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中国历史上盐贩特别爱造反?
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中,盐贩确实是出农民起义领袖比较多的。
让我们看一下看,做一个古代好盐贩的条件,以及好盐贩在乱世中的处境,个中原因就一目了然了。
较强的武装能力是做一个专业盐贩的基础盐,作为生活必需品,长期是官营的。因此,贩盐是违法的,是个杀头的行当。
因此,贩盐是必须要武装护身的。路上遇到少量不懂事的巡查人员,或者遇到“黑吃黑”的同行,是要有护身能力的。
更重要的是,由于贩盐是个杀头的事情,一般都不会傻乎乎地走大路,而多选择各处山间小道运输。生逢乱世,山间各路绿林可是很喜欢这些盐贩的!什么叫劫富济贫?富裕的官员一般是劫不到的,大地主的护院你一般也是难搞的,这些盐贩就是最好的肥肉了!
没有那三板斧,就好好种地吧,别出来发盐送死了。因此,没有基本的武装能力,你这盐生意,根本就不要想做了!
对周边山川形势的把握才能进退自如但是,毕竟兄弟们跟你来做盐贩子是要赚钱养家糊口的,不是专门出去找茬打架的,一般,能避免的战斗尽量都要避免。
而贩盐,一般是有很长的运输距离的,因此,一个专业的贩盐人,是要对沿途大路小路,土匪分布,山川地势都要了然于胸!
仅仅只是了解附近的山川地势,对于造一个黄巢那么大的反来说当然不够!可是,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盐贩子们获得的是快速摸清山川地势的能力和经验,这对起义军的生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贩盐往往走南闯北,如果没有办法摸清形势,分分钟团灭。有钱,但一遇乱世,生存环境艰难。盐贩子一定是有钱的。废话,不赚钱,谁去干这杀头的行当呢?
在太平岁月还好说,拿点银子打发好关系基本就能相安无事了。
到了乱世,那就惨了!打点好几个当官的有毛用!周边的匪军、起义军,外地调拨的官军,都缺饷呀!贫苦老百姓榨不出什么油水来,就指着靠抓盐贩、富商过年呢!
除了有钱有打架经验。像黄巢这样,贩盐也贩得好,还不忘加强文化学习,写得一首好诗的魔王级人物,当然很容易就能在起义军中脱颖而出。所以,有钱的盐贩,有条件造反,有压力造反。而由于他组织武装、勘察地势的能力远远强于一般的农民,他们也往往在起义中脱颖而出!
为什么感觉中国历史上盐贩特别爱造反?
咸,五味之首,盐在调味品中位列第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在古代,盐业收入更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汉武帝时始立盐法,实行官盐专卖,由官府统一调配给指定盐商贩卖。所以,古代盐商十有八九都发了财,非富即贵。盐商造反,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本优势:一、古代正规盐商具有垄断特权,一般掌握在有权的达官贵人手上。他们占有生产和销售渠道,从中牟取高额利润;私盐贩卖更是屡禁不止,高风险带来高回报,有些私贩盐商不惜铤而走险,在虎口抢肉。历史上很多富翁均是靠贩盐发家致富:陶朱公范蠡、吴王刘濞、明朝首富沈万三等。当天下大乱之时,盐商们握着手中万贯家财,还有平常积累的名望,要组织一支成千上万的军阀队伍,那是分分钟的事。程咬金、黄巢、张士诚等乱世首领,皆自贩盐发家;二、“官逼商反”。每当朝廷腐朽,昏君奸臣当道,天下即将大乱之时。首当其冲受圧榨的其实也是这些商人贩子,毕竟普通老百姓身上榨取的赋税有限,而这些现成的富人理所当然成为官府的“取款机”。当盐商们的利益跟朝廷的利益冲突,到达白热化,他们也会狗急跳墙、跟朝廷来个玉石俱焚。历史证明,程咬金、黄巢、张士诚等辈能力不俗,非普通百姓可比,不是盐商爱造反,确是乱世当道,惟有顺潮流,自立山头,一旦这些人造了反,那是势如破竹、鱼死网破。总之,历史告诉我们,盐商不好惹!
为什么感觉中国历史上盐贩特别爱造反?
中国历史上造反的很多很多,但是盐商并不多。
自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以来,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各种各样的造反起义。这些起义的参与者以农民为主,但是领导者却很少有农民!
