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被杀后,他的后人怎么样了?

司马家对邓艾后人的态度,是当时历史环境的一个缩影。

严谨的任质制

三国时期的魏国,推行了严谨的任质制度。即:在外领军的将领,必须留下人质在京师。

钟会在挂帅征蜀前,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其中,邵悌反对的理由是:钟会是单身,只有一个养子,没有重要亲属做人质!

邓艾不是单身,除了随他一起出征的邓忠,其他亲属都留在洛阳。

在钟会之乱后,邓艾的儿子全部被杀,邓艾的妻子和孙子都被发配到了西域。

知其有冤,无正式平反

十几年后,司马炎继位,陆陆续续有人上书,请求为邓艾平反。

史书记载了三次关于司马炎对邓艾案件的评价,影响了邓艾后人的轨迹。

第一次,司马炎登基时,进行了一次大赦。

这次大赦中,司马炎对王凌、邓艾都做了一定的“赦免”。不过,司马炎并没有“正式平反”,他只是说:邓艾被抓捕的时候,束手就擒,态度良好,既然现在大赦天下,他们的子孙就不追究了。

邓艾的孙子得以被赦,结束受发配之苦。

第二次,提拔邓艾的孙子孙朗做了郎中。

这次的起因,是邓艾的旧将段灼上书为邓艾申诉冤屈。其中的申诉逻辑清晰,证据详实。

可是,司马炎并没有直接“平反”,只是说,念及邓艾有功劳,现在子孙做民隶,于心不忍,于是做了提拔。

第三次,司马炎在此提拔孙朗,孙朗却遭遇意外。

最后一次,是司马炎和邓艾的一位旧将樊震谈及邓艾,樊震谈及时,痛哭流涕,感人极深。

司马炎这次依然没有“平反”,只是下诏提拔孙朗做太守。

可是,就在孙朗上任前,就遭遇大火,不行殒命。邓艾的玄孙邓韬、邓行得以生还。

晋对邓艾的不公,源自邓艾的出身

比起邓艾来,司马家对其他的“反贼”后代就宽大多了。

淮南三叛中的诸葛诞,他的儿子诸葛靓逃去了东吴,还在晋灭吴之战中全力抵抗。晋灭吴后,司马炎要任他做官,诸葛靓坚决不做。不过,诸葛靓的两个儿子,依然受到重用,一个做到了太常,一个做到了尚书令。

和邓艾案并列的钟会。司马炎仅仅只是连坐了钟会的养子,钟家的其他人一律没有得到追究!

司马家对于那些真正“反叛”者,多能豁达大度,唯在邓艾案上,明知有冤,却从不平反。

老子出身不好,人脉不好,打仗厉害!

这无非是因为:邓艾是一个寒族出身的孩子。尽管他生前位高权重、功勋卓著,但却没有士族们的人脉基础。而为邓艾平反,事实上就会加重钟会、卫瓘等家族的罪责,朝廷认为不值得!

单纯的公平正义让位于复杂的权力格局,晋朝的扭曲风格可见一斑。

这样的统治者,在血雨腥风、毫无底线的权力游戏中,将中国历史带入了漫长、屈辱的动荡时代!

邓艾被杀后,他的后人怎么样了?

邓艾被杀是很悲催的故事,固然是咎由自取,但也是司马昭的阴谋,但司马炎为了笼络人心,又对邓艾后人做了适当的安置。整个过程就是权力争斗的结果,由此看出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邓艾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他同钟会是灭掉蜀汉的功臣。

在钟会与姜维对峙的同时,邓艾出奇兵围困成都,逼迫后主刘禅举城投降,蜀汉灭亡。

邓艾立下天大奇功,又掌握重兵在外,对司马昭的政治图谋构成很大威胁,自然招致司马昭的疑忌。

但是邓艾并没有对此有丝毫的防范意识,甚至是本身就可能有更多的想法。

邓艾在攻占成都之后,忘乎所以,私自以天子的名义大肆任命官员。

他拜刘禅为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驸马都尉;对蜀汉群臣根据其原来的职位,或任命为朝廷官员,或继续担任其原来的职位。

