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攻难守的开封,赵匡胤为何选择于此定都?

关于是否定都开封,宋太祖时期进行过激烈的讨论。

宋太祖的想法:迁都

“据山河之胜,去冗兵,以安天下”是古代择都的常见思路,宋太祖本来也是这个思路。

因此,宋太祖一直有迁都的想法。他认为,迁都长安是上策,迁都洛阳是中策。

只是,迁都是个大事,环境太乱了不行。

太祖“欺孤儿寡母登基”后,后周的反对派起兵造反,后来,又忙于趁着柴荣的余威平定南方各国,暂时没来得及讨论迁都的事情。

976年,迁都的问题终于摆到了讨论席上。

大讨论

宋太祖本人就出生在洛阳,因此,对洛阳的风土都很喜欢,因此,极力想要迁到洛阳。

976年秋,他率领百官“西幸”洛阳。

百官纷纷提出了不同看法。

这些看法很多,但归纳起来就一条:穷。

其实,洛阳并不穷,只是因为开封太舒服了。

1、运输便利,商业繁荣。

开封附近,河流纵横。汴河、黄河、惠民河、广济河都可以用作漕运。交通十分便利;

2、立都已久。

自朱温经营汴梁以来,五代中,除后唐在洛阳,后梁、后汉、后晋、后周都定都在开封。

在那个没有什么互联网、工业经济的时代,行政中心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是独一无二的。

因此,此地百官聚集、文化昌盛。

不过,宋太祖依然不怎么鸟这些建议,干脆留在洛阳,准备强行迁都。

此时,宋太宗跳了出来,他在地上叩头劝阻:要安定天下,“在德不在险”。开封那么好的首都,就不要迁都了!

宋太祖无奈,只得同意继续定都开封。

“在德不在险”,背后透露出的深层意思

宋太祖何等务实之人,怎么会因“在德不在险”一句空话而定都开封呢?

“在德不在险”,这个理由长期以来被后世所诟病,认为宋太宗迂腐!认为这是后来北宋长期挨打的原因。

我认为这个冠冕堂皇之语的字面背后,暗藏了宋太祖兄弟作出这个决定背后真正的原因。

1、宋朝的国策

宋朝立国后,他们最担心的,不是北方的契丹,而是重蹈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覆辙。

宋太祖想要迁都长安、洛阳,“据山河之胜,去冗兵以安天下”的思路,也是考虑了这个因素。

因此,大宋开始了“强干弱枝”的政策。

强干的基础,就是在都城供养一支足以压制天下的大军!

由于汴梁水运发达,因此,极易“不劳民”而能够提供足够的补给养兵!

2、微妙的兄弟关系

由于汴梁久为都城,因此,许多大臣都在汴梁置办产业,形成了自己的利益集团。因此,强行迁都,将使大臣受到很大的影响。

赵光义,长期担任京兆尹(开封尹),在开封经营多年,同时,他又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与众大臣关系紧密。

赵光义的话,代表所有大臣说的(当然,迁都对这个长期任京兆尹的人影响最大)。

显然,赵匡胤如果拒绝赵光义,将使自己站在大臣们的对立面,这是赵匡胤是极为不利的。

当时的形势,似乎易攻难守不是大事

开封四通八达,无险可守,这样的地形,用来挨打是挨不了几下的。可是,却利于进攻。

此时,大宋的国力、军力都强于北方的辽。如果要打,宋是进攻方。

汴梁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非常容易调度各方,集结大军!

同时,开封也是相对接近宋辽前线的大城市,在此调度、指挥对北方的战争是分便利!

北宋连续对北汉、辽用兵,尽管结果有好有坏,但在物资补给上,一直没出什么问题!

总的来说,定都开封,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人民的负担,利于经济的发展。

同时,在宋处于战略进攻地位时,无险可守、邻近辽境似手都影响不大,相反,,容易组织大规模讨伐的优势突出。

但是,正是这位鼓吹“在德不在险阻”的赵光义,仓促伐辽,两次惨败,宋辽形势翻盘。从此,开封无险可守的弊端,开始困扰大宋了!

