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20万常备军队,还有长江天险,为何东吴仅4个月就亡国了?

仔细回顾晋灭吴之战,我们会发现,东吴并不那么好打。

这场后人眼中摧枯拉朽、势如破竹的战争,依然可称为古代战争中的经典之作!

吴虽弱,不易灭

孙皓投降时,献上吴国图籍。计四州、四十三郡、五十二万三千户,军队二十三万!

灭亡时,仍有军二十三万!东吴并不好打。

长江天险+强力水师,若有良将,北方虽强,不易图之。

虽然说万里长江万里长,哪里都可以打,可是,真正在所必争的几个点就那么几个。这几个重镇都在长年的对峙中得到了强化,并不容易攻克。

在晋灭吴之前的八年,272年,东吴的“国之藩表”西陵守将步阐叛变投晋,名将羊祜、杨肇趁机率军攻吴。结果,被陆抗击败。

而后来的灭吴战争,也充分说明:东吴的重要据点防御严密,极难攻克!诚然,孙皓执政后,猜忌大臣,刑罚无度,但是,赤壁之战时,东吴多数臣子不也主张投降吗?如果东吴能牢牢把握要点,晋不打破平衡,东吴的人心涣散就很难爆发!晋就已然灭不了吴!

因此,多数晋臣都反对发起灭吴战争。

那么,为什么晋朝发起灭吴战争后,依然势如破竹,一举成功呢?

淮南开发,东吴核心区域压力陡增,顾此失彼。

晋灭吴,战争进行的时间很短,但准备的时间却很长。

早在灭蜀之前,司马懿就认为“广田积谷为兼并吴之计”、“灭贼之要,在于积谷”。他委派邓艾进行实地考察。邓艾也不辱使命,在《济河论》中提出了屯田淮南之计。他在淮南兴修水利、通漕运、屯田储粮。

尽管后来发生了淮南三叛,但是,淮南的经济依然得到了恢复。

而到了280年,距离邓艾开发已过去三十年,距离淮南三叛结束已过去二十多年,晋在淮南方向的经济力、战斗力已经大大增加!

淮南方向压力的增加,对东吴的国防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后来,陆抗极力建议增加西陵防务 ,东吴没有满足。这既有东吴君臣失策之处,也有下游直接威胁加大,东吴顾此失彼之因。

同时,在后来的灭吴战争中,淮南方向的力量是最强的!

双管齐下

在晋灭吴之前,历史并没有提供给司马炎们多少跨过长江天险的经验,一切都要自己摸索!

羊祜做了两件对灭吴至关重要的准备。

自从灭蜀后,长江之险似乎与吴已经“共有之”了,而且,万里长江,处处可渡。但若没有制水权,晋军行动将处处被动,补给困难。即使晋军渡过长江天险,也难以为继。

后来北周的名将贺若敦就曾经趁着南朝湘州投靠之机进入湖南,但以南朝水军击败北周水军,北周军在湖南根本站不住脚,只得退出。

因此,老羊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做了两手准备。

1、军事上,在益州操练水师;2、政治上,收买吴人之心,并以“仁义”之礼与陆抗来往,树立“有德”形象。

历史证明,这两手准备,对后来的战争进程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计划泄露,千钧一发

羊祜死后,杜预接着积极准备。

准备时间长,有利有弊。

利,是准备得更充分;弊,是准备时间长了,动作太大,对方能知晓情报。

晋在益州打造战船,或许因为考虑不周,造船废料沿江而下,被东吴发现,汇报给了孙皓。

幸运的是,孙皓没有重视。否则,加强在三峡附近的军事部署,以当地的地形,晋即使有数倍的水师,恐怕也很难走出来。

孙皓没重视,但晋不能不重视呀!一旦对方反应过来,就麻烦了!

把握时机,立刻灭吴

从羊祜,到杜预,都极力主张尽快展开灭吴战争,但晋朝朝野一致反对,司马炎犹豫不决。

杜预在一份奏折中,提出了必须尽快行动,把握时机的建议!

现在我们的准备已经被敌人侦查到了!幸亏孙皓没有反应。可是,一旦孙皓醒悟,或者换了个领导人,他招揽人心,迁都武昌,加强沿江防御,那“晋虽有百万,无能为也”!

要打,就要快打,不然准备就白准备了!

