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分封时并无秦国,它是何时出现的?又是如何“发家”的?
秦人早在远古时期就曾无限接近权力顶峰,却又瞬间星散流亡,一度重新成为重要诸侯,却又一撸到底为“庶民”,终于再次崛起,重列诸侯。其早期历史,可谓大起大落。
治水重臣到大禹接班人战国时期,楚国人所写的《容成氏》记载:“禹于是乎让益,启于是乎攻益自取”。大禹继承最高权力后,依禅让制传统,确立了秦人的先人:伯益作为继承人。可惜伯益终究在与启的争夺中败北,丢失了最高领导权。
对伯益和夏启的记载很多,此处以名不见经传的《容成氏》为引,是因为他成书于战国时代,且出自秦人的对手楚人之手,因此,被后人贴金、篡改的可能很小,可信度很高。
显然,擅长工程的秦人在大禹治水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伯益本人更是据说三岁就开始跟随大禹,并全程参与了大禹治水的全过程。
以传统禅让制的规矩,伯益是大禹指定的接班人。
只是“家天下”的时代已经来临,因此,伯益夏启击败,失去了继承权。
参加商灭夏之战,重新崛起由于年代久远,在伯益争权失败后,秦人的命运说法不一。但根据《史记.秦本纪录》的记载,似乎能看出端倪。“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费昌当夏桀之时,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以佐殷国,故嬴姓居多,遂为诸侯”。
这里有2条信息:(1)、秦在伯益失败后,受到夏王朝的迫害,以致于“或在中国,或在夷狄”,散落各处以逃避迫害;
(2)、在协助商人赢得鸣条之战后,秦受封为诸侯。
费昌,当时担任的是汤的“王车之御”,这可不是今天领导们身边“小王、小张”这样的司机。“王车之御”,是类似军师、参谋长一类的人物。足见当时秦人在商汤集团中地位之高。
从被边缘的庶民到被逐渐回归在周朝初年的“三监之乱”后,亲殷商的秦人被周公剥夺诸侯地位,一度在华夏文明中边缘化了。
可是,地处西戎,在与戎狄多年来往的秦人应该在血与火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形成了浓郁的尚武精神。
秦人第一次由庶民回归贵族,是在周孝王时期,秦人以养马有功,秦非子被封“附庸”。
到了富于变革精神的周宣王时期,意识到秦人强悍战力的周宣王,封秦仲为“大夫”,下令尚不是诸侯的秦人“得奉王命”,反击戎狄。宣王甚至还拨王室7000兵马支援秦人!
护驾有功,“空头支票”、受封诸侯在周幽王作死的“烽火戏诸侯”后,申侯与废太子(以下称周平王)引犬戎攻入镐京。
可是,作为盟友的犬戎,并未依约受款而去,而是长期在关中地区劫掠、骚扰。周平王不胜其危,只得求援。
秦人来援,协助周平王“搬家”到了洛邑,周王感秦人之功,被封诸侯。
平王东迁可不是“搬家”这么简单,戎狄骑兵以其强悍的机动力随时来战,不死战,分分钟秦人会像郑桓公一样被杀。
周封秦诸侯后,又表示,如果秦人能击败戎狄,则原周故土,也可以给秦人。
周平王这句话当时看来就是“空头支票”。
当时戎狄战力不容小视,否则,春秋时期的大霸晋国、小霸郑国早已进据关中了,又恢复华夏故土,又充实国力,这名利双收的事情,谁不去抢着干呢?
可是,别无选择的秦人只能当真了,他们奋发图强,在刀山火海中,开启了一段新的传奇!
周武王分封时并无秦国,它是何时出现的?又是如何“发家”的?
