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天京是怎样被攻陷的?

天京的失陷,十分特殊。他是在兵力占优、对手犯错、运气不错的情况下,被敌人攻破的。

以犯错开局的天京围城战

1862年5月,曾国荃一路猛攻,抵达天京城外。可是,一到城下,曾老九就傻眼了。

原本,曾国藩制定的是四路齐进的战略。

可是,鲍超、多隆阿等军遭到太平军的节节抵抗,行动迟缓,长期没抵达天京附近。

抵达天京城下的曾国荃,只有24000人,周边两百里没有友军,成了一支冒进的孤军!

曾国荃后悔了,他在给郭昆焘的信中写到:经过安庆之战,我以为贼怎么都搞不定我,所以我敢孤军深入。可是,谁能想到,鲍超、多隆阿,他们居然远在两百里以外呀!

各怀心思,太平军错过第一次机会

敌孤军冒进,正我歼敌之机!

洪秀全急招李秀成,决心趁曾国荃营垒未固,立刻发起进攻,摧毁曾国荃!

李秀成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湘军有水师之利,现在不好打,我们稳定好苏浙,过个两年,等湘军师老兵疲了,我们再去搞他。

讨论来讨论去,耽搁时间。

当李秀成终于来救天京时,已经过去了3个月!

初来乍到的湘军已经扎稳营垒,严阵以待了!好运来

运气来了,挡了挡不住。

就在曾国荃击退天京守军的反击,扎稳营寨时,瘟疫来了。

这场瘟疫对湘军的杀伤,比太平军厉害得多!

曾国荃军,病倒一大片,每营无病者,不过一二成队,难以制贼。

本应来会合的鲍超,病了6600多人,死者数千。

在一片伤病中,曾国荃迎来了李秀成的大军。看起来很热闹的雨花台大战

李秀成率13王,号称60万大军(实际30万左右),而对面的湘军,能战者不过万人!

李秀成不只是人多,装备也好!拥有洋枪多至二万支,曾国荃惊呼:“贼之火器精利于我者数百倍”。

此战,打得十分热闹。太平军地上猛攻,低下挖地道,猛攻46日,湘军营垒险象环生。

46日后,湘军战死5000余人,太平军,伤亡也不满万!

死战,打了四十六天,才损失这么点人?

曾国藩给出了解释:现在的太平军,和当初不同了。他们就喜欢放炮造势,不喜欢肉搏!

所以,这场让人迷惑不解的恶战,其实,只是看起来热闹!

即便如此,湘军此时能战者总共不及万人,已经战损5000,再加把劲,曾国荃也扛不住了呀!而太平军既然伤亡不满万,为何撤了呢?

原来,李秀成得知听王在上海战败,苏州空虚,率军去救了!次日,太平军全线撤退!

稀里糊涂的进北攻南

攻坚不好打,那打运动战好不好?这总是太平军所长吧!

洪秀全制定了一个计划:1、趁湘军云集天京附近,令李秀成迅速北上,看看能不能引走湘军;2、进入淮南,给天京补给粮食;3、会合西北陈得才50万大军,一起解围!

李秀成反对无效,不情不愿地带着50万大军,开始了进北攻南计划。

李秀成一出发就傻眼了,这是淮南吗?哪有粮食呀!多年战乱,这里已经残破不堪,此时,又正直青黄不接之时,大军能找到吃的就不错了,哪有余粮补给天京呢?

虽然湘军在北面兵力不足,只能以少许兵力做重点防御,但太平军疲劳饥饿之师,还就是打不开局面!

就在这无意义的耗费中,天京告急,洪秀全又急召李秀成率军回来!九洑洲,李秀成主力被歼

得到李秀成退军的消息,清军决心趁机全歼李秀成大军。

李秀成抵达长江北岸,开始渡江。湘军集中兵力,对正在渡河的李秀成军发起猛攻!

太平军渡河慌张,正直长江大水,淹死者数以万计!未过河的太平军一起到九洑洲躲避。

结果,江水上涨,洲上一片汪洋,太平军没柴可用,饥饿难耐。湘军发挥水师之利,轮番猛攻!太平军被杀的、溺死的无数!

当李秀成回到天京时,带回1.5万人!

李秀成大军,在此战中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让城别走被拒,带着幻想消极防守

李秀成的大军覆没,还有一个严重的附带结果:九洑洲丢了。

太平军,与外围的水路粮道彻底被断了!

诺大的天京城,就只能靠肩膀扛担子来运粮了,哪里够呀!