同时还任命了益州牧及各郡郡守,而且私自在绵竹修筑高台,宣扬自己的武功。

这一些列行为,不是反叛,又与反叛有何区别,实际上是又一个割据的军阀诞生啦。

邓艾取得成功,对于一同出兵的钟会来说,是莫大的耻辱。

钟会自然就很不爽啦,感到很没有面子。

邓艾的所作所为,正好被具有野心的钟会逮个正着。

于是,钟会就诬陷邓艾谋反,司马昭趁机把邓艾父子逮捕下狱。

利益熏心的钟会并没有就此作罢,而是在姜维的诱导下就叛乱啦。

钟会叛乱被平定之后,司马昭也派护军田续在绵竹追杀了邓艾父子。邓艾在洛阳的余子也被诛杀,邓艾的妻子和孙子邓朗被发配到西域,给邓艾留下了唯一的血脉。

泰始三年,段灼上书为邓艾伸冤,直到泰始九年(273年),晋武帝司马炎才为邓艾恢复名节,召回其孙子邓朗,任命为郎中。

后来,又任命邓朗为新都太守,还未上任就在襄阳遇到火灾,邓朗及其母亲、妻子全部被烧死,只有儿子邓瑞理幸免。

邓艾自恃功劳,骄傲自满,导致了几乎灭门的灾祸。

其唯一的血脉嫡孙邓朗又因火灾被烧死,唯一幸免的重孙邓瑞理也不知所终。

邓氏一门也就在历史上销声匿迹啦。

邓艾被杀后,他的后人怎么样了?

邓艾是被钟会陷害的,但是钟会仅仅是夺取邓艾的军权而已,将邓艾及其子邓忠派人押往洛阳。后来钟会叛乱很快被平定,参军卫瓘因之前参与陷害邓艾,此时为了洗脱自己嫌疑,就派人追杀邓艾父子于绵竹。

邓艾死时,其中一个儿子邓忠陪着邓艾被杀,其余留守洛阳的儿子也被司马昭所杀,妻子和孙子也被发配到西域。在《三国志·邓艾传》对邓艾家族的结局是这样写到:

瓘遣田续等讨艾,遇于绵竹西,斩之。子忠与艾惧死,余子在洛阳者悉诛,缇艾妻子及孙于。

也就是说邓艾所有儿子都被杀死,除过妻子和孙子等后辈辛免于难,但是也逃不过被发配的结局。

直到司马炎篡魏自立后,开始有人站出来为邓艾鸣不平。首先是泰始元年(265年)皇帝司马炎下诏为邓艾特赦,将流放的子孙找回洛阳,让恢复香火祭司;跟着是泰始三年(267年)议郎段灼上书,替邓艾不平;最后是泰始九年(273年)司马炎再次下诏为邓艾平反,任命邓艾的嫡孙邓朗为郎中。

邓朗是邓忠的儿子,被司马炎在为邓艾平反后,邓朗被任命为郎中,而不是袭去邓艾的爵位,可见司马炎为邓艾平反仅仅是为了收买人心,而不是真正感恩于邓艾的功劳。至于邓艾其他儿子的后代,不见史料记载,就这样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而且邓艾当初平定蜀汉后被封邓侯,其中有两个儿子袭荫被封为列侯,只有这两个儿子具体名字在史书中都没有留下来。

邓艾被杀后,他的后人怎么样了?

“成也灭蜀,亡也灭蜀”说的就是邓艾。灭蜀,让他迅速登上了人生的巅峰;同样,也因灭蜀的辉煌又让他迅速迈入了人生的深渊。

景元四年(263年)冬十月,征西将军邓艾率万余人成功偷渡七百余里阴平小道,并一举灭亡蜀汉。

这时的邓艾似乎已被巨大的功绩冲昏了头脑,居然在未经请示朝堂的情况下,便擅自封赏投降的蜀国君臣以及跟随他的将领。

如:命蜀国后主刘禅代理骠骑大将军、太子为奉车、诸王为驸马都尉;军司马师纂兼任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人管辖蜀中的各郡县。

▲邓忠剧照

同时,他又在属下官员的奉承下,似乎有了飘飘然的感觉,并嘲笑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值,故穷耳。”

结果,自己反被有见识的官员私下讥笑。

或许,邓艾的这一系列操作确实有稳定新得蜀地的作用,但对于执掌曹魏大权的司马昭来说,却无疑于就是“专擅之罪”

