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邦短时间内能夺得天下,而曹操用尽一生只是三分天下?

我的今天暂时先不对比刘邦、曹操,以及他们对手的能力、格局,换个视角来看这个问题。

赤壁之战,战略性水军登场火烧赤壁,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其中的斗智斗勇在文学作品的描述下显得精彩纷呈。

事实上,我们细看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我们会发现,曹操打不过并不全赖曹操“轻敌”。

曹操收集荆州水军,结合自己操练的水军,一起顺江而下,在赤壁遭遇东吴水军,激战失利后退到江北,结果遭遇东吴火攻(也有说曹操受不了血吸虫病对军队的困扰自己烧的)。

不管赤壁是曹操自己退军还是被周瑜杀得大败。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曹操军在优势的东吴水军面前一筹莫展。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在赤壁之战前,无论是秦灭六国,还是刘邦破项羽,都没有发生过统一战争被长江所阻的情况。

而在此之后,一旦南方出现了较强的割据实力,北方都要在长时间的准备后才能完成统一。如晋灭吴、隋灭陈、后周(北宋)灭南唐,无不是在很长时间的准备后才能跨长江完成统一。

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呢?

  1. 水军作为战略力量登场

早在春秋时期,吴国、楚国、越国、齐国等国家之间就爆发过水战。

不过,只要翻开春秋战国时期的兵法,我们会发现,当时的水军只是步骑兵的辅助力量。

《孙膑兵法》中,有专门的《水战之法》,但谈的是陆战中遇到渡河时,“众具徙而寡其车”时的应对方法;《吴子》中也有水战,但讲的也是“大水之泽”之地作战时如何进行陆战。

从春秋战果时期的兵书中可发现,当时水军尚不是一支值得专门研究的战略力量。

可见,当时的水军,主要承担的是协助渡河的功能,并不是一支足以改变战局的战略力量。

秦汉之时,随着技术的进步,水军的规模、装备都得到了质的飞跃。

首先,是装备的变化。帆和尾舵的出现,使船只的机动能力和运载能力都得到了质的飞跃。

其次,是规模的变化。汉武帝时期,为了应付南方的战事,建立了规模较大的水军力量,“平地用车骑,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楼船”,“楼船之士”,成为三大军种之一。

东汉马援率领水军进攻今天越南地区时,“楼船大小二千艘”。水军规模已经逐渐庞大。

2.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

可是,汉,毕竟是统一王朝,才能维持如此庞大的水军力量,假如江东政权没有足够的经济力量,也是无法支撑起一支强大水军的。

在春秋时期,长江流域很多地方还没有开发,长江两岸大片无人区,在长江流域行军几乎得不到补给。因此,主要的水战都发生在淮河流域。秦灭楚,汉灭项羽,基本也就是打到淮河流域就分出胜负了。

这也是秦始皇、刘邦,不需要为所谓“长江天险”操心的原因。

尽管秦汉不算“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时期,但秦、汉对南方的征服,使得南方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水军作为战略性力量的崛起,加之江东经济的发展,从此之后,北方政权要一统天下,得问问长江答不答应了。

因此,东吴有能力组织起一支足以支撑割据的战略性水军。甚至还有余力去辽东、台湾、柬埔寨等地玩一玩航海游戏。

汉中之战,气喘吁吁的曹操

曹操统一的第二个难题,就是对汉中、西川的无能为力。

即使是打张鲁,打完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也发出了“既得陇复望蜀乎”的感叹。

而在汉中之战中,刘备在定军山之战击败夏侯渊后,早早就敢说“虽曹公亲来,无能为也”。

即使到了魏灭蜀之时,当姜维扼守剑阁时,若非邓艾“天外飞仙”的神来之笔,恐怕司马昭、钟会也无法一举灭蜀。

为何呢?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闻名天下。

因此,历代的平蜀之战,很少像魏打蜀一样,单纯地由北往南死磕的。

东汉平公孙述、后唐灭前蜀、北宋灭后蜀,无不采取两面进攻的战法。不但从北面进攻,同时,在荆州方向也同时发起进攻。

而且,通常,都是由荆州方向西进的部队率先取得决定性胜利,迫降蜀中割据政权。

而曹操,及后续曹魏政权,他们都没有条件两面进攻。江陵、夷陵等地牢牢把握在蜀汉,或蜀汉的盟友东吴手中。而曹魏又无力拿下东吴的“国之藩表”,自然只能一条道死磕了。

秦始皇、刘邦,在统一战争中也有失误

历史总是有许多遗憾之初,比如,曹操如果在平定刘表后采取更稳妥的策略是否能实现统一?比如曹操平定张鲁后抓住时机进攻西川能否实现统一?

