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为何不能像曹操一样取得成功?
董卓很清楚他要解决什么问题,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可是,由于常年偏居边疆,董卓不能像曹操一样深度洞察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形势。结果,各种举措适得其反,死得窝囊。
董卓挟持天子时,条件比后来刚挟持献帝时的曹操要略优一些。董卓迅速把握了精锐的凉州、并州军事集团,以及何进留下的禁军。而当时他的对手们,多是内地的州郡兵和豪强部曲,战斗力远远不及久经战阵的董卓军。
在军事指挥能力上,乱世初临,曹操、袁绍、孙坚等相对杰出人物的实际力量还不强,诸侯中的主要人物,多是名士等“和平时期”地方官,不知兵要。
军事地理上,董卓在后方的威胁相对较小。虽然后方有反抗力量,但比地处四战之地的曹操要好得多。经济上:董卓所在的洛阳、关中等地,还没有遭受到后来的大破坏,尚较富庶;
尤其是,在获取了洛阳武库的武器、装备、珍宝后,董卓军的各种物资得到了极大加强!
而曹操呢?挟持天子时,虽然已开始推行屯田,但粮草仍很紧张。
政治上:两人差不多,朝外磨刀霍霍,朝内杀机四伏。总的来说,董卓面临的困难,不比曹操大,他也做了许多努力,却因为缺乏对东汉政治、经济环境的深度洞察,最终失败。
豪强:预防谁,拉拢谁?东汉到南北朝时期,豪强势力非常强大。他们在经济上、政治上、舆论上的影响力都非常强,如何处理好与这些士族关系,是历位掌权者(也包括地方军阀)的必修课。
董卓也很想处理好与这些士族的关系。他为“党锢之祸”时的人士平反,争取舆论支持;又启用有名望的人到各地担任要职。可以说,尽力拉拢这些官僚士大夫的支持。
可是,他外放出去的有名望人物,或参与反董,或割据一方。
最终,他也死于官僚士大夫集团的策划。曹操,早年也吃过士族的亏。他征讨徐州期间,兖州士族集体叛变,迎吕布入主,曹操甚至一度想投靠袁绍。
随后,曹操找到了和士族打交道的方法。
曹操的求贤令,强调仁者用其仁,智者用其智,不苛求全面。这个求贤令,并非只是为了寻找如陈平盗嫂一样的人物,他有明确了拉拢强宗的方向。
豪强,分为三种。
孔融知道世间有刘备,刘备也会激动无比!1、拥有名士的大姓,如孔融、杨彪、袁绍等。他们拥有品评人物,推举人才的话语权。这些人,多爱惜名誉,在政治上盘根错节,影响力往往遍布全国。
2、不求虚名,务实务者。如陈登父子、东吴的张昭等人。
3、没有名士,但实力强大的强宗。如许褚、李通、臧霸等,他们在乱世中拥有较强的实力,但却因为缺少名士,很少得到推荐,名望也远不如冠族。
董卓盲目看中名望,使用有名望的人。可是,这些有名望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圈子,他们对政治权力的要求很高。即使董卓拉拢,这些爱惜名誉的名士都是天然敌视的。即使是替董卓哭泣的蔡邕,都遭到了士大夫们的指责。
而曹操呢,做了很清晰地区分。那些对权力要求“欲求不满”的冠族们,他以预防为主。比如,对孔融、杨彪,以控制为主,必要的时候,甚至会翻脸。
对于强宗或地方豪强,则多家提拔使用。而这些原本政治地位不高的强宗们或地方豪强,也为曹操政治力量的稳定起到了决定行作用。比如,李通在汝南,臧霸在青州,都是独当一面。
这样,曹操从地方豪强和强宗处获得实际力量,也预防了杨彪、孔融等人对政治的干扰。
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乱世中,天子在手不一定是好事。用得好,可以获取政治优势,打击敌人;用得不好,会遭到群起攻之。
董卓废立天子,是权臣思维。霍光、梁冀,甚至后世许多权臣,都曾废立天子,以此展现自己的强力,震慑不满分子。
在朝廷力量强大,一切以朝廷号令行事的环境中,这是很常见的套路:地方再有意见,朝廷力量在手,不服也要服!
