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必争之地到无人问津,三国时期江陵的军事地位为何由盛转衰?

浪花淘尽英雄,曹操、周瑜、刘备、关羽、孙权,纷纷在江陵城留下了自己的雄心和无奈。

曹孟德灭吴的基地、江东必保的底线

江陵的地理位置,我们就不赘述了。

有两个重点:1、他是当时荆州最富庶的区域。(而不是政治中心襄樊);2、紧临长江北岸。由此向东,顺流而下,是历代统一战争中北方政权的常规操作;对西,溯江而上,配合北路分头而进,是历代平定蜀地叛乱的常规操作,如刘秀灭公孙述、后唐灭前蜀、宋灭后蜀)。

当年,刘表初入荆州,不得要领。蒯越说:“北拒襄阳,南据江陵,荆州传檄而定”。在刘表割据时,襄阳与江陵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赤壁之战前,曹操逼降刘琮后,派出虎豹骑,马不停蹄,直奔江陵。

赤壁之战后,周瑜取胜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江陵,亲冒矢石,决死拿下。

因为,江陵,是曹操发起赤壁之战,讨灭江东的出发地。江陵,也是东吴要维持自身安全的生死线!

周瑜:与时间赛跑的“隆中对”

周瑜夺取江陵、夷陵后,西川峡口守将袭肃前来联络归降,入川的通道已经打开!

鉴于此,周瑜雄心勃勃地提出了“规定巴蜀、次及荆襄“的计划。

从江陵开始图取天下!英雄所见略同!

趁着曹操新败关中、西凉又乱的空档,抓紧时间,入川,随后进取汉中,连结马超;随后,周瑜再与孙权出襄阳北伐,夺取天下。

可惜,就在周瑜雄心勃勃地准备与曹操“抢时间”时,他直接出局了——病逝。

在整个阶段,周瑜始终驻守在江陵,此时的江陵,已经成为周瑜“规定巴蜀、次及荆襄”的大本营。

“借荆州”:孙权的无奈

周瑜的盛年死去,使东吴失去了西进西川的机会。不管是鲁肃还是程普,抑或此时还是“吴下阿蒙”的吕蒙,都不具备指挥入川作战的能力。

一将难求。周瑜突然死去,使形势突变。

更让孙权感觉苦恼的是:兵力不足。

赤壁之战后,周瑜去打江陵,孙权去打合肥。结果,最后居然被四万援军吓得退军了。

而正在集中精力打马超的曹操,也是个有条理的人。他在去打马超前,特意跑了倘合肥。部署屯田、练兵,那意思是:我先去打马超,你们在这好好准备,我打完马超了,你们应该差不多就准备好了,回来我们接着干孙权!

这下孙权就头大了。他总共十来万人,从夷陵到江东,漫长的长江防线怎么守得住呢?

要知道,两年后的第一次濡须之战,曹操大军号称四十万!牛皮吹得有点这么大,吓的就是孙权!

无奈之下,孙权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借荆州”(其实主要就是江陵附近)给了刘备。以便集中兵力防守东线。

刘备集团的巅峰:“魔法之城”

颠沛流离半生的刘备获取江陵后,开始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大跃进”时代,江陵城,也开始了一段让人荡气回肠的岁月。

刘备借得南郡后,很快(211年)就开始了入川战役。江陵则交由诸葛亮和关羽。

长于治政的诸葛亮和威震天下的关羽,他们联手把江陵变成了一个“魔法之城”。

赤壁之战及后来周瑜围攻江陵期间,江陵地区的经济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庞统说:荆州残破、人才殆尽。说的主要就是江陵地区。

刘备入川,带走了“步卒数万”。

进取不利后,又于214年,令诸葛亮、赵云、张飞入川。总兵力带走多少不知,但至少仅张飞军就“万余人”,合理的预测是:这支援军至少2、3万人。

我们应该还记得,刘备在赤壁之战前后兵力是以千为单位计算的。可是,在入川战役中,从江陵调出的兵马,动辄数万!

关羽也没有闲着。

史书对于这段襄樊大战前,关羽与曹军在荆州对阵的描写很少。

但有几点依然能看出端倪:

1、乐进的身份:乐进原先主持对关羽作战。可是,后来被换到了合肥。由统兵数万的一方主将,变成了总共几千人的合肥军中,张辽的下属。

2、曹军主将的位置:

刘备初入南郡时:

曹操方面:荆州方面军主将位置在襄阳。

刘备方面:刘备治所在江陵南岸的公安,以关羽、张飞驻江陵。

关羽北伐时:

曹操方面:曹仁驻樊城(襄阳以北),以部将守襄阳。

刘备方面:关羽的位置在江陵,或在打襄阳。

襄樊大战时,威震华夏的关羽带了多少人?史书未详述。但他俘虏三万;打得历经风浪的曹操有了”迁都避祸“的恐慌。兵力不可能太少。

诸葛亮建立的治政方法,关羽威震天下的勇武军略。使得以江陵成为了一座魔法之城,以这个魔法之城为起点,实力薄弱的刘备魔法般的强行杀出,鼎足而立!