不可否认,或许曹操有很多失误。

可是,难道刘邦就没有失误吗?彭城之战的惨败难道比赤壁之战曹操的损失小吗?难道秦始皇就没有失误吗?第一次灭楚时李信的惨败难道不够严重吗?

刘邦在彭城之战中败得十分惨。

因此,仅仅只是分析曹操和刘邦在个人能力、格局上的差异,评论曹操的各种失误,我认为很容易陷入结果导向的偏见中。

不可否认,周瑜、刘备等人的个人能力对于三足鼎立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可是,没有成熟的战略性水军,没有足以自立的经济,周郎再是风流倜傥、足智多谋,又能干什么呢?

时势造英雄,此言不虚。

曹操无法完成统一的“时势”,相信还有很多。欢迎各位达人拍砖。

为什么刘邦短时间内能夺得天下,而曹操用尽一生只是三分天下?

曹操没能一统天下的确是一件遗憾的事,官渡之战,曹操赚了大便宜,但在赤壁之战中却吃了大亏。虽然都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这就是历史,说不得公允与否。

曹操的确很厉害,但还没有到见谁灭谁的地步,说到底还是曹操自己犯了致命的错误,否则,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灭掉了幽州公孙瓒,统一了河北,占据了冀、青、并、幽四州,兵强马壮,粮草充足,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势力。

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携战胜公孙瓒之余威,大军南下意欲一举击败曹操,攻占许都。

谋士沮授、田丰都认为曹操善于作战,不是一般的对手,极力主张以逸待劳,要持久战,拖垮累垮曹操。但袁绍一意孤行,听从了郭图、审配速战速决的建言,想一口吃掉曹操。

袁绍总以为曹操就是个小跟班,不是自己提拔、扶持,曹操就是个流浪汉,根本就没把曹操放在眼里。

结果,官渡一战,袁绍就被打回了原形,不过就是依赖“四世三公”的家世,扯大旗作虎皮的主。羞怒交加,一口气上不来就挂掉啦。

根本原因,就是袁绍把这事看得太简单了,没做好艰苦作战的思想准备。

赤壁之战,曹操同样也犯了袁绍轻敌的错误,不仅导致了战役的失败,直接把一统天下的机会彻底葬送了。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刘表。没有史料记载,曹操究竟动用了多少兵力。在豹眼看来,应该不下十几万。

当时,荆州牧刘表带甲十余万,如果没有十余万的兵力,曹操很难征服刘表。

据《武帝纪》记载:

十三年春正月,公还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

由此可见,曹操为了对付刘表,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令曹操始料不及的是,曹操大军未到,刘表就挂啦。

这如同官渡之战一样,曹操的运气太好啦,甚至超过了官渡之战。曹操或许以为天命就在他身上,有些得意忘形了。

刘琮立马投降了曹操,刘备也仓惶难逃,一度打算跑到交州,大约就在今天越南附近的地方。

看到如此简单,曹操就想顺势拿下孙权。一路南追,说是要把刘备赶尽杀绝,其实,曹操还是想一鼓作气,吃掉孙权。

刘备的确非同凡响,但此时仅仅数千人马,而且还没有落脚之处,岂是曹操的对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江东那圪垯。

曹操小看了孙权,以为就是个毛孩子,吓唬一下就行了。

此时,郭嘉已经病逝。临死前警告曹操,如果贸然南征,恐怕很难活着回来;号称第一毒士的贾诩也劝阻曹操,占领荆州后,不要急于南下,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可曹操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长坂坡之战把刘备整得很狼狈,不仅想把刘备赶尽杀绝,还想搂草打兔子,顺手牵羊把孙权给收拾了。

结果是,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打得大败,狼狈地逃回北方,基本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势。

赤壁之战,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一场瘟疫帮了孙权、刘备、周瑜的大忙。不是这场瘟疫,孙权的东吴可能就不存在了。但这次,幸运之神却偏爱了孙权,曹操吃了大亏。

不能只埋怨幸运之神不眷顾,总不能只有你自己运气好吧。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曹操自身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南征刘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规划的,但征讨刘备是顺手牵羊。但对付孙权就是临时起意,这是兵家之大忌。显然,曹操没有充分地做好一切准备。

如果曹操稳扎稳打,经营好荆州,孙刘不可能结成联盟,等待时机,一举消灭孙权,天下可定矣。

曹操真正的对手是江东孙权,刘备、韩遂、马超等人都不是曹操的菜。就算刘备,自始至终也没有对曹操构成致命的威胁。

遗憾的是,曹操太小看孙权啦,加之运气不好,导致了最终的遗憾,徒留下“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至此,恐怕曹操才意识到当年所犯下轻敌的错误吧。

