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隆中对、周瑜的天下二分计和鲁肃的榻上策,哪个更高明?
我认为:这三个策略,还是有高下之分的。
鲁肃的榻上策:拉大了孙权与曹操的实力差距时间:200年
背景:孙权新立,对下步发展方向做探讨。
形势:官渡之战尚在僵持中,北方未安定。孙策新去,江东不稳。
对话详析:
1、孙权试图延续孙策去世前“北向”的方略。
孙权和鲁肃说:天下分崩,我想做齐桓公、晋文公。
2、先平定南方。
鲁肃认为,汉室已经不可能复兴,想做齐桓公、晋文公是不可能的了。
应该趁着北方不安,先安定江东,击破刘表,全据长江,然后再图进取。
结果:孙权实施了鲁肃的方略,但效果甚微。
孙权事实上采纳了鲁肃的建议,从203年开始征讨黄祖,积极争取兼并荆州,但直到赤壁之战前,连江夏都没有完全攻取,效果甚微。
个人认为:
1、鲁肃的建议,实际上与张纮在194年时的建议如出一辙:先南后北。但时过境迁,这个策略是否正确待商榷。
张纮提出时,北方还处于群雄割据的情况,袁绍、公孙瓒、袁术、曹操、陶谦,打成一锅粥,这些军阀都有相当的根基和实力,看起来,一时间确实分不出胜负。而一旦全据长江,北方又未统一,孙策确实可能成为最大的诸侯,一举北上,机会不小。
可是,到了鲁肃时,北方已经进入袁曹决战的时刻,正因为形势有变,孙策在最后时刻才曾考虑过修改方略,先向北方发展。
2、采取这一方略后,孙权与曹操的实力差距进一步拉大!
官渡之战后,曹操用了8年统一北方。这8年,孙权集团却连江夏都没有拿下。刘表虽然实力不如曹操,但雄踞上游,并不容易对付;相反,在吞并河北前,曹操集中力量与袁家作战,徐州等地十分空虚。
此时,继续推行张纮时期先南后北的策略是否正确,值得商榷。
即或孙权吞并了刘表,曹操平定了河北,南北对峙,孙权又拿什么建立帝王一统之业呢?
因此,尽管许多朋友都赞许鲁肃的建议,但我认为这个主张并不高明。
同时,鲁肃只是笼统地提出西进,却连西进的方略都没有涉及。
孙权后来说:鲁肃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这可不只是说“借荆州”一事!207年,来投奔东吴的甘宁也提出了类似的意见,但甘宁的意见就细很多,他认为,应该先打黄祖(黄祖昏聩),打完黄祖,尽快入川。这个建议我认为都比鲁肃的更务实,更细。
诸葛亮的隆中对:蜀汉不能一统,“始误于隆中”,但没有隆中对,连蜀汉都没有!隆中对的内容,我就不赘述了。
在此之前,刘备奔波半生,却无立锥之地。此时,正在新野弹丸之地“作客”。
采纳这一方略后,刘备短短几年,就发展成鼎足之势。显然,隆中对是三个建议中,取得成绩最大的一个。在这份策略中,诸葛亮详细分析了天下形势,不但指出应取荆州、益州,而且,指出了攻取的方略:荆州,“其主不能守”、益州,“智能之士思得明主”。
显然,诸葛亮指出了攻略荆州、益州的方略:拉拢士族,趁机而动。政治战为主,辅助军事进攻。
至于后面关羽失荆州,隆中对破产,说明他的策略有漏洞。毛主席认为,蜀汉最终不能成功,始误于隆中。荆州、益州相隔千里,协调不易,把刘备本就不占优势的兵力分散了,违反了“集中优势兵力”的原则。
毛主席的看法确实高明:后来关羽北伐襄樊,东吴袭取荆州时。益州方面根本来不及反应,就是明证!
