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送重耳回国继位,为何晋国马上就翻脸跟秦国抢生意?
这是两位霸主之间一次双赢的合作。
让我们看一看这段历史,学习古人的智慧。
天子向秦晋求救周天子东迁以后,苦逼是苦逼,但再苦逼也是天子呀!所以,王室内部依然时常上演权力的游戏。
前636年,游戏玩大了,太叔带跑去联合北方的狄国回来争夺铁王座。周襄王吓得赶紧向秦、晋求救!希望他们联合勤王。
王室有事,找夷狄做外援,这种恶心的操作由来已久。晋文公的心思就在晋文公发兵河上,准备联军时,晋国大夫狐偃发话了:“勤王大功,怎么可以与人分享呢?打败狄国,我们自己远远就够了,大王应该独自完成救援”。
仅靠晋国,就可以打败狄国,没有人比晋文公更清楚了。
当年,正是他父亲征服狄国,才和他母亲搞到一起,才有了他晋文公!
力量上是够了,可怎么和秦国去说呢?
秦穆公和晋文公两位的关系,说起来很复杂。晋文公是晋献公的儿子,秦穆公是晋献公的女婿。所以,晋文公得叫秦穆公姐夫。但是,秦穆公又把女儿嫁给了晋文公,所以,晋文公又得叫秦穆公岳父。
秦晋之好,各取所需。不管怎么说吧,反正两人是亲戚。而且,晋文公这王位,还多亏老丈人帮忙弄来的,这会屁股还没坐热,这个脸翻得太快了以后不好混。
联合勤王的弊端秦晋联合勤王,打败狄国当然更有把握了。好处也很直观,两国都有面子,在诸侯中都有影响力了。可是,弊端也是很严重的。
首先是直接奖励少了。那时候,勤王,天子是要封赏的。问题是:此时的周天子,手里已经没有多少东西了。
本来就是那三瓜两枣的,还要分给两个国家,有意思吗?
由于地理关系,周把地盘给秦,秦也接不住呀。其次是秦国拿不住。
周天子此时能给封地,晋国拿得着;但如果给秦国,就只能是“飞地”了。
最重要的是:秦晋过早直接争霸。
秦晋如果联合勤王,大家在中原的地位都会很高。可是,中原只能有一个霸主。秦晋之间的直接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秦晋之间不是不可以冲突(事实上,后来也却是冲突了,还冲突得很大),但此时,楚成王打败宋襄公后势力极大,俨然有霸主之像。
此时,最嚣张的是这群楚国人。所以,在打败楚国前,我们还是做朋友吧!
解决方案所以,在有利于双方国力增强;有利于抗楚大业;有利于两国地位提升;这三个有利于原则的基础上,双方达成了一致:
1、晋国单独勤王。
2、晋国出兵支持秦国想武关方向发展,打通荆紫、武关通道。
双赢的结局1、晋国单独勤王,对晋国至关重要。
周天子虽然手上没多少东西了,但那些东西对晋国至关重要!
晋国在太行山以西,南边的黄河阻隔着,进出中原十分不方便!
冲破黄河阻碍,对晋国参与中原争霸至关重要。周王把河内地区的一些土地给了晋之后,晋国在黄河两岸有了领土,从此,可以方便的出入中原了。尤其是可以直接威胁郑国、卫国,使得他们不敢“专心事楚”。
同时,勤王这种事情在诸侯中确立了很高的威望,晋国接过了当年齐桓公“尊王攘夷”这面大旗,有了争霸的政治资本。
2、秦国的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在晋国配合秦国攻取楚国西部的一些地区后,秦国既扩大了领土,同时,又打通了荆紫、武关,获取了南下的通道。这些对以后秦国的发展都极其关键。
当然,对此时的晋文公来说,秦国向南发展,开始与楚国发生利益冲突,对于晋文公是极其有利的。
就这样, 原本是“二士争功”的竞争关系,经过大家创造性的协调,发展成了共赢共利的双赢伙伴关系。
秦国送重耳回国继位,为何晋国马上就翻脸跟秦国抢生意?