秦国是西周后期才建国,起初还只是周室的附庸国。直至东周初期,秦国由于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才正式受封为诸侯。
下面,我把秦国的发家史简述一下。
第一,非子建国的历史背景秦国开国的时间比较晚,大约是在公元前870年左右,此时的周天子是周孝王。这时西周已开国近两百年,正是由盛而衰的时期。周孝王上台前,西周多次遭到戎人的进攻,首都镐京多次岌岌可危,周王室不得不临时迁都到了犬丘。
为了应对戎狄等蛮族的进攻,西周大量饲养马匹。当时有一个养马能手,名唤非子,被周孝王任命去管理汧河、渭河之间的牧场。在非子的精心经营下,牧场的马匹大量繁殖。
由于非子养马有功,周孝王便封给他一小块地盘,这就是秦国的开始。起初,秦国并不是一个诸侯国,只是西周的附庸国。依照西周礼制,附庸国的面积,方圆不超过五十里,可以说只是块巴掌大的土地。
秦国就从这里开始了。
第二,从亡国到复国作为周王室的附庸国,秦国的任务之一是安抚西戎蛮族部落。
到了西周末期周厉王统治时,西戎与周的战争升级,戎人频频发动进攻,弱小的秦国也深受其害。
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即位。他是周朝历史上的一位中兴名君,力图重振周王室的辉煌。由于戎人是西周的心腹之患,周宣王上台后,便任命秦国君主秦仲为大夫,率领秦人反击西戎。秦仲是秦国的第四任君主,公元前822年,秦仲被西戎打得大败,战死沙场,巴掌大的秦国也被戎人占领。
秦仲的五个儿子逃到镐京,向周宣王求助。周宣王慷慨地拨出一支七千人的部队,交给秦仲长子,让他去收复秦国。秦仲的儿子们非常争气,依靠这七千人,打败了戎人,收复国土。长子继承秦国君主之位,史称秦庄公。
第三,秦在与戎人的战争中壮大秦庄公即位后,即展开对西戎的战争。他把国事交给弟弟,自己率领秦军与西戎苦战,他让自己的儿子们立下誓言:“西戎杀我的祖父,我若不手刃西戎之王,绝不归来。”在与西戎的战争中,秦军得到锻炼,并茁壮成长。
秦庄公去世后,其弟秦襄公继位,他继承哥哥未竟的事业。然而,此时西戎的势力如日中天,一代雄君在与西戎的战争中连遭败绩。
公元前797年(周宣王三十一年),西周大举讨伐盘踞在太原的戎人部落,兵败而还。五年后(公元前792年),周宣王再度用兵,讨伐条戎、奔戎部落,又一次败绩。最惨的一次是公元前789年,周宣王动用南方诸侯的庞大力量,发动规模空前的伐戎之战,遭遇最大的一次败仗,尽丧“南国之师”。
周宣王去世后,周幽王继位。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西周以伯士为统帅,再度发动对西戎战争,非但大败,连统帅伯士都死于非命。
正是在周军连遭败绩的背景下,秦襄公于公元前778年上台,秦国面临极为严峻的考验。襄公二年(公元前777年),西戎人包围犬丘,迫近秦国。秦庄公之子世父率领秦军与戎人大战于犬丘,秦军虽勇悍,仍不敌戎人,溃不成军,世父为戎人所俘虏。后来戎人敬重世父之勇,把他释放归国。
第四,从附庸国到诸侯国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周室爆发“骊山之乱”,申侯勾结犬戎(戎人的一支)杀入镐京,幽王被杀于骊山之下。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这一事件也改写秦国的历史。
周幽王死后,他的儿子宜臼被立为天子,是为周平王。由于镐京残破,只得东迁到了洛邑,这也是东周的开始。当时东方诸侯见天子雄风不再,都不愿出手相助。秦襄公由于早年深受周宣王出兵相助的恩惠,知恩图报,遂义无反顾地率一支部队,驰援周平王,护送平王送到新首都洛邑。
为了表彰秦襄王的勤王之功,周平王当即把秦襄公封为诸侯。从此,秦不再是一个附庸国,而是堂堂的诸侯国。同时,周天子还承诺,只要秦襄公能把犬戎击败,收复岐山,那么岐山以西的王室领土,就归秦国所有。
对秦襄公来说,这是一次开疆拓土的绝佳机会。于是,为了得到岐山以西的土地,秦人与犬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战争。公元前766年,秦军兵临岐山,秦襄公病逝于前线。
襄公未竟的事业,由儿子秦文公继续完成。到秦文公十六年(公元前750年),秦国终于击败西戎,收复了被西戎人占领的周王室的土地。秦文公遵照与周王室的约定,岐山以西的土地归秦国所有,岐山以东的土地,秦国归还给周王室。
夺取岐山的战争意义非凡,从此秦国一跃成为第一等军事强国。从秦文公之后,直到秦统一中国,秦国一直保持着军事大国的地位。
周武王分封时并无秦国,它是何时出现的?又是如何“发家”的?