可是,到了汉末,州牧、郡守,各有实力;豪强士族,盘根错节。这种情况下,人人有枪,不管是废立天子,还是自立天子,都会成为众矢之的。曹操则显示出了对当时政治的深入洞察。
当时各地士族、官僚,多受汉恩。在尊崇儒家思想的士族们看来,汉室虽微,但却是必须效忠的对象。
因此,利用天子这个招牌,获取足够的支持,绝不能公开以下犯上。否则,就是触犯了当时社会道德的底线!(直到曹丕以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强化士族利益,才干取代汉帝)
即便汉献帝几度想直接要了曹操的命。曹操依然“礼遇”天子。并以天子之名,“名正言顺”,灵活处理与诸侯关系,避免四面受敌。
农业经济的本质是土地和劳动力讨董联军崛起后,他们发展起几十万大军,并停止了给朝廷的赋税。
董卓军兵力劣势,又钱财紧张。准备加重对统治区的赋税,并进行扩大征兵。
结果:由于害怕引起民变,最终放弃了加征赋税和兵马的计划。
董卓在经济上一筹莫展,可见一斑。
军阀部队补给问题,常见的解决方法有两个:1、掠夺;这种获取补给速度快,以掠夺为诱惑,还能起到激励士气的作用;短期效果好!
2、发展;这种见效慢。就算运气好,也至少要一年以上才能见到增加的粮食产量。而且,耽误了军队的训练任务,短期内还会受到影响。
西凉军采取的是第一种解决方法。四处掠夺,军纪败坏,结果,原本富庶的根据地难以持续供应大军!
曹操通过屯田,把军队赋予劳动力属性,增加了劳动力,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勉强支撑着度过难关。团结的前提:人尽其才,各取所需高喊“一定要团结”,一般是谁也不会团结的。
董卓军的军队组成,主要有三部分:凉州部队(含羌胡义从)、并州部队、原禁军。
董卓极力拉拢吕布,可是,吕布与凉州军的关系却十分紧张。在与孙坚作战时,吕布就使坏,坑死胡轸;在最后,吕布干脆和官僚士大夫集团搞到一起,弄死了董卓!另一方面,董卓死后,西凉军居然第一反应是求宽恕和逃跑,被逼无奈,才在贾诩的怂恿下杀了回去!
在没有貂蝉的前提下,吕布为何杀董卓?吕布功名心很大,董卓自居郿坞后,吕布就变成了一个专业保镖。如此,吕布怎能不反?也许,董卓认为,所有人,他只要像当初对待凉州渠帅一样“倾心豪爽”,就可以搞定了吧!
曹操面临的问题,可能比董卓更复杂。他的部队,既有宗族力量,也有农民起义的余部、各豪强的部曲,更有各个时代加入的降军。
各种军队的诉求都不一样。有的部队,需要一个宗教领袖(如黄巾余部的青州军);有的部队,需要的仅仅是一视同仁(如降军);有的军队,需要宗族利益(如李通军);也有的军队,就是要钱要上升通道。
曹操对青州军、豪强军、曹氏宗族军,甚至后来又离开的关羽军,都采取了截然不通的态度。牢牢把握住各军,获得这些军队的效忠。
而从曹操在逍遥津之战中的寥寥数语看,他对各将的特点,都了如指掌,知将如此,才能用好将,才能让将领们死心跟随!需要解决的问题,董卓都看到了,也都采取了对策。可是,毕竟董卓常年偏居凉,他对东汉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了解不够深,缺乏深入洞察,最终,这些举措适得其反,死得窝囊!
董卓为何不能像曹操一样取得成功?
解读真实的董卓:古代有关BM的史料这样记载,董卓死后,长安的老百姓们欢歌载舞击掌相贺非常的开心,但事实的真相真的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吗?
老龙认为:这些记载却不得不让我们形成了一种意识,那就是董卓是因为不得百姓之心而死亡。《一》:成王败寇残忍:虽然历史上对于董卓的残暴描写的那是头头是道。但是大家想一想,在那个年代,残暴的人难道就只有他一个吗?就拿曹操来说吧,他所屠之城不止一个,残暴行为和董卓不相上下。但最终曹操却能够建立基业,这是董卓远远不能比拟的,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对百姓的残暴不是董卓失败的主要原因~这是董卓!
