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修建的汉中防线牢不可破,为什么姜维仅一个月就丢失汉中?
把魏延和姜维在汉中防御上的表现直接对比是不合适的。姜维时期的蜀汉已经不可能继续执行魏延时期的防御方针了。
姜维改变防御方略,“聚兵敛谷”,最终失败,历来为后人所诟病。可是,仔细回顾这段历史,姜维未必是错在“聚兵敛谷”上。
姜维的“改革”从魏延驻守汉中开始,蜀汉在汉中的防御方针是“御敌于国门之外”,依托秦岭之险,在各险要处驻扎,把魏军阻挡在汉中之外。
姜维改变防御魏延留下策略的时间,正是在寿春之战结束,司马家击败国内反对派与东吴,可能大举攻蜀时。258年,姜维做出了修改。
姜维认为,一旦得知敌军将来犯,就收缩兵力于汉、乐两城,放敌人入平原。然后,依托阳安关(阳平关)防御敌人。然后,蜀军再以“游军”骚扰敌军。敌人在汉中攻关不克,野无所掠,必然只能撤退。待敌退却,蜀军再各路合击,大败敌军。
姜维已无法像魏延时期一样部署防御很多朋友认为:姜维不把主力放在汉中,是“开门缉盗”,自取灭亡。
可是,姜维已经没有条件继承“魏延计划”了。
因为:魏国在陇西地区的强大。
自陇西地区南下,攻取武都、阴平后,既可以直接威胁侧后的汉寿、剑阁,也可以南下威胁绵竹、涪城(如后来邓艾所做的)。邓艾走阴平小道,不是什么秘密通道,直到东汉时期还在使用。邓艾走阴平道之所为称为“出奇”,主要是指在时间紧急、条件艰苦的情况下迅速走通这条废弃已久的通道,不是因为他走的是什么秘密通道。
假如让实力强大的魏军控制武都、阴平,那么,汉中即使各个通道稳如泰山,也起不到屏障西川的作用了。
刘秀灭公孙述之战,注意北路军路线。在曹操丢失汉中后,认为他已无力守住武都等地,迁徙人口离境。
而刘备集团一直也没时间搭理,直到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后,才出兵攻取了武都、阴平。
这是因为,东汉时期,以关东士族为主要领导集团,对关西之地一直十分轻视。他们甚至曾经讨论过是否要放弃关西地区。汉羌战争中,这些地区都残破不堪,力量薄弱。作为东汉继承者的曹魏,在很长时间内,不要说陇西地区,就是关中地区,都残破不堪。
这也是曹操每次打汉中都气喘吁吁的原因(即使是打张鲁),也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一度极为顺利的主要原因。可是,随着曹魏国力的恢复,以及与蜀汉在陇西地区的长期较量。曹魏在陇西、关中地区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恢复。
司马懿时期,关中等地的经济得到恢复,邓艾时期,陇西的经济得到恢复。
因此,姜维已经不可能再像过去魏延、王平时期一样,专心驻屯汉中了。
这或许也是姜维近乎走火入魔一般攻略陇西的主要原因,在他看来,陇西方向的威胁不比汉中小,而他在陇西地区羌人中的基础,使他自认为有能力争夺这一地区。
后人指责姜维不屯兵汉中,这可能是一种误解,此时的武都、阴平,已经是蜀汉防御不可获取的一部分,两头都必须保住!
在最后的魏灭蜀之战中,我们也会发现,不管是西线攻势的邓艾、诸葛绪,还是直接出午口的魏兴刘钦,都没有走汉中严加防御的几个通道!在这种情况下,想继续以魏延时期的方略来组织防守,一厢情愿!
汉中“聚兵敛谷”缘自力量不足在谈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看一下曹爽时期发动的兴势之战。
244年,曹爽下令夏侯玄发起伐蜀战争。
蜀汉主力远在涪城,蜀军在汉中兵力不多。因此,众将都建议收缩兵力于汉、乐两城。
王平坚决否决了收缩兵力的建议。他的理由有两个:1、收缩兵力后,阳安关直接暴露在敌军攻击下;
2、汉中耕种多在平原,放魏军进入平原后,这些全部会资敌!