一哥“俗人读史记”之——
秦晋之好是联姻交易下软弱的政治
联姻作为政治交易的手段不知始于何时,应该早于秦晋之好,然而史上留下美好传说的当属春秋时的秦与晋,真的吗?其实是要打个大大的问号的。
秦晋之好始于穆公,《史记-秦本纪》载(秦穆公)“四年,迎妇於晋,晋太子申生姊也”。秦穆公娶了个夫人是晋献公(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骊姬的老公)的女儿,太子申生的亲姐姐,还带来个奴隶百里奚(一哥有时不明白,咋又是一个伊尹啊?)。其实这个晋献公也是漫天地烤火——一面热,人家女婿可不尿这一壶,(秦穆公五年)“秋,缪公自将伐晋,战於河曲”。看来联姻这种交易用途不明显啊,秦晋之好一败也。就这也好景不长,晋献公死了,骊姬的儿子继位了,杀死了太子申生,这下子,秦穆公就成了晋国新君的政敌姐夫,在晋国内乱经历两次弑君之后,秦穆公终于成功,让一个内弟“夷吾使人请秦,求入晋。於是缪公许之,使百里傒将兵送夷吾。夷吾谓曰:“诚得立,请割晋之河西八城与秦。”及至,已立,而使丕郑谢秦,背约不与河西城,而杀里克”。这个小舅子不中,背信弃义,秦晋之好二坏也。要说是两个国家,土地不让也就罢了,可是姐夫、小舅子财帛分得也太分明了,“晋旱,来请粟。(秦穆公)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这个姐夫还是大方的,可小舅子就有点不够意思了,第二(或许是三)年,也就是(秦穆公)“十四年,秦饥,请粟於晋。晋君谋之群臣。虢射曰:“因其饥伐之,可有大功。”晋君从之”。这事弄的,不借粮也就罢了,还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了,嘿!此秦晋之好三败也。接下来撕破脸皮开掐,先是姐夫“缪公与麾下驰追之,不能得晋君”,后是小舅子“晋击缪公,缪公伤”,再是姐夫戏剧性变化“遂脱缪公而反生得晋君”。这事弄的,又反过来捉住了小舅子,还不得不让天下老大厚着脸皮说,他姐夫啊,可不能杀他啊,你看俺们还是一家子啊,可笑吧,此秦晋之好四败也。通过晋国大量外交活动,姐夫终于放了小舅子,但是“夷吾献其河西地,使太子圉为质於秦。秦妻子圉以宗女。是时秦地东至河”。割地不不算,太子做人质,哪里还有亲情仁义,此秦晋之好五败也。时间过得真快,太子外甥成人了,(秦穆公)“二十二年,晋公子圉闻晋君病,......乃亡归晋。二十三年,晋惠公卒,子圉立为君”。外甥回去当了国君,根本不相信鬼话,此秦晋之好六败也。不听话啊,找您叔,秦穆公“乃迎晋公子重耳於楚,而妻以故子圉妻。重耳初谢,後乃受。缪公益礼厚遇之”。找着先不说干架的事,先把您老婆嫁给您叔,好玩不?(秦穆公)“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晋大臣,欲入重耳。晋许之,於是使人送重耳。二月,重耳立为晋君,是为文公。文公使人杀子圉。子圉是为怀公”。此秦晋之好七败也。这两位合作干了一件大事——勤王之后,开始合作扩张,没多久(秦穆公)“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於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彊,秦之忧也。”缪公乃罢兵归。晋亦罢”。一句利益分配的劝说,合作完蛋了,此秦晋之好八败也。秦穆公三十三年春,秦国长途奔袭郑国,中途灭了晋国的小弟滑车,“当是时,晋文公丧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丧破我滑。”遂墨衰绖,发兵遮秦兵於殽,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晋国发威,打掉了秦国的精锐门牙,此秦晋之好九败也。
故事还有续集,一哥不言,俗人以为,秦晋之好何曾有?自古争战无恩仇,利益面前无亲情,面纱撕破尽丑陋啊。
秦国送重耳回国继位,为何晋国马上就翻脸跟秦国抢生意?