李秀成建议:让城别走。天京守不住了,我们跑出去吧!

洪天王才不会搞“逃跑主义”呢,他表示:朕之兵多如水,谁说没兵?朕的江山,你不扶,有人扶!

带着幻想,太平军开始了消极死守。无力回天,眼睁睁看着被破城

最后时刻,李秀成是名副其实的无力回天。

湘军挖地道,试图爆破进入。李秀成就用各种方法,玩起了反地道战。

7月18日深夜,李秀成发现湘军在外的地道大垒,马上突出破坏!

可是,太平军此时能机动的兵力已经很少,力气也不够,被清军击退了!

次日,就在昨夜激战的太平门,一声爆破,湘军突入天京!

这就是名副其实的无力回天呀!明明发现了,就是阻止不了!

最后时刻,太平军与湘军进行了最后的巷战,虽英勇顽强,却已无甚意义了。

总的来说,在天京保卫战中,太平军运气真的不错。湘军孤军冒进,又遭瘟疫天灾,可是,太平军内部矛盾重重,相互掣肘,最终丧失良机!城破国灭!

太平天国天京是怎样被攻陷的?

1862年3月15日(同治元年二月十五日),曾国荃由安庆出发,沿长江北岸东进,先后攻下无为州、巢县、含山、和州、并与彭玉磷的水师配合攻占芜湖、金柱关和东、西梁山等重要关隘。

5月28日(五月初一),曾国荃部占领天京西南郊的战略要地秣陵关;次日,又占领大胜关和三岔河,这是湘军的重要粮道;30日彭玉麟率水师八营占领江心洲、蒲包洲,深入到天京之护城河口。曾国荃的陆军倚护水师驻扎雨花台。

那么,问题来了,曾国荃到底率了多少兵力包围天京城?

根据曾国藩在《官军水路并进叠克要隘驻军雨花台折》中说:“此次水路兵数仅逾二万”。克曾国藩在同治元年五月十七日的《近日军情片》中又说:“此次兵仅万余屯扎南面一遇”。这前后矛盾的数据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也很正常,因为急功近利的曾国荃出兵并未按照原计划,曾国藩还没有部署完成对天京的进攻,曾国荃已经一路直逼天京城了。所以老曾一时半会没弄清楚雨花台湘军兵力也实属正常。这也从侧面证明,安庆之战后,太平军在长江一线的兵力十分薄弱。

天京城郊18000湘军扛太平军四次主动进攻

曾国荃陆师在进入天京秣陵关后,计前队十二营,总共十八营,按照湘军编制,每营500人,十八营共9000人,再加上少数亲兵,所以湘军陆师总共不超过万人。而负责保护粮道、保证交通接济的彭玉麟水师一共十八营,按照湘军水师编制,合计9000人,所以水陆俩师共计18000人,王定安《湘军记》说:“国荃合水师不满两万,孤军深入”。这是符合实际的。

谁又能想象,最后的决战,并没有动辄十几万的兵力规模,湘军仅仅出动了水陆两师合计18000人!

6月8日,洪秀全命令两万太平军,乘湘军营寨未成,竭力猛攻,伤清军营勇数十人,击毙游击刘永祥。这是天京太平军在无外援的情况下,企图用守城兵力打击湘军,结果失败,退回城中。

7月忠王李秀成派遣胞弟六王宗李明成从苏州率军数万回援天京,火器对轰,互有伤亡,湘军骁将、提督衔记名总兵张胜禄中洋枪死掉。

7月12日,对王洪春元自浙江回师,合天京太平军共约4/5万人,分二十余支,猛烈攻击雨花台曾国荃部,清都司鄢兰亭被击毙。

7月20日,辅王杨福辅清自皖南宁国、广德率领两万余人回援天京,联合城内太平军,卷旗息鼓,夜袭清营,被湘军刘连捷、朱洪章等击败。

这四次战役,太平军总兵力在十万人作用,每次人数都超过曾国藩部兵力人数,但,这四次战役,都没能把湘军驱逐于天京城郊之外。

十五王进援天京

当湘军曾国荃进驻雨花台后,天王洪秀全以天京危急,于六月初一日三诏,要忠王李秀成回师解救天京之围。李秀成于6月22日召集听王陈炳文、幕王谭绍光、那王郜永宽、孝王胡鼎文、航王唐正才、相王陈潘武(这么多王!)等于苏州会议,共商解救天京之围。