但是,总的来说,隆中对是三国时期成绩最大的一个策略,也是当时刘备唯一可能崛起的方向。即使有不足之处,也堪称当时最成功的战略。
虽然《隆中对》存在一些不足,但历代史学家仍然把《隆中对》作为史诗级的战略规划。这种看法,早在魏晋时期就存在,与《三国演义》的神话关系并不大。周瑜的“二分之策”:信息太少,难以见全貌。赤壁之战后,周瑜提出过一个“二分之策”。
他认为,曹操大败之后,一时半会不能南下,应该抓紧时间攻取益州,联结马超,与曹操争雄。
由于周瑜很快去世,因此,这个方略没有来得及实施。
从目前得到的史料看,有几点可能被人忽视:
1、三峡峡口的守将前来议降。
刘璋的益州“智能之士,思得明主”,由来已久。因此,此时峡口的守将前来和周瑜议降。
显然,周瑜如果攻略益州,是有内应的。但是,这个内应有多少人,有哪些人,不得而知了。
假如刘备没有入川,那么,张松、法正这些人是否曾暗通过刘备,我们也会不得而知!但是,有理由认为:周瑜如果攻略益州,也会和刘备一样,采取政治+军事双管齐下的方略。
2、如何搞定刘备,是一个问题。
周瑜进取益州,最大的难题是刘备。
孙权后来数次想攻略西川,都被刘备阻挠,无法成行。因为:大家都把益州看成了自己的肉。
周瑜曾经建议软禁刘备,自己统辖刘备部属,被孙权拒绝了。
因此,许多朋友认为:刘备的反对,将使孙权取益州难以进行。
让我们看看公元210年前后发生的事情顺序:孙权要进取益州,遭到刘备反对;孙权批准周瑜进攻益州的方略;孙权将江陵等地让给刘备;周瑜去世。
我认为:当孙权批准周瑜西征时,已经拿出了争取刘备的办法。
除非刘备想提前和孙权翻脸(显然不可能),当江陵在孙权手中时,孙权进取益州,刘备阻止不了!3、曹操是否被低估了?
这份建议的前提:曹操新败,暂时无力有大作为。
可是,看起来,要想联结马超是不可能的了。211年,曹操就开始攻略西凉,212年正月,马超兵败。
显然,周瑜提出的联结马超,恐怕是来不及实现的。
看来,无论是谁制定战略,都不可能完全准确地预测竞争对手的发展,具体实施起来,充满变数,考验着战略家的应变能力。
总的来说,隆中对作为古代历史上最经典的战略,取得了最大的成就。鲁肃的榻上策,我觉得并没有易中天老师说的那么高明。周瑜的“二分之策”,因为完全没有发生,许多细节我们不得而知,不易评价。
所有的战略,都建立在对形势准确的判断和预测上。其实,细究起来,历史上所有的战略都有失算之处,即便是那些最终成功的战略,其最终成功的路径也与最初设想常常有所偏差。我们学习他们分析问题、判断形势的方法就好,至于他们最终是否实现了最初的设想,变数太多,不必苛责。
诸葛亮的隆中对、周瑜的天下二分计和鲁肃的榻上策,哪个更高明?
三国时期的谋士们可谓多如牛毛,提出的谋略不说成千上万,至少有名的起码成百上千。既然题主提到的是这三位大佬的策略,就以此说一下豹眼的看法,没有更高明,只有都很高明。
理由是这些策略仅仅是一种战略设想,并没有具体的实施措施。根本而言,都没有按照预定的设想实现,就是部分实现了战略目标也是非常具有偶然性,并不是依据战略规划而取得。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都是一样的,称不上谁最高明。
01
榻上策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正在进行官渡之战,胜负未分。孙权与鲁肃合榻对饮,就曹操与袁绍对战的结果进行了交流,鲁肃提出了自己的治国对策。
由于是在榻(一种狭长而较矮的床形坐具)上进行的对话,因此得名榻上策。
尽管袁绍当时占有优势,但鲁肃认为曹操必将获胜,北方的敌人将只有曹操。鲁肃建议必须尽快占据荆州,与曹操抗衡。
依此计略,孙权连续征讨黄祖,尽管在建安十三年(208年),第三次征伐黄祖时消灭了他,但也仅仅占领了江夏太守黄祖控制的江南部分,对于刘表控制的荆州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动摇。当时荆州牧刘表的长子,为了避免迫害,采纳诸葛亮的建议,出镇江夏,控制着江夏郡的江北部分。
这也是诸葛亮、刘备提前做下的一个眼,预先做好的布局,这一点说明诸葛亮很有远见和深思熟虑。
夺取荆州是很高明的战略眼光,曹操、刘备都垂涎三尺,但问题是能够实施才是完美的策略。不管因为何种原因,不能达到战略目的,就称不上高明的谋略。
02
二分计
官渡之战,曹操打败了袁绍,气势更盛。建安七年(202年),曹操借此余威,下书责令孙权,让孙权把儿子送到许都作为人质。
孙权极不情愿,不想受制于人,便召集群臣会商。大臣们众说纷纭,孙权犹豫再三,不能决断。
此时,周瑜给孙权讲了一大番道理,最后建议:“如果曹操遵守道义,拯救天下,那我们再归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骄纵,图谋生乱,玩火自焚,将军您只要静待天命即可,为何要送质与人呢?”
这里的“静待天下之变”就是与曹操二分天下,如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同之处。
周瑜的这段话,说到孙权和他母亲吴夫人的心里去了,吴夫人要求孙权以兄长之礼对待周瑜。
赤壁之战后,周瑜建议孙权软禁刘备,直接接管刘备的军队,但孙权没有同意。
后来周瑜提出了征伐益州的方案,开始孙权也没有同意。后来同意了,但不久周瑜就病逝。
周瑜二分计的核心就是扫除一切障碍,最后与曹操作对,看看情况再说。
看似很有道理,其实很愚蠢。
孙权对自己的儿子们那么残忍,为何不把他们交给曹操去折腾?