扶持一国君主继承人继位为君,是春秋战国时期常用的干预他国内政的方式,即便在现代社会也是很常见的政治手段。
但是一国君主最终代表的是国家,他不会因为个人恩惠而忽视国家利益,明君尤为如此。
晋文公的继位的确与秦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晋文公继位后对给与自己支持和帮助的秦国以回报,两国关系一度很好。
但是两国在国家层面上的利益是不可调和的。
秦穆公有东进争夺中原霸主的雄心,而他东进最大障碍就是横亘在东方的晋国。
而晋国地处中原,也是有争霸野心。
所以两国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是不可能长期和平共存的。
其实秦穆公对晋国内政的干预并非仅仅体现在支持重耳之上。
在此之前,秦穆公就曾在晋国内乱之时,支持逃到秦国的公子夷吾,夷吾给出的条件是割虢略至华山间“河外五城”给秦国,就这样公子夷吾在秦国支持下继位,是为晋惠公。但是晋惠公回国后边不肯兑现许诺的条件,这才有了秦穆公转而支持公子重耳的想法,秦穆公甚至气的派人刺杀晋惠公。
对于秦穆公的称霸野心,公子重耳是十分清楚的。所以他也开出了条件,表示若是能回国为君,晋国支持秦国东进称霸,而且晋国以秦国之封国的地位追随秦国。
最终重耳如愿继位。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秦穆公和晋文公都是各取所需罢了。
晋文公曾一度维持秦晋之好,但是并没有奉秦国为霸主,因为他也要争夺霸主。而且晋文公还有意识地引导秦国向南攻打楚国,使秦楚交恶,晋国乘机渔利。
秦晋两国都是彼此称霸中原中的障碍,所以在晋文公去世之后,两国发生崤之战,晋秦联盟破裂,此后两国为争霸交战不断。
国君个人所受恩惠与国家利益相比,古人是能理的清孰轻孰重的。战国时期还有很多一国借助支持别国公子继位以使该国向自己靠拢的例子,这些举动在短期内有一定效果,但是并不能从根本是改变两国的关系。
秦国送重耳回国继位,为何晋国马上就翻脸跟秦国抢生意?
我觉得这个问题问的有水平,在当时秦国和晋国都是春秋时期的强国,而且多亏了秦国的帮助,晋文公重耳才得以回国登上王位,按道理来说重耳应该非常感谢秦国的,但为什么之后的晋国渐渐跟跟秦国突然翻脸了呢?我来为大家分析一波。
首先自古以来,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动乱,秦穆公先后送两位晋国公子回国继位。第二位被秦国帮助的公子是重耳,但是重耳回国之后刚刚立稳脚跟,就跟秦国有了利益冲突,这是为何呢?