因此,王平坚持下令各军坚守关隘,并率领预备队加强兴势。随后,王平巧妙运用疑兵计,奋力堵住夏侯玄。
尽管蜀汉援军一个月后才抵达,但夏侯玄在谷中兵力难以展开,运输困难,最终无功而返。
此战表现出了此时蜀军守汉中的困难。
1、兵力不足。
诸将提出收缩兵力,自然是感觉到分散布防,压力大,难以守住。
这是因为,蜀汉在历次北伐中,国力损耗大,可用之兵不多,但防御面积被迫扩大,使得兵力已经捉膝见肘。你秦岭关隘,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是需要足够人防守的呀!
而蜀道难行,分散部署,一旦一处被突破,其他通道的蜀军将完全成为摆设。
因此,兴势之战中,蜀军将领感于兵力不足,希望收缩兵力。
幸亏此战中,夏侯玄指挥上有问题,使得王平轻易判断作战地点,从容选择作战地点,使得夏侯玄兵力优势无法实施。魏灭蜀之战,钟会以绝对兵力优势多路进攻,这种情况下,汉中预备队如何救援呢?
2、汉中防御战的范示,前沿迟滞+主力支援
此战中,涪城的援军抵达战场,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由于曹操撤出汉中时迁徙走人口,汉中地区长期无法自给自足,补给多依赖西川。
即使诸葛亮屯田,也只能解决部分问题。
蜀汉前期,益州保存完好,基本能支撑汉中补给。但到了蜀汉后期,连年北伐,国力损耗。
蜀汉灭亡时,国库钱财还不够当初刘备一次性赏赐给诸葛亮、法正、赵云的。这种情况下,汉中驻扎军力只能维持在较低水平上,主力选择便于补给处,如蒋琬选择涪城。费祎选择汉寿。
姜维制定这个计划后,也长期驻军在汉寿(同时照顾武都和关中两个战场)。但在战争前一年,姜维避难到沓中,使得这个防御体系因为内部政治斗争的因素遭到了破坏!即便如此,在魏灭蜀之战中,姜维在邓艾、诸葛绪的持续纠缠下,也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抵达战场(但阳安关已失)。
3、王平拒绝收缩兵力的顾虑。
王平拒绝收缩兵力,正如他自己所说,一是担心阳安关有失,二是担心汉中粮食资敌。
姜维采取的方略,是在兴势之战的经验、教训下采取的。
聚兵敛谷,可能不是姜维不顾实力悬殊一味谋攻,很可能恰恰是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作出的无奈之举。总的来说,姜维的这个举措,并非如后世随意所说的“昧于形势”。
262年,在魏国决议伐蜀时,对蜀汉问题最有发言权的邓艾就表示:蜀汉的防御没有破绽,不可讨伐!
邓艾都如此说,后人如果不假思索说姜维“聚兵敛谷”傻逼,是不是有点事后诸葛呢?
钟会的谋划与长期在一线的邓艾不同,长期跟着司马昭谋划的钟会对魏国通盘形势更了解。淮南三叛,吴国极力干涉,都丝毫奈何不了魏半分,东吴已经衰落,对魏已经不构成威胁了。同时,魏国国内的反司马派也在连续博弈中被基本消灭,司马家后顾之忧也基本消除。
所以,魏国、司马家可以一心一意伐蜀了!钟会在于司马昭进行缜密的谋划,详细考察了地形、局势后,做出了部署。
1、打造船只,扬言伐吴。
魏立国以来,因“蜀远吴近”,魏伐吴的频率远远多于攻蜀。淮南三叛时,吴国出兵,双方大打出手。钟会的这个假动作,也许瞒不住姜维,但麻痹刘禅、黄皓还是可以的;
2、拌住姜维主力。
以邓艾率军3万,绊住老对手姜维。同时,诸葛绪自祁山进军桥头,切断姜维回援汉中之路。
3、主力分多路攻汉中。
钟会自率12万大军,进攻仅有3万人的汉中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钟会指出:如果蜀军分散防御,兵力分散。钟会以大军屠城,精锐掠野。
因此,钟会的灭蜀计划中,假定姜维是延续老方法的。姜维是不是“聚兵”,并不关键。但“敛谷”,无疑可能破坏钟会的计划。
同时,在这份进军方略中,不仅有原对蜀前线的部队,还有中军,甚至还有从魏兴方向的军队。也就是说,不仅有走几个常见通道的魏军,东西两个方向,都有“不走寻常路”的部队。这样的部署下,蜀军企图像以前一样凭借秦岭险阻防御,一厢情愿!
