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军队,拥有众多的火器,为何仍不是湘军的对手?
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湘军与太平军在早期、中期和后期的三次交战,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湘潭靖港之战:当时火炮对陆军效果还不大,但水军作战时火炮具有决定性湘潭靖港之战,是湘军与太平军最早的一次较大规模的交战,双方都开始使用了火器,最终各胜一场,但太平军征湖南军主力遭受重创,被迫转入防御。
在此战中,太平军初期的进展速度非常快,当塔齐布的湘军抵达湘潭附近时,太平军已经攻克湘潭。
塔齐布明白,太平军擅长反客为主,只有趁太平军初克湘潭,立足未稳发起进攻才有胜算。因此,迅速发起了进攻。
太平军发炮反击,湘军“闻炮即伏,炮止则进”,持续对太平军发起进攻。
随后,湘军水师抵达战场,充分发挥舰炮优势,重创太平军水师,夺取了战场主动权。
太平军此时战况不利,新兵与老兵开始互相埋怨。林绍璋见势不利,决意留兵守湘潭,率另一部沿江上游运动。结果遭遇湘军水师截击,船只几乎全部覆灭,林绍璋只得弃船上岸,赶回湘潭。
湘军早已设下伏兵,趁城内太平军下城接应之机一举登城,大败太平军。
与此同时,曾国藩利用湘潭战场的优势,迅速对靖港发起进攻。湘军欺靖港太平军兵少,主动以水师进攻,结果遭遇对方火炮压制后被迫停泊岸边,遭遇大败。湘军陆军见水师大败,也迅速撤退,结果全军大败,曾国藩跳水自杀(被救)。
在早期的这场大战中,我们会发现一些特点:
1、此时陆地火炮的威力不大,如果组织得当,可以克服这种火炮威胁。(如塔齐布军“闻炮而伏,炮止即进”);
2、但是对于舰船来说,火炮的优势具有决定性意义。此战中,无论是在湘潭湘军舰炮对太平军水军的压倒性优势,还是靖港战场湘军水师在太平军火炮打击下被迫靠岸,都说明,此时的火炮对水上作战具有决定性意义。
曾国藩反复强调要等到广东的“红单大炮”到达才开始作战,可见曾国藩对此时战场的关键因素把握十分到位!正是因为湘军水军装备上的绝对优势,才使得湘军能长期保持主动权。
3、在此时,火炮的威力很容易打击对方士气。在此次战役的两个战场,都是“以少胜多”,败者分别出现了“新老兵互相埋怨”、“湘军迅速溃散”的情况。可见,此时虽然火炮本身的威力不大,但在面对缺乏良好组织的军队时,很容易造成对方的“崩溃”。
这三点,对后来整个太平天国战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九江-湖口之战:奇谋有时能逆转一场战役,但战争的最终胜败取决于实力在湘潭之战后,湘军逐步发挥水师优势,开始反击;太平军在湖南、武昌、田家镇连连败退,开始死守九江,石达开抵达战场。
此战中,石达开先是设法坚守九江、湖口等据点,挫败湘军锐气。随后,利用湘军水师大小船需要互相配合才能发挥作用,一旦拆开就威力全无的特点,设计引诱湘军小船离开大船,然后发起反击,重创湘军水师,并立即发起反击,一举扭转西征战局。
由于在之前的田家镇之战中,秦日纲就试图用“联江铁索”之类的方法限制湘军水师。
我们会发现,此时太平军的常规作战方法:在长江较为狭窄的地点设置障碍迟滞湘军水师,并利用火炮打击湘军水师,达到防御的目的。而石达开故意“露出破绽”引诱湘军小船离开大船,创造致胜条件,可算是神来之笔。
湖口大捷这样的神来之笔,即使石达开本人,也不可能常常画出来。太平军没有利用这个良机加紧水师建设,实为失策。可是,这样的神来之笔总是不可能“每天都有”,而湘军则可以继续获取新的船只,维持战略优势。
就在天京事变前,在武昌解围战中,石达开与韦俊共5万余军,在内外夹击的情况下,依然奈何不了李续宾,除了湘军捍勇,杨载福水军随时的支援也使得石达开处处被动。
而单纯的以“封锁江面”的方式被动防御,则往往难以改变局面,很容易就被湘军的水陆并进突破。
这也是后来,为何在安庆、天京,湘军敢于以劣势兵力“顿兵”城下围攻。就是因为湘军水师的战略优势足以确保他们补给充足,同时,可以截断太平军的水面交通。