据史书记载,晋文公刚刚继位的时候,前任国君晋国国君还健在,但是有一批前朝的旧臣并不欢迎晋文公。这也不是一个事啊,于是晋文公便下狠心派人杀掉了前朝国君,但之后前朝国君的旧臣竟然蓄意筹划要火烧晋文公的寝宫。幸亏有人及时报信,晋文公才躲过一劫,之后在秦国的帮助之下,晋文公也诛杀了这批反对自己的人。
我们可以用一件事例来说明晋文公当时的处境。当时周朝内部出了点乱子,周襄王的弟弟起兵叛乱,晋国向来跟周天子关系不错,此时的周襄王听说晋文公继位了,就派人来向晋国求救。
现在周天子来求救了,这对于晋文公可是个天大的机会,按道理来说他出手救了周天子,他就可以真正被人承认了。但是他并没有去做,这是为何呢?原因就是此时的晋国还不稳定,晋文公还没有彻底的站稳脚跟
没过多久,晋文公接到了一个消息,秦国派兵驻扎在黄河边上,要接送周襄王回都城。这个时候晋文公地位稳固了,打算施展一下拳脚了,于是手下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果您想成就一番霸业,那么辅助周天子的这个机会,是不能错过的。如果这次护送天子回国的事情被秦国抢先做了,那么以后晋国就没法向天下诸侯发号施令了。
晋文公十分赞同他的说法,决定出兵扶助周天子。于是晋军抢先发兵护送周天子回到都城洛邑。而且杀死了叛乱的周天子的弟弟,也算是为周天子报仇了。现在晋国给自己帮了大忙,周襄王赶紧表示了自己的心意,他下令把河内和阳樊的土地赏赐给了晋国。这可这是周天子的赏赐,天子向晋国赏赐土地,这就必须要接受了啊。
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是大关系,不能套用私人交情来进行评判。秦国和晋国都是大国,还是邻居,关系千丝万缕非常密切。晋国发生动乱,秦国几次发兵帮助晋国公子回国继位,目的也并不单纯是帮忙这么简单。
由于两国实力相当,秦国没有一口吞下晋国的胃,那么扶立一个和自己亲近友好的国君,显然是个好主意。这不是咱们瞎猜测,梁国也是秦国的邻居,梁国内部不和,秦国毫不犹豫就把梁国给吞并了。
对于晋文公来说,在外流亡多年,回国继位成就一番事业是他毕生的心愿。当时有能力且愿意送他回国的,也只有秦国。对于秦国送他回国的目的,六十二岁的晋文公心里一清二楚。
对于送周天子复位的好处,秦国和晋国都是一清二楚,这是决定谁能称霸天下的引子,晋文公没有因为秦国帮过自己就放弃这个机会。我相信,如果没有这种敢跟恩人抢生意性格,晋文公也不会成为春秋霸主的。
秦国送重耳回国继位,为何晋国马上就翻脸跟秦国抢生意?
为了报在龙门山之役,重耳的弟弟夷吾被秦击败之仇。再说先轸和狐偃也主张晋文公图霸,第一步攻秦,第二步降楚。
秦国送重耳回国继位,为何晋国马上就翻脸跟秦国抢生意?
有关秦国和晋国国君之间的联系,史记上是这么记载的:
晋国国内因为国君的继承人出现了问题,发生了内乱。晋国的国君晋献公去世后,国人立了晋献公生前宠爱的妃子,骊姬的儿子徯齐为国君。晋国的大臣里克杀死徯齐。献公的托孤大臣荀息又立了卓子为国君。里克又杀了荀息和卓子。自此,晋国面临没有国君的处境。
而这时候在外逃难的公子夷吾(献公的一个儿子)派人到秦国寻求帮助。希望秦国能帮助他回到晋国,继承晋国的君位。夷吾对穆公说:“如果我真能回国继位,我愿意割让晋国河西的八座城池送给秦国。”秦穆公就答应了夷吾,派百里奚率领士兵护送夷吾,并帮助他杀死里克,顺利继承了晋国的国君之位。
等到夷吾返回晋国,并继位之后,就派丕郑到秦国道谢。按照约定,夷吾此时应该将八座城市给丕郑,让他代自己送给秦穆公。但登上君位的夷吾却不愿意再将城池送给秦国。丕郑得到出使秦国的任务后,非常害怕。等他到达秦国后,就和秦穆公谋划说:“晋国人不想让夷吾当国君,他们都希望重耳(也是晋献公的一个儿子,当时为了躲避内乱,逃出晋国,此时也在诸侯之间逃难)回国继位。现在夷吾违背约定,都是吕甥,卻芮的计谋,希望您可以用财利来召见吕甥和卻芮这两个人,只要让这两个人离开晋国,来到秦国,那么再护送重耳回国就方便了。”