姜维方略未实现1、当钟会在关中治军时,姜维已经意识到攻蜀之战将很可能迅速发生。
因此,姜维立刻请求派张翼支援阳安关;廖化进军阴平,保护姜维入汉中后路。
可是,黄皓相信巫言,认为魏军不会来犯,没有立刻做出行动。直到大战展开,才派军行动,为时已晚。
2、出色机动,抵不住意外
姜维在灵活机动用兵后,忽悠诸葛绪,获取了回汉中的路径,却得知阳安关已失。
原来,钟会大军进攻时,攻汉、乐二城不克,集中进攻阳安关。
蒋舒诈称出城迎敌,但却顺势投降。傅佥猝不及防,力战而死,阳安关破。
小编以为,蒋舒投降的行动这么熟练,应该是钟会在筹划期间,就已经联络好的。擅长政治工作,是钟会的一个专长。钟会拜祭诸葛亮,在剑阁对峙期间,钟会更是试图策反姜维。
当姜维摆脱诸葛绪后,阳安关已失,只得退守剑阁。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就不说了。
蜀汉人心离散、国力损耗,是姜维败亡的主要原因整个魏灭蜀战争中,蜀汉集团都暴露了人心离散的“必亡"之象。
如果还能保持刘备时期的上下一心,蜀虽弱,未必亡!最高层的权力斗争,使姜维只得远驻沓中,既远离汉中,又容易被敌军牵制。
在守将中,重要位置的武将更是叛变不断:不管是蒋舒在阳平关的投降,还是马邈在江油的投降,抑或是邓艾兵临成都时各大臣的强烈投降建议,都表现出:蜀汉人心已散,不管主将是姜维,还是魏延,恐怕都无力回天了。
因此,姜维最终失败,并非错在“聚兵敛谷”,而是错在他北伐无功(重点是无功),劳民伤财。国力衰落至此,人心离散至此,面对敌军的决定性打击,可以做的选择不多了。即使邓艾不出阴平奇兵而钟会班师回朝,这样的西蜀,又能再坚持多久呢?
自己思考的观点,或有不周,欢迎文明指正。
魏延修建的汉中防线牢不可破,为什么姜维仅一个月就丢失汉中?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他是蜀汉昭烈帝刘备在位时的重臣,也是蜀后主刘禅继位前期蜀国的国防中坚。
当初,刘备率军攻取汉中还成都时,要选一将留守,大家都以为此重任非身经百战的猛将张飞莫属,张飞也有此意,刘备却慧眼识才,破格提拔了彼时还默默无闻的牙门将军魏延。大家见刘备如此,都有些惊讶。
当时的蜀军中将星闪耀,人才济济,除关羽驻守荆州外,张飞、赵云、马超甚至老将黄忠都比魏延名头响亮,按理说汉中太守一职咋都轮不到资历尚浅的魏延。可善于识人的刘备偏偏就看好他,将镇守汉中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
其实,刘备心里有数:关、张、赵、马、黄都是勇冠三军的骁将,这几位冲锋陷阵、乱军中直取上将首级都不在话下,若论起奇谋将略、诡诈用兵来,都不如足智多谋的魏延。在选谁担任汉中太守一事上,刘备反复斟酌,终于弃张飞而任魏延,从事后效果来看,他的抉择无疑是明智的。
刘备拜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在蜀军中的地位仅次于关、张。
客观的说,“发于卒伍”的魏延是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若论军事业务水准,甚至不逊于诸葛亮。而且,历史上真实的魏延,绝非演义小说里描写的那样是一个长有“反骨”的反面角色,相反,他谋勇兼具,对蜀汉忠心耿耿,且屡次化解曹魏欲染指汉中的企图,他和王平用相同的防御法替蜀国牢牢地把守住了汉中这个北大门,时间跨度竟长达40年。
魏延据守汉中之初 ,正值蜀汉政权岌岌可危之时 。公元219年,留守荆州的蜀汉前将军关羽突然发起了针对曹魏的襄樊战役,开局时所向披靡,形势大好,不料却被盟友东吴抄了后路,关羽兵败身死。之后,刘备为复夺荆州,同时为关羽报仇,率大军空国而出,讨伐东吴,因战略战术失误,蜀军在彝陵(今湖北宜昌)被吴将陆逊击溃,刘备领残军逃回白帝城,不久就在抑郁自责中病死。蜀军东征惨败,导致刚建立不久的蜀汉政权内部一片骚然,叛乱、哗变、内讧此起彼伏,北方强大的曹魏虎视眈眈,随时有可能侵入汉中。
魏延果然有大将之才。他统兵有方,攻守得当,屡次击退魏军的攻伐,使其无机可乘,长时间不敢轻易图谋汉中。魏延极善以奇用兵,战略战术运用得无懈可击,不仅让曹魏谋夺汉中的企图一次次落空,也为稳定蜀国的政局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他也用事实证明了当初先主力排众议攫拔自己是多么的英明睿智。
那么,面对咄咄逼人的魏军,魏延是怎样做到使汉中固若金汤的呢?