一般造反起义的领导者主要分为一下几种:
第一种人,名门望族和地方实力派。比如,秦末农民大起义。除了陈胜吴广这一路,其他的起义军都是六国贵族。
东汉末年烽火连天,除了黄巾军,其他各路势力都是各地权贵。
隋末,十八路反王,有十七路都是隋朝的高,官。最后造反成功当皇帝的李渊,还是皇亲国戚。
唐朝末年,真正要命的不是黄巢起义,而是各地的藩镇。最后造反把唐朝搞死的,也是藩镇。
为什么地方势力造反的这么多呢?因为他们有实力。造反这种事情是个技术活,要有人有钱有头脑有勇气才行,一般的老百姓根本没条件造反。地方势力,有于实力强大,具备造反的条件,又常常引起皇帝的怀疑。
臣强主疑,就只剩下了造反。第二种人,各种神棍。中国人其实很迷信的,很多人的愚昧程度超乎你的想象。在这样的土壤里,各种封建迷信肆意疯长。出身底层的造反者,往往利用这些封建迷信吸引和控制群众,汇聚力量。我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有五斗米教、明教和白莲教、拜上帝教。
五斗米教,连续搞事情几百年。东汉的黄巾起义,东晋的孙恩起义,都是五斗米教干的。
明教,又叫魔教、摩尼教。北宋末年的方腊,据说就是明教的头目。元末农民大起义,很多都是明教搞的。也有传说其实是白莲教在搞事情。
白莲教,这一伙实在太能搞事情。有清一代,一直折腾,从未停息。它的分支天理教,还杀进了紫禁城。
拜上帝教。不解释了。
至于盐贩子,造反的其实不多。盐贩子是些什么人呢?
有于我国古代很多时候都是盐铁官营。私人是不允许贩盐的。
有些人为了暴利,铤而走险贩卖私盐。其实就是一些犯罪分子亡命徒。这些人主要求利,所以造反的可能性其实很低。而且他们有钱,不像普通老百姓往往走投无路去造反。
所以,盐贩子造反的并不多。
为什么感觉中国历史上盐贩特别爱造反?
历史上的盐贩特别爱造反?
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一个道理,不是盐贩爱造反,而是造反的当事人或者背后几乎都有盐贩的身影。
在中国古代造反是常有的事情,王朝兴衰跌宕起伏,自从陈胜吴广喊出了那句著名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国历史上造反的事情就层出不穷,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大到足以能够推翻一个王朝,小的顷刻间便被镇压。
那造反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造反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为,成功的可能性极低,这一点从历史上造反成功的人数上便可以认识到,而成本却又是极高的,所以底层人士造反一般都是真真正正的活不下去了,遭受天灾,政府不但不抚恤反倒更加剥削人民。
上层人士造反,一般就是由于自己的野心或者其他一些个人因素。
那为什么盐贩容易掺和进造反这种掉脑袋的事情呢?这里所说的盐贩,不是那种官方许可的盐贩,而是私底下自己贩卖私盐的私盐贩,这种职业被抓到就是掉脑袋,但是老百姓们仍然是趋之若鹜(利益使然)。
盐作为一种重要的饮食原料,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在古代,控制了食盐就等于控制了经济命脉,因此古代封建王朝将食盐进行了垄断专卖,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国家收入,还为了维护社会和物价的稳定。
经营食盐的利润巨大,因此每个王朝都对盐进行专卖,由于苛政天灾等元素,老百姓也有吃不起盐的时候,于是贩私盐这个职业就由此应运而生。
由于贩私盐利润巨大,私盐贩子资产累积地很快,再加上这本来就是一个掉脑袋的职业,所以贩私盐猖狂的时候,往往都是改朝换代的时候,加上本来贩私盐也是被朝廷所逼,这也间接导致很多私盐贩子直接参与了农民起义。
由于贩私盐相当于黑道生意,这种生意要做得大,人脉就需要广,各种绿林好汉都得认识,所以即使有些没有直接参与军事斗争,也是许多造反起义的支持者。
比如写下“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巢,对于黄巢来说,贩私盐可谓是家传产业,产业之大,人脉之广,大家可以对照下现在金三角的毒贩。
贩私盐在唐朝是死罪,但利润奇高。所以作为私盐贩子,黄巢家里经营数代,不说富可敌国也算是一方富豪,并不缺钱。而黄巢从小便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不愿意子承父业干这种违法的勾当,但是这个愿望随着屡次落榜而落空,再加上贩私盐的家世,黄巢胆子自然不小,由于朝廷的压迫,被逼无奈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那就是造反。
值得一说的是黄巢刚起义的时候,他的追随者王仙芝也是个盐贩子。
元末的张士诚也曾贩过私盐,在贩私盐之前,张士诚专为政府运输官盐,也就是拥有营业许可证,但是运费极其低,入不敷出,赚不了几个钱,生活还得持续下去,所以张士诚才铤而走险夹带私盐。
当时在盐场工作的盐民也经历着非人的遭遇,张士诚秘密联合盐民,起兵反元,也曾经盛极一时。
而混世魔王程咬金在隋唐演义中也是私盐贩子出身(历史上不是),因为贩盐过程中被官差发现,杀死官差才投奔瓦岗。
古代的时候盐是奢侈品,很多老百姓都是吃不起盐的,吃饭的时候拿着一个盐疙瘩用舌头舔一下,就着没有盐的干粮吃。
而私盐贩子大多都是有钱人。并且贩卖私盐并不是一个人能够做成的,这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这类人,有钱,有人,并且这些人还胆大心黑武艺高强。所以每到乱世,私盐贩子总能在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为什么感觉中国历史上盐贩特别爱造反?