8月6日,李秀成又召集好多王(反正基本都是王,在历史上没留下什么名声,所以这里就不写出来了),在苏州开会,李秀成提出了“如欲奋一战而胜万战,先须联万心而作一心”的团结号召,于1862年9月14日统帅十三王的兵马,从苏州出发,进援天京。

那么,十四王的总兵力规模多少呢?曾国藩在《汇报军情请调多隆阿军回皖折》中说:“李秀成率十余皖贼更番猛扑雨花台营盘”,再加上后来侍王李侍贤率部“三、四万由浙江赴援金陵”,所以加起来合计二十万。

这时的湘军围师又多少兵力呢/

《湘军志》中说曾国荃不满三万,但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夸大了曾国荃剿贼功劳的说法。因为曾国荃本部可能是没有3万,但大体已经达到三万,同时还有曾贞幹从皖南进入天京江东桥一带,保护湘军围师的粮道5000人,以及曾国藩先后调集的增援部队,最后再加上水师10500人,所以湘军水路师应为5万人。

太平军以二十万之众攻打湘军5万人,以4:1的绝对优势发起了对湘军的猛烈攻势,从10月12日起,一直打到11月26日,历时46天,双方打得精疲力尽,最后太平军主动撤围,忠王李秀成入京,侍王走东坝、小丹阳一带。

这次雨花台的天京解围战役,太平军伤亡不过6、7千人,湘军的伤亡大致5千人,双方损失兵力相当,好似不分胜负,打了个平手,实际上是太平军大败。二十万人攻击五万人,4:1的优势,历时一个半月而不能胜不说,同时也没有摧毁敌人的主力,也米有将敌人打退出天京城郊区,战争目的一个都没达到,实遗无穷后患,最终导致天京的最后失陷。

忠王李秀成进北攻南的惨败

太平军雨花台主力战失败后,李秀成奉诏渡江“进北攻南”,也就是“围魏救赵”之计,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解天京之围。

1863年2月27日,李秀成带着20万太平军训读攻占江浦和浦口,然后经巢县、无为州、庐江、舒城进到六安州,然而当太平军大举渡江后,湘军缴获太平军文件,曾国藩洞悉了李秀成出兵的目的,于是老曾亲自坐守安庆,积极布防,飞调各路援军堵截李秀成西进去路。

李秀成兵分三路猛攻六安州,遭到湘军强烈抵抗,于是撤军到寿州,再折回天长,因雨花台失守,奉诏回京。然而,到了5月27日,湘军水师和陆师会合攻陷江浦、浦口,截击尚未渡江的李秀成。李秀成遭到湘军舰船千艘大炮不停地轰击,太平军伤亡惨重。

李秀成的“进北攻南”计划,大批军队在安徽的长江以北,匆匆忙忙地绕了个大圈子,沿途被杀死、饿死、溺死者各以万数计,真把太平军拖垮了。根据李秀成自己说:“此举前后失去战士十数万人。”渡江回到天京时,“总数不及一万五千人”,

李秀成的这一战役,使得太平军主力丧失殆尽,从此,太平天国再也派不出强有力的部队来解救天京之围了。

天京城郊的激烈战斗

到了6月时,曾国荃围师兵力增至4万人,7月,鲍超、萧庆衍两军渡江驻扎天京神策门外沿江一带,于太平军在仪凤门、太平门一带发生激战。

8月,曾军攻占天京东南印子山,佩王冯真林壮烈牺牲。忠王率洋枪队万余人出城反攻,被湘军击退,梯王练业坤战死。

9月,上方桥是太平军东南隅粮道,萧庆衍3500人,逼近太平军军垒,熊登武登三营1500人筑六垒截太平军后路,湘军以多围少,采取各个击破之法攻占上方桥。之后天京城西南隅要隘江东桥,在半个月之后,也被湘军占领。

10月,朱洪章八营湘军从金柱关返回,顺道占领天京西南至博望镇。

11月,萧庆衍等部湘军攻占上坊方门、高桥门、双桥门诸石垒,熊登武攻占方山、土山、接着,萧部65000人与赵三元所带领的马步九营占领秣陵关,陈湜所带之八营占中和营。自此,天京西南和东南郊尽为湘军所占领。

12月,曾国荃围师已增至5万人。李秀成派3万人守孝陵卫,朱洪章部伪装成太平军,由雄黄镇绕道孝陵哇喔,太平军不知虚实,被袭击丧失营垒十余座。孝陵卫既失,湘军开挖长壕以为合围之势,从七瓮桥至孝陵卫,长三十里,以四十八营(24000人)分防之。

