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北伐惨败而归,若是石达开做统帅,结局会怎样?

放个马后炮,我认为,石达开做统帅,林凤祥、李开芳这样的猛将配合,北伐的结果会好很多。

北伐兵力并非不足,如组织得当,有在北方打开局面的可能。

许多朋友认为,北伐只派出2万多人,兵力少得可怜,无异于自杀。这可能是高估了当时清军和太平军的兵力。

太平军兵力剖析:太平军攻入天京时,总兵力很吓人,有50万之众。可是,这50万大军是太平军男女营拖家带口的数字,真正能战之兵,只有10万左右。其中,很大部分还是水军(光船只就万余艘),不适合参加北伐。

当时,清军的江南、江北大营兵力4万兵正攻打天京外围。太平军要保守根据地(除留守天京外,还有镇江、扬州各留守万余兵),还在预备攻略上游的西征。一口气拿出2万军队北伐已经是接近太平军的极限。(当然,是否应该同时在北伐和西征两个战略方向上用兵,有待商榷,但这不在这个问题的讨论范围内)。

清军兵力剖析:似乎,在中国打仗,动辄几十万大军,两三万人都不好意思出门打招呼。

可是,清朝的情况确实很特殊,作为外族统治者,旗兵不多,也不敢让汉兵太多,因此,清朝的兵力确实不多,且分散在各地。

当时,清军全国的正规军总兵力约为:旗军20万;绿营60万,合计80万。这是编制上的数字。实际上,旗人当时真正上战场的已经很少了,基本都是靠绿营打。不管是太平天国战争,还是两次鸦片战争,除了僧格林沁军几万人,很少有旗人参战的事例。绿营则吃空饷非常普遍,实际兵力不详。因此,清军实际兵力是远远低于80万的理论数值的。

这些兵力,分布在全国各省。以大清国土之广袤,能形成机动兵团作战的兵力十分有限。实际上,在北伐作战中,清军主要的机动兵团就是僧格林沁和胜保所部,总兵力也就2、3万人,并不比北伐军多。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击败僧格林沁和胜保的军队后,咸丰就只能逃离北京了。大清真没没多少机动兵力。

同样,在历次战争中,号称有“百万大军”的大清,何时在战场上形成过真正的兵力优势?

在太平军“勿贪攻城”的前提下,北方清军和北伐军的机动兵力实际上是差距不大的。

如果北伐军能够在北方组织得当,以他们的初始兵力,他们完全有机会打开局面。

北伐失败,主要在缺乏帅才,政策多有失策。

北伐军是从来没有为兵力匮乏操心过的。

北伐之初,由于北方群众对清朝统治的不满,他们对太平军是持欢迎态度的。北伐军经常通过招募达到10万以上的兵力。

而当时的局势也对太平军有利。当时北方除了捻军,还有各地的反清会党。这些组织都人数众多,只是缺乏统一领导,以致长期未成气候。而此时,各地反清势力对太平军也报以很高期望,很多组织早早就“遥尊天王”。

因此,北伐作战,除了需要能征善战之将,最重要的是需要有全面的军政能力,可以筹集物资,发动群众,团结盟友。以壮大势力,威胁满清统治。

林凤祥等人,自然能征善战,但他们缺乏全面的军政能力。

他们严格遵守太平军宗教,捣毁各处庙宇。使得反清势力反目成仇(这些反清势力原本就信仰白莲教等教义);他们匪气过重,尤其是屠杀沧州,使得各地百姓纷纷开始反对太平军,(后来,北伐军援军在山东,百姓宁可毁掉物资也绝不留给太平军,致使太平军即使攻下城池也得不到补给)```

可以说,北伐军在军事上出现的失误(如围攻怀庆不克、渡河物资筹备不佳贻误战机等)并非无法弥补的错误。

历代取得成功的组织,也常常因军事上的失策而遭遇挫折(如刘邦彭城之战大败;初唐在第一次浅水原之战的惨败),但他们在政策上的不失策,确保了他们东山再起。

因此,北伐的失败,不宜以狭隘的军事观点来评判。

石达开的军政才能,可以弥补北伐军的缺陷

在当时的太平天国领导人中,石达开是敢于摆脱狭隘的宗教观点束缚,较务实的人物。

在西征初期,因为太平军的政策不得当,安徽、江西等地农民并不支持太平军。石达开不受理想化的《天朝田亩制度》束缚,大胆推行合理的土地政策和财政政策,使得太平军在江西、安徽得到了农民的支持。