秦人的发家史,可以说是一部小人物白手起家的奋斗史,一路上荆棘满布,流干了血和泪,才从周王室的战俘,一步步奋斗到位列诸侯,进而取周代之,一统天下,可谓传奇。
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纣王,建立周王朝后,在阑师分封天下,共建立了七十一个诸侯国,拱卫周王室。
其中,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受封建立晋国,也就是日后的韩赵魏;姜子牙被封于齐地,建立齐国;周武王的弟弟姬奭被封于燕地,建立燕国;楚国建立稍迟,周成王时,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这就是战国时代叱咤风云的战国七雄(除秦国外),它们都早在西周初年就被封为诸侯国了,可谓出身高贵。而秦人这时候还是周王室的战俘,能不能活下来都还不知道,要想建立自己的国家,还得足足奋战三百年。
然而,秦人先祖是如何用三百年的时间,实现了鲤鱼跃龙门呢?
旭哥将从秦人的起源、非子牧马被封于秦、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被封诸侯,秦人早期奋斗史上三个重要的节点,来论述秦人的发家史。
秦人的起源秦人的起源,在秦公一号大墓挖掘之前,一直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当代历史学家蒙文通根据《史记》中的记载,中谲是秦人先祖,而中谲的父亲胥轩是戎族,而且胥轩的媳妇是申侯的女儿,申候也是戎族,由此可以认定,秦人先祖的父系和母系都是戎族,秦人便是起源于西方的戎族。
申侯之女为大骆妻,生子成为适。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史记》
国学大师王国维也在《秦都邑考》开篇中明确指出:“秦之祖先,起於戎狄”。
秦之祖先,起于戎狄,当殷之末,有中潏者,已居西垂,大骆、非子以后,始有世系可纪,事迹亦较有据。---《秦都邑考》
蒙文通和王国维的结论,论据都是《史记》的记载,但是《史记》里也记载了另外一种说法,秦人是帝颛顼之后,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也就是秦人是根正苗红的华夏族。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史记》
另外,根据《清华简-系年》的记载,秦人的先祖恶来是来自于东方的殷商遗民,被西迁到甘肃陇南一带帮助周王室守卫边疆。所以,秦人是来自于东方的殷商后裔,也就是华夏族。
武王陟,商邑兴反,杀三监而立彔子耿。成王屎(践)伐商邑,杀彔子耿,飞廉东逃于商盖氏,成王伐商盖,杀飞廉,西迁商盖之民于邾吾,以御奴且之戎,是秦之先,世作周危(卫)。--《系年》
但无论是《史记》,还是《清华简》,都是文字的记载,并没有同时代的文物加以佐证,很难作为权威的结论。
直到1986年,秦公一号大墓的考古挖掘,在大墓里出土的一种古代乐器,石磬上面刻有一段铭文,“ 天子偃喜,龚桓是嗣,高阳有灵,四方以鼐”,有力的证明了墓主人为秦景公,秦人的先祖为高阳,高阳也就是帝颛顼,可见秦人确实是起源于东方的华夏族。
由此,也可以勾画出秦人起源的路线图,秦人的老祖先恶来是殷商贵族,在商朝灭亡后被诛杀,而他的儿子女防连同族人一起被周王室西迁到现在的陇南一带,帮助周王室抵御戎狄的侵扰。
非子牧马,受封于秦非子是大骆的儿子,也就是恶来的五世孙,以善于牧马著称于世。
久而久之,非子善于牧马的名声,就传到了周孝王的耳朵里,周孝王便任命非子为周王室主管养马的官员,在陇南一带为周王室养马。
在非子养马期间,马匹个个膘肥体壮,数量增加的非常快,周孝王非常高兴,于是便效仿非子的祖先,伯益为舜帝驯养牲畜而受封赐姓的故事,将秦地赐给非子,作为周王室的附庸,恢复赢姓,建立建立宗庙,祭祀赢氏祖先,这便是秦人和秦国的源头。