《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一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意思是:当初刘备让魏延镇守汉中时,(魏延)将大部分兵力都部署在(汉中)外围以御敌,若魏军来攻,因外围蜀军牵制,轻易攻不进来。兴势山一役,王平之所以能击溃曹爽,就是因为坚守了这个方法。这个方法看似简单,却是参透了汉中附近的山川地貌以及敌我态势而制定出的最行之有效的防御方法,魏延之所以能坚守汉中长达40年,就是坚定不移执行了“以城垣为依托,将主力分散部署在外围,使敌军无法集中力量直捣核心,再相机发起反攻,驱逐或歼灭汹汹来犯之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正确方针。
诸葛亮死后,被誉为“陇西奇才”的姜维承袭了他的衣钵,开始独揽蜀汉军政大权。他全面主持蜀国军政后改变了以前的军事作战思路,特别是在防守汉中上,用一种全新的作战理念取代了魏延、王平屡被验证的成功模式。
姜维认为,魏延制定的策略过于保守,它虽可以防御敌人,但却不能大规模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使敌可以一次次卷土重来。姜维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战法,叫“敛兵聚谷”。就是等魏军进攻时,撤回部署在外围的兵力,再坚壁清野,重兵据守汉、乐二城,拖住魏军使其无法进兵平原地区。 蜀军则不停地派出小股游兵袭扰敌军,使其不得休息,待敌粮草耗尽, 疲惫不堪,被迫撤军时,以逸待劳的蜀军大部队全力出击,定可歼灭来犯之敌,大获全胜。
姜维否定了魏延的战略方针后,开始全面实施自己的“ 新军事思想”。他将部署在外围的蜀军主力全部撤回,命蒋斌守汉城,王含守乐城,为了增加防御力量,他又下令在建威等地修筑了大量的军事堡垒。
姜维的战略战术思维听起来很有道理,却忽略了魏、蜀间的军事实力差距,将敌人放进来关门打狗确实是好办法,但自己必须有远超敌军的实力以及超强的机动能力才有必胜把握。蜀军以步卒为主,长于山地战,而来自北方的魏军以骑兵为主,来去如风,迅捷飘忽,机动能力比蜀军强太多。姜维之法实际上是以短击长。即使魏军矢尽粮绝,被迫回撤,靠两条腿追击的蜀军跑得过魏军的四条腿吗?机动能力远逊对方,对撤退魏军实施合围并一举围歼的计划很难奏效。
更加危险的是,姜维将魏延布防在外围的兵力全部撤回,重兵把守汉、乐二城,实际上战略纵深已大大缩小。魏军长驱直入,一旦攻破汉、乐防线中的一个点,整个汉中防御就会被撕开一个大口子。
魏军如果攻破汉、乐防线,其后一马平川的汉中谷地便无险可守,取汉中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汉中一失,西川就等于门户洞开,危若累卵了。后来发生的事证明,正是由于魏军一举突破了汉、乐防线,直接导致了汉中失守。汉中沦陷,蜀汉的灭亡也就指日可待了。魏延用攻守平衡之法,牢牢扼守了40年的战略要地汉中,到姜维手上很短的时间(个把月)就拱手送敌了。
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后,魏军大将钟会、邓艾率军进击汉中,蜀军按姜维的战前部署,退守汉、乐二城。钟会命魏将荀凯和李辅各领一万人马分别围住二城。他自己则率主力绕过二城继续前进,最后顺利地西出阳安关。
如此一来,姜维精心构筑的汉、乐防线不攻自破,汉中也就成了魏军的禁脔。钟会率大军围攻剑阁之时,邓艾就可以率偏师从容地寻找入川捷径,最后偷渡阴平,突然杀到成都城下。如果汉中不丢,蜀汉凭借险峻的山川地理优势抵御入侵,绝不会那么快就匆匆退出历史舞台的。
蜀汉智者费袆曾经告诫过姜维,希望他戒急用忍,缓缓用兵,不要侥幸地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靠速战速决击垮曹魏,兴复汉室,一旦出现纰漏,很可能满盘皆输,连翻盘的机会都没有。姜维在事关蜀国存亡的危急时刻,居然祭出昏招,以己之短,攻敌之长,确实令人难测其动机。姜维擅自改变魏延卓有成效的作战理念,致使汉中易手,西川朝不保夕,肩负振兴蜀国重任的他为何如此大胆轻率呢?西晋大儒傅玄对他的一句评价很是精准:“维为人好立功名”。就是说姜维好大喜功,为了自己建功立业,他冒险急进,想迅速成功,以致利令智昏,居然赌上了国运,结果不仅自己没有建功,还彻底断送了蜀汉的江山社稷。
【写作辛苦 剽窃必究】【插图源自网络】
魏延修建的汉中防线牢不可破,为什么姜维仅一个月就丢失汉中?