盐贩子经常活跃在古代改朝换代之时,这和他们的职业有关系。
历史当中,黄巢是盐贩子出身,而且是“盐贩世家”;张士诚是私盐贩子出身,曾经也干过官盐贩运;而历史当中的程咬金,其实不是私盐贩子出身,只是在《隋唐演义》中曾经贩过私盐而已,实在算不上是一个出众的私盐贩子。
那么,为什么私盐贩子喜欢“改朝换代”?为什么常会为改朝换代推波助澜?
私盐贩子罪大恶极,按律法当斩“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生活资料,从春秋战国起,大部分时间都是有国家专卖,一家独大。对于私人生产、运输、加工、销售,那是不允许的。就算是现在,私人也不可以进行生产、加工等(终端销售倒是可以),只能有专门的盐业公司来经营。
古代,贩卖私盐是暴利,因此很多人都想介入,但国家是坚决不允许的,不仅不允许,而且对于私盐贩子,抓住就是严格处理,一般稍微上点规模的私盐贩子,抓住就是打头。
如果做个形象比喻的话,过去的盐贩,就如同现代的毒贩,抓住就会严肃处理,根据贩卖私盐数量,被打头者比比皆是。
像黄巢、张士诚这样的私盐贩子,一旦被抓,只会被杀。
盐贩子就是上了官府“通缉榜”的人物,除了东躲西藏,别无良策。此情此景下,盐贩们当然希望“改朝换代”,那样就不用担心被原有政府抓了。
盐贩们有钱古代的盐业就是暴利,盐贩子们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往口袋里使劲捞钱。所以,盐贩子当中富可敌国的大有人在,黄巢、张士诚等人那钱财是多了去了。
想一想,盐是百姓离不开的,而官盐价格又高,私盐自然成为了很多中底层百姓的选择。于是,盐贩的荷包就鼓起来了。
盐贩这么多的钱,平时归自己和家属挥霍,如果风云突变,就可以揭竿而起(或者支持揭竿而起的人),盐贩的“资金”,如此就成了持续造反的本钱。有盐贩的资金支持,可以让起义事业的成功率大增,毕竟打仗时,武器装备是要钱的,骏马是要钱的,打仗的人员也是要给钱的。
所以,盐贩子们的钱,可以帮助自己在混乱之时发展自己的力量,或者支持自己看中的组织。
有钱,真是间顶重要的事情。
盐贩们人脉很广盐贩们想要贩卖私盐顺利,必须结交两股势力,一股是道上的朋友,如果没有道上的朋友,可能还没运到地方就被抢完了。私盐生意做得越大,结交的道上朋友就越多,认识道上朋友的规格也就越高。
另外一股是在官府的朋友。历朝历代,都有“人在官府”,却常常为“不法分子”开绿灯的官员。说白了,就一个字“利”。盐贩们通过打点官员,取得私自贩卖盐巴的方便。这些官员中,有些是身居重位的人,有些是“身居重位官员”的熟人,还有些是进行执法抓捕的人。这些官员的存在,让私盐贩子有了更多的生存空间。
总之一句话,想当一个“腰缠万贯”的私盐贩子,黑白两道必须有人。这两股人,平常是为了保命用。但情况发生变化时,这人脉会成为建立自己基业的一大基础,道上的朋友可以发展成私人武装,为自己保驾护航,为自己浴血奋战;政府的官员朋友,可以给自己传达信息,发现机会,方便抓住机会,如果够猛,条件合适时,可以和自己里应外合,取得“万年基业”。
盐贩们容易成为造反者或支持造反者,是因为:一是罪孽深重,是朝廷罪人,通过造反,可以站到阳光下来;二是有钱,这让自己造反或辅助造反,提供了资本支持;三是有人,盐贩们认识的黑白两道的人物,可以为自己的造反事业添砖加瓦。
为什么感觉中国历史上盐贩特别爱造反?
为百姓生,为百姓谋福利!经营粮米油盐的人,天天与普通老百姓打交道,除了被外族操控的奸商外,自然把百姓苦难放在眼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