1864年2月,李秀成从太平门赴丹阳、句容陆运粮食至江边,夜间用小船运送到天京城内,当地官绅向湘军告密,朱洪章带兵三营伏河堤,太平军仓促遇敌,弃粮逃走,损失粮米3000石,之后,湘军多次阻截,太平军合计损失粮米4万石,伤亡万余人。

之后的5个月内,双方进行反复争夺战,其中以太平军伤亡最大,而湘军也损失了4000余人。到了1864年7月19日,湘军用地雷轰塌太平门城墙二十余丈,朱洪章率部四百人首先登城,天京遂陷。

太平天国天京是怎样被攻陷的?

天京是太平天国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当时称之为江宁。太平天国盘踞天京长达11年之久,修建了富丽堂皇,雕梁画栋的天王府,东王府等诸多王府。由于太平天国实行圣库制度,所有缴获的财物都要上交圣库,民间传闻天京城内金银如海,遍地珍宝。

对清廷来说,攻破天京既意味着剿灭发逆,犁庭扫穴,又可收缴其财货,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因此,自1861年9月安庆被攻陷后,克复天京就成为朝野上下最为关注的要务,两江总督曾国藩有意让曾国荃立此不世之功。曾国荃,绰号“曾铁桶”,意思是说他能把城池围得铁桶一般,滴水不漏。他是曾国藩的九弟,也称曾九帅,曾老九。1862年5月,曾国荃率陆军3万余人,彭玉麟率水师1万人进抵天京,陆军扎营雨花台,水师封锁护城河口,将天京南北钳制住。洪秀全急得跳脚,一日连下三道诏书,严命正在向上海进军的忠王李秀成率部回援天京解围。

李秀成迫于无奈,在苏州召集诸将,率侍王李世贤、护王陈坤书等13王,集结30万大军,兵分两路回援天京,在雨花台附近与曾国荃部激战46天,差一点攻破湘军营垒,被拼死抵抗的湘军击退,最终功亏一溃,下令撤退。随后,李秀成奉洪秀全之命渡江北进,想用“进北攻南”的策略迫使曾国荃撤围,没想到皖中各地缺粮,太平军饿死数万,被迫折往苏州。曾国荃采用步步为营的方式,逐步拔除城外的太平军营垒,日日紧逼。回到天京的李秀成坐困愁城,心急如焚,苦劝洪秀全弃守天京,让城别走。不料,洪秀全拒而不纳,声称“朕之天兵,多过于水”,让李秀成自行选择去留。1863年6月30日,湘军水师攻陷位于长江航道中的重要军事据点九洑洲。陆军扎营雨花台,封锁南门;占领江东桥,堵死西门;掘长濠于东门外,北面沿江的下关江面,也被水师控制,形成四面合围之势。天京粮道断绝,彻底沦为一座孤城。

天京城内饿俘遍野,李秀成奏报“合城无食,男妇死者甚众,恳求降旨,应何筹谋,以安众心”。洪秀全别出心裁,发明一种叫“甜露”的东西,其实就是用野草做成的团子,众臣劝说此物不可食,洪秀全却极富大无畏精神,说“做好朕先食之”。天京城高池深,是明太祖朱元璋所修筑,又称石头城。城墙高大厚实,用糯米汁加石灰勾缝,坚不可破。天京城外的据点只剩下位于钟山南麓的天堡城和地堡城,位于山顶的叫天堡城,位于山腰的叫地堡城,两堡互为配合,防止当时的平射炮向城内轰击。曾国荃采用人海战术,不惜一切代价攻占两堡。

1864年正月十七日,天堡城率先被湘军攻陷。四月十九日,带头吃甜露的洪秀全病死,传位于长子洪天贵福,称幼天王。五月二十一日,地堡城失陷,湘军火炮可直接轰入城内。在炮火掩护下,湘军李臣典派人在太平门附近挖掘地道,直通城墙底下。六月十四日夜,地道挖通,填入六百余袋火药,准备黎明点火,发动总攻。曾全荃召集部将,排定顺序,以朱洪章部为先锋,李臣典紧随其后,其余各将依次从缺口处突入城内,迅速控制各道城门。