故事:东汉末年有一少年侠客,为人十分仗义,听说有朋友自远方而来,杀了家中唯一的牛,来招待朋友,从军之后所获赏赐钱财也全部分给部下~这是董卓!《二》:思想守旧在历史上我们只听说过董卓乱政,但是却没有听说过董卓篡位。那是因为董卓还没有能力到篡位的那一天,就已经死翘翘了。从侧面就可以说明董卓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到了长安之后,竟然还以怀着那些陈旧的思想,想在长安安度晚年。他在城里面建立了一个粮仓,存了很多粮食,号称可以使用30年左右,而且还劫持了皇帝,赶跑了很多的大臣。自己却还幻想着有一天岁月静好,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
老龙:董卓他难道不知道自己是在给自己挖了个坑,干的是不成功便成仁的勾当吗?是他自己不思进取,怀有幻想罢了,所以董卓成不了曹操!《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董卓到了长安之后,手下大体有着三种人。
第一种是自己的原班人马是绝对忠诚的!第二种是控制汉廷以后表示对他效忠的,比如说吕布,这种人是相对忠诚的!第三种就是其他的中央官吏,比如说司马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等等,这些人貌似神离!老龙:这第三种人只要被别人挑拨离间很容易被策反。如果当初董卓在这个时候抓班子、建设团队团结的精神。那么可能会走的非常的长久,但是就算你翻烂了史书,你都会发现董卓压根儿就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而是非常的骄傲,手持兵权,豪无远虑,有持无恐。时间一长,人心涣散,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四》:用人不当董卓拥有一个好的团队,但是却没有目标。比如说吕布,张辽,高顺等等,这些人都是才能非凡的,但是董卓眼拙,没有将他们发掘出来。再加上董卓一点目标都没有,他不打仗那么像张辽,高顺这般的勇将就无法展示自己的军事才能。他每天只会应对一些日常的行政,像贾诩这样的谋士也无法为他出谋划策。再加上天下第一猛将吕布,他竟然用来给自己当保安所以吕布闲的闲着,只能去找董卓身边的妹子玩了!
董卓之死:表面上是因为吕布被王允引诱而反水。但是实际上是因为董卓的这个团队,根本就没有“携天子以令诸侯”的这种能力。而曹操恰恰相反,曹操的能力是全方位的,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以上就是我的一些见解,如果你有什么问题或者意见的话,请写在评论下方,我一定一一作答。董卓为何不能像曹操一样取得成功?
东汉末年,千疮百孔的大汉王朝,名存实亡,群雄并起,军阀割据,战乱不断。期间曾有两位掌控天子的人物存在,一个是董卓,一个是曹操。然而同样是手握一块金字招牌,董卓成为了众矢之的的国贼,落得一个人头落地的下场;曹操却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北方?这是为何?
西凉地区地主豪强出身的董卓,从小就拥有野蛮凶狠的性格和粗壮强悍的体魄。一直蛰伏在西北地区的他,经常和羌族的豪帅往来,凭借自己在当地豪强中的地位和影响,不断拉拢、兼并其他势力,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力量,后来靠着军功平步青云扶摇而上,一直做到了并州州牧的位置。
征讨羌胡,镇压黄巾军,击败韩遂,董卓的势力一日壮大一日,逐渐形成了一支以凉州人为主体、兼杂胡人和汉人的混合军队,即“西凉军”。
野心勃勃的董卓,拥兵自重。谁都知道这是一种对朝廷的威胁。汉灵帝也知道董卓在西北地区膨胀的势力对于东汉朝廷来说是一种毒瘤,便下旨请董卓入京为官。董卓当然也知道这是要收了自己的兵权,目中无人的他怎么会就此作罢,于是便婉言拒绝不肯就任,而是静观其变。
另一边,东汉朝廷外戚与宦官的斗争,给了董卓机会。
189年,汉灵帝驾崩,少帝刘辩即位,何太后临朝,外戚大将军何进执政。其实汉灵帝心中的继承人不是刘辩,而是刘协,即后来的汉献帝。知道此事的只有深得灵帝宠信的宦官蹇硕,没想到被何进抢先一步。于是蹇硕计划杀死刘辩扶持刘协,没想到被识破惨遭何进毒手。
本以为宦官与外戚的斗争就此打住,不曾想有一个人冒了出来,此人便是汉灵帝的近卫军二号人物“中军校尉”袁绍,字本初(当时的四号人物是“典军校尉”曹操)。袁绍极力鼓动何进将宦官赶尽杀绝,以绝后患。可百年积累下来的宦官势力,是不容小觑的。何进难以抉择,袁绍便建议借西北的董卓之力一举铲除宦官势力。
于是,大将军何进密令董卓入京。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三国拉开了帷幕!也不知引狼入室的袁绍,后来是怎么想这件事的。
董卓电视剧照
乱臣贼子
进到洛阳前的董卓,有些人早已为他铺好了道路。宦官势力与外戚势力同归于尽,何进被宦官张让杀死,张让后来被袁绍追杀走投无路跳河自尽。唯一会动摇到董卓地位的,就一个何太后。董卓要做的,是问鼎中央政权,挟天子以令诸侯。于是他决定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时为汉献帝。
从正统的士大夫看来,君为臣纲,皇帝乃一国之本,不能动摇。谁要是动摇了,谁就是乱臣贼子!