易攻难守的开封,赵匡胤为何选择于此定都?

其实很简单,开封在前朝就是国都,而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又没有迁都,于是便顶在这里了。

北宋都城易攻难守是没错,毕竟开封地区地处平原,无险可依,不然的话,当年金人也不可能那么容易就攻破汴京,导致三千大宋皇族被一锅端。

但是各位需要知道的是,一个国家定都的选择,其实是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安全性是方面,但更多的是要看这个都城对于天下的作用。

所谓国都,作为国家之中心,其一定要起到一个能够连接、管理这个国家的作用,所以交通便立,地理位置居中是非常必要,其是为了统治而服务。比如西周建洛邑,兴成周,那便是为了方便管理新得商朝天下;北魏孝文帝迁都,那也是为何更好的融入汉人社会。还有对于洛阳长安得选择,也大都是因为这里地处中原,文明发展程度较高。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朱棣迁北京;但是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当时北京也不差,毕竟有着之前作为元朝都城的基础。

总而言之,安全只是国都选择的一方面。再者所谓安全,更多的是建立在国家的强大基础上,只有国家发展好了,国都才是最安全的。正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所以不是说易攻难守就得迁都得。

有了这个基调之后,咱们再来具体分析一下开封为何能够成为北宋的都城,主要又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点原因,稳定局势。

宋朝的开国相比较于其他国家有一些特殊,别的国家都是通过暴力手段夺得权利,可赵匡胤的得权是非常“温和平稳”的。既然得权的过程都非常和平,所以他也希望得权以后的局面也能维持稳定。

所以在太祖当权以后,他基本保留了前代的所有制度和官员,还将前朝国都直接变成了新朝国都,只不过是换了一下国家的领导而已。这种近似于“无声”的权利交接,让新建立的政权面临着很小的阻力,各部门工作跟往常一样,国家的治理也可以照常进行,总体局势变得非常稳定。

第二点原因,赵匡胤根本没打算防守。

如果非要说开封易守难攻的话,那前提是需要有人来攻打。在北宋建立以后,周边所有的势力都不是它的对手,赵匡胤也表达了自己要统一南北的志向,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找一个方便出兵的城市作为都城是最合适的。

隋唐时期的大运河联通开封,其交通条件极其便利。再加上这座城市地处中原,在这里养兵屯田无疑是最有远见的战略选择。

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渐便宜,开封在很多的时间里就成为了非常富庶的一座城市,北宋也因为这座城市的贡献而有了天下最精锐的部队。在随后的征战过程之中,北宋军队出兵平原,其威势不可阻挡,其他的国家根本没有一战之力,能取得这样的成果,根本原因还是赵匡胤将开封作为了战略核心。

第三点原因,迁都阻力太大。

赵匡胤也不是不想迁都,他其实很想去洛阳或者长安,毕竟从地理位置而言,这里无论是抵御外敌还是自身发展,都有着一定的优势,而且更有着古都之名。

《宋史》记载“上生于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

当北宋完成了统一大业之后,赵匡胤也开始考虑迁都一事了,他认为开封这座城市适合打天下,如果用来守天下就显得有点草率了。而且当时朝中的很多武将都纷纷上书表态,称开封乃是四通八联之地,如果未来遭遇战事,国家将没有办法组织有效的抵抗。

赵匡胤也是武将出身,他也非常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不过等他筹备迁都计划之时,他手下的文臣们却表现出了激烈的反对态度。朝中文臣大多是前朝之臣,他们已经在开封地区生活了几十年,而且还有一部分人数代生活在开封,对于这部分官员来说,开封城就是他们的“命根”,无论怎样他们都不愿意离开这里。

除了这些大臣之外,还有一个人也是反对派里的关键势力,这个人就是后来的太宗赵光义,此人作为太祖的亲弟弟,自哥哥继位以后就一直在发展自己的势力,经过很多年的经营,他已经在开封城中积累了很多的人脉,如果哥哥贸然迁都,自己就会失去积累的一切,在这样的“存亡”关头,他自然也会极力反对迁都。