五竖一横,全面开花

司马炎下定灭吴决心后,进行的灭吴方案也是被后世不断效仿的:五竖一横,全面开花。

五竖,就是在长江以北,从五个方向发起进攻。多路进攻,可以使东吴顾此失彼,充分发挥晋的整体优势。

一横,就是益州苦心打造的水师,在王𣿰的组织上,迅速东进,控制长江制水权。

同时,晋朝为了加强协同作战,规定:王𣿰过建平后,归杜预指挥;进入建康战场后,归王浑指挥,以达到合力破敌的效果!

艰难的开局

万事开头难。在发起进攻后,晋的进攻开展得并不是处处顺利!

东吴的坚城是不容易攻克的。

杜预进攻江陵,打不下!

王𣿰出三峡,地势险要!

王𣿰打建平,打不下!

如果在过去单点进攻的时期,可能进攻就到此为止了!

多点配合,轻松破局

可是,在如今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这些困难都可以克服!

杜预打不下江陵,也没困顿不前,而是去支持西线王𣿰。

三峡不好出,杜预从陆路攻破了荆门、夷道,帮助王𤀹走出了长江最为险要的区域。

王𣿰又被乐乡孙歆阻挡不能进,杜预率军乘船渡过长江,插旗放火,虚张声势。孙歆惊恐撤退,大败被擒!

王𣿰在肃清江面后,杜预才得以水陆配合,拿下了江陵。

自此,晋朝已经基本控制了荆州水域!

厚积薄发,战果稳固

在控制江陵等地后,晋朝长期收买人心的政策开始厚积薄发。

荆南各地、交州等地,传檄而定,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

原本可能成为东吴的战略纵深的区域,就在这厚积薄发之下,迅速归晋!

同时,此时吴军集中精锐在安徽,正准备与晋军王浑部决战,胜负难料。即使吴军击败王浑,并在水战中挫败晋军水师,晋军也已经牢牢在荆州、交州站稳脚跟,战果得到巩固,灭吴也只是时间问题!

进退失据的东吴

可是,吴军精锐在与王浑作战中全军覆灭!

孙皓派出的精锐由张悌率领,前往迎击。

过去,东吴可以坚守相持,伺机破敌。

可是,面对多点进攻,就没这么从容了!

沈莹认为:比起陆战,我们水战更有把握,我们应该等晋军水师来了后,先水战取胜,再回头来打敌人陆军;

张悌认为:如果等敌人的水师打到这里,说明上游已经失守了,那可能我们就人心崩溃,一哄而散了!应该立刻去打敌人陆军!

张悌的担忧、沈莹的建议都有合理性。

只是,不管是去主动上去打陆仗,还是坐等晋军控制荆州后压制过来,东吴都没有胜算。

留给东吴的正确选项不多!

主将不知兵,精锐被歼,东吴丧胆张悌在战役中的表现,暴露出他不知兵。

吴军出发后不久,遇到了王浑军的先锋张乔。吴军二话不说,上去围攻。此时,张乔请降,但却闭营不出!

哪有这样投降的?可是,张悌却接受了这个“投降”,留着张乔不理,继续北进。

到了板桥,吴军遇到王浑军主力,两军对阵,吴军败了!

吴军败不出意外,但败的过程,很说明问题!

此战中,吴军率先发起了进攻,丹阳精锐骁勇善战,奋力前冲,晋军列阵不动,拼死抵抗。吴军连续冲击三次不能取胜,两位将领被杀,士气受挫。晋军趁机发起反攻,吴军败退!

此时,原先“投降”的张乔马上在后方攻击吴军。吴军大败,张悌战死,精锐尽失!

此战的过程,说明了两个问题:

1、吴军正面作战中的特点已被摸透。

早在羊祜给晋武帝的信件中,就反复强调:吴军善战,但不能持久。

此战中,晋军先守后攻,先消耗吴军锐气,再一举反攻,正是在摸清吴军特点的情况下展开的。

2、吴军无良将。

吴军进攻不利而退,尚属正常。但退却组织很成问题。张乔兵力不多,发难时,如吴军中有张辽、吕蒙这样的将领,即使蒙受较大损失,不至全军覆没!

势如破竹

张悌的精锐覆灭后,晋军正式进入了势如破竹的阶段!

要说兵力,吴军有一战之力!但人心已散了!

