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之战后,手握重兵的秦军大将章邯为何投降项羽?
在令人荡气回肠的“破釜沉舟”后,项羽与章邯两位绝世高手在漳水河边上演了一场长期被后人忽略,却精彩绝伦的对决。
最终,大秦最后的顶梁柱在政治和军事的双重打击下,被迫投降。
章邯出手,严丝合缝在巨鹿之战第一阶段,项羽以其惊世的气魄“破釜沉舟”消灭了王离军,顺利解围。一时诸侯“莫敢仰视”,纷纷听从项羽调度。项羽可指挥的兵马达到了20多万,声势大振!
可是,项羽依然很头疼,因为对面的章邯给他出了道难题。
在逆境中沉着冷静,是名将们的风格。
章邯即是如此。
此时,章邯手中依然有20来万军队(也可能少于20万,但不会差太远),且战力很强(说章邯军不是正规军,战力不强的伙伴,可以抽空了解一下秦朝的兵役制度)。
章邯收缩阵势,左翼依托太行的滏口陉,据险而守;右翼沿漳河隔水而阵,前出保证对敌的威胁;中军在棘原,交通各处,随时救应。项羽对这个布阵也很头疼。显然,章邯的右翼是突出部,项羽连续打击后,确实也能击退章邯军,但每次都是小胜,好不过瘾!而且···粮草渐渐紧张了!
章邯的布局,先立于不败之地,待机而动,未必没有机会反败为胜!
猪队友待机而动,可是章邯最后等来的,却是深深的绝望。
首先,是秦二世派来了使者。使者劈头盖脸质问了章邯为何作战不利。
章邯觉得有点惶恐,只要你们支持我,我有信心反败为胜!但没有朝廷的信任和支持可不行!于是,派将军司马欣回去报告军情。
可是,司马欣回到咸阳后,听说丞相赵高对章邯等领兵大将怀有戒心,他停留司马门三日,不得相见。司马欣不敢久留,走小路回军中。
司马欣惊奇地发现:赵高果然派人沿着司马欣来路追捕司马欣!好险!
司马欣回到军队后,和章邯说:大秦已经无可救药了。如今赵高专权!如果您胜了,赵高嫉妒您的功劳;如果您不胜,更不免一死了!
攻心章邯征战沙场,面对项羽这样的对手,他不觉胆寒,但面对朝堂的猜忌和陷害,他不禁一阵心寒,开始犹豫了起来。
就在章邯开始忧心忡忡之时,一封来自项羽阵营的信,解答了他的猜想,拨动了他的心弦。
陈余直接问项羽:白起、蒙恬功劳大不大?怎么死的?为什么?太大的功绩秦是封赏不了的,只能干掉的!现在您和我们打了三年,损失了十几万人,诸侯却越打越多。现在,赵高心里也不安!他也怕秦二世怪罪他!所以,想依法诛杀您!现在您打过了我们,功劳大了会被杀;打不过我们,也会被杀;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起兵呢?一起当个诸侯不好吗?不比你和家人都被杀了好吗?
中间突破+后路包抄陈余的话说到了章邯心里。章邯也开始和项羽接洽、谈判。
项羽很清楚,这个时候,即使章邯想投降,秦军上下也是不服的,要想让秦军上下都投降,只有进一步打击对手!
既然章邯开始谈判,部署很可能出现松懈。但章邯毕竟是名将,这个偷袭的时间窗口不会太长!如何利用最短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改善战局呢?
项羽派出司马卬远距迂回,进攻河内,切断秦军一条退路。
在主战场,项羽了自己的速度型先锋——蒲将军。让他直接趁机以最快速度渡河直接逼近章邯中军所在的棘原!目的不是为了一举中央突破,而是为了在漳水以南建立桥头堡,加强对章邯防御体系中心的威胁!
屡作先锋却知名度不高的猛人----蒲将军。蒲将军领命而出,趁着秦军部署不严,飞渡三户津。
章邯立刻反应了过来!组织军队对蒲将军实施反攻。两军在漳河南岸激烈交战,蒲将军英勇反击,连续击败了秦军的反扑。而项羽军后队也逐渐渡河而来,楚军在漳河以南的阵地得到了巩固!
汙水,最后一击在初期的全力反扑无效后,章邯意识到已经不可能把越来越强的漳南项羽军赶走了。而随着项羽军在这个桥头堡力量的不断加强,章邯的整个防御体系将被切割,有全军覆没之危!
