏、齐楚争霸的这两个阶段,秦国一直都是在闷声发大财,不间断的强大自己。这也为其在后期的强势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魏国在马陵大败给齐国,失去超级大国地位,最大受益者为何是秦国?

魏国时代得益的并不是秦.这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实际上魏国衰落最有力的是赵国和韩国,^_^。

首先,赵魏韩三国是从一个国家分家而来,他们内部既有联系也有矛盾,更重要是领土犬牙交错并不是一个整体,特别是魏国领土几乎被韩国切成好几个部分。

为了能够有效的达成领土整合魏国开始对赵国作战,但是最后被齐国击败,他剩余土地就被韩国和赵国划分,这就是我说的赵韩得到好处的原因

魏国在马陵大败给齐国,失去超级大国地位,最大受益者为何是秦国?

一言以蔽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简单回顾下马陵之战:

  • 时间:公元前341年,周显王二十八年。
  • 地点:马陵山(今山东省郯城县马陵山附近,有争议)
  • 参战国家及人物:
  • 1.魏国:太子申、庞涓
  • 2.齐国:田婴、田忌、孙膑
  • 3.韩国:将军孔
  • 战争起因:逢泽之会(公元前344年),商鞅奉秦王命,游说魏国称王,魏国欲称霸,韩国恐惧,与齐国共同反对魏国。魏王怒,起兵攻韩。
  • 战争主要经过:
  • 第一阶段:魏攻韩,韩不敌,向齐求救。
  • 第二阶段:齐待韩、魏疲惫,直趋魏国都城大梁,再次上演“围魏救赵”,魏军被迫回师。
  • 第三阶段:齐军引诱魏军追击,一举歼灭。
  • 战争结果:
  • 1.魏国损失大量军事实力,从此一蹶不振,被迫与他国联盟自卫。
  • 2.齐国迅速发展,与魏国在徐州相王。但称王之事招来楚国记恨,齐楚爆发战争。
  • 3.秦国趁魏国虚弱,迅速出击,夺河西、河东,迫使魏国割城求和。

可以看出,马陵之战之所以会爆发,完全出自于秦国的外交谋略,而且结果比秦国想象中的还要好。

商鞅以“称王”这个最大的诱惑将魏国、齐国同时迷惑住,甚至楚国也对王位觊觎甚深,中原地区相互征战,给了秦国难得的发展机遇。

而与此同时,墨家在试图阻止战争,儒家孟子在各国试图推行仁政,直到魏国、齐国、楚国都因为战争而衰落的时候,大家才发现秦国已经成为西方第一大国。

所以,马陵之战,以及后来的楚国争霸,最大的受益者依然是秦国,战国最大的操盘手依然是秦国,最高明的棋手就是商鞅。

起于微末,存于生死,绕过东方视野,壮大己身,鲸吞六国。这盘棋,漂亮!

魏国在马陵大败给齐国,失去超级大国地位,最大受益者为何是秦国?

秦魏两国大战持续近百年。以吴起凭借自己训练的魏武卒和自己优越的指挥才能以少胜多,战胜羸弱的秦国,夺取其河西战略要地。

后来吴起被迫离开魏国。但是继任者正是庞涓,使用魏武卒也称霸一时。而秦献公也是收复河西没有成功。秦国当时真的积贫积弱,随时亡国。

后来秦孝公继位。魏国将战略眼光对准中原。而商鞅入秦国,得到秦孝公重用而带领秦国变法。秦国开始强大。

而魏国先后战败于齐国。尤其是马陵山。庞涓战死,魏武卒全军覆没。给了秦国天大的机会。

商鞅带秦军,俘获魏国主将公子卬。收复部分河西之地。秦国开始逐渐东出。

总的来说,马陵之战,消灭了魏国主力,削弱了魏国势力,给了秦国东出的机会。而魏国的不作为也使得人才流失,无论是张仪还是范睢。都是魏国人去秦国为相国。

就这样,秦国一代一代强大起来。而马陵之战的作战双方都没有搞到便宜,坐等被秦国灭亡。

魏国在马陵大败给齐国,失去超级大国地位,最大受益者为何是秦国?

东边诸国越乱,对秦国越有利。

秦国一直想要向关东发展,但一直被死对头晋国卡主,局势相当憋屈。所以,秦国只能向西边的蛮荒之地发展,史称秦霸西戎。

之后,晋国的分裂,给秦国带来了难得的机会。晋国三分为魏赵韩三国,其中魏国实力最强,对秦国威胁最大。

但是,魏国跟齐国的两场战争,可以说把魏国的一大半家底打没了,所以魏国无力阻止秦国的扩张,更倒霉的是还碰上秦国实行商鞅变法的历史节点。于是,魏国跟秦国一战,也败了,只得乖乖献上河东之地,并迁都到大梁。电视剧《大秦帝国之纵横》中憋屈的魏王就演的很到位。

所以,魏国跟齐国大战,赚得最多的就是秦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