首先纠正一个问题中的错误,魏延镇守汉中13年,并非题目中的40年。而姜维镇守汉中15年,并非题目中的一个月,最后汉中在姜维手中丢失。那么为什么汉中会在姜维手中丢失?姜维有责任吗?我给大家分析一下。
关于汉中的防守问题,有一个原则叫谁进攻,谁负责防守。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谁北上伐魏,谁负责防守汉中,这叫攻防一体化。当然也不全是这样的情况。
刘备夺取汉中后,任命的第一个镇北将军,也即汉中太守为魏延。当时的情况是魏延只负责防守北方曹魏的进攻就可以了,也就是说是单纯的防守。
刘备死后,诸葛亮立主北伐。诸葛亮把魏延带走用于进攻关中,而汉中另派别人防守。例如,第一次北伐时是派赵云来防守汉中。这就叫谁进攻谁防守。也就是说诸葛亮负责北伐,也负责防守汉中。这时汉中防守的主要责任人其实是诸葛亮,而魏延是丞相司马,负责进攻。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魏延和杨仪争权,造成魏延被马岱所杀。至此13年间算是魏延镇守关中的时间,基本做到了力保汉中不失的目标。
魏延死后,吴懿入驻汉中,成为新的汉中太守。吴懿只是个过渡,只干了3年时间就被王平所替代,王平负责监管汉中事务,但是名义上仍然是吴懿镇守汉中。直到6年之后,王平官升大司马府前护军,王平才开始正式接手汉中,成为汉中太守。
王平继续沿袭魏延时期的防守策略,用重兵防守关中进汉中的五条栈道,并且在栈道口据险守城。曾经成功击败过曹爽的进攻。王平驻守汉中5年,在这5年间确保了汉中的稳定。
王平死后,紧接着费祎遇刺,于是姜维的权利有所扩大。费祎在位期间,给姜维的兵不过万,因此姜维没有打过什么大仗。费祎死后,姜维专权,既负责北伐,也负责防守汉中。
这时姜维改变防守策略,将兵力收缩至汉、乐二城,将漫长曲折难走的栈道交给了魏国。用姜维的话说,这叫诱敌深入,以退为进,将敌人放进来打,以求取得大的战果。结果主力都被姜维调去攻取狄道和陇西,汉中兵力空虚。
汉中兵力空虚到什么程度呢?汉、乐二城每城只有五千人守卫。这还不是最要命的,要命的是姜维前后北伐十几次,战果都不大,造成反对北伐的声音越来越强烈。后来黄皓专政,直接在刘禅面前告姜维的状,说姜维连年征伐,空耗国库,劳民伤财。黄皓建议刘禅调姜维回来任益州刺史,夺取姜维的兵权。姜维知道后上书刘禅,要求惩办黄皓专权,巧言令色,扰乱朝纲。
其实当时的情况是大多数人支持黄皓,都对姜维不满,认为姜维这样打下去迟早会把蜀国的财政打垮。姜维自知有些理亏,于是上书刘禅要求滞留沓中,屯田养兵。刘禅为了缓和矛盾,批准了姜维的上书。
于是就造成了这样的情况,汉中主力被姜维带到了沓中,而汉中防守兵力薄弱。后来,司马昭看到有机可乘,于是在钟会建议下,兵分三路伐魏。左路和中路军负责堵截姜维,魏军主力十万人直扑汉中。
汉中兵力太少,再加上栈道上几乎无兵防守,因此钟会的十万大军几乎毫发无损的就占领了汉中,钟会留2万人围困汉、乐二城,然后率领其余兵力直扑成都。后来的事情就简单了,钟会被姜维追上,堵在剑门关。然后邓艾奇袭阴平,迫降成都,蜀国灭亡。
