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战中为何20万楚军被8万晋军击败?
仔细回顾一下城濮之战,就不得不佩服晋国君臣高超的军事素养了。
实力悬殊的较量尽管晋国也是大国,并在晋文公即位后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但这时,他的实力比起对面的楚国来,还是稍微弱了一点。
此时的楚国,已经兼并了汉水流域小国,并都已经搞定了陈、蔡、许、郑等中原中等国家,鲁国也已经跟着楚国混,一起打齐国!
面对盛势浩大的楚军,晋文公并无取胜把握。可是,楚国围攻投靠晋国的宋国,晋又不得不救!
因此,晋国进行了一系列军事和外交努力(详细过程见:https://m.zjurl.cn/answer/6698213351354269966/?app=news_article&app_id=13&share_ansid=6698213351354269966。)
经过这些努力,曹、卫、鲁退出了与楚国的联盟,而晋国与秦、齐结盟,双方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被削弱的楚军在楚成王得知晋国平定卫、曹两国,并与齐秦结盟后,意识到形势危险,特意嘱咐子玉,要求子玉不要进逼进军,甚至“知难而退”。
可是,子玉不从,并且让人回报楚王:“不是我非得去打,而是我想塞住那些进谗者的口”!
子玉决意继续作战,并请求楚王增加援军。
楚成王君臣之间互相矛盾重重,以至于政令不一,举措无度楚成王此时的做法很奇怪,他既没有强行要求子玉回来,但也没有全力支持子玉,而是“少与之师”,仅仅派了部分兵力前去支持。
退避三舍,得到加强的晋军得到援助的子玉撤宋都之围,马上转到晋军阵前,盛势浩大,杀气腾腾。
晋军采取了著名的“退避三舍”,向后转,走了。
在城濮,一部分宋军,以及秦齐两国的军队在此与晋军汇合!晋军实力得到大大增强。
由于春秋时期的人数是比较固定的,史学界对双方的兵力评估为:
晋军:8-9万
楚军:11万
具体数字一直有讨论,但基本偏差不大。
可见,通过伐交,晋军取得了与楚一战的资本!
犹豫再三,痛下决心的晋文公随后,楚军也来到了战场。
这些老兵油子很快表现出了高超的军事素质,立刻抢占险要,居高临下,盛势震天!
看到楚军强大的军事素质和兵力,谨慎的晋文公又有点打鼓了。
当初攻略曹卫也好,退避三舍也好,就是希望疲惫敌军,并把敌军引到预设的战场上作战。可是现在,看到楚军高昂的士气和五国联军众多的兵力,看来这个目的没有达到!
正好,在营地外,他听到有士兵在唱“田里的好庄稼密密麻麻,旧的丢了,新的用着”。敏感的晋文公以为是在讽刺他对楚国忘恩负义,更加犹豫了。
此时,晋国众臣开始勉励晋文公,打得过,打过了,我们就是霸主,打不过,“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文公在大家的鼓舞下,信心得到加强。
随后,晋文公登高检阅三军,见军容雄壮,大喜:“少长有礼,其可用也”!决意决战!
战争迷雾对强大的楚军,晋国君臣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正面楚军兵力占优,且具有良好的军事素质,要打败他们,不能玩愣的!
狐偃指出:此处土质疏松,极易扬起灰尘,如果我们以战车拖树枝扬起灰尘,岂不是很容易造成“战争迷雾”?我军在迷雾中不断进行调整,而楚军一无所知!
来吧,楚军!
风骚的激战在“今日必无晋”的口号鼓舞下,楚军开始进攻了。
楚军的部署是:以陈、蔡军队为右军,以“东宫”军和申息军为左军,以他若熬世的军队配合其他楚军组成中军主力!
开战后,双方先上友军。
楚军的好朋友陈、蔡军为主的右军先上。他们对阵晋军的好朋友秦军!
