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固怀恩满门忠烈,为何要勾结回纥叛唐?
仆固怀恩,本不想造反;唐天子,也相信仆固怀恩不想造反。
可是,不想造反的最后被迫造反;相信对方不想造反的最终却把对方逼反。这段历史,让人唏嘘不已。
仆固怀恩的忠义仆固怀恩的早期经历,即使把《杨家将》的剧本套到他身上,也不算过分。他先后跟随王忠嗣、安思顺征战四方。一方面,因为他本人英勇善战,另一方面,因为他本族(铁勒)语言与同罗语、回纥语接近,他能与各方沟通顺畅;他屡立战功。
安史之乱后,他又跟随郭子仪第一时间赶往灵武护驾。
随后,他发挥其外交之能,出使回纥,成功借兵。为此,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到了回纥。
随后的征战中,仆固怀恩英勇奋战,“功冠诸将”。在这个过程中,他可说是满门忠烈,“死王事者四十六人”。值得一提的是,他还上演过“辕门斩子”的剧情。儿子仆固玢战败降敌,又找了个空档逃了回去,结果,仆固怀恩直接将儿子斩首示众!
小说中的《辕门斩子》,多是虚斩,说要斩,却没斩,但仆固怀恩却是真的说斩就斩!
因为仆固怀恩的忠义,在郭子仪、李光弼等先后被撸了以后,仆固怀恩担任了后期平叛的实际指挥工作,位列朔方节度使、封大宁王。
恐惧随着平叛工作的逐渐完成,唐朝朝廷显示出了名将们的戒备之心。朝廷以宦官主事,却把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先后明升暗降,剥夺实权。更有甚者,在平叛战争中功勋卓著的来瑱,就因为得罪了大宦官程元振,被弄死了!
此时,在平叛战争中抛头颅撒热血的将士们心寒不已。
“朝廷猜忌功臣,早晚必对功臣动手”,这种恐惧,环绕着仆固怀恩和他身边的亲信,这也间接造成了此后仆固怀恩许多举措的失当。
大错
仆固怀恩在恐惧之下,犯下了一个对大唐,甚至中国历史都影响恶劣的大错!
在安史之乱即将平定时,感觉到“飞鸟尽良弓藏”的威胁,仆固怀恩建议朝廷,让投降的叛军将领继续担任原先职务。
诚然,做出决策的是大唐朝延,但作为当时前线实际统帅,怀恩的决心是很有影响力的!对怀恩来说,这一招,是为了给朝廷稍微留一些威胁,“养寇自重”;对大唐而言,平叛战争已经打了八年,精疲力尽,此时暂时告一段落,以后慢慢解决。
这一招的结果是灾难性的。
仆固怀恩,并没有因此得到“养寇自重”的安全;相反,他还因为此举受到了大唐上下“内联叛镇,外结回纥”的猜忌。
对大唐来说,短痛克服了,长痛却持续着。平叛战争的成果不彻底,而朝廷为了防备这些藩镇又要保留一些新的藩镇,藩镇割据的祸乱即将愈演愈烈!
尽管仆固怀恩造反是被大唐所逼,是个悲剧人物。但这一段,青史难饶!能者多劳,猜忌,躲不过去当安史之乱进入尾声时,山穷水尽的史朝义灵机一动,想勾引回纥联兵。
又是回纥,自然又要仆固怀恩出来说话了。
可是,已经隐约感受到受猜忌的仆固怀恩,却心事重重,不愿再背上“连结回纥”危险。唐朝廷实在无人能派,发放“免死铁券”,要仆固怀恩前去。
仆固怀恩再次出手,搞定回纥!可是,仆固怀恩的悲剧,却从这里开始了!
冷漠,是最大的伤害在仆固怀恩被人“举报”图谋造反时,唐代宗说:“这些都是小人们的勾当,我看仆固怀恩的本心,是没有反意的!”
在仆固怀恩死后,唐代宗说:“这都是身边小人唆使的,仆固怀恩是不想造反的”。
可见,唐代宗是清楚:仆固怀恩没有反意!
可是,他却一步步把仆固怀恩逼得不得不反,这位天子处置手段之拙劣,可见一斑!安史之乱平定后,仆固怀恩奉命护送回纥可汗等回国。
路过太原时,太原尹辛云京怀疑回纥袭击太原,因此,闭门不出,不犒劳。
仆固怀恩大怒,上书天子,要求严办太原尹。
可是,唐代宗却没有回复!