对于石达开在江西的政策,左宗棠说:江西恐怕已不可为也,人心均倾向长毛。可见石达开不受奇葩宗教束缚,能务实施政,发动群众。这些都是当时北伐军需要的。

石达开本人也对奇葩的宗教不甚感冒,早在起义之前,就曾经公开和“天兄”顶过牛。对于天地会及各地会党,他也能求同存异,争取团结。

因此,如果石达开能总揽太平军北伐,很可能保证北伐军少犯政策上的错误,确保北伐平稳发展。

石达开不擅战略规划,需要杨秀清指导;不擅打硬仗,急需林凤祥这样的猛将支持。

石达开在擅长打巧仗,并不擅长打硬仗。这是清朝方当时给石达开的评价,实际上也是如此,天京事变前,在武昌解围战中,他内外5万人马,就是打不下湘军李续宾;在单干后,更是转战各地,始终不能有一处大胜改善局面。

石达开缺乏打硬仗的能力,因此急需林凤祥这样的猛将辅助才能弥补短板。

但是,对石达开的军事能力,实在不必过于贬低。毕竟,当时无论太平军内部还是敌人清军,都称赞他的军师才能。我们再否定,就有扛精之嫌了。

他出走后的失败,细看下来,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是:石达开出走是以帅才行王霸之事,他淡化拜上帝色彩后,没有新的政治纲领做号召(当然,也和名义上没有脱离太平天国有关),他失去了杨秀清大方向的战略规划和实施路径,自己越走越困难,连自己都没方向了)。石达开的出走远征和北伐远征性质截然不同。出走远征本质上是已经脱离太平天国(虽然名义上没有)开始王霸之业,如何收拢人心,如何规划战略,均是需要自己规划的。石达开远征的失败,虽有宝庆之败、大渡河失机等军事失误,但最大的失败,是战略上不知所措。在广西时,消沉迷茫、心灰意冷,甚至想归隐山林,导致大部散去!所谓迷茫,其实表露出他战略上已无计可施,如果有早期杨秀清的指导,他绝不至于如此。

石达开出走,是以一帅之才行王霸之业。失去了正确的高层指导,石达开路越走越偏,自己也一度没信心了。

如果让石达开担任北伐统帅,总体战略上听从杨秀清指导(当时与天京通讯极难,但在天津之战前,北伐军与天京战略级别的通信是能够保持的);同时,辅以林凤翔、李开芳这种擅长打硬仗的良将,是可以充分发挥出他的才具,打开北方局面的。

西征中,早期石达开并没有参加。太平军一度被湘军反攻,退出湖南、丢失武昌,秦日纲在田家镇也大败而归;石达开到达后,一举扭转局面。可见,石达开在正确的总体战略指导下,担任方面之任,绰绰有余。北伐战略的理解

现在提到北伐战略,大家都很熟悉杨秀清的“师行间道,疾趋燕京,勿贪攻城”。但是,很多朋友对这个理解有误。好像觉得老杨是想让这2万人一波流冲过去攻下北京一样。

在攻取金陵前,早在道州时,杨秀清早就提出了“专意金陵”的方略。可是,他并非沿途不攻城呀,他打武昌,下九江,克安庆,难道打的城还少吗?

所谓“勿贪攻城”,是杨秀清对早期军事斗争的反思,太平军早期围攻桂林、长沙不克,是其惨痛的教训。“勿贪攻城”,不是“勿攻城”,是要求北伐军考虑攻城的性价比,好打又有利可图的城市当然要打!

因此,北伐战略,不是说北伐军要冒险一波流冲北京,不要落脚点,不要发动群众。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具有统帅之才的前敌总指挥,充分考量各种因素,选择性攻城,接纳盟友,发动群众。这些才具,林、李二人不具备,石达开是可以起到大作用的。

但是,即便如此,太平军想要推翻满清,改朝换代也是不可能的。

太平天国有奇葩的宗教体系作为源代码,即使石达开做出优化恐怕也只能有益于一时,绝不能长久;而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素质又极为低劣,内讧屠杀只是早晚的事。即使太平军在一地或几地取得局部胜利,甚至攻下北京城,其结果,也必然是会遭到反扑而灭亡。

太平军北伐惨败而归,若是石达开做统帅,结局会怎样?

以2万孤军北伐,劳师远征就是换作石达开也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从后来石达开带十万大军尚不能取四川就可以作为明证,要知道清朝帝都的重兵防守是要远大于四川的,太平天国在江南一带虽然深受百姓拥护但就全国来说远没有达到唤醒民众觉醒的目的。

太平军北伐惨败而归,若是石达开做统帅,结局会怎样?