随着一声闷雷般的轰天巨响,太平门附近的城墙被揭开一道二十余丈的缺口,湘军潮水般从缺口处涌入城内,被太平天国盘踞达11年之久的天京被攻陷。按不成文的规矩,城破后三日内将士可任意劫掠,天王府,信王府,勇王府这三处城内财宝最多的地方被一抢而空,湘军人人喜笑颜开,金银财宝一担担从城内挑出,最后一把火把几处王府烧了个一干二净。清廷终于接到了曾国藩发来的报捷奏报,可一直关注的几个问题却令人大跌眼镜。曾国藩称“历年以来中外纷传,逆贼之富金银如海,乃克复老巢而全无货财,实出预计之外”,又称“破城后伪幼主积薪宫殿”,全都是欺上瞒下的假话。不久,时任浙江巡抚的左宗棠奏报幼天王洪天贵福一行潜入浙江湖州,曾国藩为此大丢颜面,曾左不和亦由此开端。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太平天国天京是怎样被攻陷的?

湘军攻破天京的战役,又被称为天京保卫战。是曾国藩在1862年到1864年发动的以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为主要攻击目标,旨在彻底消灭太平天国的重大战役。整个战役历时3年,双方投入大量兵力,殊死搏杀,最后湘军获胜,但太平军的顽强抵抗也让湘军上下心悸不已。

战役第一阶段:湘军顺江而下,直扑天京(1862年3月到1862年6月)

1861年下半年,天京上游军事重镇安庆失陷,整个战争胜利的天平已经开始向清朝政府和湘军一方倾斜,太平天国后期军事支柱英王陈玉成虽然仍在努力,但是曾国藩已经不再把主要的目标放在陈玉成身上,他开始以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为主要战略目标,着手制定围攻天京的新的军事行动。

  • 1861年9月,曾国藩进入被攻占的安庆,开始以此作为湘军的大本营,并筹划进攻天京的军事行动。

  • 1861年10月,救援安庆失败的陈玉成退守三河,旨在阻止湘军顺流东下,同时并派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等远征豫陕,以期“广招兵马,早复皖省”。但此时陈玉成已经实力大损,在曾国藩眼中已经是没了牙的老虎。
  • 此时,左宗棠的楚军和李鸿章的淮军都在加紧编练,曾国藩的数路并进、围攻天京的计划逐步成熟。
  • 1862年3月,经过近半年的休整,曾国藩指挥的攻击天京的战役打响,天京保卫战也由此拉开序幕。
  • 进攻天京的主力部队就是曾国藩的湘军,一部由他的弟弟曾国荃亲自率领陆路主力从安庆出发,沿长江北岸直扑天京;另一部由曾国藩的幼弟曾国葆(又名曾贞干)率领由池州进攻芜湖;湘军水师由彭玉麟率领顺江而下,配合两岸的陆军行动并负责运输和接济;这些部队构成湘军进攻天京的主攻部队,除了水师由彭玉麟指挥之外,其余的都是曾国藩的弟弟指挥,曾氏兄弟要拿下攻克天京的头功之意昭然若揭。
  • 此外湘军名将鲍超所部则从江西进入安徽,进攻宁国府;左宗棠的楚军开始进攻浙江;李鸿章的淮军进入上海,抵抗在那里的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大军。这些部队的职责是配合曾氏兄弟的湘军主力进攻天京,同时打击和牵制其他地区的太平军部队。

湘军的进攻一开始进展非常顺利,天京上游在安庆失守之后无险可守,陈玉成也无兵可用。湘军势如破竹,到1862年5月30日,湘军的水师已经停泊在天京的护城河口,曾国荃所部已经抵达天京城几里之外的雨花台。而此时陈玉成已经被苗沛霖诱俘,6月4日就被凌迟处死,李秀成则正在围攻上海。

战役的第二阶段:雨花台大战(1862年7月到1862年11月)

湘军仅仅两三个月就从安庆进抵天京城下,洪秀全惊慌失措,加之陈玉成的被俘身死,李秀成的大军就成了太平天国最后的救命稻草。史称洪秀全一日三诏催促李秀成从上海撤回救援天京。无奈的李秀成只好从上海撤退,自己率领主力部队回到老巢苏州,但是分派了一部分兵力携带大量火器粮草物资进入天京,有效的加强了天京城的防御力量。由此太平天国的主力部队李秀成所部开始转而准备解围天京之战。

  • 1862年7月,天京的西南屏障宁国府被鲍超所部攻破。8月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从皖南回援天京被湘军击退。

  • 1862年9月,在洪秀全的严词催逼之下,从上海退回苏州休整了几个月的李秀成无奈之下,集结手下大军,由十三个太平天国的王爷领兵二十万,从苏州出发,回援天京。因此此次行动也被称为十三王回援天京。