孙皓先派游击将军张象率领万余水军前去迎战晋军水师。

结果:不战而降。

孙皓又派陶𣿰组织两万水军前去迎战。

结果:开战前吴军水师全部逃散!

大势已去,孙皓只得递降书。

吴亡!

回顾整个过程,我们会发现,仅就实力而言,吴并非山穷水尽,毫无办法。

孙皓虽暴虐无道、失去人心,但在战争初期,吴军在几个重要据点的防御依然让晋军难以直接击破!如果晋军组织不当,“等”不到吴军闻风丧胆的局面!

晋军之所以最后能一举拿下东吴,在于长期的筹划和严密的组织。

势如破竹,只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遗憾的是,在灭吴后,晋朝统治者却失去了这般慎重与精心,醉心享乐和内斗,终将中华大地带入了一段漫长的混乱!

坐拥20万常备军队,还有长江天险,为何东吴仅4个月就亡国了?

谢谢邀请。

三国的终结,历来令人唏嘘。曹魏政权得国与篡位禅让,最终也灭于禅位禅让。蜀汉得益州,刘璋投降换成刘禅投降。而东吴自孙权坐领江东,到孙皓坐失江东。

令人无语的是,蜀汉以区区一州之地,十万之兵,面对曹魏出动18万大军+后续11万接应部队,犹然鏖战了接近一年刘禅才投降。而刘禅投降之后,姜维还死里求生使出反间计,挑拨魏将邓艾钟会自相残杀,力图复国。虽然最终失败,然而何等壮烈。

相反,东吴坐拥三州之地,二十三万大军,却在二十万晋军的攻势面前,如滚汤浇雪,短短三四个月就一片降幡出石头。为何差异如此之大呢?

道理说复杂也不复杂。中国人打仗或者办大事,历来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咱们就从这三方面来论证,东吴比蜀汉的不利之处。

先说天时。

蜀汉灭亡是263年-264年的事情。那时候,天下三分,犹然成鼎足之势。虽然魏国最强,并且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其优势已经比三国初年要大。但整体来说,两弱对一强,看不出平衡有很快被打破的势头。曹魏内部,司马和曹氏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就在三年前的260年,司马昭杀了曹髦;一年前的262年,姜维还起兵北伐,被邓艾打败。整体来说,三国之间胶着战斗的趋势延续着。包括司马昭调集十八万大军伐蜀,原本也只是打算夺取汉中,为自己加九锡创造政绩。

而晋军攻吴是在280年,那时候,蜀汉已经灭亡了16年,司马篡魏也已经15年。过去十多年中,都是东吴以东南一隅抵抗大半个天下的晋国,这种态势,与之前三足鼎立是完全不同的。所谓统一大势,到此已经难以抗拒。虽然晋朝大臣还是很多反对伐吴的,但之前羊怙在荆州苦心经营多年,临终又推荐杜预为帅,说明有识之士对此认识都很清楚。

天时的另一重特性在于法统,也就是政权的正当性。这里面,蜀汉自称继承了汉朝的社稷,本身是得到部分臣民认可的。或者说当初跟随刘备跑遍天下入川的就是汉朝最后的拥趸,一群理想主义者。所以在面对魏军时,不少人都战死了。相反,东吴立国不正,先是接受了曹魏的封号吴王,后来又和曹魏决裂,自己称帝。等于是以“曹魏藩属”的身份自立。这种法统问题在强势时没卵用,弱势时还是很影响臣民斗志的。

天时上,吴国完败。

再说地利。

所谓蜀有山川之险,吴有江水之固。当然从广泛意义上说,两者都不能作为完全屏蔽。但在劣势下的防御,蜀国终究还是有些优势。毕竟,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只需要占领险要的地形,足以令数倍优势兵力的魏军难以越过。历史上,刘备曾用此逼退过曹操,王平蒋琬曾用此打败过费祎。在263年魏军入侵时,汉中之所以丢失是因为蒋舒叛变投敌。而姜维用四五万军队,就在剑阁堵住了邓艾的十多万大军。诸葛瞻之所以输给邓艾,也是因为没有听黄崇的话,先占据险要之地,放魏军入了平原。