原本以为会是一场激战,结果,一开打,*秦军就后退了!后退时,晋军的栾枝用战车拖着树木,释放“战争迷雾”。
陈、蔡军看不清后面的情况,但知道他们打跑了秦军,于是马上追了上去,直到```直到他们的战马突然发现前面出现了一群老虎!撒腿就跑!陈、蔡军溃散,还冲乱了斗勃的楚军!
楚军的右军大败!
哪里来的老虎?原来,晋军这批战马都用虎皮蒙着战马做战车,陈、蔡军的战马在迷雾中看去,就看成了真老虎,一时大败而退!
说回左军。子玉在见到晋军扬起的烟尘时,一度以为晋军已经败北,于是催促左军杀上!
左军到底是楚军,战斗力强,一时间,居然连续取胜,晋军的上军岌岌可危!
此时,在中军的先轸见状立即改变部署,以祁瞒虚举元帅旗坐镇中军,果断率领中军主力前绕道猛攻楚左军侧翼,原先在撤退的晋军也杀了回来,夹击楚军。
正此时,楚军中军发起了进攻。原本已经抽空的晋军中军岌岌可危,留守的将领祁瞒惊慌失措,举止不当,被司马赵衰斩杀,严令各军坚守,才稳住局势。
随后,击败了楚君侧翼的进军开始合击楚军,楚军见大势已去,被迫撤退。
城濮之战,以晋军以弱胜强而告终!
在我看来,城濮之战中,晋军以少胜多,在于晋军早期以外交、战略退却等手段改变双方力量对比。而在最终决战中,先轸以有利条件,释放“战争迷雾”,引诱对手陷入自己的“圈套”,让自己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一举取得战役胜利!
城濮之战中为何20万楚军被8万晋军击败?
打仗并非人越多越好。指挥得当,要比一拥而上强多了。
在冷兵器时代,人们并没有特别有效的联络方式。通常来说,一个再有能力的将领,能有效指挥三四万人,已经是非常厉害了。如果兵力太多,很有可能会因为信息交流不畅,从而出现各式各样的乌龙事件。
在大部队混战的时候,士兵作为一个个体,他的视野就更为有限了。如果是骑兵还好一些,如果是步兵,他恐怕只能看见眼前的这几个人。如果前方的士兵调头往回跑,他为了不被这些人冲倒,肯定也会选择掉头逃亡。恐慌的情绪很快蔓延开来,最终酿成的结果,就是所谓的“兵败如山倒”。但实际上,诱发这种事件的原因,很可能就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而已。
譬如淝水之战中,前秦军队在后退,以伏击东晋军队时,有人在前秦军队中大喊“前秦军队败了!”就这样的谣言,就让前秦军队阵脚大乱,数倍于对方的军队,在这场战争中几乎全军覆没。这就是因为人太多,反而吃了视野的亏。
“连百万之兵,攻必胜,战必取”,能达到这样水平的人其实并不多。能指挥好几万人赢得战争的胜利,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然后我们回头说一说城濮之战,我们就会发现,晋军的胜利,就是教科书般的“制造局部恐慌”。他们用的战术,就是给战马蒙上虎皮,然后猛烈冲击楚国的右翼,从而造成局部的恐慌。在这种局部的恐慌之下,士兵和战马不知道对面是什么东西,他们会下意识地退后。这种恐慌的情绪,会像滚雪球一样,蔓延到其它的士兵身上。
而且,楚国左军在盲目追击时,中了埋伏,最后不幸也战败。中军眼看左右两翼失败,这仗基本就没法再打下去了。
韩信的背水一战,用的也是类似的套路。他让少数的士兵诈败,退到水边,只能背水一战。敌军比他多很多倍,却无法取胜,只能无功而返。但他的主力部队已经偷袭了敌军后方,造成了很大的恐慌,最终让对方兵败如山倒,完成了“以少围多”的战役。
兵不在多,全在士气高低,冷兵器时代更为尤甚。
这也是很多战争“以少胜多”的根本原因。
城濮之战中为何20万楚军被8万晋军击败?