在赵匡胤摇摆不定的时候,他用了一句“在德不在险”,将哥哥彻底给怼了回去。其意思很明显,帝都的安全与否,在于你这人能力怎么样。

总而言之,赵匡胤在反对派和支持派之间反复权衡,最终还是放弃了迁都的想法,毕竟国家当时还没有太雄厚的财力,迁都得不到普遍支持的话还是拖一拖比较好。

综上所述,北宋在开封定都既有战略考虑,也有相应的阻力因素,不过当他们在开封彻底稳住脚跟以后,迁都一事也没有再被提过了。

易攻难守的开封,赵匡胤为何选择于此定都?

北宋时期,长期受到辽国、西夏、金国的侵扰,最终在“靖康之难”中被金军攻灭亡国。

由此有人认为,当初开国皇帝赵匡胤定都汴梁(今开封),埋下了祸根。

在北宋之前,夏朝、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先后把开封作为都城。北宋之后,只有金朝在开封定都,成为绝唱。

从而,开封也就止步于“八朝古都”。

然而,这些政权要么是把开封作为临时、过渡期的都城,要么往往成为短命政权。加之开封的先天劣势,于是就有人认为开封根本不适合做国都。

古代政权对定都高度重视,还有一套深奥的理论体系及操作方法。

那么,北宋为何会从始至终定都开封,不挪窝呢?

赵匡胤登基开国时,定都汴梁(今开封)是顺水推舟,图了‬个便利。

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事件,众人熟知。

时任后周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赵匡胤,从国都汴梁率军出征。走了不远,在距汴梁二十公里的陈桥驿,赵匡胤被亲信、将士们“黄袍加身”、拥立为皇帝。

名号+都城,是皇帝的基本配置。随即赵匡胤就近回师汴梁,就控制了都城。

年仅7岁的后周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在崇元殿正式登皇帝位,以“宋”为国号。

在这个过程中,赵匡胤几乎未遇到军事阻力和反抗,因而几乎兵不血刃,汴梁也未受到兵火损毁,朝中文武大臣全套人马齐全。那么直接沿用都城汴梁不香吗?

何况,赵匡胤此举算是谋逆、篡位,天下必有反对者。如果定都到外地,难免生变。

所以,赵匡胤仍定都自己熟悉、可以掌控局面的汴梁,我的地盘我做主。

由此,赵匡胤全盘接管了后周政权,连京城也没改。从而稳住了根基,定了大局。

然而时日一长,赵匡胤对定都汴梁表露出了明显的不满意。

当政局稳定下来后,他将汴梁定为东京,另外将洛阳定为西京,并且下诏在洛阳大兴土木,兴建宫室。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也就是赵匡胤称帝登基的第十七个年头,他临幸西京洛阳。

赵匡胤除了在南郊举行了祭祀天地的大型仪式活动之外,

视察了新建的洛阳行宫。壮丽的宫室让他龙心大悦。

随后‬,‬他‬没有‬回驾汴梁的‬意思‬,而是‬悠闲地‬‬留居洛阳,并且‬说出了迁都洛阳的心声。从而引发了一场“迁都之争”。

赵匡胤主张迁都洛阳的理由是:

“吾将西迁者,非它,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他认为把国都往西迁的主要理由是:可以凭借山河天险,从而节省军事开支,像周朝、汉朝那样长治久安。

汴梁(开封)地处‬广阔的‬平原地带‬,周围没有高山,因而自古被称为“四战之地”,容易四面受敌,易攻难守。

而洛阳,周围有郁山、邙山、嵩山等多座山脉环绕,有天险做屏障。

甚至赵匡胤还认为理想中的国都选址是长安:

“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

这里的“河南”指洛阳。这句话的意思是,迁都洛阳也不是长久之计,若想长治久安就得迁都长安。

长安位于关中盆地腹地,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邻秦岭,自古就是国都的首选之地。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长安建都,包括周、秦、汉、隋、唐这几个强盛王朝。