而东吴依仗的长江,相对而言,不是死的地形,而是活的流水。要守住长江不是光靠有少数兵力,而是需要优势的水军拦截岸上。过去,蜀汉是同盟时,吴军足以做到这一点。但在蜀汉灭亡后,东吴上游已经控制在敌人手中,而晋军则在益州大造战船,使得双方水军上已经持平。这时候,吴军的长江天险基本无用,魏军反而可以顺流而下,直驱千里。

地利,吴国没了。

最后是人和。

天时地利,都是宏观的客观条件。真正能不能守住,很大程度还是看军民斗志。

蜀汉政权,尽管被现在很多研究者扣了很多帽子,什么外来人和本地人的矛盾,什么穷兵黩武,什么逆历史潮流等等。但无可否认的是,诸葛亮时代内政治理相当不错。刘阿斗本人才能或许不出众,情商却很高,知道怎样控制朝廷内部斗争。蜀汉的内争很少杀人流血,整个40多年中比东吴和曹魏都要安定得多。这样少了折腾,人心自然也相对凝聚。看看刘禅投降的消息传到姜维军中,“将士咸怒,拔刀斫石”,这就是一个明证。

相对来说,东吴的朝廷氛围本身就是很怪异的。孙权在世的时候,年迈昏庸,活埋张昭,逼死陆抗,两个儿子各自打板子,已经是闹得很不像话。孙权时候,权臣轮番专政,朝廷血流百里,皇帝都被废黜,真是沸反盈天。而孙皓继位后,残暴嚣张,滥杀无辜。这么一圈折腾下来,东吴的军民根本都不想抵抗了。于是晋军到处,束手投降。二十万大军土崩瓦解,国为之亡。

人和,吴国丢了。这才是败亡的关键。

坐拥20万常备军队,还有长江天险,为何东吴仅4个月就亡国了?

最主要的原因是吴国已经无将无谋士

先回答问题,东吴后期有二十万雄兵,有长江天险为峙,为何仅四月就灭亡了?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吴国没有将无谋士。其中杜预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杜预用计轻松攻下江陵很关键。

  司马炎以晋代魏,其时蜀国已亡,而吴国的著名大将丁奉和陆抗也已死去,吴主孙皓越来越荒淫。司马炎命镇南大将军杜预为大都督,讨伐东吴。杜预兵出江陵,命令牙将周旨率水军八百人,乘小舟暗渡长江,夜袭乐乡,在山林之处多立旗帜,白天放炮,夜晚举火。周旨领命,率兵渡江,伏于巴山。

  第二天,杜预领大军水陆并进。吴主孙皓见晋兵气势汹汹,急忙派遣伍延出陆路,陆景出水路,孙歆为先锋,三路迎敌。

  杜预引兵前进,孙韵船早到,两军刚一交锋,杜预便引兵而退。孙歆率兵上岸追赶,追不到二十里,一场炮响,四面晋兵大至。吴军急退,杜预乘势掩杀,吴军死伤不计其数。孙歆奔到城边,周旨八百军混杂于中,在城上放火。孙歆大惊道:“难道晋军飞渡长江不成?”刚要退却时,被周旨大喝一声,斩于马下。

  陆景在船上,望见江南岸上一片火起,巴山上风飘出一面大旗,上书:“晋镇南大将军杜预”。陆景大惊,要上岸逃命,被晋将张尚斩杀。伍延见各军皆败,乃弃城走,被伏兵捉住。杜预乘机攻下江陵。

杜预用计成功,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吴国已经无将无谋士,早晚就要垮台了。

坐拥20万常备军队,还有长江天险,为何东吴仅4个月就亡国了?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从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到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

东吴明明是坚持了72年,怎么会只有4个月?

坐拥20万常备军队,还有长江天险,为何东吴仅4个月就亡国了?

晋吴战争是国与国之间的全面较量,最后交战仅用数月,然双方交战十余,期间的庙算才是决胜的关键。

泰始五年(269年)由于孙皓举兵北伐闹的中原不得安宁,司马炎开始调整全国军事部署,让智谋卓越的羊祜出镇襄阳经营荆州军事,卫瓘镇守青州,司马伷镇守徐州,王浑出镇豫州,智将陈骞代替名将石苞坐镇扬州。同时让南中将领霍弋派人入交州,支持交州官民起兵背叛吴国。在国家战略的层面上而言,司马炎从这时开始就已经决心灭吴。