雨花台大战:战壕时代来临与湘潭大战对应的,雨花台大战是太平军和湘军最后的一次较量。
事实上,这次作战,即使在当时的中国,都已经不能代表火器的“最高水平”了。
当时,淮军的装备已经远远超过了湘军和太平军。他们在攻常州等城池时,已经开始采取“直轰法”,直接用大炮轰开城池,酷炫无比。
可是,此战却也是晚清时期很有代表性的一次战斗。
此战中,李秀成以10万大军(也有说20万,25万的)久攻曾国荃不克。此站战况最激烈的时候是发生在太平军挖地道炸开曾国荃围墙,两军涌入,肉搏手撕,湘军阵地险象环生。
太平军一度攻破湘军围墙,双方肉搏,湘军形势险象还生。此战中,我们会发现:
1、面对优良的野战防御工事,此时的火炮办法不多。曾国藩的“结硬寨,打死仗”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反客为主。
这也不怪太平军“乌合之众”。尽管此时的野战防御工事还没有“机枪+铁丝网”防御加成,但如何突破堑壕,在当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同时代的南北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中,如何突破战壕群就成了各国名将们头疼的问题了。
南北战争中的战壕,此时,各国进攻方对野战防御工事都头疼不已。
2、火器此时已经对无工事保护的军队造成极大威胁。
尽管此时的火器对防御工事办法不多,可是,对无工事保护的野战陆军已经构成了巨大的杀伤力。面对曾老九的乌龟壳,太平军再也不能像湘潭之战时的湘军一样,靠“闻炮则伏,炮止则进”来猪突了。
不管是攻天京城的曾国荃,还是攻曾国荃的李秀成,他们都只能依靠地道突破了。
巧了,南北战争时的美帝也迷上了地道。看完这三场战役,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很清晰了:
1、各种可以用于回答“太平天国为什么会失败”的原因:比如奇葩宗教、内讧、后期战斗力下降等等。这些虽然可能您听得耳朵都起茧了,可是又不能不提。
2、湘军在水军上的绝对优势。作为一种技术兵种,湘军倚仗这个不对称优势,早在杨秀清时期就牢牢建立了长江制水权,并借此掌握了长江流域作战的主动权;这在九武昌、九江、安庆、天京攻防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3、在水师优势基础上形成的结硬寨打法:如我们之前所提,此时装备特点有利于拥有完好野战工事的一方,在补给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结硬寨是反客为主的重要保障。
4、中央组织的军事体系:
(1)、装备系统性:在湘军方面,军火是一批一批购买的。舰炮、地面火炮、弹药,是有计划、成批次购买的;每次采购后,都能在战法、战术上做出对应改变,提升战斗力;而太平军的火器,则多是通过各军零散采购,甚至走私获取的,虽然看起来很多:部队有一些优良装备,但对总体战斗力提升有限。
同样都装备了先进的武器,但双方因此得到的战斗力提升效果截然不同。
(2)、各军协调作战:在杨秀清时期,或者李秀成、陈玉成等人配合紧密时期,太平军往往能充分发挥兵力优势,取得胜利。可是,在后期,尤其在洪秀全滥封王后,各部都成了事实上的军阀,拥兵自重,彼此配合各怀心思,因此,在战斗中看似兵马众多,实则毫无配合,或者配合效果极差。反观湘军,各部皆在统一调度下整齐行事,而外,从前期曾国藩连基本军饷都难以解决,到最后曾国荃“挥金如土,杀人如麻”;湘军所获支持越来越多。
杨秀清死后,太平军基本失去了统一调度。各自为战十分普遍。总的来说,系统建设、军队组织、水军建设、统一指挥体系上的缺失,都不是靠一将之智可以弥补的,也不是靠几把洋枪可以弥补的。
在军事以外的因素,更多,也更关键,但今天,我们就不谈了。
这是我的看法,期待您的拍砖。
太平天国军队,拥有众多的火器,为何仍不是湘军的对手?