此时,只有暂时退却,更换战场,只要保存主力,就有再战的希望!
退去哪里?河内已经被司马卬攻略了,只有退回上党!对从左翼军所在的釜口陉,过太行山,依托上党,抗击联军!
先后撤再伺机反击,你叔父项梁就是这么被我干掉的!于是,章邯组织了大转移!
如此规模的大转移,从来就是风险巨大的。尤其···当对手是项羽这种绝世高手时。
这么大规模的转移,尤其发生在士气受挫的部队时,迹象是很多的。敏感的项羽鼻子一闻,就嗅了出来!
于是,项羽立刻调兵埋伏于章邯转移的必经之路——汙水。
当章邯军行到汙水时,遇到了项羽军的阻击,瞬间傻眼了!他们的前方,是据狭窄隘口的敌军;后方,转移时放弃的险阻之地已经被楚军所有!真叫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章邯被迫组织部队漫无目的地朝南撤退,一边走,一边和项羽接触、谈判。
纳降项羽在接到章邯的请降书后,召集军吏商讨。
项羽其实也被章邯搞烦了,要不是你丫这么能撑,我至于耽误这么多时间吗?现在刘邦那小子都快要先入关了!
项羽告诉大家,楚军的军粮不多了,要再打也很难打下去了。
随后,项羽与章邯相会于洹水指南的殷恓墟,章邯向项羽做了盟约(说得好听叫盟约,难听点叫投降仪式)。
大秦帝国最后的一丝希望,彻底随着涓涓的洹水,奔流而去了。
章邯的最后败亡,最大的原因还是大秦帝国自身的混乱!作为武将,章邯在面对气势正盛的项羽军时,已经做到了他能做的一切。
只是,秦二世、赵高,不仅不能发挥支持、鼓励的作用,反而以阴毒的手段来对待自己的守护者。他们不灭亡,确实没有天理!
而项羽在此战中积极主动的军事风格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章邯尽管信心动摇,但其战场部署并没有大的纰漏。也只有项羽这样的人物,才能充分创造时机、把握机会,一举取胜!
当章邯最后向项羽哭诉自己的遭遇时,不知道他会不会想起李牧等六国名宿。如果想起这些,章邯或许心里会好受些,因为,李牧们,早已人头落地!他们可没有机会向人哭诉自己的遭遇!要干出成绩,能力是基础,平台是关键!
愿君有个好平台!
巨鹿之战后,手握重兵的秦军大将章邯为何投降项羽?
章邯的投降就是典型的外部作战受挫,内部领导猜忌,他虽然手握重兵,但实在是走投无路了。
在上篇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讲到,章邯在秦国危难之际(周文已经率领数十万大军抵达戏水,威逼咸阳)劝秦二世释放骊山七十万刑徒,让他们拿起武器反抗起义军。在秦国正规军的率领下,这批新生的秦国军队很快就取得了重大的胜利——章邯先后击败了周文和项梁部队,开创了“楚地兵不足忧”的局面。
随后,章邯及王离、涉间等人北上救赵,对巨鹿城形成了包围之势,致使率领数万大军驻扎在巨鹿城北的陈馀都不敢出兵救援。在这种情况下,刚刚取得楚军指挥权的青年项羽以锐不可当之势,以破釜沉舟之勇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
但是项羽所取得的胜利是局部的,他取得了“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的战绩,沉重打击了士气高涨的秦军,但是却未能与章邯所率领的秦军主力作战。所以,在巨鹿之战后“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
此时的章邯依然在军队数量和地理区位上占据绝对的优势,项羽虽然“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并且在随后的战争中多次取得胜利,却未对章邯造成实质性的威胁。如果章邯与项羽真的在此时举行决战,其胜负是不可断言的。
正在此时,“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感觉到压力,但是又想坚持自己的策略——此时秦军有甬道保证粮草的供给,而项羽则是孤军深入,补给正是他最大的问题。所以,章邯派长史欣前往咸阳给秦二世汇报战况,但遭到了赵高的阻挠。这让章邯感觉自己已经失去了秦朝的信任,内部的长史欣和外部的陈馀都开始劝章邯投降:
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长史欣夫将军居外久,多内卻,有功亦诛,无功亦诛……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鈇质,妻子为僇乎?——陈馀这些话都说到了章邯心里——此时确实没有再给秦国卖命的机会了!