随后,邓艾因亡蜀之功被司马昭封为太尉,增邑二万户,封子二人亭侯,各食邑千户。

也就是说,当时的邓艾有两个儿子。其一,就是跟随自己出征的长子邓忠,被封为惠唐亭侯;其二,就是留在魏都洛阳的次子,正史中未有留名。

然而,这时的邓艾依旧没有意识到自己犯下了“专擅之罪”,不但强调自己是“奉皇上之命征讨”(而不是奉司马昭之命),反而还想趁机发兵讨伐“惊恐”的吴国,以及封刘禅为扶风王等。

从而,引发司马昭大为不满,于是他让监军卫瓘给邓艾传话:“事当须报,不宜辄行。”

自此,邓艾的命运便开始悬了起来,只需一个小小的噱头,人生的命运必将急转直下。

▲邓艾剧照

不久,钟会、胡烈、师纂(司马昭安插在邓艾身边的军司马)等人均上告邓艾“悖逆作乱、变衅以结”。

于是,司马昭以皇帝之名下诏书给钟会,要求将邓艾囚禁起来,并押送回京城。

数日后,钟会作乱被杀,邓艾的旧将想要追回其槛车,却被卫瓘和田续等人抢先一步在绵竹西追到。

最终,邓艾只能仰天长叹:“艾忠臣也,一至此乎!白起之酷,复见于今日矣。”(《汉晋春秋》)

语毕,便与其子邓忠一同被杀。

同时,因受邓艾牵连,在洛阳的另一个儿子,也被诛杀。所幸,司马昭并没有“斩草除根”,并放过了邓忠的儿子邓朗(邓艾嫡孙)、邓千秋(次孙),但也被流放到了西域一带。

直至西晋司马炎时期的泰始九年(273年),邓朗和邓千秋才在邓艾旧将(曾随邓艾一同灭蜀)时任魏兴太守段灼的上书申冤下,得以恢复名节。

▲邓艾、姜维剧照

邓朗先被任命为郞中,后又迁为定陵令,直至新都太守。谁知,在还未赴任新都太守之时,却因襄阳失火,邓朗与母亲、妻子及两个侄儿均被大火烧死。所幸,长子邓韬、次子邓行幸免于难。此后,史料中再也难见邓艾后人的踪迹了。

邓千秋则被光禄大夫王戎(字浚冲,竹林七贤之一)征为掾吏,也有了不错的仕途,但史料未见其子辈记载。

其实,纵观历史人物,从迅速登顶人生巅峰,又迅速坠入人生深渊的事例,并不鲜见。例如:文种、白起、韩信、李自成、吴三桂等。难怪,马云曾也曾对人言:“我现在有多成功,也就有多危险。”

所以说,人越是在辉煌之时,则越是要守住初心,越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越是要回馈社会……否则,迎接自己的可能就是短暂辉煌下的危险深渊了。

图片来源网络

邓艾被杀后,他的后人怎么样了?

说到邓艾,都知道他是一个非常有军事才能的人才,也是司马懿最得力的门生。如果说三国后期哪一个魏国将领可以和姜维旗鼓相当,非邓艾莫属,相比钟会,邓艾还是要强于他很多的。

其实,姜维和邓艾就像是过去的诸葛亮和司马懿一样,正是因为邓艾的出现,让姜维有一种既生维何生艾的感觉。

蜀汉的灭亡在当时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三国后期,蜀国已经是没有救了,即便那个时候蜀国上下还有十万左右兵马,但是人才的断层才是最厉害的,也是其最致命的。

相比魏国,魏国人才众多,第二代人才依旧强大,这也是魏国最终能够消灭求婚的原因。 当年司马昭向众人询问攻打蜀国的意见之时,只有钟会建议主动出击蜀国,其他人一直认为不合适。但是,在钟会的劝说下,司马昭选择了钟会的建议。

而钟会在得到了率军出击蜀国的机会之后,第一个要说服的就是邓艾,得到邓艾的帮助,钟会觉得邓艾加入其中,会让蜀国更容易被消灭。

在钟会率军出击蜀国之后,并没有像钟会想的那样简单,魏国大军遭到了姜维了顽强抵抗以至于他们寸步难行,这个时候邓艾决定豁出性命搏一搏——偷渡阴平。

就在钟会被姜维挡的产生了撤军的念头时,邓艾居然成功了,兵临成都城下,刘禅开城投降,此时的姜维也不得不向钟会投降。

在建立了旷世奇功之后,邓艾越来越飘,这也导致最后被钟会和卫瓘两个人陷害的结果。其实,就连司马昭自己都怀疑,究竟邓艾是不是像钟会和卫瓘说的那样呢?不过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将邓艾杀掉了。在邓艾被杀掉之后,他的家人怎样了呢?