如果曹操对他们不利,孙权就有借口,号令天下讨伐曹操的不仁不义;如果曹操愿意合作,孙权就可以趁机谋营江南,把根据地做牢固。
这种鼠首两端的计谋,最可恨,很容易两面不讨好。
孙权没有杀掉刘备,从结果看,三分鼎立比周瑜的二分计要好得多。如果没有刘备在掺和,孙权直接面对曹操,可能会更困难。
再就是,周瑜年仅三十六岁就病逝。如果周瑜活着,真的能够取得西川,或者早一些占据荆州,局势就是另一个情形。
但公平而论,没有周瑜的二分计,就不会有三国鼎立。
孙权早一些倒向了曹操,也就不会与刘备联合在赤壁大败曹操。刘备恐怕就跑到交州去了,也就无所作为,诸葛亮的三分天下也就成了一句空谈。
03
诸葛亮三分天下之计
隆中对,诸葛亮慷慨激昂,为刘备制定了夺取荆州、西取益州,三分天下,静待天下之变的战略规划,最终也实现了三足鼎立的局势。
但仔细分析一下,刘备纯粹是依靠运气得到了这个结果。
诸葛亮说先夺取荆州,的确也得到了部分荆州。可刘备是如何得到的呢?
诸葛亮没有说如何谋取,但经过分析可以认为:刘表不行了,他两个儿子又不争气,你是他叔叔,荆州早晚还不是你的吗?
没想到,曹操南征刘表,刘表病逝,次子刘琮就率领全荆州投降了曹操。
刘备傻眼了,就一路南逃,要去交州找老同学苍梧太守吴巨,再次寄人篱下。
不曾想鲁肃来了,要联合刘备抗曹,这才有了赤壁之战,刘备在荆州站稳了脚跟。
但这个结果是诸葛亮预料到的吗?是事先设计好的吗?没有吧。
即便刘备占据了南四郡,就凭刘备的势力攻占益州也很困难。周瑜在惦记益州,曹操也在惦记益州。
可益州牧刘璋就偏偏把刘备请进了益州,这个不是诸葛亮事先设计好的吧。
但不管咋说,刘备还是得到了荆州、益州,诸葛亮的三分天下还是实现了。
话说回来,即便刘璋不邀请,刘备也可能有别的办法得到益州,这就不好说了。
总之,实现了目标,就是高明的谋略。就结果而言,鲁肃、周瑜、诸葛亮的计谋都不同程度得到了实现。但就影响而言,还是诸葛亮的谋略影响最大。但就实施的过程,都差不多,就看各自的运气罢啦。
真正具有实质性的计略,还是周瑜的二分计,主张与曹操对抗。这是硬货,但赤壁之战也是很侥幸,没有那一场瘟疫,啥榻上策、二分计、三分天下都将是一句空谈,不说毫无意义,但意义的确不大。
历史只相信结果,正如官渡之战,没有那些偶然性因素,曹操不可能获胜。但曹操最终胜了,所有其他的一切都没有实质意义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现实。
诸葛亮的隆中对、周瑜的天下二分计和鲁肃的榻上策,哪个更高明?
诸葛亮的“隆中对”和鲁肃的“榻上策”都很高明,但实事求是的说,“隆中对”相对来说还是要更胜一筹的。因为“隆中对”是一个完整的战略规划,而“榻上策”的讨论重点则是政治路线。二者在本质上有区别。因而从“高明”这一点来看,“榻上策”就已经输了。
由于后者的知名度不高,所以这里先详细的介绍一下“榻上策”的背景和内容。
建安五年(公元 200年),孙策遇刺,孙权继位,鲁肃率部属投奔江东,当时只有十八岁的孙权对自己的前途非常渺茫,因而就在一次聚会之后,单独留下鲁肃,希望他能给自己指点迷津。(鲁肃比孙权大十岁)
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三国志·鲁肃传》孙权说:当今汉室不幸,如大厦即倾,四方纷乱不已,我继承父兄创立的基业,企望建成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业。既然您投奔我,请问有何良策助能我成功?