经过女防、旁皋、太几、大骆、非子五代人,一百五十年的奋斗,秦人终于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和宗庙,但在地位上离山东各诸侯国还有很长的距离。
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闲,马大蕃息……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史记-秦本纪》
非子牧马为什么这么厉害呢?万事有果必有因,旭哥认为,原因有二。
其一,非子祖先世代驯畜,可以说,是祖传的绝活儿。
非子的先祖伯益,在舜帝时期担任虞官,也就是驯养畜生的官员,因出色的业务能力,受到舜帝的赏识,封给土地,赐予赢姓,秦人的姓氏便是由此而来。
伯益次子若木的玄孙费昌,是商朝开国之君商汤的车马夫,伯益长子大廉的玄孙,中衍与孟戏两兄弟,都是商王太戊的车马夫;伯益还有一个后代就造父,为周缪王驾车有功,被封于赵地,赵国便由此而来。
可见,祖传的绝活儿已经深入骨髓,天生就是养马的高手。
其二,陇南一带本就是天然的牧场。
非子牧马的牧场在西汉水一带,位于秦陵南坡,降水丰富,水草茂盛,是养马的理想地带。更重要的是,这一带的水里都富含盐分,牧民们都知道,天然的盐分对于马匹的成长有多么重要,这也许是非子的马长的膘肥体壮的奥妙所在。
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秦襄公是非子的五世孙,在公元前777年,父亲秦庄公死后,继承了秦公之位,在这一时期,关中地区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周王室开始衰落,特别是周幽王即位后,荒淫无度,宠幸褒姒,为博红颜一笑,烽火戏诸侯,周王室的威信荡然无存。
第二,周边的戎狄势力开始进入关中地区,和周王室的势力形成了犬牙交错的局面,对周王朝的统治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周幽王废申后和太子姬宜臼,改立褒姒为王后,褒姒之子姬伯服为太子。此事引来姬宜臼的外公,申候的震怒,于是联合缯国和犬戎进攻周朝都城镐京,诛杀了周幽王。并和众多诸侯共立太子姬宜臼为王,也就是周平王。
周平王即位后,考虑到关中地区的地缘格局,准备将都城向东迁移到洛阳。
秦襄公在这一事件的前后,始终站在支持周平王的一方,并在周平王东迁时,亲率军队护送平王东迁。
周平王感念秦襄公的忠诚和护送之功,封秦襄公为诸侯,赐予岐山以西的土地。
到了此时,秦人才正式成为周王朝的诸侯国,和山东的晋、楚、齐、燕等诸侯国在地位上平起平坐,可以说,秦襄公是秦国的开国之君。
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乃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史记》
从非子牧马到襄公建国,秦人经历了非子、秦侯、秦公伯、秦仲、秦庄公、秦襄公,共六代人一百三十年的奋斗。
总结:秦襄公虽然被封为诸侯,周平王也将岐山以西的土地赐给秦国,但这只是在形式上确立了秦人拥有这些土地的合法地位。
实际上此时,关中地区早已沦为犬戎各部族的势力范围,所以,周平王无异于给秦人画了一张饼,能不能吃到嘴,还得靠秦人自己去奋斗。
由此,秦人的历史开启了新的篇章,终于可以合法的走出陇南大山,望得见岐丰之地,并为此展开浴血奋战。
从此之后,秦人向东、向东、一路向东!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周武王分封时并无秦国,它是何时出现的?又是如何“发家”的?