不是太平天国军队不是湘军对手,是太平天国上层内乱。
太平天国军队,拥有众多的火器,为何仍不是湘军的对手?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军队人数多少,军队装备如何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绝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原因。比如,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如果政治上面出问题,军事上则很难取得胜利。太平军还是太平军,湘军还是湘军,前期的太平见湘军一次修理一次,后期的太平军却不是湘军的对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一起探讨分析一下。
首先,太平军后期军队扩充过快,兵员素质下降。太平军鼎盛时期的军队总人数在五十万左右,后期军队人数也不少于五十万。但是后期太平军和前期太平军的战斗力却不可同日而语。前期太平军都是经过洪秀全精挑细选出来的军队,许多士兵信奉拜上帝会,也信任洪秀全,这些士兵属于有目标、有理想的士兵。这些军队真正把清朝当成阎罗妖,即使没有鼓动,他们也会全力对抗清政府。有信仰的军队战斗力自然不言而喻。比如,李开芳和石达开等人就算被凌迟处死,他们也都没有吭一声。后来太平军的成分构成逐渐发生了变化。原太平军士兵战死了一部分,内耗死掉了一部分,石达开又带走了一部分。剩下的一小部分也都成了所谓的将军和王。后期太平军虽然人数也不少,但是这些新招募的士兵,有的是纯属为了当兵吃粮,有的则是被抓过来的壮丁,大部分士兵并不认同拜上帝会和洪秀全。而且这些新招募的士兵没有经过太多战斗的磨炼,战场经验也没有湘军充足。这些士兵的战斗力不如前一拨就可以理解了。
其次,太平军名将凋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初,太平军人才济济。东王杨秀清、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燕王秦日纲、豫王胡以晃、林凤祥、李开芳等人都是非常出色的将领。这些出色的将领一次又一次击败湘军,攻破江南和江北大营,大大扩大了天平天国的领土范围,使得太平军达到了军事上的巅峰。可是后来,萧朝贵、冯云山、林凤祥、李开芳、石达开等人要么战死,要么被俘之后遇害;杨秀清、韦昌辉等人死于内乱。太平天国后期甚至出现了军中无将的局面,洪秀全不得不从年轻将领中提拔一部分人。陈玉成、李秀成、赖文光和李世贤等人虽然有一定才华,但是他们的能力以及对天平天国的忠诚度和信仰度完全比不上前期七王。后期真正支撑太平军军事的只有陈玉成和李秀成两人。李秀成不仅拥兵自重,他忠诚度也非常有问题。
第三,太平军得不到地方势力的支持。洪秀全和太平军信奉的拜上帝会是一个不中不洋的宗教,当时中国许多老百姓很难接受他们这种信仰。尤其是地方一些士大夫阶层对洪秀全这种不尊奉孔教的行为非常不满,这部分人要么不配合太平军,要么直接组织地主武装打击太平军。其实曾国藩组织湘军的原因之一就是太平军不奉孔教。太平天国前期尚且能得到不少普通老百姓的支持,到了后期太平天国领导人腐化,加上他们提出的土地纲领又不切合实际,所以许多老百姓也不支持太平军。
第四,战争后期,湘军和淮军等军队的武器装备也在改善,战斗力增强。前期太平军使用火器的范围和程度要远远超过清军,到了后期太平军在火器上的优势已经微乎其微。后期湘军和淮军等地主武装也开始大规模换装洋枪、洋炮,后期清政府和地方列强勾结,太平军的火器也不如从前,太平军在装备上的优势已经不那么明显。而且这一时期,外国反动势力也帮助清政府一起绞杀太平军,太平军不仅要对付清军还要对付洋枪队。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湘军的武器装备大大改善,曾国藩又进一步优化湘军结构,湘军的战斗经验也在增加,这一时期湘军的战斗力也大大提高。此涨彼就消,湘军战斗力增强,相应地意味着太平军战斗力下降。
最后,太平天国内部出现严重问题,这也是太平军战斗力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定都天京以后,以洪秀全为首的主要领导人开始逐渐腐化,并展开激烈的争权夺利。洪秀全的进取心严重衰退,在天京建造了豪华的天王府,天王府内的财宝和美女不计其数。洪秀全的重心也由之前的立志推翻清政府逐渐转向安心享乐和迷信宗教。东王杨秀清多次利用“天父”附体的伎俩责骂、控制洪秀全。洪杨矛盾日渐加深,最终引起了天京变乱。天京变乱期间,杨秀清及东王府一两万人被杀,石达开全家被杀,洪秀全又杀死北王韦昌辉。后来洪秀全猜忌石达开,导致石达开带领十几万精锐部队离开。天京变乱之后,天平天国出现了朝中无人、国中无将的局面。天平天国从顶峰衰落下来,给了清政府和湘军喘息的机会。天京变乱以后,洪秀全更加贪图享乐,更加迷信宗教,也更加任人唯亲。后期天平天国最主要的问题不是出在军事方面,而是出在政治方面。政治上的问题反映在军事上则是军队战斗力下降。
当然太平军后期战斗力下降的原因肯定不止这么多。如果各位读者还有其他原因,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评论。欢迎各位拍砖,关注!