从汉中的丢失过程来看,姜维是有责任的。兵力全部被他带走了,防守的责任他却推给了刘禅。在钟会进军汉中的危机时刻,刘禅无奈紧急派廖化、张翼和董厥驰援汉中,但是已经晚了。钟会早已经进入了汉中。汉中一失,等于川蜀的臂膀被斩断,成都就岌岌可危了!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魏延防守汉中13年,吴懿防守汉中9年(过渡期3年),王平防守汉中5年,这些人在防守汉中期间,由于策略得当,不但防住了汉中,也对北伐有很大支持。王平死后,姜维负责防守汉中。姜维改变了原来的防守策略,弱化了关中入汉中栈道的防守,再加上朝廷内部的斗争(黄皓专权),最后被司马昭和钟会抓住机会,汉中丢失。这其中姜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魏延修建的汉中防线牢不可破,为什么姜维仅一个月就丢失汉中?
首先,汉中不是在姜维手上丢的!因为司马昭伐蜀时,负责汉中防御的并不是姜维。
汉中失守的时候,姜维早已受到了猜疑而驻军于距汉中千里之外的沓中,屯田避祸。
沓中位置在今甘肃省舟曲县一带。与汉中的距离,以现代公路里程有近四百公里,而古代道路更曲折,推测约有千里之远。
古代军队行军一千里路,需要多长时间?
以轻骑兵在无敌情之下、每日百里急行军,从沓中至汉中,也得十余日才能抵达。
如果步骑混合部队,那么正常行军速度每日四十里,急行军最多六十里/日。由此,须连续二十天急行军,才能走完一千里。
但连续急行军二十天,军中减员最少一半,因为大部分人吃不消!
如图,看一看沓中与汉中的距离有多远。
下面,讲一下魏军灭蜀之战与汉中失守的经过。
不要轻视姜维,姜维的军事才能是深得司马昭肯定的!司马昭以东、西两路大军伐蜀,
(1):东路大军由从未独立打过大仗的镇西将军钟会为主帅,率领由洛阳等地抽调召集组成的十余万人马,直取汉中。
钟会这一路,兵多将广,但战斗力明显不如邓艾的西路军。
(2):西路大军则以身经百战的宿将、征西将军邓艾为主帅,麾下集中了同样久历战斗的雍凉精兵共六万步骑,专门负责紧紧咬住沓中的姜维,使其无法分身去驰援汉中。
由此,集中精兵强将对付姜维,亦可见魏军对姜维的重视!
姜维突破邓艾的“四面围攻”之战。
其时,邓艾命诸葛绪率二万兵力迂回,直抄姜维后路。自已亲率天水太守王颀、陇西太守牵弘、金城太守杨欣等,分别从三面围攻驻军沓中的姜维。
而姜维已判断出魏国大举伐蜀,放弃交战,率军急退,让邓艾等蓄力已久打出的一拳,犹如打在了空气中。
因魏将诸葛绪已截断了阴平桥,堵住了姜维的退路。
于是姜维分兵冒充主力,从孔函谷绕到诸葛绪后方发动佯攻,做出一副要合力先围歼诸葛绪一路兵力的态势。
诸葛绪大惊,深怕后路被断,吓得全军后退了三十里,让出了桥头。于是,姜维趁机麾动大军过桥,退入了蜀境。
当诸葛绪察觉自己上当时,魏军再想追赶,却早已错失了战机。
就这样,姜维只是虚晃一枪,便击破了邓艾的四面围攻,全师而退。由此看姜维的将略,决非浪得虚名的!