赵匡胤这样说,是事实,也有道理。

而且,赵匡胤出生于洛阳,登基称帝后,洛阳自然也就成为“龙兴之地”。

如果迁都洛阳,可以光耀门庭,荫护家族。

但是,赵匡胤的‬迁都‬计划‬,被大臣们投了反对票。尤其是赵匡胤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强烈反对。

大臣们纷纷谏言迁都的种种弊端。

例如已经定都汴梁十七年,国家根基已经稳定,突然迁都显得草率。

而且‬,汴梁地处‬中原腹地‬,居于‬天下之‬‬中心,水陆交通便利,更利于联结‬东南西北‬地区‬。

这场“迁都之争”,支持赵匡胤迁都的力量薄弱。最后‬他只好郁闷地回驾汴梁。

几个月后,50岁的赵匡胤突然暴病身亡,弟弟赵光义即位皇帝。

从此,北宋就一直定都汴梁,一百多年没有挪窝,直至被‬金兵‬攻灭‬亡国。

易攻难守的开封,赵匡胤为何选择于此定都?

在古代水路运输佔主要地位,开封居中原腹部,水路西可直达洛阳,东可直达山东,运河是直通南北。称为名胜之地,是囯家的税赋的交通要道,掌握着国家的經济命脉。因此北宋宁可建都开封,也不想建都偏离中原的地方。

易攻难守的开封,赵匡胤为何选择于此定都?

答:开封城作为一国之都大约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只不过,那时候的开封还不是大一统中国的首都。开封自秦汉以后真正作为政治中心是自唐末五代开始的。

自后梁到后周,都以开封(时称汴梁)为都城,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篡位以后,建立北宋,其都城最初也定在开封。

这么看来,北宋定都是因循旧制,开封地处平原,周围土地肥沃,农作物繁盛,这里做首都倒也似乎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开封表面的繁荣之下却暗藏隐患。

其实早在北宋立国之处,赵匡胤就考虑过迁都洛阳,赵匡胤想的很有道理,他认为:开封地处平原,周围无险可守,要守卫这里就必须屯扎大量的禁军部队,这句要耗费巨额军费,长久以后,国家难以负担,财政崩溃则国家也就会灭亡。

而赵匡胤迁都洛阳是因为洛阳“依山背河,形势险固”,在这里定都可以省二十万大军。

应该说,赵匡胤的想法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他的这个计划却被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打断了。

赵光义认为,洛阳的漕运早已断绝,经济问题无法解决,因此不适合作国都,开封则是运河枢纽,经济位置重要。

赵光义是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因为唐代以后,中国北方经济崩溃,只有靠东南地区向北方输血,这就是大运河的意义。而北宋的时候,漕运已经无法到达洛阳,只能到达开封,因此洛阳地区无法接受南方输血,故此不适合做首都。

易攻难守的开封,赵匡胤为何选择于此定都?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下。定都开封可不是赵匡胤的主意,他的真爱是长安,实在不行就洛阳。但是他的想法被群臣否定。大臣们甚至提出迁都“八难”,从城建、民生、治安、文化等八方面提出反对意见,一看就是做足功课的。

一向善纳谏言的赵匡胤这次很倔,趁着带群臣游洛阳的机会,赖着不走了,一赖两个月,就当放暑假了。

这时候他的御弟赵光义也强烈反对:皇兄不能这么“渣”,开封哪点不好?能否保我大宋社谡,在德不在险!