董卓成为众矢之的,这只是一个开始。
废立新皇帝后不久,董卓又借故杀死少帝刘辩,毒死何太后。 通过对中央政权最高阶层人员的更换和处理,整个东汉政府几乎完全受制于董卓:皇帝的废立、朝臣的任免、重大政策的制定,都由董卓说了算。此时,野心极度膨胀的董卓,已经目空一切。
此时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的董卓,豺狼之心残忍不仁更是显露无遗。在宫中,恣意践踏后宫之嫔妃妇人,在朝廷上更是朝令夕改,完全任由自己的意志下令,反复无常,严重阻碍了整个国家政权机器的正常运转。同时也任由自己的士兵到处杀人放火,奸淫妇女,劫掠物资,把整个洛阳城闹得鸡犬不宁,怨声载道。董卓为了聚敛巨额财富,派吕布洗劫皇家陵墓和公卿坟冢,还毁掉五铢钱,大量发行没有纹章不耐磨损的小钱导致通货膨胀。董卓却利用搜括来的钱财,整日歌舞升平,寻欢作乐,生活荒淫无度。
更令世人不耻而感到悲愤的是,迁都长安时,为了防止官员和人民逃回故都洛阳,董卓全部焚火烧毁洛阳城以及附近二百里内的宫殿、宗庙、府库等大批建筑物。昔日兴盛繁华的洛阳城,瞬时之间变成一片废墟,凄凉惨景令人顿首痛惜。
贼臣持国柄,杀主死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这是曹操当时对董卓恶行的评价,汉朝政权被颠覆,宗庙毁于一旦,汉献帝和百官颠沛流离,尸骨盈野,哭声遍地。
董卓虽得一手好牌,自负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实为自己荒淫无度的生活豪征暴殄,以致招天下人所恨,引来十八路诸侯的群起反抗。人人得而诛之的国贼,最后也惨死在自己最信任的人吕布的刀下,落了个株连三族的下场!
曹操电视剧照
一代枭雄
不得不叹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眼光当事罕见!
此时的大汉王朝,名存实亡。但是汉献帝依然是名义上的正统、合法的最高统治者。谁能够夺回皇子,便能以之名义来发号施令。这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筹码。
在刘协逃回洛阳的过程中,其实袁绍是最有机会奉迎献帝的,他的军师田丰也在一旁说辞。可惜了袁绍不是曹操,即便此时的他相距洛阳二百里,而曹操相距洛阳五百余里,却因为他优柔寡断、畏首畏尾而没有行动,丧失了机会。
曹操却与之不同,曹操有明察天下的眼光和当机立断的魄力,在得知消息后,当机立断决心奉迎汉献帝。在洛阳住了两个月之后,汉献帝就被曹操迎接到许昌,关中的势力皆来归附。
陈寿《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如下: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曹操在位时,政治开明,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豪强;用人唯才是举,不论出身。对于经济建设,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带兵方面,他治军严整,法令严明。在“掌控”天子之后,曹操则以兴汉之名,出正义之师,无坚不摧,无敌不克,逐鹿中原,击败吕布,大胜袁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不仅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军事实力也得到增强,为他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所谓,成事在天,谋事在人,机会稍众即逝,只有准备充足的人才能牢牢把握住。董卓是那种机会已经握在手中,却因自身人格问题让机会溜走的酒肉之徒,曹操却是善于把握机会并牢牢抓住,并成就了一番霸业!