曹操比刘备大了六七岁,但比孙权大了二十七八岁。此时,曹操已经五十四岁啦,而孙权仅仅二十七岁。留给曹操的时间不多了,在那个时代,曹操已经是高龄啦,曹操自己恐怕也没有想到还能再活十多年。但对于孙权来说,还不着急,时间多得是。

由此看来,豹眼认为,曹操也犯了老年急躁冒进的通病,失去了耐心。如果曹操当时听从贾诩的建议,利用三到五年的时间,经营好荆州,等待时机灭掉孙权,一统天下就可能实现了。

同样的道理,曹丕即位以后,也是急于灭掉孙权,想尽早一统天下。无奈运气也差了点,江陵之战,同样因为瘟疫没有一举灭掉孙吴,致使再次失掉一统天下的机会。

如果曹丕运气好一些,统一了天下,对于曹操的评价也就大不一样了。但这是另一个问题,豹眼就不多啰嗦啦。

总之,曹操的能力没啥问题,运气还是不错的,但最终没有一统天下,还是运气没有一直在曹操一边。

但运气仅仅是一个方面,问题最终还是出在人谋上。曹操再厉害,但也仅仅是人而不是神。

豹眼啰嗦许多,恐怕连事后诸葛也不如,就算扯淡吧,以博大家一笑。

为什么刘邦短时间内能夺得天下,而曹操用尽一生只是三分天下?

曹操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中,曹操因为生性顽劣加之家中有点小资本,所以曹操在年幼时因为玩心重成为当时有名的富二代和官二代。曹操虽然生性顽劣,但心中仍有远大的志向。有一次曹操的父亲派曹操带礼出门帮忙拜访朋友时,曹操在前往父亲的朋友家中意外的遇到了生命中的“导师蔡邕”。

蔡邕教导曹操如何成为“济世安天下之才”。

蔡邕教导曹操要成为大人物,并不能只靠那些顽劣的小把戏,而是要提升自己的内在才干,丰富自身的修为和历练,才能把自己心中的志向发挥出来,才能依靠自己的意愿匡复天下,才能做到成为济世安天下之才。

蔡邕本身就认为天子就应该统治天下,而群臣、宦官只能是辅佐称臣。在蔡邕这样正统观念思想的引导下曹操做不到违背蔡邕的意愿,而选择拥护皇帝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因为曹操不想让蔡邕失望,而且曹操最开始立志救世安国,也只是为了天下百姓。

曹操虽然年少气盛,又生性顽劣,但是曹操本性善良。

曹操最初当官的时候,曹操就曾不畏强权,拿那些纨绔不逊的人开刀。虽然说曹操年幼时走马斗狗的事情没少干,但从曹操担任官职之后,看曹操的所作所为就能看出曹操并非是一个奸臣之辈,而是一心一意的想要救世安国的栋梁之才。曹操在不畏强权的同时并没有把自己的身家和个人利益放在首位。

曹操是应世而生的英雄。

曹操文韬武略,在历史上的战功赫赫。雄才伟略的曹操文采奕奕。但到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面曹操却变成了一个奸诈之人并持续影响了后世人对曹操的直接感官。可事实上,在北宋以前曹操和刘备等人物一样一直是人们很心目中德高望重的大英雄,这些英雄为天下苍生所作的一切贡献老百姓都感念于心。在那动乱的年代,如果没有曹操对于君王的辅佐和帮助,没有这么一个大人物的尽忠职守,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汉献帝早就不知道被哪个君王所取代了。

在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曹操如果想要另辟蹊径,自立为王也无不可。因为历史上的那些君王也有白手起家自立门户的,所以说曹操如果想自立门户也不是为天下之不可,但是曹操却一门心思地扶持正统君王。虽然在现代人的在某些人眼中依然觉得曹操是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曹操本来是可以自立门户,独创一家的,却心甘情愿的臣服于他人名下,这样的胸襟也是世间少有。

北宋皇帝嫉妒曹操的才能。

北宋时期的皇帝嫉妒曹操的才能足够功高盖主加之又吸取了前朝唐朝覆灭因素。北宋皇帝决定运用文学的知识力量来加强中央集权的管制,便在都城汴京让坊间的文学创作者服务于政治统治思想。让文学者创作出了许多曹操的负面形象,却将刘备的正统形象加以美化,从而引导当时的社会风气。北宋皇帝此举既是为了避免朝臣对于皇位权力的窥探和觊觎,也为了让正统思想观念更加的稳固民心和朝野动向。

结语:

如果没有曹操救世治国,汉献帝可能早就是他人的阶下囚。曹操是济世安天下之才,更是应世而生的英雄。曹操虽然是富家子弟,却有着一颗慈悲之心。曹操知人善任,励精图治,为国为民,统一北方,安定民心。虽然曹操没有成为统一天下的君王,但曹操却有数之不尽的美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本篇由小编执笔所书,