客观地说,当时回纥军在中原期间军击败怀,多有掳掠(很多是唐朝默许的),而太原重地,开不得玩笑,因此,太原尹谨慎一点,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唐代宗此时不以仆固怀恩一面之辞就降罪太原尹,是合理的。
但是,唐代宗却绝不应该“冷处理”!当时各军军心已寒,急需安抚。而太原尹怼仆固怀恩(怼一个级别高自己很多的武将),天子居然毫无表示,这不仅让仆固怀恩心寒,也是对天下人的一个宣示:“你们这些当将军的,天子不会护着你们,也不想和你们将道理!你们要想地位,得自己拥兵自重!”
和稀泥,越和越烂在仆固怀恩撕逼事件后几天,监军骆奉先来到了山西。骆奉先和仆固怀恩有旧,本来,应该是能够起到安抚作用的。
可是,与太原尹辛云京一番交流,让骆奉先起了疑心。
有了疑心,很多正常的事情,就要变味了!
骆奉先离开太原,去找了仆固怀恩。
旧人相见,分外亲热。仆固怀恩带骆奉先去见了自己的母亲。仆固怀恩的母亲说:“你们两人亲如兄弟,可是,现在为什么却和辛云京搞到一起去了呢?”
随后,仆固怀恩载歌载舞,热烈欢迎了奉先。还把奉先的马藏了起来,硬要多留奉先一天。说着无心,听者有意!
奉先和左右说:“仆固怀恩母亲先是责备了我,现在仆固怀恩又把我的马给藏了起来!这是要杀我的节奏呀!”
于是,当晚就逃了出去!
仆固怀恩追了上去,把马还给了奉先。
尽管如此,骆奉先回去后,还是上奏,说仆固怀恩要造反!
从唐代宗“仆固怀恩系小人挑唆,必无反意”的反应看,这次举报是没有得到任何实质证据的!因此,唐代宗下旨,要仆固怀恩和辛云京“两解之”。别闹了!
仆固怀恩本就憋屈,被人诬陷,天子明知是诬陷,居然反馈是:别闹了!心中苦闷,可以想象!
摊牌,朝廷处置失当,被逼造反仆固怀恩被逼无奈,直截了当地给天子写了封信。信中,痛陈自己满门忠烈,忠心报国之举。对天子对自己听信小人之言感到愤懑,发了一顿牢骚!
唐代宗认识到问题严重,让宰相裴遵庆前去安抚。怀恩一见宰相,就抱住宰相的腿,诉说委屈!
宰相安抚说:“天子曾说,仆固怀恩必不反”!他是信任你的,你应该去面见天子,当面把话说清楚!
仆固怀恩答应了,即日上京!
可是,常年累积的猜忌隐患终于爆发了!仆固怀恩身边的副将范志诚却说:“现在猜忌成这样了,你还要入不测之朝?”
怀恩于是直接和宰相说:“见天子就不去了,我怕被杀!”
在唐玄宗得知安禄山造反的证据时,也曾经想要让安禄山去华清池洗澡,趁机除掉!可见,宣入京,然后除掉对方是大唐朝廷对猜忌对象的常见手法!
因此,大唐朝廷要求上京,实际上是逼迫仆固怀恩作出最后的抉择!而在朝廷前期没有安抚的情况下,仆固怀恩被迫造反几乎是必然的!
从郭子仪出马,仆固怀恩部将纷纷跟随的结果,从仆固怀恩发起进攻后,各地藩镇都不响应的迹象看:仆固怀恩既没有收买人心,也没有连结藩镇,其造反是毫无准备的,是被逼之下的仓促之举!
当时,唐朝武将拥兵自重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仆固怀恩,是其中的忠烈之人。这样的人,都要被逼着造反!那么,对那些还不如怀恩忠义的大唐藩镇们来说,他们敢把自己的性命、前程托付给这样的朝廷吗?他们敢不拥兵自重吗?
大唐此后终其一世也解决不了藩镇割据,这个因素很重要!
于仆固怀恩而言,他性格直爽、刚烈,他不论是与李光弼,还是唐天子,都常常起争执。
但是,唐天子不是李光弼,是大老板!对于彼此猜忌的大老板,仆固怀恩既不能澄清误会,又不能如郭子仪一般进退自如,反而玩起养寇自重的把戏,实在不智!
当老板猜忌你时,要么澄清误会,要么走人,动心思和大老板怄气的事情,永远的不要做!
仆固怀恩满门忠烈,为何要勾结回纥叛唐?