结语: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据州郡,逐鹿中原,企图争夺天下。虽然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曹操和董卓相比,简直一个天一个地。董卓鼠目寸光,曹操雄才大略;董卓暴敛民脂民膏,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曹操却在赤壁大败后决定休战十年用以养民;董卓刚手握大权就废立自保,曹操直到与世长辞了也没有废帝自立,可歌可叹。所以董卓成为国贼,实属咎由自取,而曹操成了一代枭雄,名副其实!
董卓为何不能像曹操一样取得成功?
成王败寇的历史观,并不可取!
董卓没有像曹操一样取得成功?从“挟天子以令诸侯”理论到应用,董卓是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曹操不过是董卓的翻版而已。
为何董卓没能取得成功,历史学者从董卓的身上找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不会收买人心,生性凶残,滥杀无辜,沉迷酒色等等,我认为是不完全可信的。
中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成王败寇史,只要你胜了,你就是吃粑粑,史学家都能给你证出你的牛逼之处,不要笑,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里,就有勾践为夫差尝大便的记载。
你要是败了,你做的任何事情,都会被当作笑话来对待,泓水之战时,楚国发兵攻打宋国,由于宋军先到达泓水,而楚军后到,当楚军渡河的时候,有人劝宋襄公趁楚军半渡而击之,宋襄公认为敌人没有准备好,我们去攻击他,违背礼制,拒绝了。
宋襄公还表示在作战时不对受伤者再加以伤害,不捉拿头发斑白的人,不截击陷于险地的敌军,不进攻未成阵列的敌军。
多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一段话,结果千百年来,宋襄公一直被骂作SB,所谓:“兵者,诡道也!”
这就是成王败寇的历史观,反正我是不太提倡的。
没有失败前的董卓,在真实的历史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其实我认为董卓之所以未能成功,最大的原因还是董卓第一个吃螃蟹,被夹到嘴了,敢为天下先的人,不一定就是成功的人,也可能赔的裤衩子。
董卓早年的时候,并非草包,而是活跃于汉朝西北地区的一个乱世枭雄,董卓出生于汉朝地方豪强家庭,自小就是放纵任性、粗野凶狠的一个人,相关资料记载,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因为性格豪爽而和周边羌人打成一片。
并且控制了一批私人武装力量,面对西北的羌人,东汉政府始终没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董卓因为经常与羌人打交道,逐渐被朝廷提拔,希望董卓能够帮助汉朝平地羌人暴乱。
在朝廷的征兆下,董卓成为活跃在西北地区十分有实力的人物,逐渐崛起,因为作战勇敢,凶猛强悍,多次立下战功,后逐渐被拜为并州刺史,河东太守。是东汉政府在西北地区较为依赖的人物。
公元184年,羌人叛乱,韩遂和边章的势力迅猛发展,巅峰之时开始向东汉京畿发兵,东汉政府面临被推翻的时候,董卓临危受命,被拜为破虏将军,抵挡边章、韩遂等军队的进攻。
在敌强己弱的情况下,董卓却能够打败边章和韩遂,也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董卓也因为在这次军事对抗中表现有功,被封为侯。
在抵抗西北韩遂的战争中,董卓逐渐成为当时朝廷最为强大的一股军事力量。
董卓明明是被邀请入朝,最后为何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汉灵帝在位期间,将朝政搞的是乌烟瘴气,汉灵帝去世后,由少帝刘辩继位,何太后垂帘听政,据说这个何太后是杀猪家庭出身,她当政后,就由她的杀猪匠哥哥何进主持朝政。
杀猪的自然是没有什么文化,在与宦官的倾轧中,被宦官所杀,结果这个何进临死之前,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就是下诏让董卓进京讨伐宦官集团。
本来自己就能做到的事情,偏偏找董卓来,最终引发天下大乱,当然,董卓启程进京的时候,是想做一个好人的,并非人们认为的去了就是要祸祸朝廷的。
如果何进不死,即使董卓进京勤王,也不会发生混乱,意外的是,董卓还没入京的时候,京城就已经发生了动乱,宦官竟然领着皇帝跑出了皇宫,竟然被董卓遇上了。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假如要不是董卓进京,朝廷的局面可能已经控制不住了,正是董卓的进京,才镇住了朝廷的局面,这一点来说,何进还算做对了一件事。
当然,东汉政权也就落到了董卓的手里,但是长期统兵打仗的董卓,并不懂得如何掌控朝廷,为了能够统治朝廷,他往往采取一些在军队中的措施,正因为如此,董卓才留下一个残酷的骂名。
董卓进入长安后,干的第一件错事就是废了刘辩的皇位,“少帝愚昧懦弱,不能敬奉宗庙,没有资格担任天下的君主。为了国家和汉室江山着想,我想效法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的故事,废掉少帝,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天子!”