所以章邯先后两次主动提出要与项羽部队“约和”:
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而此时项羽也终于因为粮草不济而答应了议和,双方最终在“洹水南殷虚上”会盟,章邯从此不再是项羽的敌人,反而倒戈相向“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为履行和议的条款,此时尚未被封为诸侯王的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章邯的有条件投降极大地打击了秦国的有生力量,并扩大了起义军的实力,极大推动了灭秦战争的进度。
巨鹿之战后,手握重兵的秦军大将章邯为何投降项羽?
想当初,章邯踌躇满志,率领数十万大军杀出潼关。一路上,他消灭了周文、陈胜等义军,又将项梁斩杀于阵中,威风八面。他奋力追击敌人,骄横无比,不可一世,成了秦王朝最锋利的爪牙。谁知,章邯在巨鹿吃了败仗,接着连续失利并一再退却。不仅攻取赵国进而收复天下的宏愿都化作了泡影,而且他突然发现天地之大,竟无秦人容身之处。退无可退之时,章邯只能痛哭流涕,向项羽投降。此事绝非偶然,仔细分析,有下述三方面原因。
一、秦军被义军合围并截断了退路,章邯惧怕各路诸侯疯狂的报复。巨鹿之战后,秦人的战略处境骤然恶化。章邯手下大将苏角战死,王离被俘,涉间自焚,士卒更是闻风丧胆,早没有了此前的锐气,军队的战斗力迅速下降。秦军虽然还有二三十万人马,但军心涣散,逢战必败,章邯也无力扭转这一颓势。章邯驻军棘原,项羽安营漳南,看似战局僵持着,实则项羽引而不发,展开了一场心理威慑战。章邯和秦军心惊胆寒,他们意识到,秦人已一步步落入楚赵联军和各路诸侯的合围圈中。章邯知道,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秦人与楚人、赵人结下的仇怨最多最深。而此时,也是楚赵复仇的最佳时机。一场大决战之后,秦军很有可能全军覆没,靡有孑遗。 更可怕的是,即便秦军能冲出重围,他们的退路也被彻底切断了。沛公刘邦率领义军,从南阳抄近路攻打秦朝的老巢咸阳。秦人后方空虚,沛公势如破竹,攻破咸阳,指日可待。此时,河南也被瑕丘申阳占领,与楚赵控制的河北连成一片。这样看来,章邯已无突围返回秦地的可能,若想生存下去,只能向旧日的死敌投降,否则,死无葬身之地。
二、章邯被赵高之流吓怕了,不敢回咸阳。遭受合围,章邯倍感处境不妙,恰在此时,秦二世派人严厉责备他。章邯惴惴不安,深怕朝廷那面生出什么问题,于是,派长史欣回咸阳打探消息。可是,掌握秦朝实权的赵高,不但不见不相信章邯的使者,而且派人沿途追杀。此事让章邯明白了自己的处境:赵高专权,忌惮自己这样的实力派将领,我们打了胜仗,他嫉妒,要加害的;打了败仗,他更要加害,他必除掉我们而后快。此时,赵将陈余也来信劝降:你们秦国有杀功臣的传统,白起、蒙恬都蒙冤而死。而你做秦将三年了,损折了几十万将士,秦二世和赵高肯定都饶不了你的。有功,他们要诛杀你;无功,他们更要诛杀你。秦朝必亡,已是天下共识。你还是应该联合义军,共同攻秦。读了陈余的信,章邯尚有狐疑之心,犹豫再三。但是,项羽不给他讨价还价的机会。项羽派蒲将军与章邯大战一场,彻底摧毁了秦军的战斗意志,章邯也乖乖地带上20万秦军,无条件地投降了项羽。
三、巨鹿之战的结果,使章邯误判天下将归属项羽。巨鹿之战中,项羽义无反顾,喑呜叱咤,他的楚军以一敌十,所向无敌,打得秦军心服口服,也使章邯认识到各路义军中,自己只能向实力最强的一方投降,这样自己的将来才有保障。他对项家父子两代人的威名早有耳闻,对项羽在各路义军中的地位也看得清清楚楚:作为巨鹿之战的旁观者,各路诸侯来见项羽,只能采取跪行的姿态,只能采取仰视的方式,完全被需要孔武神勇震慑住了,一个个服服帖帖的。此刻,在楚怀王旗下的各路英雄中,项羽是最有实力、最有战功的将领。这也让章邯据此认定,项羽也是最有前途最有号召力的领袖,天下非他莫属。想到这些,章邯决计投降项羽,项羽也投桃报李,封他做了雍王。不过,这一回,章邯真是看错人了,选错了人了:项羽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章邯跟着他,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噩梦:项羽坑杀20万秦卒,章邯手足无措,只能听从;项羽让他称王关中,以抗衡汉王刘邦,可是,刘邦重返秦地,就立刻消灭掉了他和他的封国。
巨鹿之战后,手握重兵的秦军大将章邯为何投降项羽?