谢谢@吴姐姐讲历史故事 的邀请,这个问题我估计有点冷门,很多人连仆固怀恩都不知道是谁,但我还是来回答一下吧,愿意来看的读者应该是绝对真的唐粉和历史爱好者。
首先要说仆固怀恩不是汉人,而是草原上的铁勒人,也就是《敕勒川》里那个敕勒,“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个大家都熟悉,我就不多说了。
其次要说,仆固怀恩确实是大唐的忠臣。安史之乱发生那会,他是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的部将。屡立军功,曾一举歼灭史朝义部8万余人,半年扫平河北,逢战必跃马横枪争先入阵,所以威名显赫。
而且,为了大唐,仆固怀恩一家死难达46人之多,你说后世传说中的杨家将也没这么惨烈吧。还有他的儿子仆固玢,因为一次败仗,被迫降敌,后逃回本阵,仆固怀恩竟然怒斥其子,当众斩首,实在令人感慨万分。在收复长安洛阳的战争中,他曾一度失利,抱着战马渡过渭水方幸免于难。随后的两军主力交战中,他更是一马当先,脱去护体盔甲,持矛冒死冲锋,杀死叛军十多人,叛军士气当即崩溃,全线退却。
也是为了大唐,他将女儿出嫁到回纥,获得回纥的认可,这才得到大批援军。唐军最终就是在回纥的支持之下,最终平定了安史之乱。
但正是因为这件事,仆固怀恩招致了朝廷的猜忌——但实际上没有这件事也一样,譬如说中兴名将郭子仪、李光弼,此时已经被明升暗降地剥夺兵权,勇将来瑱,甚至因为得罪宦官被赐死。
在这种情形之下,仆固怀恩确实很不安。回纥新任可汗也就是他的女婿,曾要求见见老丈人,仆固怀恩害怕朝臣猜忌,不敢前往。皇帝特赐免死铁券,并下手诏促行。仆固怀恩这才出行,但这一趟之后,猜忌诋毁的攻击波浪果然开始。譬如说宦官、监军骆奉先,就向朝廷诬告仆固怀恩与回纥勾结。
此时朝廷派颜真卿去召唤仆固怀恩,颜真卿说得很明白:“声称仆固怀恩谋反的只有辛云京、骆奉先(宦官)、李抱玉、鱼朝恩(宦官)四个人罢了,其他人都认为他是被冤枉的。”言下之意,仆固就是冤枉的。
但到这个时候,说冤枉也没用了,仆固怀恩只能走上反叛之路,他引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等部数十万人来犯,震惊长安,朝廷不得不启用郭子仪,率兵前来抵御。
也就在这个时候,仆固怀恩突然死了,死因不明——唐代宗皇帝听说之后,说了一句话:“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耳”。他所指的是仆固怀恩的左右,但实际上皇帝自己,亦被左右所误。
就这样,全家46人为国殉难,3个女儿远嫁草原,这是史上罕见的满门忠烈。然最终,亦不能逃脱猜忌逼迫的命运,最终因谋反而死,身入“叛臣传”,这是仆固怀恩的个人悲哀,亦是大唐的悲哀。
仆固怀恩满门忠烈,为何要勾结回纥叛唐?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已经如同惊弓之鸟,有点风吹草动就要搞事情。
安史之乱后,除了郭子仪一个人,其他有功武将全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功臣来瑱甚至仅仅因为一个宦官的一句谗言就身首异处。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狡兔死、走狗烹的事了。安史之乱之后,朝廷上下对于那些手握兵权功勋卓著的将军已经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破镜重圆那是不可能的,怎么粘都有裂痕。
仆固怀恩想造反吗?扯淡,你说李光弼想造反都比仆固怀恩造反理由来得充足。
他为大唐奉献太多了,全家46口人为大唐尽忠,两个女儿为大唐远嫁塞外。就不论他的忠心,你为公司几乎付出了你的全部,你怎么可能会去毁掉他,只要有点脑子的人都不会相信仆固怀恩会造反。仆固怀恩自己也绝对不会去造反。
有人说仆固怀恩造反实际上是一场误会,是因为君臣二人因为无法有效沟通导致。但是真是如此吗?