这种做法不得不说是董卓犯了政治上的忌讳。
董卓为了控制朝政,将自己的班子应用于东汉政权中,结果还是没能完全控制,最后将当时的门阀士族得罪了个遍,甚至曹操和袁绍都离开了洛阳。
而官僚拒绝合作的态度,使得董卓只能暴露出本性,“遂以严刑协众,睚眦之隙必扳,人不自保”。
最后导致天下的不满,甚至打着讨逆的旗号来讨伐董卓,由此形成了反董关东联军,许多地方豪强也纷纷加入进来,董卓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劫持汉献帝由洛阳迁都长安,后来被司徒王允联合吕布搞死了董卓。
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何曹操成功了呢?董卓挟天子的方式,在很多人看来,是外来力量占据中央,是属于“鸠占鹊巢”,不管你做什么,他们都不会认为你是对的。
实际上,董卓的实力还是很强的,即使是董卓去世后,李傕和郭汜依然能够击败吕布,占据长安把持朝政。
但是这俩人的无论智商和情商都不如董卓,最后发生内讧,为了争夺皇帝,双方甚至大打出手,汉献帝好不容易才逃了出来,在到达中原后,竟然没有任何势力愿意来帮助他。
袁绍的谋士沮授向袁绍献计,让其"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结果袁绍仗着自己是四世三公的身份,认为不用汉献帝依然有号召天下的实力。
曹操在打下了根据地后,迎汉献帝到许昌,成功控制了汉献帝。
相对于曹操来说,董卓毕竟是西北军阀出身,不太了解朝政,因此在朝廷的派系之争当中,没有曹操那么敏感,要知道曹操的父亲认的干爹就是太监
曹操自然知道,如何去讨好汉献帝并且如何去控制他。
曹操相比于董卓,幸运的太多,汉献帝在遭遇了各种各样的不幸,如丧家之犬的时候,只有曹操热情接待了他,汉献帝初期对曹操自然是感激涕零。
但是在后续的合作中,汉献帝也不满于曹操的控制,甚至发生了衣带诏事件,曹操的很多不好的名声,也都来自于这里。
总结:总体来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肯定是要付出点代价的,董卓相对于曹操就是一个先行者,有了董卓等人前面一顿虐,曹操就是对汉献帝再不好,也都能说得过去。
中国人喜欢以成败而论英雄,所有失败的人最后的评价都是极差的,董卓是历史上争议极大的人物,尽管负面评价极大,但是我们也要承认,董卓并非草包,而是东汉末年第一个兴起的枭雄。
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不过是董卓的翻版而已。
董卓为何不能像曹操一样取得成功?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借用一句名言: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名言可谓一针见血的指出了绝大多数问题的关键!