注意了,孙权对鲁肃说“思有桓文之功”,这是典型的“尊王攘夷”的思路,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样的概念。
也就是说,孙权没说实话,他假模假样的装出一副要做大汉忠臣的样子,故意在试探鲁肃的意见。
接下来鲁肃的回复,就是“榻上策”的内容。
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鲁肃传》鲁肃针对孙权对他的试探性提问,说出了自己的意见。他的意见可以归纳为两点:
第一点——戳破孙权的小心机鲁肃说:皇帝在曹操手里,要行桓文之事也只能是曹操。你手上什么牌都没有,你能尊王攘夷?(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
而且曹操势大,皇帝又在他手里。他随时写个圣旨拍你脸上,你能怎样?你现在跟我假模假样,说要拥护汉室,这是没有前途的想法。(汉室不可复兴)。
第二点——确立孙权的政治路线鲁肃说:你要想行大事,只能另立中央。我料定曹操必胜,其它人,包括袁绍,都不是他对手。但是曹操平定北方需要时间,我们趁这个机会先灭黄祖,再灭刘表,称帝割据一方,跟曹操南北对峙。你不要嫌小,目前我也只能看到这个程度。(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从“榻上策”可以看出,鲁肃不简单。当时袁绍势大,曹操势弱,但是鲁肃敏锐的认为曹操将来必成大器,大家不是他的对手。于是他很现实的告诉孙权,不要做一统天下的白日梦,你能够打出一个南北朝的局面就该知足了。
这属于一锤定音,帮助孙权确立了正确的政治发展方向。
但同时,从“榻上策”的内容也可以看出,鲁肃对孙权的战略规划是不够详细的,甚至是有些粗糙。因为“榻上策”里面涉及战略的内容其实只有一句:拿下荆州。
这属于很典型的“正确的废话”。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拿下荆州,杀掉黄祖,这是孙家人一直惦记的事情,不需要鲁肃说。
或者说,荆、扬自古就是一体,欲割据江南而称帝者,就必取荆、扬二州。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孙权虽然年轻,但这种常识根本不需要鲁肃教他。
对于孙权来说,攻荆州是必须的。他的困扰并不是要不要攻,而是怎么攻。这一点鲁肃并没有说,也就等于鲁肃说了一通说了跟没说一样的废话。
所以,“榻上策”的战略思路并不高明,其高明之处在于对时局的政治分析。
首先,鲁肃看穿了孙权的小九九,知道他并不是真心要复兴汉朝;
第二,鲁肃告诉孙权,尊王攘夷的政治口号不适合于你,这条路走不通;
第三,鲁肃给孙权打了一剂强心剂,直接提出割据称帝的路线,并立足现实,先当个割据一方的天子。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谁不想当皇帝?孙权当时地盘不大,人心不稳。他敢想,但是心里没有谱。希望鲁肃能给他打气。鲁肃果然没有让他失望,上来就让他割据称帝,算是说到了孙权的心坎里去了。
再说诸葛亮的“隆中对。相比“榻上策”,诸葛亮的“隆中对”就属于一份非常详细的三分天下的规划书了。
具体来说,分为七步:
第一步:明确告诉刘备,你搞不过曹操。不要去跟曹操死磕。
第二步:孙权是我们的盟友,不能打他。不要打江东的主意。
第三步:荆州是好地方,适合建立基业。要先拿下荆州七郡。
第四步:益州也是好地方,并且益州之主刘璋暗弱,益州土著有不少人都在朝外看,这是拿下益州的好机。
第五步:你刘备的名声很好,只要你能拿下益州,人心尽附。
第六步:跨有荆益二州后,你刘备也不能瞎嘚瑟,还是要跟孙权搞好关系。
第七步:等待机会,荆州军向宛洛,您自己出秦川,两面夹击曹操。
从这七步可以看出,“隆中对”是从外交目标,到战略方向,到未来大局,全都都有考虑,并且也立时证明有相当的可行性的一份计划书。
只不过这个计划从开始就出了点意外,因为刘备不肯偷袭刘琮,导致搞得很被动。但是后来诸葛亮用他强大的个人能力,弥补了刘备的失误。他先是出使联合孙权,促成孙刘联盟。后来孙、刘两家联合,打赢了赤壁之战。再后来诸葛亮协助刘备打赢了益州和汉中两战,用很曲折的方式协助刘备完成了三分天下的预定计划。
尽管“隆中对”最后也没有成功,但是诸葛亮让刘备这个县级领导只用了七年时间就能鼎足三分,十四年后登基为天子。这毫无疑问是用事实证明了“隆中对”的可行性。而且容错率也是相当高。(刘备只用小半个荆州起家,依然几乎成功)
所以从“高明”这个角度来说,“隆中对”是要高出“榻上策”一个层次的。因为“隆中对”不仅有政治路线的讨论,而且也有相当完整的战略规划。而“榻上策”仅仅只是讨论了政治路线,没有完整的战略规划。
如此一比较,谁更“高明”?便一目了然了。
总的来说,隆中对和榻上策虽然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是隆中对属于详细的战略规划,具有真实可行性;而榻上策只是孙权和鲁肃在喝酒的时候,喝高兴了的一次吹牛谈话。虽然鲁肃给孙权指明了政治方向,但是没有具体的规划。
事后也证明,鲁肃所谓全踞长江,属于说得容易,做着难。孙权打了荆州那么多年,始终打不下来。最后还是靠偷袭关羽才实现荆扬一体的战略规划。而这个时候,已经离鲁肃提出榻上之策,整整过去二十年了。
这点还可以延伸阅读一下整个南朝历史。如果说,建议扬州势力进图荆州也算是能比肩隆中对的高明的话,那么仅仅南朝的大战略家,就能数出几十个。因此,仅就战略规划而言,所谓的榻上策并不出奇。
同时这也反衬出诸葛亮确实是大牛,是个了不起的战略家。
当然了,这里只是对“隆中对”和“榻上策”作一个对比,不是对诸葛亮和鲁肃作对比。
鲁肃的榻上策比诸葛亮整整早了七年,他的榻上策不如诸葛亮的隆中对,不等于鲁肃的水平不如诸葛亮。赤壁之战前后,鲁肃也体现了非常高明的战略规划水平。他始终都在维护孙刘联盟,到死都在维护。事实上,这就是当时最好的策略。
诸葛亮的隆中对、周瑜的天下二分计和鲁肃的榻上策,哪个更高明?