巨鹿之战后,秦军大将章邯投降了项羽,原因有四点:
一、秦国灭亡已成定势,章邯军也处于被歼灭局面。
经过巨鹿之战后,秦军主力王离的二十万大军,被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彻底歼灭,王离被俘,苏角被杀,涉间自焚而死。章邯率领的七十万刑徒军等,在经过两年多的战争损失,以及项羽军队在巨鹿之战的打击之下,只剩下二十多万人;粮草也被项羽截断,全军已经丧失斗志,战场上的主动权已经完全丧失,败局已定,被歼灭只是时间问题。
二、秦朝廷奸臣当道,对章邯军的威胁和迫害。
章邯在接连失利的情况下,受到秦二世斥责。到朝廷回报战况的司马欣,也受到赵高的刁难,感到赵高可能要谗害他们,连夜从小路逃回军中,向章邯汇报了奸臣赵高当道,战胜,会被赵高忌恨而死;不胜,则会被依法处死。在这种情形下,章邯只有投降或战死两条路可走,而战死相当于为奸臣卖命,心有不甘,所以,只有投降,才是出路。
三、被攻心战击破心理防线。
赵国大将陈余给章邯写了一封劝降信,对他开展了攻心战术。陈余信中陈述利害,分析了秦亡已是大势所趋;秦朝奸臣当道,白起、蒙恬都没有好下场,而今已经没有领兵将帅的活路;只有投降才有前途。章邯被陈余说服,这才派人到项羽军中洽谈投降事宜。
四、项羽谈、战结合,彻底打垮章邯的侥幸心理。
在和谈过程中,项羽继续派遣军队进攻章邯军。章邯军本就丧失了斗志,又有和谈意愿,更加难以抵抗项羽军的进攻,接连被打败。章邯在这种接连战败的情况下,只得再次向项羽请求投降,最终项羽同意了章邯的无条件投降。
巨鹿之战后,手握重兵的秦军大将章邯为何投降项羽?
这里是芒果论史!
其实章邯投降项羽这件事和项羽的关联性不是特别大,这件事之所以发生应该说是多方势力共同促成的,这其中既包括项羽的施压,又包括赵高的胡作非为为章邯带来的心理压力,但更重要的还是司马欣和陈馀二人的劝降。
首先要说明的是,章邯绝没有被吓破胆。
相反,章邯当时是较为冷静的,他其实是在经过一番思考,权衡利弊之后太痛下决心背叛秦王朝,二十万军队不过是他给项羽的投名状而已。
来自皇宫的压迫如果阅读过史记,那么我们就会知道秦二世胡亥的三观是非常不正的,在秦二世的眼中,君主天生就应该享受,而子民就应该是奴仆,如果像三皇一样与百姓一起劳作,那就无法体现出天子的尊贵,更无法展现天子的不同。
在这样极度歪曲的三观之下,善于阿谀奉承的赵高逐渐成为了秦二世手下的第一重臣,章邯的压力也正是来自于赵高。
谈到秦末的农民大起义,其实真的不算很强,他们的实力和曾经的六国军队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但最终他们却取得了胜利,摧毁了秦王朝,这和秦王朝内部的腐烂是息息相关的。
蒙恬在北方有三十万大军,但蒙恬被处死,这三十万大军并没有在秦末的战争中出现。赵佗带军前往南越,听闻中原战乱,他直接在南越当土皇帝而不回去援救秦王朝。唯一一个真正挽大厦于将倾的人是章邯,但章邯率领的并非秦王朝的正规军,他率领的不过是二十万骊山刑徒而已。
即便这样,章邯也镇压了数不胜数的起义军!但是项羽的巨鹿之战为章邯带来了一些小麻烦,王离被杀是秦军面临的一次大挫败。章邯只能派司马欣回皇宫报告,但司马欣没有被二世召见,预感到不对之后,司马欣果断逃跑,后来果然被赵高追杀。
司马欣向章邯报告此事之后,章邯逐渐感到了害怕。
陈馀的劝降信赵高为什么要追杀司马欣?
