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之下为历代所称颂的理想社会,为何会最终走向崩盘?

西周时期的礼治社会,总是为后人不断称赞。那井井有条的社会秩序,时常为人景仰。可是,严格以周礼治天下的周朝社会,为何会最终走向崩盘呢?

让我们结合西周后期的历史,探究其中原因。

执行弹性大+依靠自觉=诛心

周礼体系十分庞大,大到礼乐征伐,中到婚姻嫁娶,小到吃饭喝酒,都有一套严格的规定。

在理想的环境下,人人依照这套严格的规定生活、工作,则井然有序,一片和祥。

可是,这个祥和的画面,很快就被礼崩乐坏的血雨腥风所覆盖了。

由于规定得过细,周礼中的许多规定,都是需要无法穷尽规定,也无法明确惩罚的。

端庄、肃穆的周礼治国系统对社会方方面面都做了严格的规定。

比如说,我们今天依然常常讲究的“喝酒礼”,周朝对于喝酒的仪式、规范,甚至酒杯大小,喝酒多少都有严格规定。

可是,每人酒量都不同,甚至有的人天生过敏,严格按照这个规定来,自然有人喝不爽,有人喝出病!因此,他们每次举办酒宴时,举办方都放置一个水壶,可以加水。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有人明明能喝,却一直加水,看不起我?有人贪杯多饮,怎么说?

由于规定的弹性大,很多东西没有评判标准,因此很容易让人陷入猜测中,引发诛心之论。

诛心之风,使得天子极易受到制约,难以实施针对性社会改革

我们看史书记载周朝天子,自从成康之治后,历代天子似乎都评价一般,“王道微缺”、“王道衰微”```但很多君王,史书却说不出到底哪里“微缺”了。

这是正是因为礼治的“诛心”。

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的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个行为都会被无限放大!

比如天子祭祀时行为有误,或是说错话,就都是缺乏王道、无道了。

更严重的是,礼治社会,全社会对于变革持本能的批判态度。

周厉王收山泽湖泊为专利,引发国人暴动,历来为各代史学家诟病为“贪婪残暴”。

果然如此吗?

西周历代君王持续的对外战争,使国库紧张,是周厉王进行经济改革的主要原因。

西周数代,一直与周边民族作战,规模不小。因此,此时国库大约人口、财务都紧张了。因此,周厉王将原本属于王室,之前可以为国人狩猎采集的山泽湖泊收归国有,统一开采。

这种极端的改革方式严重损坏了国人利益,遭遇失败,并不足为怪。

奇怪的是,这个事件中贵族们的表现。

贵族们在劝谏“专利”时,说的是大道理,“匹夫专利,尤为盗也”。

在劝谏“阻谤”时,说的也是大道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这些贵族,都以王道礼治的角度谈论变革,把王室的社会变革举措以“诛心”之论的观点来看待,全然不从建设性角度寻找解决方法。

不只是周厉王,在周宣王时期,也是如此。周宣王几度希望针对社会危机才去变革,都不了了之。因为,变革,违反了王道礼治的传统。

最高统治者亲手丢弃礼治

“礼崩乐坏”的始作俑者,正是西周的最高贵族集团。

国人暴乱时,周贵族集团并没有挺身而出,来保卫自己的君王。

在周厉王走后,他们出面保全太子,开始“共和执政”。

可是,这个“共和执政”,本身就违反了周礼,犯了“僭越”之罪!

即使最为因循守旧的贵族集团,也意识到单纯依靠礼治是寸步难行了!

周宣王即位后,也开始试图摆脱礼治的束缚。他试图不再参与“启耕大典”,试图“料民”(整理太原的居民人口,加强王室力量)。

这些举动大多因为贵族的激烈反对而无下文。

宣王中兴。可是周宣王终究没有摆脱礼治的束缚,完成自己原本势在必行的改革。

可是,周朝最高统治者们都已经意识到,规整、细致的礼治,已经不可能有效帮助国家解决实际面临的问题了。甚至于,在很多时候,因为礼治的束缚,反而限制了社会变革。

周平王东迁后,他几十年都不敢过问诸侯事宜,周室彻底衰微。

为何他不能过问呢?因为周礼!他串联外族的举动实在是令天下所不耻。这种情况下,诸侯们不一起废了他就算万幸了,他又怎么敢去招惹诸侯呢?

当郑庄公组建超越周礼规定的战车军队,大败周桓王,却能得到诸侯争相会盟,让郑庄公分配利益时。

拳头就是正义的时代再次来临,曾经让人无限景仰的礼治时代彻底终结了!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礼治,指的是以礼制作为国家治理方式。他和法治、人治是一个层面的事物。小编只是描述这种治理方式的失败。

周礼和他所代表的礼仪精神,是我国的文明瑰宝。今天,依然需要我们去学习、发扬!

“周礼”之下为历代所称颂的理想社会,为何会最终走向崩盘?

很简单,周礼下的理想社会是用礼仪约束所有人,人口不多时,这种方式很有效,但当人口增加,国土面积增大后,用这种简单的人治方式来作为治国方略是肯定会出问题的。

另外,所谓的被历代推崇,也只是因为儒家孔子当年看到周朝末年社会动乱,然后对周朝鼎盛时期的社会制度的怀念。又因为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成了后面历朝历代理政治国的唯一显学,所以对论语对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孔子才会推崇备至,也因此才会对周礼推崇备至。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恢复周礼只是孔子提出的,用来治理当时春秋时期社会动乱的办法。也因此周礼下的社会被儒家学子认为是道德模范下的理想社会。

对于这种“理想社会”制度下的崩盘,原因也很简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增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步,这种只适用于孤立小团体生存的社会制度已经无法满足于统治阶级的管理,被淘汰走向崩盘也是在所难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