这真是一个让人兴奋的话题,不吹不黑,我们认真分析比较一下。
先说周瑜的“二分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的美周郎怀着“三尺青峰怀天下,一骑白马开吴疆”的伟大理想,在赤壁之战结束后向孙权提出了二分天下的目标,取荆州、益州与汉中,与曹操共分天下,再结连马超合击曹操,以图北方。
这事要是搁在赤壁之战之前的话,孙权根本想都不敢想。赤壁之战之前,曹操统一北方,势力最大,荆州刘表雄踞荆襄,地位稳固。孙权继承孙策之位,称霸江东,但江东人心不服,经济落后,兵力也最少,连荆襄的门户江夏都攻打不下来,何谈二分天下?尤其是刘表病死之后,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荆州,此时别说二分天下,江东不被灭掉就不错了。但局势是会变的,这不“赤壁之战”带来了转机。那“二分论”到底可不可行,让我们看看当时的天下大势:曹操赤壁之战大败,元气大伤,已无力征伐四方,同时内部的豪强阶级和汉室残余以及外部的不安势力韩遂、马超和公孙瓒等趁机抬头,此时曹操的战略重心必须是稳定内部和周边局势,掐灭反对势力蠢蠢欲动的念头,不会在荆州死磕,故而选择拒守不攻,这似乎给了周瑜机会。
再看看刘备这边,刘备此时勉强在荆州站稳脚跟,正在积蓄实力。而周瑜要完成二分天下的目标就必须夺取荆州,这是要人命的,飘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找到一块根据地你周瑜还来抢,两家势必会兵戎相见。周瑜刚打败曹操志得意满似乎并没有把刘备集团放在心上,但此时的刘备集团已是今非昔比,有了诸葛亮的到来,再加上关张等猛将,刘备集团陆战方面的实力是不容小觑的,反观孙权集团,陆战战绩实在是不堪入目,周瑜要过这一关怕是不容易。从另一个方面说,孙氏取得江东政权多是对世家大族的妥协,世家大族实力在东吴根深蒂固。很多东吴将领均有属于家族和个人的私兵,他们的首要目标肯定是维护家族利益。在危机关头,凭借长江天险,以己所长水战防御尚可,但要为孙权与刘备集团死磕,恐怕没多少人愿意。周瑜这等智慧,肯定想到了这点,于是他又提议软禁刘备,以控制刘备集团,这结果就不说了。
那我们换个角度,就算大都督英明神武,顺利击败刘备集团,取得了荆州,那么下一步就是进攻益州了,这个过程会顺利吗?孙权的位置是从哥哥手上得来的,谈不上名正言顺,而他自己又没有孙策的军事能力,只能借助亲和的权术笼络人心。赤壁之战后周瑜的威名严重刺激到他了,所以赤壁之战后孙权撇开周瑜,亲自领兵北伐,然而他在军事上实在是没什么天赋,以多打少还屡战屡败,这也更加对比出了周瑜的神勇。一边是百战百胜如日中天的周瑜,一边是屡战屡败声名日下的孙权,这使得孙权不得不顾忌周瑜了。而蜀地山高路远,自古以来就是据险自立的宝地,孙权这种性格,可能放手让周瑜率领大军前去吗?周瑜许是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周瑜对孙权说取得蜀地后,留孙瑜在蜀地镇守,与马超结盟,而自己则返回北伐襄阳。孙瑜是宗室子弟,自家人,但是自家人又怎样,若是孙瑜在蜀中培养党羽拥兵自重怎么办?刘备的例子告诉我们同宗之间取而代之更加简单。这样一想,孙权怕是只想自守吧,周公瑾的“二分论”也许从一开始就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再说说“榻上策”。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榻上策是鲁肃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时,与孙权合榻对饮时,对孙权提出了的战略规划,由于其是在榻上进行的对话,因此得名。
在此对话中的同时,曹操正和袁绍进行官渡之战,胜败未分,而鲁肃却能在当时就看出北方的敌人将只会有曹操,足见其眼光独到。于是鲁肃提出“榻上策”,第一个目标就是“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孙权依其计略,多次西伐,然而过程比较坎坷,在建安十三年,孙权第三次西伐黄祖时,才消灭了黄祖,勉强占领江夏南部,并未“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所以严格来说,鲁肃的“榻上策”,在实行的第一个步骤就遇到了极大的阻碍,这也导致后面的规划也难以实现。
之后,刘表病重身亡,曹操抢先南下进攻占有荆州,进而据有在长江上游的江陵,于是鲁肃改而主张联合不久之前投靠刘表的刘备,抵抗南下的曹操。在获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之后,曹操方面的势力仍然很大,故鲁肃主张借荆州给刘备,多树曹操之敌。所以虽然“榻上策”没有完全实现,但是,在鲁肃的辛苦经营下,联刘抗曹成为了当时东吴的基本方针,这实际上已经确定了三分天下的基本态势。