周武王伐纣时,杀死了秦国国君的祖先恶来,一百五十年后恶来的五世孙秦非子因养马获封秦地而建立秦国。此时的秦国并未获得周朝诸侯国的地位,一百二十年后秦襄公因护驾被周平王封为诸侯,秦国才正式成为诸侯国。
秦国的出现过程秦、赵两国君主的祖先蜚廉是颛顼曾外孙伯益的九世孙,伯益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被舜赐予赢姓,这便是秦、赵两国赢姓的由来。伯益的后裔一直都是为夏、商两朝驻守西戎,到了商末,蜚廉也是商纣王保卫西部的重臣。
蜚廉有两子,长子名曰恶来,便是后来秦国君主的直系祖先;次子名曰季胜,便是后来赵国的直系祖先。恶来与父亲蜚廉一样,也是商纣王的重臣。周武王伐纣时,蜚廉、恶来为纣王战斗到最后一刻,最终被武王所杀。
恶来死后,其子女防居于西戎,由于父亲被杀事件的影响,女防时期并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女防的孙子太几才有所改观。蜚廉次子季胜一脉的造父因有功于周穆王,被为赵氏,太几家族也为赵氏。
太几之子大骆因娶了申候之女而被封于犬丘,大骆有二子,嫡子名曰成,他继承犬丘的封地。次子名曰非子,他的技能是善于繁殖战马,周孝王听说后召见了非子,新赐秦地给非子,让他继续做回赢姓的子嗣。
就这样,非子建立了秦国,号称秦赢。这时的秦国并没有诸侯的地位,仅仅是周朝的附属国而已。
秦国获封诸侯的过程非子在位四十二年,虽是秦国始封国君,但其封地方圆不足五十里,没有诸侯地位,其实连卿和大夫都算不上。非子死后,其子秦侯继任秦国国君。秦侯与其子公伯一共在位十三年,之后为公伯之子秦仲即位。
秦仲在位时,正值无道的周厉王统治周室,西戎之地开始反叛周朝,犬丘的大骆一族其他人被灭。在周宣王即位后,秦地的秦仲以大夫的身份被派去讨伐西戎,结果秦仲战败被西戎所杀,共在位二十三年。
秦仲死后,他的五个儿子封周宣王之命继续讨伐西戎为父报仇,最终西戎被打败。周宣王作为赏赐,将他们的五世祖大骆的封地犬丘划为他们所有。至此,秦非子一脉拥有了全族在西部的所有封地,秦国得到扩张。
秦仲的儿子庄公在位四十四年,去世后其子襄公继位,秦国的转折也由此到来。襄公即位后立即与西戎联姻,将妹妹缪嬴嫁给西戎丰王。两年后,襄公哥哥世父在反击西戎入侵时被俘,一年后被放还,联姻的效果不太明显。
五年后犬戎杀死了周幽王,秦襄公率军保卫周朝有功,且在周平王东迁时护驾有功,最后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将岐山以西的土地全赐给襄公。平王面对西戎的不断骚扰,许诺襄公,如能剿灭西戎,土地全归秦国。
至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秦襄公也得到了相应的爵位。五年后,秦襄公在讨伐西戎的途中去世。
秦国的“发家”过程秦国的“发家”过程主要有三个重要节点,前两个就是上述讲到的非子建国和秦襄公获封诸侯,我认为这两步是最为关键的两步。第三个就是秦文公到秦始皇共三十位君主的共同努力,其中秦穆公、秦孝公、秦昭襄王及秦始皇最为突出。
秦穆公是秦国作为诸侯国的第九位君主,也是春秋五霸之一,在位三十九年。他使秦国与晋国实现秦晋之好,在位期间先后灭掉西戎十二国,开辟国土千余里,成为西方诸侯之伯,为秦国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秦孝公是秦国作为诸侯国的第二十五位君主,在位二十四年。秦孝公在位期间启用卫鞅实行变法,并将秦国都城迁往咸阳,建立了秦国后续的行政体制。采取楚国和亲,联合齐、赵攻魏,自此秦国成为诸侯强国。
秦昭襄王秦国作为诸侯国的第二十八位君主,在位五十六年。他在位期间战胜三晋、齐国、楚国,攻取魏、楚多地。文以范雎为相,武以白起为帅,奉行远交近攻的战略。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俘虏周赧王并迁九鼎于咸阳,结束东周的统治,为秦国统一战争奠定了最后一步基础。
秦始皇则在多世之余列的基础上,用了十年完成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秦国也因此完成了它的发家史,彪炳史册。
周武王分封时并无秦国,它是何时出现的?又是如何“发家”的?