当年魏国实行的政策,将士们在外出征,家人要都留在洛阳,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在钟会造反的时候,很多人都不愿意跟着钟会造反的原因,一旦他们在这边跟着钟会造反了,那么他们的家人就完蛋了。

所以,当时邓艾的家人大部分都就在了洛阳,只有他的儿子邓忠随他出征,随着邓艾被杀掉,邓忠也被一起杀掉了。

在邓艾被杀之后,他留在洛阳的那些家人们也有一部分被杀掉了,特别是他的儿子们全部被杀掉。虽然他的妻子和儿媳们没有被杀掉,但是大多数都被流放到了边境,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不过他的孙子们后来也有了出头之日,经过了十年的流放,终于邓艾被平反了。 邓艾的两个所以邓朗和邓千秋分别获得了为官的机会,甚至邓朗还当上了新都太守,不过还没有到任,就随着一场意外而死掉了。而另一位孙子邓千秋之前在王戎手下某事,但是,在王戎手下没几年就因病去世了。

可以说两兄弟的命运也比较悲催,祖父被平反,终于有了重新为官的机会,但是他们的命运却都不怎么样。

邓艾被杀后,他的后人怎么样了?

三国时魏国的名将邓艾可以说是一位悲情英雄,他智勇双全,屡战姜维,偷渡阴平,直捣成都,终至刘禅率众投降,为灭蜀立下头等大功。可这样一位厥功至伟的将军,却因居功自傲,被钟会诬陷谋反,最终被监军卫瓘诛杀于绵竹。

邓艾家族原为南阳新野的望族,但到了邓艾这一代的时候,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邓氏家族早已没落,但邓艾依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于是,颇有学识的邓艾在成年后担任了典农都尉学士。这一职务本来是出任重要职务的跳板,可由于邓艾口吃,只做了个看守稻草的小职员。这一做就是十多年,后来总算升官做到了典农功曹的职位。

邓艾虽然官轻位微,但他非常喜欢军事,讲起排兵布阵头头是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邓艾有一次去洛阳报送文件,偶遇洛阳太尉司马懿。司马懿慧眼识才,把他征召为太尉府的掾属。

这是邓艾的人生重大转机,司马懿对邓艾非常器重,不久邓艾又升为了尚书郎。正始初,司马懿又派邓艾巡视屯田工作。对邓艾提出的颇有见地的建议,司马懿一一采纳。

正始四年,邓艾出任参征西军事、南安太守。在嘉平元年时,邓艾在参与对蜀将姜维的作战中,智勇双全,逼走姜维,立下大功,封关内侯,加讨寇将军,升城阳太守。

后邓艾多次与姜维交锋,战绩不俗。甘露元年,邓艾在段谷大败姜维,因功升为征西将军,晋封邓侯。

景元四年,魏大将军司马昭以邓艾、诸葛绪、钟会三将,兵分三路讨伐蜀国。钟会专权诬告诸葛绪畏敌,诸葛绪被治罪,钟会遂军南下,被姜维阻滞在剑阁,进退不得。而邓艾出奇不意,率部偷渡阴平,攻入蜀地。随着刘禅的投降,蜀汉政权宣告覆亡。

邓艾在灭蜀后居功自傲,擅自任命了大批蜀汉官吏。而这些把柄被主帅钟会抓住,在司马昭面前屡进谗言,诬陷邓艾谋反。

于是,司马昭派监军卫瓘逮捕邓艾及其子邓忠,押往京城。被捕后的邓艾悲愤交加,仰天长叹白起境遇今日重现。

景元五年正月,钟会除去邓艾后,阴谋叛乱,钟会被部将诛杀,由监军卫瓘主持军务。钟会造反,本来邓艾会乘机雪冤,但由于卫瓘也参与了对邓艾的诬陷,因此他必除邓艾而后快,以免夜长梦多。于是,他派护军田续将邓艾父子诛杀于绵竹。

邓艾、邓忠父子被杀于绵竹之后,他留在洛阳的儿子们也全部遭到诛杀,家中的女眷及年幼的孙子被发配西域。

直到9年之后,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邓艾才得以沉冤得雪,他的亲属也结束了发配,其孙子邓朗还被任命了郎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