别人的意见不听也罢,人嘛,都有私心。可这御弟赵光义是同他共享江山,将来还要托付江山的人,他的意见还是要听的。

迁都一事就这么放下了,这一放就是永远。

赵匡胤是员虎将,在周世宗柴荣帐下南征北战,深得信爱,担任殿前都检点,也就是禁军中的禁军--殿前军的司令官。

柴荣死后,他发动陈桥驿兵变,登上皇位,然后又发兵讨平不服,以杯酒释兵权收天下精兵,制定先南后北之谋,拿下了南方各国,当然这期间他仍然延续后周定都开封。

陈桥驿拴马槐

完成以上工作,他有两个帮手,一个是他弟弟赵光义,另一个是他的军师赵普。这两人就是他的萧何、张良,他们三个组成主导大宋国政的“三人团”,至于其他人,都是工作关系,拿钱干活。

赵匡胤曾雪夜携赵光义跑到赵普家里说:“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这番表白,说得赵普的“少女心”当时就化了,能不效死?

起兵阵桥驿,杯酒释兵权,先南后北统一天下,都是他们三人共同定的计策,主要是赵普的决策。

唯独这次迁都,是赵匡胤自己的主意,赵光义反对,赵普什么意见?赵普无意见,他已被疏远到地方去了,不在中央。“三人团”难道是塑料的?

随着赵匡胤节节胜利,拿下南方诸国,赵普就“堕落了”,贪财、好权、私交外国,向着“大老虎”的方向发展,一次次挑战赵匡胤的底线,最后被贬出中央,当然赵匡胤很会做人,比较体面的撵人。

我认为赵普是故意的,就是想让赵匡胤对他失望,然后赶走他。让他尝尝杯酒释相权的滋味?

赵普实际在逃避。赵匡胤久久不封太子,赵普有些害怕,皇帝、两位皇子、皇弟赵光义,这要是为立储出个事咋整?废立是大事,一旦站错队是要死人的。

赵普很鸡贼,我一个打工人,犯不着冒险,还是闪吧。

赵匡胤一直在培养赵光义,开封尹、晋王、殿前都检点这几种出皇帝的位子都给了他,照这个趋势终有一天会兄终弟及。所以说,只有赵光义的意见,赵匡胤能听得进去。

赵匡胤为什么要迁都?开封一马平川,契丹大军如果南下,就是席卷之势,后晋皇帝石重贵就是在开封让契丹人逮走的,和靖康之耻一样,老婆孩子一锅端。为了确保开封的安全,不得不在开封蓄养重兵,这就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

“吾将西迁者,非它,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赵匡胤这样说。

既然契丹是威胁,干掉不就行了。当年突厥威胁大唐,李渊在长安都觉着不安全,一度想迁都避其锋芒。后来李世民上手后直接干翻了东、西突厥。

赵匡胤是员虎将,也是员智将,从不打无把握的仗。他削平后蜀、荆湖、南唐、吴越、南汉后,连续三次对北汉用兵,全部失败,更别提打契丹了。长期战争锻炼,契丹的军力已达到东亚最强。

五代最能打的皇帝李存勖,曾经击败过契丹,但是看到契丹人扎营留下的遗迹,完全是标准化、规范化的营垒,这还是溃败之后,不由感叹到:“虏用法严乃能如是,中国所不及也”

赵匡胤时代的宋军,军力较后唐有了很大退步,战斗力强的胡骑越来越少,步兵比例越来越大,更何况赵匡胤还要大力推进以文制武改革,这样越发斗不过契丹的。“今之劲敌,惟在契丹,开运以来,益轻中国。”他久历战阵尚且打不过契丹,那么他的宝贝弟弟,宝贝儿子们更不可能取胜。所以,赵匡胤最先考虑的是赎买幽云十六州,而不是夺取。

西夏与辽国

赵光义到底年轻,也没打过仗,他是比较轻视契丹的,一句“在德不在险”就把大哥怼回去了。赵匡胤宾天后,赵光义接着当皇帝。这小子志得意满,率大军一举拿下北汉,然后挥军直取幽州,结果遭到契丹的疯狂反击,大军惨败而溃,自己都中箭了,仓皇间坐着驴车逃回,自己带的两个妃子都让萧太后抓去了。

契丹文物

后来又组织了一次北伐,潘美、杨业、田重、曹彬、崔彦进等名将齐出,无奈也是惨败。再后来战越南大败,战西夏也是大败。

收复领土光有德是不行的,必须拳头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