君臣失和
齐桓公于公元前643年去世。
他死后齐国立时陷入内乱。夹在齐、楚两巨头之间的郑国率先感受到了天下形势的微妙变化。郑文公这只望风梯荣的风信鸡在齐桓公尸骨未寒之际便仓皇改换门庭,亲赴楚国朝觐楚成王。
为了在友邦面前展示楚国的实力,楚成王慷慨地赠与郑文公一千斤铜锭,并与郑文公约定这批铜锭只能铸造礼器而不能铸造兵器——此时的楚国,铜产量已经跃居春秋列国之首,其繁荣昌盛从这沉甸甸的铜锭上可见一斑。
郑文公南投楚国迅速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又过了一年,陈、蔡、郑三国与楚国在齐地举行盟会,承认了楚国的领导权。
眼看着齐桓公建立的中原政治秩序行将崩溃,以齐国霸业继承者自居的宋襄公不自量力地站了出来,起兵讨伐首先变节的郑国,结果遭到了楚成王的迎头痛击。
泓水一战失败后,宋国虚张声势的面具被彻底戳穿,宋襄公也随之一命呜呼了(关于这一点,可以参看旧文《小国争霸:以宋国弱小的体量为什么敢和楚国争夺春秋霸权?》)。
此时已经是公元前637年了。齐国内乱不已,宋国疮痍未复。那个后来让楚成王饮恨城濮的晋公子重耳还滞留在秦国,与秦穆公谈判回国即位的援助条件。
如果不是楚国此时自乱阵脚,五年以后晋文公是否还有机会击败楚国,实在是一件难以预测的事情。
可就在这一年,楚国高层发生了非常重要的人事变动。
执政长达27年的令尹斗谷于菟决意隐退让贤,将令尹的职位交给若敖氏家族的后起之秀——时任司马、刚刚伐陈获胜的成得臣(即子玉)。
对斗谷于菟的这一决定,当时就有人提出质疑。大夫薳(音“伟”)吕臣对他说:“您这样做,将把国家置于何地?”
斗谷于菟回答道:
吾以靖国也。夫有大功而无贵仕,其人能靖者有几?——《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传》
从这番回答看,斗谷于菟之所以将令尹的位置传给子玉,不仅仅是出于保障若敖氏家族长盛不衰的私心。他的确是看好子玉的才具,期待他能为楚国开创更加光明的未来。同老成稳健、廉洁勤政的斗谷于菟不同,子玉的特点是锐意进取,雷厉风行。
鉴于楚国已经击败宋国,并意图进一步控制齐国、称霸天下,此时让曾任军职、熟谙兵法的子玉出任令尹,显然对楚国的战略扩张是一个有力的助推。
应该是考虑到了这一层,斗谷于菟才想趁着子玉伐陈立功的当口儿,扶他上位。
但子玉这个人呢,从政治品质上说是有明显缺陷的。
《左传》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儿:坐上令尹之位以后,子玉为自己的坐骑打造了一套非常豪华的行头。城濮战前,子玉梦见河神对他说:“你要是把这套行头贡献给我,那我就把宋国的孟诸之麋(也就是晋、楚争霸的焦点地区)赐给你。”
醒来之后,子玉舍不得这点儿细软,不愿敬神。他的儿子成大心和族亲子西让荣黄去劝劝子玉,荣黄语重心长地说:
死而利国,犹或为之,况琼玉乎?是粪土也!而可以济师,将何爱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苟利社稷,生命都应在所不惜!何况,这点儿金银细软要是能在战场上换得国家的胜利,你有什么好舍不得的?”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子玉就是冥顽不灵,听不进去。
失望之至的荣黄出来以后,跟成大心和子西说:
非神败令尹,令尹不勤民,实自败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传》
和毁家纾难的斗谷于菟相比,子玉私心太重,格局太小,因此他没法儿像斗谷于菟那样赢得楚国朝野的普遍支持。
首先是楚成王本人对新任令尹的子玉就表现出了相当的疑虑。在楚军开赴宋国,与晋军决战城濮之前,照例要举行隆重的治兵仪式。但楚成王钦点的治兵人选却不是令尹子玉,而是前任令尹斗谷于菟。
感受到来自楚成王的质疑,骄傲的子玉本应摆正态度,用战场上的胜利赢得成王的信任,但他没有。他选择了立即反击楚成王:在斗谷于菟治兵睽邑之后,子玉自作主张,在蒍邑又重新举行了治兵仪式。他是要用这种方式提醒楚成王:现在的令尹是我!