安史之乱武功前三者,郭子仪他所能依靠的只有朝廷,李光弼虽然是契丹人,但是当时一来契丹还不强大,二来李光弼已经是第二代归唐契丹人,实际上已经被汉化,而且和契丹的联系也几乎没有。
只有这仆固怀恩不一样,他在唐军中的威望暂时不说,首先他是铁勒人,而且还是铁勒九部的贵族之一。立下如此战功的仆固怀恩在朝威名赫赫,在铁勒诸部的影响力也日渐增长。
更关键的是他和回纥人的联系也非常密切,上文也说到了,他替唐朝和回纥人和亲,送出两个女儿,回纥人的可汗是仆固怀恩的女婿。而且在安史之乱中,史朝义曾唆使回纥人攻唐,本来回纥十万铁骑已经兵临唐都了,却被仆固怀恩劝回去了。
这一点就很要命了。
仆固怀恩在唐军中有不俗的威望,也是铁勒诸部的话事人,更有回纥这么一个强大的国家作为外援。如果仆固怀恩要反,其造成的伤害将是非常巨大的,甚至要超过安史之乱。
论攻,仆固怀恩排第三,论威胁,郭子仪都得给仆固怀恩让路。
本着宁杀错不放过的原则,唐代宗终究是对仆固怀恩下手了。
先是宦官进谗言,又是宰相当面说那种模棱两可的话,让仆固怀恩产生疑虑,紧接着让郭子仪直接废了仆固怀恩的兵权,失去了最后的保护的他只能铤而走险。然后被早有准备的朝廷干净利落的收拾掉。
说起来仆固怀恩是造反的,不是我朝廷刻薄。
仆固怀恩满门忠烈,为何要勾结回纥叛唐?
谢邀,不带感情色彩的说,仆固怀恩是武将,跟安禄山这些人没什么区别。
他本就不是汉人,他是突厥仆骨部人,你说他忠?汉人在金国、辽国效力,你会觉得他是忠烈?
玄宗朝喜欢文官用汉人,武将用胡人,对于胡人,如果我跟你说,他们也儒家愚忠,他们也忠诚,估计你会打我脸的,这太扯淡了。
即使无关汉人还是胡人,皇帝从来不会把武将的忠诚寄托于他们的人品和道德,只会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让他们不得不忠于皇帝,让他们没有造反的机会,实际上,仆固怀恩最后的造反,也是这个原因,不愿意受约束,又觉得自己有实力造反。
很多人说到他的忠诚,会从历史里找依据,比如大义灭亲,亲手杀了曾投降叛军的儿子仆固玢,问题是,投降叛军在当时很常见,但影响很大,最简单而言,如果大唐打赢了,最后会清算吧?投降叛军的事会被翻出来的,还是难免一死,还会殃及家族。
说这些,只是想说,仆固怀恩就是一名武将,曾经站队大唐这一边,立下过战功,后来大唐赢了,他也得到了相应的好处,包括忠诚的名声。
安史之乱后的武将其实也是威胁,如果皇帝的威胁仅仅是安禄山的话,安禄山早就被灭了,根本打不进潼关,但皇帝要防的,是所有将领,他怕的是前门驱虎,后门迎狼,打败了安禄山,又驾驭不了自己这边的将领。
上发泾原诸道兵救襄城。冬,十月,丙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将兵五千至京师。军士冒雨,寒甚,多携子弟而来,冀得厚赐遗其家,既至,一无所赐。丁未,发至水,诏京兆尹王翊犒师,惟粝食菜;众怒,蹴而覆之,因扬言曰:“吾辈将死于敌,而食且不饱,安能以微命拒白刃邪!闻琼林、大盈二库,金帛盈溢,不如相与取之。”乃擐甲张旗鼓噪,还趣京城。....至是,上召禁兵以御贼,竟无一人至者。贼已斩关而入,上乃与王贵妃、韦淑妃、太子、诸王、唐安公主自苑北门出,王贵妃以传国宝系衣中以从;后宫诸王、公主不及从者什七八。泾源节度使本来是来救援的,到了长安只是因为给的伙食不好,马上就造反了,皇帝没办法,又出逃了。
所以,皇帝怕的是,灭了安禄山,其他将领驾驭不了。
肃宗灵武登基后,很快就组织军队打回长安了,但失败了,为什么?因为他用宦官节制武将。
后世读史的一看,你让外行管内行,让太监领兵,不败才怪,
但是,不让太监监军,皇帝对武将能放心吗?显然是不能的。
皇帝最信任的人始终是太监,原因在于太监的权力来源是皇帝,皇帝一旦不信任,马上什么都不是了,所以他们为了拥有权力,只能忠于皇帝,而且,太监不是官员,没有根基,也无法建立自己的圈子,所以太监是为安全的。
皇帝为了节制武将,就让太监做监军,监视武将,而仆固怀恩看到一个太监监视自己,又觉得自己背后有回纥,觉得自己可以跟皇帝斗一下了,于是造反。但他似乎把造反看得太容易了,回纥不愿帮他,而自己的部下也想踩着她的人头往上爬,于是被部下杀了。
抛开感情色彩,他就是一名武将,踩着安禄山的人头往上爬,后觉得自己也有实力造反了,被自己的手下踩着人头往上爬了,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这样的武将很多,很多节度使都是自己造反,然后被自己的部下杀了
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了,安庆绪被部下史思明杀了,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杀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