一哥“俗人读史记”之——
浑水摸鱼名利双收的秦襄公
平王东迁之前,秦人的先祖非子为王室养马有功,得到位于西域戎狄之中的一小块封地,后世秦仲征战有功,封西垂丈夫(家),直到平王东迁秦襄公征战护驾有功才被封立国,开启了秦国历史的新征程。
平王东迁这事是各国的一个机遇转折点,秦襄公是个抢抓机遇的高手。在机遇来临之前,秦襄公已经开始把生存的“夹缝”撑开并稳固下来。一是巩固城防“(庄公居其故)西犬丘”。二是与戎狄一部和亲,“襄公元年,以女弟缪嬴为丰王妻”。分化戎狄,稳定前沿。三是与戎狄不停征战,取得周王室的信任,“襄公二年,戎围犬丘,世父击之,为戎人所虏”。
几年之后,机遇终于来了,“七年春,周幽王用襃姒废太子,立襃姒子为適,数欺诸侯,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王室及周边诸侯乱成一锅粥,“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
战事平息之后,“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至于周东迁是哪位诸侯提出的,太史公语焉不详,但众人的撺掇之中肯定有襄公的声音,或许是较为卖力的,因而“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再立首功。
平王洛阳安身之后,论功行赏,“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得到的第一个好处是名,赐爵封地;第二个好处是得到一块“镜子里的烧饼”,岐西之地,这地可是周人的兴起之地啊,虽然此时实际被人家占着,但还是给下了文件明确一下的;第三个好处是征战戎狄的权力,以后出师有名,打你没商量。
为尽快落实中央决策、把好事办好,襄公快马加鞭赶回老家,一是向族人正式宣布建国,“襄公於是始国”。二是向国际各国通电建国事宜,“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三是祭祀上天,向神灵发出建国文告。“乃用緌驹、黄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四是武力开始征战“十二年,伐戎而至岐”。把中央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务实高效运转着新的国家机器,把秦人的“家”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国”,并助推其渐逐走向富强。
周武王分封时并无秦国,它是何时出现的?又是如何“发家”的?
在战国七雄的七个国家之中,秦国应当是底蕴最薄的。比如老牌的大国,燕国和楚国,他们都是在西周之初就被封为诸侯的。而赵、韩、魏、齐,虽说是战国以后才被周天子正式册封为诸侯,但是他们的前身可都是底蕴强劲的老牌诸侯国。
唯有秦国是立国最晚的。秦国在西周建立之初,只是作为周王室的附庸国存在,一直到周平王东迁以后,秦国才被册封为诸侯。
可就是底蕴最差的秦国,却笑到了最后,最终一统天下。那么秦国究竟是如何发家的呢?