然而,当姜维突围,在紧急驰援汉中的半道上,就获悉了汉中失守的消息。于是,便与将军张翼、廖化等合兵,聚众扼守剑阁。
自此之后,魏国的伐蜀大军,被阻于雄关之前,已经寸步不得再进。
钟会与司马昭,皆已有了撤军之心。
若非邓艾渡阴平,诸葛瞻轻敌浪战一役葬送了后方主力,造成了后主刘禅的投降。那么,魏国虽然己取汉中,但无法攻克剑阁,这次规模浩大的伐蜀之战,马上便要失败了。
汉中失守的经过。后世有人评论,只因姜维更改了自诸葛亮逝世后蜀汉长期以来的汉中防御规划,
改了什么?
就是放弃了据关阻险、层层扼守。而是聚兵于汉、乐二城,待魏军进来,便集中力量以野战聚歼之。
实际姜维这计划也没有错,因为蜀军训练有素,甲坚兵利,姜维正是根据这个特点制定的防御,且在姜维掌军权时,也从未出过纰漏。
兵法曰:内无可战之兵,则外无可守之城!
蜀后主偏信偏听,内政开始荒废,姜维避祸,这样一来,蜀军的军心士气早已不是当年了。
钟会大军攻击汉中时,蜀国汉中主将、关中都督傅佥麾下部将蒋舒,正因为被降职而心怀怨恨。
蒋舒忽悠本想坚守待援的傅佥出战。趁傅佥出战之时,他却背后捅刀,率众投降了魏军。
可见,如果兵将不和,军心已散,就算诸葛亮重生,那也难以建功立业了!
傅佥战死,关城沦陷,汉中地区诸城的防御便像雪崩一样,纷纷被魏军攻克。
所以,汉中失守,是因为蜀汉的军事政事日渐荒废之下的大势所致,并不是姜维的责任!
【图来自网络】
魏延修建的汉中防线牢不可破,为什么姜维仅一个月就丢失汉中?
魏延在汉中的时间大约有十五年,公元219年,刘备夺取汉中,留魏延镇守,8年后的227年,诸葛亮率师北伐,汉中的实际防务的总指挥权是在诸葛亮手中。公元234年,魏延终。
为什么刘备要将魏延留守汉中呢?
如果仅以军事能力的话,当时刘备手下人才还算充足,具备承担此重任的也不乏其他将领。尤其是张飞,更受到众人的期许。
但是,刘备是有全方位考虑的。
《三国志》记载:
【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
张飞这个人,对身居高位有才能的人很敬重,但对部下却过分苛刻,刑罚处置失当,常常鞭挞士卒,却又不加防备,留在左右。如果是率兵进攻,这种方式还勉强可以维持,但是做为一个防御的主将,这就太危险了。
而魏延的做法,与张飞不同,“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魏延对部下很体恤,能勇敢作战,自尊心很强。从性格上分析,他非常适合做独当一面的防御型主将。
那么魏延的防御策略呢?
【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敌方强大,我就坚守不出。敌方较弱,我就主动进攻,打一场歼灭战。
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防守策略,还是主动防御,信心满满。这就让刘备放心了。
同时,有魏延的镇守,张飞等将领就解放出来了,完全可以做为预备队增援。
那么魏延镇守汉中的具体战略布署是怎样的呢?
重点布防外沿防御阵地,利用优势地形节节抗击,着重于僵持与消耗敌方实力。
这个办法对不对呢?很对。
因为当时蜀国的情况是兵少将多,后备力量持久坚强。选择这样的防御方式一点问题都没有。
后来,诸葛亮病故于北伐军中,蜀军内乱,魏延失势被杀。魏延死后,吴懿、王平、胡济等人先后镇守汉中,他们仍然继续采取魏延的防守策略。
王平镇守期间,曹爽率十万兵马来攻,但在王平的严密防守下,曹爽无能为力,只好退去。
但是,要注意的是,王平身经百战,又对军事地形素有专工,而曹爽的军事能力并不强。王平的胜利理所当然。
到了蜀汉后期,姜维放弃了这种防御战略方式,“敛兵聚谷”,几年之后,曹魏发动全面灭蜀之战,汉中沦陷。
姜维的战略是错误的吗?