穆公同意了丕郑的计谋,派人护送丕郑回到晋国,和吕甥,郤芮交谈,想让他们到秦国去面见秦穆公。可能是丕郑的口才不是很好,逻辑不是很严密,一番谈话下来,非但没有说服这俩人,反而让这两人怀疑丕郑有离间的嫌疑。于是他们建议夷吾杀掉丕郑。丕郑的儿子丕豹也因此逃到了秦国。
丕豹逃到秦国,劝秦穆公说:“晋君不行正道,百姓都不亲近他,您可以讨伐晋国。”虽然很想讨伐,但穆公此时对晋国的形势看的很清楚。他说:“百姓如果不亲近他,他为什么可以诛杀大臣呢?既然他能诛杀大臣,这就说明他可以协调国内的各种势力。”虽然没有去讨伐晋国,但穆公也还是暗中重用丕豹。
过了一年后,晋国发生了旱灾,请求秦国救济粮食。丕豹劝说穆公不给晋国粮食,同时利用晋国发生饥荒的时候去讨伐晋国。穆公询问公孙支,公孙支说:“这是荒年和丰年的交替罢了,不能不借粮食给他们”。穆公又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夷吾得罪了您,晋国的百姓有什么罪过呢?”最终,穆公还是采纳了公孙支和百里奚对建议,最终给了晋国粮食。用船只和车运救济的粮食,从秦的都城雍到晋国的都城绛的路上,运粮的车络绎不绝。
两年后,也就是秦穆公十四年,秦国发生了饥荒,向晋国借粮,晋君和群臣一起商量。虢射说:“利用秦国发生饥荒的时机去讨伐,可以建立大功。”晋君丝毫不考虑秦国两年前对晋国的帮助,毅然决定攻打秦国。秦穆公十五年,晋国征发士兵攻打秦国,穆公也调发军队,让丕豹率领,穆公本人也亲自前往迎战。九月份的时候,秦军与晋惠公夷吾在韩地交战。在交战的时候,晋君抛下了自己的军队,独自一个人和秦军争胜。没想到在拐弯的地方自己乘坐的战车陷入泥潭,难以起步。穆公和部下也驱车追赶晋惠公。没有捉到晋君,反而被晋国的军队包围。晋国士兵攻击穆公,穆公受了伤。正在危急时刻,有三百个人突然冲进了晋军的包围圈,解除了穆公的包围,最终使得穆公脱险,并且还活捉了晋君。
周天子听说这件事后,说“晋君和我是同姓”,为晋君求情。夷吾的姐姐是穆公的夫人,她听说这件事之后,就穿上丧服,光着脚说:“我的兄弟有难,我却不能相救,这辱没了您的命令。”对此情形,穆公对大臣说:“我俘虏了晋君,本想以此为功绩,可现在有天子为他求情,夫人也为他担忧。”于是他最终决定和晋君订立盟约,同意放他回去,还让他住在上等的宿舍中。用最高规格的礼仪来招待他。十一月,秦国放晋君回国,夷吾把河西(黄河以西)的土地献给了秦国,并派太子圉到秦国做人质。秦国也把一名宗室的女子嫁给了太子圉。
就这样相安无事了几年之后,在秦穆公二十二年时,晋国太子圉听说晋君生病了,和手下的人商议说:“梁国,是我母亲的娘家,秦国却将其灭掉了。我的兄弟很多,在晋君去世后,秦国一定会扣留我,而晋国也会改立其他公子为国君。”太子圉于是就逃回晋国。过了一年,晋惠公去世,太子圉被立为国君。秦国怨恨太子圉逃回晋国,于是从楚国迎接晋国公子重耳(和晋惠公是兄弟,也就是太子圉的叔叔。当年为了躲避内乱,逃出晋国,现在一直在各诸侯国间避难)。并且把原来太子圉的妻子嫁给他,重耳最初拒绝,后来还是接受了。
秦穆公二十四年的春天,秦国派人告诉晋国的大臣,想要护送重耳回到晋国。晋国同意了,于是穆公派人护送重耳回到晋国。并且帮助他杀死子圉。最终,重耳被拥立为晋国的国君,也就是著名的晋文公。
由此可见,并没有什么热心的帮助,有的只是利益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