最后说说“隆中对”,这个太熟悉了,“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简单来说就是:联孙抗曹站稳脚跟,壮大实力占据荆州,分兵入蜀建立霸业,天下有变北图中原。在诸葛亮的战略规划下,刘备集团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一目标,基本上实现了前三个步骤。
而最终的“将星陨落,天命难为”就只能感叹了。所以综合来说,“隆中对”对天下局势分析的更透彻,目标更显著,可行性更高,完成性也最高。
而我更看好“隆重对”的一点是,“二分论”和“榻上策”提出时孙权已然是一方诸侯,而“隆中对”提出时,刘备不过是个新野牧,当时的诸葛亮,拥有何等的胸怀与自信,是何等的意气风发,“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诸葛亮的隆中对、周瑜的天下二分计和鲁肃的榻上策,哪个更高明?
东汉末年的乱世,催生了一大批的战略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种战略,袁绍据河北以图中原也是一种战略,袁术占淮南自立为帝同样也是一种战略,只不过有的战略比较高明罢了,比如挟天子以令诸侯,有的战略比较愚蠢罢了,比如袁术自立为帝。
除了这些战略之战,在中原以南的长江流域,还有着与众不同的战略,最具代表性的战略有三个:分别是鲁肃的榻上对战略、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和周瑜的二分天下战略,那么这些战略比较而言,哪个更高明,哪个更低劣?
一、鲁肃的榻上对战略
鲁肃的榻上对战略是三个战略中最早提出的,在公元200年孙权刚刚接手江东政权时,孙权就政权的未来问计于鲁肃,当时的孙权还不到弱冠之年,按古人的说法就是未年人,也没有领导过政权的经验,对于江东集团的未来,孙权的意思是想当个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称霸一方的诸侯,问鲁肃有什么计策能够协助他?
鲁肃与孙权
东汉末年的天下到公元200年时,局势还不明朗,北方大地上只剩下曹操与袁绍两大势力在争夺,双方当时正在官渡前线较量,南方的荆州还有刘表,这是孙权的死敌,扬州包括江东属于孙权,益州还有刘璋两代人打下的基础,汉中有张鲁,关中更是诸多军阀(包括马超、韩遂等十几支军阀)争霸的乱世,这是当时的局势。
鲁肃就向当时年仅19年的孙权提出著名的榻上对战略,鲁肃的榻上对战略的主题思想是:
现在及将来的局势决定将军(孙权)当不了齐桓公、晋文公了,汉室不能复兴了,曹操暂时不可能被除去,我们只有立足江东,稳定内部,然后再观看天下局势,攻打荆州,占据长江以南的所有地区,再建立帝业,以图天下,如同当年汉高祖一样。
鲁肃的战略思想是:建立帝业,而不是霸业,是先夺取长江以南,再统一天下,而不是割据一方以图自保,简单地说就是:先割据、再扩张、最后一统建立帝业。
鲁肃榻上对
鲁肃的战略有三个优点:一是汉室不可能复兴了,你再怎么扶汉也是不能成功的。二是曹操已经强大了,暂时无法除掉他,换言之,鲁肃甚至预言了官渡之战的胜利者是曹操,这个时候官渡可没有分出胜负,三是告诉孙权的战略发展方向,北边的曹操强大,也就是不能北进,只能向西攻打刘表,再向西攻打刘璋,占据整个长江以南。
可以说鲁肃榻上对战略中提到的这几个问题都是正确的,等于是告诉了孙权正确的发展战略,虽然有些事对孙权来说为时过早,比如称帝而不是称霸,但对于一个政权的领导人来说,只有战略正确,才是政权发展的希望所在,鲁肃的战略至少影响了孙权的一生,所以当曹操南下时,孙权是不会投降的,他的思维是整个天下,至少也是整个长江以南,所以当孙权称帝后,还想起了当年鲁肃的话。
榻上对最终的执行结果:虽然最终孙权并没有全据长江以南,但是孙权建立了帝业,占据了扬州、交州以及部分荆州,没能统一天下只是因为曹操太过强大,孙权能从江东六郡之地发展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地步,也算是完成了榻上对战略的60%,算是一个基本成功的战略。
二、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
诸葛亮与刘备
隆中对战略是在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期间由诸葛亮提出的,虽然提出战略是在207年,但是隆中对战略中包括的内容却是诸葛亮十余年来不断学习进而提出的,与榻上对类似,刘备作为政治人物,首先向诸葛亮请教在天下动乱的时候,他应该如何做?