太平天国攻占南京之后,东王杨秀清高瞻远瞩,派出天官副丞相林风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率领两万精锐北伐,企图一举攻占京城,活捉咸丰妖头。这次北伐从咸丰三年四月一日(1853年5月8日)开始,到咸丰五年四月十六日(1855年5月31日)李开芳向清军投降,历时两年多,最终全军覆没,惨败收场。

太平天国唯一的一次北伐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无准备之战。原本,林凤祥和李开芳二人在太平军3月19日攻破南京之后,奉命镇守江北重镇扬州。太平军统帅杨秀清立即命令林、李二人率军北伐,5月8日大军出发,开创如此大业,准备工作才一个多月,岂非儿戏。

林凤祥、李开芳两人都是太平军勇将,北伐前期虽然孤军深入,但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一路上所向披靡,在重兵围困的华北大地,最远攻占了天津静海,把坐在紫禁城内的咸丰帝都吓了一跳,京城戒严。若不是孤军奋战,后援无力,说不准还真能杀到北京城下。

林凤祥、李开芳在进攻天津受挫后,不得已步步南撤,被清军包围在阜城(今河北衡水市境内),太平军一方面紧急派人到南京求援,一方面突围南撤,1854年5月5日,林凤祥,李开芳退守东光县连镇(今河北沧州市境内),在这里坚守了半年多的时间,1855年1月7日,终因粮尽援绝,重伤被俘。

李开芳率领几千北伐军南下至山东高唐(今山东聊城境内),方才得知北伐援军已经惨败,几近全军覆没。断绝了援军希望的李开芳被胜保的大军围困在高唐,坚守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到1855年1月,得知林凤祥被俘的消息之后,李开芳率军南归,被僧格林沁的马队包围在茌平县冯官屯,坚守4个多月之后,5月30日,李开芳率众投降。

林凤祥,李开芳被押解到京城,凌迟处死,太平军的北伐以惨败而告终。实事求是来说,即使派石达开出师北伐,战绩也不过如此,原因是孤军深入,缺乏后援。北伐之战完全是以战养战,最终粮尽援绝而败,并不是战斗失利被俘。具有远见卓识的杨秀清仓促发动的北伐之战,实在是一大败笔之一。

历史茶坊,一个爱写历史的屌丝,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太平军北伐惨败而归,若是石达开做统帅,结局会怎样?

石达开做统帅会败的更惨,为什么很多人都石高估,离开杨石啥都不是!

太平军北伐惨败而归,若是石达开做统帅,结局会怎样?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今南京后,为彻底摧毁清朝的统治,派兵西征的同时,天王洪秀全与东王杨秀清委派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为主将,率兵两万,由扬州出师北伐。

北伐军由浦口出发,经安徽蒙城一路转战江苏、安徽、河南、山西、直隶数省,10月底便胜利到达天津附近。北伐军深入直隶,清廷震动,为解救京城危局,咸丰帝即命胜保为钦差大臣,率军由南而北追赶,并命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率军由北而南迎堵。从东北和蒙古调来大批精锐,全是清朝号称弓马骑射最强悍的老底军队。

节节胜利的太平军,一路虽说战无不胜,但只是劫掠而非占领,因此越往北边打,越身陷重围,等到兵临北京的时候,基本就已成孤军深入,很快后路被断,陷入团团重围。而老天这时也不做美,这年中国北方的第一场雪,比往年来的都要早,来自南方的太平军战士,本就缺衣少吃,又碰上这恶劣天气,立刻冻伤减员严重。

面对清军的数倍兵力包围,又加上部队成为了一只孤军,在外无援军,内有死伤的情况下林凤祥和李开芳决定突围,但是由于清军兵力强大,才突围后又立马被包围,最后被包围阜城。

林凤祥、李开芳被困于阜城,到四月初九,北伐军自阜城突围,进据东光县之连镇,随后清军攻陷连镇,北伐军将士大多阵亡,林凤祥被俘后解送北京,英勇就义。李开芳弃城南走茌平县之冯官屯。僧格林沁又率数万清军赶到,李开芳等被俘,在北京遭杀害。至此,北伐军全军覆没。

天平天国的北伐失败是对形势的错误估计和后续组织不当造成,当占领南京后就开始了西征和北伐,对于太平天国而言是两面作战,如果要两面都取的胜利,那么必须有优势的兵力和后勤保障。但是当时贸然派出 2万余精锐,深入华北,谋取北京,可谓孤军深入敌人的心脏,如果是分散敌人的兵力声东击西到好,但是想依靠2万人攻入北京,可谓有些乐观的估计了形式,失败的概率远远大于成功的概率。

其次北伐没有后续力量,就如同子弹被打出去了,虽然很强劲,但是一旦时间长久没有后续力量就会衰弱,而北伐的后续力量只到第一批北伐军队打到天津才出发,而且实力很弱,这样整个北伐就脱节,第一批北伐一旦势头被抵挡住,等待他们的就是灭亡。

所以太平天国的失败不是将领指挥不当造成,而是实力过于悬殊,加上属于无后方作战,即使是换上石达开也于事无补。

太平军北伐惨败而归,若是石达开做统帅,结局会怎样?

广西人善战是出了名的,但长途远征,直入清统治腹地,即便石达开亲临也无济于事。首先多为拔城攻坚战,伤损极大,二是接济困难,尤其短缺大火力装备,三是人员精锐日减,广西原义兵先锋疲弱,战力不佳。主要还有满蒙力量仍有余勇,地方百姓也多不随和太平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