吕蒙:东吴最后的大志

“白衣渡江”后,历史给东吴打开了一扇大门。

大约因为襄樊大战时天灾战祸,襄樊此时后勤紧张。曹丕即位后,居然一度放弃了襄阳。

襄阳,就这样拱手让给了孙权。

吕蒙的想法是:孙皎驻南郡居中策应;潘璋驻白帝防御刘备;吕蒙亲自坐镇襄阳,雄视北方!

这是自周瑜的建议之后,又一个富于进取心的方略。

可惜,吕蒙很快就挂了···

东吴的大志,也随着周瑜、吕蒙等人的离去而远去了,此后,“限江自保”,成了他们的方向。这,也注定了江陵,由一座“中新之城”变成一座“江北孤城”。

国之藩表:西陵

272年的西陵之战,充分说明了三国末期,江陵与西陵的地位。

当时,晋分兵攻打;陆抗认为:江陵丢了也能收回,而西陵不容有失!

缓急之间,地位的差别已经体现出来了。

更有意思的是,双方在江陵战场的玩法,也是很有说明性的。

晋军的羊祜说,我们准备决了大坝,好坐船去救援西陵。

陆抗说:得,不劳您动手,我自己决坝!

结果,大坝被决,晋军只得用车运粮。

这一仗,说明两点:1、此时江陵的地位已经被西陵取代;

2、此时的江陵以北,已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边防前哨城。动辄以水带兵,是不可能有正常的农业生产的。

而西陵的正式取代江陵,正是陆逊“国之藩表”的提出。

由于袭取荆州,东吴同时面临刘备和曹丕两面之敌。

即使吴与诸葛亮结盟后,各以北方为意,但双方也不可能全不防备。

同时,在曹魏夺取上庸后,西陵也同时防御着该方向的魏军。

而从军事上说,西陵对江陵方向又据上游之势,南郡有事时,又能随时顺溜而下,“千里江陵一日还”,快速支持!

另外一方面,此时曹魏给东吴的压力加大。魏趁吕蒙去世,东吴惧刘备之时,夺回了襄阳。

若非朱然神勇,江陵早已失了。襄阳到江陵之战,基本无险可守。面对强大的曹军,东吴把南郡的主将和主力迁移到了江南的乐乡。江陵,彻底成为了一座前线要塞!

总的来说,江陵是一座经济上富庶,军事上无险的城市。

在雄心勃勃者手中,它就是梦开始的地方,是进攻的出发地,甚至是“魔法之城”。

在保守自固者手中,它就是噩梦开始的地方。是江北孤城,甚至是一片“以水代兵”的国土。

这样的城市,总是有形形色色的人在此登场,或挥洒梦想,或遗憾千年,他们一起,书写了缤纷灿烂的历史!

从必争之地到无人问津,三国时期江陵的军事地位为何由盛转衰?

江陵,当年刘备和孙权拼命争夺的要塞,突然间变得无人问津,这里肯定有它内在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问一下,当年关羽为什么要出兵北伐?是什么促使他一定要拿下襄樊?

这是江陵的军事地理特点决定的。江陵位于长江北岸,位置孤悬。当年孙刘两家平分江南后,关羽态势更为孤立。江陵后无靠山,前面又面对襄樊的威胁,难以持久。因此,没有襄樊,江陵受敌无法立足。

孙权夺取关羽的荆州部分后,面对的情况与关羽一样。但孙权的战略是全据长江以争天下的战略。如果有向北之心,孙权保有江陵必须要争夺襄樊。但后期经过夷陵之战,东吴和蜀汉两败俱伤,孙权已经没了夺取天下的能力和信心,唯求自保。相比起东防刘备,夷道比江陵更重要。

在这种环境下,江陵就成了一块鸡肋,失去了它的战略价值。它从几家争夺的要地变成了无人问津的地方。

从必争之地到无人问津,三国时期江陵的军事地位为何由盛转衰?

一个战略要地,是否是双方必争之地,首要是它处于交战双方的战线上,或者处于进攻方或防守方的进攻或防守节点上。刘表占据荆州,孙策占据扬州长江以南,江陵、自然是双方的进攻和防御节点,自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孙吴收回南郡,曹魏占据襄阳,江陵已不处于孙吴外层防御圈,战略地位自然下降,除非曹魏夺了南郡,江陵自然成为必争之地。

就像白帝城是孙刘战略必争之地,合肥是孙曹战略必争之地,陈仓是曹刘战略必争之地。

河套平原是游牧政权和农耕政权必争之地,函谷关是关西与关东的必争之地,长江是南北方政权必争之地。

一个地方是否具备“必争之地”,最重要的是它必将处于现在或未来进行战争双方的重要战略节点上,不能越过,不能失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