刘备的意思是说:汉室崩溃,奸臣当道,皇帝也蒙受风尘出逃,我刘备应该如何做才能为天下人伸张正义,如何做才能实现愿望?
刘备的话是打着仁义和汉室的角度为自己谋取政治利益,身为政治人物,这一点很正常,曹操也是如此,孙权更是如此,但是当时的刘备有什么呢?手下有关羽、张飞、赵云以及几千人的队伍,一大半还是刘表支援的,天下之大,没有一寸是刘备的,刘备当时只能算雇佣军,靠出卖武力为刘表镇守荆北,以换取自己的生活和出路,当时刘备准确地说是有着一腔热血理想,却身无长物的一支很小的军阀力量。
当时的天下形势是:北方的曹操已经接近了统一整个北方,正在进行远征乌桓的战争,曹操统一北方已经成为定局,接下来曹操肯定要对南方动手,而南方的江东地区依然是孙权的势力范围,并且孙权不断向西边的荆州扩张,荆州还是刘表,不过已经年老体弱了,益州还有刘璋,汉中有张鲁,关中还有十几支军阀势力混居。
诸葛亮与隆中对
刘备在当时的实力是一点点的优势都没有,甚至都不如地方上豪强世族的实力,比如襄阳的蔡瑁家族势力就大过刘备,但是诸葛亮并没有嫌弃刘备的实力太差,反而认为自己找到了全天下最好的绩优股与潜力股,诸葛亮告诉了刘备详细的战略,归纳起来就是:
占据荆州、夺取益州、联合孙权、安抚胡人,修好内政,等到天下有变时,两路出击北伐。
隆中对战略是基于当时的天下形势所做出对刘备最有利的判断,刘备当时只是寄居于刘表之下的小军阀,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有自己的根据地,诸葛亮告诉刘备:荆州和益州就是你的根据地。没有根据地的军阀只能算流寇,有了根据地,才有了发展的可能,这是隆中对最大的优点之一。
其次,诸葛亮告诉刘备,谁是你政治上最大的敌人,谁是你的政治盟友,这一点很重要,在政治上要联合大多数,打击最大的敌人,诸葛亮告诉刘备:曹操是敌人,孙权是盟友,胡人是可以争取的对象,这是隆中对的第二个优点。
刘备称帝
最后,诸葛亮告诉刘备,天下发生变化时,才能两路出军北伐,所谓的天下有变,就是指北方的曹魏发生了内部权力交接,或者动乱,就能北伐了,但是,刘备显然没有认真执行这一点,这从关羽冒失的北伐就能看出来,当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益州居然毫无动静,这不是隆中对的思想。
从最终的执行结果来看,刘备在公元207年几乎是一无所有,到公元219年,其势力已经到达了巅峰期,坐拥荆州3郡+益州21郡+汉中郡+上庸3郡,仅仅12年时间,就把刘备送上顶峰,还自立为汉中王,可以说隆中对战略成功了70%,整体来说也是一个成功的战略,但从北羽北伐开始,刘备的势力就开始没落,这是后话了,并不是隆中对的问题。
三、周瑜的二分天下战略
周瑜的二分天下战略是在赤壁之战后提出的,与鲁肃的榻上对战略是大同小异的,相同点是:周瑜也是建立孙权全据长江以南,与曹操先划江而治,然后再寻找机会统一天下。不同点是:鲁肃的战略是联合刘备一起对抗曹操,而周瑜的建议是吞并刘备,由东吴独自对抗曹操。
周瑜
周瑜甚至提出了以酒色来软禁刘备,瓦解刘备的势力,然后自己带领关羽和张飞及刘备的部众去打天下,当时已经是赤壁之战后,刘备夺取了荆南四郡,周瑜占据了荆州最重要的南郡,周瑜建议孙权不要借南郡给刘备,由他自己率军攻打益州,孙权除了没有同意周瑜软禁刘备的建议之外,其他都同意了,但是周瑜却英年早逝了,所有的战略都成空,甚至连实行的机会都没有。
仔细研究周瑜的战略,就会发现是有很大的风险,这是一个极不成熟的战略,周瑜想要软禁刘备,同时又吞并刘备的部将,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关羽、张飞这些人和刘备那是过命的兄弟一样,关羽宁愿放弃曹操都要跟随刘备,怎么可能轻易被周瑜分开呢?如果周瑜强行软禁刘备,那么在荆州就会发生刘备与孙权之间的战争,无论结局如何,受益者都是曹操,而且孙权与刘备会两败俱伤,所以周瑜的这个战略是不成熟的。
周瑜与孙权