原文盗版者必究其责。

在下:“写红尘作梦语”,

感谢各位看官的赏阅。

为什么刘邦短时间内能夺得天下,而曹操用尽一生只是三分天下?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必然走向统一。根据当时三国实力而言,曹操是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可人有生老病死,这是自然法则,谁也无法改变。 三国鼎立之时,曹操已经时至晚年: 曹操内心比谁都想一统天下,无奈自己身体已经一年不如一年,已经进入晚年时期,说不准哪一天就挂掉了。 这也就是为何曹操急于统一天下,而发动赤壁之战,因为曹操已经等不起了,如果曹操能等,曹操当然不会那么着急,仓促之下发动赤壁之战。必定会做足准备才会南下统一天下,可时间不等人,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必然想一代人做完三代人所做之事。曹操这种想法可以理解,毕竟谁都想一劳永逸,能在自己这一代把事情做完,何必耗费三代人的时间精力。可这并不是曹操一人就能所决定的,这还得看人家刘备与孙权愿不愿意,很显然刘备与孙权是不愿意的。因此两人合作以举国之力共同抵御曹操入侵,最终曹操赤壁战败,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

吴、蜀集团处于鼎盛时期,势力正盛:

曹操建立的曹魏集团,实力可以说三国中无人能比,但孙权的吴国与刘备的蜀国,正处于鼎盛时期,曹操想一统天下并不容易。曹魏能人武将众多,而蜀国与吴国的人才虽然并不多,但有那么几个能力强悍的。正因为这些人在,曹操想统一天下并不容易,曹操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将蜀国与吴国的能人武将熬死,那么曹魏统一天下就很容易。

后来司马家接手曹魏势力,能轻松统一天下,正是因为蜀国与吴国能干的人才已经没有了,司马家率兵一来直接投降。

曹操已经晚年,面临着曹魏权力的交接,斗争矛盾由外部转移到内部:

曹操晚年时期,面临着权力交接问题,由谁来继承曹魏的权力,成为了曹魏集团的重心,由外部的矛盾转移到内部。这样一来外部战事就会放松,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权力继承上,这是曹操无法改变的,也是无法避免的问题。一旦内部有了矛盾,必然外部就会放松,那么曹操不得不放缓对统一天下的军事行动,必须要先稳定了后方才能对外作战。

总结:

曹操能力再强,可统一天下并不只是单单靠曹操能力强就能完成的,这得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才能完成。其实曹操已经做的很好了,为曹魏统一天下也做好了铺垫,只是日防夜防,家贼难防,最终让司马懿钻了空子,夺取了曹魏政权并统一了天下。

为什么刘邦短时间内能夺得天下,而曹操用尽一生只是三分天下?

谁都没有时间厉害。

为什么刘邦短时间内能夺得天下,而曹操用尽一生只是三分天下?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时也,命也。

一、得民心者得天下

这里的民,当然不仅仅是指老百姓,权重更大的是士族大家,权贵阶层。

刘邦所处的时期,先是六国贵族遗老遗少带领的反秦起义;紧接着,项羽分配的18路又因为利益分配不公、各怀鬼胎等原因大打出手,战火不断,生灵涂炭,各阶层其实希望归于和平。但霸主项羽过度崇尚武力,对付反对者的手段过于血腥,得不到大部分势力的拥护。在这个出现了权力真空的基节点,深谙各派心理的刘邦,投其所好,建立了有利于自己的统一战线,实际上成为了天下需要的带头大哥,平定战乱水到渠成。

曹操时期则不一样,汉朝四百年的基业,在民间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特别各势力之间的持续疯狂搏杀,令各界怀念大汉刚柔并济的统治手段。刘备出身于布衣,靠着莫须有的皇叔身份就能吸引一大群拥趸;东吴的奠基者孙坚,当初在讨伐董卓的各路人马中,是唯一出人又出力、卖命对刚吕布的传奇人物,继承者孙权,也是高举声讨曹贼绑架天子罪行的大旗,仅仅团结了江东士族。即使曹操阵营内部,跟他不一条心的也大有人在。

二、面对的局势不同

刘邦时期,他与主要敌人项羽,都倾向于速战速决,没想过作长久对峙的打算。鸿沟之约,也只是权宜之计,并且很快被刘邦打破。楚汉相争的局面,本质是项羽这个好汉被刘邦纠结的一群混混乱拳打死。

而三国时期,刘备和孙权,一开始就打算利用地形与曹操对峙,然后寻求机会联合攻曹。但由于实力差距,他们动不了曹营的根基,但曹操也一时对他们无可奈何。不过,时间现在曹氏一边,休养生息后,生产力占据碾压优势的后代,毫不费力、摧枯拉朽般拿下蜀、吴。

天时地利人和,得势者得天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