  • 李秀成手下二十万大军从苏州回援,而当时进攻天京的湘军部队只有几万人,看似力量对比悬殊。而且李秀成大军还与天京城内的守军构成了对湘军的反包围,但是曾国荃率领的湘军主力从1862年5月进占雨花台到李秀成发起进攻之时已经过去了四五个月,湘军发挥一贯的“结硬寨、打呆仗”老传统已经在雨花台一带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

  • 1862年10月13日,李秀成大军开始对湘军营垒发动进攻,企图一鼓作气攻破曾国荃所部构筑的深沟高垒,一次性解决曾国荃率领的湘军解除天京之围。但是曾国荃所部湘军依靠坚固的营垒拼死防守,太平军打了十几天,死伤数万,但是依旧没有攻破湘军的营垒。

  • 1862年11月3日,太平军发动最后的猛攻,集中兵力攻击曾国荃大营的东部营垒,双方都杀红了眼,曾国荃本人也面部受伤,太平军往返冲杀五六次,最终依旧没能攻破湘军大营。

  • 此战之后,太平军的进攻士气衰竭了,无奈的李秀成只得下令撤围,自己率军进入天京,而他堂弟李世贤则率部退到天京城南的秣陵关,保持外围的机动力量。但是声势浩大的十三王回援天京的行动则彻底失败了。

雨花台大战或者十三王回援天京的失败,标志着太平军在天京城外击溃湘军瓦解其攻势的计划失败,此后太平军再没有发动对天京城外湘军的大规模直接进攻,双方陷入僵持,湘军小心翼翼的清除太平军的外围据点,但是也顾忌太平军还保持一定的战力,因此进攻步伐也不得不谨慎缓慢。

战役的第三阶段:“围魏救赵”的进北攻南计划(1862年12月到1863年7月)

雨花台大战失败后,洪秀全把李秀成格爵留用之余,提出了一个自己构想出来的“围魏救赵”计划,也就是后来的进北攻南计划。洪秀全要求李秀成率领剩余的机动部队渡过长江,进攻安徽、湖北等地,以威胁湘军大本营的方式来调动围攻天京的湘军回救来达到“围魏救赵”的目的。但是这个估计是洪秀全从历史书中学到的浅陋的军事计划从一开始就不被李秀成赞同。但是无奈的李秀成还是被迫执行了这一计划。

  • 1862年12月,第一批太平军渡过长江,并且顺利攻占含山、巢县等地。

  • 1863年2月,不赞同这一军事计划的李秀成被迫率领大军渡过长江,并且在3月和4月分别占领天京西北的浦口和江浦一带。随后为贯彻这一计划,李秀成直扑安徽西部的六安,试图通过占领六安为基地调头南下进攻湘军大本营安庆。这也就是洪秀全的进北攻南计划,但是李秀成深刻认识到安徽一带已经经历战乱多年,三四月份又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大军的粮草后勤补给极其困难,一旦遇到清军的顽强阻击,太平军将难以取得想要的战果。

  • 1863年5月,李秀成放弃进北攻南计划,折往寿州,随后向东撤退。此时湘军已经占据了天京城南的聚宝门外的太平军各据点。感受到压力的洪秀全又急忙催李秀成回援,结果曾国藩没有上“围魏救赵”的当,洪秀全却上当了。

  • 1863年6月,李秀成所部抵达南京城外,开始向南渡过长江回返天京。此时在天京城外的湘军已经严阵以待,不停的乘太平军渡江的时候用炮火轰击,结果李秀成的十几万大军回到天京的不足两万人,李秀成本人都只能乘坐洋人的军舰才安全渡过长江。而且太平军渡过长江后,尾随而来的湘军在6月底彻底占领天京城外长江北岸的所有太平军据点。

这个进北攻南的计划,从一开始就被曾国藩识破,因此他根本没有上当。虽然也调动了一些部队来回援安徽,但是进攻天京的部队基本没有撤走。同时利用天京被围,李秀成北进安徽的大好机会,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在江浙战场频频出击,武力进攻和劝降诱降并举,太平天国的重要财源江浙一带的势力开始瓦解,李秀成眼看自己的大本营反而快要被李鸿章的淮军端了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

战役的第四阶段:“让城别走”的最后希望破灭(1863年7月到1864年12月)