这样鲁莽的行为招致了蒍贾的强烈抨击:“子玉刚烈傲慢,目无君上,不可以治民!要是授予他超过三万兵力,一定会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相比于晋国出征前的被庐阅兵上,君臣共济、勠力同心的场面,楚国尚未出师,朝野上下已经吵作一团,这仗还怎么打!
果然,子玉率军到了宋国,就玩儿起“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套路来了。在晋文公已经与齐、秦结盟,准备连手应对楚国的情况下,楚成王要求子玉保存实力,赶紧撤退。
子玉抗命不遵,他回复楚成王说:
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传》
表面上看,子玉的矛头是指向了蒍贾,说他是向楚成王进谗言中伤自己的小人。但联系到楚成王不让子玉举行治兵仪式的旧恨,子玉这番话显然也是抱怨楚成王偏听偏信,没有给予他足够的支持。
楚成王听到子玉这番话以后是个什么反应呢?《左传》记载:
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六卒实从之。——《史记·僖公二十八年传》
虽然对子玉的抗命不遵感到愤怒,但楚成王阻止不了子玉的行动。因为子玉手里有“若敖六卒”。
所谓“若敖六卒”,是若敖氏的宗族亲军。以每卒30乘兵车计,六卒也就是180乘。春秋兵制,其他国家每乘车配备战斗人员75人,唯楚国每乘车配备100人。这样算下来,“若敖六卒”共计兵力18000人。以春秋大国最高不过十万人的军队规模来看(以上兵制兵力分析,参考《中国军事史·兵制》的观点),子玉手里这支将近两万人的私人武装足以同楚成王叫板了。
毕竟眼前是大战将至,为了避免与子玉彻底决裂,楚成王象征性地派遣自己的卫队“西广”15乘和太子的卫队“东宫”15乘共计3000人前往增援子玉。
仅仅从国君直接指挥的“国兵”中拨出3000人开赴前线,显然成王不甘心让楚国在若敖氏家族的这次军事冒险中陪绑。可城濮一战之后计算损失,最终为子玉的失败买单的却仍是楚国而非若敖氏家族。
根据《左传》的记载,城濮决战的时候,子玉将“若敖六卒”划为自己亲自指挥的中军,让申县和息县的楚国邑兵担任左军,让陈、蔡等盟国的军队担任右军。
战斗一打向,担当右军的陈、蔡军队很快被晋国的下军击溃,紧接着,晋国的上军和中军又合力夹击,击溃了楚国的左军。左膀右臂都折了的子玉赶紧鸣金收兵,这才保住了他自己的家底儿——“若敖六卒”。
若敖氏的宗族亲军是保住了,但损失了申县和息县的邑兵让楚成王非常恼火。
申、息之兵虽然只是楚国的地方保安部队(即邑兵)而非中央军(即国兵),但申、息二县对楚国的北境防务至关重要。损失了这两处邑兵,必然对楚国的国防造成巨大压力。
所以当子玉带着残兵败将返回楚国的时候,愤怒的楚成王派专使前去责骂他说:“你还有脸回来?面对申、息二县的父老子弟,你自己说,该怎么交代!?”
羞愧交加的子玉因此被迫在方城山的连谷之地自缢而死。
子玉的死讯传到晋国,战胜的晋文公终于驱散了脸上的愁云,露出喜色:“子玉一死,楚国再也没有人能够威胁我们了!”
老辣的晋文公看得很准,子玉战败自杀,若敖氏家族的雄心也随着他的辞世而烟消云散。从此若敖氏不再堪作楚国北征的助推器,要想在死对头晋国面前夺回属于自己的尊严,楚国只能期待着一位新的救世主的降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