再说了,周瑜率领刘备的部将去攻打益州刘璋,也不是那么好打的,曹操还在北方没有受到牵制,一旦周瑜率军攻打益州,曹操发兵攻打荆州怎么办?就算刘备部将肯跟随周瑜打益州,益州可有三峡天险及长江天险,而且蜀道很难,几十年以后陆抗攻打永安的罗宪都打不下来,当时的罗宪还是孤军奋战,周瑜如果强攻,是很难打下益州,这也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周瑜的战略是最不成熟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总结起来,那就是隆中对战略最高明,最成功,把一个一无所有的寄居他人的刘备,用了12年时间,成为三国三大政权之一,这就是最大的奇迹,鲁肃的榻上对虽然帮助了孙权,但是孙权本来就有江东六郡的实力,不像刘备没有一块地盘,刘备基础最差,但是后来却不断击败曹操,保持了进攻姿态,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也是隆中对的功劳。
诸葛亮的隆中对、周瑜的天下二分计和鲁肃的榻上策,哪个更高明?
题目中这三个战略规划的大致内容其实都差不多,都是先拿下长江以南再图曹魏,这三人的战略眼光其实也不分上下,笔者下面结合这三者提出的时机为大家逐一剖析。
诸葛亮在27岁的时候被刘备请出山,在出山之前诸葛亮给刘备制定了先夺取荆州,然后再夺取益州的计划。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后来也是一直按照着诸葛亮的规划路线去走,但是因为关羽大意失荆州,诸葛亮又坚持联吴,这个计划其实已经被诸葛亮根据后来的实际情况更新了。
诸葛亮也是这三个人中唯一一个有机会把计划付诸实施的,不过诸葛亮的隆中对实行起来也是最难的。不说别的就连荆州都没完整的占领过,而诸葛亮在帮助刘备攻占益州之后,突然失去了荆州这个北伐的出口,无奈只能从汉中一次次的北伐,最终也没能成就大业。如果把诸葛亮摆在东吴的位置上,那么诸葛亮的宏图伟志没准还真能实现,无奈刘备的起点太低了。从这个角度看应该是诸葛亮的隆中对最高明,起码完成率最高,要不是实力不允许,没准真能成功。
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同时期的还有鲁肃的榻上策,鲁肃在给孙权的建议中提到,曹操很难消灭,现在东吴应该讨伐刘表占领长江流域。这也被一些人成为东吴版的“隆中对”,最后由于刘表去世后荆州分裂,没能完整实施。但这也能看出鲁肃并不是《三国演义》描写的老好人形象,他的才能完全可以和周瑜、诸葛亮媲美。
这两位还有后面的周瑜提出这种战略路线的根本其实就是“先捡软柿子捏,然后积蓄力量打曹操”。从这个角度谈不上谁更高明,都是一个思路,对天下局势都有着正确的判断,就看谁的更容易执行了。
周瑜的计划是先攻占南郡,然后攻占蜀汉,最后攻占襄阳,联合马超夹击曹操。这个计划看起来比较复杂,但是真正实行起来并不困难。当时刘备已经成为了东吴的附庸,如果不是后来周瑜去世,鲁肃扶持刘备集团,那么东吴还真有二分天下的机会。周瑜首先用刘备集团的张飞、赵云打下来了南郡,然后自己做了南郡太守。随后周瑜又集合了军队准备攻击巴蜀,当时刘备非常的害怕,给孙权写信说:周瑜这个人志向很大,不会久居人下。
周瑜是三国时期的一大变数,如果周瑜没有英年早逝,抢先一步占领巴蜀。就算后来把荆州借给刘备,最后也不会出现三分天下的局面,完全可以让刘备在荆州帮东吴挡着曹操。然后再继续周瑜的战略路线,联合周边诸侯(从时间上看,马超应该被打败了),再组织盟军想打败董卓、袁术那样打败曹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这是比较可行的方案之一。
综上所述,三种计策各有千秋,从实战角度鲁肃的榻上策更为简单,而且差一点完全实现;从完成角度诸葛亮的隆中对完全走到了最后一步,打下了西蜀;而周瑜的二分天下则是最有可能成功的,可惜周瑜英年早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