进北攻南计划的失败,不仅使得天京更加岌岌可危,也使李秀成手中的机动作战兵力基本消耗殆尽。李秀成眼看自己的大本营苏州被围也无可奈何,虽然在1863年7月还是组织起一支部队前往苏州救援,但是也无法解除苏州之围只得再次退回天京。

  • 湘军则继续对天京城外东南和西南的太平军的据点进行清除。从9月到11月,这些据点逐步被曾国荃占领。11月25日,曾国荃进占天京城东面的孝陵卫,至此天京城外太平军的大小城镇据点都被湘军攻破,天京城只剩下东北和北面的太平门和神策门还能和外界联系。

  • 与此同时,李秀成的大本营苏州也在11月5日,因为八王叛降导致陷落。

  • 眼见救兵无望,1863年12月,李秀成向洪秀全提出“让城别走”。希望洪秀全能与自己率领天京城内剩余的部队冲出天京,流动到江西等其他地方再作打算。但是洪秀全却断然拒绝了李秀成的正确建议,依旧固执的死守自己的小天堂天京城。李秀成的堂弟和部下都劝李秀成离开天京,但是李秀成依旧选择回到天京,也抱定了与天京城共存亡的必死之心。

战役的第五阶段:天京城的失陷(1864年1月到1864年7月)

此时的太平天国已经是无力回天,李秀成等人也只是尽人事而听天命了。

  • 1864年2月,湘军攻克紫金山上的天保城。3月,曾国荃的部队终于进驻太平门和神策门外,天京城被彻底合围。

  • 从1864年3月中旬开始,湘军开始正式对天京城展开正面进攻。云梯攻城、地道破城等等手段都开始用上,李秀成组织城内守军殊死抵抗,瓦解了湘军的种种攻势。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天京城内人心惶惶。

  • 1864年7月3日,天京城外的制高点地保城失守,湘军得以居高临下构筑炮台,日夜轰击城内守军。被火力压制的太平军只能眼睁睁看着湘军开始用沙土填埋地保城所在的龙脖子山与城墙之间的空隙,为最后攻城铺平道路。

  • 1864年7月19日,正当太平军把注意力集中在铺路的湘军这里时,湘军所挖的地道终于没有被疲惫的太平军发觉,地道内埋设的炸药将城墙炸塌,湘军蜂拥而入,天京城终于陷落。

尾声

天京城破之后,李秀成携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富贵趁乱冲出天京,但是因为把自己的战马让给洪天富贵,自己所乘的劣马无法快速逃离,从而与洪天富贵等人失散,后来人困马乏在天京城外被村民发现,随后被清军俘获,一个月后在天京被杀。

天京保卫战历时三年,太平军也曾组织过针对湘军的反包围作战和进北攻南的调动作战,但都因太平天国政治上已经腐朽,内部信仰崩塌,战斗力急剧下降最终导致失败。虽然整个战役对湘军杀伤甚大,但总的来说,当时太平军的失败是很难避免的。

太平天国天京是怎样被攻陷的?

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数千年来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意义最深的一场农民起义。当年洪秀全金田起义,一路打到天京府并以此为都、建立政权,成为推翻清廷统治的主动力量。然而这股力量却在它走在最高点的时候突然刹车,转向滑坡,最终沦陷深渊。对此不少人很是疑惑,天京府到底是如何被攻陷的?

同治元年(1862)清军分三路进攻太平天国。曾国藩带领湘军沿江东而下,进攻天京;李鸿章携淮军乘船奔赴上海,进攻苏州、常州;左宗棠率军入浙江,进攻金华、杭州。另外第二次鸦片战争早已结束,清政府内部在经历辛酉政变后,决定“借师助剿”。这就意味着太平天国面临着清廷与西方列强的两面剿杀。

从同治元年(1862)10月13日到11月26日,太平军与湘军在雨花台激战,最终太平军战败,雨花台失守。不过这次战役并没有完全消耗太平军的力量。当湘军直逼天京、准备合围时,太平军采用“进北攻南”的战略,即从江北攻打湘军后方,欲逼迫湘军回救,以解天京之围。只可惜他们失策了,湘军并没有回头援救,而他们却自损实力。到了同治三年(1864)3月,天京合围;6月,天王洪秀全病逝;7月,地堡城被攻占、城外据点尽失。而苏州、杭州、常州也分别在同治二年(1863)12月、同治三年(1864)3月及5月相继失守。这标志着苏南战场与浙江战场基本瓦解,天京保卫战进入最后关头。