太平天国军队,拥有众多的火器,为何仍不是湘军的对手?
太平天国必定得失败,咱们先说说洪秀全,他是太平天国最高领导人,没有远大的思想抱负,起义军还没彻底胜利,就开始过起了皇帝生活,取了八十三个老婆,过着淫欢,靡烂的生活,东王杨秀清,虽然有指挥才能,但装神弄鬼欺上瞒下,北王韦昌辉,更是混蛋无比,只知有己,不知有人,自私卑鄙。南王,西王早早牺牲,只有石达开,还算是个人物,但太平天国头领中勾心斗角,斫以这群人注定后来得失败。
太平天国军队,拥有众多的火器,为何仍不是湘军的对手?
我是亘古,平时喜欢读书写作,现在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我们知道太平天国军队是一支农民阶级领导的起义军,当时的湘军是一支由晚清重臣曾国藩领导的正规政府军。现在来阐述为何不是湘军的对手。
1、武器方面。正规军的武器无疑在当时的配置是最好的,而且当时曾国藩提倡西学中用,所以在当时建造了很多兵器厂,制造西方式的武器,以实现国家的抗外的能力。
2、组织方面。湘军是正规军,从组织上是接受严格的训练,且在思想方面统一领导,在战斗中,团队协作,步调一致。太平天国是农民军,缺少正规训练,农民在思想上本身具有自由散漫的缺点,所以很难跟正规军抗衡。
3、财力方面。晚清政府虽说当时被西方列强欺负,但是清政府对国内统治的力量还是有的。太平天国从起义以来发展迅速,影响了接近大半个中国。毕竟当时是清政府的天下,所有的税收都要交给清政府来派遣。在抗战中,湘军有源源不断的后续储备。
4、人力方面。湘军的规模且不说,单单是战斗力就已经处在太平军之上了。
综上,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是存在的,太平军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同时把均田的思想再一次宣传到当时农民的思想里面,起义军队浩浩荡荡,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次大胆的农民起义的尝试。但是在与湘军抗争上还是有不足之处,主要包括武器、组织、财力和人力。
太平天国军队,拥有众多的火器,为何仍不是湘军的对手?
战场的致胜因素很多,火器只是其中一种。
湘军的火器配备,主要是小枪、抬枪和劈山炮,小枪、抬枪都是土枪,太平军本来也都配备土枪,但从后期起,太平军开始秘密从上海等地购入洋枪,包括有膛线的来福枪。出于近水楼台之便,李秀成、李世贤成了拥有洋枪最多的太平军,据说李秀成卫队一千人全都配备来福枪,徽州太平军也多用洋枪。
为了战胜太平军,李鸿章的淮军率先购置洋枪。至1863年9月,淮军水陆共五万余人,各营已有洋枪一万五六千枝,平均每三个人就持有一枝 洋枪。攻占苏州后,淮军饷源陡然扩大,所购洋枪炮更多,在1862年到1863年春间,淮军每次所购买的洋枪少则数百枝,多则两三千枝,到1863年末、1864年初间,一次所购的洋枪,仅头批运到的,就达六千枝,李鸿章还因承办军火的洋商逾越时限,声称要对其罚款,淮军所拥有的洋枪数目由此剧增,炮队亦得加强,包括程学启的开字营在内,各营购买的大小洋炮都不在少数。
受此影响,曾国荃在围攻天京期间,也通过李鸿章和湘军在广东的征厘人员购买洋军火,只是因为未像李鸿章那样,对原有营制和训练方法进行改革,因此兵器威力不如淮军。
总之到了后期,湘军(包括准军)在火器方面与太平军相差不大,淮军甚至还超过太平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