这个问题在陈馀写给章邯的信中有较为充分的分析,赵高是靠着欺骗秦二世的方式才能逐渐掌握宫内的大权。赵高是怎么欺骗秦二世的呢?赵高告诉秦二世,如今的这些起义军不过是一些盗贼罢了,大秦的军队可以轻而易举的平定他们。
赵高说得是很有道理的,前文也已经分析过了,起义军的实力根本没法和旧六国大军相提并论。但赵高故意隐藏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秦军的实力也不复从前,正规军根本就没有上场,全靠临时组建的杂牌军在做抵抗。
也亏了是章邯厉害,才能够扼制住起义的扩大。
但是问题在于赵高吹的牛皮得靠章邯来实现,如果章邯平定了起义,那头功肯定是赵高的,如果平定不了,那锅肯定是章邯的。而事实很显然,章邯没有能够平定起义,王离被杀更是秦军的失败。到了这个时候赵高就需要抓替罪羊帅锅了,所以他才会追杀司马欣。这么一番分析就很清楚了,章邯坚持守护秦国,不论输赢都不会有好处可得,他的风险是要远远大于收益的。更何况,镇压起义军本不是章邯的分内之事,他不过是强行顶上而已,为何要去冒这份风险呢?
所以说,章邯选择投降也就不奇怪了。
毕竟带着二十万大军投降,那就是一件大功,封王不在话下(后来项羽封其为雍王),而如果投降晚了一步,要么被秦王朝搞死,要么投降起义军也捞不到好处。
想通这一层后,章邯才急不可待的向项羽投降。
喜欢别忘了点个关注哦!
巨鹿之战后,手握重兵的秦军大将章邯为何投降项羽?
就算形势再不利,章邯也不至于吓破胆。
章邯是秦末最著名的将领,也是秦朝军事方面最后的希望。投降项羽后,被封为雍王,楚汉战争,兵败废丘,拔剑自刎。章邯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也极具胆识。当初投降项羽也是多方考量,那么实际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章邯所率并非秦军主力,而是骊山刑徒起初陈胜派遣周文率军数十万到达戏水,秦二世大为惊恐,一时间不知如何应对。章邯说,此刻去别的地方调兵为时已晚,骊山的刑徒很多,不如赦免他们,发给兵器,前去迎击盗贼。于是秦二世大赦天下,任命章邯为将,率领这些刑徒,迎战周文大军。
章邯凭借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带领一众囚徒,打败了周文,周文自尽。后又趁胜追击,连续打败陈胜手下将领,最终陈胜被自己的车夫庄贾所杀,彻底失败。
与楚军作战,虽然吃了几次败仗,但还是杀死了楚军主帅项梁。章邯此刻以为楚军再也没有出色的将领能反转局势,转而攻打赵国,围困赵王于巨鹿。楚王派宋义、项羽驰援巨鹿,巨鹿之战即将打响。
巨鹿之战,局势反转,章邯无法战胜项羽宋义率军救援赵国,面对数量巨大的秦军,迟迟不敢前进。项羽急于为项梁报仇,面对宋义的怯懦,忍无可忍,最后杀了他进攻巨鹿。
面对数倍于自己的秦军,项羽破釜沉舟,楚军斗志昂扬,最终打败了王离。经此一战,原先作壁上观的各路诸侯军,臣服项羽。项羽实力急剧壮大,军队士气也达到了最高点。
面对势头正盛的项羽,章邯节节败退,两军隔着漳水对峙。
赵高专权,谗害忠良,章邯无奈降楚因为章邯率秦军一直退却,秦二世派人责备他。章邯内心害怕,就派司马欣去咸阳请示。可连续等了三天,赵高也没有接见。司马欣觉得大事不妙,迅速逃离咸阳,为了避免被追杀,没有原路返回,而后来赵高果然派人去杀他。
司马欣回到军中向章邯说明了情况,并劝说他:赵高专权擅政,残害忠良。打赢了,赵高会嫉妒自己功劳大。打输了,赵高更会找机会陷害自己。有赵高在,秦国灭亡已是天意。不如和其他反抗军联合攻秦,各地一方。
此刻的章邯还犹豫不决,派人和项羽商量签署和约,没有谈拢。项羽派兵攻打章邯,章邯又一次战败。最终签署和约,投降项羽。
结论投降项羽,一是因为项羽已得人心,无坚不摧,自己也无力阻挡。二是赵高当权,朝政腐败,自己已无容身之处。
章邯能率领一众刑徒打败陈胜及各路诸侯,足以体现他的军事领导才能,和异于常人的胆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