大家看三国演义中的董卓,可谓一个“十恶不赦”坏人,甚至已经坏到不正常的情况了,简直啥都敢干,杀少帝,灭袁氏等等。但真实的董卓肯定不是一个所谓的“魔头”,起码在我的观点,他的行为,不谈是好人还是坏人,起码是一个正常人。
用所在阶层的利益来看董卓,大都能得合理的解释。
首先,董卓出身西凉,是中下级军官的代表。大家可能不知道,西凉籍的士兵在汉朝比例非常大。所谓的汉朝中央禁卫军,俗称大汉北军,估计起码半数以上是西凉人。至于羽林军,虎贲军,作为皇帝的亲军,大部分都是西凉人,而董卓就是羽林郎出身。汉朝名将李广,赵充国,凉州三明等人都是西凉人,甚至大汉最后军神皇甫嵩,也是西凉人。可以说西凉人为大汉强盛立下了汗马功劳。
很可惜,西凉人在大汉的地位很低,受到各方排斥,尤其是豪门大族的轻视,立功不赏的大有人在,这种反差未必不是董卓进京掌权的原因。
其次,董卓几乎做了大部分能做的。董卓进京自然是打算掌权的,而此时还有汉少帝与何皇后在,但支持他们的外戚及宦官都被铲除了,没有话语权。这一点,世家也是支持的,董卓与袁隗商议,后者也同意了,这货可是当朝太傅,绝对的世家代表。另外董卓与董太后勉强是同族,不符众人利益的少帝自然被铲除,立刘协为帝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很可惜,董卓没有争取到世家大族的支持,他曾试图与世家合作,重用袁绍,曹操,封刘表刺史,提拔,韩馥、孔伷、孔融、应劭、张邈等人,敬重蔡邕,亲近士人,平反党锢救臣等等措施。
可以说此时的董卓为了稳定势力,做了大量的工作,可惜得到的是失望。
最终结局就是,以世家大族为首的利益集团,完全不买账。剿灭宦官集团,董卓是没出力的,世家们不可能把自己的胜利果实就这样便宜了董卓,然后就是各路诸侯讨伐董卓,恼羞成怒的董卓灭了袁氏一族。即使如此,董卓也没能躲过世家的算计,董卓之死,与其说是吕布,不如说是王允为首的另一波世家势力操作的结果。
总而言之,董卓给不了世家大族所要的利益,阶级斗争从来都是利益之争。董卓代表的势力太弱,只是凉州一部分的势力,像皇甫嵩这种已经混成将门的凉州本地大家族都不支持他,更别论长安城的大佬们了,这样一来,还有什么未来可言呢?相比袁绍和曹操手下,人才层出不穷,董卓可谓是巅峰即没落。
董卓为何不能像曹操一样取得成功?
董卓,东汉末年权臣;曹操,字孟德,曹魏政权的奠基人。董、曹二人同为野心勃勃,为何一人功败垂成之时,突遭灭顶之灾,为世人所讥讽;另一人披荆斩棘,无所畏惧,终成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我认为董、曹二人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董、曹二人的政治抱负不同:董卓独揽大权之后,显得进取心不足,只图吃喝享乐,缺少忧患意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依旧率兵南征北战。其《短歌行》一诗则表露了曹操求贤若渴、一统天下的政治抱负。
二、董、曹二人的治军方法不同:董卓的军队纪律涣散,董卓对士兵纵容,导致他的部下经常做出一些烧杀抢掠、奸淫妇女的事,由此为老百姓所怨恨;曹操对他的将士奖罚分明,以致于曹军作战勇敢,战无不胜。
三、董、曹二人的处世方法不同:董卓生性野蛮粗鲁,私欲过重,好用刑法立威,这就导致他滥杀无辜,树敌结怨太多;曹操生性奸诈,诡计多端,虽然他也滥杀了不少人,但他往往能抓住人的把柄。
四、董、曹二人在个人能力上有差别:曹操精通兵法,多次率军取得战场上的胜利,在这一点董卓不及;曹操善于识人用人,能做到奖罚分明,在这一点上也远胜董卓。吕布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董卓重用,曹操弃而杀之;曹操在为民执政上也是董卓所不及的。在为民执政上,曹操施行屯田、改革户籍、兴修水利、提倡廉洁。这些举措的施行,使曹操深得民心。反观董卓的横征暴敛,为所欲为,为人们所忌恨也就不足为奇了。
五、董、曹二人在对待时任皇帝的策略不同:董卓为了树威,废了少帝刘辩,改立刘协为帝。后来,董卓又派人鸠杀了刘辩,他的这一罪恶行径为世人所唾弃、不得民心;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废掉汉献帝。至少曹操的头脑还是清醒的。
六、董、曹二人的出身及成长环境也有所不同,这也是二人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潜在因素。
综上所述,董、曹二人的差别主要还是在能力上,董卓狂暴狡猾,而奸计不足;曹操行事果断,有勇有谋,不是董卓所能比的。这也就是董卓虽能够独揽大权,但终不能改朝换代成为一代帝王的原因。反观曹操有大局观,审时度势,终成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为世人所敬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