其中荆州的羊祜准备做的最充足,期间屯粮可供军士十年之用,整顿官吏人心,对吴国边境做政治宣传,以不战屈兵的手法迫使吴人投降,对吴国边境步步蚕食。并为司马炎举荐名将王濬出镇巴东,在长江上游建造大战船,以备伐吴之用。

与此同时,吴名将陆抗在期间就已经上书吴主孙皓,劝其不要迷信长江天堑,对孙皓陈述十七条国防策略,因为十七条已失去记载,现今已没法知晓。可以知晓的是羊祜、陆抗都是懂得在国家战略层次思考的名将,他们两人对峙多年,只有过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战,然两军都没有正面交锋,更多时候是两人在国防战略上的思想交锋。

司马炎和羊祜很早就有伐吴的想法,准备也基本都做足了,司马炎受政治牵制才没下定决心,羊祜一方面受政敌影响,另一方面也是顾虑吴名将陆抗,陆抗自其父陆逊以来就经营荆州,对荆州的军事国防了如指掌,要在荆州攻破陆抗的防御非常困难,故羊祜决心伐吴是在陆抗病逝之后。

陆抗死后,孙皓开始忽略荆州备战,另一边是羊祜、王濬、王浑在边境积极备战,制造大船训练水军,吴军在长江作战已经逐渐失去优势。

在历史上攻破吴国的是王浑、王濬二将,但灭吴的首功历来是已经病逝的羊祜,因为羊祜在战前做足一切准备,晋军灭吴不过都是按照羊祜遗计执行。

他破解长江防线的战术是让益州部队水陆并进,一路攻破吴国沿江重镇,而荆州部队逼近江陵,豫州部队进攻夏口,徐、青、扬、兖各州军队压近下游,直逼吴国首都建业,即是今日的南京。部队沿着长江做疑军,多方齐进,让吴军虚实难料,不知道晋军究竟着重进攻什么地方,长江重镇除了被动挨打,孤军作战,没法有效联合防御,这时益州的主力水军顺流而下,直接可以瓦解长江防线。吴国国土沿江,没有前线后方之分,东西数千里,处处设防,战场广大,不能安息养精。

与此同时吴国还有一支主力长期逗留在交州,原来是交州战事陆续延续七八年之久,即便在吴国名将陶璜平定交州后,这支部队也不敢轻易调走,就怕交州复叛,所以到了吴国灭亡,陶璜这支部队都没来得及回援。

再加上孙皓为人好权威而多疑,跟臣子、将领的关系多不好,最后还中杜预离间计把镇守西陵的名将张政调走,给了王濬可以更轻易攻陷西陵的机会。此西陵正是陆逊昔日阻击刘备一年之久的战略重地,若有名将镇守,蜀地的军队又怎能短时间内攻破?

来很多人分析战争都是着重去谈战争的过程,而晋灭吴的重点在《孙子兵法》中提到的庙算,通过军队战斗力分析、政权状态分析、地形分析、战术分析得出两国的综合比较,单拿分析军队战斗力来讲,不单只是分析国家有多少兵力,部队战斗力是否强劲,还要分析这些部队现在的状态是不是可以作战,诸如对方将领、粮草、忠诚状态都会影响精锐部队的战斗力,这些部队被部署在什么位置,是不是有方法可以牵制敌人最精锐的部队不出现在主战场,折算下来,二十万部队中善战的可能只有十万,而对方主力没法有效出现在正确的战场,那么晋军所要面对的敌军主力可能就只有三四万,此消彼长,故王浑的部队很轻易击败了张悌的部队。

针对性制定出作战方针,羊祜为此准备了十余年之久,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战争不过是政治的延续,根据政治情况做出的全面分析往往才是两国决胜的关键,有时甚至不需要具体交战,通过运算就已经决出胜负,而晋灭吴不过是在羊祜的策略下走一个过程。

这就是《孙子》所说用兵的最高境界:“上兵伐谋”

当然,想计策的人厉害,负责执行的人也非常厉害,这时晋国有名将杜预、王濬、王浑、周浚这些名将,吴国名将凋零,名将陶璜远在交州,吾彦出身贫寒低微,官职不高,才能不受孙皓重视,吴国根本没有可以跟晋将针锋相对的人物。

尤其是王濬军势一路破竹,吴军望风而降,一路上根本没打什么硬仗,孙皓最后令张象组织的水战未战而溃,所有就连吴军最擅长的水战也没能发挥,最高明的打法就是故意让敌人连最擅长的优势都没法发挥。

正是:“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有些问题不仅需要看史书,还需要一定的古代军事理论才看的明白。

坐拥20万常备军队,还有长江天险,为何东吴仅4个月就亡国了?