敌对双方为最后的决战奋力拼搏。7月19日,湘军挖掘太平门城垣20余丈,蜂拥而入后与太平军大战3个小时,最终获胜。紧接着,湘军又攻破了神策门、聚宝门、水西门与汉西门,天京城基本沦陷。不过仍有许些残余力量负隅顽抗。20日凌晨,李秀成率残部携幼主洪天贵福突围出城。几经失败后,他们伪装成湘军,于三更后从太平门缺口冲出。但没过多久湘军便察觉异常,立即追击。而李秀成部队溃散,幼主逃跑东坝,李秀成本人则于方山被俘,天京城完全沦陷。

天京陷落标志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这场失败并非意外,自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早已不比当年。后来能够“短暂回春”实在源自清政府忙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无暇顾及。当然太平天国除了人为内讧,其制度前期“绝对平均主义”的落后性不符合时代潮流,后期“完全资本主义”的空想性又无法与中国国情相适应,而且它还没有科学的政治纲领,所以它的失败是必然的。

虽说太平天国运动注定失败,但它在这场运动中所展现出的反抗与探索是值得后世称赞的。它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锐气,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样本。

太平天国天京是怎样被攻陷的?

自从天京事变,翼王石达开出走四川后,盛极一时、占据东南半壁的太平天国就正式步入衰落了。

天国早期,有东王杨秀清和翼王石达开,可这两人:一个被杀一个出走后,晚期的太平天国就靠着忠王李秀成和英王陈玉成支撑着了。

当时的太平天国,军事实力还是很强大的,但无奈天国内部政治混乱,小人当政

老话说:最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攻破的。太平天国也是这样的情况,本来石达开转走四川后,牵制了闽浙川一带的大批清军,给了天京一个很好的喘息机会,李秀成和陈玉成攻破清军重建的江北大营、江南大营,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可是经过了东王杨秀清弄权、北王韦昌辉专政和翼王石达开出走三件大事的打击,天王洪秀全再也不相信异姓将领了,而是大力起用同姓宗亲。这其中除了一个干王洪仁玕还算有点本事外,其他的如安王洪仁发、勇王洪仁达等,都是酒囊饭袋之辈,却偏偏执掌中央大权,处处钳制在外浴血奋战的李秀成等人。

这种情况其实和三国时期蜀汉末年政治局面一样:大将率兵在外,不受朝廷信任;奸臣宦官弄权于内,自顾自己利益。洪仁发和洪仁达这两兄弟,除了顶着个天王洪秀全哥哥的名号之外,剩下的本事就是搜刮民财了。即使在天京被曾国藩重重包围之际,他们依旧不愿放下手中的金银财宝,他们给洪秀全出了个馊主意,不让他让城别走,再开辟新的根据地,然后继续纳妾敛财。就算在天京城饿殍遍地,内忧外患之际,这兄弟两还是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公元1862年,苦守安庆数月的英王陈玉成被俘杀,年仅二十六岁,天京西南屏障全数落入湘军手中,忠王李秀成只能把已经为数不多又士气低落的太平军分布于南京周围据点。但面对如洪水猛兽般奔涌而来的湘军,李秀成的这点军队也只是做无谓的抵抗而已,天京周围据点相继陷落。

公元1863年,苏州守将慕王谭绍光被手下杀死,天京东部屏障失守,公元1864年,李鸿章的淮军攻破常州,天京南部屏障没了。至此,天京陷入四面包围境地。在被包围了一个多月后,天王洪秀全病逝,临死前交代才十六岁的儿子洪天贵福为第二任太平天王,俗称“幼天王”。众人继续苦守一个月后,天京城破,李秀成保护着幼天王出逃,企图逃亡江西再北上,开辟陕西政权。

天京城破之时,官军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悉入于湘军,而金陵永穷矣。讽刺的是,太平天国最后的抵抗力量,居然是一支数千人的女子部队,当然这支部队最后也是被如狼似虎的湘军所吞没。

而在曾国藩和曾国荃在进入天京之后,看到的是一座座金山银山和富丽堂皇的天王府,此外还有一个因围城而一个月只能用野草充饥的洪秀全尸体。最后曾国藩下令把洪秀全尸体装入大炮中,轰的一声,威胁清廷十余年的洪秀全,顿时成为四处飞散的血肉。

至于那两个祸乱朝纲的洪仁发和洪仁达,前者死于乱军之中,后者被凌迟处死,而他们收刮来的财产和妻妾,则全由曾国荃和湘军受用了。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