也不是,是双方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往曹魏的进攻,是以汉中为目标,一个主攻方向,兵力也不敷分配,以往的战略对策是可以应付的。
诸葛亮北伐期间,在汉中修筑了两座城池汉城和乐陵,互为犄角,相互增援,且能对前沿外围防御阵地提供有力支持。在这样的支持下,可以利用外沿防御将魏军挡在外线。
但姜维面对的形势与以往大不相同。这次曹魏是以灭蜀为主要战略目标,兵分多路,各有主将,指挥员的水平都相当高。而蜀军兵力不足,缺少独当一面的重将,再采取以往的方式,必然被各个击破。
前期,姜维屡次北伐,胜胜败败,兵力损失很大。姜维取消这些外围据点,坚守汉、乐二城,就能够集中一部分兵力,诱敌深入,拉长敌方的后勤补给线,坚壁清野,针对敌方补给线暴露出来的破绽,进行打击。 甚至可以出动奇兵,封锁其退路,组织歼灭。
这个战略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最终失败了。责任却不在姜维。
如果依旧像之前那样,将兵力分散到各个据点,防御作用非常有限,而且容易出现疏漏。将他们改为灵活的机动部队,配合汉城、乐城灭敌,反而更加稳妥。
钟会率十三万大军进入汉中,乐汉二城都成功守住,钟会只能留下一部分兵力监视围困,率主力绕过,攻打阳安关。
但阳安关出了叛徒――蒋舒。这个家伙出卖了国家,导致主将傅佥战死,阳安关失守。
姜维的战略计划完全被打乱,汉中沦陷。
再严密高超的策划,也架不住内部的叛变和出卖。姜维的失败,非战之罪,亦非计之拙。
大家要注意,魏延坚守汉中之时,曾说过一句话,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敌方偏将率十万军前来,魏延要“吞之”,请问,怎么“吞之”?
靠外线防御,能“吞之”吗?当然不可能,魏延也依然会采取诱敌深入,关门打狗,打歼灭战的方式。
魏延和姜维都是蜀汉优秀的将领,都能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而选择不同的战略战术。不能片面地以结果而论高低。
危急关头,姜维面对魏国大军的重重阻拦,依然巧渡阴平,回到剑阁。摁得钟会寸步难进。
甚至刘禅降魏后,姜维还能筹划翻盘,几乎得手。计划虽未能实现,但却一箭双雕,干掉了钟会和邓艾。为国家尽忠竭智到最后一息,其智计、胆气、谋略和忠诚,哪一点比魏延逊色半分?
魏延修建的汉中防线牢不可破,为什么姜维仅一个月就丢失汉中?
这个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魏蜀双方的战略方针都有所改变。
在魏延镇守汉中的年代,曹操是夺取汉中之后主动走人的,当时的魏国是在实行战略收缩的。为什么?因为曹操这个时候图谋代汉,内部不稳,荀彧、崔琰等名士,耿纪、金祎等汉朝遗老连番发动反对曹操的斗争,而刘备、孙权也趁此利好不断的进攻,曹操在汉中、荆州、淮南三条防线上遭受刘备、孙权的轮番进攻,有所不支。
这个时候,汉中的地势,从北方来看是交通不便,如果屯大军在汉中,补给费力,且在群山之中,容易被分割包围,不能策应东部战线。从南方来看,则蜀道本来艰难,进出汉中虽难,但也不比蜀道更难,所以必须夺到手里。
因为曹刘双方对汉中的看法不同,所以争夺汉中的决心也不同,最终以曹操主动退却收场,刘备夺取了汉中。此后曹操对西部战线采取守势,在中部荆州战线做掉了关羽,所以这时魏延哪怕守卫的部队不多,曹军也不会大举进攻汉中,自然守得住了。
后来诸葛亮北伐时代,魏国贯彻西守东攻的战略方针,西部战线勉力招架,自然也不会去攻打汉中。到诸葛亮死后,魏国曹爽有发动汉中战役,但是受阻于蜀将王平,不得不退兵。
虽然这个时候魏国的方针变化了,开始进攻蜀汉了,但如果蜀汉的方针不变化,汉中还是很难攻下。魏延的防守策略是派兵占住所有的山谷通道,避免把魏军漏进汉中,但姜维认为这种办法虽能守住汉中,却不能获利,不如把魏军放进汉中,拉长他们的补给线,坚守汉中的汉、乐二城,等到魏军不及发生危机以后再追杀,可以得到大胜,其实就是拿汉中当诱饵。另外从汉中守军里匀出来的多余的部队也可以用来北伐。
但是当魏军大举伐蜀时,蜀汉已经人心尽失,魏军人数众多,杀入汉中后围住汉乐二城,继续南下。这样汉中就是去了诱饵作用,全部被魏军夺取。然后在此基础上,邓艾得以偷渡阴平,灭亡蜀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