感谢悟空小秘书邀请!

东汉末年分三国,纷纷扰扰之后,在公元280年,西晋王朝一举平定东吴,结束了近百年的战乱。西晋灭吴,从发兵到攻陷建业,仅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百年战乱,四个月就结束了,这样一对比实在有点梦一般的感觉。

西晋灭吴,出动了二十万大军,东吴出动的兵力只有五万不到。西晋灭吴也没有实质性的硬仗,基本上可以算是摧枯拉朽,兵不血刃就平定了东吴。

一般来说,回答这样的问题都会从军事对比,庙堂决策上去分析。一方面,西晋为了灭吴,准备了十余年,兵员粮草都准备得十分充足,相比东吴的地理优势,西晋也投入了巨大物资,打造了一支强大的水师。另一方,东吴对于西晋的战略进攻并不上心,没有作战争动员,也没有想过弥补西晋的地理优势,打造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等准备,以一种心安理得的状态蔑视西晋所有的战争准备。

于是,以有心对无心,以准备充足对毫无准备,以二十万大军对五万大军,以百战雄狮对安逸弱兵。西晋要是还打不赢,索性全部自沉长江。

对于这样的统一战争,历史上发生过多起。如果细心可以发现,在三百年以后,也就是588年,隋朝也是这样灭掉南陈的。西晋在魏国灭掉蜀国后,取代了魏国建立了晋朝,进而灭掉东南的东吴政权,统一全国。隋朝在北周灭掉齐国后,取代北周建立隋朝,进而灭掉东南的陈朝,统一全国。整个的战争模式都是一模一样的!

这不得不惊讶于中国的历史怎么就像电视剧一般,还有套路?不得不怀疑是不是真有王朝更替周期律,中国的历史是不是一直在循环呀?

当然,这不是在拍电视剧,中国的历史也是不断地进步的,不存在治乱循环的说法。

在以往的问答里,解释了西晋与隋朝的相似处和不同之处。问题的名字叫:杨坚为什么那么轻易就夺得了宇文家的天下?核心原因是什么?

坐拥20万常备军队,还有长江天险,为何东吴仅4个月就亡国了?这个问题不够精准,或许应该这样说:坐拥20万常备军队,还有长江天险,为何东吴仅仅4个月就被西晋亡国?

从西晋灭亡东吴的整个过程来看,东吴的23万常备军,只用到了五万,而长江天险根本就没有用上。所以这个问题的前提条件是不存在的。

长江天险没有用上,二十三万大军只用了五万,面对西晋的强势进攻,坚持了四个月才灭亡,算不算得上很了不起?

其实,东吴立国七十多年,整体上是在不断地走下坡路的。首先对比一下,南方与北方的硬实力,也就是经济发展水平。毕竟一个国家政权取得多大的成就,经济发展水平是基础。

从东汉末年开始,直到隋朝建立,这个时间段是中华文明从大陆扩张时代东西扩张阶段向南北扩张阶段迈进的过程。东汉末年分三国只是预演,南北朝才是乱世的正剧。

这个时间段,统一并非大势所趋,分裂割据与局部统一才是时代的主体。金属冶炼业的发展,钢制工具的普及,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作为文明中心河南关中地区无力统御天下。即便晋朝统一全国,在政治制度上采用的也是符合时代需要的分封制。

也就是说,无论是东吴还是陈朝,南方正在持续地开发,这个开发的过程一直持续到南宋时期。作为新崛起的文明中心的建业,还不具备与传统文明中心洛阳相对抗的基本实力。

另一方面,南方持续地开发,加上水网密布,各个经济单元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建业要统御这些地区是十分吃力的。这一点从东吴以及南朝的政治局势就可以看得出来,东吴建国之前就与北方的曹魏发生了赤壁之战,赤壁之战的过程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是十分精彩的。

总的来说,建业以弱胜强,周瑜以五万水师击败了曹操的二十万大军。在战争的前期,东吴内部各个政治势力主张投降的占了多数,所以才有孙权拔剑击案的故事,才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可以说,面对曹操南下,东吴整体士族都是主张投降的。