秦国立国秦国王室,嬴姓,赵氏或秦氏,和赵国同出一脉,其先祖乃是商纣王旗下大将恶来。随后,武王伐纣,恶来因诸侯为虐被周武王杀死。秦国一脉由此没落。
一直到周孝王时期,秦国祖先非子因养马,获封秦地。秦国一脉才得以正式立国,并借此休养生息,壮大族群。
不过此时的秦国,只是作为周王室的附属国存在,也就是说这时候的秦国是没有爵位的。
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有功,位列诸侯西周末年,周幽王荒淫无道,改立太子,引起申侯不满。于是申侯便伙同犬戎攻占镐京,并将周幽王杀死在骊山之下。西周覆灭,周平王建立东周。
因为此次事件,周平王惧怕犬戎之祸,便选择了东迁。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得以位列诸侯。秦国也正式有了爵位,成为了春秋诸侯国之中的一员。
秦国短暂崛起秦穆公时期,秦国在秦穆公的治理下,实现了短暂的中心。秦国第一次以霸主的身份为中原诸国所熟知。
秦穆公知人善用,乐于纳谏。
在外交上,秦穆公娶晋献公之女,交好晋国,给了秦国称霸西戎提供了机会。在内政上,秦穆公积极采用百里奚,由余等人的意见,极大的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使得秦国向西“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不过,秦国虽然在秦穆公时期强盛一时,但是终究后劲不足,没有实现质的跨越。
秦国商鞅变法,霸业开始进入战国以后,秦孝公不满秦国积弱,广纳贤才,任用商鞅施行变法。
商鞅通过改革军事、经济、政治,全方位面提升秦国国力。
1.经济
商鞅废除了“井田制”,并将土地私有化,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于此同时,商鞅还抑制商业发展,逼迫百姓耕种。
此举极大地提升了秦国的粮食产量,提高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2.政治
商鞅废除了分封制,采取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最大程度地集中了全国资源。
3.军事
商鞅废除了“世卿世禄制”,采取二十等军功爵制度。此举极大地提高了军人的热情,使得秦军作战勇猛无比,成为了令人闻风丧胆的“虎狼之师”。
以商鞅变法为起点,秦国开始了其崛起之路。
秦国再无敌手,统一只是时间问题秦国崛起以后,各国之间便采取了合纵的外交政策,以此抵抗强秦。而六国之所以能够抵抗住秦国的侵略,都是因为有着综合国力十分强大的国家做领头羊。
不过,在秦国历代君王的谋划下,这几个强国都相继没落,使得六国再也没有抵抗秦国的力量。
1.楚国
秦惠文王时期,楚国强大,为六国合纵长。为了削弱楚国的实力,秦国派张仪前去游说。张仪假说商於之地六里为六百里,欺骗楚怀王与秦国断交,楚国由此与齐国决裂。
谁曾想楚怀王破坏合纵联盟以后,秦国却翻脸不认人了。于是楚怀王大怒,与秦国开战,被秦军打败。楚国由此衰弱。
更可悲的是,楚怀王后来又轻信秦昭襄王之言,被骗至楚国囚禁,直至死去。
2.齐国
秦昭襄王时期,齐国齐闵王受到挑拨,强灭宋国,激起了各路诸侯的强烈不满。于是,在燕昭王的领头下,赵、韩、魏、燕、齐五国伐齐,连破齐国七十余城,齐国几乎灭亡。
3.赵国
秦昭襄王时期,赵王利令智昏,接受上党,引起秦王不满。于是,长平之战爆发。
赵将廉颇以守代攻,虽抵抗住了秦军的进攻,却引起了赵王的不满。与此同时,秦国又在积极进行反间事宜,说秦军害怕赵括。
赵王信以为真,临时换将,以赵括取代廉颇。最终,赵括受到白起埋伏,被断粮围困。赵国失败,赵军也被白起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自此,山东六国再无秦国敌手,秦国统一只剩下时间问题。
结束语秦国底蕴最薄,却得以一统天下,归根结底是因为秦国变法最彻底,君王最贤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