这样的故事在东晋面对北方前秦苻坚的百万大军时,也是如此。结果,都是来自北方的士族力排众议,以寡击众,最后取得了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胜利。并非说北方士族好战,而是这个时候,建业以及周边作为最先开发的地区,作为文明中心,在政治经济实力上,对于其它地区有压制能力。

随着东吴政权安定下来,解除了外来危险,南方地区进行经济方面的建设,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出现巨大的波动,加上水网密布,交通不便,建业作为文明中心无法把各地的经济力量调集起来,也就无法平衡各地的政治力量。

为此,孙权以及东吴的后几任君主基本上一直在与南方各地区的政治势力,与南方的那些土著士族作政治斗争,弹压他们以维持东吴政权的巩固。刘备、曹操死后,作为三国时期最年轻且最为长寿的开国君主,孙权的战略眼光不可能平庸,只是被内部的政治斗争耗尽了心力而已。所以,几十年对蜀国,对魏国没有任何作为,也不足为奇。所以,孙权和后几任君主越来越残暴地杀戮反对的南方士族也不足为奇。

其次,再对比软实力。无论是东吴,还是蜀国,越是往后,就越是缺乏可用的人才。毕竟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才能催生顶尖的人才。相比东吴和蜀国,魏国以及西晋一直是人才济济。经过东汉末年的诸侯混战,作为主战场的北方人口锐减,所以东吴以及蜀国才有立国的基础。和北方拼时间,拼内政,拼发展,这是不现实的,经济发展速度,人口增长的速度,不可能比北方更快。诸葛亮明白这个道理,孙权应该也是明白的。说到底,被内部的土著士族牵制了大多精力而已,内部土著士族根本就不想他们北伐成功,回到北方。即便成功了,建业或者成都也不可能成为统一王朝的都城,这才是本土士族不支持的根源所在。

最后,再对比地理优势。为了取得荆州,孙权不惜破坏与蜀国结盟的关系,还派出陆逊与刘备硬打了一仗。荆州,或者说襄阳以及江夏对东吴的战略意义,孙权不可能不清楚。只是,后来孙权一直都没有夺取这两个地区,反而丢了建业的桥头堡广陵,也就是现在的扬州。襄阳、江夏、广陵在地理位置上,不利于大规模兵团作战,不利于骑兵纵横,东吴要夺取这三个地区并没有兵种上的劣势。然而,这三个城池一直在曹魏以及西晋手里,东吴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被北方灭亡也是时间的问题。

实际上,即便这三个地区被东吴抓在了手里,也难以抵抗北方的统一战争。这从后来的南宋政权就可以看出,元朝破襄阳,南宋的防守就被打破,灭亡也很快。

总结上面的陈述,可以得出结论,东吴政权的存在与灭亡,根本力量不在于东吴政权本身,而是在于北方。

在文明时代演进的过程中,传统的文明中心不足于统御全国,也就是说洛阳能够统御的地区就是北方,统御不了南方。统御南方只会削弱文明中心的实力导致战乱,而战乱一起,只会加快文明中心的衰弱。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文明中心的河南地区经济发展恢复能力自然很快,一旦重新恢复对整个北方的统御能力,南方地区就无法作为割据政权存在。

当然,灭掉东吴,西晋王朝也没有得到多少好处,毕竟河南关中地区作为文明中心无法统御南方,统一东吴只会削弱河南洛阳统御天下的能力,导致新的战乱。事实也是如此,西晋统一不久,就不得不采取落后的分封制以维持统一的局面。最终还是无法悖逆时代,短暂的统一之后,西晋又陷入了战火,历史走进了南北朝长期的分裂之中。

西晋南逃,东晋在建业落脚后,也面临着和东吴一样的局面。只是,五胡乱华的破坏力比东汉末年诸侯混战的破坏力更大,文明中心的恢复统御天下的能力需要更长的时间。所以,东晋没有办法像东吴一般,等不到北方来统一。三百年的南北朝,南朝更换了五个朝代,继东晋之后是宋齐梁陈。由此可知,东吴即便不被西晋灭亡,也会被内部的政治势力推翻,毕竟仅仅依靠残暴的镇压是无法解决建业统御能力不足的问题。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时代,洛阳统御不了建业,建业也没有那么大的能力统御整个南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